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氯喹成果

氯喹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0 18:33:52

㈠ 屠坳坳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確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尊敬
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啊

㈡ 六七十年代我國的四大重大技術成就

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島素,復方蒿甲醚

㈢ 屠呦呦獲獎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理由】諾貝爾委員會稱,屠呦呦,威廉-坎貝爾以及Satoshi Omura 三位獲獎者發展了一些療法,這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的治療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
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葯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葯里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阿維菌素、青蒿素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寄生疾病的療法。現在阿維菌素的衍生物-伊佛黴素已經應用到世界上所有受寄生疾病困擾的地區。
瘧疾感染每年接近2億人。青蒿素被用於所有瘧疾肆虐的地區。當青蒿素與其他葯物聯合使用治療時,可以減少超過20%因為瘧疾而引起的死亡。僅在非洲,這就意味著每年有10萬人被救。
阿維菌素和青蒿素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寄生蟲病治療的現狀,三人的研究成果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貢獻。(摘自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

㈣ 科學家們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有哪些成功因素

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多提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內力就一定能夠得到培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就一定能夠得到提高。

㈤ 屠呦呦青蒿素能得諾貝爾獎,同樣科學成就高的錢學森為什麼沒得獎

屠呦呦的青蒿素在醫學上面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同樣的科學成就錢學森,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是不代表他的成就沒有貢獻。

㈥ 屠呦呦新聞200字

抗瘧新葯青蒿素的第一發明
瘧疾是危害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餘國家年約三億多人感染瘧疾。自本世紀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瘧葯因瘧原蟲對此產生抗葯性而失效。時值越南戰爭,促使國際上迫切尋找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在國內(曾由「523」辦組織全國七大省市篩選中草葯3200多種,亦有人做過青蒿,認為無效而放棄),國外(美國結合侵越戰爭需要,篩選化合物達三十萬種)大量工作未獲成功的情況下,領導科研組以現代科學繼承發揚祖國醫葯學遺產為指導思想,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種方葯基礎上,歸納編篡成《抗瘧方葯集》,又從中選200多方葯,組織篩選。經研製380多個樣品,特別結合古代用葯經驗,從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青蒿「絞汁」服用截瘧記載中,考慮到溫度、酶解等因素,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發現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青蒿素,對鼠瘧、猴瘧均具有100%的抗瘧作用。經大量提取葯物,安全性實驗及自身試服後於1972年,1973年分別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單體,在海南昌江瘧區作首次臨床研究,證實具有勝於氯喹的滿意療效,抗瘧新葯—青蒿素由此誕生。
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離得到青蒿素單體後即著手進行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研究,先後與中國科學院有機所和生物物理所協作,最終用X—衍射方法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青蒿素是一個具過氧基團的新型倍半萜內酯,也是一個與過去抗瘧葯結構完全不同的新抗瘧葯,打破了過去認為「抗瘧葯必須含氮雜環」的斷言。為此青蒿素的發現不僅找到了一個能解決抗性瘧疾的新葯,而且為尋找新的抗瘧葯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經全國協作,驗證病例達二千多,確證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瘧新葯,特別對抗氯喹惡性瘧有特效。

㈦ 噒噒酸氯喹是哪家生產的

國內不少葯企生產磷酸氯喹,包括:上海中西葯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專醫葯股份有限屬公司天平制葯廠、上海禾豐制葯有限公司、張家港宏港化學製品有限公司、天台葯業有限公司、深圳市方野實業有限公司、西南合成制葯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制葯二廠)。

磷酸氯喹是德國拜耳公司首次合成得到的成果。是該公司所有研發人員的成果,不是單獨一個人研發的。

㈧ 科學家們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有哪些成功因素

摘要:青蒿素的發現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中國繼麻黃素之後的第二大醫學貢獻,屠呦呦研究員由於在青蒿素的發現中作出重大貢獻而獲得2011年度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通過對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和化學結構確定的簡單介紹談幾點教學思考。

關鍵詞:青蒿素 化學結構 發現過程 化學教學 天然產物

世界上影響人數最多的疾病並非現在深受關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種堪稱「歷史悠久」的疾病——瘧疾,也就是俗稱的「打擺子」,同時,它也是當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趨勢最為顯著的一種傳染病,每年2~3億人感染此病,200多萬人死亡。

19世紀從南美洲金雞納樹皮中得到的奎寧曾成為最有效的葯物,治癒了眾多的瘧疾患者。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模仿奎寧基本結構而合成的一批新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過無數的病人。但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抗葯性瘧原蟲後,以往常用的抗瘧葯(如氯喹、磺胺、奎寧等)的效果便不復存在,以至於造成了無葯可醫的局面,特別在東南亞、非洲地區情況更為嚴重。青蒿素類葯物的出現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產生抗葯性而被譽為「治療瘧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國81歲高齡的女葯學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站在獎台上的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一、青蒿素發現與獲獎意義

1.青蒿素的發現

青蒿是傳統中葯,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有青蒿作為葯物的文字記載。青蒿為常用中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黃花蒿的乾燥地上部分。中葯青蒿具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之功效,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沿用歷史。青蒿素又名黃蒿素,是我國葯學工作者1971年從菊科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分離到的一種具有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20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原有的葯物產生抗體而使這些葯物失效,我國政府臨時組織「523」工作組,專門尋找新的抗瘧葯,但沒有找到有效葯物。1969年原本處於科研停頓狀態的中醫研究院應「523」辦公室的請求,中途加入了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員臨危受命,承擔抗瘧新葯研究的重任,終於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2.青蒿素的獲獎意義

青篙素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中國繼麻黃素之後的第二大醫學貢獻,其突出貢獻是突破了60多年來「抗瘧葯化學結構不含氮(原子)就無效」的傳統醫學觀念,發現了迥異於以前的新型化學結構,其快速、高效、無抗葯性、低毒的特徵令全球醫學界為之震驚和歡呼。

屠呦呦研究員獲得的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青蒿素對瘧疾的良好療效,是中醫葯對許多疑難雜症能產生特殊療效的最好證明。青蒿素的發現使人們重新認識中葯,使世界對中葯的療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寄予厚望。



二、青蒿素的發現過程

青蒿素的發現緣起於20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原有的葯物產生抗體而使這些葯物失效。而中國開始進行抗瘧疾的研究是為了一項秘密的外援任務。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當時越南常年惡性瘧疾流行,越南和美國兩軍都因瘧疾嚴重減員。越南領導人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幫助他們解決能夠替代氯喹的抗瘧新葯。1967年5月23日,毛澤東指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周恩來批示特設「523辦公室」,包括遍布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調動全國的力量展開抗瘧戰。然而,前期工作的開展並不順利,1969年以屠呦呦為首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的科學家應邀加入「523辦公室」。此時國內多個省份的科研人員已經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葯,但都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屠呦呦研究員首先面臨的問題仍是怎麼找葯。

她從整理歷代醫籍開始,四處走訪老中醫,編輯了以640方中葯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繼而組織鼠瘧實驗篩選抗瘧葯物。雖然通過研究發現青蒿素可能是治療瘧疾的良葯,但動物試葯後結果並不理想,屠呦呦研究員猜想可能是溫度對青蒿素的提取存在重要影響。

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190次的失敗之後,在實驗室里,屠呦呦研究員用乙醚從中葯青蒿的成株葉子中提取了中性部分,恰是這部分物質對鼠瘧、猴瘧瘧原蟲具有100%的抑制效果。繼而在1972年從青蒿中分離出這部分的活性物質——青蒿素。

1973年經臨床研究取得與實驗一致的結果,抗瘧新葯青蒿素由此誕生。

1975年青蒿素注射劑在臨床試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76年周維善等經研究證明青蒿素為一種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

1977年解決了質量標准問題。

1978年上海葯物研究所成功地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了改造,得到了療效比青蒿素高許多倍的蒿甲醚。

1984年,科學家們終於實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1985年,青蒿素注射劑在臨床實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86年青蒿素獲得一類新葯證書,並獲得「國家發明獎」。然而,屠呦呦研究員並未停止前行。

1992年7月,其獨創的雙氫青篙素再次獲得國家一類新葯證書,其抗瘧療效高於青篙素10倍,並獲得國家科委評選的1992年度「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三、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確定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黃蒿素,是一種具有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為282.34,具有過氧鍵和δ-內酯環,有一個包括氧化物在內的1,2,4-三惡烷結構單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見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個手性中心,結構如圖1所示。青蒿素為無色針狀結晶,熔點為156~157℃,易溶於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於乙醇、乙醚,微溶於冷石油醚,幾乎不溶於水。因其具有特殊的過氧基團,對熱不穩定,易受濕、熱和還原性物質的影響而分解。

四、教學啟示

1.利用天然產物,開展化學實驗教學

所謂天然產物,廣義指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界產物,如岩石、石油、動植物等。狹義指化學這一學科內,由動植物體內分離出來的具有某種結構的物質,這些物質往往具有特殊作用和經濟價值。許多天然產物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物質。與天然產物相反的概念是化學合成物質,化學合成物質具有研發成本高、篩選命中率低、研發周期長以及毒副作用大等缺陷,但從天然產物中提取的物質則沒有這些缺點,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充分利用天然產物,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物質,尤其是本土的特色物質進行研究。青蒿素就是從我國特有的青蒿中提取出來的,這是利用本土特色天然產物成功研製出新產品的最好例證。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天然產物,如植物中的色素、土豆中的酶、大理石中的碳酸鈣、甘蔗中的糖,蜂蜜中的糖,礦物中的有用物質等,開展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傳承與創新並存,完善化學教學

青蒿素是我國醫葯衛生科學工作者繼承祖國醫葯學遺產,運用現代化科學知識和方法,從青蒿中提取出來的。青蒿素的成功製取借鑒了許多中國傳統的中草葯醫書,例如東晉名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元朝《丹溪心法》、明朝《普濟方》、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等。然而這些醫書的記載都不是很詳細,且沒有說明其科學依據,屠呦呦研究員就以這些醫書作為重要參考,並從東晉葛洪的處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中得到了靈感,再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驗,終於成功地提取出青蒿素。

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不僅是進行科學研究時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我們平時做人做事的重要准則,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同樣需要堅持這一準則。教師不能一味否定前人的成績,一味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一味把教科書視為神聖不可超越的或已經過時,也不能把前人的成績視為完美無缺,而應有傳承與創新的意識,充分發揚過去好的化學教學內容和好的化學教學方法,同時吸納外來的、適合本土的化學教學信息,不斷完善我國現有的化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3.注重團隊協作,提高整體實力

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而獲獎,但是青蒿素的發現其實不是其1個人的功勞,而是「523項目」小組的共同成果,只是屠呦呦的功勞最大,而拉斯克獎又只能由個人獲得,不能為集體頒獎,所以才將該獎項頒發給在此研究中功勞最大的屠呦呦1人。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中國科學家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合作,不分彼此,打破各個學科相互封閉的傳統研究模式。可以說,團隊協作是青蒿素得以誕生的最根本原因,雖然屠呦呦研究員功不可沒,但是僅靠其1人,也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只有團結協作,才有可能出現第2個、第3個青蒿素這樣的曠世之作。

在化學教學上也是如此,只有組建教學團隊,團結協作,銳意教改,有效教學,才能大幅度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才會培養出化學學科拔尖人才。

4.咬定青山不放鬆,遇到困難不放棄

青蒿素的發現和提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屠呦呦研究員經過190次的失敗實驗,在第191次實驗中獲得成功的。科學是嚴謹的,條件稍有差別,得到的產物就會有很大差別,無論是科學家的研究還是平常的學生實驗,在得不到確定產物時,不應立即放棄,而應多角度地進行分析、多次實驗,堅持下去,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目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雖然遇到較大的阻力,但只要我們銳意教學改革,克服實驗經費困難和課時不足,利用替代物品,長期堅持課內課外教學內容相結合,千方百計開展一些課內外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多提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一定能夠得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就一定能夠得到提高。

㈨ 陳國禎的人物成就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十多篇論文,都是當時較有影響的論文,對中國消化和代謝疾病的研究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陳國禎於1939年赴美進修消化病學和進行科學研究,先後在美國士丹佛、芝加哥等醫學院學習工作。1940年歸國,並首次將硬式胃鏡技術帶入中國,為中國消化道內鏡的開展奠定了基礎。1948年秋,陳國禎從北京來到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任內科主任,繼任博濟醫院副院長和副教務長。1949年廣州解放,陳國禎放棄友人邀請出國工作的優厚待遇,決心留在國內為新中國的醫學教育、醫療衛生和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53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和光華醫學院在院系調整中合並為中山醫學院,作為院務委員、教務長和內科教研室主任,陳國禎積極投身於建設這一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等醫學學府。陳國禎和全體師生一道努力,使學院迅速成長壯大,幾年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被衛生部認可為全國四所重點醫學院校之一,陳國禎本人也被評為 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和被邀出席全國先進生產者會議,並參加歷次全國教育改革會議,參與和領導醫學院教學計劃和內科學的教學大綱的修訂和統一工作。 1956年作為中國醫學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第十四屆內科學術會議,並作了論文宣讀。在主持醫學院的工作中,陳國禎倡議和大力促進廣州市內醫院間的技術合作,團結廣大醫務工作者提高業務水平,活躍了廣州的醫學學術活動,同時為醫學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基地以保證教學質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陳國禎雖已滿頭銀發、體力下降,但決心在晚年加倍努力工作,以補償損失。陳國禎擔任了中山醫學院副院長,處理學院的各項繁忙業務,幫助中華醫學會及其廣東分會的重建以及進行中華醫學會消化系病學會的籌建工作,並重建了中山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室,還毅然承擔了培養消化內科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的重任。陳國禎擔任12名碩士生的導師,並培養出了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消化內科博士生。陳國禎對研究生嚴格要求,從招生考試、制定研究課題及計劃和論文寫作等方面都親自把關,一絲不苟,使其研究生畢業論文水平都達到了國內較高的水平,有的還達到國際水平,發表在國外刊物上。陳國禎還親自主辦了近十屆全國性消化病學習班,培養出數十名消化專業人材,陳國禎們都成為全國各地消化內科技術骨幹,有的還成為國內的知名學者。陳國禎雖年逾古稀,仍堅持不懈地學習,即使在陳國禎髖關節做手術後,行動不便,仍拄杖回院參加活動,不管風吹雨打,從不間斷。編寫了高質量的內科學教材與專著,陳國禎先後擔任了1977年、1979年和1980年全國高等醫葯院校《內科學》教材、《中國醫學網路全書消化系統疾病分卷》的主編和《內科理論與實踐(症狀學)》的主編,又擔任了衛生部全國高等醫葯院校《內科學》教科書第二版的主編工作。其中《中國醫學網路全書消化疾病分卷》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為推動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陳國禎教授非常重視科學研究工作,重建中山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室後,陳國禎認識到消化性潰瘍是一常見病、多發病,對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影響重大,決定將該病定為消化研究室的科研主攻方向。圍繞此方向,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終於獲得了可喜的成果,使該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完成的課題有 「中醫補脾活血葯物防治消化性潰瘍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十二指腸潰瘍與壁細胞數的關系」、「吸煙與消化性潰瘍的關系」及十二指腸潰瘍與前列腺素、十二指腸碳酸氫鹽、性激素、鈣離子的關系,此外還進行了生胃酮、珍珠層粉、甲氰味呱、前列腺素等對消化性潰瘍治療的臨床研究,以上研究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及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除了消化性潰瘍這個主攻課題,還完成了腎上腺皮質激素、丙酸皋丸素、苯丙酸諾龍、甘草次酸、氯喹對肝炎和肝硬化防治的探討等研究。又主持了廣東省3萬多例消化性潰瘍發病情況的調查和中南五省(區)20多萬次胃腸內鏡檢查的並發症調查。1979年以後,陳國禎被邀請先後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等地訪問考察和演講,在耄耋之年,以壯心不已的實際行動來為中國的衛生教育事業不斷奮斗。

閱讀全文

與氯喹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