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辨析:借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就能讓景德鎮瓷器發楊光大
樓主你好
中國是一個具著有悠久藝術傳統的國家,創造出了許多讓世界贊嘆的奇跡,陶瓷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自宋代開始,景德鎮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制瓷中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對世界各國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除了:借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要想讓景德鎮瓷器發楊光大還要做到:
千年的輝煌給景德鎮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精神財富,也煅鑄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精神。傳承和弘揚景德鎮陶瓷文化,提升景德鎮城市品牌形象是當前我市打造文化軟實力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欣喜看到,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為傳承和弘揚陶瓷文化所做卓有成效的努力,如瓷博會舉辦,陶瓷歷史文物保護,古代瓷窯復燒,以及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對瓷文化彰顯:陶瓷壁畫、陶瓷城雕、陶瓷街燈柱、陶瓷市場打造等等,不僅很好傳承和弘揚景德鎮陶瓷文化,也強化了世界瓷都、旅遊都市的品牌形象。
陶瓷是景德鎮的立市之本,作為年輕一代瓷都人,對如何傳承和弘揚景德鎮陶瓷文化。
普及教育,使之成為我市中小學教育一大特色。我市老一輩的陶瓷工人有著濃烈的陶瓷情結,陶瓷文化蘊含於他們的內心世界,滲透在他們生活里,見之於他們的行為中。而青年二代對陶瓷文化了解卻知之甚少,「瓷都」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尤其是我市的廣大中小學生,多數對陶瓷一無所知。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加強對景德鎮年輕一代陶瓷文化的普及教育。比如,可以把瓷都歷史形成以及我市陶瓷考古的一些知識,編入中小學生課本中,並列入考試之中,或增設陶藝課,每年瓷博會組織學生參觀,假期組織學生參與陶瓷文化活動等,強化景德鎮青年一代故土文化意識,潛移默化地培養青年一代熱愛瓷都、熱愛陶瓷。
創新思維,融現代科技手段於陶瓷文化中。景德鎮藝術瓷聞名於世,但藝術陶瓷的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方式也束縛了陶瓷大生產的產業化意識。所以,我認為要更新理念,樹立藝術瓷產業化意識,不斷鼓勵陶瓷技術手段創新,把現代科技手段和陶瓷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現代科學技術推動景德鎮陶瓷生產的規模化,同時做大做強陶瓷市場,做大陶瓷經濟,把景德鎮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陶瓷生產集散地,讓景德鎮這塊世界的陶瓷文化發源地煥發新的生命力。
整合資源,做大陶瓷文化產業規模。景德鎮是國務院正式命名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我市有很多陶瓷歷史文物、陶瓷歷史遺址、陶瓷文化場館,但是分布零散,沒有形成規模,缺乏影響力。要傳承和弘楊景德鎮陶瓷文化,就必須集中資源,做大做強並形成規模,並使之體系化,也便於宣傳和推廣。同時,要注重市民養成教育,從娃娃抓起,通過與陶瓷特色融合,強化教化效果,使市民文化素質,文化品位,文明程度,精神氣質與歷史文化名城相吻合。如建設大型陶瓷展館,集中系統地展示古今中外陶瓷歷史文化發展過程,通過文物、圖片、影像、工藝演示等,擴大瓷都影響力。
2. 宋代景德鎮最突出的成就是什麼
宋代景德鎮窯最突出的成就是創燒成功著名的「青白瓷」,這種「青白瓷」呈一種透明的淡青色,釉色青中有白,青白相間故而得名。青白瓷的燒成:一是因為景德鎮地區瓷土不僅存量豐富,而且質量極好,用這種瓷土燒成的瓷器白度極高;二是景德鎮窯施釉很薄,透明的釉色能透出潔白的胎色。
3. 列舉元代景德鎮瓷器的新成就。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型大小,人呼「樞府窯」。
記得採納啊
4. 江西景德鎮為何是中國的瓷都
景德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陶瓷的主要產地。。。
5. 景德鎮到底遺存著怎樣的世界性價值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9月2日下午,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暨御窯廠遺址申遺學術研討總結報告會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報告廳舉行。市委書記鍾志生出席並講話,市長梅亦致辭,市政協主席黃康明出席。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委宣傳部部長吳雋主持,副市長熊皓,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市申遺辦主任余樂明出席。
圖/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鳥瞰
國內40餘位遺產保護、考古文博、城市規劃、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著名專家,就景德鎮瓷業考古發現與研究、老城保護與更新、景德鎮制瓷業歷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系列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總體策略和行動計劃四個議題開展探討,並形成總結報告。
圖/1號會場
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唐煒、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市長梅亦等領導參加了會議並講話。
圖/2號會場
出席嘉賓討論的內容見解獨到,精彩紛呈
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唐煒出席並講話,
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副會長李季對此次研討會進行總結陳述。
遺產類專家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呂舟就《景德鎮御窯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動計劃》作小結報告;
文保類專家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總工程師、黨委書記侯衛東就《景德鎮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利用》作小結報告;
規劃類專家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張廣漢就《景德鎮老城保護利用》作小結報告;
文化類專家組,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就《景德鎮陶瓷文化與城市發展》作小結報告。
圖/御窯廠遺產構成要素
鍾志生指出
來自全國申遺、文保、規劃、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景德鎮,專門就「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暨御窯廠遺址申遺」主題進行學術研討,為景德鎮的遺產保護利用、文化傳承和名城規劃建言獻策,充分說明了景德鎮文化的無窮魅力。景德鎮瓷器不僅是商貿往來的重要商品,也是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是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其獨特魅力廣泛影響著世界人們的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情趣。景德鎮陶瓷還是中國文化、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在對接「一帶一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千年窯火、萬里瓷路使景德鎮始終享譽古今中外。
圖/御窯廠遺址
文化是城市之魂,是城市永續發展的動力之源。御窯廠遺址申遺和老城保護要有機結合,申遺工作要貫徹開放、互鑒、整體、具體、可行的思路。在座的各位專家學者學術造詣深厚,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眼界,站位高、定位準,為景德鎮文化保護工作提出了真知灼見、貢獻了智慧力量。此次研討會在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和御窯廠遺址申遺過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總結報告會思想豐富、成果豐碩,其內容需要認真梳理、全面整理。通過規劃的引導、專家的指導,進一步用國際化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進一步用國際化思維做好文化保護。
景德鎮是一座千年古鎮。千年古鎮為我們留下了歷史財富,同時留住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是我們神聖的使命。這兩年,我市全城動員、全民參與、全域行動,通過大力實施環境整治,從「洗臉」到「洗腳」,使景德鎮的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目前,「整潔」基本到位,「整齊」初見成效,「整治」有序推進。如果說這是為景德鎮「塑形」的話,下一步我們就要為這座城市「鑄魂」,而鑄造景德鎮的「文化之魂」,重點在於保護文化遺產、建好文化項目、加強文化交流。
唐煒首先代表國家文物局向此次研討會的成功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出席會議的各位專家學者致以誠摯問候。
「
景德鎮是聞名中外的瓷都,也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近年來在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中力度很大,成效顯著。國家文物局支持景德鎮全面推進御窯廠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投入資金用於御窯廠遺址的考古、規劃、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工作。今年,國家文物局特批將御窯廠遺址單獨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了提名表格,使申遺工作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
就御窯廠保護和申遺工作,唐煒提出三點要求
一是深入開展考古研究。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通過持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明確御窯廠遺址及相關文物遺存分布范圍和准確邊界。
二是加強遺址公園建設。要以御窯廠國家遺址公園為核心,適當整合周邊的歷史文化街區,形成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歷史街區及周邊的陶瓷作坊等「四位一體」格局,協調處理好遺址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發展的關系。
三是扎實推進申遺工作。要站在有利於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於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歷史高度,按照世界遺產的高標准、嚴要求推動御窯廠遺址的保護工作。
梅亦指出
景德鎮至今仍保留著國內外最為豐富而且獨特的陶瓷文化遺存,以及規模龐大、完整復雜的陶瓷產業體系,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景德鎮人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御窯遺址,挖掘好遺址價值,宣傳好陶瓷文化,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景德鎮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文物保護工作方針政策,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切入點,統籌推進文化遺產和老城保護工作,在多方徵求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遺址保護和利用的關系,進一步明確將御窯廠遺址13.1公頃核心區、80公頃延伸區、240公頃「陶陽十三里」老城區的保護工作逐步擴展覆蓋到主城區以及全市各申遺要素點的總體思路。匯集眾智,借鑒樣板,做好頂層設計,實現文化振興,是召開這次研討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市將會把此次研討會上取得的成果進行歸納整理,作為我市下一步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智庫,用於指導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的實踐。
據悉,為期兩天的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暨御窯廠遺址申遺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們匯聚一堂,圍繞「遺產申報、文物保護、名城規劃」等主題,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共提交學術論文十餘篇,50多位專家學者作了主題報告和交流發言,我市將進行收集整理,編匯成冊,作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性建議。
文章作者:吳紹斌
文章來源:景德鎮日報、清源文化遺產
6. 我國近來的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體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發動機,我國起步晚,經驗少,歷史積淀少,取得航天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證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
2、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空一號,北斗系列。
3、高鐵技術,雖然不久前出現事故,但是技術還是領先的。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7. 江西景德鎮這個城市怎麼樣
毋庸置疑,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千古文化源遠流長。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讓我國的文明發展更進一步。瓷器文化,是我國發展長河中值得贊賞的。最早的瓷器出現,是商朝時期。元代就已經可以燒出優秀的瓷器,發展到如今瓷器文化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千年瓷都景德鎮,中國的四大名鎮之一,如今發展怎麼樣?
說起瓷器的發展,最值得稱贊的無非是景德鎮。這里的瓷器做工精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贊美。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將瓷器帶入全世界的鄭和,在航海行程中所帶的瓷器就十分的搶手,因為國外的技術達不到煉就瓷器的要求,外國人就拿大塊大塊的黃金來換取中國的瓷器。景德鎮曾經的輝煌是人民智慧的成果,可如今已變得沒落。
千年瓷都景德鎮,中國的四大名鎮之一,如今發展怎麼樣?
景德鎮如今的瓷器已經一蹶不振。曾經的輝煌並沒有延續到至今,如今的瓷器煉制工藝已大不如從前。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收藏瓷器?原因之一,因為瓷器的年代久遠,加上瓷器的輝煌歷史,給瓷器增加了收藏的價值。原因之二呢,就是現在的瓷器煉制工藝達不到從前的技術,即使出現了很多仿製品,還是跟真品有著及其大的差距。
千年瓷都景德鎮,中國的四大名鎮之一,如今發展怎麼樣?
景德鎮以前手工製作的精品,現在很多都成為了大批量生產,機器的生產總歸趕不上手工的精細,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都對瓷器失去了興趣。景德鎮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十分優越,沒有更好的資源,旅遊行業發展也不景氣。這里的城市不大,人口也不多,沒有更好的產業支柱支持景德鎮的經濟。近些年來,為了加速經濟的發展,引進來一些新的產業,可在污染方面沒有得到重視,使得景德鎮的環境遭到了污染。景德鎮的陶瓷失去了活力,造成了「陶瓷生產者」的下崗問題嚴重,許多的年輕勞動力都去往其他城市尋求謀生之路。造成了本地人員的缺失,人口老齡化現象變得嚴重,國民生產總值低迷不上。加上這里的交通堵塞,讓景德鎮日漸衰落現象嚴重。
8. 景德鎮發展史從古至今
景德鎮發展史述略
中國瓷都——景德鎮。
這七個字,概括了景德鎮城市發展的歷史特徵,灌注了歷代瓷業工人的智慧和勞動,顯示了景德鎮對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發展的巨大奉獻。景德鎮是千年窯火不斷的產瓷勝地,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單一行業發展起來的城市,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家批准甲類對外開放地區,是中國出口瓷器的主要生產基地。同時還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老根據地。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作出了新的貢獻。
景德鎮市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越。它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地處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之間。城區位於東經117°15',北緯29°10'。境域毗鄰安徽省的體寧、東至和祁門,本省的波陽、婺源、德興、萬年、弋陽。2005年,全市總面積為525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22平方公里。
市域春秋時屬楚東境,秦為九江郡番縣轄地,漢屬豫章郡鄱陽縣。東晉時稱新平鎮。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劃鄱陽縣東部為新平鄉,四年(621)置新平縣。鎮為縣屬,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稱為昌南鎮。八年撤縣,開元四年(716)復置,縣治設在新昌江口,故稱新昌縣。開寶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鎮先後隸於新昌、浮梁縣。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並沿用至今。元代,浮梁縣一度升為州,鎮屬州。明代州又改稱為縣,此後景德鎮在行政上一直屬縣轄區。1916年,浮梁縣治年從舊城(今浮梁鎮)遷至景德鎮。1927年~1929年景德鎮曾一度稱市。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第一團於7月6日攻克景德鎮,曾建立景德鎮市蘇維埃政府,同時在里村建立浮梁縣蘇維埃政府。1934年4月,中共贛北特委曾在浮梁小源建立革命政權。後遷至程家山革命根據地擴至皖南邊區。7月間召開工農革命團代表大會,成立皖贛特委和蘇維埃政府。1935年,國民黨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重新合作,1938年在景德鎮設有新四軍辦事處,瑤里設有留守處。
1949年4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景德鎮和浮梁縣。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月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1953年6月,經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1960年,浮梁縣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劃入市境。1983年,國務院批准將樂平縣劃屬市轄,並將波陽縣屬的魚山公社、荷塘墾殖城(現均為鄉)行政區域劃歸市轄。1985年,市轄樂平縣和珠山、昌江、鵝湖、蛟潭四個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浮梁縣建制,撤銷鵝湖、蛟潭兩區。1992年9月,樂平縣撤縣建市(縣級市)。2005年,景德鎮市轄樂平市、浮梁縣和珠山、昌江兩區。
景德鎮「水土宜陶」。全境處於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東北、西部多山,群峰林立、崗巒重疊。最高峰海拔1618.4米。東南部多丘陵、平原。最低處海拔高度20米。氣候屬亞熱帶溫熱濕潤型,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特徵為夏熱秋涼,冬冷春寒,四季分明。歷年年平均氣溫17.1℃,歷年年平均無霜期248天,歷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歷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68.5小時。氣候對自然植被、農業生產和瓷業生產都甚為有利。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地下蘊藏著優質的瓷土礦。城區東面45公里的高嶺村出產的高嶺土,是中國首先發現應用的制瓷主要原料。18世紀傳到國外,國際上對這種特殊粘土都稱為高嶺土(KaoLin)。高嶺村則成為國內外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的嚮往之地。其它瓷土礦點星羅棋布,包括鄰近各縣共有170處之多。其儲量經批準的生產控制數,可使用數百年。此外,尚有煤、錳、塢、鐵、銅、鉛、鋅、金、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粘土、海泡石、瑩石等礦藏。地表資源豐富。古代以南山為主的周圍群山,皆是松柴採伐之地。現在全市仍密荗的森林,面積達300餘萬畝,木材積蓄量700多萬立方米。樹木品種繁多,主要的喬木有杉木、馬尾松、青崗櫟、苦櫧、栲樹、木荷、樟木、楠木、麻櫟、檫樹等數十餘種,灌叢類型的種類則更多。據1981年森林資源調查資料,市區森林覆蓋率達54.15%,整個植被覆蓋則達80%以上。
景德鎮地處贛、皖之交,與浙江僅一縣之隔,周圍群山環抱。古代水上運輸則具備較好條件。主流昌江自北至南貫穿市域,還有東河、西河、南河、小北河等主要支流以及縱橫交錯的數十條小河港,構成水上運輸網路。當地以及鄰縣的窯柴瓷土,都可採用木船、竹筏運載,使窯柴與瓷土源源不斷地從水路運來景德鎮,供應瓷器燒造的需要。所產瓷器自昌江運往外埠,一條經鄱陽湖達長江,到長江上下游各商埠;一條經鄱陽湖通贛江,到贛南轉廣東;並由此而輸往海外。水路運瓷,運載量大,可減少破損,自明以來運送御瓷均由水路,所以古代昌江水上運輸繁忙。古人有詩曰:「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廠裝得黃土來,上下紛爭中渡口,柴船才攏槎船開」、「茅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說明當時水上運輸的繁忙。
昌江流域內多古老變質岩區,岩層質堅耐侵蝕,河床也較穩定,河水含沙量甚微,沖淤現象不明顯,河道下游水流平緩,水量、水質都很適宜瓷業生產。明《江西大志•陶書》中說:「陶廠景德鎮……水土宜陶」。
景德鎮陶瓷燒造源遠流長,馳名中外。
據乾隆四十八年《浮梁縣志》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新平即景德鎮前身)。清雍正十年(1732年)《江西通志》上說:「唐武德二年(619年)里人陶玉獻假玉器,由是置務設鎮,歷代相同,宋以奉御董造」而乾隆《浮梁縣志》所記是:「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興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獻於朝廷,於是詔仲初等暨玉制器進御」。這些記載,說明唐時景德鎮陶瓷器燒造己達到一定水平。五代,景德鎮窯業有發展,瓷器造型多樣。目前發現最早的是湖田、白虎灣、勝梅亭(又名楊梅亭)等窯燒制的青瓷和白瓷,其中楊梅亭還是中國南方地區己發現的最早的白瓷產地。窯址分布於南河和市區近郊等地段,其窯場的規模、延燒的時間、窯器的品質,都是無與倫比的。
宋代是景德鎮窯的發展時期,首創青白瓷(又稱影青),瓷器白里泛青,溫潤如玉。朝廷命御董造,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置景德鎮。後成為中國古代名鎮之一。南宋時,景德鎮瓷器發展迅速,技藝既精:「器尤光致茂美」,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所產青白瓷器。胎薄質堅,釉色晶瑩,聲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美譽。產品風靡一時,行銷各地。影響及於江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窯場,形成景德鎮青白瓷系。
元代是景德鎮制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統治者在景德鎮專門設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產有關事務,進行督燒,管制甚嚴。並更景德鎮稅課監為提領。全國制瓷業逐漸向景德鎮集中。這時創燒了卵白釉瓷(又稱樞府瓷),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趨於成熟和釉里紅初步創燒成功,以及在銅紅釉和鈷藍袖的製作方面的一定成就,為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礎。
據文獻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鎮設陶廠,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設置御器廠,專燒宮廷用瓷。有官窯20座,宣德時(1421一1485年)增至58座,各有專用。朝廷內府每年提出式樣,委派中官督造,製品有極高成就。同時民窯生產發展很快,產品質量提高,隆慶時的「崔公窯」萬曆時期的「壺公窯」,都是民窯中的著名者。嘉靖萬曆期間形成官民競市、官搭民燒的局面。明代歷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諸朝,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瓷等品種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真是五彩繽紛,繁花似錦,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於景德鎮,於是景德鎮發展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
清初,曾恢復官窯生產。根據縣志載,順治十一年(1654年),奉造龍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欄板亦不成。康熙十年奉造祭器,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御窯廠燒造御器,後派官駐廠督造。此後,景德鎮瓷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於鼎盛,是我國古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期間,制瓷工藝達到新的水平。康熙時期的青花、五彩、紅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時期的粉彩、鬥彩、琺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種顏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以嘉慶時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寫當時的瓷業是「器則美備,工則良巧,色則精全,仿古法先,花樣品式,咸月異歲不同矣。而御窯監造,尤為超越前古」。並列舉了當時景德鎮著名的窯,有康熙年間的「臧窯」、「郎窯」,雍正年間的「年窯」,乾隆年間的「唐窯」。嘉慶以後,瓷業生產日漸衰落。咸豐五年(1855年)御窯廠停辦,同治五年(1866年)曾派員謀興復御窯廠未成。民窯也一蹶不振。光緒二十九年(1907年),江西巡撫奏請辦景德鎮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訂定瓷工章程。宣統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業公司,終因內戰頻繁,國力衰竭,無法挽回衰頹之勢。
景德鎮的瓷業工人,以己之所長奮力與外瓷抗爭。自清末至民國,仿古瓷、美術瓷均有很高成就,許多雕塑能手,彩繪畫家等優秀藝人脫穎而出,「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一例。廣大瓷業工人的努力,使景德鎮的傳統技藝得以保留。民國18年(1929年)1月江西省政府建設廳提請省政府會議通過在景德鎮設立陶務局,辦理關於瓷業的指導及改良事項。同年11月又經省政府通過《整理並發展本省瓷業方案》。19年陶務局歸並於省立工業試驗所的陶業股,21年劃出改組為陶業試驗所。24年(1935年)陶業試驗所停辦,另設陶業管理局於景德鎮,由杜重遠主持,並創立陶業人員訓練所,制訂陶瓷工業的改革措施,但不久杜氏被迫離鎮,改革未能成功。抗日戰爭爆發後,景德鎮遭到日機的狂轟濫炸,僅有30多座窯生產,瓷器產量急劇下降。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又發動內戰,瓷業進一步受到挫傷。至解放前夕,全鎮只剩下百來個處於停業狀態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實際上處於失業的工人。景德鎮的陶瓷工業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4月景德鎮解放建市,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採取了有效措施,恢復瓷業生產,回收流散的技術工人,對失業工人進行救濟,並組織生產自救。對私營工商業則給予低息貸款,幫助疏通供銷環節,調動他們復工開業的積極性。1949年8月著手籌建地方國營景德鎮市建國瓷業公司,1950年正式開工生產。同年5月成立景德鎮市瓷業公司。1952年開始「建國瓷」的試制,這對恢復和發展傳統技藝有著重要意義。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並走上發展的道路。雖然其中由於諸種原因的影響,曾一度出現過停頓萎縮,但總的趨勢是前進的,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的重大變革。
——陶瓷工業在恢復的基礎上向前發展,時間為1949~1957年。這期間,一是整治了舊社會留下來的創傷,迅速恢復瓷業生產;二是經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樹立國營工業的優勢,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合作化和全行業公私合營;三是逐步進行技術改革,包括原料精製採用水波池、煉泥機,瓷器成型用機壓和注漿,窯爐燒煉首次採用煤柴合燒等。1953年到1957年底,產量年平均遞增31.6%。1957年日用瓷年產量2.76億件,電瓷2976噸,產值5938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陶瓷工業在調整中曲折前進。從1958~1965年,這期間有成功也有失誤。成功之處,首推窯爐的改革,一是在1951年開始的中小型瓷窯以煤燒瓷的基礎上,1957年試制、試燒大型倒焰窯成功。二是在1965年試制、試燒連續燒成的隧道窯成功,這種窯具有生產連續化、周期短、產量多、質量高、降低燃料消耗50%、減輕勞動強度的特點。窯爐改革結束了千年以來以柴燒窯的歷史,每年能為國家節約近30萬立方米木材。同時它開拓了瓷器燒煉的新路,也促進陶瓷工業多門路的發展,如建築瓷、電瓷、耐酸瓷、紡織瓷、砂蕊、瓷手模、瓷球磨壇和球磨子等工業用瓷的生產。這期間的失誤,是反右擴大化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過急地把一些企業轉化為全民所有制,在生產上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比例失調。三年困難時期,日用瓷產量一再下降,到1961年只有7304萬件,其中出口瓷為3137萬件。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陶瓷工業曾一度處於困境。從1962年8月起,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各項工作都進行調整,陶瓷工業生產也逐步回升。當年日用瓷產量達到1.06億件。其中出口瓷3137萬件。到1965年,日用瓷產量達到1.74億件,其中出口瓷增至8002萬件。與1957年比較,日用瓷產量雖未趕上當年水平,但出口瓷產量卻較前增加。這期間在瓷業工人中實行了計件工資制度,在生產技術中實現了成型流水作業線、雙刀壓坯機、循環雙管施釉機等1460個新技術、新工藝項目,陶瓷工業又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陶瓷工業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而跌落。從1966年開始到1976年10年時間,各級領導「靠邊站」,陶瓷工藝美術家被列為反動學術權威,各項規章制度遭到廢棄,許多傳統產品視為「四舊」被砸爛、被禁止生產。後又以「瓷器不能打仗,不能當手榴彈甩」為由,對陶瓷單位大砍、大拆、大轉產。遠東第一流的現代化景德鎮瓷廠被砍掉,陶瓷研究所、陶瓷學院和陶瓷學校等教育研究單位被拆掉,13個大瓷廠被強令轉產汽車、拖拉機、電池、螺絲等產品,大批廠房、機械設備、科研儀器、檢測工具被撥作他用,工程技術人員被下放到農村勞動,四個瓷石礦被劃走。到1976年,陶瓷品種由1000多種減少到400多種,質量下降到一級品率只有20%多,全系統企業虧本達1300多萬元,景德鎮的陶瓷受到嚴重的破壞。
——景德鎮瓷業重新振興,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黨政領導機關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方針,到1985年,日用瓷產量達2.89億件,比1976年增長48%;1994年,日用瓷產量4.01億件;2000年,日用瓷產量、日用瓷品種發展到1000多種器型,2500多種花面,旅遊瓷、仿古瓷、民族用瓷的產品有很大發展,並且有一批名優產品獲得國際金獎和國內金獎、銀獎。建築衛生瓷和工業用瓷都在生機勃勃地向前發展。1985年全市釉面磚總產量達386.2萬平方米,為1956年的10倍。工業用瓷包括電瓷、紡織瓷、砂蕊、蜂窩瓷、耐酸瓷、瓷手模、瓷球、球磨瓷缽等都有很快的發展。特種陶瓷廣泛應用於機械、電子、光學、航空、航天等領域。全市生產高技術陶瓷的企業有7家,技術力量強,設備條件好,檢測手段齊全,許多產品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有的還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因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並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
20世紀80年代末,景德鎮陶瓷工業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舊中國遺存的2493個小作坊已經演變成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的大瓷廠,全市共有陶瓷工業企業121家,職工7.03萬人;過去單一的日用瓷生產,已發展為日用瓷、建築瓷、衛生瓷、工業瓷、高級技術陶瓷多門類的瓷業生產;過去分散的服務性行業生產,現在已建設成為一個包括原料勘探、礦山開采、陶瓷機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陶瓷匣缽、瓷用化工、窯爐安裝、瓷器包裝等協作配套的系列生產;並把單一的陶瓷生產經營,發展成為包括生產、流通、科研、設計、文化、教育、考古、旅遊在內的完整的陶瓷產業體系。產品不但遍銷國內市場,而且享譽世界,行銷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7年,陶瓷工業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企業改革改制,公司31戶企業進行全面改制。2000年,公司深化改革,所屬24個企業全面進入改制狀態。
景德鎮市是以瓷業為主,以農業為基礎,多種工業綜合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
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不僅保持了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以發展瓷業為主,而且電子、機械、建材、航空、醫葯、化工、採掘、電力等多種工業全面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新型工業城市。1989年,市共有690個工業企業,其中大型企業40家,職工16萬餘人。全民所有制企業197個,集體所有制企業493個,完成工業總產值18.14億元。
電子工業自1965年起步,從無到有。到1985年已擁有15個企業,職工總數1.32萬人,總產值達2.05億元,實現利潤4033萬元。它在全江西省電子行業中佔有重要比重:職工佔31.3%、工程技術人員佔39.92%,固定資產原值佔44.1%,工業總產值佔34.14%,上繳利稅佔40.2%,成為江西省的電子工業基地。1978年至1985年,有9個電子工業產品獲國家優質獎,33個產品獲部優質獎,38個產品獲省優質獎,有8個工廠的產品多次為國家尖端科學項目和重點軍事工程配套,並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嘉獎和電賀。有四個廠的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還有的對外輸出技術和設備。
機械工業是景德鎮市的支柱產業之一,1985年全行業下屬企業24個,年工業產值達1.5億元,昌河飛機製造廠和直升飛機研究所共同研製成國內最大的「直八」飛機,昌河生產的微型麵包車,深受廣大客戶的歡迎。其它機械工業產品大體有四類:一是電工類產品,其產值所佔比重為15%;二是通用機械產品,產值所佔比重為13.1%;三是儀器儀表,產值所佔比重為7.8%;四是汽車配件、隨機工具等產品,產值所佔比重為14.1%。有些產品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市電瓷電器公司所產各種規格的高壓電瓷,產量居全國第一,是國內頗有影響的名牌產品。研製、生產的高壓氧化鋅避雷器,具有80年代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市製冷設備總廠,具備8個系列32個品種的生產能力,其中華意電冰箱投放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並已投入國際市場。市電機廠生產的系列電動機,產量居全省之首、產品遠銷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木工電機不僅與國內許多廠家配套,而且是出口免檢產品,機械全行業有9個產品獲部、省優質產品獎。
建材工業發展很快。建國前只有幾家私人開辦的磚瓦窯和石灰窯,經過30多年的建設,到1985年,建材工業已有建築陶瓷、水泥、大理石、塗料、石灰、機制磚瓦、石棉瓦、內外牆和地面裝飾材料、輕質石膏裝飾板等多種產品,成為景德鎮具有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的新興行業。景德鎮陶瓷廠系全國建材行業的骨幹企業、1985年產釉面磚201.4產平方米。生產的「三角牌」釉面磚,是出口港澳市場免檢商品。市建材廠生產的「球心牌」小波水泥石棉瓦,於1981~1985年連續五年被評為省優產品。境內發現兩處大理石礦,岩石晶瑩明亮,花紋清晰美麗,有瑪淄紅、雪花白、漢白玉、錦黑色等幾十種,其中l處探明儲量1.25億立方米。是景德鎮具有發展前景的建材產品之一。
能源工業在建國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煤生產自1983年樂平縣劃入後,到1985年已達206.54萬噸(其中市區11.06萬噸)。電力工業以火力發電為主。解放前景德鎮僅有一台48千瓦的小型發電機。到1985年,全市發電量10.915億萬度,其中市區發電量6.679億萬度。除樂平發電廠外,還有1977年建成的景德鎮發電廠,佔地面積386萬平方米,裝有5萬千瓦機組兩台,主機8台。兩個電廠裝機容量17.4萬千瓦,電力並入全省電網,既支援國家建設,又滿足全市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的需要。
輕化、醫葯、食品等工業都有一定發展,輕化工業最早是以為陶瓷生產服務的手工業出現的。1985年,全行業所屬企業38個,主要生產瓷用毛筆、包裝材料、塑料製品、皮革製品、傢具、服裝、民用剪刀等。其中皮革、服裝、竹編工藝都已銷往國外。「三花牌」民用剪刀獲省優質產品獎,「海鷗牌」折剪出口量居全國之首。「瓷城牌」柏茂中號畫筆獲輕工部和省優質產品獎,產品暢銷24個省、市、自治區,324個陶瓷生產單位,並銷往日本。「麥鋒牌」高強度瓦楞原紙、經檢測物理指標達到美國、日本同類產品水平,獲得省優質新產品獎和中國包裝協會紙製品科技成果獎。醫葯工業有黎明制葯廠和東風制葯廠,技術力量雄厚,不斷創出名牌產品,運銷國內外,中葯和生化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還研製了紅管片、宮頸炎沖劑等新產品。此外食品、化肥、飼料等工業發展都很快。
交通運輸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的運輸網路。皖贛鐵路貫穿市區,北達南京與滬寧線相接,南至鷹潭,與浙贛、鷹廈線相接。市境內還有全程55公里的地方鐵路——景(德鎮)涌(山煤礦)鐵路,並連接有6條共長6公里專用線。公路,市境內有國道線一條,長115.75公里;省道3條,共長114.5公里;市縣道25條,共長436.24公里,鄉道44條,共長259.1公里,還有6條專用公路,總長27.65公里。水路,境內有420多公里的主幹河流和大小數十條支流,昌江渠化工程竣工後,枯水期間水位可在現有基礎上升高1.5米,300噸的拖駁船可常年經鄱陽湖與長江、贛江連接通航。民航有羅家機場,原通小型客機,現正停航擴建。郵電通訊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建國前投遞靠腳跑,電信僅有「西門子」磁石式交換機l台,容量10門。30多年來,郵政發展,電信設備不斷完善。到1985年,全市有郵電支局4個,郵電所25個,郵政代辦所9個,做到了鄉、鎮、村通郵,徹底改變了步班郵路狀況。1985年電信,裝機總數增至1724部,通訊線路全部為雙線迴路;長途載波設備有3路、迴路載波終端機5端,總容量105路;長途電話,省內直達線路33條,省際直達線路6條;電報通訊設備基本完善,收發報業務逐年增加。珠山西路郵電大樓竣工和萬門程式控制電話的安裝使用,郵電通訊面貌有顯著變化。
市屬農村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全市有耕地面積96.8萬畝,其中市區38.8萬畝,全市有水田80.6萬畝,其中市區33.8萬畝。經過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五業興旺,生機勃勃。198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2.6億元,其中市區1.1億元,與1949年比較,分別為5.72倍和5.16倍。全市農村多種經營產值為1.37億元,其中市區6194萬元;與1949年比較,分別為9.93倍和5.18倍。市區農、林、牧、副、漁五業的產值,1985年與1949年比較,農業為5.57倍,林業為15.59倍,牧業為4.03倍,副業為3.6倍,漁業為2.87倍,其中林業為江西省的林業生產基地之一。1985年市區有國營林業單位22個,集體林業單位122個,「普遍護林,重點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正在深入貫徹落實,全市森林總蓄積量達718.75萬立方米,毛竹640萬株,歷年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130多萬立方米,毛竹630萬根,窯柴500多萬擔,並提供了大量的木炭、薪材、雜木棍以及香菇、松香、桐油、生漆等多種林副產品。茶葉是市區農村的大宗土特產品。浮梁有茶鄉之稱,產茶的歷史悠久。早在敦煌變文的《茶酒論》中就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述。《元和郡縣志》載: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句。這些都說明早在唐代,浮梁就是有名的產茶區和茶葉集散地。至近代,工夫紅茶制茶工藝傳入,先是在浮梁西湖鄉磻溪村,後擴至全縣。1882年生產紅茶3萬擔。1911年曾產紅茶6萬余箱。為茶葉歷史產量最高峰,所產紅茶風味獨特,暢銷國外市場。嚴台江智甫經營的「天祥」茶號所制工夫紅茶,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和獎狀。民國時期因連年戰爭,茶葉生產每況愈下,至1984年只產茶5000擔,1949年產4620擔。解放後,茶葉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初制廠逐年增加。1985年,共有大小茶場102個,茶園面積9.63萬畝,產茶3.2萬擔,為1949年的6.9倍。「浮紅」系列產品曾多次獲國家和省的優質產品獎。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商業,財政、金融、基本建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商業外貿形成了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流通體制,城鄉市場興旺。1985年,各種經濟類型的零售商業、飲食業和服務機構達6401個,在業人員1.91萬人。個體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分別占總數的72.8%和30.3%。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全市4.4億元,市區2.94億元,均是1949年的20倍以上。外貿方面,市區茶葉供應出口456噸,換匯266萬元,瓷器出口7213萬件,換匯2005萬美元,歷年累計茶葉換匯為9105萬美元,瓷器換匯41833萬美元。
基本建設有較快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解放初期,景德鎮道路照明、域市供水、公共交通基本屬於空白,街道狹窄,昌江東西兩岸市區僅憑1座用小木船連搭起來的浮橋溝通。從1950年至1985年,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47億元,其中市區10.28億元,新增固定資產7.65億元,其中市區6.24億元,全市竣工房屋建築面積554.75萬平方米。華風瓷廠、焦化煤氣廠、景陶瓷廠釉面磚工程、製冷設備總廠家用電冰箱生產線、洋湖水廠、出口服裝廠生產線等一批新建、擴建和技改重點工程相繼投入使用,有力地增強全市經濟發展的後勁。基本建設中屬於城市建設部分累計完成投資2789.52萬元,住宅建設全市竣工面積147.9萬平方米,其中市區132.95萬平方米。城市街道以珠山、瓷都大道為主幹,輔以中山路、中華路、沿江東路、沿江西路、東一路、東二路等20餘條街道,構成瓷都縱橫交錯的街道網,昌江上除改建原有浮橋,又新建昌江大橋、珠山大橋,將市區聯成一體。還有各種新型建築,已將古老的城鎮改造為新型的城市,顯露出瓷都的新姿。
景德鎮市教育發展,文化昌盛。尤以古今名瓷,作為珍貴的藝術品,傳播到世界各地,為弘揚中國的陶瓷文化作出
9. 如何評價景德鎮及景德鎮現在的經濟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10月17日,瓷博會重要活動之一的洛客·景德鎮陶瓷設計中心發布儀式在三寶國際瓷谷三寶蓬藝術中心舉行。副省長李利,省政府副秘書長王亞聯,市委副書記、市長梅亦,省工信委副主任劉煜,省商務廳副廳長、省貿促會會長劉翠蘭,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黃金龍,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閆浩,副市長劉朝陽,市政協副主席張學鋒,洛可可設計集團董事長、洛客科技創始人賈偉,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寧鋼,景德鎮學院副院長鄭昕芾,市政府秘書長張維漢等出席發布儀式。梅亦、賈偉分別致辭。
發布儀式上,李利、王亞聯、梅亦、劉煜、劉翠蘭等還一起為洛客·景德鎮陶瓷設計中心啟幕。
文章來源:景德鎮日報
10. 江西景德鎮的發展怎麼樣
變化還是很大的較前幾年,為加快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把景德鎮建設成為經濟重鎮、江南旅遊都市和贛浙皖邊際區域中心城市,以嶄新面貌迎接瓷都千年慶典,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十大公共建築,1...行政中心 2...人民會堂 3...國際會展中心 4...瓷都文化活動中心 5...體育中心 6...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7...全國中小學生陶瓷藝術培訓基地 8...紫晶賓館 9...西山湖賓館 10...財富大廈 城市建設勢頭強勁。政府主導投入的工程全面加快建設,一大批重點工程基本完工。一江兩岸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全面實施,白鷺大橋順利竣工,紫晶賓館投入使用,湖田小區經濟適用房主體封頂。韭菜園路網、中華北路延伸工程、景德大道、唐英大道、體育中心等重點工程建設不斷加快。老城區改造穩步推進,戴家弄街區、鬥富弄街區、人民公園周邊街區和瓷都大道西段改造進展順利。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2007年,改擴建城市道路面積14.0萬平方米,新建城市綠地面積7.16萬平方米,新增城市路燈2000餘盞,建成垃圾中轉站3座、公廁6座。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完成25個重點工程審計工作,新建的31條道路由各項目部全面移交建設部門和兩區規范管理,在全省率先啟動數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設。嚴控違法用地和違章搭建,城區無證私房清理整頓工作扎實開展。城區飲用水源保護進展順利,實施「5.31零點行動」,全面關停生活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排污口。昌江河道采砂整治取得重大成果,采砂秩序得到規范。全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4.68%、園林綠地率42.81%、人均綠地面積4.58平方米,中心城區人均綠地面積12.81平方米,綠地佔建城區面積的7.58%,比上年提高了0.11個百分點。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36%,實現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目標。城市創建卓有成效,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先進稱號。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