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列舉中國十個科技成就
第一. 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獲重大成果 啟動3年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獲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建成並穩定運行全球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主幹網;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型定址體系結構和兩代互聯網的獨特過渡技術;向國際組織提交7項標准草案。其中3項成果屬於國際首創,總體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提高我國在國際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競爭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首次在全國主幹網大規模使用國產IPv6路由器,採用率達到80%。這對推進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第二. 川東北地區發現迄今最大整裝天然氣田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國川東北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經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辦公室審定,普光氣田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0.75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普光氣田的發現,對中國石化資源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為緩解中國油氣資源緊缺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 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9月28日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裝置的關鍵部件均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的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加工、製造、組裝、調試,全部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EAST的建設使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受到國際聚變界的高度重視。
第四. 在量子水平上觀察到化學反應共振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同事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全量子態解析度的氟加氫分子化學反應的共振現象,並被理論模型所證實,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化學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並將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RIChardN.Zare高度評價了中國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第五. 第一條「綠色長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歷時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生態工程建設研究」,世界上第一條穿越流動沙漠最長、長度為436公里的「綠色長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呈現。中石油和中科院聯手在先導試驗的基礎上沿沙漠公路兩側進行大規模綠化建設,並對生物防沙技術進行了長期研究,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
第六. 首次環球大洋科考凱旋 1月22日,「大洋一號」科考船經過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各項任務。據國家海洋局介紹,這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單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樣品。環球科考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活動中的國際地位。
第七. 治療性乙肝疫苗研究獲重大進展 第三軍醫大學研製的「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順利完成Ⅰ期臨床研究,目前正在開展Ⅱ期臨床研究。這是第一個進行臨床試驗的模擬抗原疫苗。「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屬於國家Ⅰ類新生物製品,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發明專利。復旦大學與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開發的「乙克」疫苗正准備啟動Ⅲ期臨床試驗。這些成果將對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貢獻
第八.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獲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時20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儲存環成功實現束流積累,儲存環和直線加速器工作穩定,束流性能良好,這意味著BEPCII第二階段建設任務基本達到目標,是工程建設的重大里程碑。在這之前的9月19日,我國最大單體超導磁鐵研製成功,北京譜儀Ⅲ超導磁鐵勵磁成功。目前,國際上只有歐美、日本能研製這種大型探測器單體超導磁鐵。改造後的BEPCII將在世界同類型裝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將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
第九. 實現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並且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該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並以封面形式報道,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文章首次出現在該雜志封面。該研究結果為各種實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開創了新起點,對容錯量子計算、量子中繼、普適量子糾錯等重要研究方向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十. 「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 4月27日6時4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升空的「遙感衛星一號」和用於發射衛星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研製。衛星質量為2700餘公斤,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貳』 什麼才是中國製造的貢獻
錢三強 錢學森 錢偉長 俗稱三錢
『叄』 中國近5年重大成就都有哪些
一、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
2017年8月16日凌晨,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在中國酒泉順利發射,被命名為「墨子號」為我國科研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肆』 建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是什麼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伍』 中國近20年取得的成就
2.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 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3].
3.民主法治意識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秘魯阿普拉黨總書記毛里西奧·穆爾德說:「中國目前實行的政治制度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制度不同於西方社會所重視的代議制民主,中國共產黨所實行的政策和措施是務實而有效的,中國的經驗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強大執政能力值得學習和研究。」
4.社會和諧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8奧運會的成功舉辦;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5.文化體育繁榮昌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 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
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
『陸』 2015年中國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1、2015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首飛成功。
長征六號為三級火箭,有700km高度太陽同步軌道500kg的運載能力。該火箭成本低、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有許多新技術是在中國國內首次應用,研製難度很大。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於2009年獲得國家正式批復立項,並於2013年12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完成場箭合練。
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長征六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箭20星」首飛成功,不僅標志著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而且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這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
2、2015年9月25日:2015年成都IVV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
第十四屆IVV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國際市民體育聯盟(IVV)、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國際市民體育聯盟中國總部(CVA)、成都市體育局、成都市政府外辦、成都市旅遊局、成都市博覽局、錦江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將於2015年9月25日—29日在中國成都舉行。
3、2015年10月5日:中國葯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女性得主。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如何將青蒿素從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來,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4、2015年12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它具有能量解析度高、測量能量范圍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強等優勢,將中國的暗物質探測提升至新的水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2016年12月29日通報,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近兩個月內頻繁記錄到來自超大質量黑洞CTA 102的伽馬射線爆發。這是暗物質衛星科研團隊自衛星上天後首次發布觀測成果。「悟空」觀測到的現象表明,黑洞CTA 102正經歷新一輪活躍期。
5、2015年7月31日:冬奧會申辦成功
2015年7月31日,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國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 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中國北京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
『柒』 15年之間祖國的成就
【300米飽和潛水作業成功】
2014年1月11日24時,在距離深圳近200海里的南中國海,我國首次深海300米人工飽和潛水作業取得成功.
作為唯一一種可使潛水員直接暴露於高壓環境開展水下作業的潛水方式,飽和潛水已廣泛應用於失事潛艇救援、海底施工作業、水下資源勘探、海洋科學考察等軍事和民用領域.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飽和潛水技術研究,據了解,英、美、瑞士、挪威、法、德、日本、俄羅斯等8國已先後突破400米深度.
【吳美蓉獲得馮·卡門獎】
2014年1月10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世界航天局長峰會上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美蓉被授予馮·卡門獎,以表彰她50多年來對航天科技事業的執著追求,以及為國際航天合作做出的突出貢獻.同時,吳美蓉也成為國際宇航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女航天科技專家.
據了解,馮·卡門獎創立於1982年,是國際宇航科學界的最高獎項,被譽為「宇航科學諾貝爾獎」,每年授予一次一人,表彰在航天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
【飛蝗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破譯】
2014年1月16日,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銜,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譯了飛蝗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迄今人類破譯的最大動物基因組.基於基因組信息,該研究揭示了飛蝗食性、遷飛和群聚的奧秘,有助於揭示蝗災爆發機制.
【南極泰山站建成投入使用】
2014年2月8日,國家海洋局宣布,我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於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
中國南極泰山站和已經建成的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昆侖站、中國北極黃河站,既是我國極地工作者開展科學考察的平台,又是我國對外科學交流的重要窗口.
【嫦娥二號衛星飛向深空】
2014年2月14日,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獲悉:嫦娥二號衛星再次刷新中國深空探測新高度,目前已飛離地球7000萬公里,成為我國首個人造太陽系小行星的嫦娥二號衛星,目前狀態良好,正在繞日軌道上飛向更遠的深空.
【張益唐獲得羅浮·肖克數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2月13日宣布,華人科學家張益唐獲得2014年度羅夫•肖克獎中的數學獎項,以獎勵他在無窮多對孿生素數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這也是該獎項設立21年來首次頒給華裔學者.
【第三代戰機高速公路跑道試飛】
5月25日,包括第三代戰機在內的多種機型在鄭民高速公路飛機跑道試飛,這在我軍歷史上還是首次.這次試飛活動進一步檢驗了跑道技戰術性能,並形成了高速公路飛機跑道實戰化綜合保障能力,為提高飛行部隊平戰時備降應急能力和軍地聯合保障部隊飛行的協同能力奠定了基礎.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問鼎超算之巔】
從科技部獲悉,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並落戶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6月23日再次榮登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榜首,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獲得世界超算「三連冠」.這也是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第四次問鼎世界超算之巔.
【超長航時無人機遙感系統研製成功】
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由我國自主研製的超長航時無人機遙感系統取得成功,其30小時的續航時間打破了我國無人機最長續航16小時的紀錄.
【歐洲「羅塞塔」探測器進入彗星軌道】
歐洲航天局8月6日宣布,經過10年總長約64億千米的太空飛行,「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於當天按計劃進入了環繞「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軌道,成為人類史上首個近距離環繞彗星飛行的航天器,為人類探索太陽系的進程開啟了新的篇章.
【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獲批生產】
2014年8月20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由該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根據埃博拉病毒基因序列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通過總後勤部衛生部專家評審,並獲得正式生產批文,將在深圳市普瑞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從而為我國埃博拉病毒的早期診斷和防控提供重要技術儲備.
【「華龍一號」研發成功並通過國家權威評審】
8月21-22日,「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通過國家權威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華龍一號」成熟性、安全性和經濟性可滿足三代核電技術要求,設計技術、設備製造和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目前國內可以自主出口的核電機型.
在設計創新上,「華龍一號」提出「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採用177個燃料組件的反應堆堆芯、多重冗餘的安全系統、單堆布置、雙層安全殼,全面平衡貫徹了縱深防禦的設計原則,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捌』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幾年科技發展迅速,在很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雙向驅動已成為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下面就是我國近幾年在科技突破上取得的傲人成績。
中國大飛機:2017年5月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民用客機試飛成功。
造島神器:2017年11月3日,亞洲最大絞吸挖沙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下水,相比之前的絞吸挖沙船,「天鯤號」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將更多的泥沙送至更遠的目的地。以「天鯤號」為代表的新中國系列絞吸挖泥船現在是南海快速吹填造陸的主力軍,在永興島、美濟島、永暑島等8個島礁建設中得到應用,依靠其強大的挖掘能力,打通了堅硬環礁口門,在不到20個月內吹填造島近14平方公里、增加永陸面積17倍,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
5G的到來:2019年2月18日,「全國首個5G火車站」在上海虹橋站啟動建設。2019年3月30日,全國首個行政區域5G網路在上海建成,隨著首個5G手機通話的撥通,上海也成為全國首個中國移動5G試用城市。
最後,我們要堅信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讓科技強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更加充分展現,最終讓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早日實現。
『玖』 我國實施中國製造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麼
高鐵,大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