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材料一 中國、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較
獲得頭暈乎乎的行業的活動
② 幫我找一下(西方古代的科學成就)
耶穌會士來華是從16世紀下半葉,即明中葉以後開始的。他們知道,在一個文化悠久、經濟力量也還不弱的東方大國,要達到通過宗教以左右中國的目的,不能不用近代的科學技術作為敲門磚。這在耶穌會士寫的各種傳教記述中就有很明確的自白。當時,在我國傳教比較著名並掌握有一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士有利瑪竇(義大利人,1582年來華,任會長)、湯若望(德國人,1622年來華)等,他們都與在朝做官的士大天如徐光後、李之藻等人有來往,也頗得自萬曆至乾隆時一定些皇帝的賞識。在他們實現傳教目的的過程中,傳人的科技知識主要有天文、數學、地學、物理、火器等。
在天文學方面,首先是利瑪竇介紹了有關日月蝕的原理,七曜與地球體積的比較、西方所測知的恆星以及天文儀器的製造等,他還著有《渾蓋通憲圖說》、《經天該》和《乾坤體義》等(多為李之藻筆述)。1605年,利瑪竇在對我國情況有所了解之後,向羅馬教會獻策,請派天文學者來中國從事歷法改革這件大事,以便進一步開展他們的傳教工作。此後,來中國的果然有不少是懂天文的耶穌會士。
明代歷法,一直使用大統歷(實即元代的授時歷)和回回歷,因時間已久,誤差大。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1610年12月)的一次日蝕,欽天監又未測准,於是有人提出組織翻譯,介紹西法。當時雖然已有改歷要求,但未實現。崇禎二年五月(1629年6月),欽天監所報日蝕再一次失驗,而徐光啟用西法預測日蝕卻相當准確。這樣,徐光啟才被委任主持修改歷法工作。徐光啟聘請龍華民(1559?1654年,義大利人,1597年來華)等耶穌會士編譯天文學書籍,其工作成果體現在《崇禎歷書》的完成上。《崇禎歷書》完成後,由於守舊派的反對和明室的衰亡,新歷法實際上並沒有實行。
西方數學的傳入主要有歐幾里得幾何學、算術筆演算法、對數和三角學等。利瑪竇口譯、徐光啟筆述的《幾何原本》,是傳教士來中國翻譯的第一部科學著作,底本用的是利瑪竇的老師、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的註解本,全書共15卷。利瑪竇譯完前6卷時,認為已達到他們用數學來籠絡人心的目的,因此沒有答應徐光啟希望全部譯完的要求。關於耶穌會士講授科學的用意,這里又一次做了很好的回答。雖然如此,《幾何原本》傳入後,對我國數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介紹西方筆算的著作《同文算指》,是由利瑪竇和李之藻合作編譯的,對我國算術的發展有較大影響,清代學者很重視該書內容並加以改進,筆算的應用遂即日漸普遍起來。此外,還有《圓容較義》和《測量法義》等,前者是一部比較圖形關系的幾何學,後者是關於陸地測量方面的著作。
至於計算工具,傳入我國的主要有耐普爾的算籌和伽利略的比例規。
世界地圖是利瑪竇進入我國傳教時傳入的。他從澳門到肇慶後,就根據繪有五大洲的西文世界地圖製成一幅較原圖還大、用漢文注釋的世界地圖,該圖由嶺南西按察司副使王泮刊印,贈送要人。該圖以後在南昌、南京和北京又重繪和修訂過多次,經刻版或上石的至少有8種,形狀或為一橢圓形圖,或分東西兩半球圖。其中以1602年刊行的《坤輿萬國全圖》最為完善。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心理,在這幅橢圓形的世界地圖中,特意把南北美洲繪在亞洲的東面,這樣中國的位置就在地圖中部了。利瑪竇精於數理,在我國已注意 各地經緯度的測量。他測得北京、南京、杭州、廣州、西安等地的經緯度相當精確,因此能順利地編制新圖。他在改繪世界地圖時,把西方的經緯度制圖法,有關五大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即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墨瓦蠟尼加??指南極的地方)的知識,地球說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的劃分等傳入中國。這在士大夫階層中引起很大的震動,但完全能接受的人不多。圖中譯名如亞洲、歐洲、大西洋、地中海、羅馬、古巴、加拿大以及地球、南北極、南北極圈和赤道等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光學知識的傳入是從湯若望《遠鏡說》開始的。書中介紹瞭望遠鏡的用法、製法和原理。對於光在水中的折射現象、光經凸透鏡以放大物像等都有解釋。
③ 列舉古代歐洲人的科技成就
阿基米德--杠桿原理、浮力定律、螺旋式水車.
④ 中國古代超過西方的科技成果有什麼
鑄鐵柔化技術 百煉鋼技術 造紙技術 印刷技術 棉紡織 絲紡織
⑤ 文藝復興前西方古代科技成就。拜託了急用
古希臘、羅馬科技發展
遠古時期到公元前3世紀科技發展的中心在古希臘、羅馬。 最早認識到科學技術與道德有聯系的是古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泰勒斯。他看到了科學技術中蘊含的善的意義。在泰勒斯的雕像上刻有這樣的銘文:「去尋求一種唯一的智慧。去選擇一種唯一的善」。這里「尋求智慧」與「選擇善」是統一的「尋求智慧」也就是尋求知識包括尋求科學技術知識。這即是說尋求科學技術知識與選擇善是一致的。畢達哥拉斯的「數是道德的根源」、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柏拉圖的「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亞里士多德的「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決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 、伊壁鴻魯的「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和盧克萊修的「認識自然運動規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等觀點說明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至始至終都在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問題。
古希臘、羅馬的歷法、萌芽狀態的幾何、進位制,青銅、鐵器,雄偉的巨石和泥磚建築獨領風騷它們的科學技術登上了西方古典時代的頂峰。
⑥ 麻煩幫忙舉例古代外國的科技成就
埃及 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
印度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
⑦ 中國古代那麼多偉大的科技成就,外國人都知道多少
(1)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於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2)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3)古代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傾向嚴重,而這些技術又不具有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總之,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造成了重大影響,為世界科學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
⑧ 概括中國古代科技成果對西方文明發展的貢獻
1、無論是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國,還是西班牙人用百十人征服龐大的印加帝國,都難以將火葯的功績視同等閑。當土耳其人的超級大炮在火葯的催動下擊毀東羅馬帝國的巨石牆壁,當一聲槍響繳了萬餘人印加軍隊的械,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書寫了歷史。
2、當紙張和那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印刷術還沒有傳入西方時,人們只能用手來抄寫一本本厚厚的羊皮書,書本簡直就是奢侈品,必然,這極大的阻礙了文化的傳播和保存。當今世界每天都要用掉無數頓的紙張,從書籍到文件,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印刷術和薄薄的紙。
3、指南針,它創造了這個世界上半數以上的冒險故事。環球航行沒有更好的朋友,新大陸的發現離不開它的指引,如果沒有它,各個大洲上的人們要晚幾年才能相遇,世界文化科技的發展與交流就會停滯不前。

(8)古代外國的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在唐宋達到頂峰的原因:
一、豐富的歷史遺產為大宋科技文化的繁榮准備了肥沃的土壤。
科技的發展與前代的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繼承是科技發展的前提。自春秋戰國至漢代以來,古代科技已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榮正式在汲取前代豐厚的科技遺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譬如:指南針,早在戰國時,我國磁石吸鐵和指示方向的性能,並創造了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宋代這是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用於航行的指南針。製造火葯的原料硝石、硫磺和木炭在西漢時已發現,唐朝的煉丹家們在用這三種原料煉丹時,發生了起火爆炸現象,以後就用它來製成「飛火」,殺傷敵人。
北宋初年製成「火箭」 、「火球」 。宋仁宗時有了製作火葯的配方。畢升也是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三大發明的例子說明,繼承前人成果,是宋代科技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宋代科技很多是繼承唐代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的。在數學、醫學、地學、和交通工具方面均有所繼承和創新。正是在這種繼承和突破、綜合和提煉、積累和創新交替作用中不斷發展,從而達到一個科技高峰。
二、社會機制的發展,為大宋科技興隆提供了物質基礎
政治上的統一和經濟上的繁榮是宋朝科技發展的一個堅實的基礎。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完成了土地佔有方式和剝削方式的變革,形成大一統的社會政治體制和地主經濟機制,這就勢必要求科學技術來適應各種各樣的需要。
「三大發明」 就是為宋代在廣闊的地域上組成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政權服務的。宋代科技某些方面的側重發展與與封建統治者的消費需求關系密切。據統計,為皇室服務的手工業作坊共分多座。分工細密,規模宏大。紡織上使用大型提花機,能織出復雜花紋的絲織品。
為了加快信息交通,宋代注重印刷業的發展。地理學方面,地方誌的興起也是適應統一王朝「當世之急」的需要出現的。北宋時期封建的租佃契約關系得到較大的緩解,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有了提高。這就為大宋的科技發展贏得了寬松的環境與經濟條件支撐。
三、國防的需要刺激了軍用科技的發展
由於宋代戰爭頻繁,因為國防上的需要,火器的製造和發明受到很大的重視,戰爭固然對經濟科技有破換作用,但也刺激了戰爭需要的科技發展。宋代建立後不久,火葯便用由於軍事,還出現了專門製造火器的「兵工廠」 戰爭需要有詳備的邊疆地圖,以便於軍事指揮。
基於此,宋代統治者很重視邊防地圖的製作。軍事上的需要加快了諸如地理學、化學、機械等科技領域的發展,宋朝不僅大力發展制圖、醫葯、軍械及火葯製作等還集中人力物力,功克重要的科技項目。如蘇頌領導的水運儀象台的研製等。國防的需要,是科技型省的重要原因。
四、「重文輕武」 的文教政策,培育了科技文化的環境
宋代是一個文化昌盛和科技發展的時期。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宋朝的文化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始終堅持文治,嚴防交兵悍將操政事件的發生。
重視文化創造,幫助了科技的發展。學校教育,科舉考試受到普遍重視。大力振興圖書事業,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縮短書籍成書的時間。是出版業十分發達。
⑨ 請任舉國外一例典型的古代科技發明成就
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