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春理工大學怎麼樣
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是一所以光電技術為特色,光、機、電、算、材相結合為優勢,工、理、文、經、管、法協調發展的吉林省省屬重點大學。
學校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創辦,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為主要創始人、第一任院長,現任名譽校長。學校先後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委、五機部、機械委、機電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1999年,被劃轉為以吉林省管理為主,並與國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2004年,被確定為吉林省重點大學。現為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長春市共建院校。
學校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現擁有4個校區,佔地面積76.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8.3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2.7億元;擁有中外文圖書271.69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9億元。
學校現有本專研在校生210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0人,碩士研究生3462人,本科生16169人,專科生968人,留學生127人;教職工1984人,其中專任教師1207人,雙聘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75人,教授(研究員)14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505人,有37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建有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3個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
學校擁有21個教學機構,設有1個國家級(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空地激光通信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光電測控與光信息傳輸技術)教育部直屬重點實驗室、4個吉林省重點實驗室(空間光電技術重點實驗室、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精密與特種加工實驗室、光電檢測裝備工程實驗室)、5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光電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光電測控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吉林省激光加工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空間光電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半導體激光技術工程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德激光加工技術培訓中心),2個省部級研究中心(中國兵器試驗場光測儀器檢定站、中國兵器裝備研究院光電中心)、4個省市級科技創新中心(吉林省光機電一體化研究與設計科技創新中心、吉林省網路資料庫應用軟體科技創新中心、長春市數字化製造科技創新中心、長春市激光加工科技創新中心),還設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圖書館、檔案館、校園網路信息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
學校是國家首批批準的學士、碩士授權單位,第6批博士授權單位。現有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光學工程、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1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5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光學工程、物理學、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1個國家重點學科(光學工程),3個國防特色學科(光學工程、物理電子學、光學),12個吉林省重點學科。有1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和10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學科,並具有碩士研究生單獨招生考試權和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推薦權。設有本科專業49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科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吉林省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科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1個(信息對抗技術),覆蓋工、理、文、經、管、法6大學科門類。
學校堅持以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對理工科學生,實行創新精神較強和工程應用能力較強的培養模式;對文科學生,實行創新精神較強和社會應用能力較強的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設有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2個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還設有國家級(聯合)和吉林省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先後獲47項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獎,建有國家級精品課3門,國家雙語示範課1門,吉林省精品課16門,吉林省優秀課程47門。近五年在全國大學生單科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200餘項,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遞增,部分專業考研率達到40%。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區招生,其中已有26個省市區將學校納入第一批次招生,生源質量穩步提高。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了5萬多名高素質人才,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近年來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業率一直名列吉林省省屬高校前茅,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以光電技術為主,光機電一體化是學校科研工作的鮮明特色和優勢。學校在激光技術、光電儀器、檢測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光電醫療儀器、先進材料技術、現代光學、CAD及應用電子技術等方面科研實力雄厚,在法學、漢語言文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屢獲佳績。近年來,學校先後承擔國家、部委和省級科研項目近900項,其中包括「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項目,180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2008年科研經費接近1.4億元。
學校產業工作發展迅速,長春理工大學科技園不斷壯大,2007年正式掛牌並被批准為省級科技園,推動了以其為龍頭的吉林省大學科技園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研製開發的激光治療儀導光臂、YAG激光美容機、二維及三維醫用內窺鏡、機械密封技術及設備、光電檢測系列產品、半導體激光器等高科技產品,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先後派出300多名教師前往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攻讀學位、進修學習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可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項目,並設有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學培訓中心,目前有14個國家的留學生在我校進行學歷學習或語言進修。學校同俄羅斯聖彼得堡技術大學、伏爾加格勒國立科技大學、布里亞特國立大學、韓國東新大學、日本東海大學、美國史蒂文斯工程學院、挪威布德大學等20多個國家的90多所大學或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在俄羅斯建有1所孔子學院。
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建成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交融、軍民兼顧,光電技術特色鮮明,重點學科優勢突出,工、理、文、經、管、法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開放式、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實現「省內領先、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奮斗目標。
㈡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好不好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座落於吉林省長春市人民大街南端,依傍在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學校與中國共產黨1946年創辦的第一所金融學校——東北銀行專門學校同根同源,與1960年建立的吉林省財政金融學校一脈相承。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吉林省財政金融學校的基礎上恢復建立,1983年在校內創辦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職工大學,1984年升格為長春金融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學校集金融人才培養、金融行業培訓、金融科技創新、金融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一體,是吉林省現代金融職業教育服務基地和金融服務業人才供給的主渠道。
學校現有在校生6700餘人,設有金融學院、會計學院、信息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創業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文化基礎部和體育教研部10個教學單位,開設金融管理、投資與理財、國際金融、財務管理、會計、計算機應用技術、國際貿易、商務經紀與代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34個專業,是吉林省金融專業設置最早、專業覆蓋面最廣的院校之一。現有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個、教育部教學改革示範專業2個、吉林省高等學校高水平專業(群)5個、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教學改革示範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群2個、省級品牌專業群3個、省級精品課5門、優秀課24門、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支、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現有教職工380餘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87人,博士、在讀博士32人,碩士248人,擁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金融行指委委員1人、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長白山技能名師3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1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3人、吉林省社會科學學科規劃專家5人,省級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師德標兵10餘人。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形成了一支學歷較高、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學校以服務金融領域為特色,致力於技術技能型金融人才培養,與多家銀行、企業合作,建立了百餘家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了27個專業實驗室,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電子商務等專業全覆蓋的校內實訓基地,全面推進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創辦創建了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吉林省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東北亞金融博物館等國內首創和吉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正逐步成為吉林省金融業發展的智庫。
學校在金融教育領域獨樹一幟,辦學治校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先後榮獲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狀、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吉林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因在全國和我省金融教育領域影響廣泛,被吸納為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名譽理事單位、教育部全國金融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教分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金融博物館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吉林省金融學會常務理事長單位、吉林省政治經濟學學會常務理事長單位,是全國和吉林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教育部和吉林省職業教育現代化學徒制首批試點院校、吉林省首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獎獲得單位、吉林省職業教育示創新型物流高技能人才示範性實習實訓基地、吉林省金融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發起單位、吉林省職業教育示範性實習實訓基地、吉林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吉林省高校社科期刊研究會秘書長單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吉林省一級期刊。
學校生源質量優良,人才培養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招生工作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錄取分數線、第一志願投檔率和報到率連續保持吉林省同類院校之首。其中金融、會計專業均在二本線左右,普通專業錄取均為三本線上,畢業生連續三年初次就業率超過95%,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為100%,在金融行業就業的學生比例超過50%;專升本錄取率達到50%,名列全省前茅。 恢復建校近40年來,學校為全國培養了近4萬名優秀畢業生,培訓金融行業員工5萬多人次。校友中任各級金融機構局長、行長以上職務的1500餘人,金融高管5000餘人,在我省縣以上人民銀行、銀監局、各類金融機構任中層以上幹部的佔50%以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監事長陳躍軍、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行長兼外匯管理局局長周振海、吉林省銀監局原局長高飛、中國銀行原吉林省分行行長張平、光大銀行長春分行行長王守坤、中國交通銀行吉林省分行行長劉清軍、盛京銀行長春分行行長張學文、吉林銀行長春分行行長王俊翔、安華農業保險公司總裁張劍峰、都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國如、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董事長田中君、吉林省阜康酒精集團公司董事長楊文柱等均為學校畢業生。學校被譽為吉林省「金融界黃埔、銀行家搖籃」。
學校堅持「科學、民主、務實、求是」的辦學精神,秉承「誠信、篤學、崇實、創新」的校訓,全面提升內涵、拓展外延、凝聚力量,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金融特色鮮明,東北亞區域合作辦學水平較高,核心競爭力較強的職教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