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國最大的鉛鋅礦在哪
中國鉛鋅業生產布局,依據鉛鋅礦產地的分布和建設條件,經40多年來的發展、建設,現已形成東北、湖南、兩廣、滇川、西北等五大鉛鋅采選冶和加工配套的生產基地,其鉛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85%以上,鋅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95%。
1.東北鉛鋅生產基地。東北地區是我國開發較早的鉛鋅生產基地之一。早在50年代初期,其鉛產量佔全國鉛產量的80%以上,在中國鉛鋅生產居於重要地位。東北基地以七礦兩廠為主,即青城子鉛鋅礦、八家子鉛鋅礦、柴河鉛鋅礦(現已閉坑)、桓仁銅鋅礦、紅透山銅鋅礦、西林鉛鋅礦、天寶山鉛鋅礦和沈陽冶煉廠、葫蘆島鋅廠。七礦兩廠不僅是東北鉛鋅生產基地的支柱廠礦,也是培養造就科技人才的基地。六七十年代曾向全國新建的鉛鋅企業輸送大批具有實踐經驗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以及生產技術工人,為中國鉛鋅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湖南鉛鋅生產基地。湖南鉛鋅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富礦多,大部分礦產地可開發利用。該基地鉛鋅廠礦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由水口山礦務局、桃林鉛鋅礦、黃沙坪鉛鋅礦、東坡鉛鋅礦和株洲冶煉廠等組成的湖南鉛鋅生產基地,是當時全國自產原料的全國最大的鉛鋅生產基地,在全國產量佔有重要地位。
3.兩廣鉛鋅生產基地。廣東、廣西兩省區的鉛鋅資源豐富,兩省區是70年代形成的我國大型鉛鋅生產基地之一。廣東以凡口鉛鋅礦和韶關冶煉廠為主,其次是丙村鉛鋅礦、昌化鉛鋅礦、大尖山鉛鋅礦。廣西有泗頂鉛鋅礦、大新鉛鋅礦、河三鉛鋅礦、柳州鋅品廠和大廠礦務局等。
4.滇川鉛鋅生產基地。雲南鉛鋅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鉛鋅保有儲量均居全國之首。該基地鉛鋅企業也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主要是會澤鉛鋅礦、瀾滄老廠鉛鋅礦和昆明冶煉廠、個舊雞街冶煉廠。雲南鉛鋅礦產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90年代開始興建超大型鉛鋅礦床金頂礦山。四川有會東鉛鋅礦、會理鉛鋅礦兩個主要礦山以及一批中小型礦山,近年來鉛鋅精礦產量猛增。
5.西北鉛鋅生產基地。西北地區鉛鋅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主要分布在甘陝青三省,而且西成礦帶經近年來勘查儲量又有大幅度的增長,資源前景十分可觀。該基地鉛鋅生產以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為主,有白銀廠小鐵山鉛鋅礦、第三冶煉廠和西北鉛鋅冶煉廠,陝西有鉛硐山鉛鋅礦、二里河鉛鋅礦、銀洞梁鉛鋅礦等和青海錫鐵山礦務局。目前,西北鉛鋅產量較少,但開發前景可觀。一是有豐富的鉛鋅礦產資源,位於甘陝交界的西成-鳳太礦帶,經近20餘年勘查出10多個大中型鉛鋅銀金礦床,其中廠壩-李家溝鉛鋅達到超大型規模,銀達到大型。二是廠壩正在抓緊建設一座大型礦山,將成為西北冶煉廠主要礦物原料供給基地,是全國大型鉛鋅礦山之一。
B. 婺源縣鉛鋅礦
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江西還發現有特大型銀礦、特大型鉛鋅礦以及中型以上金礦鉛鋅礦、銻礦等,有色金屬...
C. 鉛鋅礦品位多少算高
現在鉛+鋅4度,有50克左右的銀就可以賺錢。如果要說品位高,鉛+鋅到7度,銀有100克以上算比較好的礦石,但無版論品位高低,都得有一定的量,開采條件好,礦山附近工業條件比較完善能建選廠或者附近就有選廠才能賺錢。鉛鋅權礦單金屬量10萬噸以下算小礦,10~30萬噸算中型礦,30萬噸以上算大型礦,都是指鉛或鋅的單金屬量
D. 黃山市鉛鋅礦轉讓或出售
黃山市的鉛鋅礦轉讓或出售的話就是他的。一些轉讓的,一些像它的裡面的礦物質。
E. 江西省德興市銀山銅鉛鋅礦
銀山銅鉛鋅礦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德興市境內,處於樂華-德興有色、貴金屬成礦帶中段,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基地之一。
銀山銅鉛鋅礦位於江南台隆與錢塘坳陷銜接部位靠近江南隆起一側,德樂中生代火山盆地的北北東向狹長邊緣,贛東北深斷裂和樂安江深斷裂所夾持的地塊中。區內地質構造復雜,火山活動頻繁,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成礦區帶屬長江中下游Fe-Cu-Au-Pb-Zn-硫鐵礦-明礬石-膨潤土-石膏成礦帶。
1.礦區地質簡述
(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是中元古界雙橋山群、侏羅系鵝湖嶺組,次為白堊系石溪組以及第四系。雙橋山群為一套淺變質火山沉積岩系,岩性以千枚岩為主,間夾砂質千枚岩,主要是絹雲母千枚岩、石英絹雲母千枚岩和凝灰質千枚岩,片理發育。鵝湖嶺組為賦礦層位,不整合覆蓋於雙橋山群之上,主要是沉積礫岩和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礦區南部白堊系石溪組為凝灰質粉砂岩、泥岩、細砂岩韻律層,與下伏鵝湖嶺組呈角度不整合。
(2)構造
礦區的基本構造格架是銀山背斜及其軸部斷裂帶,西山破火山口及其環狀斷裂帶。銀山背斜主體由雙橋山群淺變質岩系構成,背斜軸向45°~50°,向北東傾伏。銀山背斜軸部斷裂帶為沿銀山背斜軸部發育的斷裂(F7),走向45°,傾向近於直立,被次火山岩充填。西山破火山口及其環狀斷裂帶位於礦區西部,長軸北東向,呈橢圓形,剖面上呈筒狀。銀山背斜軸部斷裂帶及其衍生斷裂、西山火山口及其環狀斷裂成為礦區控岩控礦構造,直接控制礦床(體)的空間分布和產出形態。
(3)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岩均為燕山早期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次火山岩和爆破角礫岩。火山—次火山活動分為3個旋迴,岩石成分由酸性向中酸性、中性演化。次火山岩有石英斑岩、英安斑岩及安山粉岩。石英斑岩形成最早,分布於大北山、北山和九區一帶,走向一般為北東東向,延深500m以上。英安斑岩侵位較晚,主要分布於西山火山口東側,其中3#英安斑岩是礦區內出露面積最大的次火山岩體,呈近東西向的岩牆。安山玢岩出露最晚,侵位於火山口內,與礦化關系不大。
2.礦床特徵簡述
(1)礦體特徵
按空間分布和產狀的不同,礦區由北向南可分為6個區段,即北山區、九龍上天區、九區、西山區、銀山西區和銀山區。各區段礦體沿銀山背斜斷裂帶及兩翼分布並受斷裂、裂隙制約。總體格局是中部銅硫金、南北鉛鋅銀的水平分帶特徵,共有礦體200多條。現以標本產生地北山區為主,簡要介紹礦體主要特徵:
北山區位於礦區北部,銀山背斜斷裂帶北西盤。礦體主要賦存於絹雲母千枚岩的壓扭性裂隙中,極少產在石英斑岩體張性裂隙中,有20多條礦體。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0-1、10-2、10-4、10-2支4條主礦體。10-1礦體控制長810m,延伸910m,產狀165°∠84°,礦體厚0.70~9.51m,平均3.43m;10-2礦體控制長550m,延伸920m,產狀160°∠83°,礦體厚0.71~7.16m,平均3.43m,一般1.0~3.0m;10-4礦體控制長830m,延伸780m,產狀167°∠80°,礦體厚0.82~6.62m,平均2.97m;10-2支1礦體控制長640m,延深670m,產狀340°∠82°,礦體厚0.33~5.71m,平均1.94m,以1.0~3.4m居多。礦體形態均為脈狀,沿走向和傾斜方向呈舒緩波狀,總體近於直立,西部往北陡傾,東部往南陡傾,常見膨縮和尖滅再現。
(2)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區內礦石類型比較復雜,主要有如下幾種:銅硫礦石、銅金礦石、銅鉛鋅礦石、鉛鋅礦石、鉛鋅銀礦石。
礦石結構有結晶粒狀結構、交代結構、膠狀結構、文象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壓碎結構、重結晶結構等。礦石構造有緻密塊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等。
標本名稱 銅鉛鋅礦礦石 編號 DB049 形成時代 燕山期
中國典型礦山大型礦石標本圖冊
本礦石標本采自銀山礦區北山區。標本表面為灰黑色,具晶粒結構,緻密塊狀構造。礦石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雲母等。礦床Cu品位為0.48%~0.67%;標本Pb+Zn品位為3.75%,Cu品位為0.036%~0.047%,伴有金、銀
成因類型 火山-次火山熱液型 產地 江西省德興市銀山銅鉛鋅礦
F. 會澤鉛鋅礦床
會澤鉛鋅礦床由礦山廠、麒麟廠、大水井三個礦床組成,是滇東北鉛鋅成礦帶內的超大型礦床。
一、礦區地質
(一)地層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有上震旦統、下寒武統、中-上泥盆統、石炭系和二疊系(圖4-9)。
(二)構造
會澤鉛鋅礦床位於金牛廠-礦山廠背斜SE翼,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圖4-10),根據斷裂形成的先後順序可分為NW、EW、NE及SN向四組。
NW向斷裂:NW向斷裂形成於海西早期,規模相對較小,常密集成群出現於礦山廠、麒麟廠和大水井礦床內部。斷裂帶內角礫稜角清楚,大小不等,礦化特徵明顯,具有同生斷裂特徵,控制晚泥盆世宰格晚期和早石炭世擺佐中晚期鉛鋅礦體的形成和分布。NW向斷裂在成礦後仍有活動,是礦區內多期活動斷裂。
EW向斷裂:EW向斷裂主要發育於礦區北部,形成晚於NW向斷裂,由於後期構造的強烈改造,主要呈構造片段分散於其他方向的斷裂中。
NE向斷裂:礦區內以NE向礦山廠、麒麟廠斷裂為主,兩條斷裂沿NE方向交於SN向的牛欄江斷裂之上,向SW方向延伸。斷裂走向呈舒緩波狀,傾向SE,傾角40°~75°,斷裂帶寬數米至40餘米,垂直斷距達數百米,斷裂多期活動特徵明顯,總體顯示逆斷層特徵,剖面上呈疊瓦狀展布。礦山廠、麒麟廠斷裂對礦床的改造明顯,礦山廠、麒麟廠和大水井等鉛鋅礦床就處於這兩條斷裂的上盤。
圖4-9 會澤鉛鋅礦床地層柱狀圖
SN向斷裂:礦區內以SN向東頭逆斷層規模最大,多期活動特徵明顯,坑道內揭露斷裂帶寬100m左右。斷裂面向東傾斜,傾角較陡。該斷裂切割NE向的礦山廠、麒麟廠斷裂。推測該斷裂是由SN向的基底斷裂多期活動發展演化而成。
圖4-10 會澤鉛鋅礦區地質簡圖
(三)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活動僅有二疊紀晚期的基性岩漿噴溢,其多期噴溢的特徵明顯。在玄武岩漿噴溢過程中,與其相伴的含礦熱液對早期形成的鉛鋅礦床有明顯的疊加改造作用。
二、礦床地質特徵
(一)礦體形態、規模和產狀
礦體主要賦存在下石炭統擺佐組(C1b)中、上部,少數在上泥盆統宰格組第三段(D3zg3)。賦礦岩性為中、粗晶白雲岩,其次為硅化灰岩和灰岩。
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及透鏡狀順層分布,部分礦體沿走向出現燕尾狀尖滅,礦體沿走向長數十米至800餘米,沿傾向連續性好,尖滅再現特徵明顯,向深部延伸達1300m以上,礦體延深大於延長,厚度在數米至30餘米之間。礦體與圍岩界線清楚,在平面、剖面上延伸穩定,呈多層狀產出,與圍岩呈整合接觸。走向20°~30°,傾向SE,傾角60°~70°(圖4-11,圖4-12)。
圖4-11 會澤麒麟廠鉛鋅礦床縱投影剖面圖
(二)礦石類型
礦石的工業類型可分為三類:以鋅為主的塊狀礦石、以鉛鋅為主的塊狀礦石及以黃鐵礦為主的鉛鋅礦石。礦床上部主要為氧化礦,中、下部為硫化礦。
圖4-12 會澤礦山廠礦床2353中段地質圖
(三)礦石質量
1.礦物成分
組成礦石的礦物成分簡單,金屬礦物有鐵閃鋅礦、閃鋅礦、方鉛礦和黃鐵礦,而毒砂、黃銅礦、斑銅礦、輝硫銻鉛礦、輝硫砷鉛礦及自然銻等則含量甚少。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白雲石、方解石、石英和粘土類礦物,石膏和重晶石僅分布在局部地段。
礦體中分層現象明顯,層理、微層理發育,出現鐵閃鋅礦-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的重復分層現象。
2.化學成分
礦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表4-5)顯示,礦石中有用元素以Pb、Zn為主,含量為25.57%,可以綜合利用的元素有Ag、Ge、Ga、Cd、S等,其中Ag、Ge已經達到工業品位,而影響冶煉的SiO2、As等有害組分的含量均比較低。
表4-5 礦石化學分析結果表
據會澤鉛鋅礦資料,1994;微量成分用ICP-MS測試。
(四)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的結構構造可明顯地分為熱水沉積成礦期和熱液疊加改造成礦期兩種類型:
熱水沉積成礦期礦石的結構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草莓變晶結構、自形-半自形變晶結構及斑狀結構等;礦石構造有塊狀構造、層狀構造、微層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膠狀構造、晶洞狀構造及環帶狀構造等。礦體下盤圍岩中,局部可見浸染狀構造、斑點狀構造及脈狀構造等,顯示熱水沉積成礦雙層式結構的特徵。
熱液疊加改造期礦石的結構有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溶蝕結構、碎裂結構及骸晶結構等;礦石構造有脈狀構造、網脈狀構造及角礫狀構造等。
(五)圍岩蝕變
礦床的圍岩蝕變主要發育於下盤,而且較弱,范圍窄。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白雲石化、方解石化、黃鐵礦化和粘土化等,為礦區主要的找礦標志。
(六)成礦期(階段)的劃分及礦物生成順序
通過野外地質觀察及室內分析研究,礦床主要形成於噴流熱水沉積成礦期,又經歷了成岩期的重結晶作用和熱液疊加改造作用。
礦區內由噴流熱水沉積作用形成的礦體,分別賦存在上泥盆統宰格組上部和下石炭統擺佐組中、上部。綜合起來,由下往上可分為六層礦,礦層與礦層之間由熱水沉積的碳酸鹽類岩層所分隔,由此可劃分為六個成礦階段。但由於礦石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等特徵沒有明顯的差別,因此不作成礦階段的詳細劃分。但是,這六層層狀礦在礦區不同地段的發育程度和規模不盡相同:有的地段僅發育一層或二層;三層、四層或五層;最多發育六層礦。礦體總體呈魚群狀順層展布,充分反映了受同生斷裂控制、成礦具有多階段的脈動式噴流熱水沉積成礦的特點。
礦床的形成可劃分為噴流熱水沉積成礦期(六個成礦階段)、熱液疊加改造成礦期及表生期,各成礦期內主要礦物的生成順序見(表4-6)。
表4-6 會澤鉛鋅礦床的成礦期劃分及主要礦物的生成順序表
注:表示礦物數量較多;――表示礦物數量較少。
三、遙感地質特徵
(一)遙感岩性組合特徵
遙感解譯該區岩性以碳酸鹽岩為主,旁側發育玄武岩類。
(二)遙感構造特徵
該區域內遙感構造比較發育,NE向、NW向、SN向等構造均有發育,會澤鉛鋅礦床位於其交匯部位。遙感解譯的近SN向構造帶大關-海拉-魯拉主要由一、二級遙感構造組成,在礦區附近受NE向金牛-礦山廠褶皺斷裂帶疊加、利用方向發生偏轉,構成規模較大的NEE、NE向疊加帶,是成礦的有利構造空間。待補-海拉-水溝邊褶皺-斷裂構造帶(金牛-礦山廠構造帶)在該區內由多條壓扭性斷層組成,這些斷層舒緩波狀展布,彎曲變形特徵明顯,且有長期活動的特點。NW向斷裂構造帶主要為規模大、強度小二、三級構造密集帶,區內比較發育,影像上以平行的密集分布的沖溝為顯示。
另外,該礦區遙感解譯為一軸向NE緊密褶皺,礦山廠鉛鋅礦床位於其轉折端。
(三)遙感鐵化、泥化信息特徵
礦區遙感蝕變信息均有一定的顯示。泥化、碳酸鹽化異常有中—弱異常顯示,或與地層岩性的背景值有一定的關系;鐵化異常與礦床位置吻合較好,均有強—中的異常顯示,推測與礦體及外圍黃鐵礦的氧化物有一定的關系。兩類異常均為NNE—NE向帶狀分布,受同方向斷裂控制明顯。
(四)遙感線性體密度特徵
在線性體總強度等值線圖上,會澤鉛鋅礦床位於NE向分布的兩低值區域的鞍部,反應該礦區特殊的構造環境。在方位密度等值線圖上,該礦區位於270°~300°、300°~330°、0°~30°、60°~90°四個方位的中高密度區域,這些中高密度區域均呈NW—NWW向帶狀展布,顯示了該區域構造的密度方向及其他方向構造的區域展布特徵。
G. 雲南蘭坪特大型鉛鋅礦綜合利用示範工程
該工程需要解決提高氧化鉛鋅礦和混合鉛鋅礦的選礦或選冶聯合工藝技術問版題。雲南蘭坪特大型鉛鋅礦權多為硫化-氧化混合礦,鉛鋅金屬量逾1000萬噸。礦區資源特點是儲量規模大、資源高度集中,但礦石類型及性質十分復雜,礦化貧富分布不均。經過礦產資源治理整頓和資源整合,雲南蘭坪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並迅速恢復了生產;同時,在開發蘭坪鉛鋅礦的技術探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已解決了硫化礦的選礦,氧化礦和混合礦的選礦也取得重要進展,但工藝的成熟完善與產業化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開展蘭坪特大型鉛鋅礦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合理解決氧化鉛鋅礦、混合鉛鋅礦的分選利用技術問題,不僅對緩解我國鉛鋅原料的供需矛盾、減輕鉛鋅冶煉對進口鉛鋅原料的依賴舉足輕重,而且對於類似礦山氧化鉛鋅礦的選礦及開發利用具有示範意義。
H. 內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體化發展模式調研報告
2007年5月底到6月初,地質勘查司組織對內蒙古第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以下簡稱「內蒙古地勘十院」)進行了專題調研,旨在總結分析《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台以來地勘單位以隊為單元改革發展的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制定地勘單位發展戰略和規劃收集材料。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內蒙古地勘十院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內蒙古第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隸屬於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由原內蒙古第二區域地質調查院、內蒙古第三水文地質勘察院合並而成。現有職工952人,其中離退休454人,在職職工498人,管理人員28人,服務人員33人。
(一)形成了以地質勘查業為基礎,以礦業開發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查與施工為支柱的新型產業結構
以地質勘查為基礎。組織精幹隊伍,配備優良裝備,提高核心競爭力,開展大量地質勘查項目,獲得重要地質勘查成果,為礦業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2005年,地勘十院同時承擔了29幅1:5萬礦調項目,十幾個礦產勘查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1.5萬米,物化探測量200平方千米,完成地質勘查貨幣工作總量4500多萬元。僅2005年一年完成的各項實物工作量及貨幣工作量相當於前10年之和。從世紀之交迄今拿到100多個探礦權。
以礦業開發為核心。內蒙古地勘十院的探采一體化始於「八五」末期,5年駛入快車道,2003年以來「爆炸」式擴張。承擔主要開發工作的金源公司成立於1995年,先後勘查開發了毛山東螢石礦、林西新林鎮螢石礦、巴林左旗四方城銅礦,但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1999年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先後勘查開發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白旗鉛鋅礦、赤峰市松山區白臉山膨潤土礦、西烏珠穆沁旗花敖包特鉛鋅礦,運作礦權轉讓了阿魯克爾沁旗膨潤土礦,礦業開發產業已初具規模。2003年以來「爆炸式」發展,投資近億元建設花敖包特鉛鋅礦1000 噸選廠,形成日處理礦石1400噸,年處理礦石30萬噸的生產能力,2006 年總產值達5.0 億元,實現利稅達1.5億元;2005年由內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有限責任公司開發赤峰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內蒙古地勘局佔30%股權,地勘十院及十院職工佔45%股權,地方企業佔25%股權),到2006年底實現年產值5000萬元,利稅1000萬元;2005年,出資3.4億元購買由北京碧溪集團投資勘查的西烏旗道倫大壩銅礦的勘查權,經對其中0.32平方千米的范圍進行詳查,提交銅儲量10 萬噸,鎢1 萬噸,錫4000萬噸,銀300噸,一期工程建成1500噸銅鎢選廠,項目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迄今,內蒙古地勘十院的礦業年總產值將近10億元。
以工程勘查與施工為支柱。工程勘查與施工是地勘十院另一個比較優勢產業,在赤峰地區的市場佔有率可達50%以上,並且已經走出赤峰市和自治區外承攬項目。在地質災害評估、治理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業績。近兩年來市場收入均達1000萬元以上。2005年工程勘查與施工業完成市場總收入1500萬元以上。
(二)產業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大幅度提高
地勘十院實現了較快的經濟發展,近幾年整體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平均都以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通過市場獲得的預算外收入大幅度增加,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地勘十院近三四年企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前十幾年,經濟增量相當於前20年的總和。
從市場收入看,內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達5億元,比2005年增長100%,是2004年的3.4倍,2003年的17倍。內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完成利稅1.2億元,是2005年的4倍,2004年的僅10倍,2003年的40倍。與此同時,職工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人均收入7萬元,是2003年2萬元的3.5倍。企業投資也是連年翻番,從2003年的4000萬元增加到2004年的8000萬元,從2005年的2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5億元。幾年間,地勘十院市場收入翻了十幾倍,上繳利潤翻了十幾倍,企業職工收入翻了幾倍,企業投資翻了幾十倍,這種發展速度無論是在地勘單位系統內部,還是在地方各類企業里都是比較快的。這一方面表明地勘十院幹部職工在這兩年裡為了單位的發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更說明了地勘十院企業改制後,企業新機制有效激活了企業本身自我發展的巨大潛能和活力,有力推進了企業經濟的高速發展。
迄今,地勘十院已有在生產礦山企業2個,在建礦山企業2個,工程勘查與施工企業1個,地質勘查二級單位1個,技術咨詢服務企業3個。其中年產值超億的企業1個,超千萬的4個,超500萬的1個,超200萬的2個。隨著赤峰市黃花溝鉛鋅礦、西烏旗道倫大壩銅鎢礦、外蒙烏蘭鉛鋅礦的建成投產,地勘十院控股礦山企業總采選能力可達3000噸/日以上。每年可生產(單位:金屬量):鉛鋅5萬噸,白銀100噸,銅5000噸,鎢1000噸,總產值可達10億元以上。
(三)抓住機遇,更新觀念,推進院辦企業股份制改造
轉制是前提。依據國家及上級主管部門有關企業轉制的政策,大力推進了二級經濟實體的轉制,除地質勘查公司外,把所有具一定規模的院辦企業全部改造成有限責任公司,內部實行模擬法人制。迄今十院已有控股或相對控股具獨立法人資格企業6個,其中3個很快發展成年產值超千萬,利潤超百萬的初具規模企業。
職工全員入股是基礎。在有限責任公司里讓企業職工合並佔大股,全院職工全員入股。地勘單位相對控股,社會資金適當進入參股。改制後的有限責任公司全部獨立注冊,並已獲得獨立法人資格。
轉變經營方式是關鍵。目前地勘十院的經營方式已經發生了轉變,由過去以具體經營為主,投資控股為輔轉變為以投資控股為主,具體經營為輔。地勘十院作為投資母體,充分發展自身優勢,正在逐步實現以企業為基礎,以主業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的集團化投資公司的經營方式。
貫徹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從法定程序上明確地勘單位與企業的經濟關系、產權關系、隸屬關系是核心。地勘十院推進企業內部制度改革,使企業管理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積極進行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大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用新機制激活地勘企業巨大潛能與活力。企業改制只是形式,不是目的,企業改制的關鍵問題在於能用新的企業運作機制激活企業本身的巨大潛能,開創企業發展新天地。原地勘單位管理企業的基本模式是:「決策中心」體現在地勘單位領導班子,「利潤中心」體現在地勘單位,「成本中心」體現在企業,也就是說,一個企業辦不辦、辦成後怎麼干,由地勘單位領導班子說的算,企業盈利後,利潤完全由地勘單位支配,企業管理者充其量只是起個控製成本的作用。改制後,三個中心整體下移,企業「決策中心」體現在股東會、董事會,「利潤中心」體現在企業,「成本中心」體現在企業班組、車間、工段,這一模式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從法定程序上明確了地勘單位與企業的經濟關系、產權關系、隸屬關系。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縱向各環節、橫向各層面的管理功效,最大限度激活二級經濟實體本身的創業激情與潛力,這種激情與潛力直接轉化為經濟快速增長及較高的企業投入回報率,最終以量化形式體現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科學性與實踐性,逐步把地勘單位的企業管理推向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四)建設和諧地勘單位,提高職工收入,解決下崗職工生活困難,落實離退休人員政策
地勘十院樹立了經濟發展受益於職工,讓利於職工的人性化理念。目前,地勘十院企業職工收入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工資性收入只佔其中一部分,各種補貼、獎金也佔一定比例。更大部分為股份分紅,現在不但企業職工都有股份,全院其他職工(包括下崗職工)都有相應的企業股份,每年都可以分到相應的企業盈利。
地勘十院隨著企業經濟狀況的好轉,不斷提高下崗職工的生活費,從2004年的每月24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0元(男職工工齡滿30年、女職工滿28年的每月領取650元生活費)。2006年實行了內部退養政策,一次性為188名下崗職工辦理了內部退養,內退金是原來下崗生活費的一倍以上。
落實離退休人員政策,使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化工作生活環境。
在內蒙古地勘局、國土資源廳以及赤峰市國土資源局的支持下,特別是由廳/局出面幫助解決土地使用等問題,使地勘十院在建設職工住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
2001~2005年,地勘十院連續5年被內蒙古地勘局評為「先進黨委」、「先進單位」,2005年晉升赤峰市文明單位(標兵),2006年獲得「全國經典地質隊」榮譽稱號。
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後,企業職工展示出一種與企業同興衰、共進退的真誠意願,他們主動關心企業的大事小事,愛護企業的一草一木,自覺地把企業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互相監督,互相合作,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五)開拓市場,分散風險,積極「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礦產資源
為了開拓市場,分散風險,同時也為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內蒙古地勘十院積極「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礦產資源。2004年,地勘十院與其他幾家礦業公司聯合投入資金5400萬元,在蒙古購買了四處礦權,初步控制鉛鋅儲量300萬噸,白銀3000噸,黃金8噸。2005年,對其中的烏蘭鉛鋅礦進行了全面勘查,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實際儲量要遠遠大於預期儲量,2006年轉入開發,項目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十院佔10%股份。此外,2006年內蒙古地勘十院和其他地勘單位聯合,在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尚比亞取得了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礦業權。
二、內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體化成功的主要經驗
抓住市場機遇,用足政策優勢,自身努力創新,是內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體化成功的主要經驗。其中,抓住機遇是前提,用足政策是基礎,自身努力是關鍵。同時,三者又要發揮良好的互動作用。
(一)抓住市場機遇
抓住市場機遇是前提。實際上,地勘十院礦業開發起步較早,1995年就成立了主要從事礦業開發的金源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開始了當時所謂的「邊探邊采」,先後勘查開發了毛山東螢石礦、林西新林鎮螢石礦、巴林左旗四方城銅礦,但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礦業不景氣,礦產品市場價格低迷。從國際上看,20世紀90年代末正是世界礦業結構調整的時期,當時大量礦產勘查開發公司倒閉或被並購及兼並。
經過長期在市場上的摸爬滾打,內蒙古地勘十院抓住了兩個機遇。
一是得天時。2003年內蒙古地勘十院加力發展之時,恰恰是國際礦業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國內新一輪重化工業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強勁、礦產品價格高位運行之時。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進入新一輪工業化進程,世界礦業一改過去20年的萎靡,進入新的繁榮。當前,全球礦業處於繁榮期,礦產勘查投資高速增長。從2002年開始,全球的礦產勘查開始了一個新的周期,2002年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資不到20億美元,到2006年增長至75億美元,增長近300%。從國內來看,自2004年以來,我國國內勘查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勘探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2006年,固體礦產勘查投資達108億元,首次進入全球的第十名,同比增長63.0%,是最近幾年中增長最快的一年,是2001年的5倍以上。當年內蒙古地勘投入10億元(同比增長208%),地勘十院地勘投入4500萬元(同比增長60%)。礦產勘查投資的高速增長,源於礦業的繁榮。2006年,世界主要礦產原材料,包括石油、鐵礦石、銅、鉛、鋅、鎳等的價格分別比2001年前後增長了2~4倍。全球礦業利潤空前高漲,資源股票持續升值。現在這一機遇期仍然存在,世界礦產勘查投資還是國內礦產勘查投資,都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當然,這種增長的態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要盡早抓住機遇。
二是得地利。內蒙古地勘十院所處的赤峰市,位於興安嶺南麓中段西坡有色金屬成礦帶,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內蒙古地勘十院掌握著豐富的大興安嶺中南段和華北地台北緣的地質資料,擁有西烏旗花敖包特鉛鋅礦、扎魯特旗水泉銅多金屬礦、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寧城縣東北溝金礦等多項有經濟和開發價值的礦業權。該礦帶位於克什克騰旗黃崗梁鐵錫礦至巴林左旗白音諾爾鉛鋅礦北西側,跨越克什克騰旗、西烏珠穆沁旗、扎魯特旗,西起哈爾楚魯圖銀鉛鋅礦(達里諾爾湖),東至超浩爾圖銀銅多金屬礦(霍林河),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餘千米。
(二)用足政策優勢
用足政策優勢是基礎。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近年來所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給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創造了機遇,注入了活力,收到了實效,市場競爭實力也大大提高。一方面,政府加強了對地勘單位的領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國有地勘單位加速融入地方經濟,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形成了地質工作與區域經濟相互支持、互為促進的新局面。
一是用足了2004年自治區政府提出的以「三不變」為核心的一系列地勘單位改革政策。內蒙古根據國務院關於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的總體方向,按照自治區《關於自治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內黨辦〔2005〕13號)精神,實行內部事企分開,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分開管理,積極推進企業化經營管理,基本原則是「三個不變」(事業牌子不變、地勘經費不變、現有職工身份不變),「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將地勘單位辦社會的職能移交地方;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經費分開管理;在職人員經費包干,自負盈虧;擴大用人自主權;地勘單位內部實行企業化管理。內蒙古地勘單位改革促進了地質工作的加強,有利於地勘單位的發展,職工享受到了改革的實惠。地勘局各隊建設職工住房,由廳出面幫助解決土地使用等問題。
二是用足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提出的對地勘單位實行的礦業權取得等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國土資源廳決定,優先安排地勘單位承擔自治區地勘項目;支持地勘單位爭取礦權經營礦權;在有償出讓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時,提取10%的價款返還地勘單位用於支持地勘工作。這些優惠政策,為地勘單位推進改革,加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國土資源廳對地勘單位申請探礦權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每個隊可以辦三個礦權,如果地勘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申請范圍,廳里還組織地調院幫助篩選。
三是與赤峰市國土資源局保持了和諧的關系。一個例子是,內蒙古地勘十院與赤峰市國土資源局簽署了聯合進行地質礦產技術咨詢服務的協議,共同組建了地質礦產技術咨詢服務部。
(三)自身努力創新
自身努力創新是關鍵。有了市場,有了政策,關鍵靠自身的努力。在同樣的環境下,地勘十院取得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成就,這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創新。
一是致力於發展比較優勢產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地勘十院在揚長避短的組合中視礦業開發為「經濟發展核心」和「企業發展戰略主基調」,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勘單位想要融入市場,產業優勢並不多,但比較而言,礦業開發應是最具優勢產業。但是,地勘單位找礦不容易開礦更難,缺少資金,沒有社會影響力,協調不了地方關系等等。但是,地勘單位也有優勢,特別是,地勘單位懂技術、有人才,積累著大量的地質資料,掌握著許多礦權,控制著可供進一步勘查開發的礦產地、遠景靶區,又有著國家政策法規上的傾斜。這些有益要素的有機組合無疑構建了地勘單位在礦業開發上的核心競爭力,標示著地勘單位應該在礦業開發上有所作為。正是基於這一認識,近幾年來,地勘十院牢牢把握礦業開發這一企業發展戰略主基調,冷靜分析形勢,積極整合各種有益要素,充分用好用足各種社會資源,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強力推進了礦業開發這一支柱產業的建立。沒有優質礦業權,發展礦業就無從談起。內蒙古地勘十院有過去區測隊的老底子,也是其所擁有的優勢之一。
二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將礦業權市場和礦業資本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內蒙古地勘十院比較早地開始運營礦業權市場,在2001~2002年轉讓了阿魯科爾沁旗膨潤土礦、巴林左旗哈拉白鉛鋅礦的礦業權,獲得原始積累。沒有這「第一桶金」,隨後一系列的礦業開發項目都是空想。現在,地勘十院在轉讓礦業權時已經非常謹慎,除非不符合企業發展戰略和認為前景不大的,一般不輕易轉讓。在這方面也有教訓,地勘十院曾經把效益良好的道倫達壩銅鎢礦的礦業權以數十萬元的價格轉讓,但2005年又以3.3億元的價格買回該項目的礦業權。其次,出讓礦業項目中的部分股權,籌集資金。黃花溝鉛鋅礦就是如此。再次,職工全員持股,這既籌集了必要的資金,同時也進一步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最後,當地勘十院有了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後,也為了尋找更大、更好的經濟發展空間,探索資本運營的新模式,打造對接國際經濟活動的新平台,2007年地勘十院計劃完成其所控制的鑫源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的工作,這也是驗證企業是否運作正規、管理科學,是否具有長足發展潛力、具有長遠贏利能力的標志。地勘十院的這套做法,基本上符合國際慣例,世界上很多成功的資源性公司也是這種運作模式。
三是通過股份制改造、職工入股突破了「資金短缺」這一地勘單位企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地勘單位建立規模企業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資金。建立股份制企業後,企業職工要成為企業大股東必然要成為企業的主要出資人,承擔主要出資義務,地勘單位退而成為次要出資人,並且可以以資質、設備、場所、礦權等作價出資,不足部分再吸引社會資金進入作為補充,這樣就自然構築起了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模式,並有效地拓展了地勘單位籌資渠道與籌資能力,充分挖掘出地勘單位辦大項目、辦大企業的資金潛力。近幾年,由地勘十院主辦的企業投入資金高達幾億元,在所有的投資項目中,都很成功地確保了項目資金的及時到位,從未拖欠,但並沒有因此形成任何新的債務,賬面資金余額沒有減少,反而在企業發展中獲得較大的增量。
四是注重處理地方關系。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礦業開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稅收、就業等方面。離開地方、社區及當地群眾的支持,礦業開發也很難進行。地勘十院在礦業開發時,比較重視地方利益,妥善處理地方關系,保障了礦業項目的順利進行。例如,赤峰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開發項目就是經過與地方政府反復協商,才最終達成了開發協議,最後由內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1500萬元,內蒙古地勘局佔30%股權,地勘十院及十院職工佔45%股權,地方企業佔25%股權。
五是高度重視地質找礦。作為礦業開發的源泉,作為礦業活動可持續的必要條件,地勘十院高度重視地質找礦,把地質找礦當成首要工作抓好抓實。地勘十院既用政府出資為國家找礦,也用社會資金為業主找礦,更重要的是,還用自有資金為自己找礦。目前,在地勘十院的地勘投入中,這三塊所佔比重大體相當。當然,從機制上說,用自己的錢找資金的礦,肯定比用別人的錢找別人的礦更有效率。地勘十院規定,加大自我勘查投入,每年確保從當年所得利潤中提出10%~20%作為專項勘查資金,不斷分析研究現有礦業權,確定重點項目加大投入,將工作做深做細(內蒙古地勘十院現在的勘查礦區不再按淺部地質情況而論,一般做到-500米或見到花崗岩體才罷手)。隨著不斷發展,地勘十院在地質找礦方面目前已經不願再承擔「打工者」的身份。
三、幾點思考和體會
(一)探采一體化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
探采一體化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這是發展礦業的有效途徑。當前,地勘行業「百局千隊」,試想,如果一隊一礦,一局十個大型選礦廠,全國礦業經濟必將飛速發展,也將涌現出一批現代意義上的資源性公司,對緩解資源約束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其二,礦業權、技術、人才、長期積累的地質資料是地勘單位參與礦業開發的核心競爭力,相對重視開源節流,有利於保護礦產資源和環境。其三,探采一體化的地勘單位,相對重視地質找礦,從礦業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支持礦產勘查可持續發展,符合國際慣例,也是商業性礦產勘查的一種重要依託。
(二)進一步發展需要擺脫事業機制的束縛
內蒙古地勘十院,院內事、企分開,采礦實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規范運作,這是其成功的重要經驗。但從全國看,迄今為止,地勘行業「百局千隊」的體制格局基本沒有變化,目前還沒有一家地勘單位實現了企業化轉型的實質性突破。現有體制格局在產權制度、分配機制等方面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導致激勵約束機制不夠,人才留不住,產業做不大,企業做不強。當前全球和中國礦產勘查開發市場競爭激烈,地勘單位面臨與礦業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競爭:既競爭礦業權,競爭市場,也競爭人才。以前地勘單位「人才流失」是流失到其他行業,現在是仍然從事礦產勘查開發,只是從地勘單位流向礦業企業和民營企業。目前內蒙古地勘局和內蒙古地勘十院所實行的激勵機制,是比較得力的,近一兩年間也扭轉了過去十幾年進不來大學生的局面,但是,從事業機制看,這屬於「擦邊球」。同時,如果做大,產權問題也將進一步制約發展(如雲南的例子)。確實,事業體制的分配機制、用人機制等已經制約了發展,在雙重過渡體制下,擁有技術人才、掌握資源的國有地勘單位不可能發展成為像紫金礦業、西部礦業這樣的礦業企業和有活力的資源性公司。事業有事業的機制,企業有企業的機制。不走現代企業改造之路,不完善體制、轉換機制,「小富即安」,那麼在市場上也會步履維艱,並且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後患」。短期看,「戴著事業的帽子走著企業的路子」可以兩頭「利益均沾」,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實現地勘單位的持續健康發展。事實上,像在探采一體化的道路上走的比較成功的內蒙古地勘十院,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如果必須作出選擇,他們寧願選擇企業身份。
(三)切實完善礦業權制度
像內蒙古地勘十院這樣的國有地勘單位,有長期的積累,有良好的局(國土資源局)院關系,有國土資源廳在礦業權取得方面的優惠政策,但仍然認為,探礦權的取得是制約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談到「走出去」開發利用內蒙古礦產資源時,所提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分散在國內拿不到礦業權的風險。雖然自治區政府鼓勵地勘單位獲得礦業權,但由於內蒙古實行礦業權審批前移,主要審批權在各盟市級政府,加之新設探礦權「招、拍、掛」提高了門檻,地勘單位實際很難獲得礦業權。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礦政管理的制度建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適應市場原則。而我們現行的礦業權的招標、拍賣制度,沒有做到這一點,並且被盲目擴大化了。從不同類型礦產資源的自然屬性看,油氣適用於招標、拍賣制度,但我們沒有實行,固體礦產一般情況下不適用於招標、拍賣制度,但我們目前大部分都通過招標、拍賣方式出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下幾種情況可以通過招標/出讓方式授予礦業權:石油(也包括廣義上的可租讓礦產,包括天然氣、煤炭及其他一般呈層狀分布的礦床);砂石土等普通建材礦產(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所謂「高風險」的勘探過程,價值相對易於確定);出於礦業權人自身的違法行為而被礦政管理部門「沒收」的礦權地或「撤銷」的礦業權(此時礦業權地的前景較為明朗,可以適用招標/拍賣。最近,澳大利亞著名的Weipa鋁土礦礦床,已由州政府收回再通過招標出讓);在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過程中偶爾發現的已具有十分明朗前景的礦產地(但這部分礦產地極少,具有「偶然」的性質,因為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一般不往礦產勘查方向延伸。實例如美國地質調查所在20世紀60年代「不慎」發現的普羅德霍灣大油田。但針對這種情況目前是有爭議的);國家投資形成的前景十分明朗的礦產地(如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巴西、印度、瑞典、土耳其等國,國家直接從事部分的礦產勘查活動。這種情況下,對以前的投資沒有爭議,但以後即將建立的地勘基金,工作做到何種程度,對商業性礦產勘查到底是起「拉動」作用還是會起到「擠出」效應,爭議很大)。除了這5種情況外,礦業權的取得均適用「早申請者優先原則」,不需要繳納費用。而我國目前的做法是,能夠招標的就全部拿來招標,甚至空白地也來招標。這本身是不符合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基本規律的。礦業權的招標、拍賣,最初是模仿土地的做法,這本身就不合乎邏輯。開始規章設計時的兩個目的,均沒有實現:一是維護礦產資源國有資產不流失,這是一個混亂的邏輯,何況礦政管理部門沒有這個職能;二是防止礦業權行政授予的腐敗問題,而事實上,招標、拍賣之後,腐敗現象反而多了。制定規章時范圍就沒有界定好,後來地方政府盲目的擴大化也就很自然了。需要研究梳理礦業權招標拍、賣問題。
(2007年6月)
I. 鉛鋅礦儲量15萬噸是小型礦還是中型礦
序號 礦種名稱 單位 規模 大型 中型 小型13 鉛 金屬(萬噸) ≥50 10~50 <10
J. 鉛鋅礦成礦時代及其演化
我國的鉛鋅礦床從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一直到新生代均有形成。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鉛鋅礦床類型和規模卻各不相同,其中燕山期是最重要的成礦期,顯示了礦床形成隨地殼發展而演化的特點(圖4-9)。
圖4-9 我國不同鉛鋅礦成礦期鉛鋅儲量的變化
形成於太古宙的礦床為數不多,主要有遼寧的紅透山和大荒溝銅鋅礦。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或脈狀產於太古宙地體高級變質斜長角閃片麻岩中。其成因屬於受變質的火山沉積型礦床,或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
元古宙是我國鉛鋅成礦的第一次高峰。礦化主要發生於太古宙基底上的元古宙裂陷槽中。礦床沿華北地台北緣中元古代渣爾泰群變質碎屑岩建造中產出,如內蒙古霍各乞、炭窯口、東升廟和甲生盤等,其成因屬於受變質的噴氣(流)沉積礦床,簡稱沉積變質型礦床。此外,在河北北部的高板河,甘肅小鐵山、白銀廠,河南劉山岩和浙江西裘等鉛鋅礦床也形成於元古宙。後4個礦床均屬海相火山沉積型。
應該指出,元古宙在國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鉛鋅成礦期,澳大利亞的許多特大型層狀鉛鋅礦床,如布羅肯希爾、麥克阿瑟、芒特艾薩和希爾頓等,均產於中元古代地層中,屬噴流沉積型。另外,在加拿大(如沙利文、弗林弗隆等)、朝鮮(檢德)、瑞典、俄羅斯、美國和南非等國也有不少大型或特大型鉛鋅礦床產出。我國的元古宙鉛鋅礦床雖也有一定儲量(Pb+Zn金屬總儲量為1167.3萬噸),但比起澳大利亞等國來,則要遜色多了。
加里東期也是一個較重要的鉛鋅成礦期。在此成礦期形成的鉛鋅礦儲量佔全國探明總儲量的9.2%。礦床的分布相對較集中,主要分布於四川中南部,如赤普、小石房、二郎、天寶山和大梁子等礦區。另外,青海錫鐵山和湖南董家河等礦床的成礦時代也屬加里東期。其他如貴州、甘肅等省雖也有一些加里東期的鉛鋅礦床,但多屬小型。礦床類型大多為熱液型。
海西期是我國鉛鋅成礦的又一個高峰期。在此成礦期形成的礦床鉛鋅儲量佔全國鉛鋅總儲量的16.3%,它們集中分布在3個地區,即①秦嶺,如甘肅廠壩、畢家山、李家溝、鄧家山和陝西的鉛洞山和銀洞梁等,礦床類型主要為熱鹵水型;②小興安嶺,如黑龍江翠宏山、二股、小西林等,礦床類型均為夕卡岩型;③新疆阿爾泰,如可可塔勒和阿舍勒等,礦床類型為海相火山岩型。雲南荒田、七〇廠和五星廠等礦區亦形成於此成礦期。
印支期的鉛鋅礦床總儲量不大,僅佔全國鉛鋅儲量的4.4%,主要分布於三江地區,如川西的呷村、嘎依窮、夏塞和納交系等,大多屬海相火山沉積型。滇西的勐興、魯子園等礦區是屬於熱液型的。此外,青海的老藏溝、什多龍、趙卡隆和廣西新華等鉛鋅礦床也形成於該成礦期。
燕山期是我國鉛鋅礦床最重要的成礦期,不僅鉛鋅儲量大(佔全國總儲量的53.5%),而且分布廣,廣泛分布於我國東部許多省(市),如黑龍江弓棚子,吉林天寶山,遼寧八家子,河北蔡家營,北京銀冶嶺,內蒙古白音諾、浩布高、三河、小營子、甲烏拉,河南曲里,江蘇棲霞山、大凹山、遇里,浙江五部,江西七寶山,湖南水口山、黃沙坪、桃林、樅樹板,廣西大廠、佛子沖和廣東凡口、大寶山等。另外,雲南的個舊、都龍、白牛廠等礦床亦屬燕山期。礦床類型有夕卡岩型、熱液型、斑岩型和陸相火山岩型。
喜馬拉雅期鉛鋅礦床數量雖不多,但總儲量亦不少,佔全國鉛鋅總儲量約8.7%。其原因是雲南金頂超大型鉛鋅礦床是在該成礦期形成的,其鉛鋅儲量多達1181.6萬噸,為中國之最。礦床類型屬於熱(鹵)水型。另外,還有一些第四系砂礦,如雲南老廠和個舊、貴州榨子廠及廣東鉛山裡、白沙坪等,但多屬中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