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絡的現代
現代分形經絡,1996年張聲閎提出「間隙維」(出錯):間隙,而鄧宇等提出了「分形維經絡」;經絡是粗糙,不光滑,非管,細胞充填的細胞群的經絡。
●自身調節-經絡
●細胞群-經絡,細胞社會學經絡
●分形經絡
經絡山脈學說: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論證[修正稿]ele經絡產生至今,兩千年的醫療實踐以及近幾十年的各種醫學研究實驗,都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而唯獨在人體解剖中沒有發現被公認的特殊的經絡物質;那麼我們應當說經絡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經絡是一種人體已有物質的未知的特性,基於此觀點,我做了如下論證:
一.全新的視角度
1. 經絡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經絡現象也是通過肌細胞的生物電變化實現的,因此應當認定經絡是肌肉的一種特殊的性質.
2.經絡都是處於兩條血管之間,經絡應當與血管的影響有關.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經絡現象明顯,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經絡現象不明顯,進食前後,進食不同的食物,也會使經絡現象發生變化,經絡應當與血液的性質有關。
4.很多自然現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環繞恆星旋轉,電子環繞原子核旋轉,同理兩條河流之間的土壤形成山脈,那麼兩條血管之間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條特殊的山脈-----經絡。
5--10請到網路:經絡學說詞條中查找。
二.現代科學的論證
1.生理學中寫明,蛋白質、氨基酸在血液鹼性時顯負電性,在血液呈酸性時顯正電性,健康人體的血液為弱鹼性。我認為,當蛋白質等顯負電性時,它們的負電性會吸引中和血液中鹽的正離子,排斥鹽的負離子,這些被排斥的負離子,一部分會中和掉紅細胞外邊所吸附的部分正離子,使紅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紅細胞外的正離子數,使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負離子,在血液壓力的作用下進入血管壁內,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使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條血管顯負電性。
兩條顯負電性的血管,會使兩血管之間其它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靠攏於兩血管,而使兩血管的中間部分形成一條肌細胞內負離子的數量大於細胞外細胞間液正離子的數量。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一條線,這條線上的肌細胞內外之間,處於一種正負離子的弱平衡狀態。
2.有實驗,敲擊經絡線上發出的聲音比敲擊敲擊其兩側發出的聲音響,這正好證明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流向兩側血管,經絡線上形成空洞的結果. .
3.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動靜脈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動性,這恰好證明了上述論證中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正確性.這種血管平滑肌細胞內外正負離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動性的原
4--12詳細內容見於網路:經絡學說
三.本論點的否定
由於我沒有人體立體解剖學的資料,因此希望有專家從以下幾點批判本論點:
1.人體的經絡線是否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運行的。
2.經絡線是否是在動靜脈相互轉化之間的毛細血管處。3.食入不同的食物,對於經絡是否影響。4.脈搏的快慢是否影響經絡現象。
當然我更希望從更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方面批判本論點。
以上觀點可能有錯誤的地方,為了科學的進步,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論文發表於《醫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頁,論文名稱《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解讀》
作者:李傳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豐廣街
本文所用資料都是來源於醫學教科書《生理學》 2009年,饒平凡,劉樹滔,郭靜科等人首次通過自由基特定顯影技術獲得清晰度最高的經絡路線照片,並刊登在《Bioscience Hypotheses》雜志上。
2005年,代啟彬提出經絡是「類分化細胞集合」論斷。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2年,中國曾邦哲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經絡寬頻效應是三體互動的混沌現象)與系統醫學模型等。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古義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聯系臟腑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系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系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系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於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於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
運行氣血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抗禦病邪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布於全身而密布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沖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人舍於孫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絡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
② 經絡是什麼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
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
用。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
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
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
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
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
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
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
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
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
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
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
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
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
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
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
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
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
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
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
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
,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
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
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
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
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
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
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
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
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
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感測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
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
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系
統。另一方面,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
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
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
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
,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
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
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
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
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迴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
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復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
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
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
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
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
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
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
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
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
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
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
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
研究的一大特點,研究者先後發現經脈路線上具有低電阻、高聲振動
和較好的聲光熱傳導以及
同位素遷移等物理學特性。這些工作被總結在一部重要經絡研究
著作———《針灸經絡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觀證實經絡存在的一
個里程碑。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和「九五」兩個
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
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
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
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發現循經低流阻通道
人體的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中的一部分是血
液和淋巴液,流動於脈管之中,另一部分存在於組織間隙之中,稱為
組織液或脈管外體液。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學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經絡
可能是脈管外體液的流動路徑,但這一假說一直沒有得到實驗的證明。
九十年代,筆者根據生物流體力學原理,對組織液在組織間隙中形成
定向流動的機理作了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循經路線上組織對體液流動
的阻力(流阻)較小是形成組織液定向流動的重要條件。在這一思想
的引導下,我們尋找各種測量組織流阻的方法,終於建立了一套能夠
連續掃描測量組織流阻的實驗裝置。使用這一裝置,我們分別在小型
豬、小家豬和人身上發現了循經低流阻點。我們還建立了一套測量組
織液壓波傳播的方法,用於測量低流阻點之間的連通性,結合γ照相
機觀察同位素遷移的方法,終於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下存在著具有低
流阻特性的組織液通道,簡稱為循經低流阻通道,並且首次在循經路
線上發現了具有功能意義的體液通道結構。
循經低流阻通道的發現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的資助
下完成的,這一課題延續到「九五」國家攀登計劃中,並受到評
審專家們的高度重視。首先,我們使用紅外熱像儀和正電子照相機發
現循經低流阻通道具有運輸水液和營養物質的能力,證明它與《黃帝
內經》所說的經脈有濡養組織、滑利關節的功能相吻合。其次,我們
在豬身上測量到7~8條與人體經脈分布非常接近的低流阻通道,證明
它與古典經脈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於通常的血管和淋巴管,
是一種新的結構分布。形態學研究發現,低流阻通道位於《黃帝內經》
所說「分肉之間」的組織間隙之處,符合古典經脈的解剖定位。綜合
上述研究結果,結合古文獻的研究,我們認為循經低流阻通道可能就
是經脈的實質或其實質的一部分。具體講,它可能是衛氣在經脈路線
上運行的通道。
經絡研究來源於臨床,服務於臨床,經絡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與臨
床實踐相結合,不能實際指導中醫的臨床及保健,就很難說是一個真
正的成果。因此,在發現了循經低流阻通道後,我們隨即進行了與臨
床有關的研究工作。
「疏通經絡」與醫療保健
近年來,「疏通經絡」一詞頻繁地出現在各種中醫葯保健品的廣
告中,然而,人們對它的真實科學內涵並不十分清楚。疏通經絡原是
中醫針灸中的一個概念,《黃帝內經》中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的
話,就是用針灸疏通經絡的意思。這句話記載在《黃帝內經·靈樞經》
的開場白中,闡述了針灸治療的目的,是針灸學的核心思想。然而,
由於人們對經脈的實質看法不一,或曰血管,或稱神經,而針灸是怎
樣疏通這些結構的,則缺乏相關的科學研究。
我們在循經低流阻通道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針刺對這一通道影
響的實驗研究,分別在人體上和豬身上觀察了針刺前後循經低流阻通
道及旁開對照區的流阻變化。結果表明,針刺可顯著降低循經低流阻
通道的流阻,而對其他地方影響不大。也就是說,針刺可使得這一通
道擴張,阻力進一步降低,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更多的物質可以沿著這
一通道運輸。這一變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學意義,它可使營養性物質更
多地從血管運輸到細胞,而將細胞的代謝產物更快地從組織間隙中運
送到血管和淋巴管之中,再通過腎臟等排出體外。本研究至少從一個
側面闡釋了針刺疏通經絡的機理,這一研究結果在2000年第五屆世界
針灸大會上報道時,引起了熱烈反響。
經絡在人體中的作用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經絡總是和保健聯繫到
一起,它到底是商業性炒作,還是確有科學道理?這一問題對以疏通
經絡為目的的各種治療或健身等活動具有非常重大的實際意義。根據
我們的研究,如果把人體看做是一台機器的話,人體的各個組織就好
象是這台機器的零件,而經絡則相當於這些零件的縫隙,而非零件本
身,經絡在人體中的作用恰恰類似於機器的零件縫隙。一台機器要做
一個運動,各部件之間就要保持良好的滑動,如果某個間隙中的潤滑
性喪失,將導致零件生銹和零件之間的粘連,外表上可能看不出,但
可表現出一定的動作障礙。人體上存在著非常類似的情況,當由於某
種原因通道阻力變大時,體液流動出現障礙,一些代謝廢物堆積在組
織間隙中,出現類似生銹的情況,這時會有組織變硬、動作僵化及壓
痛等現象。當細胞外環境惡化到一定程度,細菌就會滋生,出現病理
反應,一旦侵入到臟器,就會誘發炎症,最終導致某一臟器的衰竭。
現代發達的外科技術可以做到切除、縫合乃至更換器官,但從中醫的
角度看,這是下策。疏通經絡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保持經絡的暢
通則是中醫保健的主要目的。
保持經絡暢通的途徑很多,但無外乎放鬆肌肉、積極活動,
特別是做精細的運動如太極拳等。而且,不良情緒可牽動一些與
之有關的平滑肌和表情肌,導致經絡不通,而後者進一步加強了不良
情緒的持續,這是中醫「七情」對人體傷害的機理之一。「六淫」作
為某種意義上的物理量可對經絡通道產生不良作用,因此調節情緒、
順應四時變化也是保持經絡暢通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到了已經出現經
絡不通時,就需使用針灸、拔罐等中醫手段疏通經絡。近年來,我們
與有關方面合作,重新挖掘了一種最古老的醫術———砭石療法,即
使用一種特殊材料的石頭對經絡體液通道進行疏導,發現它在治療頸
椎病、腰腿痛等痛症方面有很好的療效。
我們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用微量二氧化碳測量儀探測經脈穴
位經皮膚釋放的微量二氧化碳,稱為經皮二氧化碳釋放量。運用這一
方法的一個最重大發現,就是證實了左右相同經脈、互為表裡的陰陽
經脈和手足同名經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為中醫左病右治、上病下
治和表裡經互治的臨床經驗提供了科學依據。另外一個重要的進展就
是發現十二經的經皮二氧化碳釋放量失衡度及相關性與疾病有著密切
的關系,這一發現為中醫的客觀診斷和建立中醫臨床診療科學體系是
有積極意義的。
③ 經絡學說的經絡學說發展簡史
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神經學說,細胞社會學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5
·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1995年?
·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92年,中國曾邦哲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與系統醫學模型等。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論證[修正稿]ele經絡產生至今,兩千年的醫療實踐以及近幾十年的各種醫學研究實驗,都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而唯獨在人體解剖中沒有發現被公認的特殊的經絡物質.那麼我們應當說經絡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經絡是一種人體已有物質的未知的特性.基於此觀點,我做了如下論證.
一,全新的視角度
1, 經絡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經絡現象也是通過肌細胞的生物電變化實現的,因此應當認定經絡是肌肉的一種特殊的性質.
2,經絡都是處於兩條血管之間,經絡應當與血管的影響有關,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經絡現象明顯,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經絡現象不明顯,進食前後,進食不同的食物,也會使經絡現象發生變化,經絡應當與血液的性質有關.
4,很多自然現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環繞恆星旋轉,電子環繞原子核旋轉,同理兩條河流之間的土壤形成山脈,那麼兩條血管之間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條特殊的山脈-----經絡
5,山峰位於兩條大河之間幾條支流的源頭交匯處,人體的穴位是否也在兩大血管之間的幾條支血管的末端交匯處呢.
6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條大血管,人體是立體的,兩條血管與它們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後三條經絡,三條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條經絡,而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條經絡,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7,經絡線上有幾處急轉折,我解釋為兩條血管與另外兩條血管發生了交叉,經絡線也就發生轉折,這是任何一種經絡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學說,都無法解釋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脈構成一張網,山脈網鑲嵌在河流網之間,人體的經絡也不是幾條簡單的直線,每條經線還會分出許多支叉,大的支叉又會分出許多小叉,人體上所有的經線也構成一張網,這張網應當鑲嵌在血管網之間,它們的關系應當同山脈與河流的關系相似.血液的性質,血管的通暢狀態,會影響著經絡,反之,經絡的變化也會影響著血液和血管,
9,因為本人沒有見到過完整的經絡解剖圖,不能保證經絡傳導只此一種,在肌肉和血管的斷處也可能藉助於神經傳遞一下.
10,我們不能通過解剖來證明電路里存在著電流,是否可以說,經絡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為人體死亡和離體的組織相同的是失去了活著的血液的影響,失去了血液的影響,經絡已經消失了,又怎麼能通過解剖來發現呢。
二,現代科學的論證
1,生理學中寫明,蛋白質,氨基酸在血液鹼性時顯負電性,在血液呈酸性時顯正電性,健康人體的血液為弱鹼性.我認為,當蛋白質等顯負電性時,它們的負電性會吸引中和血液中鹽的正離子,排斥鹽的負離子,這些被排斥的負離子,一部分會中和掉紅細胞外邊所吸附的部分正離子,使紅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外的正離子數,,使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負離子,在血液壓力的作用下進入血管壁內,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使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條血管顯負電性.
兩條顯負電性的血管,會使兩血管之間其它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靠攏於兩血管,,而使兩血管的中間部分形成一條肌細胞內負離子的數量大於細胞外細胞間液正離子的數量.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一條線,這條線上的肌細胞內外之間,處於一種正負離子的弱平衡狀態
2,有實驗,敲擊經絡線上發出的聲音比敲擊敲擊其兩側發出的聲音響,這正好證明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流向兩側血管,經絡線上形成空洞的結果. .
3,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動靜脈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動性,這恰好證明了上述論證中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正確性.這種血管平滑肌細胞內外正負離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動性的原因.
如果說血壓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負離子滲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顯負電性,那麼血壓也同樣會使血液中的負離子進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體顯負電性,只是由於大血管中的血壓較低,進入血管壁中的負離子較少,大血管肌細胞內外之間正負離子數量的差距較小,細胞內外之間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產生動作電位而已.
毛細血管沒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們已經證明了紅血球顯負電性.毛細血管也就顯負電性.到此我們完整的證明了整條血管顯負電性的科學原理.
4,如果說血管的作用是運輸和容納血液,則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那麼它對外形成經絡,對內排斥紅細胞,使紅細胞處於一種懸浮狀態.另外它還會吸引血液中的正離子,使之匯集於血管內壁,使紅血球保持自身的負電性.
5,當人體的血液鹼性逐漸降低,經絡線上以匯集到兩側血管的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隨之逐漸回到經絡線附近.這時的經絡現象也就不明顯了.而當人體里血液的鹼性增強時,血液中的蛋白質等的負電性也會增強,紅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負電性也會增強,也就是整條血管的負電性增強,則兩條血管之間的經絡線也就更明顯了.
6,當金屬針刺入經絡線時,金屬針的自由電子,中和了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本來很少的正離子,破壞了本來很弱的肌細胞內外的正負離子平衡,使針刺處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後,肌細胞內湧出的負離子,又中和了其兩側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它們也產生動作電位,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又影響其相鄰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如此下去,向針刺處的兩端發展,進而使整條經絡產生動作電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經絡產生動作電位.這就是經絡現象.當經絡線上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時,它也會使其兩側至兩血管間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這些在血管附近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又會吸引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中的正離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邊,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時血管平滑肌細胞因其細胞間液的正離子的減少,其肌細胞的內外平衡被破壞,使之產生動作電位,致使血管發生收縮和後來的舒張,進而改善了血管的輸送血液的效果.當人體的血管運輸血液的功能增強了,人體的各個臟噐以及其它組織的功能也同時得到了改善,這就是經絡治病的原理.
7,當人的生命死亡之後,紅細胞的負電性消失,血管壁肌細胞的負電性也隨之消失,由經絡線上靠攏到血管兩側的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就回到了經絡附近,這時經絡線上肌細胞的內外的正負離子相等了,經絡線也就消失了,人體死亡經絡線消失,因此離體的解剖是不能證明經絡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經末梢處的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其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些正離子的移動,使人感受到了疼痛.當經絡現象產生時,經絡線上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會固定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致使神經末梢處的負離子,不能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正是針灸能夠止痛和麻醉的科學原理.
也有人在經絡線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只是經絡現象造成了肌細胞的一些變化.經絡現象越強烈的地方,其變化越明顯,它們是經絡現象產生的結果,不是經絡現象產生的原因.
通過上述對中醫經絡的證明,我們發現了一個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細胞的內外離子數是不同的,在經絡線上,肌細胞內部的負離子數大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在血管附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少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如同山脈一樣,山脊處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處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血管平滑肌整體顯負電性.
10,我還認為,人體的神經細胞啟動肌細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經絡線上進行的,因為只有在經絡線上神經細胞才會以最小的力,啟動肌細胞工作.這也是人們曾經誤將神經解釋為經絡的一個原因.而同一經絡線上的不同穴位與不同的神經末梢共處,因此針刺不同的穴位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說當人體經絡現象不強烈的時候,針刺相關器官神經末梢處的穴位,治病效果才會更好.
11,人們順著山脈的正脊處行走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處再順著山脈的方向行走,就比較困難,因為會受到山樑阻擋.有科學家實驗,經絡線上兩點之間的電阻比經絡線兩側的兩點之間的電阻低,我們可否認為在經絡線兩側兩點之間的電流流動,需要克服血管周圍的多餘的正離子的影響,因此電阻比較大,而經絡線上的正離子比較少,電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單純是血管的物理影響,總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經絡線上是應當不會有較大的血管的.
12,在經絡線上注入鹽溶液,鹽溶液沿經絡方向流動,是因為經絡線上肌細胞顯負電性,負電性的肌細胞的吸引造成鹽溶液的流動.
三,本論點的否定
由於我沒有人體立體解剖學的資料,因此希望有專家從以下幾點批判本論點.
1,人體的經絡線是否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運行的.2,經絡線是否是在動靜脈相互轉化之間的毛細血管處,3,食入不同的食物,對於經絡是否影響.4,脈搏的快慢是否影響經絡現象.當然我更希望從更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方面批判本論點.
以上觀點可能有錯誤的地方,為了科學的進步,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論文發表於《醫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頁,論文名稱《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解讀》
作者:李傳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豐廣街
本文所用資料都是來源於醫學教科書《生理學》
④ 何謂經絡
經絡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感測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系統。另一方面,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迴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復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研究的一大特點,研究者先後發現經脈路線上具有低電阻、高聲振動和較好的聲光熱傳導以及同位素遷移等物理學特性。這些工作被總結在一部重要經絡研究著作——《針灸經絡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觀證實經絡存在的一個里程碑。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和「九五」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⑤ 中醫基本理論的現代經絡發展簡史
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自身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大統一的分形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5
·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1995年?
·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⑥ 什麼是經絡
什麼是經絡?
「經絡」是中醫用了幾千年的名詞,中國人數千年前就發現某些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按摩那些線條可以治療疾病。那種人一般稱之為經絡人,只有很少人有這種情形。因此,可以說經絡學說是從治療經驗中發展出來的,是中醫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國在漢朝時曾經處決一個名為王孫慶的叛黨頭目,將其進行活體解剖,然後將細竹片放入血脈中,觀察其流動。結果發現人體的血脈(血管)和醫典中的經絡不相吻合。這次的實體解剖,就經絡學來說是一次失敗的實驗。因此,在中國的醫學領域中,從此就放棄了解剖人體,解剖學在中國成為驗屍官所必需了解的知識,而不是醫生所必需學習的功課。
後來西方的解剖學傳入中國,中國的醫生在解剖中找不到經絡,加上當時的中國國力薄弱,整個社會正進行全盤西化的改造,西方的所有科學都被中國人認為是先進的象徵,中國人的自信心完全喪失。對中醫的態度也一樣,特別是西醫對一些致命傳染病的明確療效,更讓人們對中醫失去了信心,甚至一度認為中醫是一種沒有根據的玄學,在汪精衛主政的南京偽政權,還曾經考慮立法廢除中醫。
1960年代,北韓有一個名為金鳳漢的科學家,宣稱找到了經絡,並將之命名為「鳳漢管」,這個發現轟動了全球醫學界,也引發了各國對經絡研究的興趣,日本隨即組織了大批的科學家進行經絡的研究,揚言在十五年內解開經絡之謎。當然視中醫為祖先遺產的中國也很緊張的組織了大批的科學家到北韓去實地學習,並加緊研究,深怕這個祖先遺產的謎由其它國家先解開來。接下來的幾年,全球科學家不斷要求北韓公布研究成果,北韓卻始終拿不出具體的證據,最終金鳳漢由於拿不出具體的證據而跳樓自殺,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這件事使得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非常尷尬,許多人放棄了研究,更有偏激的人根本否定了經絡的存在,經絡成為謎信的一部份。一直到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國政府在北京向美國代表團實體演示針刺麻醉下的開心手術,那種血淋淋的神奇場面,使得參觀的美國專家們驚得目瞪口呆。但是此時的中國醫界,分成了兩派,一派人認為沒有經絡只有穴位,否則不能解釋針刺麻醉的現象,另一派人還是堅持經絡的存在,但是提不出具體的證據,這些討論也就愈來愈低調。
199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高層認為經絡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必需投入資源加以研究,可是當時主導科學研究工作的多數專家都反對,只有復旦大學的費倫教授(本書的指導教授)認為經絡存在了幾千年,雖然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具體的證據,但是也有可能是我們過去使用的手段不對,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學進步了,也許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經絡的證據。因此,力排眾議,該項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數差點被否決。由於反對的聲浪太大,因此,這項研究僅撥了很少的經費,由費倫教授成立項目進行研究。
由於費教授是一個精於分子物理學的化學家,不是一個醫生,因此對這項研究採取和過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棄傳統上成立正式組織的方式,採用一種名為虛擬組織的新式組織,項目中沒有全職的研究人員,完全視研究需要機動的調集上海各種相關科學家及設備,花了近十年時間,終於找到了幾項經絡存在的具體證據。
這個研究首先認為解剖學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一定不會有任何未發現的線狀或管狀組織,因此,將尋找的目標放在經絡附近的組織分析,由於現代生物分子學進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遠較二十年前進步得多,加上這個小組的成員不再以醫界專家為主,而以化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等基本科學的專家為主,從物質最基本的規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機會特別大。
在這個研究之前,天津有一個小組在經絡研究方面,曾經發現當針刺入穴位時,會使穴位周圍產生大量的鈣離子。那份報告並沒有說明這些鈣從那裡來,從常識判斷人體的鈣主要在骨頭中,但是骨頭里的鈣不可能在針刺的瞬間釋放出來。因此,判斷在人體的穴位附近應該存在著可以隨時釋放鈣離子的鈣庫。找到這個鈣庫應該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質存在證據。
小組首先在活人身上對穴位進行三維定位,並在磁共振 (MRI) 設備下觀察針刺時的實際落點。同時備用一條離體的人腿,同步進行解剖。中醫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為天、人、地三層,針灸時,到了每一層會有針感,患者會感覺到酸、脹、麻,而施術的醫生則會有粘針的感覺,這個實驗瞄準的是腿上胃經的地層。經過穴位定位進行解剖後,發現小腿上的胃經所有穴位的地層均停針於腓骨和脛骨之間的骨間膜上,這是一種結締組織,以往對它的了解僅止於是人體組織之間的連結功能。
於是小組將該片骨間膜割下來,送到物理實驗室,用質子加速器進行分析,發現有七種元素鈣(Ca)、磷(P)、鉀(K)、鐵(Fe)、鋅(Zn)、錳(Mn)、鉻(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間的明顯差異,而一個穴位的直徑約五至八毫米,所有這些富集的眾多分子都只存在於骨間膜的表層,約一個微米的厚度。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成果,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經絡存在的物質證據,從此沒有人可以懷疑經絡和穴位是虛無飄渺的了。
接著小組繼續對這片骨間膜的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它是由三條膠原纖維構成纖維條,再由五條纖維條捲成一束,數量繁多的這種線束結成片狀,有點像計算機中的排線結構。再對這種膠原纖維進行分子層次的分析,發現它是由數種不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一種生物液晶態 (Bio-Liquid Crystal) 的物質。
根據物理學的常識,晶體結構的物質對聲、光、電、熱、磁等物理能量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參考上海交通大學過去對特異功能人士的實驗,知道氣功師所發出的「功」當中,有很大的成份是發射出特定波長的遠紅外光。因此,小組對結締組織的物理特性測試,首先就從遠紅外光的透光性做起。很快的又得到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實驗證明膠原纖維在徑向對9-20微米的遠紅外線具有近100% 的透光率,橫向方面則幾乎完全不透光,也就是說對於該頻率范圍而言,膠原纖維具有光纖維的物理特性。
接著再從國外醫學研究文獻中了解,人體的所有組織,甚至小到個別的單一細胞,都至少有兩根膠原纖維連結著,它很可能是人體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人體各個臟器外部的保護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纖維。中醫經絡分為經脈和絡脈,其中經脈是主幹,在一般的中醫經絡圖中主要畫的就是經脈。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幾乎遍布全身,和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這項研究的論文1998年三月第一次發表在中國大陸的「科學通報」上,接著在2000年應邀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傳統醫學研討會」中發表,也在2001年在「兩岸中醫葯研討會」中發表。雖然這些報告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但是這項研究最終將造成的影響必定遠不止如此。
這項經絡物質證據只是針對經絡天、人、地三個層級中的地層所做的一小部份研究,除了這項證據之外,經絡和穴位必定存在著其它的現象。上海復旦大學研究團隊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帶領的小組,隨後又發現人體的毛細血管多數呈不規則狀,唯獨在穴位點附近的毛細血管呈規則的並行線狀,而且平行於經絡。經過流體力學的計算,發現只要在相鄰的穴位間有一定的壓力差,在人體的經絡中就會形成管線外毛細血管間的組織液流場。這有點像海洋中的洋流,沒有管子,但有水流。這也很像在黃帝內經中所描述的榮衛之氣的衛氣,榮氣是血管中的血液,這里發現的管外流場,很可能就是衛氣。這項研究仍在繼續進行中,受限於目前設備的極限仍很難在活體中直接觀察到這個現象,而在死體上血壓消失後經絡根本就不再活動,也就無從看到這個現象,這就是經絡研究中最大的困難,需要了解活體的細微變化。
這些經絡附近的特異現象,可以說明人體的經絡不是一個古代中國人想像中的系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逐漸出現更多經絡存在的證據。例如在「天」和「人」兩層必定也有其它經絡存在的證據,還待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發現。
生物進化的過程,最早是從單細胞生物開始逐漸發展的,在早期簡單的生物中,許多生物並沒有大腦,卻具有結締組織(研究團隊最早發現的經絡組織),大腦是很高級的生物才具備的器官。從這個現象看來,主宰人體臟器運行的並不一定是大腦,更有可能是由經絡系統直接調節和控制的。
用現代的計算機術語來說,人體很可能不是單一計算機控制的系統,而是多個計算機加上一個高速的通訊網路所建構的,大腦不過類似公司網路中總裁(CEO)的終端機而已。這也說明我們祖先對人體五臟六腑的定義中,包括了心、肝、脾、肺、腎——五臟,和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獨獨漏了「腦」的可能原因。
現代醫學是建構在解剖學基礎上的,經絡系統在過去發展解剖學的年代中,限於科技能力而無法看到,直到上個世紀末人類的科技能力才剛有能力發現部份經絡的證據。如果真如我們所推測的「經絡是人體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那麼原來的解剖學很可能漏掉了人體最重要的部份。這就像觀察一棵樹沒看到樹干只看到樹葉一樣;也像解剖計算機時,只看到部份的硬體就以為那是計算機的全部,沒想到還有軟體的存在,更不知有網路這樣的怪物一樣。
今日中醫的沒落,很大的原因是現代中醫的教學,一進學校就先教了這種一知半解的解剖學,使得這些初學的准醫生們腦子里就架了一個沒有經絡的人體結構,再開始教經絡和穴位,當然滿腦子充滿疑問,如何學得懂中醫呢?
隨著經絡物質證據的出現,在可預見的未來必定對整體醫學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原有的解剖學必需跟著調整,當然以解剖學為基礎的整個現代醫學也必定會跟著發生巨大的變化。
本圖是穴位所在骨間膜表面的各種元素含量,下圖是非穴位的含量。其中氬氣為一不變的常數,和下一張圖中的各種元素相較,穴位的各種元素均遠較非穴位多出至少一個數量級。
⑦ 研究發現人體經絡存在的證據,對醫學界有哪些意義
說起經絡這個詞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中醫,經絡確實是中醫的一個代名詞,人體的經絡在醫學上其實一直存在著一些中醫爭議,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經絡是存在的,但是從過西醫的一些研究來看經絡是不存在的,在西醫中只有血管,對於很多中醫來說經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經絡才能夠對病人的病情有著更好的了解,這本身是醫學界的一些爭議,但是經絡這個詞經過研究發現它確實是存在的,然後也有一些證據擺在面前,這對於醫學界來說可以說是有個很大的意義。
此外,經絡的存在也為醫學界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同時醫學界也將迎來一個重大的挑戰。同時,在醫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的中醫方面可能也是會進行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⑧ 中醫中的經絡學的研究方法
每人都有自我感知能力,現代人都已退化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過程中,很容易進入返觀內視狀態,對於氣在體內的運行用意識加以調控,所以對自身的經絡穴位有清楚的感知能力。
現代要具備這種能力,只有通過練習氣功了,加強體內氣的強度,來進行感知。
還有中葯的歸經也是用這種方法進行的,就是醫者服用一種中葯,某條經絡內的氣會產生變化,從而確定它的作用。針灸也是一樣,所以針灸可以達到和用葯一樣的效果,因為原理都是一樣的。
如果想自己感覺一下就練氣功試試,只要到了先天境界,也就是打通大小周天,就可以感覺到任督以及十二主脈了,至於絡脈那還得加強。
我知道一套適合自學的氣功,【真氣運行法】,100左右可開大小周天,可以下載到,自己看看。
⑨ 被國際認可的中醫經絡是什麼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感測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系統。另一方面,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迴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復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研究的一大特點,研究者先後發現經脈路線上具有低電阻、高聲振動和較好的聲光熱傳導以及同位素遷移等物理學特性。這些工作被總結在一部重要經絡研究著作——《針灸經絡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觀證實經絡存在的一個里程碑。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和「九五」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⑩ 經絡是怎麼發現的
1960年代,北韓有一個名為金鳳漢的科學家,宣稱找到了經絡,並將之命名為「鳳漢管」,這個發現轟動了全球醫學界,也引發了各國對經絡研究的興趣,日本隨即組織了大批的科學家進行經絡的研究,揚言在十五年內解開經絡之謎。當然視中醫為祖先遺產的中國也很緊張的組織了大批的科學家到北韓去實地學習,並加緊研究,深怕這個祖先遺產的謎由其它國家先解開來。接下來的幾年,全球科學家不斷要求北韓公布研究成果,北韓卻始終拿不出具體的證據,最終金鳳漢由於拿不出具體的證據而跳樓自殺,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這件事使得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非常尷尬,許多人放棄了研究,更有偏激的人根本否定了經絡的存在,經絡成為謎信的一部份。一直到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國政府在北京向美國代表團實體演示針刺麻醉下的開心手術,那種血淋淋的神奇場面,使得參觀的美國專家們驚得目瞪口呆。但是此時的中國醫界,分成了兩派,一派人認為沒有經絡只有穴位,否則不能解釋針刺麻醉的現象,另一派人還是堅持經絡的存在,但是提不出具體的證據,這些討論也就愈來愈低調。
199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高層認為經絡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必需投入資源加以研究,可是當時主導科學研究工作的多數專家都反對,只有復旦大學的費倫教授(本書的指導教授)認為經絡存在了幾千年,雖然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具體的證據,但是也有可能是我們過去使用的手段不對,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學進步了,也許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經絡的證據。因此,力排眾議,該項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數差點被否決。由於反對的聲浪太大,因此,這項研究僅撥了很少的經費,由費倫教授成立項目進行研究。
由於費教授是一個精於分子物理學的化學家,不是一個醫生,因此對這項研究採取和過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棄傳統上成立正式組織的方式,採用一種名為虛擬組織的新式組織,項目中沒有全職的研究人員,完全視研究需要機動的調集上海各種相關科學家及設備,花了近十年時間,終於找到了幾項經絡存在的具體證據。
這個研究首先認為解剖學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一定不會有任何未發現的線狀或管狀組織,因此,將尋找的目標放在經絡附近的組織分析,由於現代生物分子學進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遠較二十年前進步得多,加上這個小組的成員不再以醫界專家為主,而以化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等基本科學的專家為主,從物質最基本的規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機會特別大。
在這個研究之前,天津有一個小組在經絡研究方面,曾經發現當針刺入穴位時,會使穴位周圍產生大量的鈣離子。那份報告並沒有說明這些鈣從那裡來,從常識判斷人體的鈣主要在骨頭中,但是骨頭里的鈣不可能在針刺的瞬間釋放出來。因此,判斷在人體的穴位附近應該存在著可以隨時釋放鈣離子的鈣庫。找到這個鈣庫應該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質存在證據。
小組首先在活人身上對穴位進行三維定位,並在磁共振 (MRI) 設備下觀察針刺時的實際落點。同時備用一條離體的人腿,同步進行解剖。中醫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為天、人、地三層,針灸時,到了每一層會有針感,患者會感覺到酸、脹、麻,而施術的醫生則會有粘針的感覺,這個實驗瞄準的是腿上胃經的地層。經過穴位定位進行解剖後,發現小腿上的胃經所有穴位的地層均停針於腓骨和脛骨之間的骨間膜上,這是一種結締組織,以往對它的了解僅止於是人體組織之間的連結功能。
於是小組將該片骨間膜割下來,送到物理實驗室,用質子加速器進行分析,發現有七種元素鈣(Ca)、磷(P)、鉀(K)、鐵(Fe)、鋅(Zn)、錳(Mn)、鉻(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間的明顯差異,而一個穴位的直徑約五至八毫米,所有這些富集的眾多分子都只存在於骨間膜的表層,約一個微米的厚度。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成果,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經絡存在的物質證據,從此沒有人可以懷疑經絡和穴位是虛無飄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