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沿科技板塊有哪些
在資本市場上,前沿科技概念主要包括:3D列印、三星概念、輝鉬概念、新型水鋰電概念、全新接近感測器概念、VTM概念、地熱能概念、PM2.5概念、智慧城市概念、可燃冰概念、4G概念、石墨烯概念、4D列印、CAD軟體概念、蜂毒概念等十五個概念。這些前沿科技概念受到市場資金青睞,目前已經成為股市上的常青樹和發財樹,其原因:一是概念新,科技新,技術站在科技前沿,是科技最新成果;二是想像空間大,雖然技術應用剛剛開始,處於初創階段,但前景廣闊,一旦技術成熟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給社會創造巨大價值;三是結構行情需要,在調整市道中大盤成交量逐漸萎縮,市場資金往往會主動縮容,重點集中在局部群體上,題材新穎的前沿科技概念自然成為市場的寵兒;四是習慣使然,中國股市歷來有炒新的習慣,從當年炒作三無概念、權證、網路科技概念到現在炒作前沿科技概念,其風格是前後相承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市場上的十五個主要前沿科技概念及其代表性股票:
1、3D列印:激光快速成形技術國內領先的中航重機 、從事電子級環氧樹脂生產和銷售的宏昌電子 、主營激光業務的華工科技 、國內激光行業龍頭大族激光
2、三星概念:主營精密結構件的勁勝股份 、觸摸屏業務增長迅猛的歐菲光 、在移動電源多個細分市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的德賽電池 、全國性手機分銷綜合服務商的愛施德 、主營微型電聲元器件的歌爾聲學 、主營無線通信終端天線的碩貝德
3、輝鉬概念:輝鉬概念是市場上的一座富礦,其潛在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重點關註:大型鉬業企業新華龍 、全球排名第四的鉬生產商洛陽鉬業
4、新型水鋰電概念:復旦大學控股的復旦復華
5、全新接近感測器概念:主營LED封裝的瑞豐光電 、半導體照明綜合方案提供商勤上光電
6、VTM概念:ATM龍頭廣電運通 、綜合IT服務商御銀股份 、金融專用設備產品供應商及IT專業服務提供商南天信息
7、地熱能概念:製冷設備商大冷股份 、出資設立可再生能源示範基地的盾安環境 、主營電站空冷器的哈空調 、涉足地表層地源熱泵的艾迪西
8、PM2.5概念:生產潔凈環保工程及設備的創元科技 、汽車尾氣凈化龍頭威孚高科 、大氣環保龍頭龍凈環保 、大型燃煤電廠煙氣脫硫領軍企業國電清新
9、智慧城市概念:從事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的數字政通 、主營智能交通管理的易華路、建築智能及節能領先企業達實智能 、國內安防視頻監控龍頭海康威視
10、可燃冰概念:石油鑽頭行業龍頭江鑽股份 、主營石油技術服務行業的准油股份 、西部資源 開發企業西部礦業 、採油專用聚丙烯醯胺製造商寶莫股份
11、4G概念:主營社區性語音增值業務的朗瑪信息 、中國最大的消費類電子企業集團之一的TCL集團、光通信行業領先企業烽火通信 、智能卡企業大唐電信
12、石墨烯概念:聯姻中科院研發石墨烯的金路集團 、間接參股第六元素公司生產石墨烯的力合股份 、炭和石墨製品生產企業方大炭素
13、4D列印:與美國公司合資生產和銷售「鎳鈦」記憶合金的法爾勝 、生產糊狀樹脂可加工為光敏樹脂的英力特 、生產高精度鈦鎳合金記憶式溫控器的聖萊達 、生產高端PVP系列產品的新開源
14、CAD軟體概念:國內較早涉足CAD軟體開發的海隆軟體 、涉及紡織業CAD業務的航天通信 、工程造價軟體可導入CAD設計圖的廣聯達 、主營產品全部實現了CAD/CAM直接轉換的法印數控等。
15、蜂毒概念:生產蜂毒注射液和人參糖肽的美羅葯業 、生產蜂毒注射液的華北制葯 、哈高科 、雙鷺葯業
『貳』 主要研究成果及創新點
本書緊抓學科前沿及我國東部中生代盆地群研究熱點,以黑龍江東部中生代雞西盆地的研究為切入點,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過利用最新所獲古生物、磁性地層年代新資料,以及煤田地質、露頭、測井、岩心等資料,運用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線與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線對比、基準面旋迴對比等技術手段,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構造層序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建立了盆地尺度的層序地層等時對比格架。將雞西群時代確定為早白堊世(凡蘭吟—阿爾布期);滴道組形成時間為130.9~128.3Ma之間,相當於凡蘭吟早中期;城子河組形成時間為125.1~116Ma,相當於凡蘭吟早期—巴列姆早期;穆棱組形成時間為116~106.9Ma,相當於巴列姆中期—阿爾布早期;東山組形成時間為106.9~101.7Ma,相當於阿爾布早中期。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組合為特徵,由下至上表現為由早期組合向晚期組合演化特點。除東山組外,均發育溝鞭藻化石組合,表現為由下至上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海相特點。城子河組孢粉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優勢,穆棱組孢粉組合中蕨類植物占絕對優勢。
(2)根據區域性斷裂構造及盆地內各級構造界面、組內大的岩相轉換界面,對盆地劃分了1個Ⅰ級層序,代表整個盆地充填序列;2個Ⅱ級層序,即早期斷陷沉積的雞西群Ⅱ1和晚期坳陷沉積的樺山群Ⅱ2;在盆地Ⅱ1層序內劃分6個Ⅲ三級構造層序,分別對應滴道組Ⅱ1、城子河組下部含煤岩系Ⅱ2和上部含煤岩系Ⅱ3、穆棱組下部含煤岩系Ⅱ4和中上部含煤岩系Ⅱ5及穆棱組頂部和東山組Ⅱ6。各級層序分別由相應級別的不整合面及整合面限定,各級別不整合面及整合面由不同級別的構造運動所形成。
(3)在大量研究露頭、剖面、岩心資料的基礎上,根據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理論,考慮到構造運動、沉積物供應、氣候和湖平面變化等,對雞西群進行了長期、中期、短期基準面旋迴劃分,進而對雞西征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的劃分:
1)根據重要的構造不整合面、岩性突變面、最大洪泛面(大型的侵蝕-沖刷界面)等,將雞西群劃分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代表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城子河組內部發育的1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城子河組分割成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穆棱組內部發育的2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穆棱組分成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
2)根據區域可對比性的主要沖刷面、洪泛面及煤層等,劃分出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共識別出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內分為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識別出了14個短期基準面旋迴。城子河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3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整個城子河組識別出了51個短期基準面旋迴。穆棱組內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分成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劃分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由1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組成,整個穆棱組內共識別出60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3)短期基準面旋迴是劃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成因地層單元和層序分析的基礎,通過岩心、露頭剖面等的研究,短期基準面旋迴結構類型包括3類,即非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和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長期基準面旋迴和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具可對比性,而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不具可對比性,不同區域劃分的短期基準面旋迴的數量和特徵各不相同。
4)以野外露頭剖面、單井沉積相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精細分析作為劃分各級別基準面旋迴層序的依據,選擇長期旋迴層序的二分時間單元分界線為等時地層對比的優選位置,以最具等時對比意義的中期旋迴層序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在對雞西群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的基礎上,進行了等時對比,並建立了等時層序地層格架。
(4)雞西群底界和頂界為區域等時性構造界面,頂、底界面限定的雞西盆地二級構造層序在橫向上表現為弧形透鏡狀,內部次級層序也具形態的相似性。二級構造層序內部發育一個平行不整合面和一個相當於整合的最大湖泛面,此兩個界面在盆地內分別具有等時性,將該二級層序分割成代表高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低水位體系域的上、中、下三部分。滴道組為加積—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低水位體系域,主要分布於盆地底部;城子河組為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湖侵體系域,覆蓋了整個盆地;穆棱組、東山組為進積—加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二級層序高水位體系域,沉積范圍變小,晚期東山組火山沉積岩分布較零星,橫向變化較大。由此,建立了雞西盆地的構造層序構架。
(5)根據野外實測剖面、露頭、鑽孔等資料,以層序地層學和現代沉積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多學科結合,包括對沉積構造、岩礦特徵及岩石地球化學、岩相特徵、生物化石及粒度分析、沉積序列標志等的綜合分析,對雞西群進行了沉積相和沉積體系的識別和劃分。將雞西群沉積劃分為沖積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積沉積體系,詳細討論了各種相、亞相的特徵信其空間展布,以及各種相在層序地層序列中的位置和控制機制。研究了層序地層格架內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沖積扇形成於強氧化環境中,缺乏化石,層理不發育,其形成主要受盆地邊界斷裂的活動方式及強度控制,分布局限,形成的沉積厚度較大,因沉積沖刷作用強,不發育煤層。河流沉積體系是雞西盆地中主要沉積類型之一,雞西群各組均有河流沉積體系,可劃分為辮狀河相和曲流河相,辮狀河沉積形式以垂向加積為主,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單元結構型,各組底部的厚層砂體,都屬於辮狀河沉積,基本不發育煤層;曲流河相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二元結構型,各組下部多發育有曲流河相厚層砂體,常見有不穩定煤層。雞西盆地湖泊沉積作用十分活躍,是發生沉積作用的重要場所,根據沉積岩形成時水深、層厚、分布范圍及沉積相標志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濱湖和淺湖沉積兩個亞相,濱湖沉積水動力較強,基本不發育工業煤層,局部濱湖沼澤地帶見有不穩定薄煤層;淺湖沉積水體能量及水動力條件較弱,植物化石、陸相和海相動物化石極其發育,淺湖沉積晚期泥炭沼澤發育,形成多層大面積可對比的工業煤層。雞西盆地中三角洲沉積體系在時間上往往出現在湖泊沉積體系演化的晚期,發育煤線,局部煤層厚度較大,但穩定性較差。
(6)通過對不同旋迴沉積體系的對比研究,展示了雞西盆地沉積環境、充填和演化的歷程。總體看,雞西盆地在長期基準面旋迴早期,沉積物堆積速率快,往往發育沖積扇或辮狀河沉積,但分布范圍局限;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期,隨著構造活動進入相對穩定期,發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積。
(7)通過對雞西群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的研究,總體反映了活動陸緣復雜源區特點,同時也有被動大陸邊緣特徵,構造背景的雙重性說明雞西盆地的形成是在濱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擠壓構造背景下的走滑拉分過程中的伸展構造背景。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誘發先前加厚的岩石圈拆沉減薄伸展構造機制是中生代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這個大前提下,雞西盆地是敦密斷裂在早白堊世走滑剪切拉分作用形成的陸內裂谷盆地,具下斷上坳雙層結構。斷裂的間歇性活動,控制了不同層序的生長和發育,Ⅱ1層序(雞西群)代表了雞西盆地斷陷期經歷由早期斷裂剪切拉分、走滑拉分和晚期走滑伸展、走滑剪切的一個完整的盆地構造沉積旋迴;之後的構造反轉作用,在斷陷盆地基礎上形成坳陷盆地,形成了Ⅱ2層序(樺山群)。
(8)區域性展布的厚煤層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構造背景、沉積環境和物質基礎。通過構造層序構架和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的建立,研究了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雞西盆地煤層主要發育在城子河組的中下部和穆棱組的中下部,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帶,在走向上向兩側逐漸變薄,數量減少到尖滅,並由盆緣向盆內減少。在垂向上,城子河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以及穆棱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的上部和下降半旋迴均有較好的聚煤條件,工業煤層發育。煤層總體分布於長周期基準面旋迴(長期、中期)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下降半旋迴的中下部,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聚煤作用較好的半旋迴內,中期基準面旋迴和短期基準面旋迴的聚煤作用也相應較好。從沉積環境與沉積體系看,與聚煤作用關系密切的環境為三角洲、濱淺湖平原,工業煤層主要形成於湖侵體系域的中期-晚期和高位體系域早-中期,靠近湖泛面附近。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
(1)通過將構造層序格架、年代層序格架與沉積體系、沉積相分析有機結合的綜合分析法,首次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共劃分出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和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2)在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建立和詳細的沉積體系與沉積相分析的基礎上,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層序及其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和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進行了詳細研究,對提高煤層預測精度,擴大煤炭資源遠景具有重要意義。
『叄』 張本仁的研究成果
1、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的探索(1981—1986)
20世紀60年代,張本仁就開始了成礦作用地球化學與勘查地球化學相結合的研究,以期提高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實際意義,並為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80年代初,他根據上述思路和以往的經驗形成了將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並查明地球化學參數和異常的地質意義;再將控礦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異常評價的指標和參數的「兩個轉化」的構想,試圖突破當時勘查地球化學的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特徵評價異常的局限,以及開拓地球化學測量數據用於解決基礎地質和成礦問題的途徑。
「六五」期間,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按此預期目標,以學校與地質隊合作的形式,採取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同礦田和礦帶地球化學研究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先後通過豫西盧氏靈寶、陝西柞水山陽等6個省市的7個成礦區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實現了將成礦環境條件諸因素引入異常評價系統、擴大找礦信息的目標;在他所指導的青海賽什塘日龍溝礦帶專題研究中,預測出後來經鑽探證實了的錫礦盲礦。同時,地球化學研究深化了礦帶地質構造及成礦規律的認識,在應用基岩測量數據揭示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進行構造單元分界、沉積環境、控礦因素、岩漿岩演化序列、地層對比及火山機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使中國在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解決區域地質和成礦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處於國際該領域的前列。這一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他對地質、冶金、有色系統組織的技術員與工程師三十多次各類短訓班的地球化學系統講課,使近千人素質有所提高,從而對於中國區域地質調查、成礦帶研究和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區域地球化學理論與實踐的開拓(1987—1991)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國際范圍內尚缺少能適應現代地學和地球化學發展水平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方法體系,以致阻礙了已積累起來的大量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和數據的有效綜合,並且不利於區域地球化學研究成果與全球研究的接軌,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又開展了區域地球化學的探索。在板塊構造學說和全球岩石圈新認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以區域岩石圈為系統、以各類地質體的地球化學記錄為基礎、以歷史地球化學理論和觀點為指導、以地球物質和元素在層圈間的交換和再循環為主線,在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狀態的約束下開展區域構造及成岩成礦作用探討的理論框架,以及相應的一套研究岩石圈深部組成、區域構造和區域成礦規律的方法和途徑。
在此有特色的理論構想與配套方法指導下,結合他所承擔和主持的地質礦產部「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秦巴地區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及主要礦產成礦規律研究」地球化學二級課題,通過5年的集體努力,於1991年完成了「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及成果性專著,開創了在同一區域將岩石圈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成礦地球化學研究有機結合,以解決固體地球科學某些基礎理論問題和礦產地質問題的先例。其突出成果有:首次提出秦嶺及鄰區地殼各結構層與上地幔化學組成和元素豐度,並探討了岩石圈熱結構;系統研究了區域花崗岩類、火山岩、沉積岩的地球化學特徵、成因和形成構造環境,並聯系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熱狀態闡明了秦嶺花崗岩類及其成礦的特殊性;通過岩石圈化學不均一性的約束、構造環境的多岩類和多岩套的綜合判別,以及碎屑岩物源區和沉積水體特徵的地球化學鑒別等綜合論證的途徑,系統探討了秦嶺構造發展歷史,包括俯沖造山、碰撞造山、古洋封閉時限等;在區域岩石圈系統特徵的約束下,以類比選冶過程的成礦觀點為指導,結合區域構造與各類岩石形成過程中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分析,闡明了秦嶺可能的優勢和劣勢礦產、區域成礦分帶的控制因素及主要礦產形成的規律和模式;在岩石圈的層次上,對秦巴地區進行了地球化學省、區、場的劃分,並編制了區域地球化學分區圖。塗光熾、王鴻禎、李廷棟三院士為首的評審委員會認為:這項研究「在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特色、完整性上,在研究內容、對象和時空范圍的系統和綜合性上,在運用其成果闡明秦嶺地質構造演化、岩石圈演化、成礦規律的水平和深度上,是國內外沒有先例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3、瞄向大陸動力學的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1992—1996)
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成礦背景」重大項目課題研究中,張本仁和他的研究集體及時地將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引導入探索大陸動力學的方向。通過區域殼幔演化和殼幔相互作用及其深部過程研究,約束造山帶岩石圈的結構及構造的分區和演化,探討和揭示造山帶發展的運動過程與動力學因素。為此著重採用了多同位素系統和多微量元素聯合示蹤技術,揭示幔源和殼源岩漿源區及地殼深部和地幔的化學特徵與過程;同時開展了岩石圈三維化學結構研究,進行了秦嶺岩石高溫高壓下(傳播)地震縱波波速的系統實驗測定。經5年實踐,於1996年底完成了秦嶺重大項目地球化學課題的研究報告。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於2001年出版了該項目多學科研究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及大陸動力學》(撰寫地球化學部分),並且現在地球化學課題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也在出版過程之中。
研究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有:開拓了伊川—宜昌的地球化學斷面研究,通過岩石地震波速的實驗測定值與地震測深剖面觀察值的擬合等途徑,建立了秦嶺及鄰區地殼的結構岩石模型,進而揭示了區域岩石圈的化學和熱結構,並對殼、幔中的高導低速帶做出了新解釋。在4個構造單元內,開展了地殼增生歷史、早期地幔性質和演化、Pb同位素填圖及微量元素對玄武岩地幔源區化學特徵的示蹤等研究。據此綜合論證了:華北和揚子早期應為獨立發展的陸塊,南秦嶺屬於揚子板塊,而北秦嶺早期應是在揚子板塊洋殼洋島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微陸塊。開展了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綜合研究,為秦嶺元古宙曾發生鎂鐵質岩漿底侵、商丹古會聚帶曾發生洋殼俯沖和殼幔再循環、印支期陸陸碰撞晚期揚子被動大陸邊緣(南秦嶺)陸殼基底曾俯沖墊置於北秦嶺地殼下部、爾後秦嶺又發生過岩石圈下部的拆沉等提供了較充實的證據。論證和提出:松樹溝和勉略蛇綠岩具有洋殼殘片性質,所代表的洋盆均屬於揚子板塊岩石圈內部裂開類型,它們的地幔源區屬於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幔類型。由地幔柱源區岩漿活動的論證,初步探討了秦嶺復合造山帶發展的動力學特徵,後者表現為揚子的裂解和華北的增生。⑥編制了反映區域地殼化學和熱結構、構造地球化學分區及殼幔演化的秦嶺造山帶(四維)地球化學圖(1∶100萬)。這項研究大大深化了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造山過程的認識,揭示了淺部構造與深部過程的聯系,架設了溝通地表地質研究與地球物理測深的橋梁,展現出地球化學在多學科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和優勢,提供了改善、充實地學斷面地球化學研究及開展造山帶系統綜合地球化學研究的經驗,使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跨入國際的先進行列,部分成果處於領先地位。所編制的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圖,與秦嶺造山帶大地構造圖和秦嶺地球物理斷面圖一起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時,引起國際同行的興趣與好評。
1997年至今,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正在進行大別造山帶殼幔結構、演化及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這個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超高壓變質作用與碰撞造山動力學」研究的組成部分。
『肆』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科技成果
一、科學發現
1、數學發現
歐氏幾何,解析幾何,符號代數,微積分和分析數學,數理邏輯,概率論,控制論與資訊理論
2、天文學類發現
日心說,行星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理,河外星系,恆星演化,星際分子,宇宙大爆炸學說
3、化學類發現
化學元素,氧和氧化學說,化合物組成定律與原子論,分子學說,苯的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鍵理論
高分子化學
4、地球科學類發現
地圓說,古生物與地層學,大氣環流理論,電離層,大陸飄移與板塊學說,地球的核幔差異運動,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5、物理學類發現
杠桿原理,浮力定理,光的反射與折射,牛頓力學三定律,動量守恆定律,能量轉換與守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電磁感應,電磁波,光譜分析,X射線,放射性,電子與原子內部結構,量子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核裂變與核聚變,基本粒子誇克
6、生命科學類發現
血液循環,人體結構與解剖學,生物分類學,進化論,細胞學說,微生物,酶理論,遺傳與基因,神經元,免疫系統與免疫學說,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
二、技術發明
1、 材料
陶瓷,青銅冶鑄,生鐵冶煉,紡織,火葯/炸葯,玻璃,水泥,合成染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液晶
2、能源動力類發明
人工取火技術,蒸汽機,內燃機,電池,電機(發電機、電動機)
3、農業與食品類發明
釀造,化肥,合成殺蟲劑,雜交育種,聯合收割機
4、交通與航天類發明
馬車,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和航天器
5、信息技術類發明
筆,造紙,印刷術,電報,電話,無線電,電子管,電視,雷達,計算機,晶體管,集成電路,光纖通信,互聯網
6、醫葯與生物工程類發明
針灸,疫苗,麻醉術,輸血術,維生素,青黴素,節育技術,基因技術,克隆技術
7、儀器類發明
指南針,鍾表,望遠鏡,顯微鏡,激光器,眼鏡,電燈,照相,城市污水處理
『伍』 有什麼科技成就
20世紀最耀眼的12組科技成果
王渝生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製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紀科技發展帶給21世紀的遺產將包括科學的全球化、社會化,社會的科學化,科學的交叉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結合並相互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世界和平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等等。有了這些基礎,人類可以滿懷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新時代!
『陸』 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
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
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
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
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
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
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
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
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
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
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
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
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
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
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
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
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
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
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
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
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
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
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
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
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
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
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
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
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
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
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
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
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
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
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
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
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
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
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答案補充 http://tech.sina.com.cn/d/focus/2008popsci/ 答案補充 http://www.sciam.com.cn/
『柒』 現在最新科技成果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捌』 哪些是科技龍頭股
1、金風科技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公司(Xinjiang Goldwind Sci & Tech Co.,Ltd.)是中國成立最早、自主研發能力最強的風電設備研發及製造企業之一。
2、天順風能
天順風能(蘇州)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2531,簡稱「天順風能」)是一家中外合資股份制公司,擁有太倉新區工廠、太倉港區工廠、包頭工廠、珠海工廠和歐洲工廠五大生產基地,專業從事兆瓦級大功率風力發電塔架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產,是全球最具規模的風力發電塔架專業製造企業之一。
3、中材科技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於2001年11月29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以國經貿企改(2001)1217號文批准,由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建設總公司、南京彤天科技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華明電光源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華恆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作為發起人,以發起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本總額11210萬元,其中中國中材股份有限公司持有7150.68萬股,占總股本的63.79%、南京彤天科技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持有2659.56萬股,占總股本的23.73%、北京華明電光源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持有699.88萬股,占總股本的6.24%股、北京華恆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有349.94萬股,占總股本的3.12%、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持有349.94萬股,占總股本的3.12%。
本公司於2001年12月28日領取了注冊號為1000001003615的工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4、泰勝風能
上海泰勝風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泰勝風能),公司是全球風電龍頭VESTAS公司在中國指定兩家風機塔架生產企業之一,是中國知名的風力發電機配套塔架專業製造商,具有專業的生產技術及批量製造能力,並通過ISO9001:2008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注冊資本9000萬元,主營風力發電設備、鋼結構、化工設備製造安裝、貨物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風力發電設備、輔件、零件銷售等。
5、金雷風電
山東萊蕪金雷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研發、生產風電主軸的高新技術企業,注冊資本3000萬元,現有總資產2.2億元。公司佔地110畝,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現有職工360人,其中專業工程技術人員136人。
股票操作方法
第一步:先判斷大盤。
條件一:大盤處於暴跌後期,之前最好經過長期下跌。
條件二:大盤處於盤整階段後期。
條件三:大盤處於連續震盪上升途中或上升軌道中出現的第一次的、快速的、大幅的回凋。
條件四:大盤月KDJ、周KDJ最好不要在高位向下死叉即可。
條件五:大盤以一根放量光頭中長陽線突破盤整階段或短期下降趨勢線。
只有符合上述大盤條件的熱點龍頭才有操作價值。
第二步:看對大盤之後,然後在眾多板塊中判斷出主流熱點板塊。
條件一:通過技術分析判斷哪個板塊控盤程度最高,圖表走勢最好。
條件二:領漲板塊在啟動初期,有政策傾斜利好出台或媒體集中報道某些政策或經濟生活熱點。
第三步:判斷熱點龍頭和買入時機。
在熱點中判斷龍頭股的方法在前面已講,這里不再贅述。
買入時機:在次日開盤價位左右買入領漲龍頭。
第四步:賣出時機。
條件一:該板塊中漲幅靠後的股票在漲幅方面開始超越龍頭股。
條件二:以前沒有上漲的一線股或三線股開始補漲。
條件三:如果有多個主流資金同在市場運作,那麼一旦最大主流資金的龍頭高台跳水,其他的領漲龍頭全部要賣,因為小主力要聽從大主力。
條件四:從技術上看,當天不能強勢漲停或30。60分鍾KDJ在高位死叉就清倉出局。
『玖』 中科院概念股有哪些
1、德爾未來(002631)
德爾未來科技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04年12月02日在蘇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汝繼勇,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整體智能家居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等。
2、中鋼國際(000928)
隨著中鋼集團國際化經營戰略的不斷推進,中鋼國際控股將逐漸吸收中鋼集團其他海外機構業務和資產,逐步成為中鋼集團實施國際化經營和全球化運作的重要戰略平台。
3、道氏技術(300409)
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於2007年09月21日在江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榮繼華,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色釉料及原輔料等。
4、東旭光電(000413)
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石家莊寶石電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石A)成立於1992年,199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是國內最大的集液晶玻璃基板裝備製造、技術研發及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5、 華麗家族(600503)
華麗家族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10月18日,注冊地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瞿溪路968弄1號202室,法人代表為李榮強。經營范圍包括股權投資管理,實業投資,投資咨詢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