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會規程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會規程

發布時間:2021-08-30 12:16:13

『壹』 基於激勵理論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現狀

激勵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凡是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起積極作用的政策法規都具有激勵的作用,但縱觀國內學者的觀點,基於激勵理論提出的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機制,有效激勵科研人員

郭莉(2010)等學者均承認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利益分配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蔣文、謝清(2010)指出由於一些科研機構擔心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會影響到教學、流失國有資產,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時,主要強調本單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員的勞動,影響了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建議在平衡好科研機構和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科研與推廣人員的勞動與貢獻。如: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將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進行量化並在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方面予以體現;或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各個環節根據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的貢獻,制定相應的優惠和獎勵政策;亦可鼓勵科研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從事研發、創辦科技企業、到企業兼職等。

李艷軍等人(1996)認為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轉化利益的分配沒有體現向個人傾斜的原則,不足以彌補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機會成本,建議把科技成果轉化、開發的績效納入學校各種獎勵、住房分配、職稱評定的條件范圍;調整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開發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應適當減少提留比例並將部分提留返還課題組,一方面可以保證成果直接研製推廣者的獲利水平,另一方面也為成果繼續研究和開發提供經費來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關系為核心的科研機構附屬企業的最佳管理模式,促進其快速發展。

馮振珉、胡元清(2006)認為目前政府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較滯後,科研機構也很少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與利益分配掛鉤,影響了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建議科研機構可以按照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政策,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各種開放、優惠政策。如: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擁有科技成果或具有從事科技咨詢資格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科技咨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及科技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掛鉤,科研人員和教師的課題結余經費可以作為他們創辦科技型企業、投資其他科技成果轉化公司的資金等,以擴大自主支配許可權。

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掛鉤。②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勵擁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④鼓勵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對於人才的激勵方式,國內學者的意見普遍一致,就是要綜合採用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認為科學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體現出了參與科技轉化工作人員的成效,他們的付出不僅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還應給予一定獎勵。如果僅側重精神獎勵而缺乏物質激勵,會使科技成果轉化失去原動力,建議設立專門的科研獎勵基金,對科研活動盡可能地提供相關的物質保障。范道勝(1997)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國家設立科技成果推廣獎,各部委、省市設立相應的推廣類獎,可以引導全社會注重和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推廣獎應主要獎勵直接從事成果推廣應用、開發轉化的人員。同時,將獲得科技成果推廣獎的數量等級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情況作為對科研院所進行評估以及下一輪科研立項的主要依據,特別是要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工程中心掛鉤。

楊蘭蓉等人(2006)認為在獲獎項目成果推廣應用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的不完善。提出將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為研發人才和推廣人才,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激勵體系。對於研發人才,實行「基本收入+風險收入」的激勵管理模式,讓他們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的部分,保障研發人才的利益,激發他們對市場需求的關注;對於推廣人才,則採取「基本收入+提成+職務消費」的激勵管理模式,來提高推廣人才的工作熱情。

萬華(2003)則從具體的激勵方式出發,指出為使科技成果得以產業化,可以對科技創新人才採取兩種激勵方式:一種是產權激勵,就是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作為系統對其內在的創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貢獻大小進行量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種是期權激勵,根據未來實際工作的貢獻大小,給予科技創新人才期權(或虛擬期權)激勵,以更好地吸納和留住優秀人才,減少優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術市場,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據激勵理論,市場力量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源泉(肖龍階,陳愛江,2007),但是市場激勵又依賴於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行。因此,針對如何健全技術市場,學者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趙正洲、李瑋(2012)認為我國的技術市場發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供給與需求的傳輸渠道沒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學、高效、開放、共享」的原則,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信息交流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與技術信息的及時、准確、高效流通。要按照獨立法人的屬性、條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強化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的功能與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則從產學研合作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或學研機構可以通過科技成果孵化器、企業技術(科研)中心、校辦科技產業、院所辦科技產業或者以產權為紐帶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等方式,在組建企業內部建立一個技術市場,促使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圍繞全部各方有效需求進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創新管理制度,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於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需要藉助政府行為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以保護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利他」動機。關於如何為成果轉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觀點一:建立和健全有利於成果轉化的評價考核體系。何先美等人(2010)認為我國的科技評價體制存在偏差,承擔國家重大計劃、獲國家獎、SCI論文等是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這使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常處於不利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優秀的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建議對不同性質的教師實行分類指導: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考核其論文發表及引用情況;從事技術研究開發的教師,重點考核其承擔課題及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情況,並在成果產業化後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師傾斜。

觀點二: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劉強等人(1998)認為目前在成果轉化中存在一個普遍性問題是企業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不願過早參與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敗。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如:對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投入實施優惠利率,對實行產業化後的高新技術產品減免、返退稅收等。

觀點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郭莉(2010)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識產權意識普遍較淡薄。因此,應該加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培訓和宣傳,提高領導、管理層以及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格執行《專利法》,保護企業和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陳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特別是專利保護所達到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檢視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之不足,對職務發明成果原始權利人的歸屬、專利申請人的資格、科技轉化收益、受獎勵權、技術入股等問題,對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商業秘密的保護,做出立法完善。

觀點四:推動產學研合作。周玉玲(2007)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鼓勵大學和企業合作。政府要加強組織管理職能,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搭橋鋪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託大學、市場機制、企業運作」的運行機制,把政府、企業、高校緊密而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有力地促進官、產、學、研的互動鏈接。

『貳』 投入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

投入機制是科技投入系統內各參與方在科技投入上建立的內在有機聯系形式,主要涉及科技投入的主體、科技投入的使用方向及各投入主體間的關系等問題。本課題關於國外投入機制的研究重點在資金投入上,不包含人員、物力等方面的投入。

(一)風險投資機制

技術商品的生產、流通和有效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承擔較大的風險,但一旦成功,也可獲得高額回報。這種利益驅動加之政府的推動有效地促進了發達國家風險投資機制的形成。風險投資在西方被稱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推進器」(安玉琢,2000)。從世界各國實踐來看,風險投資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確起到了很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各國政府都制訂了一系列鼓勵風險投資發展的政策,創造了有助於風險投資業發育和成長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環境,主要包括(李永周,辜勝阻,2000):

1)政府直接參與風險投資或提供政策性補助。政府直接建立風險投資公司進行投資或者為風險投資企業提供政策性補助。一方面可以用少量的種子資金帶動大量私人資本,起到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把補助金投放到私人資本不願涉足的風險領域,起帶頭作用或奠基作用。1981年由英國企業局和國家研究開發公司合並創立的英國技術集團(BTG),是英國最有影響的國有風險投資公司之一。成立至今,已先後向數百家中小企業進行風險投資,總金額達到上億英鎊。1997年6月馬來西亞政府在吉隆坡附近建立多媒體試點城市的「多媒體超級走廊計劃」和1998年12月泰國政府投資50億泰銖創設的「中小企業促進基金」,也都屬於政策性的「風險投資計劃」。

圖4-1 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系統

2)制定明確的稅收優惠和減免政策。風險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對風險企業或風險投資者的稅收政策。因此,世界各國政府為鼓勵風險投資的發展,均制定了稅收優惠政策。例如,英國政府1983年制定的《企業擴大計劃》和《投資信託法》規定,投資公司或基金會將80%以上的資金投放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可以免交所得稅;新加坡則規定風險投資最初5~10年的收益完全免稅。法國在1985年頒布的第85-695號法令中規定,風險投資公司因持有非上市公司股票而獲得收益或資本凈收益可以免交所得稅,免稅額最高可達收益的1/3。

3)建立信用擔保機制。許多國家為鼓勵和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涉足風險投資領域,大都採取了政府擔保或者直接提供優惠貸款的方式。如美國對高科技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提供擔保,貸款在15.5萬~25.0萬美元的擔保85%,貸款在15.5萬美元以下的擔保90%。日本政府為保護和扶持高科技風險企業的發展和技術開發,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如通過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商工會金庫等為中小型高科技風險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科學技術廳下設新技術開發事業團,對持有新技術、風險較大、商品化困難的項目提供5年期無息貸款,成功者償還,失敗者可以不償還;成立「研究開發型企業育成中心」,對持有高技術但因資金不足難以進行研究或技術商品化轉移的中小企業提供無擔保的銀行貸款債務保證等。

4)建立「第二證券市場」。「第二證券市場」以發行風險企業的股票為主,而且發行標准低於一般證券市場。該市場的建立,一方面為高技術風險企業直接融資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為風險投資的退出、增值提供了「跳板」和「舞台」。鑒於此,世界各國在嚴格控制和管理上市公司以保證股票市場正常運行的前提下,相繼為風險企業建立了「第二證券市場」。如美國NAS-DAQ,股票上市交易標准相對寬松,甚至允許研究開發階段的高技術股票上市。歐洲的Euro-NM市場、EASDAQ,日本的櫃台交易市場(OTC),新加坡「創業板」市場等也都為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和風險投資融資提供了暢通的通道。

5)制定政府采購政策。通過政府采購為高科技產業化開辟初期市場,對於促進風險投資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就制訂了《政府采購法》,對高科技產業及戰略性產業進行扶持。柯林頓政府上台不久,在其全面經濟計劃中,為扶持創新產品的初期市場,僅計算機及其相關產品的政府采購就達近百億美元。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眾多國外的大學還以參與的方式吸引大量的社會風險投資。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工業園中的企業全部從事以電子行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該校不斷為企業提供校內的科學技術成果、實驗手段、科技人才及研究室等,協助企業進行高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工業化試制,學校則從中獲取技術轉讓費,其周邊的土地給斯坦福大學帶來每年超過千萬美元的收入。英國劍橋大學也集中表現了國外高校利用自己的優勢,特別是人才優勢、科技成果、周邊優勢和良好的研究開發生產環境等,大量吸引社會風險投資家在其周邊興辦高科技產業的能力。

(二)科研經費投入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包括市場預測、成果產生、成果轉移和成果使用等階段,經費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必要條件,沒有對成果轉化的投入,便沒有相應的產出。然而由於科技產業研發風險與收益的不確定性使得科技投入不能完全依賴市場機制來調節,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重視對研發階段的科技投入,並保持穩定的增長率是世界各國科技投入政策的共同特點。美國非常重視對科技成果轉化與產品開發的投入,越是高新技術產業,投入越大。自1950年頒布了《國家科學基金法》以來,美國的R&D投入持續穩定增長。進入新世紀,美國聯邦政府每年在研究與開發(R&D)方面的投入近千億美元,其中1/3 用於聯邦政府的實驗室和R&D中心(銀純泉,2003)。2008年,在美國總統提交的財政預算中,聯邦政府的R&D達到了1380億美元,占聯邦政府可支配財政預算總額的12.8%。日本政府在確立了科技立國的方針以後,科技投入經費也呈逐年遞增趨勢,科技投入佔GDP的比例超過3%,遙遙領先發達國家平均2%的水平。從科研開發經費結構看,發達國家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佔六成以上,在支出上占近七成,企業是創新主體,在發達國家的創新活動中起的是中堅作用(宋彧,2005)。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可以促進技術創新,但是單純地增加科技投入,並不必然能增強一個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創新能力。政府科技投入的真正意義在於培育市場競爭主體的創新能力而不是科技投入的數額。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企業研發經費的總支出中,政府投入總是高於企業自主投入的經費。20世紀80年代以後,企業研發經費中來自政府投入的比例逐漸減少,而且政府投入的稍微增加會導致企業自主投資經費的倍數增長,在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導下,美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大提高。

『叄』 如何構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

一是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發布轉化一批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帶動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二是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一批機制靈活、面向市場的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加強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需求有效對接。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同開展成果轉化。
三是建設一批符合特色產業需求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加強中試熟化與產業化開發,發揮技術開發類科研基地作用,推動更多共性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四是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國家技術交易網路平台,鼓勵區域性、行業性技術市場發展,完善技術轉移機構投融資、科技成果評價、知識產權服務等功能。
五是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建設一批以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眾創空間,支持以核心技術為源頭的創新創業。
六是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軍人才納入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培養專業化技術經紀人。
七是建設一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與模式。
八是發揮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的杠桿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運用投貸聯動、眾籌等金融手段,拓寬資金供給渠道。

『肆』 風險資本市場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保障

資金投入是成果轉化的保障和關鍵。國外發展高新技術大多依靠風險資金支撐,有規范的符合科技資金投入規律的科技風險投資機制和證券融資機制。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多以分散股權的投資方式來分散投資風險,一般由投資者共同出資組建創業投資基金,實行專家管理,或者對高科技項目由多個投資者共同投資運作。除了風險資金的投入,高科技投資業的興起同樣也離不開風險規避,否則,投資者將因此動力缺乏,熱情消減。國外一般利用第二板市場以及證券交易市場收回風險投資,達到風險投資資金的良性循環。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建立風險投資和規避機制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必然選擇。我國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發展風險投資,但總體發展水平還處於起步階段,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與完善,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尚不明顯。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險投資運行機制,以風險投資為主,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融資渠道,逐步形成國家撥款、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大公司投資以及企業自籌相結合的投融資體系成為我國的必然選擇。

『伍』 構建地質高科技成果轉化風險投資機制

(一)政府扶持和引導成果轉化風險投資

政府的積極扶持對於風險投資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特別是在風險投資發展的初期,這種扶持就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立起風險投資機制,推動風險投資業的發展,使風險投資業的運作不斷成熟,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問題,而且能有效地降低地質高科技開發所面臨的兩大風險:管理風險與市場風險。目前,社會上有許多龐大的閑散資金在尋找出路,應當廣泛地吸收這些社會閑散資金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為之提供政策性引導,建立相應的制度與法規,鼓勵對有市場前景的地質科學技術向生產轉化的項目進行風險投資,為轉化的順利進行提供保證。

(二)轉變觀念,積極發展地質高技術風險投資

首先,要轉變政府行政管理思維模式,建立市場機制,以營利為目標發展地質高技術。其次,要想方設法吸引多渠道投資,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兼容多種發展模式。最後,要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工作模式,把政府的工作重點放在為地質高技術發展風險投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秩序,保證地質高技術風險投資按市場機制和經濟規律來發展。

(三)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制度,為風險投資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政府支持對風險投資的發展非常重要,政府支持包括制定優惠政策,如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政府還可通過財政支持對風險資本投資提供政策性補助、提供銀行貸款擔保等多種形式,鼓勵風險投資活動。其次,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快制定有關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無形資產評估等方面的法規,形成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具有操作性的法規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維護科技產品提供者、風險投資家和風險企業的合法權益。最後,建立健全市場體系與市場法規體系,積極推進技術市場和產權市場的發育,促進科技的合理流動。

(四)加快培養我國地質高技術風險投資人才

人才是風險投資的第一要素,風險投資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沒有一批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家是一類特殊人才,必須具備相當的工程技術知識,同時還要懂得企業管理理論,具有金融投資實踐和高科技企業管理實踐的通才。目前,我國地質高技術風險投資人才嚴重缺乏,為此,政府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建立職業人才市場,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使一批高層次的科技、經濟人才投身到風險投資事業中去。另一方面必須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造就出一大批經濟、金融、管理、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多層次高素質的專才和通才,形成一個龐大的人才網路。

『陸』 什麼是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

邁科技產業基金就是在這種理念下的產物,其作用是拿出資金,去支持一些他覺得專值得支持的項目,屬比如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就是尋找一些值得投資,但是科技成果持有者又沒有資金去做產業化的項目,幫助他進行生試,中試,產業化的一個基金。

『柒』 如何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回顧十幾年來我國科技改革,在科技與經濟的關繫上,總的情況是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而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我國經濟現在正處於轉軌時期,有利於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體制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一定時間,與之相關的問題很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方面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從一兩個重要問題的解決著手,帶動其他問題的解決。目前,政府可以通過加強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行為,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機制的形成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建立。
具體措施,如:
1、制定大型政策購買計劃,類似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主要依靠國內科技力量和企業單位完成,以科技需求引導科技供給。
2、政府購買業務和各種旨在激勵科技進步的政策,要與企業、科研單位近幾年的科技行為掛鉤,尤其是將科技投入行為作為企業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刺激整個經濟界對科技的需要,促使企業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重視科技進步,改善經營者短期行為。

『捌』 科技成果轉化協作工作委員會怎麼樣

騙子公司,不要相信,都是收錢的

閱讀全文

與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會規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