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② 中國航天的最新成就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2)中國航天的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向媒體表示,「嫦娥一號」的發射窗口預留了35分鍾,在這35分鍾內都可以發射。但在最後一分鍾發射與在第一分鍾發射相比,相比衛星燃料將要損失120公斤,
這對總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號」是很大的損失,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壽命。如果由於特殊原因在這35分鍾內不能正常發射,就只能取消發射計劃,推遲到第二年重新確定發射窗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航天史
③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3年全面啟動論證,2016年1月批准立項。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於海南文昌成功發射,歷經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階段,工程任務按計劃順利開展,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穩穩地降落在預選著陸區——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
天問一號在進入火星大氣層以後首先藉助火星大氣,進行氣動減速,這個過程它克服了高溫和姿態偏差。氣動減速完成後,天問一號的下降速度也減掉90%左右。
「緊接著天問一號打開降落傘進行傘系減速,當速度降至100m/s時,天問一號通過反推發動機進行減速,由大氣減速階段進入動力減速階段。」王闖介紹,在距離火星表面100米時,天問一號進入懸停階段,完成避障和緩速下降後,著陸巡視器在緩沖機構的保護下,抵達火星表面。總的來說,整個過程天問一號要在9分鍾內從約2萬千米/小時的速度降至到0米/小時。
在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6個首次:
一、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
二、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
三、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
四、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
五、首次實現4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
六、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④ 中國航天的成就簡寫
航天航空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眼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衛星,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巨浪導彈,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水下發射戰略導彈
航天測量,航天測量船遠望1-7號,海軍天眼。
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⑤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8.5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衛星運行的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遙測儀器不斷發回各種數據。衛星發射成功是中國發展空間技術的良好開端1986年2月1日,中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1990年4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成功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2009年4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2009年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組網高峰期,預計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傳回月球拍攝照片和有關探測數據,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承擔著「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萬至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等4大科學探測任務;經過8次變軌後,11月7日,衛星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11月26日,拍攝的第一張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張月球三維立體圖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⑥ 中國航天事業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
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6)中國航天的成果擴展閱讀: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⑦ 中國航天的成就
發射「東方紅」人造衛星、發射「神舟號」飛船、嫦娥號登陸月球、天宮號太空站建成,祝融號登陸火星成功。。。都是咱們中國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華夏文明向太空科技文明邁進了一大步的發展,中國的航天發展如此迅速,離反重力設置、量子推進器、曲率飛行還會遙遠嗎?
⑧ 中國航天科技成就
(1)我國自主研發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完成多次衛星的發射任務,並且為外國提供發射專服務;(2)我國研製發射了屬各種型號的衛星,氣象衛星、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對地觀察遙感衛星等;(3)從2003年起我國多次進行載人航天實驗,楊利偉成為第一個飛入太空的中國人,翟志剛成為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中國人;(4)月球探測,我國先後兩次發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成功對月球表面進行了探測,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登上月球.其實我覺得這些成就都是先輩們努力的結果,沒有他們的不畏艱險就沒有現在的成就。
⑨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