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發〔2015〕8號文件的精神,按照自治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要求,內為解決容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問題,自治區出台了本《暫行規定》,進行事業單位科技成果管理改革。通過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將科技成果管理由過去的「審批制」改為「放權制」,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下放給事業單位,更有利於調動事業單位及其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
以前,科技成果的使用和處置一直按照現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執行,科技成果對外投資、轉讓,要由單位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批及備案。這次改革將事業單位科技成果的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使用事項的審批納入了改革范圍,取消了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事項的所有審批和備案要求。改革後,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科技成果的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不再審批或備案。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都下放給事業單位,減少層層審批,縮短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時間,大大激勵了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突破,不僅簡化了程序,而且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速度。
㈡ 按勞分別,按勞動成果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有什麼區別呢
很簡單,首先來要明白這三個分配有源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按勞,所以 他們共同的地方都是你的勞動所得.其次,既然都是勞動所得,那這三者的區別就在於你工作的單位不同了(也就是所有制性質不同),在公有制范圍內(包括國有和集體經濟)叫按勞分配,在個體經濟(個體戶)中叫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在私營和外資經濟(私企,外企)中叫按勞動要素分配.明白了么.
另外要清楚,農民種地所得屬於按勞分配,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屬於集體經濟,這個是容易出錯的地方,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什麼是工作成果所有權
工作成果所有權:這個工作成果是屬於你的,你研究出來的成果,類似專利。別人要使用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那就屬於侵權行為。
㈣ 按勞分配,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怎麼區別舉例說明。
什麼是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是與按資分配相對應的一種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是作為與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相對應的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提出來的。熟悉按資分配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按勞分配的基本含義。
按資分配從廣義上而言它包括三種含義:一是指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二是指按照資產所有者投入生產過程的資產量分解企業生產成果--即剩餘價值量;三是指剩餘價值在不同部門不同行業資產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其中,體現資產所有權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是基礎,二、三兩個方面則分別從企業和整個社會說明了按資分配。至於狹義的按資分配則是廣義按資分配的第二種含義:即剩餘價值量在資產所有者之間的分配,這種情形只有在多個資產所有者合資經營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因此,現代股份制企業才是典型的按資分配企業。
根據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對應的原理,我們可以具體地理解按勞分配的基本含義、分配過程及基本形式。
1,按資分配企業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是「生產資料消耗+必要勞動價值量(即工資)+剩餘價值量(即利潤)」;按勞分配企業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應該是「生產資料消耗(我把它稱之為『公資』)+公共需要勞動價值量(可稱之為『公需』,即必要扣除部分)+消費價 值量或消費金」。這兩種模式形式相似,但本質有根本性的區別:在按資分配條件下的企業價值運動是首先用工資限定勞動力的價值量,使企業經營活動的變化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盈虧,以體現投資者的利益要求;而在按勞分配條件下,首先限定的是生產資料價值量,使企業經營活動的變化表現為消費價值量(即勞動收入)的增減。
2,按資分配的基本形式是什麼呢?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股票。為了區別資產所有者投入生產資料價值量的差別,按資分配企業採用了「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股票這種形式。很顯然,按勞分配企業要明確區別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也必須採用類似股票的生產勞動價值形式,這種形式也只能是「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工分或工票,而不可能是直接的貨幣形式。
3,按資分配企業生產成果--剩餘價值量在資產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公式是「個人股分擁有量×每股股利=股東收益」;相應地,按勞分配企業生產成果在勞動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公式也應該是「個人工分總量×工分單價=勞動收入」。在這里,分配主體、分配依據、分配形式都變了,只有分配過程相似而已。
由於按資分配屬於資產所有權,它資產所有者的權利。因此,在資本主義企業,要實現按資分配,就必須建立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產權制度。
㈤ 按勞動力分配、按勞動力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有什麼區別
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要素所有權,從生產要素使用者那裡獲得報酬的經濟行為。
我們通常說的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技術、資本、管理等。所以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最多元化的,在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大力推行這種分配製度是很有促進作用的。
而按勞分配則與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是把勞動力當成商品,當成生產要素之一。
按勞分配則是把勞動者當成公有制經濟的主人,按勞動者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主要體現共同富裕原則。
㈥ 按勞分別,按勞動成果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有什麼區別呢O(∩_∩)O謝謝
很簡單,首先要明白這三個分配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按勞,所以 他們共同的地方都是你的勞動所得。其次,既然都是勞動所得,那這三者的區別就在於你工作的單位不同了(也就是所有制性質不同),在公有制范圍內(包括國有和集體經濟)叫按勞分配,在個體經濟(個體戶)中叫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在私營和外資經濟(私企,外企)中叫按勞動要素分配。明白了么。
另外要清楚,農民種地所得屬於按勞分配,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屬於集體經濟,這個是容易出錯的地方,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按勞分配和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有區別嗎
按勞分配是來我國經濟制源度中的基礎分配製度,是指按勞動者按勞動貢獻(一般按勞動時長衡量)來分配勞動成果。
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是指對取得個人專利、個人知識產權等群體,按其創造的經濟效益去分配。
實際上這個分配製度是馬克思經濟學那一套的,對現實經濟沒有什麼指導意義。
如果非要研究的話你可以這樣去理解:按勞分配是針對普通勞苦大眾,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是針對其他人的,比如企業主、個體戶、藝術家等。
㈧ 項目中的知識產權與成果管理及權益分配怎麼寫
參考一哈!
本項目擬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軟體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開發基礎數據運行平台,專由北達愛學(原北大屬附中附小網校)負責服務體系的構建和應用示範的推廣,負責中小學師資培訓課程的集成與提供,負責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提供;負責數字化校園思路整合以及項目進度監控;負責項目應用的推廣示範。
㈨ 產品設計書中的科技成果權益分配怎麼寫
本項目的知識產權歸屬、成果管理及合作權益分配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各方經協商,形成如下原則:
1. 依託單位與合作單位在申請本項目之前各自所獲得的知識產權及相應權益均歸各自所有,不因共同申請本項目而改變。
2.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各方應對項目執行過程中產生的科技成果(發表論文、申請發明專利和軟體著作權等)按下列方式及時採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1)根據項目任務分工,在各方的工作范圍內獨立完成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各方獨自所有。一方轉讓其專利申請權時,其他各方有以同等條件優先受讓的權利。
(2)因項目需要,各自向對方提供的未公開的、或在提供之前已告知不能向第三方提供的與本項目相關的技術資料、數據等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各自所有或合法擁有的任何計算機程序、代碼、演算法、公式、過程、觀念、圖表、照片、制圖、設計、產品、樣品、發明創造(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無論是否獲得專利)、技術秘密、版權、商標、產品研發計劃、預測、策略、規范、實際或潛在商業活動的信息、客戶與供應商名單、財務事項、市場營銷計劃等技術、商務上的信息等。未經提供方同意,不得提供給第三方。
(3)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由各方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各方共有。一方轉讓其共有的專利申請權的,其他各方有以同等條件優先受讓的權利。一方聲明放棄其共有的專利申請權的,可以由另一方單獨申請或者由其他各方共同申請。合作各方中有一方不同意申請專利的,另一方或其他各方不得申請專利。
(4)由各方共同完成的技術秘密成果,各方均有獨立使用的權利。未經其他各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轉讓技術秘密。
(5)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的精神權利,如身份權、依法取得榮譽稱號、獎章、獎勵證書和獎金等榮譽權歸完成方共有。
(6)各方對共有科技成果實施許可、轉讓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而獲得的經濟收益由各方共享。收益共享方式應在行為實施前另行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