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經幢轉讓

經幢轉讓

發布時間:2021-08-29 03:34:54

1. 古猗園的歷史沿革


古猗園初名猗園,為明萬曆年間河南通判閔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設計布置,以「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模,內築亭、台、樓、閣,立柱、椽子、長廊都刻有千姿百態的竹景圖案。
閔士籍去世後,猗園約在萬曆末轉讓給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園又先後為陸、李兩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個朝代,改名古猗園。據清代沈元祿《古猗園記》記載,園坐廣福禪院西,門對曹家浜,南臨良田萬頃。園中有孤山曲廊,香閣翠樓,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築風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購買了古猗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均可入園游覽。嘉慶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
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間,太平軍同清軍及「洋槍隊」多次在南翔激戰,園內部分建築被毀。同治至光緒年間,南翔各行業公所陸續修復一些可用的建築,並增建了一些作為行業集議的場所,後來還在園內開設酒樓、茶肆、點心店、照相館,此時的廟園已名存實亡。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於3月3日佔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佔用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後,園內房屋倒塌,假山崩頹,樹木被砍,花草枯敗。
1933年5月當地愛國人士朱壽朋、陳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園整修委員會,募集銀元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補闕亭,獨缺東北一角,以志國恥,取名「缺角亭」。此時全園的面積為1.8萬平方米。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南翔再遭戰火,園內除缺角亭、小雲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築被毀,逸野堂成了日軍的馬廄,花木古物盪然無存。
抗日戰爭勝利後,鎮政府將其作為公園開放。當地人士又集議修復古猗園,先後籌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書畫舫),新建了微音閣、南廳、白鶴亭,並種植了一批樹木花草。
1957年,南翔鎮集資5807元修繕古猗園,3月開工,當年10月1日竣工開放。
1958年,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撥款13萬元,對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園界向西、南兩面擴展,全園面積增至5.84萬平方米。
公園於1959年10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同年,南翔鎮政府將當地原雲翔寺的一對唐代石經幢和一座宋代石塔遷入園中。此後,又將陳少芸捐贈的戰國劍、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給古猗園長期在南廳展覽。王鳴一捐贈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紅牡丹給公園,移植於五曲長廊北邊。
1962年重建梅花廳。到1963年,公園面積為7.8萬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經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壞,古建築的翹角被砸,明萬曆年間「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跡的石碑被毀,豐子愷等名家書畫和其他文物被毀或被沒收,並從1967年1月起將園名改為南翔公園。
1973年以後,陸續進行修復,並重建了鳶飛魚躍軒、小松崗假山、白鶴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閣。
1977年恢復古猗園的園名,投資28萬元整修。主要是改建公園圍牆,重建繪月廊、柳帶軒和配置花卉。
1979年又投資78萬元進行修建和擴建,公園面積為92畝(6.13萬平方米)。重點是在松鶴園內疊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種松竹,將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鶴壽軒和改建柳蔭橋。
1981年整修南大門,並把北大門的一對石獅移置於此,在門內新建仿磚雕照壁一座。同年向東徵用土地33畝(2.2萬平方米)。
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據清沈元祿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園記》,重新改建北大門,築幽賞亭,種植桂花、叢竹。
1985~1987年,市政府撥款60萬元,在園東部擴建2.2萬平方米的青清園,使全園面積增至9.19萬平方米。擴建工程由市園林設計院謝家芬負責規劃及綠化設計,張永來負責建築設計。青清園以竹造景,並在園中建造了荷風竹露亭、君子堂、翠靄樓、青清園等景點。
1985年熊山改建為龜山。
2006年,古猗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 上海南翔古猗園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古猗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原名猗園,取「綠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遍植綠竹,內築亭、台、樓、閣、榭、立柱、椽子、長廊上無不刻著千姿百態竹景,生動典雅。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時更名古猗園。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猗園》記:「據一園之形勝者,莫如山」。山,指園內竹枝山,它體現了竹葉青山,竹山青青,綠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綠、素雅、清秀之姿,給人以淡雅秀美之情。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歷任光祿寺良醞署署正、河南府通判、代理嵩縣知縣、汝州知州的閔士籍,以宦囊在南翔興建宅園。園的規模有「十畝之園,五畝之宅」之說。該園由擅長竹刻、書畫、疊石的朱稚征(三松)設計布置,園中有亭、台、樓、閣、水榭、長廊等。因園內廣植綠竹,園名取自《詩經》「綠竹猗猗」句,名為「猗園」。閔士籍去世後,猗園約在萬曆末轉讓給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園又先後為陸、李兩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改名古猗園。重修後的園門位於園北,西向。園南圍牆外有河,船可進入園內。園中以逸野堂和戲鵝池為中心置景,山有小雲兜、小松崗和兩座無名土山,水有戲鵝池、泛春渠和通園外的河道,亭有幽賞亭、孕清亭、梅花亭、怡翠亭、孤山香雪亭、嘉樹亭、仿雪亭、荷風竹露亭,廊有承香廊、繪月廊和一無名曲廊,軒有鳶飛魚躍軒、西水軒、柳帶軒、聽雨軒,樓、閣有環碧樓、翠靄樓、浮筠閣、嶺香閣,橋有磬折渡橋、浮玉橋,此外還有春藻堂、清馨山房、坐花齋、書畫舫、蝶庵、葯欄等建築。園內除廣植竹以外,還專辟了一個竹圃,體現「綠竹猗猗」的意境。
乾隆五十三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購買了古猗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均可入園游覽。嘉慶十一年(1806年),又經募捐整修。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間,太平軍同清軍及「洋槍隊」多次在南翔激戰,園內部分建築被毀。戰後南翔各行業公所陸續修復一些可用的建築,並增建了一些作為行業集議的場所,後來還在園內開設酒樓、茶肆、點心店、照相館,此時的廟園已名存實亡。
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於3月3日佔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佔用兩個多月。日軍撒退後,園內房屋殘牆斷壁,假山倒坍,樹木被砍,花草枯敗。翌年4月,由當地愛國人士朱壽朋、陳少芸、王荃士、李梁才等60人署名發起,成立古猗園整理委員會,募集銀元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補闕亭,此時全園的面積為27畝(1.8萬平方米)。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南翔遭受戰火,園內大部建築被毀,僅存的缺角亭(補闕亭)、小雲兜、五老峰等假山也傷痕累累,面目全非。抗日戰爭勝利後,鎮政府將其作為公園開放。當地人士又集議修復古猗園,先後籌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書畫舫),新建了微音閣、南廳、白鶴亭,並種植了一批樹木花草。因為僅作局部修復,所以景色已遠不如戰前。
1957年,南翔鎮集資5807元修繕古猗園,3月開工,當年10月1日竣工開放。1958年,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撥款13萬元,對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由市園林處設計科柳綠華負責規劃及綠化設計。園界向西、南兩面擴展,全園面積增至87.6畝(5.84萬平方米)。主要的工程有:園四周圍起了竹籬,把原城隍廟前的一對石獅移置於改建過的北大門前;在竹枝山南部開挖新河道,其兩端與戲鵝池相通,並重建湖畔的浮筠閣;在新河上架九曲橋,橋中建湖心亭;在橋東築曲廊聯接臨湖的新建茶室;挖河的土堆成南山和熊山;園南辟大草坪和兒童樂園;其他原有建築也修葺一新,並移栽了大雪松、廣玉蘭、水杉、紫藤等一批喬灌木。
上述工程竣工後,公園於1959年10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1959年南翔鎮政府將當地原雲翔寺的一對唐代石經幢和一座宋代石塔遷入園中。此後,又將陳少芸捐贈的戰國劍、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給古猗園長期在南廳展覽。王鳴一捐贈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紅牡丹給公園,移植於五曲長廊北邊。1962年重建梅花廳。到1963年,公園面積為117畝(7.8萬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經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壞,古建築的翹角被砸,明萬曆年間有名的「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跡的石碑被毀,豐子愷等名家書畫和其他文物被毀或被沒收,並從1967年1月起將園名改為南翔公園。1973年以後,陸續進行修復,並重建了鳶飛魚躍軒、小松崗假山、白鶴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閣。
1977年恢復古猗園的園名,投資28萬元整修。工程由市園林管理處設計室柳綠華規劃,由上海市園林工程公司施工,主要是改建公園圍牆,重建繪月廊、柳帶軒和配置花卉。1979年又投資78萬元進行修建和擴建,除被外單位佔用的土地外,公園面積為92畝(6.13萬平方米)。重點是在松鶴園內疊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種松竹,將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鶴壽軒和改建柳蔭橋。部分古建築的修復由南京工學院楊廷寶、齊康設計。
1981年整修南大門,並把北大門的一對石獅移置於此,在門內新建仿磚雕照壁一座。同年向東徵用土地33畝(2.2萬平方米)。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據清沈元祿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園記》,重新改建北大門,築幽賞亭,種植桂花、叢竹。1985~1987年,市政府撥款60萬元,在園東部擴建2.2萬平方米的青清園,使全園面積增至9.19萬平方米。擴建工程由市園林設計院謝家芬負責規劃及綠化設計,張永來負責建築設計。青清園以竹造景,並在園中建造了荷風竹露亭、君子堂、翠靄樓、青清園等景點。1985年熊山改建為龜山。

3. 「一幢新房子的幢怎麼讀

幢的拼音:zhuàng

聲母:zh ,韻母:u, ang ,聲調:第四聲。

幢的基本釋義:

1、本義,名詞:古代用於儀仗一種帶鋒頭的旗幟chuáng。組詞如下:

幢隊、幢幡

2、名詞:古代舟車上遮人耳目的帷幔zhuàng。

3、量詞:頂,棟,用於幃帳、房屋zhuàng。組詞如下:

一幢房屋、一幢別墅

(3)經幢轉讓擴展閱讀

文言版《說文解字》:幢,旌旗之屬。從巾,童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幢,古代作為儀仗的旗幟。字形採用「巾」作邊旁,採用「童」作聲旁。

組詞解釋:

1、幢麾[zhuàng huī]

旌旗儀仗之類。

2、寶幢[bǎo zhuàng]

以寶珠裝飾的幢竿。

3、麾幢[huī zhuàng]

官員出行時儀仗中的旗幟。

4、油幢[yóu zhuàng]

張掛於舟車上的油布帷幕。

5、法幢[fǎ zhuàng]

有佛教經文的長筒形綢傘或刻有佛教經文、佛像等的石柱。

6、幢隊[zhuàng ì]

軍前執旗先導的隊伍。

7、碧幢[bì zhuàng]

隋唐以來,高級官員舟車上張掛的以青油塗飾的帷幔。

8、幢翳[zhuàng yì]

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車蓋。

9、幢竿[zhuàng gān]

旗竿。

閱讀全文

與經幢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