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檢查記錄

成果檢查記錄

發布時間:2021-08-16 22:23:44

A. 成果質量檢驗

農用地分等工作必須對所取得的中間成果和最終成果進行實地校驗,即按照農用地分等方法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各等別初步成果後,對由各縣(市、區)的分等指數劃分出的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檢驗,以確定是否符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實際情況。

為了檢驗成果與實際的符合情況,項目課題組把農用地分等各等別圖以及農用地分等所採用的相關自然、經濟因素數據發放給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再由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組織農業、土壤、水利、氣象等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專家,根據各縣(市、區)的分等圖件和有關系數表,對已經取得的初步成果進行實地驗證,然後提供書面意見並加蓋公章,及時反饋到課題組。課題組收到各縣(市、區)的反饋意見後,對分等成果中存在的問題,從基礎資料和數據源頭、計算方法、參數選取、結果表達方式等方面逐一進行原因分析,並在技術方案方面進行適當的修改完善,有針對性地進行農用地等別調整。

(一)校驗的內容和方法

1.農用地分等校驗的內容

(1)劃分的分等單元及其邊界的合理性,即劃分的分等單元及其邊界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2)分等因素及其權重選取的准確性。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合理性。

(4)檢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准確性和合理性。

(5)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6)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校驗。

(7)農用地各等別的校驗(計算得到的各等別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8)農用地各等別統計面積的校驗。

在以上的調整內容中,第1項以及第5~8項由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實地校驗並提供反饋意見;第2~4項由項目課題組進行實地校驗。

2.農用地分等校驗的方法

以縣(市、區)為單位,從各縣(市、區)所有分等單元中隨機抽取不超過總數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將實測結果與分等結果進行比較。如果差異小於5%,則認為初步分等成果總體上合格,對於發現的不合格的初步分等結果應進行調整;如果大於5%,則應對初步分等成果進行全面調整。

1)分等單元的校驗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單元的劃分方法採用「疊置法」。因農用地的分布錯綜復雜,地塊間的邊界參差不齊,地形特徵相同、土壤類型和性質相同、耕地類型相同的地塊有時存在多個,在劃分單元時,也可能存在誤劃現象。應隨機抽取5%的單元進行野外觀測,主要是觀測同一個單元在地形特徵、土壤類型和性質、耕地類型等方面是否相同,邊界是否合理。如果相同、符合實際、邊界合理,說明單元劃分正確。

2)分等因素及其權重選取的准確性的校驗

各因素指標區分等因素選取的准確性和分等指標體系確定的合理性對整個區域農用地分等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對於分等因素及其權重(分等因素指標體系)選取的准確性必須驗證其合理性。驗證方法採用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三者相結合。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工作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縣(市、區)作為檢驗縣(市、區),抽取不超過其單元總數的5%作為分等因素選取和其權重准確性的檢驗對象,將抽查對象與現有資料的具體數據進行對照。如果在這個指標區中,選取的因素對這個區域農用地的質量差異有明顯影響,則認為選取的因素合理;如果選定的分等因素對這個指標區農用地的質量差異的影響小或不明顯,則認為選取的因素不合理,必須重新進行調整。

在各指標區中,隨機抽取不超過其總數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根據經驗統計進行分析,互為印證分析結果,判斷這套分等指標體系(權重)是否切合當地的實際,如果與實際相符,則認為這套分等指標體系(權重)合理;否則,必須進行全面調整。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校驗

在農用地分等過程中選取的分等因素對於不同植物的生長發育,其最佳值是不同的,它們各自都有對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長發育最佳值進行影響的最大值。因此,對於「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檢驗主要採取「實地驗證法」。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各指標區中,隨機抽取不超過總數5%的評價單元,進行野外實地驗證,分析抽取的這些分等評價單元的土壤特性對其作物影響程度的大小,若最終評價符合實際,表示評分合理;否則,表示這些因素因子的指標不能正常地表現其作用,必須進行修正。

4)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校驗

主要採取試評法、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進行校驗。

(1)試評法:主要在分等工作的初期,為校驗單元劃分及賦分的准確性和合理性,採取試評法確定分等方法的可行性。首先,選擇1~2個典型縣(市、區)進行單元劃分和賦分試點,然後對試點結果的准確性和合理性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土壤分布圖與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吻合程度及修正,各相關圖件行政界線與分等基準年行政區劃的吻合程度及修正,鄉、村一級劃分單元的數量及調整,賦分結果與農用地實際質量狀況的吻合程度及修正等。通過對試點縣(市、區)的試評,將一些具規律性、整體性的不當結果進行修正,為全自治區開展單元劃分和賦分工作提供基礎。

(2)經驗法:通過試評法確定單元劃分和賦分方法後,影響賦分准確性和合理性的關鍵是各指標區的選定因素和各因素指標的資料來源。鑒於各種資料的專業要求不同及形成資料時期的技術水平限制,在按資料賦分後,要對一些與農用地質量評價不符的分值根據專家經驗進行校正。

(3)互為印證法:將以現有資料為主劃分單元和賦分獲得的結果與標准樣地實地調查獲得的結果進行互相比較、校驗,對易於產生誤差的因素,例如岩石露頭度、灌溉條件、排水狀況等,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後,請專家組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作為對整個項目修正的依據。

(4)統計分析法:在劃分的全部單元和賦分結果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縣(市、區)作為校驗縣(市、區),對校驗縣(市、區)隨機抽取不超過單元總數的5%作為檢查單元劃分和各因素賦分准確性的檢驗對象,將抽查對象與現有資料的具體數據進行對照,如結果差異小於5%,則認為初步賦分結果合格,對發現有差異的部分進行調整即可;如果結果差異大於5%,則認為初步賦分的結果不合格,應對成果進行全面調整。通過統計分析法,項目課題組先後對賦分結果進行過2次以上的全面調整或重新賦分。

5)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校驗

由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方法可知,水田的質量比旱地的質量好,相同地類(水田或旱地)的等別受自然質量分的影響最大,不同的單元,自然質量分不同,自然質量等別就有差異。根據以上原理,隨機抽取該縣(市、區)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包括自然質量等指數最高的單元、最低的單元和中等的單元。召集土壤、農業、水利、土地等方面的專家會議,論證自然質量等指數是否真實反映農用地的自然質量,再到實地觀測抽取的單元,檢驗自然質量等指數最高的單元是否是最好的耕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最低的單元是否是最差的耕地。如果是,說明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計算正確;如果不是,找出原因並進行修正。

6)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校驗

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校驗,是以縣(市、區)為單位,隨機抽取各縣(市、區)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查看各隨機抽取樣點的作物單產和物化成本數據是否合乎實際情況,如果不符合,應進行全面調整。通常作物單產較高的鄉(鎮)農用地等別也較高;物化成本較低,農用地等別也較高。

7)農用地各等別的校驗

由分等指數的計算方法可知,相同地類(水田或旱地)的等別受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的影響最大,即受產量和成本的影響最大,且同一鄉(鎮)相同地類的等別接近(相同或相差1~2個等別)。在各縣(市、區)農用地各等別圖上,比較農用地各等別的分布是否基本符合實際情況,也就是說,在該縣(市、區)范圍內,農用地各等別較高的鄉(鎮),是否是耕地自然質量和產出水平較高的鄉(鎮);反之,農用地各等別較低的鄉(鎮),是否是耕地自然質量和產出水平較低的鄉(鎮)。需召集土壤、農業、水利、土地等方面的專家,論證各等別的劃分結果是否真實反映農用地的質量;再以各縣(市、區)為單位抽取該縣(市、區)5%的單元,到實地進行觀測,論證各等別最高的單元是否是自然質量好、產量高、投入低的耕地,各等別最低的單元是否是自然質量差、產量低的耕地,如果是,說明分等結果正確;如果不是,找出原因。

8)農用地各等別統計面積的校驗

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和《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的規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總面積的統計數據以200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數據為准。校驗以各縣(市、區)2000年的土地現狀變更數據為准,檢驗分等成果中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是否准確,精度至少要達到鄉(鎮)一級。

(二)校驗的結果

經過認真、細致的校驗,得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成果的校驗結果如下:

(1)各縣(市、區)一致認為本縣(市、區)農用地同一分等單元在地形特徵、土壤類型和性質、耕地類型等方面基本相同,邊界基本合理,分等單元的劃分基本正確。

(2)經過實地抽樣調查,採用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進行校驗,得出的結果表明,各分等指標區選取的分等因素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實際,對農用地的質量差異有明顯的影響;各分等因素的權重能正確地反映各因素對土地質量的影響程度。因此,各分等指標區選取的分等因素及其權重具有較高的准確性和合理性。

(3)經過實地抽樣調查檢驗,「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評分絕大部分合理,能充分反映分等因素對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長發育最佳值的最大影響。較少部分(未超過單元總數的5%)的分值顯得過高,需進一步調整。

(4)經過實地抽樣調查、檢驗,採取試評法、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對農用地自然質量分進行校驗,絕大部分合理,較少部分(未超過單元總數的5%)的分值顯得過高,需進一步調整。

(5)從各縣(市、區)的反饋意見和上報的資料來看,提交的自然質量等指數基本上符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的等別分布規律。個別縣(市、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與實際稍有出入,但這些單元數均未超過本縣(市、區)單元總數的5%,只需局部調整。

(6)針對第(5)點出現的問題,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需進行局部調整。

(7)少數幾個縣(市、區)分等成果中部分農用地的等別與實際稍有出入(未超過單元總數的5%),需按照計算程序重新進行調整。

(8)極個別縣(市、區)在校驗時發現面積與實際面積不符,按2000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詳查變更數據進行校正平差。

(三)農用地各等別的調整

實地驗證後,項目課題組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中存在的問題,從基礎資料和數據源頭以及計算方法、參數選取、結果表達方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分析,並在技術方案里提出改進方法和調整措施。

1.等別劃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校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認真分析、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查明原因,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採取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法對需要修正、修改的因素、參數、分值、系數、面積數等進行修正、修改。

在修改完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6個方面:

(1)「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賦分的合理性。

(2)部分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3)個別縣(市、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4)個別農用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需進行局部調整。

(5)少數幾個縣(市、區)分等成果中部分農用地的等別與實際稍有出入。

(6)部分面積需更正。

農用地的經濟等別是由自然質量等別和利用等別決定的,而自然質量等別和利用等別又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賦分、農用地自然質量分以及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決定;另外,農用地自然質量分是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賦分決定的,面積更正只需按反饋資料來修改。因此,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賦分的合理性;二是個別農用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調整。

2.等別調整的技術手段

課題組積極組織技術力量對這兩個關鍵性技術問題進行攻關。經過實地調研、校驗,科學分析、積極探討、多方面論證,決定採取以下方案:

(1)調整「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個別分級分值。

①對「表層土壤質地」因素賦分結果的校正。第二次土壤普查中關於質地的資料主要是反映室內化驗結果,與外業的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差異,例如,屬洪積母質發育的水田單元(土壤為A4、B4等),室內分析土壤細粒部分質地多為壤土或粘壤土,其賦分結果為100分,但實際上這類土壤含礫石較多,需要校正為60分;同理,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硅質岩母質發育的耕地單元(土壤為A9、A10、B9、B10等),適耕性較差,需要校正為60~80分;屬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墾種的耕地單元(土壤多為紅壤性土或赤紅壤性土等),土壤含礫石較多,需要校正為60分。

②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因素賦分結果的校正。實踐經驗證明,並不是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耕地質量越好,耕地質量與土壤有機質的活性也有關。由泥炭土、沼澤性土和冷浸田等發育的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雖然較高(≥4.0%),但其有機質活性較低,因此,不能完全按有機質含量結果給予賦分,一般需校正為50分。

③對「灌溉保證率」因素賦分結果的校正。因項目涉及的農用地面積比較廣,難以全面收集到農田灌溉保證率方面的資料,所以該因素賦分時按現有資料或區位狀況或農用地類型,最後結果也需進行校正。例如,淹育性水稻土(A型)的賦分,習慣按「一般滿足」賦分,校正時則要考慮到,處於低平地帶的新開田多有良好的灌溉系統,屬「基本滿足」;台地、低丘梯田屬「一般滿足」;高丘梯田和岩溶峰叢地帶的梯田,多為望天田,屬「無灌溉條件」等幾類進行適當修正。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旱地部分的指定作物是甘蔗,而甘蔗在自治區多數種植在高丘梯田和岩溶峰叢地帶的梯田,絕大部分為望天田,近幾年來降雨量又偏少,因而將旱地的「灌溉保證率」的因素賦分由原來的30分、50分統一校正為30分。

(2)個別農用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調整。

包括兩個方面:①對特殊值的調整。進一步剔除個別與實際明顯不符、不合乎邏輯的數據。將大於0.99和小於0.20的系數列為重點核查的對象,通過實地調查、對上報部門及填表人進一步核實等方法,獲得更接近實際的產量、工價、工時、成本數據,從而對原有系數進行修正。

②對特殊鄉(鎮)的處理。由於個別鄉(鎮)沒有種植其所在指標區的指定作物或因各種原因收集資料困難,造成這部分鄉(鎮)用於計算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產量及成本等數據空缺或不全,不能計算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這些鄉(鎮)的相應系數應參考與其鄰近的鄉(鎮),原則上取相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且自然狀況最近似的鄉(鎮)的相應系數值,或自然狀況近似的相鄰幾個鄉(鎮)的相應系數的平均值。

(3)重點檢查因分等過程簡化可能造成的錯誤。

(4)通過認真細致的檢查,消除工作中由於疏忽引起的計算、輸入等錯誤。

(5)對於部分需要調整等別的分等單元,重新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的分等程序進行計算,劃分等別。

(6)詳細記錄調整過程,形成材料,與第一次計算資料及結果一並整理,歸入檔案永久保存。

(7)將按照程序校驗合格的農用地等別確定為農用地分等成果,填入表格並保存。

(四)農用地各等別的確定

對農用地分等的初步成果,按以上步驟進行實地校核,對不合格的評價單元按照程序進行調整,重新以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的分等程序進行計算,劃分各類等別。

1.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各等別的劃分結果顯示,全自治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分為4~18等,無1~3等。各指標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劃分結果如圖3-13所示。

圖3-13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指標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單元數分布柱狀圖

2. 農用地利用等別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利用等別分為 2 ~ 15 等,無 1 等地。各指標區農用地利用等劃分結果如圖 3-14 所示。

圖 3-14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指標區農用地利用等別單元數分布柱狀圖

3. 農用地經濟等別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經濟等別分為 1 ~ 13 等。各指標區農用地經濟等劃分結果如圖 3-15 所示。

圖 3-15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指標區農用地經濟等別單元數分布柱狀圖

B. 數據成果的檢驗

數據成果是分等成果在數據表格上的聚合,具有結構復雜、記錄數多、涵蓋面廣的特點。數據成果有嚴格的數量特徵要求,是圖件成果承載的空間及描述特徵信息的基礎和補充。數據成果檢驗的主要內容分為基本情況、指標體系及權重、分等相關參數、系數成果、分等指數成果、等面積和標准樣地。主要採用專家經驗法、實地校驗法、查閱文獻資料法、野外施測驗證法、相關分析法和回歸分析法等方法。

(一)綜合分析驗證

對數據成果中的基本情況、指標體系及權重、分等相關參數、系數成果等採用綜合分析驗證,即先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咨詢農業部門專家,檢驗其合理性,再通過實地校驗及專家驗證,最終達到數據的可靠。

(二)野外實測驗證

野外實地驗證著重檢查分等各參數和階段性成果與實際相符的程度。自查工作人員按照農用地分等成果檢查內容進行實地核查,主要是針對分等指數的檢驗。

在所有分等單元中隨機抽取不超過總數 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將實測結果與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如果與實際不符的單元數小於抽取單元總數的 5%,則認為計算結果總體上合格,但應對不合格單元的相應內容進行校正;如果大於 5%,則應按工作步驟進行全面核查、校正。

以九龍坡區為例,在所有分等單元中抽取 144 個單元,佔分等單元總數的 6%,進行野外實測,以標准樣地為標准,根據主觀判斷確定農用地的等別。對野外實測等別結果和計算出來的分等結果進行兩個獨立樣本的檢驗,所得的相關系數為 0.84,故可以認為這兩種分等結果無顯著性的差異,分等成果總體上合格。

表 3-29 隨機抽取的野外實測分等單元的分布狀況表

(三)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一般是假定因變數為正態分布的隨機變數,而自變數為無概率分布的非隨機變數。因此,在作回歸分析之前必須對每一個數據做正態檢驗。最直觀的正態檢驗就是 P-P 概率圖。P-P 概率圖是根據變數的累積比例對所指定的理論分布積累比例繪制的圖形,它是一種直觀的探查樣本數據是否與某個概率分的統計圖形相一致的方法,如果被檢驗的數據符合所指定的分布,則代表樣本數據的點簇在一條直線上。以九龍坡區為例,其結果見圖 3-31。

圖3-31 重慶市九龍坡區樣點利用等指數P-P概率圖

1.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回歸分析的前提條件,只有兩變數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時回歸分析才有意義。因此,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先進行相關分析。下面以九龍坡區標准糧產量和利用等指數為例,利用 SPSS11.5 對兩變數作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 3-30,標准糧產量與利用等指數的相關性達到顯著水平。

表 3-30 重慶市九龍坡區標准糧產量與利用等指數相關性分析表

** 說明在 0.01 的顯著性水平下的雙尾驗證為顯著性相關。

2. 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可以採用線性或非線性回歸方法,在分析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樣以九龍坡區為例,以標准糧產量作縱軸,利用等指數作橫軸,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如圖 3-32。對回歸分析作 F 檢驗,結果見表 3-31。

圖3-32 重慶市九龍坡區標准糧產量與利用等指數相關關系圖

表 3-31 重慶市九龍坡區回歸分析 F 檢驗表

C. 測量成果如何檢查驗收

檢查驗收的內容有:一、室內外檢查。
(1)控制測量成果的檢查。①測量控製版網的布設和標志埋設權是否符合要求;②各種觀測記錄和計算是否准確;③各類控制點的測量方法、限差、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要求;④提交資料是否完整。
(2)房產調查成果的檢查。①房產調查要素的內容填寫是否齊全正確;②房屋權屬示意圖上的房屋權屬界限、四牆歸屬和一些符號等是否與房產圖的一致。
(3)房產要素測量成果的檢查。①測量方法、計算、成果是否准確;②測量要素是否齊全,對地物的取捨是否合理。
(4)房產圖的檢查。①比例尺是否滿足要求;②房產要素的表達是否齊全准確;③圖面精度與圖邊處理是否符合要求。
(5)面積測算的檢查。①房產面積的計算是否准確,精度是否符合要求;②用地面積的測算是否正確,精度是否符合要求;③共有共用面積的測算和攤分是否准確和合理。
二、成果驗收:(1)產品成果最終的驗收工作由任務的委託單位組織實施。驗收工作結束後要寫出檢查報告和驗收書。
(2)各級檢查驗收中發現的問題,要做好記錄並突出處理意見。
(3)上交成果驗收內容。
(4)成果質量的評定。

D. 建築變形測量成果質量檢查記錄表怎麼填

1、基礎底板後,如有地下室二層的,就要施工好-2層時測一次,到-1層時測一次,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每施工二層測一次, 如有10層就要測5次,內牆體完成測一次,外裝飾完成測一次,竣工時測一次,前3年,一般每年測一次,3年後每二年測一次。2、房子在竣工以前由施工單位自己測量的,以後由甲方找相關單位繼續測量。

E. 檢查驗收需提交的成果和資料

(1)實地核查工作抄方案;

(2)礦業權核查表;

(3)核查數據對照登記表;

(4)控制測量的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平差計算資料及成果表;

(5)實測原始記錄;

(6)單個礦業權圖;

(7)入庫數據;

(8)實地核查工作報告。

F. 分等成果分項檢查

(一)文本成果檢查

主要是檢查農用地分等成果報告的內容是否全面、論述是否清楚、處理是否得當,是否與圖件成果和數據成果一致。文字成果的邏輯性檢驗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表達邏輯性,文字成果表述是否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以及設置是否合理、是否前後一致;二是排版邏輯性,文字成果的排版是否合理、一目瞭然。

(二)圖件成果檢查

圖件成果以綜合、直觀的形式承載農用地的質量及其分布信息,直接為土地管理工作服務,為深入應用提供基礎信息平台。對圖件成果進行檢驗,可以確定成果的可靠程度,明確提高質量水平的方向,提高和擴大成果的應用面和適用面。

圖件成果的檢驗分為形式檢驗和內容檢驗。形式檢驗主要包括工作底圖的形式檢驗、中間成果圖的形式檢驗、最終成果圖的形式檢驗。內容檢驗以分層的思路進行檢驗,主要包括位置誤差檢驗、屬性誤差檢驗、數據的完整性檢驗、數據邏輯的一致性、拓撲關系的正確性。

省級圖件成果的自檢一是將各縣(市、區)的等別成果圖與匯總完成的省級圖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確保兩者在耕地優劣程度方面的整體分布狀況一致;二是檢查工作底圖的內容完整性與准確性,中間成果圖件的基本制圖規定以及數據存儲組織上的合理性與高效性,最終成果圖件的數學基礎和數據存儲組織上的合理性;三是檢查圖件成果的各項屬性數據是否正確表達了成果要素的分類、分級等質量、數量特徵,要素屬性項的完備性、屬性項數據類型的正確性以及屬性值的准確性,檢查圖件成果數據是否按嚴格的拓撲結構組織,是否正確反映各要素的關聯、連接與包含關系。

(三)表格成果檢查

數據成果是分等成果在數據表格上的聚合,具有結構復雜、記錄數多、涵蓋面廣的特點。縣級數據成果有嚴格的數量特徵的要求,既是圖件成果承載的空間及描述特徵信息的基礎和補充,也是全省農用地分等省級匯總的數據保障。縣級數據成果檢驗主要涉及基本情況、指標體系及權重、分等相關參數、系數成果、分等指數成果、等面積和標准樣地;主要採用專家經驗法、實地校驗法、查閱文獻資料等方法。

省級表格成果的自檢主要是在匯總完成後,按照各縣(市、區)各等別、各地類進行匯總,檢查省級成果與縣級成果的一致性。省級匯總出現漏等現象時,先查看省級耕地圖斑對應的縣級耕地圖斑中是否有所缺等別的耕地圖斑,若有所缺等別的耕地圖斑,則檢查對應關系表的准確性,若沒有所缺等別的耕地圖斑,則通過更新地類,分割圖斑和增加圖斑等方法實現不漏等的目的。

G. 成果驗收程序

(1)建庫承擔單位提交預檢申請,並連同自檢報告、建庫技術報告和建庫工作報告以及所有內的資料庫建設成容果一並報省級建庫主管部門。

(2)省級建庫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組織人員成立成果預檢組,按照技術要求進行預檢。

(3)省級建庫主管部門組織驗收評委對提交的鑽孔資料庫成果進行全面的檢查,如有必要可請項目實施負責人向評委做說明,評委提出預檢結果。

(4)鑽孔資料庫建設成果,經過預檢和驗收程序後,由預檢組和驗收組提交預檢報告和驗收意見。驗收專家組根據《地質勘查規劃資料庫成果數據檢查記錄表》行評價打分。

(5)檢查驗收以有關規范為標准,凡按規定進行資料庫建設並達到質量要求的項目即為合格。

(6)如果成果驗收不合格,將驗收意見返回承擔單位,承擔單位對數據進行修改完善後再次提交驗收,直至驗收合格。

H. 測繪成果外業和內業檢查表怎麼填寫啊

內業、外業自檢測繪相關成果檢查分為內業(地理信息室)、外業(勘察測繪室)的... 由總工辦填寫檢查及整改意見,督促相關人員進行整改

閱讀全文

與成果檢查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