Ⅰ 六經辨證的六經的個人理解:
1、
「陽」這個東西,類似能量的意思,當然不能完全說就是能量,但可以用能量來打比方。
平常狀態下的能量就記為中點,比如50焦耳,可以定義為0陽;那麼陽就有正負。稍多一些就是1陽,2陽,3陽;也叫少陽,陽明,太陽;稍少一些就是負1陽,負2陽,負3陽,也叫闕陰,少陰,太陰。太陰並不是負焦耳,可以看做0焦耳。
2、
自生能等級。傷寒論所說的太陽,太陽病等中的太陽二字,是指人體單位(器官組織經絡等等什麼的)自己生產能量的能力,是一種能力等級,
並同時指代具有這種能力等級的人體單位。暫時叫做自生能等級。如脾,太陰,估計就是自己不能製造什麼能量了。
3、外界也有能量,也有陽。如第1條的定義,傷寒中的寒就是「負陽」了,可能就是說外邪只有1焦耳的樣子了。
4、內外一接觸,能量就要傳遞啊。但是人體單位應保持在某一固定點(暫時叫做固有陽量);沒保持住,偏得太多,病就產生了啊。所以說太陽病,就是「太陽那些人體單位」放出的那麼多「陽」都沒有能抵擋得住外界的「負陽」,「太陽那些人體單位」的實際陽量遠遠少於應有的固有陽量,所以就病了。
其餘同理。
Ⅱ 六經辨證和經絡辯證的異同
六經辨證,始見於《傷寒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等篇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證的傳變特點所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它以六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為綱,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總結歸納為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類,分別從邪正盛衰,病變部位,病勢進退及其相互傳變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凡是抗病能力強、病勢亢盛的,為三陽病證;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Ⅲ 關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
這樣理解,外感之邪首先侵入太陽,但一般太陽病很難轉入陽明,是因為陽明的陽氣強盛,也可以理解為正氣強盛。邪氣不宜入里。和傳病順序沒有關系的。如果太陽強盛,人就不容易得病了。
Ⅳ 六經辨證的介紹
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幾千年以來,它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辨證施治。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腫瘤和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Ⅳ 六經辨證的方法是什麼
六經辨證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創立的外感熱性病的辨證施治體系,在中醫發展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關於六經的實質,歷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但總體認為與人體的經絡有關聯。經絡臟腑是人體不可分割的整體,故某一經的病變,很可能影響到另一經,所以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一般說來,六經傳變,陽病大多從太陽開始,然後傳入陽明、少陽,如正氣不足,亦可傳及三陰;陰證大多從太陰開始,然後傳入少陰、厥陰,但亦有邪氣直中三陰的。總之,病邪傳變,大多自表而里,由實而虛;然在正復邪衰的情況下,亦可由里達表,由虛轉實。前者是病邪進展的傳變,後者是病情向愈的轉歸,所以有這樣的演變,是與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密切關系的,凡病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以及治療的恰當與否,都是決定疾病傳變的主要因素。如病人體質衰弱,或醫治不當,雖陽證亦可轉入三陰;反之,如病護理較好,醫治適宜,雖陰證亦可轉出三陽。所以,疾病的傳變雖然沒有固定的形式,但是也總不離乎六經的證候范圍,因而只要分清六經脈證的界限,也就能識別六經病證的傳變證候。
一、太陽病證
太陽為人身的藩籬,主肌表,外邪侵襲,大多從太陽而入,正氣奮起抗邪,於是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太陽病。
太陽病的主脈主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是太陽病的基本脈證。凡具有如此脈證,在外感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但見此脈此證,即可辨為太陽病。
太陽病的病機是因外邪侵襲於肌表,正氣抗邪於外,故脈亦應之為浮。足太陽經脈從頭走足,行於身體的背部;太陽經脈受邪,失其柔和,故頭項強痛。惡寒,亦包括惡風在內,是外邪侵襲,衛陽被郁的緣故。
太陽病又有經證和腑證的區別。
(一)太陽病經證由於病人感受病邪的不同和體質的差異,同是太陽病經證,又有中風與傷寒的區別。
1.太陽中風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頭痛,脈浮緩,自汗出,有時可見鼻鳴干嘔。
太陽中風為外傷風邪之意,與卒然昏倒的中風不同。太陽中風的主要病機,是由於營衛失調所致。
證候分析:太陽主表,統攝營衛。衛為陽,功主衛外;營為陰,有營養的作用。陽在外為陰之使,陰在內為陽之守。今風邪外襲,衛受病則衛陽浮盛於外而發熱,所謂「陽浮者熱自發」。正由於衛陽浮盛於外,失其固外開闔的作用,因而營陰不能內守而汗自出,汗出則營弱,所謂「陰弱者汗自出」。由於汗出肌腠疏鬆,營陰不足,故脈浮緩。汗出肌疏,故惡風。鼻鳴干嘔,則是風邪壅滯而影響及於肺胃使然。由於此證汗出肌腠疏鬆,所以又有表虛證之稱,這是對太陽傷寒證的表實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的虛證。
2.太陽傷寒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項強痛,體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此為寒邪襲表,衛陽被束,營陰郁滯所致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壅於表,故惡寒,衛氣與邪抗爭,故發熱。起初有未發熱者,乃是寒邪初襲,衛陽被遏,暫時還未與邪相爭的現象。衛陽被遏,勢必與邪相爭,即會出現發熱。因此,傷寒臨床所見,多為惡寒發熱同時並見。衛陽既遏,營陰亦受邪滯,筋骨失於濡煦,故身體骨節痛。腠理閉塞,所以無汗。正氣欲向於外而寒邪束於表,所以脈見浮緊。肺主呼吸而外主皮毛,邪束於外,肌腠失宣,必然影響及肺,由是肺氣不利,則呼吸喘促。因其無汗,故又稱為表實證。
(二)太陽病腑證
1.蓄水證
臨床表現:太陽病發汗以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浮。
證候分析:足太陽經脈連屬膀胱腑,太陽病過汗後,水蓄膀胱,主要表現為小便不利。胃中干、口渴都是過汗所致。
2.蓄血證
臨床表現: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者。
證候分析:太陽病未解,血蓄膀胱,故少腹急結;上擾心神,故其人如狂。
二、陽明病證
陽明病是因太陽病未愈,病邪逐漸亢盛入里所致。見於外感病過程中,陽氣亢旺,邪從熱化最盛的極期階段。按其性質來說,屬於里實熱證。
陽明病也有經證和腑證之分。
(一)陽明病經證
臨床表現:身大熱,大汗出,大渴引飲,面赤心煩,舌苔燥黃,脈洪大。
此為邪熱彌漫全身,充斥陽明之經,而腸道尚無燥屎內結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入陽明,燥熱亢盛,充斥陽明經脈,故周身大熱。陽明之脈榮於面,熱勢上騰,故面赤。熱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汗出而津不能繼,故大渴引飲。陽明熱盛,蒸灼於心神,故心煩。熱甚津傷,所以舌苔燥黃。熱甚陽亢,陽明為氣血俱多之經,熱迫其經,故脈來洪大。
(二)陽明病腑證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或腹中轉矢氣,甚者譫語、狂亂、不得眠,舌苔多厚黃乾燥,邊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脈沉遲而實,或滑數等。
此為邪熱傳里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的證候。
證候分析:本證較經證為重,足陽明經內連大腸,陽明經熱盛不解,熱入陽明腑則出現本證。陽明經證,大熱汗多,或誤用發汗使津液外泄,於是腸中乾燥,里熱更甚,而致燥屎阻結,則成腑證。陽明的經氣旺於日晡時,而四肢稟氣於陽明,大腸腑中實熱,彌漫於經,故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熱與糟粕充斥腸道,結而不通,則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燥屎內結,結而不通,氣從下出,則腹中矢氣頻轉。邪熱熾盛上蒸而熏灼心宮,則出現譫語、狂亂、不得眠等症。熱內結而津液被劫,故苔黃乾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熱內結於腸,腸道壅滯而邪熱又迫急,故脈沉遲而實,或滑數。
三、少陽病證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苔白或薄黃,脈弦等。
少陽病從其病位上來看,是已離太陽之表,而未入陽明之里,正是在表裡之間,因而在其病變的機轉上,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里證,而是屬於半表半里的熱證。
證候分析:少陽位居半表半里,《傷寒論》以口苦、咽干、目眩為本病辨證總綱。因為少陽受病,邪熱熏蒸,膽熱上騰則口苦,津為熱灼則咽干,目為肝膽之外候,少陽風火上騰,所以目為之眩。此外,邪入少陽半表半里之間,正邪相爭,正不勝邪,則惡寒,正勝於邪,則發熱,因此寒熱往來,亦為少陽病的特點之一。少陽之脈布於脅肋,熱郁少陽,故胸脅苦滿。膽熱木郁,干犯胃腑,胃為熱擾,則嘿嘿而不欲飲食。少陽木郁,木火上逆,則心中煩擾。膽氣橫逆,胃土必自受侮,胃為邪襲,失其將下之常,而反氣逆向上,所以時時欲嘔,肝膽受病氣機郁滯,是以脈弦。
四、太陰病證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或舌苔白膩,脈象沉緩而弱。
太陰病的性質屬於里虛寒濕。脾屬太陰,與陽明胃相表裡,胃陽旺盛則邪從燥熱而化,脾陽不足則邪從寒濕而化,故陽明病屬於里實熱,太陰病屬於里虛寒。由於脾與胃同居中州,相為表裡,所以兩經見證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太陰病而中陽漸復,亦可轉為陽明。臨床所見,凡三陽病而中氣虛者,每易轉為脾胃虛寒的證候,稱為「傳經」;如里陽素虛而始病即見虛寒證候者,稱為「直中」;無論傳經或直中,凡見上述證候的可斷為太陰病證。
證候分析:脾土虛寒,氣機不利,則腹部滿悶;寒邪阻滯,則腹痛陣發。太陰病的腹滿、痛與陽明病的腹滿因於燥屎內結者,迥然不同。燥屎內結者,其滿痛必甚,而且痛必拒按;太陰病腹滿、痛為虛,所以腹滿時減,而且喜溫手揉按。由於中焦虛寒,故食不下或自利,以其邪從寒濕而化,且下焦氣化未傷,津液猶能上承,所以太陰病口多不渴,但在吐利嚴重的情況下,也可能有口乾渴的感覺,不過渴不喜飲,或渴喜熱飲而飲亦不多。寒濕之邪,彌漫太陰,故舌苔白膩,脈象沉緩而弱。
五、少陰病證少陰病屬於全身性虛寒證。少陰經屬於心腎,為水火之臟,是人身的根本,心腎機能衰減,抗病力量薄弱,則為少陰病變。少陰病既可從陰化寒,又可從陽化熱,因而在臨床上有寒化、熱化的兩種不同證候。
(一)少陰病寒化證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脈微欲絕,反不惡寒,甚至面赤。
少陰病寒化證是少陰病過程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證候,多為陽氣不足,病邪內入,從陰化寒,故呈現出全身性的虛寒徵象,這與太陰病的腸胃虛寒證是判然有別的。
證候分析:少陰陽氣衰微,陰寒獨盛,故無熱惡寒,所謂「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亦即「陽虛則外寒」之義。陽氣衰微不能鼓動血液運行,是以脈微細;「陽氣者,精則養神」,今陽氣衰微,神氣失養,故呈現「但欲寐」即神情衰倦的迷糊狀態。此外,更由陽衰寒盛,外不能溫煦四肢,四肢失其所本,則四肢厥冷;內不能溫運於脾胃,陰霾充斥,故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在這里應當明確,下利清谷,即指下利而完谷不化,此種下利,必兼口渴,與太陰病的自利不渴者不同。因少陰病下焦陽氣衰微,不能化氣升津,同時下利較甚,津液亦隨之外泄,所以少陰下利,每多口渴;若太陰下利,下焦陽氣未受影響,且下利不如少陰之甚,所以太陰病的下利,口多不渴,這是兩者的區別。若陰寒極盛於下,將殘陽格拒於上,則表現為陽浮於上的面赤「戴陽」假象。
(二)少陰病熱化證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紅赤,脈象細數。
此為陰虛陽亢,從陽化熱的證候。
證候分析:少陰病熱化證是陰虛陽亢,與少陰病寒化證的陽微陰盛,正好相反。邪入少陰,少陰為水火之臟,既可從陰化寒,也可從陽化熱,化熱則陰液受灼,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水虧則不能上濟心頭,而心火獨亢,陽亢不入於陰,陰虛不受陽納,則心煩不寐。更因心火上炎而陰液耗傷,故又出現口燥咽干,舌尖紅赤及脈細數等一系列的陰虛陽亢病象。
六、厥陰病證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厥陰病在病程中為病變的較後階段,這個階段正氣和病邪相爭於內,病變的表現極為錯綜復雜。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而挾胃,故其病變雖極復雜,但是歸結起來,其病則多顯示出肝膽和胃的證候,臨床特點為陰陽對峙,寒熱交錯。由於其病理變化、正邪消長的不同,故有上熱下寒和厥熱勝復的不同機轉。
證候分析:厥陰病的主症,表現為上熱下寒。因厥陰為陰之盡,其特點是陰陽各趨其極,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寒。其主症中的前三症,是上焦津傷熱擾的上熱表現;後者是下部腸道虛寒,蛔蟲因棲息環境改變且無食物而竄動,故呈現出食則吐蛔的症狀。
七、六經病的合病、並病、傳經與直中
(一)合病
兩經病或三經病同時發生的為合病,例如太陽病傷寒證或中風證和陽明病同時出現,為「太陽陽明合病」;三陽經同病的為「三陽合病」等。
(二)並病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他經證候的,稱為並病,這與兩經同時發病者不同。例如太陽病,發汗不徹因而轉屬陽明,為太陽陽明並病;少陽病進一步發展而又涉及陽明,或少陽證未罷而已見陽明證的,為少陽陽明並病;以及症見頭項強痛,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等的太陽少陽並病。其實這是疾病傳變中的一種形式。
(三)傳經
病邪從外侵入,逐漸向里傳播,由這一經的證候轉變為另一經的證候,稱為「傳經」。傳經與否,關鍵決定於受邪的輕重、病體的強弱和治療的當否三個方面。如邪氣盛,正氣衰,則發生轉變;正氣盛,邪氣退,則病轉愈。身體較強者,病的轉變多在三陽經;身體弱者,容易傳入三陰。此外,誤汗、誤下,也能傳入陽明,更可以不經少陽、陽明而徑傳三陰,但三陰病也不一定從陽經傳來,有時外邪可以直中三陰。傳經的一般規律有:
1.循經傳
就是按六經次序相傳。如太陽病不愈,傳入陽明,陽明病不愈,傳入少陽;三陽病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少陰,終傳厥陰。一說有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相傳者。
2.越經傳
是不按上述循經次序,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不傳少陽、陽明而直傳太陰。越經傳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氣不足所致。
3.表裡傳
即是相為表裡的經相傳。例如太陽傳入少陰,陽明傳入太陰,少陽傳入厥陰。表裡相傳,是邪盛正虛,由實轉虛,病情加劇的證候,與越經傳同義。
(四)直中
凡病邪初起不從陽經傳入,而徑中陰經,表現出三陰經證候的為直中。
上述都屬由外傳內,由陽轉陰。此外,還有一種里邪出表,由陰轉陽的陰病轉陽證。所謂陰病轉陽,就是本為三陰病而轉變為三陽證,為正氣漸復,病有向愈的徵象。
Ⅵ 六經辨證論治是什麼
六經辨證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之三陽證與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證的總稱。區別六經證候最重要的是把繁雜的證狀分為陽證還是陰證。如病人正氣充實,病勢亢奮的、熱性的,稱為陽證;正氣趨向衰弱,病熱沉靜的、寒性的,稱為陰證,所以三陽證多屬實證、熱證;三陰證多屬虛證、寒證。
太陽病
為外感急性熱病的初期,病在體表,主要脈證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有汗或無汗,項背強,脈浮。又以出汗而脈浮緩為「中見」;無汗而脈浮緊為「傷寒」。
陽陰病
為熱性病的高峰,此時病已在里,主要脈證為身熱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閉,脈洪大。又以身大熱,汗大出,口渴,脈大,說明僅是熱邪彌漫於周身表裡為「陽陰經證」;而日晡潮,手足汗出,腹滿而痛且便秘,舌苔黃糙或焦黑,脈沉遲而實,說明熱邪已和腸中糟粕相結為「陽明腑證」。
少陽病
是邪正交戰於表裡之間,為半表半里證,主要脈證為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眩喜嘔,脈弦。
太陰病
是里虛寒證,在三陰證中屬輕者,多因脾胃虛弱,為邪所侵,主要脈證為腹滿而痛,嘔吐泄瀉,飲食不下,脈弱。
少陰病
是全身虛寒證,病邪已深,病情亦重,主要脈證為欲寐,惡寒,四肢厥冷,脈微細。
厥陰病
是正氣已衰,病情變化多趨極端,常見寒熱錯雜現象,主要證候為厥冷與發熱交替,不思飲食,心中煩熱,氣上沖心,或吐,或泄瀉。
六經辨證規律是對傷寒(一切外感熱病)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一個總的概念,以有利於掌握病情真象,指導臨床實踐。
Ⅶ 如何學好六經辨證
一個應該到了讓中醫們必須明白的道理--有六經十二辟卦的陰陽薄厚區分之八綱辨證才是真正的八綱辨證。而那些偽中醫們的八綱辨證是丟失了宇宙六經十二辟卦後的臟腑八綱辨證;由此則不難明了問題的症結了。當陰陽失去六層薄厚之分的時候,這樣的八綱辯證將不知為誰服務。死如僵屍,散如浮雲。
真正的臟腑辨證不是解剖學上的臟腑辨證,而是人體宇宙時空學上的臟腑辨證,也就是十二辟卦所規范出的六臟六腑辯證。實際就是五運六氣辯證。也就是說:實際上真正的臟腑辨證是五運六氣辯證,八綱辨證則是為這樣辯證而服務的。如此這般:當千年偽中醫們將解剖學綁架了五運六氣辯證的時候,臟腑辨證也就不但是簡單的望文生義之荒謬了。接下來,八綱辨證也跟著一錯再錯。故,當這樣「八綱辨證」被奉為神靈的時候。他們遺失了十二辟卦的三陰三陽也就等於他們遺失了陰陽總綱,沒有總綱的辯證,為誰辯證?故,我說,自仲景之後,千年的中醫實乃偽中醫。偽中醫豈有不把真中醫之六經十二辟卦辯證指導下的八綱辨證當做稀奇怪論乎?偽《傷寒論》學者豈有不把易演傷寒論當做異類來加以封殺?
易演中醫,正是在方法論上糾正了這個「千年中醫第一大偽」之後。正本清源,將「八綱辨證」端端正正地與三陰三陽之六經辯證結合起來,所以也就正好與十二辟卦天衣無縫滲透地結合起來。
Ⅷ 張仲景的《六經辨證和八綱辨證》內容有哪些
概括了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Ⅸ 六經辨證的內容
六經辨證 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經脈而言。六經辨證則是一種辨證綱領,它將外感疾病中錯綜復雜的證候表現,劃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個類型,並以此解釋疾病部位,證候性質、邪正盛衰、傳變規律,以及立法處方等問題。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及其絡屬臟腑是六經辨證的物質基礎。 一般來說:三陽病屬表,三陰病屬里。三陽病多熱證、實證,三陰證多寒證、虛證。三陽病治療,當以祛邪為主。三陰病治療,當以扶正為先。 在六經辨證中,六種類型病證關系並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傳變的。病變由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發展演變,反映了邪氣由表入里,由陽入陰,正氣漸衰的過程。 在六經病證的轉變中,循三陽三陰順序而傳者,稱之為循經傳,不循此順序而傳者,稱越經傳。表裡相合兩經的病證互相傳變者,稱表裡傳。疾病初起即見三陰病證者,稱之為直中。一經病證未罷,又見它經病證者,稱並病。二經病證同時出現者,稱為合病。六經病證基礎上,又有它證表現者,稱為兼證。六經病證轉變為其它病證者,叫做變證,誤治傷正,病情惡化者,稱為壞證。 六經病證的傳變,往往與正氣的盛衰,邪氣的強弱,治療護理當否,患者體質偏差,以及疾病種類等因素有關。
求採納
Ⅹ 六經辨證的少陽病證治
《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1.少陽正治法
少陽病無太陽之表證,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若汗則耗傷津液,反使病邪內傳);無陽明之里實證,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則陰虛火動而易成驚);胸中無邪實,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則傷陽成悸)。所以少陽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陽病的治療原則,應以和解表裡為主(即不發汗的解熱法),然而,少陽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礎上,兼用太陽汗法,或兼用陽明下法,隨證施治。
因為少陽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裡作用的小柴胡湯為少陽病的正治方。
2:少陽兼證治法
(1)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心下痞結,微嘔,是少陽兼太陽病,可用柴胡桂枝湯。
(2)少陽證而復見腹滿痛,鬱郁微煩,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黃等,是少陽兼陽明裡實證,用大柴胡湯。
(3)少陽病腹中拘急而痛,脈象浮1嗇沉弦,是少陽病兼里氣不足,先用小建中湯補虛,服葯後里虛得復,而少陽病證不減,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4)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是邪熱陷於少陽,水飲不化,當宜柴胡桂枝乾薑湯和解宣飲。
(5)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痛不可轉側,是邪入少陽正虛神浮,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6)熱氣(胃熱)上逆嘔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熱下寒,用黃連湯清上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