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與化肥和農葯有關的研究成果
常見氮肥有碳酸氫銨,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尿素。常見磷肥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礦粉。常見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草木灰。混合化肥有磷酸銨磷酸二氫鉀,硝酸鉀。農葯有殺蟲劑(敵百蟲,葉蟬散,樂果等等)殺菌劑(波爾多液,甲基托布津等)殺蟎劑,殺線蟲劑(威百畝)殺鼠劑,除草劑(草甘膦 2,4–D丁脂 等等)
不知道有木有幫助。。。
⑵ 研究成果指的是什麼
把你所獲得的科研成果(做了什麼項目獲得某種技術、產品或其他形式的成果),內拿到市科技局進容行鑒定,鑒定通過後得到一個鑒定證書,和專利證書類似,是對你獲得技術先進性的一種認可。這個成果鑒定對你申報其他相關項目有很大幫助。
⑶ 張祥民的研究成果
在基礎理論和創新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包括:色譜理論方面,在國際上(1)首次發現了色譜學上同族化合物的分簇現象,提出了多柱系統理論;(2)第一次建立了氣相色譜-液相色譜保留值換算理論模型;(3)首次建立色譜理論模型並實驗測定了106種多氯聯苯化合物的辛醇/空氣標准分配系數。在創新技術、新原理研究方面(4)建立了多個新型多維色譜分離系統,發明了並行陣列色譜與電泳高通量多維分離系統新技術,使蛋白質組等樣品的分離效率提高10-20倍;(5)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攜帶型快速氣相色譜儀,首創柱上加熱、微型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等創新技術;(6)首次研製出了sol-gel高強度毛細管液相色譜柱技術和530微米毛細管大口徑整體柱與富集柱制備技術;(7)發明了基於液體熱膨脹原理的高精度梯度微流泵,將在生物色譜、蛋白質組學多維分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8)發現了水楊酸甲酯等數種植物間傳遞的誘導抗性信號分子物質,是潛在生態農葯制劑;發現、確認了多種醛、酮及氨基酸等標志物與肺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密切關系,發展了快速、高靈敏度的測定新技術、新方法;在疾病診斷、普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9)在肝臟蛋白質組研究方面,首次分離、鑒定了人肝組織中數千種蛋白質;(10)建立了多維液相色譜平台技術,首次獲得了多種中葯及復方葯物的兩維色譜「超清晰」精密指紋圖譜,在葯效物質基礎、葯理研究方面有重要價值。
⑷ 黃宏的研究成果
主持或參與項目1. 教育部長江水水環境實驗室(同濟大學)開放基金項目及滾動資助《典型POPs在長江口水體及魚體中的富集特徵及風險評價》2. 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長江口及東海近岸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賦存特徵及沉積記錄》3. 上海市教委科研項目《有機氯農葯在長江口水體及魚體中的富集特徵及風險評價》4. 上海水產大學博士啟動基金 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現狀研究的研究》5. 歐盟國際合作項目「水中優先污染物的管理對策及其對食品、人體健康的影響:一般方法學及其在中國河流流域的應用」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混合有機物聯合毒性機制及QSAR研究」7. 國家863高科技項目「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遴選」
發表論文
黃宏,肖乾芬,王連生 淮河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葯的殘留與風險評價 環境科學研究 2008, Vol.21(1): 42-45.黃宏,肖乾芬,王連生,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葯的殘留特徵及風險評價 第二屆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全國學術會議,2007年4月,南京黃宏,鄔建勇,王翔. 東海海域貝類重金屬污染特徵及生物指示 第四屆全國環境化學學術大會,2007年10月,南京黃宏,楊紅,樊偉, 王連生. 分子全息QSAR技術預測苯衍生物對蝌蚪的急性毒性 環境科學 (EI, 2005, Vol. 26(3): 25-28)景麗潔,王曉棟,黃宏,郁亞娟, 王連生 三氯苯在淮河流域(江蘇段)沉積物上的吸附特性及影響因素 環境科學 (EI, 2005, Vol. 26(2): 83-87)牛紅雲, 黃宏,高士祥, 王連生 大氣氣溶膠中有機成分研究進展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5,Vol. 6(2): 10-15)肖乾芬,黃宏, 王曉棟, 王連生. 飲用水微污染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5, 6, 17-19)黃宏,王曉棟,郁亞娟,王連生 部分苯衍生物對黃瓜種子發芽率的抑制毒性及QSAR 研究 環境化學(Vol.23 (1):81-85)(2004)黃宏,郁亞娟,王曉棟,王連生 淮河沉積物重金屬污染及潛在生態危害評價 環境污染與防治(2004,26(3):207-209)郁亞娟, 黃宏, 王斌, 王曉棟, 王連生 淮河江蘇段水體有機氯農葯污染水平和風險評價,環境化學,(2004,Vol.23 (5): 568~572 )郁亞娟,黃宏,王格慧,王連生 水中痕量有機污染物的富集與分離方法 環境科學與技術進展(2004,Vol.l6 (6):26-28)郁亞娟,黃宏,王曉棟,王格慧,劉笛,王連生 淮河沉積物重金屬的測定和污染評價 環境科學研究 (2003,Vol. 16(6): 26~28 )邵雲, 高士祥, 黃宏, 蔡邦成, 王連生 大豆磷脂對不動桿菌降解硝基苯的影響 環境科學研究 (2003, Vol.16(3):47-50)戴吏,王曉棟,黃宏,王連生 應用分子全息QSAR技術預測硝基芳烴的遺傳毒性 環境科學學報 (2003,23(5):698-702.)黃宏,丁應祥,張煥朝,李忠正 氨化木質素對五色莧的施肥效果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 Vol.25(2):51-54)
⑸ 李里特的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
11月26日,教育部組織以方智遠院士為首的專家委員會對我校李里特教授主持的「電生功能水的制備及在食品和農業上的應用研究」進行了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對該項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自1994年起,我校李里特教授帶領其研究組率先在我國進行了電生功能水的制備及在食品和農業上的應用研究,且在食品領域、果蔬保鮮及病害防治領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首創性地將電生功能水應用於降解果蔬產品中的農葯殘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黃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麥條銹病等,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已使我國的農葯「綠色革命」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
課題組在通過大量的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和實踐應用的基礎上,闡明了電生功能水殺滅食品及農業中病源微生物及其芽孢、降解果蔬產品中的農葯、防治植物病害的機理,開發了我國首台電生功能水發生裝置,且其核心技術獲得了國家的發明專利(ZL 96244992.X)。
李里特教授發現的電生功能水替代農葯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全世界植物病害防治任務越來越重,農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農葯用量越用越重,農葯種類越用越多。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可大幅度替代農葯直至完全替代農葯,這對於維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類健康具有重大意義。由於電生功能水使用後完全還原為普通水,成本低、無殘留,從而可徹底實現無公害農業種植生產,這一研究在世界范圍亦屬空白。
據測算,電生功能水的生產成本僅9.64元/噸,而常用農葯的價格在2-6萬元/噸左右,稀釋成殺菌濃度時也摺合100元/噸以上。我國每年施用約2.5萬噸殺菌劑,按20元/公斤殺菌劑計算,若50%施用綠色農葯——電生功能水代替,每年就可以節約2.5億元的農葯開支,還不包括計算由於保護環境和保護人類健康所產生的潛在的巨大社會經濟效益。該項目研究成果通過10年的推廣使用,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鑒定會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王超主持,我校校長助理龔元石教授、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教授等出席了會議並講話。
⑹ 我國農葯行業的成就有哪些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於我們的社會都有著很大的貢獻,因此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行業究竟對國家有哪些貢獻,尤其是農葯行業,眾所周知,如果沒有農葯行業的貢獻,那麼對於我們很多農作物的發展將會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甚至我們很多農作物都會遭受到病的損害,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來看一下我們的農葯行業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貢獻。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明顯的發現,農葯行業對於我國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因為農葯行業的發展,才能夠推動我國的農作物的增長,才能夠使得我國這么多人能夠吃的起飯。
⑺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期間,先後參閱了大量涉及區內的科研論文、相關的地質理論和基礎的地質資料,在汲取前人資料中豐富營養的同時,通過大量野外地質調查研究、樣品採集、剖面測制和室內研究工作,對研究區內所存在的重大的、基礎性的科研問題,如各階段的構造環境、構造變形及演化、岩漿岩的侵位機制等,進行了研究,尤其對研究區內東西向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構造岩漿岩帶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幾點認識:
第一,通過對比研究認為,原1∶20萬區調在耳營地—大腦包山等地所劃分的震旦紀地層的岩石組合特徵、變質特徵、變形特徵等,可與發育於色爾騰山地區的色爾騰山岩群對比,自下而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火山岩—沉積岩的沉積組合,經歷了綠片岩—角閃岩相變質作用的改造,具有綠岩特徵。
第二,首次在原1∶20萬區調劃分為海西期的花崗岩中識別出侵位於色爾騰山岩群的同構造期太古宙岩體,與研究區內新識別出的色爾騰山岩群共同經歷了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變形變質作用的改造,二者構成較典型的花崗岩-綠岩帶。
第三,首次在伊和烏蘇、大腦包山、大蘇吉北發現了韌性剪切帶。並將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隆起帶作為晚太古-早元古代構造岩漿岩帶提出,認為構造帶是早前寒武紀華北陸塊北緣的增生帶,經歷了島弧環境火山沉積、構造變形及構造隆升階段,最終奠定了華北北緣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構造格局,並據地質體分布特徵及剪切變形將其劃分為北帶、中帶和南帶。
⑻ 農葯學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農葯學的研究方向:
1、綠色農葯的分子設計及合成:發展、完善綠色農葯生物合理設計的理論及實踐,重點開展分子構效關系研究;選擇若干有研究基礎的重要靶標,利用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研究這些具有農學意義的靶標酶與農葯分子的相互作用機理及結構,開展受體結構已知和受體結構未知的新葯設計,從生物學反饋信息中不斷提高所建模型的准確性,為高效率地設計合成新葯奠定良好的基礎並指導合成;發展農葯(包括對現有高效品種)的綠色有機合成方法研究,其中包括新綠色合成方法的設計、仿生合成、立體有擇合成,生物合成及組合化學合成等;
2、快速、靈敏、微量的新農葯篩選模型的建立及應用:尋找農葯新靶標,開展農葯靶標的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建立一些有結構生物學基礎的農葯分子設計生物模型;發展、完善新農葯篩選模型,特別是快速、靈敏、微量的除草劑及殺蟲劑篩選模型,充分利用現代儀器分析方法及生物技術,建立多種微量的、以靶標酶為對象的除草劑及殺蟲劑通量篩選體系;
3、天然源農葯的研究:深入開展我國特有的天然動植物農葯活性物質研究,分離、分析天然源農葯活性成份,特別是天然源殺蟲劑、植物病毒抑制劑等,研究、抽提這些天然源農葯的葯效團結構,進一步對這些葯效團結構進行化學組合改造,合成、篩選有實用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質。
⑼ 王惠的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省級課題5項。包括「灰葡萄孢代謝產物農葯活性成分研究」 (2002-2004陝西省自然基金), 「真菌代謝產物除草劑研究」(2003-2005陝西省農業重大攻關項目), 「金龜甲化學通訊物質的研究」(1993-1995省基金楊陵專項), 「金龜甲引誘劑初步研究」 (1995-1997省基金楊陵專項),「金龜甲化學通訊物質的研究」(1994年省人事廳留學回國人員擇優資助項目)。參加完成省級項目2項。
參加的「煙鹼殺蟲劑研究與中試」(1996-1999甘肅省重點項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發明專利2項(ZL 99 1 05952.2和ZL 99 1 05949.2)。參加的「真菌毒素源生物除草劑創制的理論與實踐」(2004-2007河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於2007年12月通過了鑒定,2008年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獎。
近年來,先後在《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Mycologia》《中國農業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全英文論文4篇,SCI收錄2篇。主編出版教材1部,參編著作1部;主編出版的《農葯分析與殘留分析》為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
⑽ 以農葯污染的影響為課題的研究性學習報告怎麼寫,就解答
課題方案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能為研究者提供明確而可操作的程序。課題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義、實施計劃、預期成果等部分。課題方案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現。撰寫課題方案時要注意科學性、可行性和過程性。 課題方案的制定是課題研究的必要條件,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可操作的程序,而且為這些程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課題研究的「藍圖」 。科學研究是一個廣泛收集信息,並通過分析、加工、處理得出有助於認識、解決相應問題的結論過程。由於師生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素養的限制,對課題研究往往停留在經驗層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環節(信息的即時收集、分析、加工和處理工作)。因此,重視課題方案的設計,對於保證研究的規范性,提高科學研究質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