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張金良成果

張金良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30 00:53:59

Ⅰ 汶川地震一共有多少救援隊伍

官方沒有給出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救援隊伍。

1、2008年5月13日,重慶消防總隊的救援人員准備開赴災區。 當日7時30分,重慶市公安消防部隊由200名官兵、25輛消防搶險救援車組成的應急救援隊緊急開赴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執行救災任務。

2、2008年5月15日8時30分,根據公安部消防局緊急調動命令,湖南省消防總隊派出了第三批106名消防官兵趕赴四川地震災區參與抗震救援行動。這是湖南省消防總隊繼5月13日派出110名、14日派出150名官兵之後,第三次派員赴川。

3、2008年5月13日~15日,軍區武漢總醫院3個醫療隊和某陸航團立即出動,深入災區參加救援。

4、2008年5月13日,河北省委省政府迅速組織32萬毫升血液今天上午發往災區,首批500萬元救災款也已匯四川。災區急需的1萬條棉被、1萬套棉衣褲,也正在緊急籌備中,將以最快的速度運往災區。

據悉,河北省已成立由省委常委、副省長楊崇勇為組長的支援四川災區工作領導小組,建立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河北省還組織了13支醫療隊,醫護人員234人,隨時待命奔赴災區。

5、遼寧省抽調120名醫護人員、65名公安消防人員和13名通訊工程技術人員趕赴災區開展救援工作。目前遼寧省捐贈的1000萬元資金已撥到四川省財政廳的捐款救災資金專戶,4000頂救災帳篷、5萬床棉被已由民航運輸專機緊急運往四川災區,第一批救援人員也已抵達。

以上內容參考:中央人民政府-重慶消防官兵開赴震區救災

以上內容參考:央視網-湖南消防抗震救災第三突擊隊開拔四川綿陽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青年報-越是艱險越向前

以上內容參考:魯網-一場抗震救災的斗爭正在災區打響

Ⅱ 天津理工大學海運學院的近五年的科研成果

序號 項目名稱 主持人 來源及編號 時間 1 輪機工程專業「卓越計劃」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金建國 天津市教委: B01-0818 2013.10-2015.9在研 2 航海技術專業「卓越計劃」配套實施工程:實施教育教學改革,應對新規則新挑戰 榮雷 天津市教委: B01-0818 2013.10-2015.9在研 3 主推進動力裝置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張德福 天津理工大學校級教學基金:YB09-40 2009.12-2011.11 4 輪機自動化教學改革與實踐 王宗濤 天津理工大學校級教學基金: YB08-27 2008.12-2010.12 5 船舶主機遙控系統實踐教學研究 王宗濤 天津理工大學校級教學基金: YB11-23 2011.12-2013.12 6 海船船員適任評估—船電工藝和電氣測試教學改革與實踐 李葒娜 天津理工大學校級教學基金:YB(09—39) 2009.12-
2011.11 7 STCW10公約下船電專業自動化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李葒娜 天津理工大學校級教學基金:YB(13—35) 2013.10- 2015.12 8 三維模擬技術在動力設備教學研究中的應用 韓佳穎 天津理工大學校級教學基金: YB10-26 2010.12-2012.12 9 船舶保安意識與職責的教學研究 李修強 天津理工大學教學基金項目:YB12-24 2012.11-2014.10 10 基於交際能力培養的航海英語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 王婷 天津理工大學YB12-23 2013.1-2014.12 11 航海類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監控與教學評估研究與實踐 王婷 天津理工大學YB09-41 2011.1-2012.12 韓佳穎,《動力設備操作與管理實操講義》
王永洲,《動力設備拆裝講義》
李修強,《船舶電站操作講義》
李紅娜,《船舶電工工藝和電氣測試》
王宗濤,《輪機工程實驗講義》
航海教研室,《船舶操縱模擬器實驗指導書》
航海教研室,《GMDSS模擬器實驗指導書》 序號 項目名稱 來源及編號 起止時間 經費
(萬元) 主持人/參加人 1 電控噴射分層稀燃天然氣發動機性能的研究 天津市高校科技發展基金計劃項目:20090416 2009-2012 3 張德福 2 計算機輔助天文船位 天津市高校科技發展基金計劃項目: 2011.11-2013.11 4 趙薪 3 集裝箱裝卸模擬關鍵技術的研究 天津市高等學校科技發展基金計劃項目 2013.11-2015.12 4 趙猛 4 基於XML人機交互的船用急救軟體開發研究 天津市高等學校科技發展基金計劃項目:20120801 2012.11-2014.11 3 李葒娜 序號 項目名稱 來源 起止時間 經費
(萬元) 主持人 1 電子海圖及數字天象視景模擬航行訓練系統的開發研究 天津海洋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2013.3.20-2013.5.30 82 榮雷 2 船舶綜合船橋系統的管理控制核心基於電子海圖的航行工作站的研究開發 大連高新區科技有限公司 2013.3.18-2013.5.30 80 榮雷 3 SMIT柴油機負載研製 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 2011.4-2012.12 20 金建國 4 潛水型壓差感測器 天津海洋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2012.10-2013.12 10 金建國 5 螺旋錐齒輪數控模擬軟體系統 天津天大精益數控技術有限公司 2012.4-2013.12 22 韓佳穎 序號 題目 作者 發表時間 刊物名稱 論文收錄 1 Effect of Unstable Motion on the Braking Performance of a Tugboat 榮雷 2013 Computer-Aided Design, Manufacturing,Modeling and SimulationⅡ EI : 20130515974024 2 Comparison between Vessel's Displacements Calculated by Bonjean Curves and Hydrostatic Curves 榮雷 2013 Advances in Mechatronic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EI : 20130615997287 3 從走錨全損事故到走錨後的應急預案 榮雷 2012 船海工程 核心 4 Design of simulating control system on marine oily water separator 金建國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712-715, p 2836-2839, 2013. EI : 20133016541281 5 Design of combustion scheling simulating control system on marine auxiliary boiler 金建國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694 697,
p 2139-2142, 2013 EI : 20132416421210 6 A Review of Biodiesel Appication on Marine Engine 張德福 2013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EI :20134717003801 7 SWD6LTM410C船用柴油機拉缸故障的分析與排除 張德福 2011 中國修船 核心 8 一例船用柴油機氣閥燒蝕故障的分析與處理 張德福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9 船用柴油機液壓氣閥敲擊事故的分析與排除 張德福 2011 中國修船 核心 10 船用柴油機氣缸注油器發展及故障分析 張德福 2012 中國修船 核心 11 基於解析計算的螺旋錐齒輪切削模擬演算法 韓佳穎 2010 農業機械學報 EI:20110313600505重要 12 准雙曲面齒輪嚙齒模擬與齒面接觸分析 韓佳穎 2010 機械設計 重要 13 螺旋錐齒輪滾切加工瞬時切削厚度控制方法 韓佳穎 2013 機械設計 重要 14 螺旋錐齒輪滾切加工殘留高度的精確計算 韓佳穎 2012 機械科學與技術 核心 15 基於VRML的虛擬拆裝訓練系統的實現 韓佳穎 2012 船海工程 核心 16 准雙曲面齒輪切削模擬及齒面誤差分析 韓佳穎 2010 製造技術與機床 核心 17 船舶貨艙溫度遙測系統的設計 李葒娜 2013 船海工程 核心 18 Design of the Improved CPR Simul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Telemetry 李葒娜 2013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433-435.Part2 EI:20134716999221 19 Hardware design of CPR Simul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CM 李葒娜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1 Proceedings EI:20114614518289 20 Micros photoelasticity for studying crazes in polycarbonate 王宗濤 2010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37-38,pp:648-651 EI : 20110213560140 21 Formulating state equations of RLCM active network over F(z) 王宗濤 20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pp:3771-3774 EI :20111013723451 22 F(z)域上RLCM有緣網路的拓撲分析 王宗濤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3 船舶鍋爐低硫燃油使用分析 王宗濤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4 輪機自動化的發展現狀及特徵 王宗濤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5 輪機自動化的發展現狀及特徵 王宗濤 2010 船海工程 核心 26 F(z)域上RLCM有源網路的拓撲分析 王宗濤 2010 船海工程 核心 27 邦戎曲線與靜水力曲線計算船舶排水量的比較 崔建輝 2013 航海技術 核心 28 海峽型散貨船載量的計算 崔建輝 2012 航海技術 核心 29 Research of computer assisted astronomical positioning algorithm 趙薪 2010 CISP2009 EI:20100212631261 30 某船輔機連桿大端軸承內孔變形的修復 張金良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本專業培養適應船舶電氣控制的要求,掌握電氣、電子(包括電力電子、通訊電子)、控制及其網路技術等知識,符合國際海事組織STCW國際公約中規定的「電氣、電子和控制工程」、「維護和修理」 與「無線電通訊」三項高級海員職能要求,能夠勝任現代船舶各項自動裝置的運行管理和維護維修工作的船舶電子電氣工程高級技術人才。學生主要適任於航運企業和海員勞務外派單位船舶的高級船員,也可在航運企業從事機務管理工作,在船廠從事船舶修造工作,或者到海事和船檢部門從事船舶安全檢查及船舶檢驗工作。

Ⅲ 室內裝修引發的污染物介紹

裝修污染猛於虎,中國環境研究科學院張金良研究員表示,我國的室內空氣污染源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和過程帶來的污染,如化纖地毯、板材、壁紙等,尤其是低檔材料,污染更為嚴重;建築本身造成的污染,如某些建築材料由於原料的放射性背景較高,而存在放射性污染物;傢具和家電帶來的污染,如布藝沙發噴膠帶來苯污染,板式傢具釋放出的甲醛污染。科學研究表明,以上材料中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達300多種,其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有5種:

● 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主要來源於傢具、壁紙等。能引起免疫水平失調,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出現頭暈、頭痛、嗜睡、胸悶等症狀,還可能影響消化系統,出現食慾不振、惡心等,嚴重時可損傷肝臟和造血系統。

● 苯———主要來自塗料、油漆、膠合劑、牆紙、地毯、合成纖維和清潔劑、溶劑等。苯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卻是強致癌物,長期吸入會破壞人體循環系統和造血機能,導致白血病。

● 甲醛———主要來源於板材,如人造板、夾心板以及膠合劑等建築材料。長期接觸會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膚和消化道癌症;而低劑量的接觸者會出現慢性呼吸道疾病、妊娠綜合征等,甚至引起鼻咽癌。

● 氡———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氡已成為僅次於吸煙的肺癌第二大誘因。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氡是一種天然放射性氣體,無色無味,就像「無形煙」,它的主要藏身之所是花崗岩以及瓷磚和潔具等陶瓷產品。平均每立方米空間內氡含量升高100貝克,肺癌風險就增加16%。在美國,每天有約60人被氡殺死,超過了艾滋病致死人數。

● 氨———主要來自混凝土添加劑和室內裝飾材料。氨氣極易溶於水,對眼、喉、上呼吸道作用快,刺激性強。短期吸入大量氨氣後會出現流淚、咽痛、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嘔吐、乏力等。尤其在冬季施工時,大量存在於防凍液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學專家楊功煥研究員表示,裝修中的有毒物質與白血病可能有關聯。支修益稱,裝修材料導致的室內污染確實是癌症的重要原因。在兩歲男孩患肺癌的案例中,裝修材料污染就是被懷疑的罪魁禍首之一。

Ⅳ 淺論勞動和商品的二重性

近年來,理論界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及其與中國經濟實踐的結合問題展開了討論。筆者對討論中涉及的勞動和商品的二重性問題有一些看法,現以本文加以論述。
一、對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本文論證中將要涉及下列幾個問題,有必要首先專門進行討論。
一是事物的質和量。馬克思哲學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並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現實。物質由於自身的內在矛盾而引起運動,呈現出量變與質變狀態。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且構成事物的統一體。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時間、速度等可以用數量來表示的規定性。事物質和量的特性包括:第一,惟一性。即一事物不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質和量,否則就變成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事物了。第二,不可拆性。即一事物的質和量是不能拆開各自獨立存在的,兩個事物的質和量是不能拆開互換的,質是具有一定量的質,量是具有一定質的量。第三,不同質的事物具有不同量以及量的界限。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是事物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有上下兩個關節點。所謂關節點就是度的兩端的數量極限。超出這個極限,事物就會發生質變。
二是事物屬性疊加原理。事物的屬性按產生的時間順序可分為固有屬性和疊加屬性兩類。事物的固有屬性是事物形成過程中產生的,亦稱先天屬性。第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固有屬性(本質屬性),它決定事物的存在。事物的疊加屬性是事物形成之後疊加在事物本身之上的屬性,亦稱後天屬性。
事物的固有屬性與疊加屬性的關系可歸納為事物屬性疊加原理。在平面上以事物的固有屬性存在的始點A向右作一時間軸, 在以後不同時間里按先後時間順序疊加上不同的屬性B、C、D ……這些屬性至固有屬性毀滅的X時刻止,存在的時間長度不同,形成一個階梯狀,如下圖。
附圖{F13N301}
圖中疊加屬性的始點B、C、D分別投影到AX時間軸上,將AX 軸分割成AB段、BC段、CD段,每一段即為一個過程。這些過程相加即形成事物AX的全過程。每個子過程,都構成一個台階。除AB過程外,其餘過程都有若干屬性疊加。相鄰的兩過程,後者比前者增加一個屬性。每個台階的階面屬性為該過程的屬性,即該過程的質。該過程的量為過程經歷的時間。
以人為例,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有意識,能勞動,這是人的本質屬性。以人的基本屬性存在的始點A在平面上向右作一時間軸, 在此基礎上先後疊加上在幼兒園獲取的幼兒園知識屬性B, 在小學獲取小學知識的屬性C,在中學獲取中學的知識屬性D……這些屬性至人死亡止皆存在。將屬性B、C、D……的始點分別投影到AX軸上, 就形成幼兒園階段(BC)、小學階段(CD)、中學階段(DE)……這些階段相加,就構成人生全過程AX。每個階段都存在不同於其他階段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如小學階段的質就是獲取小學知識,量就是從上小學開始到小學畢業這段時間過程。實踐中人們不僅要關心每個過程的質,而且還關心每個過程的量。如對大學畢業生,人們不僅要關心他們學習什麼專業(指過程的質),還關心他們是本科畢業還是專科畢業(指過程的量)。
三是交換。交換是勞動產品形成之後,人們疊加在勞動產品之上的屬性。它是兩個利益主體分別將所屬的客體產權轉移到對方的經濟行為。根據這一定義可知,完成一個交換必須同時存在三個條件:第一,兩個不同利益(即兩個不同所有制)的交換主體。一個利益主體內部間客體轉移,如夫妻二人相互拿對方的物品,又如交換雙方在交換中獲取的利益歸第三方所有,這些交換均不成立。第二,存在兩個不同質(即存在社會分工)的交換客體。第三,交換主體雙方自主同意交換。交換者是否同意交換是依據交換中獲取利益大小作取捨。不允許以權力、暴力、人情等因素作取捨。這樣雙方在各自利益目標范圍內進行討價還價,平等競爭,最後雙方確認一個都能接受的價格,並以此辦理交換客體產權轉移手續,即等價交換。於是我們得出交換定理——勞動產品實現交換的充分與必要條件是同時存在:(1)兩個不同利益的交換主體; (2)兩個不同質的交換客體;(3)交換主體雙方自主同意交換。首先,這三個條件是充分的,即當三個條件同時存在時,勞動產品的交換即可實現;其次,這三個條件是必要的,即當其中一個條件不存在時勞動產品的交換則不能實現。如當條件(1)不存在時,條件(2)、(3 )隨之也不存在,當然交換也不存在;當條件(2)不存在時,形成欺詐,交換即不成立;當條件(3)中一方不同意交換,交換當然不能實現。
此定理對現實經濟生活作用非常大,如國有企業三角債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經濟秩序混亂,其原因就是交換定理作用的結果。(註:張金良.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理論思考〔M〕. 中國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研究文庫.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7—9.
張金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創建實現交換的條件〔J〕.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6.45—51;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創建實現交換的條件〔J〕.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2,(2):120—126.)本文所提交換,均系符合交換定理的交換。
二、勞動過程、勞動產品過程及商品過程的質與量
恩格斯在哲學上有一句名言:「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註:馬列著作選讀(哲學)〔M〕.37. )因此,人們的勞動、勞動產品和商品均可視為過程而進行研究。馬克思在《資本論》首頁提出:「每一種有用物品,如鐵,紙等等,都可以從二重的觀點去考察,質的方面和量的方面」。(註: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 )現在我們在討論過事物質與量的依存關系、事物屬性疊加原理和交換問題的基礎上研究人的勞動過程、勞動產品過程和商品過程的質和量。
第一,勞動過程的質與量。勞動是人類的主要活動方式。人類勞動創造了財富,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人類。人類社會之所以有今天,就是人類勞動的結果。人類勞動是個過程。勞動過程的作用是通過質和量來表現的。勞動過程的質,即人的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作用力對勞動對象的作用;勞動過程的量,即勞動過程經歷的時間,簡稱勞動時間。不同的勞動者,勞動過程的質和量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勞動的質和量構成勞動的統一體。
如果把人的勞動過程分解的話,不難看出一個勞動過程存在的三個條件是:勞動的質(勞動者對勞動對象的作用),勞動的量(勞動時間),勞動對象。不難證明,如果這些條件不同時存在,勞動則不存在。
第二,勞動產品過程的質和量。經過人們的勞動而創造的使用價值,人們稱其為勞動產品。由於勞動產品從實用價值形成到使用價值毀滅,要經歷一個歷史過程,所以我們可以把勞動產品視為一個過程,稱勞動產品過程,簡稱勞動產品。勞動產品按形態可分為有形勞動產品和無形勞動產品兩類。有形勞動產品是常見的一類,其特性表現為:形態是生產該勞動產品所耗用勞動時間的載體。這樣有載體的勞動時間就可以位移。生產該勞動產品所耗用的勞動時間不等於使用者使用該勞動產品的時間。有的前者時間長,有的前者時間短。無形勞動產品如電力、運力、勞動力等,其特性表現為:無形勞動產品無載體不能位移,它與正常時間同步,隨著正常時間存在而存在、消失而消失。無形勞動產品作用的時間等於使用者使用的時間。
有形勞動產品與無形勞動產品共同的特性:一是存在質——使用價值,二是存在量——使用價值存在的時間。勞動產品的質與量是一個統一體。筆者以前的文章中把生產勞動產品的時間視為勞動產品過程的量,下文將證明這是錯誤的,這里特予以更正。
第三,商品過程的質和量。商品是勞動產品發生、發展和滅亡歷史中所經歷的一段過程。這段過程在質與量方面不同於勞動產品所經歷的其他過程。
先討論商品過程質的規定性。這一問題馬克思早就作過科學的論斷。他說:「作為商品,它們都是經歷交換過程和隨之發生的形態變化。」(註:資本論(第3卷)〔M〕.1957:1013.)恩格斯也說過:「這種租稅穀物和什一稅穀物,不會因為它們是為別人生產的,就變為商品。要變為商品,這個產品必須經過交換,轉移到別一個把它當做使用價值來用的人手裡。」(註: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2.)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商品本質屬性——經過交換, 觀點是一致的,是科學的。事實上,交換的實現,交換雙方原來各自所屬的物,隨之發生形態變化,即勞動產品的所有權發生轉移,這時的勞動產品就具有了經過交換的特有屬性,這一特性正是商品與產品的本質差異。這一屬性是勞動產品形成之後人們疊加在勞動產品上的。
其次討論商品量的規定性。我們利用屬性疊加原理來研究商品過程界定問題。如果生產者從投料開始(O時刻)至使用價值形成(A時刻)在平面上連結OA,再延長到使用價值毀滅(X時刻)止,形成OX 時間軸。這樣,OA為勞動產品形成過程的時間,AX為勞動產品固有屬性——使用價值存在的時間。
勞動產品屬性疊加圖
附圖{F13N302}
人的一生在基本屬性的基礎上可疊加很多屬性。而勞動產品則不然,它的一生在固有屬性(使用價值)基礎上僅疊加兩次屬性:第一次疊加的(從B時刻起)是經過交換的屬性,第二次疊加的(C時刻起)是使用過程的屬性。這兩種屬性從疊加時起至使用價值毀滅時止均存在。我們將B點、C點投影到OX軸上,這樣OX軸可以分成四段:OA是勞動產品形成過程;AX是勞動產品過程,該過程包含三個子過程:AB為勞動產品等待交換過程,BC為商品過程,CX為物品過程。
OA為勞動過程,簡稱勞動。其質是勞動者的腦力與體力相結合的作用力對客體的作用,其量OA是勞動時間。AX為勞動產品過程,簡稱勞動產品。其質是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其量是勞動產品存在的時間。該過程包含三個子過程:AB為勞動產品等待交換過程,簡稱產品,其質仍是使用價值,其量AB是等待交換的時間;BC為商品過程,簡稱商品,其質是勞動產品經過交換,其量BC是商品過程的時間(即從第一次實現交換到最後一次實現交換——使用者獲取勞動產品的產權止經歷的時間),商品就是經過交換且未進入使用過程的勞動產品(註:張金良. 論商品的新定義〔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3):30— 33;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論商品的新定義〔J〕.理論經濟學, 2001,(1): 14—18.);CX為物品過程,簡稱物品, 其質是勞動產品進入使用過程而發揮的作用,其量CX是進入使用過程的時間。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可知,上述各過程的質和量皆構成各過程的統一體。這些過程的質和量的共同特性包括:(1)惟一性。 即一個過程不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質和量,否則即變成兩個或兩個以上過程了。(2)不可拆性,一個過程的質和量是不能拆開獨立存在的。 兩個過程的質和量是不能拆開互換的。也就是說,過程的質是具有一定量(過程經歷的時間)的質,過程的量(過程經歷的時間)是具有一定質的量。(3)不同質的過程具有不同量以及量的界限。上述O、A、B、C、X是事物質所能容納量的活動范圍的上下關節點,即保持過程質的極限值。
以商品為例,商品是勞動產品從使用價值形成時起到使用價值毀滅時止這一歷史過程中所經歷的一段過程。這段過程的質——經過交換與其量BC為商品過程的時間,二者構成商品過程的統一體。商品過程質和量的特性:商品的質(經過交換)和量(商品過程的時間)是惟一的,不存在與商品質和量不同的質和量;商品的質(經過交換)和量(商品過程的時間)是不能拆開單獨存在的。商品的質(經過交換)是具有一定量BC(商品過程時間)的質,商品的量BC(商品過程的時間)是具有一定質(經過交換)的量。B、C為商品過程的上下關節點,即在BC范圍內,勞動產品均有經過交換的疊加屬性,在關節點B、C以外的區域上非商品的質和量了。
由勞動產品屬性疊加圖可知,勞動產品在商品階段的屬性有兩個:一是固有屬性——使用價值,二是疊加屬性——經過交換。勞動產品在物品階段的屬性有三個:一是固有屬性——使用價值,二是第一次疊加的屬性——經過交換,三是第二次疊加的屬性——進入使用過程。不少同志在文章中不區別勞動產品所處的階段,籠統地稱勞動產品為商品。由於不區分事物所處的不同階段,事物的不同階段的質與量的屬性也就被掩蓋了。這會給經濟研究造成混亂。
三、對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二重性的質疑
根據以上討論,現在來剖析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二重性的科學性問題。
思考一:使用價值和價值不是商品的質和量。
本來商品過程的質是經過交換,量是商品過程的時間。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一節使用的標題則是「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又說「當做使用價值,各種商品首先是異質的;當做交換價值,它們卻只能是異量的,所以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原子」。(註: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這就是說,馬克思認為商品的質(使用價值)與商品的量(價值)構成商品的質與量的統一體。這樣,在商品的質(經過交換)和量(商品過程的時間)之外,又存在一個「商品」的質(使用價值)和量(商品價值)。這與商品的質和量惟一性原則相悖了。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里也未解釋「商品」的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取代商品的質和量的科學依據是什麼?這種取代能否成立?
首先,考察勞動過程(OA)與勞動產品過程(AX)的關系。馬克思說:「決定一個使用價值的價值量的,只是社會必要勞動的量,或這個使用價值生產上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註: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顯然, 馬克思所說的商品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勞動過程(OA)的量。馬克思把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所有勞動過程的質與量拆開取其量——勞動時間,加工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再把勞動產品過程的質與量拆開而取其質——使用價值,將二者捏合成「商品」過程的量和質,這顯然與事物質和量的不可拆性相悖。由於勞動過程(OA)與勞動產品過程(AX)在時間上是連續的,即勞動過程(OA)終止之時,也即勞動產品過程(AX)存在之時,這是非同時存在的兩個不同的統一體。因此,使用價值為非具有商品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質,商品價值為非具有使用價值的量。
其次,考察勞動過程(OA)與勞動產品經歷的商品過程(BC)的關系。前邊已證明過,商品過程是勞動產品發生、發展和滅亡歷史中所經歷的一段過程,這段過程是在勞動產品過程(AX)存在之後才存在的。因此,勞動過程(OA)與商品過程(BC)在時間上是前後間隔的兩個統一體。這樣,商品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非商品過程(BC)統一體中的量,它與商品過程(BC)這個統一體毫無關聯。
再次,考察商品過程(BC)與勞動產品過程(AX)的關系。前邊已證明過,商品過程(BC)是勞動產品過程中的一個子過程。這樣,商品過程(BC)除了具有母過程(勞動產品過程)的屬性——使用價值外,還具有自己這個子過程的特有屬性——經過交換。因此,商品過程(BC)與勞動產品過程(AX)才有區別。所以,使用價值是勞動產品過程(AX)的本質屬性,非勞動產品經歷的商品過程(BC)的本質屬性。
總之,勞動過程(OA)、勞動產品過程(AX)和商品過程(BC)在時間軸上所處的時間、位置不同,它們是三個不同的統一體,其中任兩個統一體的質和量是不能拆開重新組合的,也不能取代第三個統一體的質和量。因此,馬克思所說的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非商品的質和量。
思考二: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並非勞動過程的質和量。
我們知道勞動過程的質是勞動者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作用力對勞動對象的作用,勞動過程的量是勞動時間。而馬克思則說:「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60.)這里,馬克思把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人為地劃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視二者為「勞動」的二重性,即質和量。他還認為,具體勞動決定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決定價值,不決定使用價值。這樣,在勞動的質(勞動者對勞動對象的作用)和量(勞動時間)之外又存在一個「勞動」的質——具體勞動和量——抽象勞動。顯然,這與勞動的質和量的惟一性是相悖的。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里也未回答用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取代勞動的質和量的科學依據是什麼,這種取代能否成立。現在討論,馬克思提出的「勞動」質和量是否就是勞動的質和量。
首先,討論具體勞動是否就是勞動的質。從經濟實踐中考察,馬克思稱具體勞動決定使用價值的論點是正確的。因為具體勞動的質和量相結合作用於勞動對象上,形成使用價值。由於具體勞動包含著勞動的質和量,二者構成勞動的統一體。所以人們也無權力、無能力將具體勞動的質和量拆開,使具體勞動只能表現質而不許表現量。因此,具體勞動並非勞動的純質因素。
其次,討論抽象勞動是否就是勞動的量。既然抽象勞動表示勞動的量,按照事物量的規定性,抽象勞動應當有量的數量表現。但馬克思沒有直接說明抽象勞動的量究竟是什麼。為了尋找表現抽象勞動的量,這只能從馬克思著作中來推理。馬克思說:「決定一個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只是社會必要勞動的量,或這個使用價值生產上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註: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則是用社會現有的標准生產條件,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生產任何一個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註: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這就是說,馬克思認為,抽象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而商品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於是抽象勞動的勞動量就等於商品的價值量,又等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生產某勞動產品的所有具體勞動時間的加工值。這樣抽象勞動量就等於具體勞動時間的加工值。正因如此,所以它不構成勞動的質所對應的量,因為這個值在一般情況下不等於生產某種勞動產品所需的具體勞動時間,這樣就會出現具體勞動的質存在的時刻,不是這個加工值延續到的時刻。當具體勞動時間大於這個加工值時,具體勞動的質仍然存在而加工值已進行完;當具體勞動時間小於這個加工值時,具體勞動的質已不存在,而這個加工值還未進行完。這樣,這個加工值不是這些具體勞動的質應具有的量,具體勞動的質也不是這個加工值應具有的質。因此,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非勞動過程的質和量。事實上,具體勞動的質和量就是勞動的質和量。抽象勞動純屬主觀設定。
思考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決定商品的質和量。
我們知道,商品是勞動產品發生、發展、滅亡歷史過程中經歷的一段過程,這段過程的質是經過交換,其量是這段過程經歷的時間。首先,討論具體勞動與商品的質——經過交換二者之間的關系。當具體勞動不存在時,勞動產品亦不存在,這樣勞動產品交換也就不存在。因此,具體勞動存在是勞動產品經過交換的必要條件。當具體勞動存在時,勞動產品也就存在,但勞動產品的交換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這說明,具體勞動不決定商品過程的質——經過交換的存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產品積壓,就說明具體勞動的存在不決定勞動產品交換一定能夠實現。其次,討論抽象勞動與商品過程的量——商品過程的時間二者的關系。前邊按照馬克思的論點推出,抽象勞動的量等於生產該勞動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該勞動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勞動過程(OA)中的量,商品過程的時間是商品過程(BC)中的量,二者是非同時存在的兩個不同的統一體中的量,二者經歷的時間長短互不制約。這樣,抽象勞動就不決定商品過程量的存在。因此,馬克思提出的勞動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決定商品的質和量。
思考四:具體勞動決定使用價值是正確的,但抽象勞動決定商品價值是不科學的。
前邊討論過,勞動存在必須有三個要件:一是存在勞動對象;二是存在勞動過程的質,即勞動者要對勞動對象發生作用;三是勞動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判斷,馬克思所說的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論點是正確的。因為具體勞動過程的質與量相結合,對勞動對象產生作用,才生產出使用價值。馬克思說抽象勞動生產商品價值,筆者不明白抽象勞動是不是一般勞動。若是一般勞動的話,勞動的三個要件就應當存在,這樣,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的結果應當相同,即生產的都是使用價值。可是馬克思認為抽象勞動生產的是商品價值。這樣,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比較,勞動的三個要件相同,僅僅因為馬克思設定的勞動名稱不同,就能使勞動的結果由使用價值變為商品價值嗎?顯然,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客觀決定主觀的原則是相悖的。若不是一般的勞動的話,勞動的三個要件就不存在,這樣抽象勞動怎會生產出商品價值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未解釋這一生產過程是如何進行的,生產實踐中也不存在這樣的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
此外,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的解釋,勞動二重性中抽象勞動是勞動的量的表現。但由前邊推理可知,抽象勞動量等於商品價值量。這樣,抽象勞動量既是馬克思稱謂的勞動二重性中的量,又是馬克思稱謂的商品二重性中的量,抽象勞動量能一身兼二任嗎?以上論證說明,抽象勞動決定商品價值完全是馬克思主觀設定的。
總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採用主觀設定的方法構築的商品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以及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的二重性的理論是不科學的。
四、一點看法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與其他門類的科學一樣,都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對象不同罷了,決非主觀設定的記錄。它要求人們只能揭示和反映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不允許主觀設定、製造經濟關系。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對勞動價值論不斷提出質疑,其原因就在於此。我們經濟理論工作者的神聖職責,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器,揭示和反映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剖析和摒棄經濟理論中流行的非科學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才能指導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

Ⅳ 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項目

(一)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蘭、趙汀、李建武、陳其慎、於汶加、孟剛、李瑞萍、高輝、張照志、閆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的巨大變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強度開采,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和開發利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源家底不清,嚴重製約著國家資源管理和重大決策。針對這一問題,2007年國土資源部部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為系統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程。主要目標和任務是通過對全國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鋁土礦等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礦產資源家底,搭建資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經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人4年的艱苦努力,耗資22.5億元,完成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核查,形成礦區核查報告21540套,省級匯總報告550套,全國單礦種調查報告28套,圖集300餘冊,取得重大創新成果。

1.創新技術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家底,為提升儲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實基礎

(1)制定了礦區核查、資料庫建設、省級匯總、全國匯總等5個技術要求,保證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可靠性。

(2)針對原儲量庫中以礦區、礦權、礦山為上表單位,造成礦區范圍重疊、交叉或遺漏等混亂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壓舊、不重不漏」的原則,從礦區歷次勘探報告的對比分析著手,理清了采礦權、上表礦區及礦體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重新劃分礦區,保證了礦區不重疊和全覆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3)確立以塊段為基本數據採集單元、采礦權為核查單元、礦區為統計單元的礦區核查技術原則,首次從微觀到宏觀,系統理清了每一個礦區累計查明、消耗、保有、壓覆、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品質及其空間分布,全面理清了資源家底,保證了核查結果的可靠性、系統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萬多個礦區數十年來形成的10多萬份原始勘查和礦山生產報告。按照嚴格的技術規范,通過資料分析與現場核查,系統清理了歷次勘查、開采和儲量登記統計中存在的虛報、錯報、誤報、重復上表和掛賬等導致儲量表虛高不實的問題,擠掉了資源儲量的水分。

(5)通過對未上表、漏上表、尾礦和堆置場等資源儲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據工業指標變化重新估算,發掘出大量新增資源儲量。

(6)查明了我國28個礦種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品質和詳細空間分布。

(7)以塊段為基本單元,對全國6884個煤炭核查區的14種煤類、硫分、灰分進行了系統核查,並按國家、省、礦區3個層次編制分布圖,為國家及各省煤炭資源規劃、開發、保護及精細化管理奠定了基礎。從原始勘查報告入手,對2002—2009年找煤階段提交的7800億噸資源量進行了重新釐定,認為其實際已達到333級別,從而使我國煤炭保有量達到20000億噸,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煤炭資源的保障能力。

(8)為更加客觀地反映保有礦產資源儲量的實際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資源儲量(國家儲量)概念和測算模型,並從礦區級別逐一測算了25個礦種可回收資源儲量。按照測算出的可回收資源儲量,我國礦產資源的國際地位將顯著提升。

(9)基於以塊段為基本數據單元的核查成果資料庫,首次建立我國25個礦種礦區—省級—全國等多層級礦產資源品位—噸位模型,查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品質的分布規律,為礦產資源技術經濟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以資源自身內部參量為依據,通過地質條件、資源稟賦和技術經濟指標類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噸位模型及煤炭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體系,為井田煤炭資源評價和煤炭資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徑。

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示意圖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培訓班

2.首次建立全國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和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支持系統,為實現資源儲量管理從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二維半空間數據管理的飛躍,以及實施「一張圖管礦」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於GIS技術的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資料庫數據模型設計採用礦區套合圖、工程分布圖、儲量估算圖、儲量利用現狀圖和礦區儲量資料庫的「四圖一庫」結構,實現了資源儲量管理從以礦山為最小數據單位、按「礦山→礦區」模式的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以塊段為最小數據單位、按「塊段→礦體→礦山→礦區」模式的二維半空間數據進行雙向儲量數據管理的飛躍。資料庫涵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包含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數據量達3000GB。

(2)首次通過GIS空間圖形方式對礦產資源儲量利用狀況進行系統分類和圖示定位表達,為礦政部門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國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的實際情況,把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分為已佔用保有、已佔用采空、已佔用壓覆、已佔用損失及未佔用保有、未佔用采空、未佔用壓覆、未佔用損失、未佔用殘留9大類;首次按統一分類編制了全國、省、礦區3個層次的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圖,徹底解決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礦產資源利用狀況不清和無法精確定位問題。

(3)融合全球三維基礎地質地理底圖、高解析度遙感影像、礦區資源儲量GIS專題數據,實現全國—礦集區—礦區—礦體—塊段的多級導航、空間查詢、儲量數據匯總統計、煤質煤類分類統計、自動成圖成表、礦區三維可視化等功能;自動生成礦區—省—全國不同層級的品位—噸位模型、煤類—噸位模型、鋁硅比—噸位模型;設計儲量計算邊界提取「凸包演算法」及程序,首次獲取每個礦區礦體最大外邊界精確坐標。設計完成礦山動態監測圖形空間數據規范和儲量電子台賬管理子系統,可追溯保有、采空、損失的演變過程和空間位置,實現礦山資源儲量動態監測,為實施「一張圖管礦」奠定堅實基礎。

(4)採用B/S、C/S雙重系統架構,在核查和儲量動態監管過程中從礦區級資料庫建庫到省級匯總、全國匯總,針對不同工作階段開發了不同級別的系統平台,實現儲量數據逐級匯總上報及質量檢查;通過基於點對點數據傳輸演算法,實現礦山→縣→地市→省→國家儲量動態監測數據的多層級傳輸和電子審批功能,實現了儲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計算機化。

3.對我國礦產資源國情的新認識

(1)核查後全國輕稀土保有資源儲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資源儲量減少62.6%,應對稀土資源按配分進行精細化管理。

(2)核查後錫、銻、螢石保有資源儲量大幅減少,優勢資源地位岌岌可危。應大力加強勘查,有效調控開采總量,維護優勢資源地位。

(3)鐵礦、鋁土礦、煤炭等資源佔用率不高或占而不採,制約著資源供應能力提升。一是要從「給礦權配資源」向「以資源設礦權」的管理思路轉變。各級政府應根據國家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區域環境容量,合理配置未佔用資源,盤活資源存量;二是引導超量佔用資源的企業擴大產能,有效提高國內資源供應能力;三是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礦產資源儲量分布格局明顯變化,對生產力布局和資源政策產生重要影響。一是一些礦種的區域分布格局發生變化,例如,內蒙古輕稀土佔全國稀土的比例進一步上升到95%,廣東省取代江西省成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雲南、西藏、甘肅等西部地區銻礦儲量地位明顯上升;二是內蒙古、雲南等省(自治區)礦產種類豐富,保有資源儲量大,在我國資源供應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增強。

(5)科學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實資源基礎。鐵礦找礦勘查應鼓勵找尋富礦和淺部礦,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礦勘查,不支持境外鐵礦草根勘查和綠地項目;煤炭的勘查重點是提高規劃礦區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開展找礦;加強重稀土、錫、銻等傳統優勢礦產的找礦勘查力度,維護我國礦產資源的優勢地位。

這些認識對我國資源戰略、規劃、政策、產業布局將產生重要影響。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編制及全球成礦規律研究與評價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裴榮富、梅燕雄、戴自希、張金良、瞿泓瀅、葉錦華、朱谷昌、龔羽飛、吳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觀實用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劃分全球標准,從全球1285個主要礦床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了具有國際權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

採用在礦床儲量排序基礎上的線性趨勢統計分析方法來確定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儲量下限值,具有客觀實用性。根據該方法確定的世界22種礦產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儲量標准(下限值),經世界地質圖委員會認可,成為國際採用的全球標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對比世界6大洲、121個國家和地區、22種礦產、1285個主要礦床數據,從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國際權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該資料庫包括編號、礦床名稱、國家、洲、經度、緯度、礦種、資源儲量、類別、狀態、主岩、類型、規模、成礦時代、成因、地質構造背景、地質構造環境、成礦域、成礦區帶等19個主要屬性。

2.以世界地質圖委員會為國際合作平台,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軟體的支持下,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並開展全球成礦規律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前寒武紀地塊、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構造帶、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沉積盆地、顯生宙造山帶、新生代風化殼5類地質構造背景和39種地質構造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地質構造背景—環境分類體系。

裴榮富院士(左2)與國外同行交換看法

項目研討會

在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上,標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的礦種、成因類型、規模、成礦時代等主要屬性,圈定全球成礦單元界線。其中,編圖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鈾、鐵、錳、鉻、銅、鉛、鋅、鋁、鎳、鎢、錫、鉬、汞、銻、金、銀、磷、鉀鹽、金剛石22種;成因類型劃分為與岩漿作用有關的礦床、與沉積作用有關的礦床、與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和復雜成因(疊生)礦床,進一步劃分為33個礦床類型;礦床規模劃分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兩級;成礦時代劃分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礦單元劃分為4個成礦域、21個巨型成礦區帶。

3.根據大陸裂解增生、大洋開啟閉合、洋陸相互作用及其地質演化特徵,結合全球地質構造背景與成礦特徵,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4大成礦域和21個巨型成礦區帶,提出全球成礦統一性、不同區域成礦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偏在性和異常成礦作用等新認識,深化全球成礦規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內劃分出勞亞、岡瓦納、特提斯、環太平洋4大成礦域和北美、格陵蘭、歐洲、烏拉爾—蒙古、西伯利亞、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亞、加勒比、地中海、西亞、喜馬拉雅、中南半島、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東亞、伊里安—紐西蘭、南極等20多個巨型成礦區帶,具有全球普適性,推動和發展了全球成礦學。

提出地球物質系統的統一性決定了全球成礦作用的統一性。首先,地殼產出的各種礦床的形成都可以歸納為4類成礦作用,即岩漿成礦作用、沉積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和疊生成礦作用;其次,從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礦作用強度不斷增強,成礦作用演化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和繼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區域地質構造背景與環境的特殊性,導致其成礦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礦域而言,勞亞成礦域和岡瓦納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均較復雜,以前寒武紀地塊及疊加其上的顯生宙沉積盆地和構造帶為主,成礦作用貫穿整個地質時代。勞亞成礦域以天然氣、煤炭、鐵、鉀鹽、石油、鈾、錳、鉻、鉛鋅、鎳、鎢、鉬、銻、金、銀、磷、金剛石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古生代為主;岡瓦納成礦域以石油、天然氣、鋁土礦、金剛石、鉛鋅、銅、鎳、鐵、金、鉻、錫、鈾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為主。特提斯成礦域和環太平洋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比較簡單,以顯生宙造山帶為主,成礦時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絕對優勢,前者以錫、鉀鹽、鉛鋅、鋁土礦、銅鉬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後者以銅、鉬、金、銀、鎳、鎢、錫、鉛鋅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

提出成礦偏在性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偏愛產在某一特定地質背景和它們現存的構造位置上,它們對成礦區域、成礦類型、成礦時代和成礦背景均具有十分明顯的選擇性。

提出異常成礦作用的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形成是常規成礦作用(過程)中受特定地質事件激發的異常成礦作用的產物,與一定地質歷史時期出現的全球性重大異常地質事件有關。「氧大氣變態」(過氧事件)和「還原大氣變態」(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發隱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層圈不諧調運動導致的構造圈熱侵蝕引發大規模構造岩漿事件則是顯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主因。

4.在編圖研究的基礎上,對世界主要類型礦產資源和各大洲礦產資源進行了戰略評價,研究探討了我國礦產資源戰略問題

根據靜態保證年限(儲產比)和資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資源潛力很大。在22種主要礦產資源中,靜態保證年限大於100年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錳、鉀鹽、鐵、磷、鉻、鋁、鉬、鎳、鈾、鎢11種,靜態保證年限為50~100年的礦產資源有天然氣、銅、石油、鉛鋅5種,靜態保證年限為10~50年的礦產資源有錫、銻、金、銀、金剛石、汞6種;資源查明率大於50%的礦產資源有鉬、銅、石油3種,資源查明率為30%~50%的礦產資源有錳、天然氣、金剛石、鐵、煤炭、鋁、銻、鈾、鎢、汞、錫、金12種,資源查明率為5%~30%的礦產有鉻、銀、磷、鉛鋅、鎳、鉀鹽7種。

總結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礦產資源特色,指出我國雖然是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但由於人口基數過大,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很低,能源礦產資源不足,大宗礦產資源短缺,克服資源的瓶頸約束是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產生強勁需求決定了立足國內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更加充分地利用國外礦產資源,以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礦產資源編圖過程中,通過8年的國際合作,與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及其成礦圖分委員會、俄羅斯科學院維爾納茨基博物館、阿根廷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伊朗地質調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

在政府機關、行業協會、地質院校、科研事業單位、地質勘查單位、礦業企業的應用情況表明,該項成果不僅為在國家層面編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和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部署地質調查國際合作、從全球宏觀視野破解我國礦產資源難題提供了重要戰略參考和科學指導,而且對具體的院校、企事業單位學習世界礦床地質、掌握全球礦產資源狀況、部署境外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指導海外投資並購決策與資源開發選區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獻和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將對我國礦業企業「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說明書

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即將在全球范圍正式發布《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英文版),使該項成果的應用擴展到全球地質學領域,在發展全球成礦學、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等方面發揮更加廣泛而深遠的指導作用。

(三)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張作衡、裴榮富、段煥春、符鞏固、李永峰、王義天、謝桂青、余金傑、張長青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河南鑫達地質礦產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項目以廣泛的野外調查為基礎,採用現代成礦學新理論和新方法,通過對我國重要的礦床類型及其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釐定其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查明這些礦床的成礦環境、控礦要素和分布規律,總結出區域成礦規律,開展礦床模型研究,指導區域找礦勘查部署和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和工作進展具體如下:

1.首次按照國際標准,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國主要礦床模型,編寫完成了《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本項目置於國際平台,結合我國礦產資源特點,充分吸收了近15年來我國在礦床學及成礦環境和成礦年代學等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並針對部分礦床、礦集區和成礦區帶進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主要礦床類型的礦床模型進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礦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考慮,首先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其次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最後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以我國最主要7類金屬礦床,即與酸性花崗岩有關的鎢錫、稀有金屬礦床,與中酸性花崗質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型銅鐵鉬礦床,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以海相火山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碳酸鹽岩溶礦的密西西比型鉛鋅礦床和金礦床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針對一系列影響建模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了解剖研究,為建立客觀和合理的礦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成果為在一定地質背景下開展特定的礦產及其組合找礦勘查提供了科學依據。本項目共計完成了26組礦產110個礦床模型研究和編寫,把我國礦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實了礦床理論。

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

2.通過一批典型礦床深入研究,確認了礦床新類型,建立了一批礦床新模型,豐富了成礦理論,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反響

(1)確定石居里為我國首例與海底噴流有關的塞普勒斯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與地幔柱有關的後碰撞環境銅鎳礦新礦床模型。

(3)首次提出膠東金礦集中區伸展構造體制下的金礦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鉛鋅礦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5)建立了華南下寒武統底部黑色岩系中鉬鎳多金屬礦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礦區帶典型礦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礦床模型,但在礦集區尺度礦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屬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項目在秦嶺、長江中下游和德興等開展了礦集區尺度模型研究,為成礦預測和深部找礦提供了依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國內外專家通過對小尺度典型礦床的解剖研究,從成礦過程和成礦元素及圍岩蝕變分帶入手,提出礦床模型,如斑岩銅礦模型。通過大尺度成礦區帶研究提出礦床成礦系列及區域成礦模型,為找礦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項研究突破了傳統思維,針對典型礦集區開展研究,探討了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的有機聯系,創新性地建立了3類礦床組合模型。每個礦床組合模型表明在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互為找礦指示,可以直接指導深部和外圍隱伏礦的找礦勘查,並取得多項找礦預測成功範例。

(1)東秦嶺欒川和付店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型鉬礦+脈狀鉛鋅銀金礦的礦床模型。

(2)華南德興礦集區斑岩銅礦+脈狀鉛鋅+金礦的礦床模型。

(3)長江中下游銅陵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層控銅金礦的礦床模型。

4.響應「走出去」和「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的國家資源戰略決策,比較全面系統地編著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介紹了當今國際上主要類型礦床的礦床模型,有效地引導我國企業在國外按照國際思維開展找礦評價

為了更加切實地為我國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提供服務支撐,同時也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本項目通過大量國外文獻資料的詳細綜合研究,首次從成礦構造背景、礦床地質與地球化學特徵、礦床勘查發現簡史,以及對找礦勘查的啟示等理論研究和找礦應用兩個方面對國外重要類型礦床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梳理。本次工作共選擇了國外造山型金礦床、卡林型金礦床、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鐵氧化物-銅-金型礦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銅、鉬礦床、岩漿型銅鎳硫化物型礦床、火山塊狀硫化物型多金屬礦床、沉積噴流型鉛鋅礦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床、黑色岩系型礦床、砂岩型鈾礦床、紅土型鎳礦床、紅土型鋁土礦床等13種重要類型礦床。以該成果為藍本,編著出版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一書,這一成果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關管理部門、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的從業人員,以及地質院校師生的普遍歡迎。

5.項目專家在地勘單位、礦山、大學和研究院所進行了120多次有關運用礦床模型開展找礦勘查的學術報告,並依託項目出版兩本專著,發表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經濟效益

項目研究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門和礦山企業的重視,項目成果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多次交流,並應邀參加了一系列專題匯報,到找礦勘查現場進行實地切磋,結合找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編撰的《中國礦床模型概論》和《國外主要類型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兩本圖書,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來,深受廣大礦床學及地質勘查工作者的歡迎。總印數為6000冊,是近年來地質領域及研究成果類專著出版中印數最多的書籍,截至2013年3月底,銷售量近4000冊,被認為是近年來科技書籍中的熱銷書,而且銷售情況依然處於上升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依託地質調查項目「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點基金項目(40434011)等發表的學術論文74篇,在SCI資料庫中被收錄33篇,在CSCD資料庫中被收錄36篇;在SCI資料庫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國引文資料庫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計論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培養了博士後5人、博士8人、碩士25人,目前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數繼續從事金屬礦床模型研究及找礦勘查工作。

閱讀全文

與張金良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