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旅遊管理優秀教學成果去哪找
旅遊管理優秀教學成果的話,肯定是要在旅遊景區裡面找啊,首先每年旅遊景區有多少人,得到多少的好評等等。
B. 參加中俄哈蒙四國大阿爾泰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
張照志 劉永團
一、會議概況
(一)會議背景
2010年9月12日~22日,國家305項目辦公室組織的中國地學領域研究新疆及「大阿爾泰地區」的地質礦產的專家赴哈薩克東哈薩克州烏斯季市,參加由哈中俄蒙四國共同召開的「大阿爾泰成礦省」國際學術討論會。
中國代表團參會代表共24人,分別由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305項目辦公室」、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和博(碩)士研究生生組成。雖然是第一次參加中亞地學領域的國際會議,多數中國專家認為本次會議比預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友好的學術交的同時,初步了解了哈薩克地質科研機構和工作條件,中國專家、教授與來自俄羅斯、哈薩克的同行之間建立了廣泛的密切聯系,為國家305項目研究團隊開展多層次中亞國際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會議取得了滿意成功。
(二)阿勒泰地區參會情況
2010年3月,應國家305項目辦邀請,張照志、張濤、劉永團、王雯婧4人向哈薩克東哈州會議組委會提交了3篇英文論文摘要。4月,組委會邀請論文提交者參加會議。4月26日,張照志專門向地委副專員、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地委委員劉斌提交了《關於參加哈薩克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請示》,27日批復同意參加。
9月13日~17日,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研究員張照志同志帶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3位博(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附件一)。參會費用由「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項目中列支。
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研究員張照志提交了名為《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的論文、摘要及多媒體,並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做了主題發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名博士,2名碩士研究生提交了2篇論文,摘要及展板等會議材料(附件二)。此次會議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提供了寶貴的礦業基礎信息資料。向周邊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宣傳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發展情況,也為完成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等相關研究項目奠定了基礎。
二、取得成果
本次哈中俄蒙國際「大阿爾泰地質學術會議」是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的中亞地區地學領域學術會議,也是新疆305項目研究團隊第一次組團展示中國學者研究中亞的研究成果,通過學術會議了解哈薩克、俄羅斯、蒙古等國研究中亞的地學動態和研究成果,搭建中亞地學研究國際合作的平台。本次研討會收集到豐富信息和資料,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認識,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以及地區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參加此次國際學術會議取得預期效果。
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亞洲中心大阿爾泰地區獨特的稀有金屬、金、多金屬多樣性與聯系。會議地點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市的阿爾泰科技園。共設置了4個主題學術報告:①礦床及成礦規律;②區域地質及地球動力學;③方法、技術、成礦預測及找礦實例;④礦產資源、生態、經濟和管理。此次會議以地學主題研討為主,礦產資源經濟、生態環境等為輔。中俄哈蒙4國專家學者發表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主題發言及討論。
阿勒泰地區代表團提交的3篇論文屬於第4個主題報告內容(附件1,2,3),涉及礦業經濟及組織機制學術研討的范疇。論文收錄於會議公開出版的「大阿爾泰-中亞獨特的稀有金屬-金-多金屬成礦省」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取得了如下成果:
1.對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走出去」利用周邊國家資源等地區關注的問題在會議上進行了研討,達到了宣傳阿勒泰地質、礦業經濟發展現狀、利用周邊國家資源等方面的目的。張照志研究員做了題為《中國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ining Special Area of Altay Prefecture in Xinjiang, China)的主題發言,與會專家學者對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發展頗感興趣。原定為15分鍾的發言,延長至半小時。從研究員的學術研討視角,而非行政管理人員的角度,主要對阿勒泰地區資源、區位區情、生態環境等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特區建設的礦產資源基礎等6大基本要素。在空間布局上提出有步驟地建設4大礦業園區的規劃。最後闡述了特區建設有關組織領導等8方面的保障措施。哈方等國專家學者對阿勒泰地區礦業投資環境及政策進行了討論與研討。
張濤博士研究生等做了《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與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勘查合作機制研究》(Study o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ltay Prefecture with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主題發言。劉永團碩士研究生等展出了《新疆阿勒泰利用毗鄰哈薩克地區礦產資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djacent Regions of Kazakhstan by Altay of Xinjiang)展板。
2.了解大阿爾泰區域地質、成礦規律、地礦經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動態及方向,對阿勒泰地區成礦規律、找礦、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哈薩克和俄羅斯地質專家學術報告可以歸納為10個方面:①礦區阿爾泰黃鐵礦-金-多金屬成礦省地質背景、成礦條件、成礦作用、礦床分布規律和找礦前景;②大阿爾泰地區構造建造、深部構造、變質變形、變質相石炭系-泥盆系地層對比、劃分;③礦種上除了有金、銅、鉛鋅、銅鎳、稀有金屬外,關注稀土、稀散元素礦床等,還有黑色頁岩(板岩)的綜合利用,而且注意了在黃鐵礦-金-多金屬成礦帶注意鐵礦帶的找礦;④大阿爾泰地區地震與深部構造、岩漿作用、構造動力學、年代學、同位素、稀土地球化學;⑤遙感、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學探礦、綜合找礦方法、預測參數、找礦標志、找礦前景,成礦預測等;⑥選礦技術方面有金砷礦石生物氧化技術、放射性方法選金的硫化物礦石;⑦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床的經濟技術評價;⑧注意到采礦過程中生態監測和減少採礦對環境的負面影響;⑨注意到采礦選礦中造成的跨鏡污染問題和對策;⑩礦業企業人員社會保障問題。上述研究對阿勒泰地區從事相關研究的企業、科研院所、地質隊等所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也對國土資源管理等政府機構編制相關規劃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如第③個主題研討關注稀土、稀散元素礦床等,哈俄兩國的研究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稀有金屬找礦具有參考作用。還有,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床的經濟技術評價同樣對阿勒泰地區開展相關研究也將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等。
3.收集了一些的資料,了解了中俄哈蒙四國有關地質、成礦規律等方面的情況。收集了大會論文集、多媒體等大量資料。特別是在哈薩克,系統收集了第30~33屆國際地質大會哈薩克代表團論文集。主要有:
(1)199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北京),出版《哈薩克地質礦產》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哈薩克共和國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及特徵,煤炭盆地、石油、鈾等能源資源前景,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床,稀有金屬礦床,地下水,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等。
(2)2000年第31屆國際地質大會(巴西),出版《哈薩克地質與礦產成因》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哈薩克共和國地質與經濟,區域地質、地球動力學、成礦學,礦床地質和有機可燃礦產,水文地質學和地質生態學,地質調查方法與技術等。
(3)2004年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義大利),出版《哈薩克地球科學》、《裏海及鹹海地區地質》論文集。前者收錄了50篇論文。主要內容包括:地質服務和礦產資源,地質、地球動力學,礦床成因、礦床、模式、方法、技術、水文、地球安全與保護等。後者收錄了來自亞塞拜然、伊朗、俄羅斯、土耳其、烏茲別克等國的地學論文,主要包括地質、地球動力學、礦物學、水文、現代地質作用、生態和地震監測等內容。
(4)2008年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挪威),出版《哈薩克地球科學》和《中亞成礦域》論文集。前者主要內容包括8個部分:區域地質、地球動力學、礦物成因、地震、特殊成礦作用、礦床、油氣礦產成因、礦物原料基地、勘探技術與數學方法、地下水、生態、地質遺產等;服務和礦產資源,地質,地球動力學,礦床成因、礦床、模式、方法、技術、水文、地球安全與保護等。後者收錄了哈薩克、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國的地學研究論文,包括5個部分:中亞成礦的主要問題、多金屬與銅、金及稀有金屬、鈾及其他礦種來論述中亞成礦域的主要特徵。
另外,此次會議也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為今後參加類似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積累了經驗。
三、認識建議
(一)幾點認識
1.哈方通關環境有待改善。中方代表團在吉木乃口岸通關時,哈方海關、邊檢等管理人員對中方人員有意刁難。9月13日中方代表團乘汽車處從吉木乃口岸出境,哈方海關不允許過關,找汽車手續不全的問題等。經過了近9個小時滯留,最後到晚上7:30才放行。從齋桑縣出發連夜驅車600多公里,14日凌晨5:00才到烏斯季賓館。
2.雙方語言交流不暢。國際學術主題發言需要英文,但哈方及俄方專家主要以俄語演講,對中方帶來諸多不便。蒙古由於會議經費困難,參會專家相對較少。論文集中的情況也是如此,其中大多數論文摘要為俄文,造成中方人員交流困難。加之哈方翻譯人員幾乎為非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且非常年輕。語言障礙對此次學術交流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影響了學術交流的有效性。
3.會議組委會高度重視研討會。會議組委會高度重視此次學術研討會,凸顯哈方對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重視。哈方派出能源礦產部副部長兼地質礦產委員會主席、地質資源科學院院長、教育科學部科學委員會主席參與組織會議並參加會議,會議規格高。東哈州州長、烏斯季市長都參加會議,東哈州立科技大學、東哈州地質與生態研究所、哈薩克地質礦產科學院和東哈州勘探公司抽調多名專家參與會議組織,東哈州政府和烏斯季卡緬諾爾戈爾斯克市政府參與協調。會議安排在東哈州烏斯季阿爾泰科技園召開,8天前哈俄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同一間會議室舉行會議。學術氣氛和設施滿足學術會議需要。往返會場與代表團住地烏斯季賓館之間,以及代表團集體活動的交通一直都安排大巴接送,並有警車開道,方便了參會代表的開會和生活。
4.會議接待規格高,對中方代表團非常重視。一方面,這與國家305項目辦公室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關。另一方面,我國對大阿爾泰地區地學研究投入大,研究人才多,成果豐富有關。會議期間,組委會專門安排了歡迎晚宴,為與會代表表演了具有哈薩克民族特色的歌舞。為了表達對中發代表團的尊重,哈方還專門安排了中國的舞蹈,令中方代表團成員感動。
從各位參會代表體會哈薩克國家目前還沒有完全脫離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物價相當於中國的4~5倍,普通人民並不是很富裕。但是會議組織者,動員多家國家級礦業企業贊助會議,包括哈薩克國家礦業公司合作股份公司「Tau-Ken Samruk」,Kazzinc礦業有限公司和Kazakhsta勘探公司等多9家公司,使得會議注冊費降低到30美元,使得老專家和學生代表費用也大幅度地降低。
5.論文報告稍顯欠缺。就學術論文等交流成果而言,中方代表團提交的論文數量較少,學術報告只有7個,研究內容專而不寬,綜合性不強,多屬於純學術文章。尤其缺乏大成礦區帶的找礦評價、找礦方法、成礦預測、采礦、選礦技術等方面的文章。研究礦種局限於銅鐵多金屬等。但中國學者提交的論文採用的測試數據新,年代學、同位素等研究較為深入且較新,反映出中國對基礎地質研究投入大。而哈、俄地學專家的報告內容雖涵蓋了傳統的地質勘探、礦業所有工作內容,但是數據大多是2000年左右的數據,數據相對陳舊。
6.會議代表年齡結構有所差異。中方代表團專家學者各年齡段的都有,年齡結構較合理。而哈、俄、蒙3國科研人員的年齡偏大,特別是40歲以下的專家很少。這與這些國家對地學投入較少、科研人員待遇較差有關。據了解,很少地學科研人員因無法忍受地學研究的過低待遇而流失到待遇較高的領域或行業。
7.資料收集難度較大。在參會過程中,阿勒泰代表團想收集有關東哈州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最新資料及相關數據,難度很大。我們也到了該市兩家大的圖書館,准備購買有關書籍,但均沒有如願。為此次活動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策建議
1.建議阿勒泰地區地勘單位、礦業企業等機構參加類似的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大阿爾泰成礦帶橫跨阿勒泰地區,成礦條件好,找礦潛力巨大,大阿爾泰學術研討會所研討的內容多為基礎性地學研究,同時涵蓋了找礦方法、預測、經濟技術評價、環境保護等內容,這些研討主題為阿勒泰地區找礦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為提升阿勒泰地區地學研究水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
2.建議阿勒泰地區重視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利用對周邊國家的考察、研討等活動,收集整理積累周邊國家資源、政策、市場等方面的資料與信息。形成系統的、動態的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基礎資料和信息系統。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提供基礎支撐。
3.爭取由阿勒泰地區組織召開「大阿爾泰」地學國家學術研討會。屆時,可集聚中俄哈蒙四國知名地學研究專家學者齊聚阿勒泰地區,對阿勒泰地區地質找礦、礦業經濟等進行研討。組織召開這樣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於阿勒泰地區並非難事。但對宣傳阿勒泰、促進阿勒泰地區地質找礦實現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4.建議阿勒泰地區以此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平台,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資渠道。把阿勒泰地區需要招商引資的項目通過展板的形式公布,便於周邊國家有關投資者參考。重點是為大阿爾泰地區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地學科研工作的合作提供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平台。
四、致謝
在辦理出國手續以及參會等過程中,得到了國家305項目辦公室王寶林主任、王小文處長等領導的幫助。參加此次會議得到了阿勒泰地委副書記、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地委委員劉斌,地委委員、秘書長曾舒拉等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陳祺在與哈方的聯系方面給予了中方代表團大力的幫助。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李富強對此次活動給予熱情幫助。阿勒泰地委辦林艷峰副主、李玉瑛科長、吳廣平科長、趙江澤副科長、陳新遠秘書等也給予代表團大力幫助。阿勒泰地區外辦在辦理出國手續方面給予了代表團的大力支持。中方代表團在經停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期間,縣委、政府,吉木乃口岸,海關,邊防等單位非常重視,為代表團提供了食宿、通關、協調等方面的便利。同時,也得到了阿勒泰地區第六批援疆幹部的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附件
附件1會議議程及人員名單(略)
附件2東哈薩克州及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市簡介
一、東哈薩克州
東哈薩克州(簡稱東哈州),是哈薩克的14個州之一,位於哈薩克東部,面積28.33萬平方公里,轄15區、10市。東哈州北與俄聯邦的阿爾泰邊疆區接壤,西北與哈薩克的巴甫洛達爾州相鄰,西與卡拉干達州相鄰,南與阿拉木圖州相連,東和東南與中國交界,該州面積列哈薩克地委,人口則為第二。人口密度小於5.8人/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地形、氣候、土壤)的巨大差異使得東哈州一些地區人口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約163萬人,其中哈薩克族和俄羅斯佔90%以上。
東哈州的自然景觀豐富,有荒漠、原始森林、永久冰川和高山。地貌大部分為高山丘陵,期間有盆地和河谷分布。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是額爾齊斯河、烏爾巴河等,還有許多高山河流及高山湖泊,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區河流較少,流入阿拉湖和巴爾喀什湖盆地的河流在夏季時常變淺和乾涸,此外,哈薩克的大型湖泊也多位於東哈州,如阿拉湖(面積2650平方公里,水深45米)、薩琴克科爾湖(736平方公里)、馬爾卡科爾湖(455平方公里,水深27米)及齋桑湖,後者繼而沿著額爾齊斯河河床形成了哈薩克最大的水庫-布赫塔爾馬水庫,水面總面積達5500平方公里。此外,東哈州還有舒里賓和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兩個大型水庫,額爾齊斯河是世界大型河流之一,它發源於們股阿爾泰山脈的西部支脈,總長4300公里,其中1700公里在哈薩克境內,匯入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鄂畢河,流經東哈州的幾乎整個河段都能通航,東哈州的另一優勢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許多過境鐵路線和航空線通過這里,將中亞與西伯利亞地區連接起來,自古以來塞米巴拉金斯克市就是中國、俄羅斯和中亞之間的交通樞紐。
東哈州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20~-16℃,7月份平均氣溫20~23℃,但在東北部的山區最低氣溫可達-55℃。東哈州西部地區冬天常見暴風雪,夏天常起沙塵暴,全州的降水也極不平衡,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
東哈州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旅遊資源佔有重要位置。礦產資源中有色金屬儲量大,多金屬的共生礦多。東哈州是哈薩克少有的資源富集區,特別是礦產資源豐富,儲備了全國51.5%的黃金礦、65.6%的鉭、鈮礦、47.9%的銅礦、47%的鋅礦、27%的鉛礦、37%的鐵礦、27%的鉬礦。有金屬礦120個,非金屬礦308個,年產有色金屬70萬噸。東哈州尤其是東北部的阿爾泰地區是重要的金屬成礦區。森林面積349.9萬平方公里,木材總蓄量為1.74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建立有馬爾卡科爾湖自然保護區、西阿爾泰斯克保護區等。
礦業方面。從蘇維埃政權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東哈州就成為前蘇聯高度發達的工業區之一,采礦冶金聯合體仍是東哈州的經濟基礎,哈薩克出產的所有鎂、和鎂合金、鋅、鎘、鈦、精煉銀,97%的黃金、86%的鉛,40%的銅精礦及許多稀有和稀土金屬都產自東哈州的有色冶金企業,該行業產值佔全州產值的一半以上。鈹及其製品加工在世界上也享受盛譽。
二、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市
東哈州州府,1999年人口31萬人。1720年作為烏斯季卡緬納亞要塞而興建,1868年起稱市。位於哈薩克東部,魯德內阿爾泰山麓、烏爾巴河與額爾齊斯河的匯合處。機場可起降國際航班。距首都阿斯塔納1038公里。該市是哈薩克有色冶金中心,有大型鉛鋅和其他稀有金屬煉制廠。食品工業也比較發達。是哈薩克重要工業中心之一。這里有哈薩克大學、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
在考察活動中發現,烏斯季卡緬諾爾戈爾斯克市沒有寬闊的馬路、鱗次櫛比的高樓、繁華的市場,但是城市建築物整潔,花團錦簇,植被繁茂,噴泉雕塑應有盡有,寬闊的額爾齊斯河河水清澈,微微翻波浪,除了語言障礙,一切都顯得清爽宜人,參會的中國代表都感覺,這是個宜居的中等城市。這是一個既有遵循傳統懷舊,又有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承載著中亞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的宜居城市。城市管理也很有特色。
附件3英文論文(3篇)(見論文著作篇)
附件4部分會議及活動照片(略)
C. 如何參加學術會議才能更有收獲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摘要
怎樣參加學術會議,才能避免在閑聊與酒足飯飽中錯過重要內容與機會?《Science》調查了不同年齡段的學者,請他們分享了參加會議的秘訣與技巧。
馮嬌嬌/大連理工大學
註: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中的論文
Why:為什麼參加學術會議?
小白第一次作為志願者參加學術會議,只記得聽英文報告時各種頭暈目眩,接待VIP大牛的緊張與惴惴不安,關注的細節也是引導參會人員和會場的各種接待工作,唯一幸福的事情可能就是coffeebreak時間里品種豐富,美味無比的水果與糕點(吃了不少核桃,補充損耗的腦力)。作為科研小白,參加學術會議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請教大牛研究方向的前景(此路通否,目前的研究情況是否有我輩小徒的發揮空間),或者結識同輩以期日後交流,再或者是發現潛在僱主。是滴,一場學術會議,小白藉此可以開闊研究思路,開辟研途新篇章。
那大牛呢?大牛的目標在於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廣自己新提出來的不為人知或不被大眾接受的研究觀點。當然,這里少不了新的合作與求賢的機會。
簡單地說,科研小白的學術會議中亦步亦趨的跟隨前驅者的腳步探索方向,大牛在這里引導更多人走一條他們開辟的路。
What:參加什麼樣的會議?
選擇參加什麼樣的會議,主題寬泛的,主題具體與研究領域相關,大型會議,小型會議,傳統會議?如此多的選項有些無從著手啊?
對學生而言,大型會議的走馬觀花常常容易迷失自己。選擇一項小型會議也許還有機會演講,既是一場實踐也可以提高知名度。同時,還有不錯的旅行經費,盡管旅行只是學術會議的附加價值。
對教授而言,在選擇學術會議的時候,既會考慮與研究主題的相關與否,也會考慮是否可以獲得展示海報的機會。定期參加領域內的某些傳統會議,是為了尋求學術上的夥伴和團體認同,而參加一些跨學科和新的會議,則是了解自己的研究領域在其他人視角中呈現的內容。
How:如何參加會議才更有收獲?
一場學術會議有那麼多的報告,難道你要採用貪心演算法把所有的報告都遍歷一遍?好像我們人暫時還沒有什麼並行線程讓一心三用,一腦多用,最重要的,你好像分身乏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行動派會根據會議報告的主題,相關主題的報告時間和匯報地點,提前做好行動路線圖。這份行動路線圖會表示想聽的主題的重要性,時間,順序,地點,以及有哪些感興趣的主題匯報因時間問題而處於沖突狀況,還有沖突時採取的決策。
有如此好的機會可以與論文寫作者當面交流,怎麼能白白浪費?有時對那些你仰慕的報告者,你需要提前研讀他的研究成果。如果英語表達臨場應變不是很好,還需要提前設計好建設性的提問。
對了,Social時,不要飲酒過度。雖然學生很容易被那些他們崇拜和經常引用的科學家所吸引,然而,最實用的Social方式是,與團體中每個人都有真正的交際,無論其級別和地位如何。
在學術會議中你碰到的人可能是未來的同事、合作者、審稿人,以及其他影響你的科學和事業的角色。科學的職業並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但如果你獲得同行的支持,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會議結束意味著結束?NO!
在這場「頭腦風暴」里,你些許一閃而過的靈感與新想法也許因為沒有及時留在紙上而與你永遠擦肩而過,緣分錯過了就是一輩子了(哎!!可惜)。還有那些主旨演講中的重要發現,難道不應該及時記錄並與大家分享嗎?這可是對信息的二次加工,既是保存關鍵內容,也是進一步思考。
對於新建立的人脈,會後需要保持聯系;對於新策劃的合作,會後要跟進和落實。
參考文獻
[1] Pain, E.(2017). How to get the most out of attending conferences.Science,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7/05/how-get-most-out-attending-conferences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李江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01942.html
D. 魏小安的學術成果
1980年開始從事旅遊經濟研究,大學畢業論文為《北京旅遊資源開發研究》(3.5萬字),收入北京旅遊學院所編文集中。
1981年 創作《旅遊經濟學》,30萬字。
1983年創辦全國第一份旅遊研究雜志《旅遊學刊》
1985年 論文集《起步實踐探索》(25萬字),中國旅遊出版社
1986年 參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孫尚清主任主持的國家重點課題《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為主要研究人和主報告執筆人
1987年 在《經濟研究參考資料》發表《中國旅遊業十年》(2萬字)及《中國旅遊投資研究報告》(4萬字)
1990年 《中國旅遊經濟研究》(40萬字),孫尚清主編,人民出版社,在其中收入6篇,計10萬字。
1991年 合作主編《中國旅遊商品指南》(180萬字),中國旅遊出版社
1992年 合作主編《旅遊產業政策與協調發展》(40萬字),中國旅遊教育出版社;參與組織主編《旅遊經濟工作手冊》(180萬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25萬字),孫尚清主編,人民出版社,主要執筆人
1993年 《中國改革全書――旅遊卷》(80萬字)副主編,大連出版社
1994年 主編《旅遊服務質量等級管理全書》(120萬字) 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5年 主編《旅遊行業管理工作綱要》(130萬字)中國旅遊教育出版社合作主編《中國一流酒店》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6年 專著《旅遊發展與管理》(38萬字) 中國旅遊教育出版社
1997年 主編《中國旅遊飯店管理與服務2000問》(150萬字)中國旅遊出版社合作主編《新編旅遊經濟學》(42萬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主編《中國旅行社行業發展報告》(30萬字)中國旅遊教育出版社;主編《旅遊標准化工作手冊》(40萬字) 中國標准出版社 專著《中國旅遊飯店業的競爭與發展》(21萬字)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9年 專著《中國旅遊業新世紀發展大趨勢》(42萬字)廣東旅遊出版社
2000年《中國旅遊業十五發展規劃》主要執筆人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1年 專著《目擊中國旅遊——2001》(22萬字) 河北教育出版社 專著《旅遊熱點問題實說》(30萬字) 中國旅遊出版社 合作主編《中國旅遊發展綠皮書2000—2002》(40萬字)中國社科文獻出版
2002年 專著 《旅遊縱橫—產業發展新論》(30萬字)中國旅遊出版社 專著《旅遊目的地發展實證研究》{40萬字}中國旅遊出版社 合作主編《中國旅遊發展綠皮書2001--2003》(40萬字)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3年 專著《旅遊強國之路》(55萬字) 中國旅遊出版社 合作主編《世界旅遊宣言》(76萬字)旅遊教育出版社 合作主編《中國旅遊:非典影響與全面振興》(40萬字)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 合作主編《中國旅遊發展綠皮書2002--2004》(40萬字)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4年合作主編《中國旅遊發展綠皮書2003--2005》(40萬字)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5年合作主編《主題酒店》 廣東旅遊出版社 專著《中國休閑經濟》(43萬字) 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 合作主編《創造新的文化遺產》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專著《多彩貴州多姿發展》(50萬字)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8年 主編《二十一世紀中國旅遊》 廣東旅遊出版社主編《天下旅遊看四川》(62萬字)成都時代出版社主編《涼山模式》20萬字
2009年 專著《中國古城古鎮古村發展研究》中國旅遊出版社
專著《旅遊業態創新與新商機》中國旅遊出版社
合作主編《旅遊政策與法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主編《華僑城---優質生活創想家》中信出版社
專著《文化家園 山水家園-----安徽旅遊新思維》安徽文藝出版社
合著《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旅遊發展研究》中國旅遊出版社
合著《山川入劃》中國旅遊出版社
主編《新時期中國旅遊發展戰略研究》 中國旅遊出版社
此外,主編《旅遊調研》雜志60期(500萬字)及《旅遊管理與服務》48期(280萬字)。在《中國旅遊報》、《旅遊學刊》等幾十種報刊發表論文200多篇,上百萬字。
E. 學術成果及獲獎情況怎麼填
填成果的具體名稱、再填獲獎的時間,頒獎的單位(注意:一件成果、以最高為准,不要重復
F. 簡述中國旅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人的心理現象,探討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為人類實踐服務。由此可以分為理論任務和實踐任務兩方面。
1.心理學的理論任務
心理學的理論任務首先是通過對自己對象的研究,不斷深入地揭示心理、意識與外部世界和腦的關系及其起源的奧秘,從而以最新的科學成果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起到論證與充實的作用。
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又論證和豐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使之具體化。心理學揭示了客觀現實對人的主觀精神或心理的決定作用,揭示了心理與腦的關系、心理發展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還說明了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是如何產生,它們又是怎樣實現對行為的調節等等,這些方面積累起來的科學事實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物質與精神的關系、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有利的科學證據,有力地支持了辯證唯物論,批駁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的哲學謬論。正如列寧所說:「心理學提供的一些原理有使人們不得不拒絕主觀主義而接受唯物主義。」
其次,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不但能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還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精神世界,戰勝宗教、迷信和各種唯心主義的宣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再次,心理學研究有助於鄰近學科的發展,如教育學、政治學、文學、法學、美學、社會學等。這些學科也是從不同方面研究人的,而心理學對人的心理的大量研究成果無疑對這些鄰近的學科酌研究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心理學的實踐任務
心理學的實踐任務是揭示各個實踐領域中心理現象的特殊規律,並根據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來解決具體的心理問題,為社會實踐服務,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科學的重要作用在於預測與控制。而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其目的就是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如何了解、預測、控制和調節人的心理。如我們可以根據智力、性格、氣質等心理表現的情況,編制各種量表,來了解人們的心理發展的水平與特點,為教師因材施教提供依據;我們還可以根據各種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相互聯系,從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的心理和行為狀況,預測他將來的心理和行為表現。這樣有助於我們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更好地調節人的心理活動,從而提高活動效率。
其次,由於人類的各種實踐活動都涉及到人的心理問題,因此如何把基礎心理學所揭示的一些基本規律應用到實踐的各個方面就成了心理學的又一任務,由此應用心理學分支越來越多,如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軍事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等,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已滲透到各種實踐領域,產生廣泛的實用價值,由此形成了心理學的眾多分支,直接服務於社會。(三)心理學分支的研究領域
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明顯標志是分支學科的不斷出現與成熟,它們都在完成上述兩項任務中作出各自的貢獻,下面簡介幾個主要的分支學科。
普通心理學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在心理學中,處於基礎學科的地位。普通心理學是依據並歸納心理學在各個方面的研究成果,闡明心理現象中最基本的事實與一般問題,探討心理活動的普遍規律。由於它具有總體性、概括性,所以成為各心理學分支的基礎和初學者的入門向導。普通心理學可細分為感知覺心理學、記憶心理學、思維心理學、情感心理學、個性心理學等等。
發展心理學主要包括比較心理學和個體發展心理學兩門學科。前者是研究物種在演化過程中心理發生、發展的事實與規律的學科。後者是研究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其各年齡階段心理特點的學科。個體發展心理學主要包括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等。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過程中所包含的各種心理現象,揭示教育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它不僅從理論上闡明人類學習的本質、過程與普遍規律,而且要具體地探索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能、形成品格的規律,以及教育者依據這些規律合理地組織教學與教育活動的方法及應有的品質等。教育心理學也可以細分為學科心理學、教師心理學、教學心理學、品德心理學等。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人及群體在相互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心理現象及其產生、變化規律的學科。社會心理學既研究大團體中的心理現象,如社會情緒、民族心理、宗教心理等;也研究小團體心理,如團體氣氛、心理相容、團體的價值定向等;同時還研究個體的社會心理問題,人的自我評價、自尊、自重等。社會心理學又可細分為大眾心理學、群體心理學、人際關繫心理學等。
心理學的分支領域還有很多,如管理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司法心理學、醫學心理學、變態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參見本章閱讀材料)。可見,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產生和飛速發展,
既反映了人類對它的需要和它的實用價值,也說明心理學本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正在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G. 獲得「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暨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真假難辨
1、你有寫過這篇文章嗎?
2、如寫過,那你的這篇文章有參加評選嗎?
3、既然是大部門的邀請,總有聯系方式吧,打電話求證一下,即知真假。
4、既然是大部門的邀請,這個東西按常理是不會收錢的,這年頭收錢就有問題。
H. 旅遊教學成果包括哪些
旅遊管理優秀教學成果的話,肯定是要在旅遊景區裡面找啊,首先每年旅遊景區有多少人,得到多少的好評等等
I. 李雪濤的學術成果
學術出版物目錄
(專著、譯著、編著、論文、譯文、報刊文章、短文、辭典)
2011年學術成果
編著
西方漢學十六講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09-01
論文
1 學術的尊嚴與功用 2011-08-01 讀書 CSSCI
2 相顧應盡一生期
—-論1933年以來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之交往 2011-11-01 現代哲學 CSSCI
3 波恩的兩處名勝 2011-12-01 萬象
4 中國人的奧地利尋夢 2011-05-01 文景
5 不做一隻不舞之鶴
—-有關胡適獲普魯士科學院通訊院士的幾份史料2011-05-01 萬象
6 羅哲海的儒家倫理研究及啟示 2011-03-01 世界漢學
7 德國漢學的發展 2011-09-01 西方漢學十六講
8 Корейският пътепис на Ото Франке от 1899 година
2011-01-01 korea-bulgaria policy forum 2010
9 中國對於西方的意義 2011-09-01 從這里走向世界
10 20世紀上半葉聖言會(SVD)編纂的三部漢德詞典 2010-12-1 文化雜志
11 Nur wer glaubt, wird selig. Wekgerechtigkeit im Denken von Martin Luther und Huineng
2011-09-30 China heute
12 佉論觀塔——晚晴學者看到的科隆及其大教堂 2011-07-01 文化雜志
13 胡適佛學研究舉隅 2011-03-01 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
14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寫在顧彬教授榮休之際 2011-03-16 中華讀書報
15 記通商大城谷郎
—李鳳苞對德國科隆的一段描寫 2011-03-02 中華讀書報
16 顧彬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三題 2011-11-23 中華讀書報
17 半生識曲聽其真—從書信看
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半個世紀的交往(上) 2011.12.28 中華讀書報
18「漢學」與「國學」(下)—李雪濤、何乏筆對談 2011-08-03 中華讀書報
19「漢學」與「國學」(上)—李雪濤、何乏筆對談 2011-07-20 中華讀書報
2010
譯著
大哲學家(修訂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01-15
論語Gespraeche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06-15
佛像解說(第二版) 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0-10-15
論文
傅吾康對東南亞華文碑銘資料之搜集與研究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 2010-02-10
科隆所見——戴鴻慈筆下的科隆 尋根 2010-02-10
在五湖四海間書寫中國學術 漢學研究 2010-04-01
作為德國漢學家的白樂日 漢學研究 2010-04-01
作為範式創造者的孔子
——雅斯貝爾斯與孔子的互動 讀書 2010-05-01
描述是一種追求真理的行動
——對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的幾點認識 光明日報 2010-06-27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漢學家福蘭閣的東亞旅行日記(上) 讀書 2010-07-01
德國漢學的政治朝聖
——德國漢學與六八級學生運動(上) 萬象 2010-07-01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漢學家福蘭閣的東亞旅行日記(下) 讀書 2010-08-01
德國漢學的政治朝聖
——德國漢學與六八級學生運動(中) 萬象 2010-08-01
多元中國文化傳統的全球意義 中國文化研究 2010-08-28
德國漢學的政治朝聖
——德國漢學與六八級學生運動(下) 萬象 2010-09-01
儒家倫理學的當代闡釋——「當代歐美漢學對中國哲學的詮釋
——以羅哲海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文景 2010-09-10
耳聞、目見、足踐
——福蘭閣的東亞旅行日記散論 文景 2010-10-10
論福蘭閣1899年的朝鮮旅行日記 當代韓國 2010-10-20
20世紀上半葉聖言會(SVD)在山東編纂的三部漢德詞典 文化雜志志 2010-12
錢鍾書研究與中西文化借鏡
——莫芝宜佳、李雪濤對談 中華讀書報 2010-12-01
《易經》德譯過程與佛典漢譯的譯場制度 讀書 2010-12-01
羅哲海的儒家倫理研究及啟示 世界漢學 2011-03-01
胡適佛學研究舉隅 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 2011-03-01
不做一隻不舞之鶴
——有關胡適獲普魯士科學院通訊院士的幾份史料 萬象 2011-05-01
1988年
論文
關於敦煌本《壇經》惠能得法偈的幾個問題
《社會科學論文集》1988年刊
短文
「佛陀」的古音構擬
《讀書》1988年11期
1989年
短文
「書字」並非「度語」
《讀書》1989年7、8期
治古漢語易而治古白話難
《讀書》1989年9期
「彥悰」非「彥琮」
《讀書》1989年12期
1990年
論文
歌德與中國詩
《聯邦德國研究》1990年2期
從佛典看「支那」(Cīna)譯名的變化
《地名知識》1990年3期
魯迅先生與佛教人士之交往考
《內明》217期 (1990年4月號)
僧人譯名雜談
《內明》219期 (1990年6月號)
關於敦煌本《壇經》的幾個問題
《內明》220期 (1990年7月號)
佛經漢譯的譯經制度與譯場組織
《內明》221期 (1990年8月號)
許地山先生的佛教生涯
《內明》222期 (1990年9月號)
支那(Cīna)研究縱橫談
《內明》223期 (1990年10月號)
Lu Xun und die deutsche Kultur
China heute, (Beijing) Nr.11,1990
序《圓覺經略疏》
《內明》225期 (1990年12月號)
短文
由一個譯本想到的…
《讀書》1990年4期
1991年
論文
Zhongguo Fojiao - chinesischer Buddismus
CHINA HEUTE Information über Religion und Christentum
im chinesischen Raum (Sankt Augustin) , Nr.1(53),1991
歌德與中國小說
《聯邦德國研究》1991年1期
「三言」與佛教
《內明》226期 (1991年1月號)
胡適之先生的佛學研究
《內明》227期 (1991年2月號)
房山石經在佛教研究上的價值舉隅
《內明》228期 (1991年3月號)
辯證法與大乘中觀思想(學士論文)
《南亞研究》1991年3期
歌德與中國戲劇
《聯邦德國研究》1991年3期
海塞及其小說《悉達多》
《聯邦德國研究》1991年4期
胡適佛學論著編年
《內明》229期 (1991年4月號)
從佛典看「支那」(Cīna)譯名的變化 (附:「斯那」非中國之謂)
《內明》231期 (1991年6月號)
佛典漢譯理論芻議(上)
《內明》232期 (1991年7月號)
佛典漢譯理論芻議(下)
《內明》233期 (1991年8月號)
辯證法與大乘中觀思想(修訂稿)
《內明》235期 (1991年10月號)
《三論玄義》初探(上)
《內明》237期 (1991年12月號)
短文
「繪事後素」
《讀書》1991年6期
佛陀與耶酥的人生觀
《讀書》1991年7期
善惡報應
《讀書》1991年12期
1992年
論文
慈壽寺與永安塔
《佛教文化》1992年1、2期
《三論玄義》初探(下)
《內明》238期 (1992年1月號)
從《大乘玄論》看三論宗之佛性主張
《內明》239期 (1992年2月號)
《二諦義》識小
《內明》241期 (1992年4月號)
德國偉大的佛教學者格奧爾格·格林(Georg Grimm,1868-1945)的生平與著作
《內明》243期 (1992年6月號)
贊寧譯學主張釋例
《內明》246期 (1992年9月號)
知堂與佛教
《內明》247期 (1992年10月號)
從存在哲學大師雅斯培(Karl Jaspers)的觀點看佛教
《內明》248期 (1992年11月號)
1993年
譯文
佛陀(譯自Karl Jaspers: Die Großen Philosophen一書)
《內明》253、255、258三期 (1993年4、6、9月號)
辭典
《佛教文化網路》編輯委員會委員、主要撰稿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共1326頁。ISBN 7-201-01185-5/G·540
1994年
論文
關於「玄奘譯言考辨」的兩個問題
《內明》263期 (1994年2月號)
譯文
佛教的界說(譯自Walter Brugger: Philosophisches Wörterbuch 中的「Buddhismus」條)
《內明》262期 (1994年1月號)
龍樹(譯自Karl Jaspers: Die Grossen Philosophen一書)
《內明》267、270、271三期 (1994年6、9、10月號)
1995年
譯文
龍樹菩薩傳今譯 (譯自鳩摩羅什:龍樹菩薩傳)
《內明》281期 (1995年8月號)
1996年
論文
卐字漫談
《內明》292期 (1996年7月號)
評吳汝鈞《佛教哲學大辭典》
《內明》294期 (1996年9月號),後《法音》1997年8月號轉載
1999年
辭典
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多語對照中國佛教術語詞典》)與Christoph Kleine和Michael Pye合著。德國慕尼黑iudicium出版社,1999 年,共324 頁,ISBN 3-89129-692-4
2001年
譯文
「北齊佛教造像及其藝術典範」 收入:《佛陀歸來》, 蘇黎世2001年
ISBN 3-907077-01-6
2003年
譯著
《佛像解說》(譯自Helmut Uhlig: Das Bild des Buddha一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ISBN 7-80149-849-6/B·136
Schätze der Himmelssöhne – Die Kaiserliche Sammlung aus dem Nationalen Palastmuseum, Taipeh(《天子之寶——台灣故宮博物院德國展目錄》)
聯邦德國藝術博物館出版,波恩2003年
論文
《佛像解說》譯後記
《法音》2003年3期
「二拍」與佛教
《普門學報》第18期(2003年11月),第343-363頁
報刊文章
「那一瞬間一切都靜止了」
《北京晚報》2003年11月13日「五色土副刊」
2004年
譯著
《大哲學家》(譯自Karl Jaspers: Die großen Philosophen一書,主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100萬字。ISBN 7-80190-436-2
論文
雅斯貝爾斯的世界哲學及世界哲學史的觀念
《開放時代》2004年第1期
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上)
《普門學報》第21期(2004年5月)
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下)
《普門學報》第22期(2004年7月)
Wie Migration Glaube und Gottesbild verändert – Das Beispiel des chinesischen Buddhismus
Herman Weber (Hrsg.) Religionen auf Wanderschaft – Chancen und Probleme der interreligiösen Begegnung im Zeichen globaler Migration, Jahresakademie 29. April – 2. Mai 2004. Katholischer Akademischer Ausländer-Dienst e.V., Bonn 2004. S.121-128.
(移民是如何改變信仰和上帝的形象的——以中國佛教為中心的研究
赫爾曼·韋伯[主編]《移民中的宗教——在全球移民朝背景之下的各宗教間相遇的機會與問題》)
德國天主教國外學術服務中心KAAD,2004年4月29-5月2日年會,波恩,2004。ISBN: 3-926288-24-8。第121-128頁。)
譯文
幻想與幻滅之間——二十年來漢語學習實踐經驗談
《國外漢語教學動態》2004年第1期,第45-49頁。
報刊文章
「我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年代中的經歷」(德文)
《兒科醫生轉與雜志päd》第10卷(2004年),德國漢堡。
2005年
編著
《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主編之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ISBN 7-5347-4021-5/K·174
論文
《孽海花》德文版譯者序
《國際漢學》第12輯(2005年04月)
進入大師們的世界
《西方學術界新動向——尋求新人道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圖像與文字——漢字是以何種方式而成為象徵符號的
《國際漢學》第13輯(2005年11月)
報刊文章
與大哲學家們共同體驗真實的生存
《文匯讀書周報》(2005年05月27日)
猶有後人懷舊德,幾滴秋雨祭宗師
《中華讀書報》(2005年06月29日)
衛禮賢——中國文化西傳者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7月22日)
福蘭克——德國漢學大家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7月22日)
沙皖——法國文學巨擘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7月22日)
略論佛典漢譯的譯場組織
《中華讀書報》(2005年08月03日)
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背後——由孔拉迪對林語堂的博士論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8月03日)
萊布尼茨的中國觀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8月12日)
奧爾登堡老文理中學前的沉思
《中華讀書報》(2005年08月17日)
為了照亮這個時代的歷史
《社會科學報》(2005年09月01日)
納粹鐵蹄下的一位德國知識分子的餘生——記第三帝國期間在海德堡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中華讀書報》(2005年09月07日)
萊布尼茨與他理想化的中國——讀《中國近事》
《文匯讀書周報》(2005年09月23日)
痛定思痛——雅斯貝爾斯對納粹極權時期罪責問題的反思
《中華讀書報》(2005年10月19日)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樂無窮——寫在顧彬教授60華誕之際
《中華讀書報》(2005年12月07日)
極權主義:極端的惡抑或平庸的惡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5年12月23日)
辭典
《佛教文化網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2005年05月)
2006年
譯著
《達芬奇畫傳——一個對童年的記憶》(第一譯者)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6年05月。
論文
一位傳教士記載的王錫侯《字貫》案
《尋根》(2006年04月)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歷史回顧——從創立至今的漢學發展
《世界漢學》第3期(2006年05月)
利瑪竇對中國佛教的認識
《國際漢學》第14輯(2006年05月)
他鄉夫子的饗宴
《世界漢學》第3期(2006年05月)
德語區漢學歷史的回顧與前瞻
《世界漢學》第3期(2006年05月)
天職寧容袖手觀感——雅斯貝爾斯的德意志身份認同
《博覽群書》第6期(2006年06月)
Von Leibniz ueber Hegel zu Jaspers: Paradigmenwechsel der China-Rezeption bei deutschen Denkern
In: Einheit in der Vielfalt(2006年10月)
雅斯貝爾斯的世界哲學觀——評社科文獻新書《大哲學家》
《西方學術界新動向——尋求新人道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
報刊文章
黑格爾:平庸化中國形象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6年01月20日)
大麴若直: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美學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6年02月17日)
中國停滯論的漢學遺產
《中華讀書報》(2006年02月22日)
敘拉古情節:知識分子與權力的世紀之迷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6年03月03日)
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
《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03月17日)
重新理解德國漢學的艱辛與魅力
《社會科學報》(2006年04月20日)
留德學人在德國漢學中的地位——由《另一種西學》想到的
《中華讀書報》(2006年05月24日)
心理分析大師眼中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中華讀書報》(2006年05月24日)
以學術為志業
《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07月18日)
2007年
編著
《出使四國日記》 (2007年01月01日)
《歐洲十一國游記》 (2007年01月01日)
《新大陸游記》 (2007年01月01日)
《西洋雜志》 (2007年04月01日)
《漫遊隨錄》(2007年04月01日)
譯著
《21世紀的十誡——新時代的道德與倫理》(校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07月。
《世界宗教尋蹤》(譯者之一),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04月。
論文
德國漢學史的分期問題及文獻舉隅
《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02月)
前漢學:十九世紀以前德國的傳教士漢學
《文化雜志》(2007年03月)
兩顆偉大心靈的碰撞--納粹專制前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之間的交往
《現代哲學》(2007年03月)
德國漢學的濫觴及其在19、20世紀之交的發展
《國際漢學》(2007年04月)
論萊布尼茨、黑格爾與雅斯貝爾斯對中國的認識--德國思想家對中國認識的範式轉換
《文化雜志》(2007年06月)
從明帝感夢求法的傳說談起
《人文叢刊(第二輯)》(2007年06月)
新世紀我們還需要西奈的法板嗎?
《21世紀十誡》後記(2007年07月)
德國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簡介
《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7年07月)
Das Konfuzius-Institut Düsseldorf an der Heinrich-Heine Universität Düsseldorf e.V. - Grünng, Programm und Perspektiven (第二作者)
《杜塞爾多夫大學年鑒》 Jahrbuch der HHU Duesseldorf(2007年12月)
一位瑞士漢學家眼中的德國漢學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馮鉄教授
《國際漢學》(2007年12月)
譯文:
歐洲近代初期的日本與中國觀——對東亞陌生文化不同理解管道之比較
《文化雜志》(2007年09月)
論漢學及西方對中國的興趣
《文化雜志》(2007年12月)
報刊文章
清末學者赴歐看到了什麼
《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02月06日)
斯人雖已沒,後世有餘情--寫在德國著名漢學家傅吾康教授去世之際
《中華讀書報》(2007年10月24日)
2008年
專著
《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德國漢學之研究》 (2008年06月)
論文
清水一片光照人——追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
《漢學研究通訊》(2008年02月)
談笑有鴻儒,交久道益新
《文景》(2008年04月)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關於《華裔學志》的幾點歷史思考
《尋根》(2008年04月)
論民國時期德國漢學界與中國學術界互動之理論基礎
《人文叢刊(第3輯)》(2008年06月)
心火滅已,身得清涼——追思荷蘭著名漢學家許理和教授
《文景》(2008年08月)
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認識
《中德文化對話》(2008年09月)
「學者不仁,以孔子為芻狗」
《文景》(2008年10月)
論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觀念的中國思想來源
《現代哲學》(2008年11月)
事如芳草,人似浮雲——德國漢學家傅吾康筆下的楊丙辰和楊宗翰
《尋根》(2008年12月)
試論隋唐以前對西域來華佛教僧侶的漢語教學
《或問》(2008年12月)
報刊文章
新世紀我們還需要西奈的石板嗎?
《中華讀書報》(2008年01月23日)
李零的「真孔子」:不時,不遇,不得志
《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09月23日)
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
《中華讀書報》(2008年10月08日)
與德國漢學家顧彬對談中國文學史
《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11月11日)
接續自己的文化傳統
《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12月19日)
2009年
專著
《世界漢語教育史》(編者之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編著
Dein Bild in meinem Auge. Chinesische Deutschland-Bilder im 20. Jahrhundert
(《我眼中的你——20世紀中國人眼中的德意志》 德文版),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09月
論文
此心安處即吾鄉——德國漢學家傅吾康在中國的十三年(1937-1950)
《東ァズァ文化交涉研究(別冊4)》(2009年03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景》(2009年07月15日)
湯若望筆下的明清之變——崇禎皇帝的末日、山海關之戰以及大順政權被逐出北京
《文化雜志》(2009年08月15日)
佛像之美
《文景》(2009年09月10日)
隋唐以前來華佛教認識的漢語學習小史
《跨文化研究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雅利安人熊偉?——與熊偉先生的博士論文相關的幾個問題
《文景》(2009年11月10日)
報刊文章
由「東海西海」說起
《中華讀書報》(2009年09月30日)
中國對於西方的意義——談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與顧彬對談)
《中華讀書報·國際文化》(2009年12月02日)
2010年
編著
《跨越東西方的思考——世界語境下的中國文化研究》(主編之一),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01月
論文
對談
《萬象》(201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