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貿總協定支持8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的主要成果
貿總協定在48年中積極致力於國際貿易政策的協調,成功主持了八輪世界范圍的多邊關稅與貿易談判。談判的具體時間、地點和主要成果見表10-1。
表10-1 關貿總協定歷次多邊貿易談判情況簡表
輪次
談判地點和時間
參加方
談判主要成果
第一輪
瑞士日內瓦
1947年4月-10月
23
達成45 0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35%;關貿總協定於1948年1月1日生效。
第二輪
法國安納西
1949年4月-10月
33
達成近5 0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35%。
第三輪
英國托奎
1950年9月-1951年4月
39
達成8 700多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6%。
第四輪
瑞士日內瓦
1956年1月-5月
28
達成近3 0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16%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15%。
第五輪
狄龍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60年9月-1962年7月
45
達成4 4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20%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20%。
第六輪
肯尼迪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64年5月-1967年6月
54
以關稅統一減讓方式就影響世界貿易額約400億美元的商品達成關稅減讓,平均降低關稅35%;首次涉及非關稅壁壘談判,並通過了第一個反傾銷協議。
第七輪
東京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73年9月-1979年4月
102
以一攬子關稅減讓方式就影響世界貿易額約3 000億美元的商品達成關稅減讓與約束,關稅水平下降35%;達成多項非關稅壁壘協議和守則;通過了給予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的「授權條款」。
第八輪
烏拉圭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86年9月-1994年4月
123
達成了28個內容廣泛的協議;貨物貿易減稅幅度近40%,減稅商品涉及貿易額高達1.2萬億美元,近20個產品部門實行了零關稅;農產品非關稅措施實行關稅化,紡織品的配額限制在10年內取消;GATT擴大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建立WTO取代GATT。
關貿總協定第一輪至第五輪多邊貿易談判致力於關稅的削減,使世界平均關稅水平大幅度下降。第六輪談判在關稅大幅度減讓的同時第一次涉及到非關稅措施,主要就美國的海關估價及各國的反傾銷制度進行談判,美國、英國與日本等21個締約方簽署了第一個有關反傾銷的協議,該協議於1968年7月1日生效。第七輪談判在發展和完善關貿總協定體制方面作了更進一步的嘗試,談判范圍遠遠超出前幾輪,在繼續大幅度削減關稅的同時還達成了只對簽約方生效的一系列非關稅措施協議,包括反傾銷協議、反補貼協議、政府采購協議、海關估價守則、進口許可證程序協議、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牛肉協議、國際奶製品協議以及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等。這次談判還通過了對發展中締約方的授權條款,要求發達締約方給予發展中締約方優惠待遇,發展中締約方可以在實施非關稅措施協議方面享有差別和優惠待遇。
關貿總協定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從1986年9月開始啟動,到1994年4月簽署最終協議,歷時八年。這是關貿總協定的最後一輪談判,因發動談判的貿易部長會議在烏拉圭埃斯特角城舉行,故稱「烏拉圭回合」。烏拉圭回合的談判范圍包括傳統議題和新議題,其中傳統議題涉及關稅、非關稅措施、熱帶產品、自然資源產品、紡織品與服裝、農產品、保障條款、反補貼措施以及爭端解決等;新議題涉及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等。烏拉圭回合談判在上述各項議題上達成了框架性協議,是關貿總協定所主持的歷次多邊關稅與貿易談判中涉及的范圍和內容最廣、參與談判的國家和地區最多以及涉及全球貿易金額最多的一次談判。此外,烏拉圭回合取得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臨時性的關貿總協定。
縱觀關貿總協定48年的存續期,它在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建立國際貿易新秩序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經過八輪談判,全體締約方的平均關稅水平從20世紀40年代末的40%左右下降到90年代末發達國家的4%左右和發展中國家的12%左右;締約方還在非關稅措施上達成了協議,非關稅措施的應用受到了約束。其次,關貿總協定的管轄范圍從商品擴展到了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等。再次,關貿總協定建立了一套有關國際貿易的原則和協議,提高了國際貿易管理的透明度,還協商處理了100多起締約方之間的貿易糾紛等。最後,關貿總協定的正式締約方從最初簽署臨時議定書的23個發展到1994年底的共128個,締約方的貿易量佔到世界貿易總量的90%以上,充分體現了多邊貿易體制的廣泛性。
⑵ 關貿總協定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作用 關貿總協定各項規定的重要作用是為了實現總協定的宗旨,即削減關稅和限制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這一作用通過以下方面來進行: 1、形成了一套指導締約方貿易行為的國際貿易准則 關貿總協定規定了締約方在國際貿易關系中必須遵守的若干基本原則,如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非歧視原則、互惠平等的關稅減讓、禁止採用進口數量限制等保護主義措施等。各締約方在其相互的貿易關系中都應遵守這些原則,否則就會受到譴責甚至會受到報復。此外,各締約方在歷次多邊貿易談判中還達成了許多協議,制定了一些具體守則和規章,如禁止傾銷和補貼,所有這些原則和規則成為各締約方所共同接受的基本准則,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發展。 2、在互惠互利基礎上削減關稅,促進了戰後貿易自由化 關稅總協定主持的多輪多邊貿易談判,使各締約方達成了一系列的互惠互利協議,導致關稅總體水平的大幅度削減。在前7輪談判中,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從40%下降到5%左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關稅下降到13%。在烏拉圭回合談判期間,各締約方的關稅實行維持現狀和逐步下降原則。經過烏拉圭回合,各締約方總體關稅水平決定再削減1/3。 3、減少了關稅與貿易方面的差別待遇,有利於削減其他貿易障礙 關貿總協定各締約方在關稅上因受總協定關稅減讓表的約束不能隨意增加關稅,一些國家是通過各種非關稅措施來推行其貿易保護主義。因此,關貿總協定要求各締約方不得用其他障礙來保護一國的工業,它要求限制非關稅壁壘等歧視性措施和數量限制,以保證締約方因關稅減讓而獲得的好處不被非關稅壁壘所抵銷。對一時難以取消的非關稅壁壘措施,關貿總協定規定了允許在特殊情況下實行達成了一些限制和削減非關稅壁壘的協議。1968年第6回合談判一結束,締約方就要求秘書處准備一份供非關稅壁壘措施談判的基礎文件。秘書處擬定了一份非關稅壁壘措施的清單,列舉了800項非關稅壁壘措施。經過東京回合談判,在非關稅壁壘問題上達成了7項協議。在烏拉圭回合的部長會議宣言中,各締約方表示,在非關稅壁壘措施方面也要談判期間實行「維持現狀和逐步回退」原則。這一切都有助於貿易障礙的消除。 4、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 關貿總協定認為,那些只能維護低生活水平,處於發展初期階段的締約方經濟逐步增長,將有助於實現本協定的宗旨。因此,關貿總協定規定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可以享受某些額外的便利,如在關稅結構方面保持足夠的彈性,從而為某一特定工業的建立提供必要的關稅保護,為國際收支目的而實施數量限制等。隨著發展中國家在關貿總協定締約方的增多,其貿易地位和利益日益引起總協定締約方的關注,加上發展中國家的爭取和斗爭,關貿總協定採取了一些措施,以利於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在1963年舉行的部長級締約方大會上,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與發展問題,增訂了關貿總協定的第4部分「貿易與發展」,從而使發展中國家享有更為優惠的待遇。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許多國家認為發達國家在談判中不應為其向發展中國家承諾的義務而期望得到互惠;發達國家還不應要求最不發達國家承諾與它們經濟、財政和貿易發展不相符的義務。這一切對於減輕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負擔,促使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的發展是積極作用的。 5、為各國在經濟貿易上提供了談判和對話的場所 由於關貿總協定原准備成為國際貿易組織的一部分,在起草總協定時,便沒有訂入有關組織機構的條款。國際貿易組織夭折後,總協定中的實體義務就需要由某種決策機構監督執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顧名思義只是一項「協定」而不是一個「組織」,但事實上總協定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成了一個國際組織,因此總協定不得不設立自己的組織機構,它有設在日內瓦的常設秘書處,有由締約方常駐代表組成的理事會,以及每年舉行的締約方大會。參加總協定的締約方單獨行動時,就用締約方的小寫字母(Contracting Parties)或成員(Members)來表示;當締約集體行動時則用締約方大寫字母(CONTRACTING PARTIES)來表示。因此,關貿總協定在特定條件下成為各締約方處理貿易關系的法律機制,為調解締約方之間的貿易關系提供了場所和便利,使各締約方有機會就貿易等問題及時地磋商調解,使有關貿易分歧、爭議能及時獲得解決,以保障締約方在總協定中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在組織上、程序上為實現總協定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二、關貿總協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關貿總協定成立50多年來,促進了許多國家與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對戰後世界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關貿總協定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和局限性,有待於進一步彌補和改善。 第一,關貿總協定的許多規則不嚴密,執行起來有很大空隙,有些則缺乏法律約束力。一些國家按照各自的利益理解協定條文,總協定又缺乏必要的核查和監督手段。例如,總協定第19條規定,當進口增加對國內生產者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威脅時,允許締約方對該項進口加以緊急限制。但總協定未具體規定如何確立損害和如何進行確定損害的調查及核實,也未就「國內生產者」下定義,這就給該條款的實施造成很多的困難和麻煩。譬如,盡管該條款的引用應基於對國內市場的「嚴重損害」,但是一些國家在情況不嚴重或可採用其他比較緩和的手段時,也紛紛引用該條款對他國採取嚴厲的措施。 第二,關貿總協定還存在著「灰色區域措施」。所謂「灰色區域措施」是指締約方為繞開總協定第19條的保障條款而採取的歧視性貿易政策措施。如一些締約方在國際貿易中,利用國內立法和行政措施對別國實行貿易歧視,包括通過雙邊安排強迫別國接受產品的出口限制,如「自動出口限制」。由於關貿總協定原則的例外過多,導致很多原則無法很好地適用。美國利用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取消了波蘭的最惠國待遇就是明證。例外過多和例外被濫用,已影響到關貿總協定許多基本原則的實施。 第三,在解決國際貿易糾紛方面,沒有法律約束性的強制手段。關貿總協定解決國際貿易紛爭的主要手段是協商,最後只是締約方的聯合行動,缺少具有法律約束性的強制手段。因此,解決爭端不力亦是關貿總協定無法得以全面執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貿易戰曠日持久,美國和歐洲共同體之間農產品之爭相持不下,就是明證。 第四,關貿總協定歷屆多邊談判被某些大國政策左右的局面長期未能得到根本改變。長期以來,歷屆談判一直是以少數大國特別是美國國內政策和法律為主導的,決策權主要操縱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手中。盡管歐洲共同體的建立以及日本的崛起,使關貿總協定的力量對比發生一定變化,但由於這些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利益方面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因此,從40年代到70年代,關貿總協定基本上是少數發達國家調整貿易政策的場所。近年來,各發展中國家紛紛要求加入關貿總協定,發展中國家在總協定中的地位明顯提高。但是,代表2/3以上締約方的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與美國、西歐國家等沒有共同利益,經濟上也無法與歐美國家採取一致行動。 結論: 關貿總協定的基礎是實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制。自由貿易(Free Trade)是「保護貿易」的對稱。指國家對進出口貿易不加干涉和限制,允許商品自由輸出和輸入的貿易政策。關貿總協定的任務是恢復已被30年代經濟危機時的保護主義雙邊互惠主義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窒息了的世界貿易,致力於創立一個旨在實現貿易條件的穩定與透明,並逐步促進貿易自由化的貿易體制。總協定的條款也就充分反映了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原則。 關貿總協定規定,其宗旨是:締約方在處理它們的貿易和經濟事務的關系方面,應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展商品也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的協議。而這個協議必須是互惠互利的。50多年來,關貿總協定為實現這一宗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世界貿易迅速增長。但關貿總協定已取得的成績與其宗旨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世界各國的非關稅措施已達2500多種,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的最大障礙。
⑶ 關貿總協定有哪些成果其局限性有哪些
關貿總協定有著一套極為復雜和特殊的運行方式。一般他說,關貿總協定以三種方式運轉:一是作為一套一致同意的管理國際貿易行為的多邊規則,實質上也就是進行國際貿易的「交通准則」;二是作為談判和對話的場所;三是作為解決締約國之間貿易爭端的國際「法院」。與這一運轉方式相 適應,關貿總協定在國際貿易關系中所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作為世界性的國際貿易組織,它所制訂的一系列多邊貿易規則已成為各締約國所普通接受的共同准則。保證了進行國際貿易的相對自由、透明及其穩定性,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的增長和發展。據統計,自總協定成立以來,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10倍以上。
其次,它所主持的多輪多邊貿易談判,使備締約國達成了一系列的互惠 互利恢議,導致關稅總體水平的大幅度削減。在前七輪談判中,發達國家的 平均關稅從36%減到4.7%,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關稅在同期也下降到13%;正在進行的第八輪談判還謀求將總體關稅水平再削減三分之一。
再次,它為各國在經濟貿易上提供了談判和對話的場所,特別是為解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矛盾提供了機會。在長期的接觸對話過程中,經過發展中國家的不懈努力,關貿總協定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利益逐步開始注意,制定了一些適用發展中國家的特別優惠展中國家的貿易和經濟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
最後,它在處理各締約國問經濟貿易糾紛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總協定適用於所有締約國,故而一旦發生爭端,用多邊貿易規則取代一國的貿易法進行裁決,可以較為公正地解決糾紛。雖然總協定在處理國際經貿糾紛方面尚缺乏強制性手段,而主要依賴於協商、調解,但它仍有一個最後手段: 即締約國全體的聯合行動。這無論對哪一個締約國都是有著強大的威懾力。
因此,自總協定簽約以來,總協定已成功地解決了100多起締約國之間的貿易糾紛。總的看來,關貿總協定40多年在調節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進展,關貿總協定所包括的領域將越來越廣,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也會越來越重要。但是,也必須看到,關貿總協定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足,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可以說,關貿總協定是先天不足的。作為40年代未為打破高關稅壁壘的 產物,原本是想建立一個國際貿易組織,以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為此而起草的「哈瓦那國際貿易組織大憲章」因與一些國家的國內立法相矛盾而未被通過。關貿總協定只是將大憲章中可以被當時23個原始締約國接受的有關貿易政策部分與當時原始締約國在關稅減讓談判中取得的協議合在一起而成的一個「臨時協定」。故而本質上這只是一個臨時協定。雖在生效後的實施過 程中,它慢慢演變成一個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的國際性組織,但它仍只 是個准國際組織,這就是為什麼在正進行的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人 們還在醞釀籌建一個新的真正的多邊貿易體系的原由。
那麼,關貿總協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首先,總協定的許多規則不很嚴密,有些規則缺乏法律約束,同時,還缺乏必要的核查和監督手段。例如,關貿總協定的第二部分第6條「反傾銷 稅和反補貼稅」中規定,「用傾銷的手段將一國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辦法 進入另一國市場內,如因此對某一國領土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威協。」其中「正常價值」和「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威脅」 等等實際上都是難以界定的。於是,一些國家就可借口利用國內立法來徵收反傾銷稅,使其成為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手段,從而違背總協定製定此 項規則的初衷;還有在總協定的第十九條有關保障條款中曾規定:當進口增加對國內生產者造成嚴重損害或嚴急限制措施。這里仍未規定如何確定損害和如何進行確定損害的調查及核 實,也未就「國內生產者」下定義,這也就給該條款的實施造成很多的困難和麻煩。
其次,在解決國際貿易糾紛方面,關貿總協定的主要手段是協商,最後 只是締約方的聯合行動,至今仍沒有具法律約束性的強制手段。這也是許多 重大國際貿易爭端無法真正解決的重要原因。美日貿易戰曠日持久,美歐農 產品之爭相持不下,而總協定對此卻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其局限性也可窺 見一斑。
再次,關貿總協定中還存在著」灰色區域」,基本規則的例外也過多。
在實際的國際貿易活動中,一些締約國往往採取「灰色區域」措施通過雙邊 安排來限制某些產品的出口貿易,所謂「灰色區域措施」指的是成員國為繞 開總協定第十九條的保障條款而採取的一些歧視性貿易政策措施,如「自動 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銷售安排」等等。這些灰區措施在總協定中沒有適 用條款。自東京回合以來,「灰色區域」措施已達 90 多種,涉及鋼鐵、半導 體等敏感商品,影響總貿易量的 10%以上,極大地損害了最惠國待遇原則。同時,由於關貿總協定規則的過多例外,致使許多原則不能得到很好的適用。例如,美國就曾利用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無理地取消過波蘭的最惠國待 遇;許多締約國也常利用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的例外而大量採用非關稅壁 壘的措施,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等等。
最後,關貿總協定被某些大國政策左右的局面長期未能得到根本改變。
關貿總協定的成立和歷屆多邊貿易談判一直受到少數大國特別是美國國內政策的影響。30年代,因美國國會通過了「互惠貿易協定法」,由此導致了以 後一系列雙邊貿易談判和關貿總協定本身的建立; 50年代,由於美國國內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會修改了「互惠貿易協定法」,增加了國家安全條款 和一般保護條款等,又致使總協定的第三輪和第四輪談判收效甚微;70年代,美國推出「貿易改革法案」,這又成為美國發動關貿總協定東京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法律依據;70年代以後,雖然發展中國家在關貿總協定中的 地位明顯提高,但少數發達國家決定關貿總協定命運的狀況仍嚴重存在。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因美國與歐共體在農產品問題上的分歧而一再中斷的事實 即明顯他說明了這一點。
近年來,關貿總協定還受到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挑戰。區域經濟集團對外 的排它性是不可避免的,故而這一趨勢必將削弱總協定基本原則的實施。如 何使各區域集團的成員國遵守總協定的原則和規定,無疑是擺在關貿總協定 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至於關貿總協定未來的去向,由於生產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際交往與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旨在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關貿總協定必將在不斷克服其缺陷和局限性的基礎上,對調整世界經濟貿易關系和建立國際貿易新秩序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⑷ 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成果
首個全球性貿易協定誕生
世貿組織第九屆部長級會議2013年12月7日中午在印尼巴厘島圓滿閉幕,世貿組織成立18年來首個全球性貿易協定誕生的喜訊傳出。或許是因為之前的談判太膠著、等待太漫長,會議閉幕式顯得格外溫情。隨著《巴厘部長宣言》一錘定音,剎那間全場起立,掌聲夾雜著歡呼聲久久不息。
「巴厘一攬子協定」是本次會議上最甘美的果實。這份世貿組織成立18年來的首個全球貿易協定,共包括10份文件,其中涵蓋簡化海關及口岸通關程序、允許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上有更多選擇權、協助最不發達國家發展貿易等內容。
WTO達成近20年來最大規模關稅減讓協議
2015年12月17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50餘個成員國達成近20年來規模最大的關稅減讓協議,取消了對201項IT產品1.3萬億美元貿易的限制。
2015年12月15日至19日,世貿組織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在肯亞內羅畢舉行。商務部部長高虎城率由商務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海關總署和駐世貿組織代表團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
經過幾天幾夜艱苦的談判,會議通過了《內羅畢部長宣言》及9項部長決定,承諾繼續推動多哈議題,成果豐富。一是世貿組織成員首次承諾全面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並就出口融資支持、棉花、國際糧食援助等方面達成了新的多邊紀律;二是達成了近18年來世貿組織首個關稅減讓協議——《信息技術協定》擴圍協議,涉及1.3萬億美元國際貿易;三是在優惠原產地規則、服務豁免等方面切實給予最不發達國家優惠待遇;四是正式批准阿富汗和賴比瑞亞加入世貿組織。
⑸ 關貿總協定的優缺點是什麼
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作用優點 關貿總協定各項規定的重要作用是為了實現總協定的宗旨,即削減關稅和限制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這一作用通過以下方面來進行:
1、形成了一套指導締約方貿易行為的國際貿易准則
關貿總協定規定了締約方在國際貿易關系中必須遵守的若干基本原則,如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非歧視原則、互惠平等的關稅減讓、禁止採用進口數量限制等保護主義措施等。各締約方在其相互的貿易關系中都應遵守這些原則,否則就會受到譴責甚至會受到報復。此外,各締約方在歷次多邊貿易談判中還達成了許多協議,制定了一些具體守則和規章,如禁止傾銷和補貼,所有這些原則和規則成為各締約方所共同接受的基本准則,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發展。
2、在互惠互利基礎上削減關稅,促進了戰後貿易自由化
關稅總協定主持的多輪多邊貿易談判,使各締約方達成了一系列的互惠互利協議,導致關稅總體水平的大幅度削減。在前7輪談判中,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從40%下降到5%左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關稅下降到13%。在烏拉圭回合談判期間,各締約方的關稅實行維持現狀和逐步下降原則。經過烏拉圭回合,各締約方總體關稅水平決定再削減1/3。
3、減少了關稅與貿易方面的差別待遇,有利於削減其他貿易障礙
關貿總協定各締約方在關稅上因受總協定關稅減讓表的約束不能隨意增加關稅,一些國家是通過各種非關稅措施來推行其貿易保護主義。因此,關貿總協定要求各締約方不得用其他障礙來保護一國的工業,它要求限制非關稅壁壘等歧視性措施和數量限制,以保證締約方因關稅減讓而獲得的好處不被非關稅壁壘所抵銷。對一時難以取消的非關稅壁壘措施,關貿總協定規定了允許在特殊情況下實行達成了一些限制和削減非關稅壁壘的協議。1968年第6回合談判一結束,締約方就要求秘書處准備一份供非關稅壁壘措施談判的基礎文件。秘書處擬定了一份非關稅壁壘措施的清單,列舉了800項非關稅壁壘措施。經過東京回合談判,在非關稅壁壘問題上達成了7項協議。在烏拉圭回合的部長會議宣言中,各締約方表示,在非關稅壁壘措施方面也要談判期間實行「維持現狀和逐步回退」原則。這一切都有助於貿易障礙的消除。
4、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
關貿總協定認為,那些只能維護低生活水平,處於發展初期階段的締約方經濟逐步增長,將有助於實現本協定的宗旨。因此,關貿總協定規定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可以享受某些額外的便利,如在關稅結構方面保持足夠的彈性,從而為某一特定工業的建立提供必要的關稅保護,為國際收支目的而實施數量限制等。隨著發展中國家在關貿總協定締約方的增多,其貿易地位和利益日益引起總協定締約方的關注,加上發展中國家的爭取和斗爭,關貿總協定採取了一些措施,以利於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在1963年舉行的部長級締約方大會上,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與發展問題,增訂了關貿總協定的第4部分「貿易與發展」,從而使發展中國家享有更為優惠的待遇。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許多國家認為發達國家在談判中不應為其向發展中國家承諾的義務而期望得到互惠;發達國家還不應要求最不發達國家承諾與它們經濟、財政和貿易發展不相符的義務。這一切對於減輕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負擔,促使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的發展是積極作用的。
5、為各國在經濟貿易上提供了談判和對話的場所
由於關貿總協定原准備成為國際貿易組織的一部分,在起草總協定時,便沒有訂入有關組織機構的條款。國際貿易組織夭折後,總協定中的實體義務就需要由某種決策機構監督執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顧名思義只是一項「協定」而不是一個「組織」,但事實上總協定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成了一個國際組織,因此總協定不得不設立自己的組織機構,它有設在日內瓦的常設秘書處,有由締約方常駐代表組成的理事會,以及每年舉行的締約方大會。參加總協定的締約方單獨行動時,就用締約方的小寫字母(Contracting Parties)或成員(Members)來表示;當締約集體行動時則用締約方大寫字母(CONTRACTING PARTIES)來表示。因此,關貿總協定在特定條件下成為各締約方處理貿易關系的法律機制,為調解締約方之間的貿易關系提供了場所和便利,使各締約方有機會就貿易等問題及時地磋商調解,使有關貿易分歧、爭議能及時獲得解決,以保障締約方在總協定中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在組織上、程序上為實現總協定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二、關貿總協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缺點) 關貿總協定成立50多年來,促進了許多國家與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對戰後世界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關貿總協定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和局限性,有待於進一步彌補和改善。
第一,關貿總協定的許多規則不嚴密,執行起來有很大空隙,有些則缺乏法律約束力。一些國家按照各自的利益理解協定條文,總協定又缺乏必要的核查和監督手段。例如,總協定第19條規定,當進口增加對國內生產者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威脅時,允許締約方對該項進口加以緊急限制。但總協定未具體規定如何確立損害和如何進行確定損害的調查及核實,也未就「國內生產者」下定義,這就給該條款的實施造成很多的困難和麻煩。譬如,盡管該條款的引用應基於對國內市場的「嚴重損害」,但是一些國家在情況不嚴重或可採用其他比較緩和的手段時,也紛紛引用該條款對他國採取嚴厲的措施。
第二,關貿總協定還存在著「灰色區域措施」。所謂「灰色區域措施」是指締約方為繞開總協定第19條的保障條款而採取的歧視性貿易政策措施。如一些締約方在國際貿易中,利用國內立法和行政措施對別國實行貿易歧視,包括通過雙邊安排強迫別國接受產品的出口限制,如「自動出口限制」。由於關貿總協定原則的例外過多,導致很多原則無法很好地適用。美國利用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取消了波蘭的最惠國待遇就是明證。例外過多和例外被濫用,已影響到關貿總協定許多基本原則的實施。
第三,在解決國際貿易糾紛方面,沒有法律約束性的強制手段。關貿總協定解決國際貿易紛爭的主要手段是協商,最後只是締約方的聯合行動,缺少具有法律約束性的強制手段。因此,解決爭端不力亦是關貿總協定無法得以全面執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貿易戰曠日持久,美國和歐洲共同體之間農產品之爭相持不下,就是明證。
第四,關貿總協定歷屆多邊談判被某些大國政策左右的局面長期未能得到根本改變。長期以來,歷屆談判一直是以少數大國特別是美國國內政策和法律為主導的,決策權主要操縱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手中。盡管歐洲共同體的建立以及日本的崛起,使關貿總協定的力量對比發生一定變化,但由於這些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利益方面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因此,從40年代到70年代,關貿總協定基本上是少數發達國家調整貿易政策的場所。近年來,各發展中國家紛紛要求加入關貿總協定,發展中國家在總協定中的地位明顯提高。但是,代表2/3以上締約方的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與美國、西歐國家等沒有共同利益,經濟上也無法與歐美國家採取一致行動。 結論: 關貿總協定的基礎是實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制。自由貿易(Free Trade)是「保護貿易」的對稱。指國家對進出口貿易不加干涉和限制,允許商品自由輸出和輸入的貿易政策。關貿總協定的任務是恢復已被30年代經濟危機時的保護主義雙邊互惠主義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窒息了的世界貿易,致力於創立一個旨在實現貿易條件的穩定與透明,並逐步促進貿易自由化的貿易體制。總協定的條款也就充分反映了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原則。
關貿總協定規定,其宗旨是:締約方在處理它們的貿易和經濟事務的關系方面,應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展商品也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的協議。而這個協議必須是互惠互利的。50多年來,關貿總協定為實現這一宗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世界貿易迅速增長。但關貿總協定已取得的成績與其宗旨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世界各國的非關稅措施已達2500多種,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的最大障礙。這可能就是WTO取代GATT的重要原因。
⑹ 1947年關貿總協定前七次回合談判取得什麼成果
1947年4月至10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下調關稅的承諾是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主要成果。
1949年4月至10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二輪多邊貿易談判在法國安納西舉行。這輪談判總計達成147項關稅減讓協議,關稅水平平均降低35%。
1950年9月至1951年4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三輪多邊貿易談判在英國托奎舉行。這輪談判共達成150項關稅減讓協議,關稅水平平均降低26%。
1956年1月至5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四輪多邊貿易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
1960年9月至1962年7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五輪多邊貿易談判在日內瓦舉行,共有45個參加方。 這輪談判使關稅水平平均降低20%。
1964年5月至1967年6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六輪多邊貿易談判在日內瓦舉行,共有54個締約方參加。這輪談判又稱「肯尼迪回合」。這輪談判使關稅水平平均降低35%。這輪談判首次涉及非關稅壁壘。
1973年9月至1979年4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七輪多邊貿易談判在日內瓦舉行。第一、開始實行按既定公式削減關稅,關稅越高減讓幅度越大。第二、產生了只對簽字方生效的一系列非關稅措施協議。第三、通過了對發展中締約方的授權條款,允許發達締約方給予發展中締約方普遍優惠制待遇。
⑺ 什麼是關貿總協定
關貿總協定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簡稱,英文為GATT。它是1947年10月30日由23個國家所簽內訂的於1948年1月1日生容效的臨時性的政府協定,其主要目的的是協調締經國之間的貿易關系,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加強世界貿易環境的穩定性和透明度。關貿總協定在發展中已成為一個國際貿易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並列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
關貿總協定的締約方為125個,其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90%。它已舉行了七個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1986年9月以來正在組織第八回合(烏拉圭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談判的范圍涉及到國際貿易的各個方面,其通過的關稅減讓與其它協議對世界和平締約方的經貿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果將對世界經貿產生深遠的影響。
⑻ 關貿總協定從誕生到最後過渡到世界貿易組織所發生的最重要兩個回合談判發起的原因解決兩個重要議題
從1948年到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為世界貿易提供了諸多的行為准則,並使國際商貿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的增長高峰。GATT看起來似乎是個機制完好的組織,但是實際上,在近半個世紀的進程中,GATT從來都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它只不過是個臨時性的協定文件和談判組織。 二次大戰後,國際上有個被稱為"布雷頓森林"的俱樂部,一些國際經濟、金融界的有識之士參與其活動,後來這個俱樂部演變成現在赫赫有名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了處理國際商務合作方面的問題,人們想創建一個新的機構,也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一部分。當時有50個國家參與了該機構的總體策劃,決定將擬成立的機構稱為"國際貿易組織(ITO)",把它作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產為它起草了章程草案。該章程草案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文件,它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國際貿易准則領域,囊括了就業准則、商品貿易、商業行為限制、國際投資和服務等方面。ITO章程還沒有被最終批准,50個參加國中的23個就決定於1946年開始談判降低和限制關稅問題。借著二次大戰剛剛結束的契機,他們想盡早開展一場大規模的貿易自由化宣傳,以糾正從30年代初期就開始並仍然嚴重存在的貿易保護主義。第一輪談判於1947年進行,成果之豐碩出人意料。這一輪談判達成了45000項關稅讓步,涉及100億美元的貿易額,約占當時世界貿易總額的五分之一。參加談判的23個國家還就執行尚未成立的國際貿易組織章程草案中的某些貿易規則達成了一致意見。他們認為應該盡快地這樣做,而且協議可以是"臨時性"的,以便捍衛他們通過談判已經達成的關稅減讓的成果。這些集貿易規則和關稅減讓的一攬子協議形成了後來眾所周知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該協定於1948年1月1日開始生效。而ITO的章程則仍然處於談判之中。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23個國家,便成了該協定的創始成員(正式的稱呼應當是"締約方")。國際貿易組織(ITO)的章程雖然最終於1948年3月在哈瓦那召開的聯合國關於貿易與就業問題會議上達成協議,但是在取得各成員立法機構確認時遇到了麻煩。在一些國家根本通不過,尤其是遭到美國國會的強烈反對。盡管美國國會知道美國政府是國際貿易組織的積極推動者,但出於種種原因,還是對ITO的章程予以斷然否決。兩年之後即1950年,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他們不再尋求國會對哈瓦那章程的確認,於是ITO死亡。經過關貿總協定前七輪談判,已經對世界貿易產生越來越深廣的影響。因此,在烏拉圭回合談判議題中不僅包括了傳統的貨物貿易問題,還涉及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和投資以及環境等新議題。
原本在烏拉圭回合談判議題中並未包括關於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化建設和完善問題,只是設立了一個關於修改和完善總協定體制職能的談判小組。但關貿總協定豐富的新議題使「如何有效貫徹和執行烏拉圭回合形成的各項協議」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早在1990年初,時為歐共體輪值主席國的義大利首先提出建立多邊貿易組織的倡議,同年7月,歐共體把這一倡議以12個成員國的名義向烏拉圭回合體制職能談判小組正式提出,隨後得到加拿大、美國的支持。1990年12月布魯塞爾部長會議正式作出決定,責成體制職能小級負責多邊貿易組織協議的談判。經過三年的談判,1993年11月形成了"建立多邊貿易組織協議",並根據美國的動議,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於1994年4月15日在馬拉喀什部長會議上獲得通過,104個參加方政府代表簽署了這項協議。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正式生效運轉。1995年1月31日,世貿組織舉行成立大會,取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則僅僅成為一個管理國際貿易的臨時性多邊機制,直至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GATT的臨時性才宣告結束。
⑼ 關貿總協定是什麼
關貿總協定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簡稱,英文為GATT。它是1947年10月30日由23個國家所簽訂專的於1948年1月1日生效的臨屬時性的政府協定,其主要目的的是協調締經國之間的貿易關系,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加強世界貿易環境的穩定性和透明度。關貿總協定在發展中已成為一個國際貿易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並列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
關貿總協定的締約方為125個,其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90%。它已舉行了七個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1986年9月以來正在組織第八回合(烏拉圭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談判的范圍涉及到國際貿易的各個方面,其通過的關稅減讓與其它協議對世界和平締約方的經貿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果將對世界經貿產生深遠的影響。
⑽ 主要成果
1.利用現有地震資料對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層(從寒武系至第三系)進行了系統、細致的層序劃分,共劃分出70個地震層序。並通過層序界面性質及規模的詳細分析,將其組合為三級(四分),從而建立起系統的地震層序地層格架。
2.對沙32井和沙11井進行了系統的層序地層分析,根據基準面升降變化旋迴和層序疊置關系,將其分為4級,建立起塔北地區鑽井層序地層方案。
3.建立了三個典型露頭層序地層剖面,詳細分析了各個層序的體系域特徵。
4.根據地震和測井層序內部的體系域構成、三級層序疊置形式及平面展布特點,歸納出塔北地區的層序地層學特徵。
5.根據地震剖面上上超點的遷移方向,編制出塔北地區上超點變化曲線。
6.探索出一套利用測井資料研究沉積基準面變化的技術思路和方法,並形成系統軟體應用於塔北地區,根據測井曲線編制出反映海(湖)平面變化的可容納空間變化曲線,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7.研製開發出一套層序地層發育演化動態模擬系統,應用於塔北三疊系與石炭系的層序地層演化模擬,模擬剖面合理地解釋了有關地質問題。
8.研究了三疊系、石炭系和奧陶系層序的體系域特徵,建立起相應的沉積體系。
9.分析、探討了如何從層序地層學的角度研究油氣成藏條件和評價有利區帶。並對三疊系、石炭系有利成藏區帶和新的有利勘探區作出了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