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海波的學術成果
1、著作
2012,《中國應急管理:理論、實踐、政策》(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著),社科文獻出版社。入選2011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2012,《中國轉型期公共危機治理》(獨著),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2,《公共安全管理:整合與重構》(獨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災害與公共管理》(童星、張海波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7,《中國轉型期社會風險及其識別》(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2、論文
張海波、童星,2015,《中國應急管理的結構變化及其理論概化》,《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
Zhang, Haibo, Collaboration in Emergency Response: Evolution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o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Caroline Brassard, David Giles, Arnold Howitt, eds.,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Policy and Governance, Springer, 2015, pp.69-84.
翟進、張海波,2015,《巨災的可持續恢復》,《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
史曉晨、張海波,2015,《中國地方政府公共安全財政支出效率研究——基於DEA-Tobit的二階段分析》,《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期。
張海波,2013,《體系下延與個體能力——應急能力增長關聯機制的實證研究》,《中國行政管理》,第8期。
Zhang, Haibo. 2012. What has China Learn from Disasters: Evolution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SARS, Southern Snowstorm,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Vol.14, No.3, 234-244. (SSCI)
2010,《基於中國問題的災害管理分析框架》(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2007,《群體性突發事件及其治理》(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中國社會科學內刊》,第5期。同時刊載於《學術界》2008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0期篇目輯覽。
2006,《被動城市化群體適應性與現代性獲得中的自我認同》(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社會學研究》,第2期
2010,《公共危機治理與問責制》(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政治學研究》,第2期。《光明日報》社光明網(理論版)全文轉載。
2012,《柔性社會管理:可能與可為》,《中國行政管理》(獨撰),第6期
2009,《應急能力評估的理論框架》,《中國行政管理》(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第4期。入選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專家建言》;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09年第7期全文轉載。
2007,《社會風險研究的範式》,《南京大學學報》(獨撰),第2期
2012,《信訪制度改革與社會管理創新》(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
2012,《巨災救助的理論檢視與政策適應》(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社會科學》,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
2012,《公共管理視角下的中國危機管理研究——現狀、趨勢與未來方向》(第二作者,與呂孝禮、鍾開斌合撰),《公共管理學報》,第3期
2012,《我國當前社會矛盾的基本特徵、生成邏輯與化解之道》(獨撰),《學海》,第1期
2012,《應急管理創新:分化、前延與轉向:以日本「3.11」大地震為案例》(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
2011,《社區在公共安全整合管理中的角色整合與能力建設》(獨撰),《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國家減災委《2010年國家減災戰略與可持續發展論文集》全文收錄。
2011,《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網路和現實兩種方式的比較》(第一作者,與王明生教授合撰),《南京社會科學》,第9期
2011,《中國應急預案體系的運行機理、績效約束與管理優化》(獨撰),《中國應急管理》,第6期
2010,《高風險社會中的自然災害管理》(獨撰),《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
2009,《高風險社會中的公共政策》(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南京師大學報》,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1期轉摘。
2009,《戰略性治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新思維》(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第6期
2008,《地方政府應急預案的編制、評估與優化》(獨撰),《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
2006,《風險社會與公共危機》(獨撰),《江海學刊》,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7期全文轉載。
2006,《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適應》(第一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8期轉摘。
2006,《失地農民的社會認同與社會建構》(第二作者,與郁曉輝合撰),《中國農村觀察》,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
2006,《農民工社會政策及其建構》(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社會保障研究》,第1期,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體制改革》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收入《中國社會政策:特點與經驗》,景天魁、張志敏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06,《「十一五」期間江蘇失業社會風險的發展趨勢、結構特徵與應對策略》(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
2005,《社會分層與社會和諧》,《社會》,第6期。 《新華文摘》2006年第4期目錄索引。
3、政策建言
童星、張海波,2014,《關於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下進一步統籌應急管理職能的政策建議》,國務院辦公廳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專家建言》,2014年第6期。
童星、張海波,2012,《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訪制度的政策建議》,國家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1月第7期。
童星、張海波,2009,《關於開展應急能力評估的政策建言》,國務院辦公廳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專家建言》,2009年第6期。
4、報刊文章
2012,《公共危機:「葯到病除」需系統治理》(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中國教育報》(理論版),2月28日,第03版
2011,《西方社區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國社會報》(社會管理周刊),10月24日,B4版
2010,《為高風險社會引入「全災害管理」》(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中國社會報》,5月17日,B3版
2009,《應對風險危機首先靠政府》(第二作者,與童星、耿弘合著),《中國教育報》(理論版),3月30日
2009,《社會風險:群體性事件源頭治理》(第二作者,與童星教授合撰),《中國教育報》,9月3日
❷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資料庫怎麼登陸不了
function preorder($root)
configure:3438: $? = 0
configure:3427: gcc -v >&5
Using built-in specs.
Target: i686-apple-darwin11
Configured with: /private/var/tmp/llvmgcc42/llvmgcc42-2336.11~182/src/configure --disable-checking --enable-werror --prefix=/Applications/Xcode.app/Contents/Developer/usr/llvm-gcc-4.2 --mandir=/share/man --enable-languages
❸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點擊閱讀全文不顯示內容
安裝完資料庫很久不用常常會忘記其密碼,碰到這種情況不要動不動就重裝資料庫,按其下方法修改即可忘記sys,system用戶的密碼:使用ORAPWD.EXE工具修改密碼:在開始菜單點擊『運行』,輸入『cmd』,打開命令提示窗口,輸入如下命令:orapwdfile=
❹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
安裝完資料庫很久不用常常會忘記其密碼,碰到這種情況不要動不動就重裝資料庫,按其下方法修改即可
忘記sys,system用戶的密碼:
使用ORAPWD.EXE工具修改密碼:在開始菜單點擊『運行』,輸入『cmd』,打開命令提示窗口,輸入如下命令:
orapwd file=d:\oracle\proct\10.1.0\Db_2\database\pwdctcsys.ora password=
這個命令重新生成了資料庫密碼文件。密碼文件的位置在ORACLE_HOME目錄下的\database目錄下。這個密碼是修改sys用戶的密 碼。 除了sys和system其它用戶的密碼不會改變。
忘記system用戶的密碼:
可以用sys用戶登錄。然後用alter user命令修改密碼。如:
conn sys/pass_word as sysdba;
alter user system identified by newpass;
忘記sys用戶密碼:
可以用system用戶登錄。然後用alert user 命令修改密碼,如:
CONN SYSTEM/PASS_WORD;
ALTER USER SYSTEM IDENTIFIED BY NEWPASS;
忘記除sys/system用戶之外的用戶的登錄密碼。
用sys(或者system)登錄。CONN SYS/PASS_WORD AS SYSDBA;
使用如下語句修改用戶的密碼。ALTER USER USER_NAME IDENTIFIED BY NEWPASS;主要密碼不能是全數字且不能以數字開頭。
(1)CONN SYS/PASS AS SYSDBA;//以DBA的身份登錄
❺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資助額度是多少
你好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申請賬號方法介紹 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會購買中國知網的服務,因此在校園內,使用學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費下載
❻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書可以看么
就是文科的書,
當然可以看的,
一般來說,是比較新的,例如建國以來
❼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的用戶名和密碼都忘記了,怎麼辦
安裝完資料庫很久不用常常會忘記其密碼,碰到這種情況不要動不動就重裝資料庫,按其下方法修改即可
忘記sys,system用戶的密碼:
使用ORAPWD.EXE工具修改密碼:在開始菜單點擊『運行』,輸入『cmd』,打開命令提示窗口,輸入如下命令:
orapwd file=d:\oracle\proct\10.1.0\Db_2\database\pwdctcsys.ora password=123456
這個命令重新生成了資料庫密碼文件。密碼文件的位置在ORACLE_HOME目錄下的\database目錄下。這個密碼是修改sys用戶的密 碼。 除了sys和system其它用戶的密碼不會改變。
忘記system用戶的密碼:
可以用sys用戶登錄。然後用alter user命令修改密碼。如:
conn sys/pass_word as sysdba;
alter user system identified by newpass;
忘記sys用戶密碼:
可以用system用戶登錄。然後用alert user 命令修改密碼,如:
CONN SYSTEM/PASS_WORD;
ALTER USER SYSTEM IDENTIFIED BY NEWPASS;
忘記除sys/system用戶之外的用戶的登錄密碼。
用sys(或者system)登錄。CONN SYS/PASS_WORD AS SYSDBA;
使用如下語句修改用戶的密碼。ALTER USER USER_NAME IDENTIFIED BY NEWPASS;主要密碼不能是全數字且不能以數字開頭。
(1)CONN SYS/PASS AS SYSDBA;//以DBA的身份登錄
❽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和知網哪個更好用 兩者有什麼區別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2016年9月,中宣部部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教育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配合建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這是一項由國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國家免費向公眾提供學術資源。
2016年12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承建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正式上線。
與知網等資料庫相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優勢在於免費。該中心的資源相當豐富,幾乎收錄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全部核心期刊。任何用戶只要注冊登錄後,就可以使用文獻檢索、資源訂閱、在線閱讀、全文下載等功能。有人將之稱為「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免費使用的數字資源」。
目前,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主要開設有資訊、資源、專題、服務四個欄目,資源包括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外文圖書、古籍四類,收錄哲學社會科學相關領域文獻共計一千萬余條,提供在線閱讀、全文下載等服務;還收錄有國內外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重要的政府機構、高等院校、學術機構以及資料庫的鏈接便於廣大讀者查閱、使用。初步形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外文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資料庫等特色資源資料庫。這項工程最大的優勢是符合開放獲取的精神,免費、無障礙,非常有利於學術成果的傳播和利用。
知網受到挑戰?
從事學術研究,獲取文獻,尤其是中文文獻,中國知網(cnki)是最主要的途徑。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會購買中國知網的服務,因此在校園內,使用學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費下載。
但如果非IP登錄,通過注冊用戶名登錄,購買知網卡也可以下載文獻。不過,收費比較昂貴,一頁0.5元。對於已經畢業或所在機構沒有購買知網資料庫服務但又需要獲取文獻的用戶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無奈之下,許多人只能通過在校內的朋友幫忙下載論文。
因此,不少網友都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當成知網的競爭對手。那麼,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用戶體驗如何?除了免費下載論文外,也有網友發現,相比知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網站設計簡潔有序,布局清晰,使用方便快捷。有任何問題還可以使用QQ在線咨詢工作人員,這些都給使用者帶來了良好體驗。
❾ 何宗美的學術成就
明代文學研究多有開拓,特別是明代文人結社研究著力尤夥,填補了學術空白,推動了明代及清初文學的相關研究。公安派研究在前人基礎上獲得新的突破,將明代這一重要文學流派的研究推上了新階段。在學術方法上,將以考據為特色的實學方法運用於文學研究,從文人結社的角度切入明代至清初政治、思想、學術和文學等研究,建立了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個性,其中明代文人結社、復社與文學、公安派、清初遺民與流人文學、《四庫總目》明代文學批評等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著有《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公安派結社考論》(重慶出版社2004)、《古代文學散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中華書局2006)、《袁宏道詩文系年考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上下編(人民出版社2011),並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光明日報》、《社會科學戰線》、《南開學報》、《國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多篇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光明日報》《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文摘報》《文藝理論文摘卡》《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等轉載、轉摘或收錄。學術代表作《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受到學界高度評價,認為「提出了一系列精闢的見解,補充和修正了一些文學史以及思想史、政治史上的傳統觀點,很有價值」,「允為一篇學術價值甚高的經意論作」,是「當前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上的一個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所具有的開創性,對明末清初的文學研究、政治研究和思想研究都具有啟示作用和促進作用」,「二十世紀以來還從未有學者作過如此全面系統的研究,更無論著有過這樣深入而又富於新意的闡析。這對深化我國社會史、思想史、文學史的研究,必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論文在學術上的開拓之功,是不言而喻的」。百餘萬字的新著《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包括上編《明代文人結社現象與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研究》和下編《明代文人結社編年輯考》)入選「代表當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創造力」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為全國首批入選該文庫的六十二項成果之一。國內專家高度評價該著是「迄今所見有關明代文人社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明代文人結社的研究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以其鮮明的創新思維,豐厚的研究成果和扎實的文獻考辨,為這兩個領域(文學史與文化史)的研究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碩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構成一個切實的研究範式,具有典範意義和理論價值」,而且「由於該成果在文獻考辨與研究範式兩方面的創新」,「便足以破除陳見,獨創新意,得出一系列卓有建樹的學術見解,推進了明代文學與明代文化的研究」,「其分析認識能觸及深刻的社會根源,並非一般考辨事實者可比」,「為後來者鋪平了一條客觀、科學地研究明代文人結社的道路」,「對於研究明代史乃至中國文化史,都很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