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諾貝爾成果獎

諾貝爾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08-16 15:13:31

㈠ 什麼是諾貝爾獎

義大利的聖雷莫。

海風撩動了諾貝爾的衣襟,拂亂了他已經斑白的頭發。他轉過身來,面對大海:

「真是謎呀,茫茫大海一般的謎!我追求科學,接受和平,祈盼進步。我為此付出了我的全部。我沒有結婚,沒有子女。我一直以為,我的發明就是我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但是,我最重要的發明、我的『長子』——炸葯,卻被人直接用於戰爭,使戰爭更加殘酷,使更多的人喪生於戰爭!」他嘆息著,「一切都是謎。大自然是謎,人類更是謎!都已經快六十的人了,但在我的眼睛裡,一切的一切仍然還都是謎!」

對科學與戰爭的關系問題,對如何才能使世界獲得長久和平的問題,諾貝爾事實上始終有他自己的考慮。

諾貝爾一生追求科學與和平,並且認為這二者間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同時他還非常喜愛文學。看來,他以科學制止戰爭的理想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了,但是,他仍然不放棄他的追求,他仍然決心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獻給他的理想。

現在,諾貝爾知道自己在人世間不會再有許多時光了,他自問:自己還能為人間留下什麼呢?他所擁有的只有那筆數目龐大的財產,然而,物質財富再多,也有耗盡的時候,為什麼不讓這筆財產用來鼓勵、保護、支持人們追求科學、文學、和平事業這些崇高的活動呢?讓這些財產在人們崇高的精神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呢?這一想法,使諾貝爾激動,也使諾貝爾充實,於是,諾貝爾提筆寫下了一份長達4頁的遺囑,最後明確了對他的遺產的安排。他將這份遺囑(zhǔ)交給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保存。

1896年12月10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病逝於他在聖雷莫的別墅。他的遺體被運回他的祖國,火化後,以隆重的禮儀安葬在斯德哥爾摩(mó)北方公墓的一座家族墓穴里,與他的父母和弟弟埃米爾長眠在一起。

他去世之後,留下了一封永遠造福人類的遺書,主要內容如下:

我餘下的資產要變為金錢,存於妥當的地方保管;這筆資產就成為基金,其利息應自動成為獎金,每年分配一次,獎給在過去的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多貢獻的那些人。

上述利息應均分為五份,按下列方法來分配:

一份獎給在物理學界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生理學或醫學界有最重要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實用化學方面有新發現或改良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方面寫出最優秀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金受獎者是能以最大的努力、有效的促進國際間合作,廢除或裁減常務軍隊,以及能組成和平會議的人。

我指定的遺書執行人是拉古納·索爾曼(他是隨同諾貝爾在國外工作的瑞典人,諾貝爾的好友)。

……

我確實希望在發給獎金時,不考慮受獎人的國籍(jí)、民族、膚色以及任何問題,應審查誰是最佳得獎者……

諾貝爾的遺書公布之後,執行人拉古納·索爾曼立即著手清理他的財產,變賣諾貝爾在世界各地所開設的工廠中所佔的股份,組成諾貝爾基金會。

諾貝爾的遺產在繳(jiǎo)納財產稅後,即成為諾貝爾基金會的基金,總額在3100萬瑞典克朗以上,相當於200萬英鎊(bànɡ)。

基金會的章程及頒獎機關在1900年6月29日的瑞典國會上,由瑞典國王正式公布。

諾貝爾基金會從此成為一個獨立進行活動、不受政府管理的組織。它的代表是董事會,由5名成員組成,其中1人提任董事長,董事長由瑞典政府任命,其他董事由各頒(bān)獎團體指定。

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由22條正文及4條臨時規定組成,其中前面的13條是有關評選的一般規定,後8條是管理基金會的方式,最後1條為有關變更章程的規定。

該章程所定的頒獎機構如下:

一、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

二、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

三、瑞典文學院。負責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四、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諾貝爾和平獎。

因為在諾貝爾去世時,挪威與瑞典是最親密的聯盟國家,所以,諾貝爾在遺囑中指定由挪威來頒發和平獎。

後來,由於諾貝爾獎的聲望越來越高,瑞典銀行1968年在其300周年紀念之際,決定設立經濟學獎,它的全稱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紀念獎。

瑞典銀行通過捐贈方式通知諾貝爾基金會將每年一份的金額(相當於同年度一份諾貝爾獎的獎金額,並另加金額的65%作為評選工作的費用)交由其處理。

諾貝爾基金會自1969年開始,將經濟學獎交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和其他諾貝爾獎一起,同時舉行授獎儀式。

除了上述頒獎機構之外,諾貝爾基金會章程還規定了諾貝爾獎的申請與評定程度。

諾貝爾獎的申請不是由具有研究成果的個人或團體直接提出,而主要是採取推薦推薦: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組織介紹,希望任用或接受。的方式。

每年9月,諾貝爾委員會向世界各地有關的科學家、研究院成員和大學學者發出通知,向他們征詢下一年度的諾貝爾獎候選人提名;次年2月1日之前,這些推薦材料必須送達諾貝爾委員會(即是諾貝爾基金的理事會)。

諾貝爾委員會從2月1日開始,對收到的獲獎候選人推薦材料進行初步篩選,並由下屬的諾貝爾研究所對所推薦的研究成果進行調查研究。

委員會成員在經過一番詳盡地分析、激烈地爭論之後,於同年秋,向各頒獎機構提交秘密報告和推薦材料。

各頒獎機構在對經過初選的候選人及其成果進行評議後,再採用秘密投票方式決定評選結果。10月中旬前後,公布評選結果。

整個過程都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

各獎項中,除了和平獎以外,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學獎,只授予個人。如果一個成果由兩人或三人合作取得,則平分獎金;如果有兩人或三人同時分別得到某一研究成果,也平分獎金。但一份獎的獲獎人數不得超過3人。

和平獎,在多數情況下授予個人,但是也可以授給機構和社團組織。

諾貝爾獎金剛開始的時候,根據各學科的不同,只有3.1萬美元到7.2萬美元。

後來由於基金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各團體的捐贈,在1994年的時候已增長到約143萬美元。

每屆得獎人的姓名都將流芳百世,永享最大的榮耀。

㈡ 諾貝爾獎包括哪幾個獎項

主要設置的獎項: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

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就是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不在諾貝爾遺囑之列。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系統,獲獎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 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相對於科學成果的匯聚,諾貝爾獎更應該是一種象徵,其意義更在於激勵人類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創新。

㈢ 求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及其成果~詳細點~

2009年諾貝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時30分,200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揭曉,三位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蘭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羅爾•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傑克•紹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獲得該獎項。他們發現了由染色體根冠製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這種染色體的自然脫落物將引發衰老和癌症。
伊麗莎白•布蘭克波恩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於1948年出生於澳大利亞。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出生於1961年。另外,傑克•紹斯塔克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他於1952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他們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物理學獎

高錕(CharlesKao)、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Smith)三人分享。
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3名得主的成就分別是發明光纖電纜和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
「光纖之父」高錕發明的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發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為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礎,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
電荷耦合器件(CCD)則是一種用於探測光的矽片,用電荷實現存儲和傳遞電荷信息,比傳統的底片更能敏感地探測到光的變化。因此CCD對信息的表達,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固體成像、信息處理和大容量存儲器是CCD的三大主要用途。各種線陣、面陣感測器已成功地用於天文、遙感、傳真、攝像、照像等領域

化學獎

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達-尤納斯(Ada Yonath)

文學獎

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獲(Hertamuller)
德國作家穆勒"以詩和散文描述一個並非自己擁有的景象"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文學院秘書恩格倫德說,穆勒獲獎原因是她以特別犀利的語言描述了在獨裁統治時期的生活。據悉,穆勒曾因拒絕與特工合作而被開除,後被騷擾。她的作品在羅馬尼亞受到禁止。

和平獎

奧巴馬(Obama)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9日宣布,美國總統奧巴馬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經濟學獎

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和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將分享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兩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分別在有關個體之間如何互相合作共享資源方面以及在公司內協同工作方面的開創性研究成果。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兩位獲獎者對超越金融市場之外的經濟治理進行的各項研究在挑戰傳統觀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 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依然將在今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一天舉行。除和平獎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以外,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㈣ 諾貝爾獎是什麼意思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㈤ 諾貝爾獎有哪些獎項

諾貝爾獎有有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12月10日是瑞典工業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1901年12月10日,瑞典國王和挪威諾貝爾基金會首次頒發了諾貝爾獎。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每年發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裡,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面為人類作出最大貢獻者。」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是美國著名免疫學家,美國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學研究平台負責人、免疫學教授。艾利森被認為是分離出T細胞抗原(T-cell antigen)復合物蛋白的第一人。

10月2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亞瑟·阿斯金、傑哈·莫羅和唐娜·斯特里克蘭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其中一半獎金授予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其在「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領域所做的工作。

阿瑟·阿什金發明的光學鑷子搬運粒子的情形就酷似一個無形的機械手,這個看不見的機械手將按照你的意志自如地控制目標粒子。

10月3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弗朗西斯·阿諾德、喬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溫特爾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他們使化學界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並通過定向進化技術促進了新葯的研發。

㈥ 中國有哪些研究成果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

實現量子反常霍復爾效應

清華大制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非常強的磁場,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

㈦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法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一、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於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一、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一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楊表示有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後,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於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本土出生、成長,並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從那時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後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縣。1936年1月出生在美國
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進行訪問。後來 ,丁肇中曾這樣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出世。由於這個意外,我成為美國公民。這個突來的小插曲 ,卻也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出生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丁觀海教授一家人回國後不久便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 ·七事變」,孩提時代的丁肇中,伴隨著兵慌馬亂的歲月。
他回憶這段時日時曾說:「我在出生3個月的時候回到了中國。由於當時中國的境況,我一直是個難民,不斷地從一個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其父丁觀海先在山東大學執教,1938年到重慶大學任工程學教授。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國大陸度過的。起初就讀於重慶磁器口小學,直至抗戰勝利後,隨父母遷到天津,勉強念完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到台灣省台南工學院教書,並舉家遷至台灣。1956年9月他隻身赴美,進入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研讀。起初學的是機械工程,後來他發覺自己的興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學期,他選了些物理學和數學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物理系。
1959年他畢業於該校研究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翌年又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實驗進入到關鍵的時刻,高能加速器中質子相撞,每時每刻都在牽動著他與同事們的心。當他們將粒子質量的方位降到30—40億電子伏這個范圍的時候,突然間一個新的粒子出現了,它以極長的壽命分解出正負電子。丁肇中此時興奮極了。不過,嚴謹、慎重的這位華人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一發現。從8月至10月,他們又進行了多次這樣的實驗,待取得無懈可擊的
數據時,丁肇中才於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驚人的成果。科學實驗有很多趣聞。丁肇中的實驗是在東海岸進行的,正當他已經捕捉到瞬息萬變的J粒子的時候,在西海岸,美國物理學家希特帶領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組也發現了這種新的粒子。的來,東海岸和西海岸發表的實驗報告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對這種新粒子,丁肇中稱之為「
J」,希特呼之為「Ψ」。那麼到底是誰首先發現這種新粒子的呢?這是一樁難分難解的懸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時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將,他們所發現的新粒子被稱之為J/Ψ粒子。

[李遠哲] 1936年出生於台灣新竹縣,196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土學位後,先後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和哈佛大學任博士後。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升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化學教授。曾在哈佛大學和李遠哲合作從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稱贊他為「驚人的實驗天才」。後來李遠哲發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分子束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的思想,創造了新的一代交*分子束裝置。用此裝置來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所得到的信息和反應過程的細節遠遠走在反應軌跡的理論計算前面。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裝置。李遠哲被譽為「分子束化學真正的實現者」。到1986年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李遠哲發表的各種論文有180多篇。李遠哲還在反應動態學、光化學、光譜學、分子間與分子內能量傳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86年李遠哲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美國化學會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他是獲獎中最年輕也是近十年來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學家之一,也是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第一位華裔化學家。李遠哲是中國人,他在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也做了一定的貢獻,他幫助台灣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產物譜儀。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分子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給予了很多指導。
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天,朱棣文說,他騎著自行車,朝著目標往山路上攀爬,達到了目的地。這種攀登高峰的踏實感受,也只有在努力過之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聲響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頂尖學者以及貴賓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裔朱棣文正站在學術最高殿堂之上。此時此刻,盡管歐洲正飄飛著聖誕季節的白雪,朱棣文心裡卻是無比的熾熱。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榮耀,腦子里閃過的是許許多多在實驗事里度過的日子——看著實驗結果成功失敗,起起落落……而今,他終於精精確確地以「光束蜜糖(雷射製冷捕捉技術,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士界最閃亮的光環,永遠在世界物理學的史冊上留名。

朱棣文,這位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裔教授,學生喊他Steven。平日里習慣穿著淡色長袖襯衫,袖子整齊地卷得高過手肘,顯得很是清爽自然。自從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個劃破寧靜夜空的、來自斯得哥爾摩的電話傳來喜訊,他和他的家人便開始不得清靜。從那時起,他就被媒體包圍著。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仍是一身簡單的休閑服裝,在電視、報紙、雜志上出現。他還是一樣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國江蘇太倉。1948年2月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士市,1970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數學及物理雙學士,1976年獲柏克萊加大學物理學博士,並在學校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1978年,他到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電磁現象研究員,五年後,升為電子學研究部主任,並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學任教授至今,曾於1990年擔任系主任。
1993年,他與另一名研究學者共得國際大獎沙烏地阿拉伯「國際科學獎」,兩人合得獎金約十萬美金。
同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第130屆院士。1996年,榮獲古根漢研究獎,並獲美國物理學會學術獎。這次諾貝爾物理獎,朱棣文是與馬里蘭州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科學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國科學家柯恩但諾吉一同分享這分殊榮。三人同時共分諾貝爾獎金約100萬美金。
朱棱文是繼1957年的楊振寧、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之後,還有一位華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六位華裔獲獎人中,除李遠哲為諾貝爾化學獎外,其餘皆是物理獎。
朱棣文的獲獎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當時他還是貝爾實驗室的一員。在低溫物理的研究領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這個物理學名詞它讓朱棣文「甜在心中,愛不擇手」。原來「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朱棣文他們所進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卻原子後,能夠進行精確測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溫中非常活潑,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亂跳,若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冷卻至幾近絕對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時活動得非常緩慢,再利用光與原子交互作用的時間拉長了,便可用來精確測量物理量。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應用。事實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測量」,這樣的解析早已令學術界和科技業界感到驚喜樂觀。利用原子在超低溫狀態時,科學家可進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運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這項應用將使得石油開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對這項研究非常有興趣。相同的應用還可能發現環宙間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應用則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術,可以解讀DNA。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也是當代科學家,1949年自大陸來美,現在已有八十高齡。朱汝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當年曾在同一大學念經濟系的朱李靜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屬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檔」。朱父於1964年當選第五屆院士,朱棣文則在父親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顧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薦下,於1994年以高票獲選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國聖路易、維吉尼亞、紐澤西等多個大學任教授,還擔任過美歐地區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個企業公司的顧問。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築文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哈佛醫學院畢業,現在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弟弟朱欽文是哈佛法學博士,現為洛杉礬執業律師。這個家庭,真的稱得上是一個「博士之家」。
作為一名成熟的科學家,朱棣文有著自己的人生皙學。他常說:「我們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我們會時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熱情。」 雖然朱父和三個傑出的兒子都是頂尖科學人才,其實,當年朱父不太贊同朱棣文念物理,因為「這一行要出頭太難了」。從小就愛畫畫的朱棣文,父親覺得或許建築對於他是個不錯的出路。然而,身上滿是物理細胞的朱棣文把繪畫的天分用在繪制物理結構圖上了。好在父親後來並沒有太刻意地阻攔他;而他,也終於以自己的努力,沖破了這條被視為崎嶇的路。
在學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著濃厚的科學家氣質,而且饒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興地發表學術演說,深度中還能穿插趣味。無論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學上,他都有一套「以退為進」的哲學。他對自己、對學生並不會定下過高的要求,他覺得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才會激起更旺盛的動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愛運動,每周五固定騎自行車到校園,並趁著實驗空檔「溜車」。在他,運動帶來的爆發力正如同物理實驗中擊出的美麗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與人生之「美」的結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業業,悠遊於物理的世界中。在他,獲得全球的認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願?朱棣文卻答:視自己為一名科學家,最大的希望是無論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自己在斗大的實驗室中的成果,能夠對人類產生貢獻,與人類的生活真正的結合在一起。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崔琦,一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 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被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崔琦正是在這里和施默特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兩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國人,他們有兩個女兒,長女愛琳曾在武漢留學。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參考資料:http://www.lczxx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0&ID=830

㈧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交叉成果獎有幾項

1901 W.C.倫琴 (德) 發現X 射線
1905 P.E.A.雷納爾德(德)事陰極線研究
1908 G.李普曼()發明彩色照相干涉(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 G.馬克尼(意利)、 K . F. 布勞恩(德)發線電通信 O.W.理查森(英)事熱離現象研究特別發現理查森定律
1911 W.維恩(德)發現熱輻射定律
1914 M.V.勞厄(德)發現晶體X射線衍射現象
1918 M.普朗克(德)確立量理論作巨貢獻
1919 J.斯塔克(德)發現極隧射線普勒效應及電場作用光譜線裂現象
1921 A.斯坦(德)發現光電效應定律等
1925 J.弗蘭克、G.赫茲(德)發現原電碰撞規律
1932 W.K.海森堡(德)創建量力

閱讀全文

與諾貝爾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