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論成果
取得了以下六項成果:
(1)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回」,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答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等。
(5)《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它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6)進行整風和提出建設「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貳』 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以來的兩個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2)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果擴展閱讀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叄』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1、開創性地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體系。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及其政權組織系統作出了明確規定,建立了全新的國家制度。
1954年9月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
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礎。
2、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4、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入了一個革命性變革的歷史新時期。
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歷史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持續推進了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5、把依法治國確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是與民主政治密切聯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權威高於任何個人的權威,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手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的歷史性任務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6、把依法執政確定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且長期執政的黨。隨著這一巨大而深刻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面臨新的重大課題。
7、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五大在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同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歷史性任務。
設定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具體時間表,這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的不懈努力,當代中國的立法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肆』 社會主義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哪3大舉世公認的成就
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取得了高鐵世界第一,航空航天名到世界前茅,網上支付人數世界第一的三大成就。
『伍』 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論成果
(1)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等。
(5)《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它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6)進行整風和提出建設「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最終中國共產黨提出並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 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改革開放結合起來,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處理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的關系。 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統一,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陸』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成果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建立社會主義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很長時間內,中共中央一直設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先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經過十幾年以至幾十年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再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這一構想的指導下,建國後的頭三年實行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政策,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主導,注意發揮資本主義工商業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基本完成和土地改革運動的行將結束,在對不法資本家的「五毒」行為(指行賄、偷稅漏稅、偷工減料、盜騙國家財產、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行為)進行打擊後,中共中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發生了改變。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2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央宣傳部編寫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公布並闡述了總路線的內容。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准了這條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展開。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引導農民經過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萌芽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通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到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實現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中國進步和發展的良好基礎。此外,還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改造形式,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特別是對資產階級的成功贖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但由於在後期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社會主義改造也遺留了一些問題。這主要是過分追求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急於消滅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限制以至取消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在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方面,也盲目追求集中和統一經營。這些不足,從總體上說,是與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水平不高,沒有擺脫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分不開的。
『柒』 社會主義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哪3大舉世公認的成就
社會主義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一九六四年成功版,完成原子權彈爆炸,七零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及後來由無人到有人截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
在鐵路方面高鐵除西藏外都通了高鐵,建橋上有港珠,澳大橋,楊浦大橋。
在天眼工程、農業上袁隆平的水稻雜交,醫學上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網路領域支付寶,五G。
(7)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是中國發展進步之路,關鍵在於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是十八大報告中所說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特色,需要注重高揚時代旋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貼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吸納時代精華,從而具有遠大美好的前景。
『捌』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新中國成立後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兩次歷史性跨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國民經濟恢復後的1952年到1956年,人均GDP從119元增加到166元,總人口從5.7482億人增加到6.2828億人,居民消費水平從80元增加到104元。全國人口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左右提高到1957年的57歲 ,平均每年都有上百萬勞動人口掃除文盲。
2、用了20年的時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這20年裡,中國有許多不成功的嘗試,指導思想不時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嚴重失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
中國的人均GDP從1957年的168元增加到1976年的318元,增長近90%,但居民消費水平只增長45%,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不降反升,職工工資從624元下降到575元,生活必需品供應匱乏;
中國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尤其是城鄉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從1957年的57歲提高到1975年的68歲以上 ,增長速度為世人所矚目;
中國依靠獨特的體制保障了全體人民的基本民生需要,在此基礎上節衣縮食、艱苦奮斗,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優先發展重工業,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並且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獨立。
3、用了5年的時間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
這5年裡,在結束了十年動亂之後,黨和政府在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同時,清算和改正「左傾」錯誤,調整了社會關系,開展了一場廣泛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功地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向現代化建設的轉移,經濟發展的目標也重新回到基本民生建設上來;
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不但解放了生產力,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農村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而城市開啟的自主擇業、擴大企業自主權,以及設立經濟特區和對外開放的改革,不但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活力,也給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打開了缺口;
高考制度的恢復則不但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同時也為新時期的社會流動開辟了新的途徑。
4、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驗性改革。
這10年裡,中國明確了自己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判斷,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實現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麼建設社會主義」認識上的飛躍,提出了從「翻兩番」到「三步走」的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先富到共富的發展策略。
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這一時期,中國的人均GDP增長1.2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0.7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0.71倍, 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副食品供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除極少數貧困地區外基本上解決全國居民的溫飽問題;
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成為基本國策,教育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得到加強,但合作醫療解體,農村醫療體系基本處在空白狀態;城市戶籍制和單位體制逐漸松動,「鄉政村治」格局初步形成;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小城鎮發展迅速,社會開始分化,新的社會階層得到發育和成長。
5、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創新性改革。
這是一次經濟體制的全面轉型,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這10年裡,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經受住了異常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的考驗,提前實現「翻兩番」的發展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按照有關部門提出的關於總體小康的評價標准衡量,2000年,除了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蛋白質攝入量、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縣佔比以外,其餘13項指標都滿足了總體小康的要求。
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從1991年的53.8%下降到2000年的39.4%,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57.6%下降到49.1%,農村貧困人口按當時的口徑減少了2.2億人。
與此同時,經濟的改革發展引發了整體性的社會變遷:人口增長實現根本轉型 ,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加快,教育、醫療等領域也相應進行了市場化探索;人口流動和社會分化加劇,城鎮化提速,「三農」問題凸顯,社會建設依然滯後於經濟建設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
6、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快進行民生建設的系統化改革。
這10年裡,陸續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出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要求,把社會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民生立法顯著加快,民生政策密集出台;
針對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快速轉型,黨和政府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重要課題來抓,不斷健全社會管理格局,建設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服務型政府和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品供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這一時期,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2002-2012年,在人均GDP年均增長9.9%的同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2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37%,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過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從6030元增加到16674元、增長1.8倍,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從1468元增加到5415元、增長1.7倍;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從37.7%和46.2%下降到了36.2%和39.3%,分別下降1.5和6.9個百分點。
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市場商品供應日趨豐富,居民消費升級快速推進。人力資源相關指標也顯示,這一時期中國居民整體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健康水平已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但是,另一方面,社會建設不能滿足民眾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而且社會轉型尚未完成,社會矛盾復雜多樣,社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和信仰危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關系和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任重道遠。
『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多,抗美援朝的勝利,研製成功了原子彈,導彈,嫦娥上天,月背登陸,港珠澳大橋,…。
『拾』 社會主義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哪些舉世公認的成就
兩彈一星,舉世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