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家機關轉讓

國家機關轉讓

發布時間:2021-08-17 15:40:41

⑴ 一般認為國家政府的權力是由公民權利的授予轉讓的對嗎

「國家政府的權力是由公民權利的授予轉讓的」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權力來自權利人的「構建」,而不是權利人對權利的「轉讓」。
權力來自「權利人」的轉讓不等於權力來自「權利」的轉讓,權力不是權利轉讓的結果。權利可能被轉讓,但轉讓後產生的往往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權力在很多時候是權利人「構建」出來的,在構建時他們並沒有轉讓自己的權利。
(一)有些權利不可轉讓
有些權利很明顯是不可轉讓的,如生命權、人身權、人格權等都不能轉讓,它們可能被權利人放棄,但放棄不是轉讓。有些權利是不能「作為交易讓渡給他人的」,「如果允許交易,就會出現許多新的權利市場。」
(二)有些權利可以轉讓,但轉讓後產生的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
如財產權可以轉讓,但轉讓後產生了他人的權利,當甲將自己的財產轉讓給他人後,原來他對該財產的處分、買賣、使用的權利也就轉讓給了乙,乙擁有了處分、買賣、使用該財產的權利(甲不再享有對對此財產的處分、買賣、使用權,但並不意味著他不再擁有財產權,而只是不再對「此」財產擁有權利)。因此有些權利可以轉讓,但轉讓後產生的是他人的權利,而沒有產生權力。即使將個人財產捐獻給國家或集體,轉讓給國家或集體的也是權利——國家或集體擁有該財產後享有對該財產處分、買賣、使用的權利,而不是權力。權利只能在權利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之間轉讓,當公民捐獻財產給國家或集體的時候,公民是權利人,國家或集體是另一方權利人(法人),在這一法律關系中沒有權力,如果國家對公民的財產進行沒收,他們之間才構成權力關系。
(三)有些權利的行使可能「產生」權力,但此權力是「構建」而並非「轉讓」的
有些權利的行使即使產生出權力,其權力的產生也不是權利人轉讓權利、而是權利人「構建」出來的,原有的權利並沒有消失。如個人將財產權轉讓給了集體,集體在管理該財產時需要權力,但這一權力是從集體擁有對該財產的權利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不是集體外的個人轉讓其權利(如捐獻其財產)的直接結果。即當公民的捐獻行為完成後,集體已經獲得其財產、依法享有財產權(利),在如何管理、使用該財產時才需要權力的運用,這時的權力是該法人中的權利人共同構建出來的。任何集體一般都擁有一定的財產,其財產權應當屬於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即財產的所有權作為「權利」屬於全體),這些成員就如何管理該財產都有發言權和決定權,都有對其共有財產的處理、管理權(即財產的管理權作為「權力」也屬於集體),但每一個人又都不能單獨享有此權力,他們必須集體開會討論才能行使這一權力,因此這時權力是屬於所有人的,是大家的,公有的。為了方便管理,節省成本,提高效益,人們通過民主商議選出管理者對該財產行使統一的管理權。集體中的成員們只是將自己對財產的直接管理權(力)轉讓給了管理者,自己不再親自管理,但集體的財產所有權作為權利並沒有轉讓出去,也沒有消失,它們仍然屬於集體;而作為個人的財產權轉讓給集體後也不能直接產生(集體的)權力,而是需要通過集體中的個人構建這個環節才能建立權力。當這種權利構建權力時,有時涉及到對本身權利的行使,如給團體交會費,是在行使個人的財產處分權,是對自己財產權的處置,但自己的財產權並沒有轉讓(轉讓的是對所交會費的這部分財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有時涉及到對自己人身自由的某種限制,如定期開會,參加組織活動(在此期間則不能做其他事情),這是對自己人身自由的自我限制,但自己的人身自由不能說因此就被轉讓。
類似的例子還有結社權。結社是一種個人權利,許多個人行使這一權利就可能產生社團,而社團成立後有權利也有權力。社團的權利來自個人結社權的行使,但不是來自結社權的轉讓,社團權利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個人原有的結社權的喪失(轉讓意味著原有權利的不復存在),結社行為產生出一種新的權利——社團的權利,同時這些結社的個人共同構建出社團的權力,①但社團權力產生後原有的個人結社權利依舊存在,因此社團權力不是結社權轉讓的結果,而是結社權行使的結果。如果某個社團成員不想參加某次社團活動,不想繼續交會費,此時他可能受到社團權力的強制(如批評、警告、處分,甚至除名),這可能違背他的意願,但他必須接受(他的申訴權、退出權是另一回事),在他加入社團時他承諾了要服從社團紀律、遵守社團規章(如服從集體、統一行動、遵守紀律等等),這是他自願的,是他行使結社自由權時連帶出來的義務。結社是自然人的權利,服從組織是團體成員的義務,這一義務是作為普通主體(結社的人)在一定條件下(如成立一個團體時)為特殊主體(團體成員)設置的(但作為普通人的身份還在,其基本人權還在),與這一義務相對應的是社團權力。②在這里,其邏輯鏈條是,結社權的行使導致社團成立,每個行使結社權的個人同時在社團中規定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其中的義務導致社團的權力。
又如集會遊行示威權,這些權利大多是許多個人聚集而共同行使的(遊行示威如果是單個人的行為則是例外),如果權利由許多權利人共同行使才有意義或意義較大的話,這種權利的行使就往往會產生權力,因為在許多權利人共同行使權利時,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需要協調,在協調中必然會產生服從、指揮、管理等問題,權力因此而被需要。雖然集會遊行示威只是人們的臨時匯聚,在其過程中也總是有組織、紀律、統一行動、服從安排等問題,伴隨著這些行為就會產生權力,也需要權力(哪怕是臨時的權力)。但這些權力的存在和運作都沒有使公民原有的集會遊行示威權喪失,相反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的更好行使。在這里權利沒有被轉讓,權力是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結果,而不是「轉讓」權利的結果。
(四)有些權利的行使「啟動」了權力,但並沒有轉讓權利給權力
有些權利的行使只是「啟動」了某種權力,但並沒有轉讓權利給權力,其權力是更廣泛的權利人行使另一權利時構建的結果。如罷工是工人的權利(但不是工會的權利,更不是工會的權力),工人罷工權的行使啟動了工會相應權力的運作,但工會的這些權力是在罷工之前就存在的,是法律和其工會章程賦予並承認的。工會的權力是權利(工人們組建工會的權利)行使的結果,是工人們行使結社自由權時構建出來的。在罷工中工會擁有的是工人罷工的組織權,這種組織權具有權利和權力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工會有組織工人罷工的權利,其他社團、個人乃至政府不得干涉、禁止其依法行使這一權利(對外);同時組織工人罷工又是工會的權力,在組織罷工的過程中其會員要服從工會的統一領導和安排(對內)。工會的這種組織罷工權作為權利是工人罷工權利的延伸,工人要行使罷工權利就必須有組織,由工會代表他們並幫助他們實現其利益。法律如果對工人的罷工權表示尊重,就應當對工會組織罷工的權利也表示尊重。工會的組織罷工權作為權力往往運作於罷工之前,貫穿於罷工始終,但不是工人們轉讓罷工權的結果。工人罷工權的行使只是啟動了工會組織罷工權在罷工過程中的運作(而工人們罷工的意向啟動了罷工組織權在罷工前就已經開始運行)。啟動某一權力和賦予某一權力當然不同,工會的組織罷工權不完全是罷工的工人們賦予的,其中的某些基本權力是公民們通過他們的代表構建的,一般寫在《工會法》里;另一些權力是建立工會的工人們構建的,一般寫在本工會章程里。
類似的例子還有訴權和申訴、控告、檢舉權等的行使,它們也只是可能啟動權力(國家權力),但沒有產生權力,也沒有轉讓權利。公民行使起訴權的行為可能啟動法院審判權的運行(權利不行使則不能啟動權力),但審判權是早就存在而並不是因為某人的起訴行為才「產生」的,起訴只是使審判權由規范的靜止狀態進入到動態的運作狀態,權力由「死」變「活」,但法院的審判權不是起訴人賦予的,而是人民在立憲時構建的。
(五)有些權利的行使產生了權力的載體,而並未產生權力本身
有些權利的行使只是產生了權力的載體,而並未產生權力本身,其作用是幫助權力所有者向權力使用者轉讓權力。如選舉權,公民行使選舉權的結果產生了國家機關,但這些機關的權力是憲法和法律事先規定好的,而不是選民們在選舉時商議產生的。通過選舉產生的是國家機構和人員,而不是國家機構和人員所擁有的權力。國家機構和人員的權力在國家機構和人員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是制憲者或立法者們構建出來的,只是在選舉前它們還停留在紙面上,而選舉的行為產生了這些權力的載體——國家機構。①公民通過行使選舉權建立了國家機構,但並沒有因此轉讓自己的選舉權,選舉權依然存在,與國家機構及其權力同時存在,並沒有因為國家機構及其權力的出現而消失(但暫時停止——公民們通過選舉組成國家機構後,選舉權就暫時停止行使直至下次選舉)。公民的選舉行為本身並不產生國家權力,只是產生國家權力的載體(國家機構),其作用是幫助國家權力從國家(權力的所有者)手中轉移到議會或國家元首(權力的使用者)的手中。
公民選舉權與結社權的行使有所不同。結社權的行使導致社團的成立,而社團的權力一部分是結社者們在結社時共同商議決定的(一般寫在社團章程中,屬於本社團享有的權力),①一部分是法律授予的,如法律對社團的權力劃出界限和范圍等。②結社自由權的行使既直接產生了社團又間接產生了社團的部分權力(結社者們經商議而構建的權力),而選舉權的行使只是產生了相應的國家機關,這些機關的權力基本上都是在該機關產生之前訂立的,而不是公民選舉時產生的(這些機關的某些具體權力可以由選舉中的當選者——人民代表隨後制定)。公民的選舉行為是幫助國家向國家機關轉移權力,而結社權的行使所完成的權力轉移是從規范的權力到實施的權力的轉移(即法律上賦予的每個社團對自己權力在條文上的擁有到某一個現實存在的具體社團對這一權力的實際擁有),同時它還產生了部分權力(各社團章程中自己規定的權力)。

⑵ 請問,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怎麼判刑

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 一、概念及其構成
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是指非法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和信譽。國家機關製作的公文、使用的印章和證件是其在社會的一定領域、一定方面實行管理活動的重要憑證和手段。任何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都會影響其正常管理活動,損害其名譽,從而破壞社會管理秩序。
本罪侵犯的對象是公文、證件、印章,且僅限於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和印章。所謂公文,一般是指國家機關製作的,用以聯系事務、指導工作、處理問題的書面文件,如命令、指示、決定、通知、函電等。某些以負責人名義代表單位簽發的文件,也屬於公文。公文的文字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外文;可以是印刷,也可以是書寫的,都具有公文的法律效力。所謂證件,是指國家機關製作、頒發的,用以證明身份、職務、權利義務關系或其他有關事實的憑證,如結婚證、工作證、學生證、護照、戶口遷移證、營業執照、駕駛證等。對於偽造、變造護照、簽證等出入境證件和居民身份證的行為,因本法或本條另有規定,不以本罪論處。所謂印章,是指國家機關刻制的以文字與圖記表明主體同一性的公章或專用章,他們是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符號和標記,公文在加蓋公章後始能生效。用於國家機關事務的私人印鑒、圖章也應視為本款所稱印章。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所謂偽造,是指無權製作者製作假的公文、證件或印章,既包括根本不存在某一公文、證件或印章而非法製作出一種假的公文、證件和印章,又包括在存在某一公文、證件或印章的情況下而模仿其特徵而復印、偽造另一假的公文、證件或印章。既包括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偽造或製作,又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未經批准而擅自製造。另外,模仿有權簽發公文、證件的負責人的手跡簽發公文、證件的,亦應以偽造論處。所謂變造,則是對真實的公文、證件或印章利用塗改、擦消、拼接等方法進行加工、改制,以改變其真實內容。所謂買賣,即對國家機關公文、證件或者印章實行有償轉讓,包括購買和銷售兩種行為。至於買賣的公文、證件或印章,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偽造或者變造的。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凡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
本罪往主觀方面只能出於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和過失不構成本罪。如行為人盜竊某甲的手提包,意圖偷竊錢財,沒想到包中裝有某甲單位的公文及甲的證件。如此,行為人只構成盜竊罪,不構成本罪。
二、處罰
根據刑法第1款規定,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l0年以下有期徒刑。

⑶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出售,出讓與置換的方式有哪些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方式包括:無償調撥(劃轉)、對外捐贈、出售、出讓、轉讓、置換、報廢、報損等。
出售、出讓、轉讓國有資產,須另外提交下列文件和資料:
1、資產出售、出讓、轉讓方案。內容包括:擬出售、出讓、轉讓資產的基本情況;出售、出讓、轉讓的原因、方式;買方的基本情況;
2、資產出售、出讓、轉讓單位審議、決定資產出售、出讓、轉讓事項的有關會議文件;
3、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財政資產評估管理部門出具的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表;
4、出售、出讓、轉讓意向性協議。內容包括:雙方的名稱、出售、出讓、轉讓方式、價格、價款支付時間、涉及的有關稅費分擔、協議爭議的解決方式、違約責任、合同變更和解除的條件等。
置換國有資產,須另外提交下列文件和資料:
1、行政事業單位審議、決定資產置換事項的有關會議文件;
2、資產置換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3、對方單位(企業)擬用於置換的資產的基本情況說明,如資產名稱、數量、金額、使用情況、是否擁有產權、是否存在權屬糾紛或已被設置為擔保物等;
4、雙方擬置換資產的權屬證明資料;
5、意向性置換協議;
6、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財政資產評估管理部門出具的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表;
7、對方單位為企業的,須提交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上一年度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告和近期的財務報告。

⑷ 為什麼國家機關轉讓自己用的房子要交土地增值稅

發布日期:2007-11-06 11:40:59 來源:遼寧稅務網 根據《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個人因工作調動或改善居住條件而轉讓原自用住房,經向稅務機關申報核准,凡居住滿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免予徵收土地增值稅;居住滿三年未滿五年的,減半徵收土地增值稅。居住未滿三年的,按規定計征土地增值稅。

⑸ 何為「偽造 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

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是指非法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和信譽。國家機關製作的公文、使用的印章和證件是其在社會的一定領域、一定方面實行管理活動的重要憑證和手段。任何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都會影響其正常管理活動,損害其名譽,從而破壞社會管理秩序。

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對象是公文、證件、印章,且僅限於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和印章。所謂公文,一般是指國家機關製作的,用以聯系事務、指導工作、處理問題的書面文件,如命令、指示、決定、通知、函電等。某些以負責人名義代表單位簽發的文件,也屬於公文。公文的文字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外文;可以是印刷,也可以是書寫的,都具有公文的法律效力。所謂證件,是指國家機關製作、頒發的,用以證明身份、職務、權利義務關系或其他有關事實的憑證,如結婚證、工作證、學生證、護照、戶口遷移證、營業執照、駕駛證等。對於偽造、變造護照、簽證等出入境證件和居民身份證的行為,因本法或本條另有規定,不以本罪論處。所謂印章,是指國家機關刻制的以文字與圖記表明主體同一性的公章或專用章,他們是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符號和標記,公文在加蓋公章後始能生效。用於國家機關事務的私人印鑒、圖章也應視為本款所稱印章。
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所謂偽造,是指無權製作者製作假的公文、證件或印章,既包括根本不存在某一公文、證件或印章而非法製作出一種假的公文、證件和印章,又包括在存在某一公文、證件或印章的情況下而模仿其特徵而復印、偽造另一假的公文、證件或印章。既包括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偽造或製作,又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未經批准而擅自製造。另外,模仿有權簽發公文、證件的負責人的手跡簽發公文、證件的,亦應以偽造論處。所謂變造,則是對真實的公文、證件或印章利用塗改、擦消、拼接等方法進行加工、改制,以改變其真實內容。所謂買賣,即對國家機關公文、證件或者印章實行有償轉讓,包括購買和銷售兩種行為。至於買賣的公文、證件或印章,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偽造或者變造的。
主體要件
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凡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構成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
主觀要件
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往主觀方面只能出於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和過失不構成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如行為人盜竊某甲的手提包,意圖偷竊錢財,沒想到包中裝有某甲單位的公文及甲的證件。如此,行為人只構成盜竊罪,不構成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

⑹ 國家機關部門報廢的汽車還能轉賣給私人嗎

報廢汽車指達到國家報廢標准,或者雖未達到國家報廢標准,但發動機或者底盤嚴重損壞,經檢驗不符合國家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或者國家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動車。
所以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報廢汽車出售、贈予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給非報廢汽車回收企業的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自行拆解報廢汽車。
將報廢汽車出售、贈予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給非報廢汽車回收企業的單位或者個人的,或者自行拆解報廢汽車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並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⑺ 如何界定非法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的違法行為

目前司法機關處理該類案件,一般是根據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與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來認定的。雖然該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機動車行駛證、登記證書,累計3本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定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但是,上述司法解釋應僅針對機動車行駛證、登記證書,對其他的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認定僅具有參考性,不能直接作為認定構成犯罪的根據。

⑻ 原法人利用國家機關名稱做廣告宣傳後,將公司轉讓,新法人收到工商處罰二十萬,新法人該承擔工商罰款嗎

處罰是對法人組織進行處罰的,與誰是法人沒有任何的關系,法人的變更是公司內部的事情,承擔的主體是法人組織,也就是公司。

⑼ 一般認為國家政府的權利是由公民權利的授予轉讓的是否正確

「國家政府的權力是由公民權利的授予轉讓的」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權力來自權利人的「構建」,而不是權利人對權利的「轉讓」。
權力來自「權利人」的轉讓不等於權力來自「權利」的轉讓,權力不是權利轉讓的結果。權利可能被轉讓,但轉讓後產生的往往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權力在很多時候是權利人「構建」出來的,在構建時他們並沒有轉讓自己的權利。
(一)有些權利不可轉讓
有些權利很明顯是不可轉讓的,如生命權、人身權、人格權等都不能轉讓,它們可能被權利人放棄,但放棄不是轉讓。有些權利是不能「作為交易讓渡給他人的」,「如果允許交易,就會出現許多新的權利市場。」
(二)有些權利可以轉讓,但轉讓後產生的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
如財產權可以轉讓,但轉讓後產生了他人的權利,當甲將自己的財產轉讓給他人後,原來他對該財產的處分、買賣、使用的權利也就轉讓給了乙,乙擁有了處分、買賣、使用該財產的權利(甲不再享有對對此財產的處分、買賣、使用權,但並不意味著他不再擁有財產權,而只是不再對「此」財產擁有權利)。因此有些權利可以轉讓,但轉讓後產生的是他人的權利,而沒有產生權力。即使將個人財產捐獻給國家或集體,轉讓給國家或集體的也是權利——國家或集體擁有該財產後享有對該財產處分、買賣、使用的權利,而不是權力。權利只能在權利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之間轉讓,當公民捐獻財產給國家或集體的時候,公民是權利人,國家或集體是另一方權利人(法人),在這一法律關系中沒有權力,如果國家對公民的財產進行沒收,他們之間才構成權力關系。
(三)有些權利的行使可能「產生」權力,但此權力是「構建」而並非「轉讓」的
有些權利的行使即使產生出權力,其權力的產生也不是權利人轉讓權利、而是權利人「構建」出來的,原有的權利並沒有消失。如個人將財產權轉讓給了集體,集體在管理該財產時需要權力,但這一權力是從集體擁有對該財產的權利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不是集體外的個人轉讓其權利(如捐獻其財產)的直接結果。即當公民的捐獻行為完成後,集體已經獲得其財產、依法享有財產權(利),在如何管理、使用該財產時才需要權力的運用,這時的權力是該法人中的權利人共同構建出來的。任何集體一般都擁有一定的財產,其財產權應當屬於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即財產的所有權作為「權利」屬於全體),這些成員就如何管理該財產都有發言權和決定權,都有對其共有財產的處理、管理權(即財產的管理權作為「權力」也屬於集體),但每一個人又都不能單獨享有此權力,他們必須集體開會討論才能行使這一權力,因此這時權力是屬於所有人的,是大家的,公有的。為了方便管理,節省成本,提高效益,人們通過民主商議選出管理者對該財產行使統一的管理權。集體中的成員們只是將自己對財產的直接管理權(力)轉讓給了管理者,自己不再親自管理,但集體的財產所有權作為權利並沒有轉讓出去,也沒有消失,它們仍然屬於集體;而作為個人的財產權轉讓給集體後也不能直接產生(集體的)權力,而是需要通過集體中的個人構建這個環節才能建立權力。當這種權利構建權力時,有時涉及到對本身權利的行使,如給團體交會費,是在行使個人的財產處分權,是對自己財產權的處置,但自己的財產權並沒有轉讓(轉讓的是對所交會費的這部分財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有時涉及到對自己人身自由的某種限制,如定期開會,參加組織活動(在此期間則不能做其他事情),這是對自己人身自由的自我限制,但自己的人身自由不能說因此就被轉讓。
類似的例子還有結社權。結社是一種個人權利,許多個人行使這一權利就可能產生社團,而社團成立後有權利也有權力。社團的權利來自個人結社權的行使,但不是來自結社權的轉讓,社團權利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個人原有的結社權的喪失(轉讓意味著原有權利的不復存在),結社行為產生出一種新的權利——社團的權利,同時這些結社的個人共同構建出社團的權力,①但社團權力產生後原有的個人結社權利依舊存在,因此社團權力不是結社權轉讓的結果,而是結社權行使的結果。如果某個社團成員不想參加某次社團活動,不想繼續交會費,此時他可能受到社團權力的強制(如批評、警告、處分,甚至除名),這可能違背他的意願,但他必須接受(他的申訴權、退出權是另一回事),在他加入社團時他承諾了要服從社團紀律、遵守社團規章(如服從集體、統一行動、遵守紀律等等),這是他自願的,是他行使結社自由權時連帶出來的義務。結社是自然人的權利,服從組織是團體成員的義務,這一義務是作為普通主體(結社的人)在一定條件下(如成立一個團體時)為特殊主體(團體成員)設置的(但作為普通人的身份還在,其基本人權還在),與這一義務相對應的是社團權力。②在這里,其邏輯鏈條是,結社權的行使導致社團成立,每個行使結社權的個人同時在社團中規定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其中的義務導致社團的權力。
又如集會遊行示威權,這些權利大多是許多個人聚集而共同行使的(遊行示威如果是單個人的行為則是例外),如果權利由許多權利人共同行使才有意義或意義較大的話,這種權利的行使就往往會產生權力,因為在許多權利人共同行使權利時,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需要協調,在協調中必然會產生服從、指揮、管理等問題,權力因此而被需要。雖然集會遊行示威只是人們的臨時匯聚,在其過程中也總是有組織、紀律、統一行動、服從安排等問題,伴隨著這些行為就會產生權力,也需要權力(哪怕是臨時的權力)。但這些權力的存在和運作都沒有使公民原有的集會遊行示威權喪失,相反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的更好行使。在這里權利沒有被轉讓,權力是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結果,而不是「轉讓」權利的結果。
(四)有些權利的行使「啟動」了權力,但並沒有轉讓權利給權力
有些權利的行使只是「啟動」了某種權力,但並沒有轉讓權利給權力,其權力是更廣泛的權利人行使另一權利時構建的結果。如罷工是工人的權利(但不是工會的權利,更不是工會的權力),工人罷工權的行使啟動了工會相應權力的運作,但工會的這些權力是在罷工之前就存在的,是法律和其工會章程賦予並承認的。工會的權力是權利(工人們組建工會的權利)行使的結果,是工人們行使結社自由權時構建出來的。在罷工中工會擁有的是工人罷工的組織權,這種組織權具有權利和權力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工會有組織工人罷工的權利,其他社團、個人乃至政府不得干涉、禁止其依法行使這一權利(對外);同時組織工人罷工又是工會的權力,在組織罷工的過程中其會員要服從工會的統一領導和安排(對內)。工會的這種組織罷工權作為權利是工人罷工權利的延伸,工人要行使罷工權利就必須有組織,由工會代表他們並幫助他們實現其利益。法律如果對工人的罷工權表示尊重,就應當對工會組織罷工的權利也表示尊重。工會的組織罷工權作為權力往往運作於罷工之前,貫穿於罷工始終,但不是工人們轉讓罷工權的結果。工人罷工權的行使只是啟動了工會組織罷工權在罷工過程中的運作(而工人們罷工的意向啟動了罷工組織權在罷工前就已經開始運行)。啟動某一權力和賦予某一權力當然不同,工會的組織罷工權不完全是罷工的工人們賦予的,其中的某些基本權力是公民們通過他們的代表構建的,一般寫在《工會法》里;另一些權力是建立工會的工人們構建的,一般寫在本工會章程里。
類似的例子還有訴權和申訴、控告、檢舉權等的行使,它們也只是可能啟動權力(國家權力),但沒有產生權力,也沒有轉讓權利。公民行使起訴權的行為可能啟動法院審判權的運行(權利不行使則不能啟動權力),但審判權是早就存在而並不是因為某人的起訴行為才「產生」的,起訴只是使審判權由規范的靜止狀態進入到動態的運作狀態,權力由「死」變「活」,但法院的審判權不是起訴人賦予的,而是人民在立憲時構建的。
(五)有些權利的行使產生了權力的載體,而並未產生權力本身
有些權利的行使只是產生了權力的載體,而並未產生權力本身,其作用是幫助權力所有者向權力使用者轉讓權力。如選舉權,公民行使選舉權的結果產生了國家機關,但這些機關的權力是憲法和法律事先規定好的,而不是選民們在選舉時商議產生的。通過選舉產生的是國家機構和人員,而不是國家機構和人員所擁有的權力。國家機構和人員的權力在國家機構和人員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是制憲者或立法者們構建出來的,只是在選舉前它們還停留在紙面上,而選舉的行為產生了這些權力的載體——國家機構。①公民通過行使選舉權建立了國家機構,但並沒有因此轉讓自己的選舉權,選舉權依然存在,與國家機構及其權力同時存在,並沒有因為國家機構及其權力的出現而消失(但暫時停止——公民們通過選舉組成國家機構後,選舉權就暫時停止行使直至下次選舉)。公民的選舉行為本身並不產生國家權力,只是產生國家權力的載體(國家機構),其作用是幫助國家權力從國家(權力的所有者)手中轉移到議會或國家元首(權力的使用者)的手中。
公民選舉權與結社權的行使有所不同。結社權的行使導致社團的成立,而社團的權力一部分是結社者們在結社時共同商議決定的(一般寫在社團章程中,屬於本社團享有的權力),①一部分是法律授予的,如法律對社團的權力劃出界限和范圍等。②結社自由權的行使既直接產生了社團又間接產生了社團的部分權力(結社者們經商議而構建的權力),而選舉權的行使只是產生了相應的國家機關,這些機關的權力基本上都是在該機關產生之前訂立的,而不是公民選舉時產生的(這些機關的某些具體權力可以由選舉中的當選者——人民代表隨後制定)。公民的選舉行為是幫助國家向國家機關轉移權力,而結社權的行使所完成的權力轉移是從規范的權力到實施的權力的轉移(即法律上賦予的每個社團對自己權力在條文上的擁有到某一個現實存在的具體社團對這一權力的實際擁有),同時它還產生了部分權力(各社團章程中自己規定的權力)。

⑽ 政府將房產劃轉給行政單位辦公需要繳稅嗎

不需要繳稅。

  1. 資產劃轉不屬於營業稅征稅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令第52號)第三條規定:徵收銷售不動產營業稅是以有償有償轉讓不動產所有權為前提,所稱有償,是指取得貨幣、貨物或者其他經濟利益。行政事業單位無償劃轉資產過程中,作為原有資產產權單位既沒有取得貨幣,也沒有取得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第五條同時規定,單位或者個人將不動產或者土地使用權無償贈送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均視同發生應稅行為繳納營業稅。但無償劃撥不等同於無償贈與, 無償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實質是財產所有權的轉移。無償贈與既不需要付息也不需要還本,是"標的"單方面轉移。而無償劃撥是不以獲利為目的,把自己的東西或合法利益或權利讓給他人。所以,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劃轉不是贈與行為,資產劃轉不需要回報,雙方都不產生經濟利益。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劃轉,作為資產劃轉方即不屬於視同發生應稅行為,也未取得貨幣、貨物或者其他經濟利益,因此不屬於營業稅征稅范圍。

  2. 資產劃轉不屬於土地增值稅征稅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138號)第二條規定:"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的建築物及其附著物(以下簡稱轉讓房地產)並取得收入的單位和個人,為土地增值稅的納稅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土地增值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財法字〔1995〕6號)第二條規定:"條例第二條所稱的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的建築物及其他附著物並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償轉讓房地產的行為。不包括以繼承,贈與方式無償轉讓房地產的行為。"另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土地增值稅一些具體問題規定的通知》(財稅字〔1995〕48號)第四條規定:"細則所稱的贈與是指如下情況:(一)房產所有人,土地使用權所有人將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贈與直系親屬或承擔直接贍養義務人的。(二)房產所有人,土地使用權所有人通過中國境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將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贈與教育,民政和其他社會福利,公益事業的。上述社會團體是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減災委員會,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全國老年基金會,老區促進會以及經民政部門批准成立的其他非營利的公益性組織。"但行政事業單位無償劃轉房地產,不屬於無償贈與范疇,理由同上。同時資產劃轉方非有償轉讓房地產,所以,行政事業單位劃轉資產不屬於土地增值稅征稅范圍。

  3. 受讓劃轉資產免徵契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事業單位改制重組契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4號)規定:對承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按規定進行行政性調整、劃轉國有土地、房屋權屬的單位,免徵契稅。

閱讀全文

與國家機關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