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宋代社會論述偉大的藝術成就
從宋朝的史實出發,其階級結構基本上可以從戶口分類制度和實際的階級狀況兩方面綜合考慮,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由於筆者已經出版了《宋朝階級結構》一書,而此處又不得不作簡單的介紹。中外學者對宋朝的階級結構作了許多研究工作,依筆者個人之見,是否有兩點不足之處,第一,人們注重從宋朝官方擬定的戶名,如主戶、客戶、上戶、下戶等探討階級結構,是不錯的,但對官方擬定的戶名與實際階級狀況的差別注意不夠,有時產生混淆。第二,對宋朝官方擬定的戶名缺乏綜合整理,有的學者提出戶等制的概念,是不錯的,但戶等制又顯然不能囊括宋朝所有的重要戶名。由於宋朝的戶名是多種方面、多種角度和多種層次的,而宋代史籍中又找不到相應的名詞,筆者經過相當一段時期的摸索,才決定提出戶口分類制度的概念。
宋朝政府為了處置各種社會經濟事務,創設了不少戶名,至少其中的部分戶名,是沿襲前代舊制者。各類戶名,如家中只有一個成丁男子,稱單丁戶;家中有男子未成丁者,稱未成丁戶;單丁而家產物力貧乏者,稱孤貧戶;無夫無子的人戶,稱女戶;軍人及其家屬,可稱軍戶;僧寺和道觀,可稱僧、道戶或寺觀戶;從事鹽業者,稱畦戶、亭戶、灶戶、井戶和鐺戶;產茶以至種桔、養花者,都可稱園戶;從事酒業者,可酒戶、坊戶、槽戶、拍戶和撲戶;從事煉礬者,稱鑊戶;從事采礦和治煉者,稱坑戶、冶戶、礦戶、爐戶和炭戶;燒制陶瓷者,稱陶戶和窯戶;工匠稱匠戶;從事紡織、印染、刺綉等,稱機戶、綾戶、錦戶、染戶和綉戶;擁有船隻者稱船戶,而從事遠洋經商者稱舶戶;城市的商鋪稱市戶、行戶、鋪戶和店戶;從事造紙者,稱紙戶;包攬代納賦稅等類稱攬戶;山中打石者稱宕戶;良人女子犯奸三人以上,貶為雜戶,如此等類,其名稱之多,難以悉數。
但是,就主體而言,宋朝的戶口分類制度大致有以下四組戶名所構成:
一、按人戶的身份區分,則有官戶與民戶,形勢戶與平戶之別。官戶「謂品官,其亡歿者有蔭同」,[三]然而這只是一個粗線條的規定,依出身等差異,另有不少細則。宋時經常將官戶與民戶對稱使用,民戶當然是指官戶以外的人戶,如宋光宗時記載:「和糴非正賦,不得已而取之,乃止敷民戶,而不及官戶。」[四]形勢戶「謂見充州縣及按察〔官〕司吏人、書手、保正、耆、〔戶〕長之類,並品官之家,非貧戶弱者」。[五]形勢戶以外的人戶稱平戶,平戶一詞在今存的宋代文獻中使用不多,如南宋時有人建議設甲頭催稅,「以形勢戶催形勢戶,平戶催平戶」。[六]總的說來,形勢戶包括官戶和富有的吏戶,其范圍顯然寬於官戶,而與之對稱的平戶,其范圍又窄於民戶。
二、按人戶居住地區分,則有鄉村戶和坊郭戶之別,分別居住鄉村和城市。
三、按有無田地等重要生產資料,房產等重要生活資料,則有主戶和客戶之別。主戶又稱稅戶,「稅戶者有常產之人也,客戶則無產而僑寓者也」。[七]據《弘治徽州府志》卷2載:「寶慶三年(公元1227),見管戶一十二萬四千九百四十一,口二十三萬一千七百六十四。主戶:坊郭三千九十八,口一萬四千一百七十五;鄉村戶一十二萬一千六百四十九,口一十九萬二千九百七十五。客戶:坊郭七百八十九,口三千五百二十七;鄉村戶九千四百六,口二萬一千八十七。」
可見主、客戶與鄉村、坊郭戶是交叉的,有鄉村主戶和鄉村客戶,也有坊郭主戶和坊郭客戶。宋代社會是個農業社會,鄉村人口中佔了絕大多數。人們有時以主、客戶代表鄉村主、客戶,但決不可忽略坊郭主、客戶的存在,特別是在開封、臨安等府,坊郭主、客戶在總數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鄉村主、客戶的區分主要在於有無田地,而坊郭戶主、客戶的區分看來在於有無房產。
四、按財產多少,鄉村主戶分為五等戶,坊郭主戶分為十等戶。司馬光說「今時坊郭十等、鄉村五等戶」。[八]鄉村五等主戶一般是第一、二、三等戶稱上戶,第四、五等戶稱下戶,有時也將第三等戶稱鄉村中戶。宋朝劃分戶等的財產標准,可謂五花八門
可見劃分鄉村主戶的戶等,往往是綜合田地多少和肥瘠兩種因素。劃分坊郭戶等更為復雜,有的地區是依據屋稅,其基礎則是房屋的好壞,有的地區甚至是將坊郭主、客戶混通分為十等。
在某種意義上說,宋朝戶口分類制度的確立,正是隋唐以來階級結構變化的終結。宋朝的鄉村客戶、鄉村下戶、鄉村上戶、官戶、形勢戶等法定戶名,在相當程度上可說是反映了宋朝的階級結構。但從另一角度看,宋朝戶口分類制度所反映的階級結構只是近似的,戶口分類可以成為研究階級結構的入口和突破口,卻不能等同於階級的劃分和階級結構的分析。由於宋朝人戶的貧富狀況經常發生變動,農民的逃亡和反抗,地主的作弊等因素,官府的戶籍登記和統計必然是漏洞百出。官府至少也是三年一次作戶口人丁、財產等登記,有時甚至一、二十年不作清理。有些戶名,如鄉村中戶作為鄉村人戶的中間等級,階級狀況就比較復雜,並不單一。坊郭戶只是城市居民的統稱,其階級結構也須另作具體分析。
宋朝是以租佃制為基礎的農業社會,其主體階級無非是農民和地主兩大階級。在當時手工勞動的生產水平下,北方旱地一個男勞力使用牛耕,大約可以耕種四十宋畝,所謂「國朝之法,一夫之田為四十畝」,[九]但是在南方的水田,一個男勞力的可耕地約二、三十宋畝。[十]一個鄉村主戶擁有的耕地若是超出,甚至大大超出本戶勞動力的可耕面積,其出路無非有二,一是出租,二是僱工。此外,宋代也有類似於近代貧困線的概念,一般以二十宋畝以下的農戶作為「貧下之民」的標准。[11]無地或少地的農戶有多餘的勞力,為了維生,租地和被雇,也是勢所必然。宋代史籍中常說:「地各有主,戶或無田產,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12]就是宋代社會最普遍、最常見的現象。田地不均,是農民和地主兩大階級存在的基本條件。宋代社會固然也有鄉村僱傭制的發展,但佔主導地位的則是租佃制。
宋朝的鄉村客戶和下戶雖然也有一些復雜的成分,但其主體無疑組成了宋代社會的農民階級。客戶往往成了佃農的代名詞,宋詩稱「凡農主客兩相依」,[13]「客戶耕田主戶收」,[14]租田繳納對分租,可稱「主、客分」,[15]也有所謂「主客四六無偏頗」。[16]但列入鄉村下戶戶籍者,則不僅有自耕農和半自耕農,也有佃農。由於一些復雜的原因,使大量沒有田地,本應算作鄉村客戶的佃農,也列入了鄉村下戶的戶籍登記。按宋人的說法,「十室之夫,耕人之田,食人之食者九」,[17]「天下之自耕而食,為天子之農者十無二、三;耕而食於富人,而為之農者蓋七、八矣」,[18]看來佃農和半自耕農的數量應多於自耕農的數量。若以北宋各代主、客戶統計數平均計算,客戶數約占總戶數的34·5%,而鄉村下戶約占總戶數的43·7—59%。宋朝戶口統計本無准確性可言,但在鄉村下戶和客戶的法定戶名之下,其所包括的宋代農民,約占總戶數的四分之三至十分之九,還是多少反映和接近了宋代社會階級結構的實際情況。
鄉村下戶和客戶的實際經濟地位是相似的,同處於社會底層,「凡第四、第五等之家,田業壟畝之多寡無甚相遠,粗糲不充,布褐不備,均未免凍餒之憂」。[19]有的學者認為鄉村第四等戶相當於自耕農,第五等戶相當於半自耕農,似乎是將復雜的社會現象過於簡單化,在今存史料中也難以找到依據。
宋代鄉村的商品經濟雖有某種程度的發展,仍以自然經濟為主,農民與商人的關系並不密切,與農民關系密切的當然是地主。地主擁有大部分田地,其主要經營方式則是出租。宋代的貨幣地租有一定的發展,卻仍以實物租為主。在實物租中,分成租包括主客對分,主客四六分、三七分、六四分、七三分等,定額租在北方約每宋畝幾宋斗,南方很多在每宋畝幾宋斗到一宋石之間,有的高達二宋石以上。江淮以南地區較多地實行晚稻和冬麥兩熟制,水田不收麥租,也有相當的普遍性。此外,耕牛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出租,也有牛租。高利貸也是地主盤剝農民,兼並田地,將農民束縛於田地的重要手段。北宋和南宋的法定借貸年利率分別以100%和50%為限,並且禁止「回利為本」的復利,「元借米穀者止還本色」。[20]但實際生活中的高利貸卻不以官方所定的利率為限。編入鄉村下戶和客戶的農民分別有不同的賦役負擔。宋朝攤派賦役,始終注意了鄉村主戶與客戶的區別,鄉村上戶與下戶的區別,對下戶和客戶有一系列減免的規定。但由於地主轉嫁賦役負擔等各種原因,鄉村下戶和客戶不可能得到輕徭薄賦的實惠,卻成為賦役的主要承擔者。
從宋朝的史實出發,地主階級大致可劃分為皇室、官戶、吏戶、鄉村上戶、僧道戶、?人等幾個階層。除了趙氏皇室外,官戶作為一個法定的階層,居於社會的最高層,宋朝的外戚大體可列入官戶,宗室的一部分也可列入官戶。官戶享有若干特權,也有不少禁約,在宋朝的龐大等級結構中,即使同屬官戶,其特權和禁約也有很多身份性的差別。官戶絕大多數擁有數量不等的田產,他們收取地租,很多人又兼營工商業,官場中也有各種貪污腐敗的情況。宋朝的中高級官員雖有蔭補特權,但官戶的成員卻仍經常處於流動狀態,仕宦之家的子弟往往破落敗家。這與魏晉南北朝時的門閥士族形成鮮明對照。
宋朝官與吏的流品區分甚嚴,從體制上貴官而賤吏,這與金元社會也形成鮮明對照。但從另一角度看,吏戶卻是僅次於官戶的統治階級,其戶數也多於官戶,對廣大民眾說來,則是更為直接的統治者、壓迫者和剝削者,甚至有「吏強官弱」之說。[21]吏戶兼並田產,放高利貸,貪污、行賄、勒索等行為,也史不絕書。
鄉村上戶大體上是指沒有官和吏的身份的地主。盡管各地的劃分戶等標准不一,但鄉村上戶往往擁有幾百畝以上的田產。按照宋朝制度,鄉村上戶須服職役,即吏役,即擔任州縣衙門公吏或鄉村基層政權頭目,他們輪差服役期間,就由平戶升格為形勢戶,退役之後,又降為平戶。鄉村上戶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的重要方式,是子弟們讀書應舉,由科舉入仕,上升為官戶。此外,宋朝的進納制度,即鄉村上戶通過向國家捐獻錢糧之類,也可入仕。但官場中對進納入仕者的升遷有許多限制,被視為是一種並不榮耀的出身。
僧道戶是指僧寺和道觀,宋朝的戶口登記中,一般是將一座寺觀作為一戶,而「附入主戶數」。[22]寺觀往往出租田產,也兼手工業、商業、典當借貸業、房地產出租業等。有的地區,例如福建路,僧寺的田產更遠富於民戶。僧道原則上不能繁衍後代,寺觀的田產等由住持僧和知宮觀事掌管,而此類人的選拔往往由官府世俗權力所操縱。
幹人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是官戶和地主的高等僕人,為官戶等經營田地出租,收取地租,買賣田地,主管財務,放高利貸,經營商業等,但對農民而言,卻是直接的盤剝者。部分幹人也有自己的田產,或向農民轉租官私田地。
宋朝的坊郭戶作為城市居民,其上戶包括城居官戶、吏戶、地主、幹人、房主、大商人、貸主、手工業主等,宋朝常有地主兼商人、官吏、貸主、房主幾位一體的情況。坊郭下戶包括小商販、工匠等。宋代社會的商人勢力較前朝壯大,輕商的傳統觀念有所削弱,大商人已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
宋代的私人奴婢的法定名稱是人力和女使,具有僱傭性質,其社會地位顯然比唐律中的奴婢有所提高。
總的說來,唐宋時代農業、商業、手工業以至家內勞動中僱傭制的發展,是值得注意的現象。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以農業作為主要的產業部門,秦漢時農業中有奴隸制和僱傭制,但租佃制至少也占據重要地位。降及宋、明、清三代,農業中以租佃制為主,僱傭制為輔。但在工商業以至家內勞動中,其演變的方向則是由奴隸制轉變為僱傭制,而唐宋正是此種轉變的重要時期
㈡ 宋朝繪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1、繪畫題材和表現體裁的多樣化。宋代繪畫題材擴大,繪畫分科變細,計有佛道、人物、山水、屋木、走獸、花卉、翎毛、墨竹、龍水等門類。繪畫形式中工筆繪畫有突出成就,青綠重彩仍然流行,水墨著色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地位,寫意畫開始出現。宋代繪畫體裁有巨幅壁畫、高屏大幃、長卷立軸、小幅繪畫、冊頁形式、白描粉本小樣等多種樣式。
2、文人參與繪事,文人繪畫漸成潮流。科舉制提高了整個官僚的文化水平,以科舉進身的文人力圖強調自己的文化英雄地位,將繪畫視為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
宋代不少文人士大夫將繪畫看成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在繪畫中以墨竹、墨梅、山水樹石及花卉等為題材,追求主觀情趣的表現,反對過分拘泥於形似的描繪,藝術上主張寧和平淡,追求天真清新的風格。米氏父子、蘇軾等人為典型代表。
3、在宋代,宮廷繪畫承載著宣傳教化、籠絡重臣、粉飾太平的主要功能。宮廷畫家在藝術上必須附和帝王的審美趣味,因此,宮廷繪畫的主要表現風格為:造型准確,格法嚴謹,精微細膩;賦色濃艷,華貴富麗;既有精密不苟之長,某些作品又有萎靡柔媚的傾向,形成「院體」畫的獨特風格。宋徽宗趙佶為典型代表。
4、出現了職業畫家。畫工解除了對貴族的人身依附,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文化生活活躍,繪畫的需求增加,繪畫的服務對象有所擴大,為繪畫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一些畫師們的創作進入城市商業市場,不少技藝卓絕的畫家活躍在社會上,對促進宋代繪畫起重要作用。
這時期的職業畫家的創作具有明顯的商品畫性質。繪畫作為固定行業與社會建立更廣泛的聯系,突破了宗教題材與貴族題材的羈絆。擴大了視野,使世俗美術有了很大發展。宋代風俗畫的發展可以為證。
(2)宋代藝術成果擴展閱讀:
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運用多採的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可在宋代繪畫中找到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
宋代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並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的寫實能力。
文人士大夫繪畫對於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的繁榮基礎上得到高度發展,其藝術成就也不容忽視。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群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系。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畫院的基礎上,宋代繼續設立翰林圖畫院,以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採的面貌。
㈢ 宋代陶瓷的藝術成就是什麼
宋代是中國的瓷器藝術臻於成熟的時代。宋瓷在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著稱,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當時出現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名窯和名瓷,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在燦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窯中,景德鎮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滿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窯燒造的青白瓷最為精美,冠絕群窯。它的胎土採用當地高嶺土,素白細密,潔凈緊實,經過一道道繁復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奪人的藝術效果。燒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澤瑩潤,清素淡雅,純凈細膩。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不管是在種類、樣式還是燒造工藝等方面,均位於巔峰地位。難怪當代陶瓷收藏高手對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會愛不釋手: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輝燦爛,其「窯變色釉」釉色變化如行雲流水。汝窯造型最豐富,來源於生活,如宮中陳設瓷,瓷釉顯得晶瑩柔潤,猶如一盅凝脂。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宋代龍泉窯中上好的青瓷。被美術家譽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辭瓷(又名冰裂、斷紋)令人玩味無窮,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結晶釉正是宋人的創舉。宋代定窯的印花、耀窯的刻花是瓷器裝飾手法的新貢獻。唐、五代時期窯工們創造的越窯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窯白瓷,已不能同宋瓷爭高低了……
㈣ 淺析宋代花鳥畫的藝術特點和成就
花鳥畫在宋代具有很高的地位,這一時期的宋代花鳥畫無論是在技法上回、意境上還是筆答墨技巧上等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在宋代,繪畫的高度繁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畫家繪畫地位提高的必然狀態,最為引人注目的事是由政府專門建立了官方的繪畫創作機構「翰林圖畫院」,一時高手雲集,爭奇斗艷。此外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宋代文人參政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鬱郁乎文哉」的宋代文人具有弘道和重德的時代性格,使得文藝的創作充滿了高度的人文精神,文人畫的盛行使我國繪畫從此邁入了文學化的近代時期~花鳥畫在宋代具有很高的地位,這一時期的宋代花鳥畫無論是在技法上、意境上還是筆墨技巧上等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在宋代,繪畫的高度繁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畫家繪畫地位提高的必然狀態,最為引人注目的事是由政府專門建立了官方的繪畫創作機構「翰林圖畫院」,一時高手雲集,爭奇斗艷。此外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宋代文人參政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鬱郁乎文哉」的宋代文人具有弘道和重德的時代性格,使得文藝的創作充滿了高度的人文精神,文人畫的盛行使我國繪畫從此邁入了文學化的近代時期[~
㈤ 論述宋代花鳥畫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花鳥畫是宋代宮廷畫院繪畫的重要類別,在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宮廷花鳥畫家極重視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他們筆下的花果草木,務求生動逼真,合情合理,一絲不苟。其表現精工細麗,設色濃重典雅,造型周密端莊,反映出宋代宮廷貴族的審美特徵。
趙佶 即宋徽宗,北宋畫家,書法家。在政期間,擴充畫院,興辦畫學,鑒藏古畫,編纂《宣和畫譜》,使的宋代宮廷畫院人才濟濟,達到我國宮廷繪畫最興盛的時期。趙佶長於工筆花鳥畫。代表作《芙蓉錦雞圖》。
北宋中葉,許多文人把繪畫視為一種文化修養,並經常進行藝術鑒賞、藝術收藏和藝術創造活動。這種活動圍繞梅、蘭、竹、菊展開,使「四君子」題材在宋代形成,成為繪畫中的獨特門類。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畫,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中國畫的雛形,而中國花鳥畫,由一開始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到形成一個獨立的畫科,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到了宋代,花鳥畫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那麼從什麼角度來看待宋代花鳥畫呢?筆者認為至少要從四個方面來看:一是宋代花鳥畫的科學性,二是宋代花鳥畫的藝術性,三是宋代花鳥畫的文學性,四是宋代花鳥畫的實用性,這四個方面正好反映了宋代花鳥畫的多元性。宋代繪畫有很高的科學性,這一點從一些流傳下來的畫史中可以看到,宋徽宗趙佶對繪畫表現必須符合客觀真實上,有兩個著名的故事:「徽宗建龍德宮成,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上來幸,一無所稱,獨顧壺中殿前柱廊眼,斜枝月季花,問畫者為誰?實少年新進,上喜賜緋,褒錫甚寵,皆莫測其故。近侍嘗請於上,上曰:『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此作者時日中者,無毫發差,故厚賞之。』」這種對於花的觀察細致入微,能分辨出花盛開時,不同的時辰,不同狀態的觀察能力,直到現在也值得我們學習.
㈥ 宋朝的藝術成就
手工業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宋瓷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四 造紙供應流程圖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㈦ 宋代在理學方面的藝術成就
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理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新學、司馬光(溫公)朔學、蘇軾的蜀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含張載的關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
概括說來,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①本體論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張載提出氣本論哲學,認為太虛之氣是萬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②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系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來源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 ;性和情是體用關系,而心是「主宰」.③認識論問題 ,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 .張載首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陸九淵強調「反觀」;王守仁則提出「致良知」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從而完成由內向外的認識路線 .
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盡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
作為地主階級新的思想理論體系,理學一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過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學方面的發展,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對於日本、朝鮮的歷史發展,理學也曾發生相當大的影響.但是,理學在強化封建禮教 、維護宗法等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愈益起著消極乃至反動的作用.
宋明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或宋學.
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徽州為「程朱桑梓之邦」,宋代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及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且在新安的傳播和影響尤為深,世稱"新安理學".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故稱其為"程朱闕里".朱熹亦自稱「新安朱熹」.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之父朱松,祖居歙縣篁墩,曾在歙縣城南紫陽山老子祠讀書,入閩任政和縣尉自署"紫陽書堂",後因被任武職,舉家遷到婺源.他以「紫陽」名其居、朱熹亦題名其書房為"紫陽書房".
學者因而稱朱熹為"紫陽先生",稱其學派為"紫陽學派".朱熹從師李侗,接受程頤的思想觀點,後加以發揮,建立嚴密的理學思想體系.他融道家和禪學思想入儒學之中,使儒學蛻變出古代社會的又一經典理論--理學.他提出「天」、"氣"、"格物致知"、"知行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疇.他認為"理"是至高和包羅一切的,故稱"理學".朱熹所說的"理",實際上指封建倫理綱常.而且認為"理"是永恆存在的,企圖使封建倫理永恆化.他還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朱熹廣收弟子,親自講學,門生遍布各地,有學術成就、政治建樹者頗多,這使朱熹學派成為理學史上最有勢力的學派.他是理學伯集大成者,在中國思想史上影響甚巨.朱熹曾三度回徽省親,每次逗留數月,所以徽州從其學者甚眾.學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歙縣祝穆、吳昶,休寧程光、程永奇、汪莘、許文蔚,祁門謝璉等等.這些學生,講學鄉里,推崇理學,使徽州成為理學影響最深的地區.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推崇,追封死後的朱熹為太師、徽國公,親自為歙縣"紫陽書院"題額.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徽州正統的學術思想.
元朝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竭力推崇理學.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舉考試的依據.徽州學者對程朱理學更是信奉不移,「是以朱子之學雖行天下,而講之熟,說之詳,守之固,則惟新安之士為然.」"凡六經傳注,非經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教,子弟不以為學",並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當時,徽州"書院林立,以紫陽為大",紫陽書院被視為傳播程朱理學之聖壇.清代曹振鏞稱:"自宋、元、明,迄今數百年,江以南之私淑文公,能於學校自表見者,必推我新安」故徽州被稱為"理學之邦".新安理學家,除朱熹及其門弟子外,還有休寧理學九賢,歙縣錢時、曹涇、鄭玉、唐仲實、姚璉、吳曰慎,祁門汪克寬,黟縣李希士.新安理學的主要著作,有解釋程來理學命題的《性理率訓講義》、《太極圖書》、《近思錄注》,有解釋程朱理學命題的《四書發明》、《太極篡疏》、《禮記集成》、《六典撮要》等.從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間,新安理學在徽州維系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從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間,新安理學在徽州維系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朱熹提倡讀書,認為窮理之要,必在讀書,促進了徽州讀書好學風氣,縉紳之家往往自編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誦讀、理學家對理欲、心物、義理、天人等概念的意義、關系的追問和邏輯論證,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維,培養了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新安理學家恪守朱熹的義利之辨,強調"天理為義,人慾為利",頌揚"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思想,學子以之為書院之規,士夫以之為立身處事的教條,徽州商人"賈而好儒",以"仁義禮智信"這商業倫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氣節,也與朱熹的新安理學分不開.但是,理學的核心綱常倫理,新安理學講究忠君孝親、男尊女卑、喪制禮服、修祠續譜、建坊樹碑.大批的"貞女烈婦"、"孝子賢孫"為傳統禮教而殉身,這理學在程朱桑梓之邦結出的惡果.
㈧ 簡述宋代話本的內容及藝術成就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㈨ 宋代藝術的主體風格
宋代藝術總體風格可用四字概括——典雅平正。
其傢具、陶瓷、漆器、染織多造型古雅、色彩純凈,並且內聯天真,不事雕琢,以質朴取勝,給人清新淡雅之感,去掉多餘裝飾,只以勻稱的造型、舒適的比例、潤澤的表面產生含蓄之美,少,就是多。以下分類論之。
唐、五代傢具是宋代漢族傢具的發展之源,但宋式傢具又是明清傢具之源。宋代的書法、繪畫以及文人畫理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影響。而且,此時漢族工藝美術所獲得的業績與地位也是舉世矚目的。總的來說,宋代漢族工藝美術具有典雅平正的藝術風格,其傢具、陶瓷、漆器、染織多造型古雅、色彩純凈,並且內斂天真,不事雕琢,以質朴取勝,給人清淡雅緻之感。
其中,以宋代瓷器的簡雅之美影響最大,它既是中國瓷器長期進步的結果,也是宋代特有環境的產物。譬如,以低賤模仿高貴,以材質低廉的器物模仿材質珍貴的器物是工藝美術史上的一般規律,但是一些宋瓷卻反其道而行之,如有的瓷器在造型上就模仿竹簍等普通百姓使用的日用品,這顯然是宋代文人趣味的作用,這種審美趣味甚至一直流傳到今天。和宋瓷相似,宋代漆器也朴實無華,多以生活器皿為主,簡潔優美,並流行單色漆,顏色以黑色居多,紫色次之,朱紅色又次之,但多無紋飾。也許正是在瓷器的影響下,它去掉了多餘裝飾,只以勻稱的造型、舒適的比例、潤澤的表面產生含蓄之美。
宋代之前,漆器大多講究彩繪、鑲嵌與雕飾;到了宋代,漆器風格一轉,以講究線形與比例的素器取勝。宋代漆器凝煉的造型也會讓人自然想起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理念中的「少就是多」,而且比較一下宋代漆器和後來日本現代漆器,會發現後者和前者在理念與風格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另外,宋代服飾也趨於簡潔化和儒雅化,這不但是對唐代開放、熱烈、雍容、華美的服飾風尚的一種革新,而且對後世(尤其是明代)的服飾無論在形式上還是觀念上都有深刻影響。和唐朝服飾相比,宋代服裝顯得簡朴適意,休閑自在。
當然,以上這些宋代工藝美術審美風格的形成源於一定的時代語境。
與其他的統治者相比,宋代帝王們大多數提倡簡朴。以修建陵墓為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很早就開始給自己修墓,如秦始皇十三歲登基後就給自己修墳;康熙八歲繼位不久就給自己建陵。通常是皇帝不死,皇陵工程不能竣工。這樣下來,陵墓之奢華可想而知。而宋朝則規定皇帝身前不能建造陵墓,皇帝死後,僅有七個月時間建造陵墓,因此宋代皇陵之簡朴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宋朝政府還頒布一系列政策來倡導儉朴。如大中祥符元年 (1008),真宗下詔:「宮殿苑囿,下至皇親、臣庶第宅,勿以五彩為飾。」天聖七年(1027),仁宗下詔:「士庶、僧道無得以朱漆飾床榻。九年,禁京城造朱紅器皿。
也有不少宋代名臣推崇儉朴的重要性,如程頤建議皇帝「服用器玩,皆須質朴,一應華巧奢麗之物,不得至於上前。要在侈靡之物。不接於目」。蘇軾也認為,禁止奢侈應從後宮始,他說:「臣竊以為外有不得已之二虜,內有得已而不已之後宮。後宮之費,不下一敵國,金玉錦綉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毀,務以相新,主帑之吏,日夜儲其精金良帛而別異之,以待倉卒之命,其為費豈可勝計哉。今不務去此等,而欲廣求利之門,臣知所得之不如所喪也。」司馬光甚至認為要想上下風俗清明,仍必須依賴於法律的執行,他說:「內自妃嬪,外及宗戚,下至臣庶之家,敢以奢麗之物誇眩相高,及貢獻賂遺以求悅媚者,亦明治其罪,而焚毀其物於四達之衢。」高錫也執此種看法,他在《勸農論》中說,只有如此,「則奇伎淫巧,浮薄澆詭,業專於是者盡息矣。」當然,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提倡,也不排除有些人,甚至包括統治者,繼續沉浸於奢侈的享受而不能自拔,這又另作別論。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