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所在地

成果所在地

發布時間:2021-08-16 14:14:26

1. 測繪成果密級的劃分是怎樣的

測繪成果密級的劃分:
1)絕密級測繪成果
包括:國家大地坐標系、地心坐標系以及獨立坐標系之間的相互轉換參數;解析度高於5』×5』,精度優於±1mgal的全國性高精度重力異常成果;1:1萬、1:5萬全國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地形圖保密處理技術參數及演算法。
2)機密級測繪成果
包括:國家等級控制點坐標成果以及其他精度相當的坐標成果;國家等級天文測量、三角測量、導線測量、衛星大地測量的觀測成果;國家等級重力點成果及其他精度相當的重力點成果;解析度高於30』×30』,精度優於±5毫伽的重力異常成果;精度優於±1m的高程異常成果,精度優於±3″的垂線偏差成果;涉及軍事禁區的大於或等於1:1萬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1:2.5萬、1:5萬、1:10萬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空間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圍相當於上述機密基礎測繪成果的非基礎測繪成果。
3)秘密級測繪成果
包括:構成環線或者線路長度超過1000m的國家等級水準網成果資料;重力加密點成果;解析度高於30'×30'~1°×1°,精度在±5mgal~±10mgal的重力異常成果;精度優於±(1~2)m的高程異常成果,精度優於±(3~6)的垂線偏差成果;非軍事禁區1: 5 000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或多張連續的、覆蓋范圍超過6km2的大於1:5000的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1:10萬、1:25萬、1:50萬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軍事禁區及國家安全要害部門所在地的航攝影像;空間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圍相當於上述秘密基礎測繪成果的非基礎測繪成果;涉及軍事、國家安全要害部門的點位名稱及坐標;涉及國民經濟重要設施精度優於±100m的點位坐標)。

2. 成果出生無錫哪個區

成果個人資料

姓名:成果
出生地:江蘇無錫

微博昵稱:成果成果成狗

所在地:北京

性別:女
生日:1995年5月23日

學校: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個人資料中沒有註明哪個區

3. 地質成果

一、地質成果概述及成果分類

(一)地質成果概述

地質成果是地勘單位在我國領域內通過合法勘查活動,按規定申請登記後獲得的可供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勘查成果及與之相應的探礦權和優先採礦權的總稱。它既不同於實物資產,也有別於無形資產,是一種與自然礦床(礦體)等資源型資產及探礦權、采礦權密不可分的知識性、信息性資產。

(二)地質成果分類

按其性質、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1.礦產地勘查報告

礦產地勘查報告,是指在特定區域或成礦區帶或已知礦產地,按照地質勘查工作程序,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階段性勘查報告或最終勘查報告。按地質工作階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劃分為:

(1)地質普查成果,包括固體礦產普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查、概查、普查報告;1∶20萬及小於1∶20萬比例尺(不含區調)的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查、普查報告。

(2)地質詳查報告,包括固體礦產詳查報告;水文地質詳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詳查報告。

(3)地質勘探成果,包括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勘、詳勘、早期開發、油氣田開發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

2.有價值的勘查資料

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勘查資料:

(1)以進行了地質勘查成果登記為基準,最早獨立說明某一礦產地的地質狀況,可作為礦產地發現權的證據。

(2)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種勘探手段而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料成果。

(4)能作為勘查登記的唯一依據。

3.實物成果

實物成果是指地質勘查單位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取得的可以單獨評估入賬的實物成果,具體包括:

(1)新發現的礦產地(點)、水源地;

(2)工業用油氣井(探采井);

(3)探采結合擴孔水文成井。

地質成果按其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

(1)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包括主管部門投入的資金)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礦權的地質成果。

(2)國家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財政預算)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其礦權屬於國家的地質成果。

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將地質成果視作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這主要是從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某些特性來考慮的:①地勘單位主要是承擔國家預算內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國家,地勘單位不存在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問題。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質成果作為交換條件的地質項目外,也是一種勞務性的承發包關系,也不涉及地質成果入賬問題。②地勘單位自籌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是以對外轉讓或投資為前提的,地勘單位報經批准將地質成果對外轉讓或用於投資,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種資產讓渡行為。因此,必須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③用於轉讓或投資的地質成果,同購入或自行開發取得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獲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出讓,後者是為了持有。④地質成果實際上是地勘單位的工作成果,類似於企業的產成品,屬於存貨范疇。正因為如上原因,現行制度將地質成果視同地勘單位的一種特殊產品核算是合適的,並不是否定地質成果所具有的無形資產屬性,也不構成與財務制度的矛盾;同時也便於與會計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一致。

二、地質成果的計價

(一)地質成果的計價

地質成果的計價是指地質成果的入賬價值的確定。地勘單位擁有的各項地質成果並不是全部計價入賬,只是用於自行開發、轉讓或向其他單位投資的地質成果,才予以計價入賬。也就是說,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進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以及報經批准用於對外轉讓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因為地勘單位的自有地質成果,主要是用於自行開發、對外轉讓和投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權給地勘單位進行對外轉讓或投資時,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資產投入,也是國家對該項地質成果所有權的讓渡,所以,都應該作為資產計價入賬。

地勘單位的地質成果一般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地質成果的實際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質成果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勘查、申請登記及為獲得探礦權、優先採礦權所支付的總成本費用。按其來源不同,可作以下處理:

(1)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質項目總成本以及申請登記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計價入賬。

(2)地勘單位購入的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即買價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由國家作為資產投入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計價入賬。

(二)地質成果入賬時間

地勘單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的地質成果,其入賬時間也不同:

(1)地勘單位經批准准予轉讓、對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在轉讓、投資行為確立、產權發生轉移時,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價計價入賬;平時以備查簿形式登記反映。

(2)購入的地質成果,在取得產權時,按實際支付價款加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應於申請登記被主管機關批准後,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入賬。

三、地質成果的會計處理

(一)科目設置

地勘單位應設置「地質成果」科目進行核算。該科目借方登記由各種渠道取得的地質成果的增加數,貸方登記地質成果轉讓、投資等的減少數,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地質成果的結存數。

(二)地質成果取得

(1)自籌資金取得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成果,其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應先在「地勘生產」科目進行歸集,待地質項目完成驗收、報告已備案,按規定的程序申請登記後,再按其實際成本,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地勘生產」科目。

(2)國家批准轉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由於其實際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因此,地勘單位在取得國家授權時,應對該項地質成果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確認,以其評估確認價值作為地質成果入賬價值。批准確認時,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

(3)購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購入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價款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會計處理為,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質成果轉讓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讓地質勘查成果必須經有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轉讓價格以資產評估確認價值為基礎,本著自願、協商的原則確定。由於地勘單位地質成果的轉讓方式不一樣,其轉讓收入的確定、會計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1)地勘單位以拍賣、出售等形式轉讓自有地質成果,以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按實際收取的轉讓價款,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科目;同時,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結轉地質成果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地質成果轉讓成本」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發生的交易費用及上繳稅金,分別借記「經營費用」、「經營稅金及附加」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

(2)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國家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有償轉讓時,應在地質成果資料正式移交受讓方驗收簽證同時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由於國家地質成果資料轉讓實現的收入必須先扣除原已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的實際成本(作為轉增國家基金)後,其剩餘部分才作為經營收入處理;如果沒有剩餘或者轉讓價格低於實際成本時,則應將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因此,其賬務處理與轉讓自有地質成果賬務處理是不一樣的。將地質成果入賬並計算差額(凈收入)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支付交易費時,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轉讓價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如低於實際成本,則按轉讓價款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即可。

(四)地質成果長期投資

1.科目設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單位以自有或國家地質成果作為投出資產,與其他單位聯營或折價入股,或者投給多種經營企業,應在「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核算內容應包括地質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視其對被投資單位有實際控制權與否,如有實際控制權,應採用權益法核算;反之則採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1)地質成果投資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投資,按合同價或協議確定價值,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當合同價或協議價大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按其合同價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當合同或協議價小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投資,按評估確認價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2)地質成果投資收益的核算

地勘單位以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收入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這兩部分收益與其他長期投資收益一樣,在「投資收益」科目中進行核算。收到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時,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3)地質成果投資收回的核算

地勘單位用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投資,聯營期滿或轉讓股權收回投資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投資的賬面金額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屬自有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如屬國家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的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投資收益」科目;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投資收益」,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國家基金」科目;當收回的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國家基金」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3.在權益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地勘單位採用權益法進行地質成果投資的核算,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參照長期投資中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五)地質成果攤銷的會計處理

1.地質成果攤銷期限的確定

地勘單位已登記入賬的地質成果用於自行開發的,應在其收益期限內平均等額攤銷。由於開發性地質成果的受益期限與礦產地有效開采年限密切相關,一般可根據預計礦山服務年限加以確定,沒有服務年限的,按預計受益期限不短於10年期間內攤銷。

2.地質成果攤銷的賬務處理

地勘單位自行開發的地質成果,應從開始開發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務年限內分期等額攤入管理費用。其賬務處理為:地質成果轉入自行開發利用時,應按其賬面價值,先轉入無形資產,再按每月地質成果的應攤銷金額,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

4. 地籍調查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地籍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版等級等基本信息,
為土地登記提供權依據資料。

地籍調查是土地登記工作中為確定土地權屬、
明析產權的實質性調查,
其成果資料是保
護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權益、
解決土地產權糾紛的重要憑據。
同時,
通過地籍調查
還可全面掌握一個地區的土地類型、
數量、
分布和利用狀況,
以及土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
間、
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分配情況,
從而為建立科學的土地管理體系,
為合理利用和保護
土地,為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計劃及有關政策、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調控土地供需、規
范土地市場等提供信息保障。

地籍調查形成的資料成果主要有:


1
)地籍調查表、宗地草圖和界址點、界址邊勘丈原始記錄。


2
)地籍控制測量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和平差計算成果。


3
)解析界址點成果表。


4
)地籍鉛筆原圖和著墨底圖、地籍圖分幅接合表及宗地圖

5. 項目的預期成果及知識產權歸屬情況怎麼填

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
1、宣傳教育;
2、機構設置和決策流程:核心機構、部門協調、決策
3、知識產權戰略和政策制定(專利、專有技術、商業秘密、商標和名稱、著作權、軟體、晶元、不正當競爭)(開發、合作和技術引進)
4、開發:檢索分析、保密(承諾、信息控制)、產權歸屬、知識產權利用、資料記錄(資料、報告、日誌、項目參與人簽署)、項目終結時的整理;
5、保管:控制和許可權、成果分級、證書合同等保管
6、利用:檢索、更新、防止侵權(技術、信息和產品引入和合作利用的知識產權審核)、
7、合作、合同:產權審核、保密、產權歸屬(在先作品、工作成果、後續開發)、競爭禁止、責任劃分(質量和知識產權)、侵權應對合作、質量和侵權認定機構的指定。
9、登記申請:動議關注(核心機構負責)、分析利弊、檢索、侵權分析、登記方式和范圍(技術內容、權利范圍、地域范圍)登記;
10、訴訟和糾紛:市場關注、侵權分析、證據收集、策略制定、策略實施、重大決策流程;
11、發表、廣告、宣傳、研討會、采訪、參觀、安全保衛、用品垃圾
12、激勵
13、費用管理
14、其他一般條款

6.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概況

龐振山顏世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地區,面積257.24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地殼最厚、地層最新的大陸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壯麗的自然地理景觀、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徵,長期以來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是研究地球奧秘的天然野外實驗室。青藏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數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項目。項目組對保存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新疆、青海、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的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進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開發編研了系列成果。本文從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入手,對其館藏單位分布、地質資料類別、形成時間、形成單位等進行了分析,以期對青藏高原地質資料服務的集群化和產業化起到引領作用。

1 館藏成果地質資料數量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外地質學家開展了大量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特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系統的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地質成果,編制了大量的地質報告及論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數據。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青海、新疆、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共有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17777種。

2 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區劃上,涉及6省(自治區)、201縣(市),即西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青海省大部分地區、雲南省西北部地區、四川省西部地區、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地區,其地質資料已遍布各個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見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種,占總量的31.59%,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地區分布

3 成果地質資料形成時間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分布於20世紀初期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見表2。由表可見,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絕大部分是1949年以後形成的,並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質資料數量相對均衡。

表2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

4 成果地質資料類別

從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來看,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質工作涉及地質學的各個領域。其中,礦產勘查類資料最多,共8814種,占總量的49.58%;科研類資料次之,共3380種,占總量的19.01%,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物化遙勘查成果資料、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資料、水文地質勘查成果資料、物化探異常查證成果地質資料(表3)。

表3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類別統計表

4.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5萬最多,共計561種,約佔40%;其次為1:20萬,共518種,約佔37%;1:2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共83種,約佔6%;1:100萬、1:5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1)。

表4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基礎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

4.2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152種,約佔65%;其次為1:5萬,共60種,約佔26%;1:50萬、1:1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2)。

圖1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2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3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29種,約佔64%;其次為1:5萬,共9種,約佔20%;1:100萬共7種,約佔16%(表4,圖3)。

4.4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資料

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1:20萬最多,共計107種,占該類資料總量的55%;其餘各種比例尺該類資料數量較少,為5~16種(表4,圖4)。

圖3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4 不同比例尺區域水工環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5 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8814種(圖5),按礦產類型分:能源礦產共1614種,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總量的18%;貴金屬礦產1384種,佔15.70%;非金屬礦產1379種、佔15.65%;有色金屬類1217種,佔12.67%;黑色金屬類1117種,佔12.67%;水氣礦產、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屬類礦產較少。

需說明的是共有1924種成果地質資料為綜合勘查,包含多個礦產類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3799種,占礦產勘查類總量的43.10%;其次為預查,共2977種,占總量的33.78%,詳查、勘探、開發勘探及鑽井地質資料相對較少(圖6)。

圖5 不同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6 不同工作程度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6 地質科學研究資料

青藏高原是地質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原地礦部、中國科學院及中法、中美等多個合作項目在青藏高原地區開展了大地電磁測深、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殼形變測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綜合探測工作,以及地質結構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礦產研究方面,原地礦部開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礦產成礦規律以及鹽湖礦產研究等。在生態環境研究方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先後在西藏、喀喇昆侖、昆侖山及可可西里地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科研成果地質資料3380種,占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總量的19.01%。

5 報告提交單位

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地質構造豐富,在地質工作的歷史中,除了當地地質隊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內地的許多優秀的地勘隊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區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提交單位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行業和部門。

按報告提交單位所在省(市、自治區)統計,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最多,共4932種、占總量的27.74%;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分別為3777種、3522種,占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超過300種)還有西藏自治區、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和陝西省,其餘省(市、自治區)較少。

共有20個行業(部門)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表5),其中地礦部門共提交11814種,占總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行業(部門)還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說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未統計。

表5 成果地質資料提交單位的行業分布

6 部分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介紹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主要有下列各種。

6.1 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為日本人囑托、澀谷、長之助編寫的《黃河上游測量調查報告書》(日文),形成時間為1918年3月1日,現保存於青海省國土資源博物館,檔號:0258。報告由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調查局完成,工作地區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區黃河上游地段內,對研究該地區水文地質有一定參考價值。

6.2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為翁文灝編寫的《甘肅省地震考》,形成時間為1921年1月1日,現保存於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檔號:0589。報告詳細列表記載了從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及人員、財產損失情況。同時還簡單地列表記載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情況。該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記載了甘肅省地震發生的時間,並統計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次數。

6.3 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的地質報告

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資料館保存有一份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為《祁連山幅10-47-(9)礦產圖及說明書》,檔號:5479。該報告形成時間為1974年12月1日,為1:20萬區域礦產調查報告。工作區位於祁連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連縣、天峻縣、甘肅省肅南縣。在6411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完成實測剖面186.5千米、金屬量樣1185個、岩石光譜樣3136個、自然重砂2121個、化學樣1128個、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個。通過工作,建立了測區地層層序,對岩石的化學成分及礦化特徵進行了研究,對構造特徵進行了分析;通過區域礦產調查,新發現礦點30餘處,對本區分布較廣的鐵、鉻礦產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在震旦紀地層中發現了含鉀岩系,並進行了初步普查評價;圈定了普查找礦遠景區。

6.4 著名地質學家編寫的地質報告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譚錫疇、李春昱、葉連俊、關士聰、徐克勤、孫菽青、王曰倫、郭令智、袁見齊、李承三、馮景蘭、孫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楊敬之、丁毅、薄紹宗、崔克信、谷正倫、孫雲鑄、王鈺、黃汲清、郭文魁、羅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鄭綿平、楊鍾健、張炳熹、塗光熾、盛莘夫等人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近百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

7. 國家級標准樣地成果

甘肅省 10 個國家級標准樣抄地的景觀及剖面照片見圖 6-5 ~圖 6-14。

圖 6-5 高台縣巷道鄉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6 敦煌市七里鎮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7 臨澤縣蓼泉鎮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8 涼州區羊下壩鎮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9 玉門市柳河鄉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10 靖遠縣烏蘭鎮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11 永靖縣劉家峽鎮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12 武都區漢王鎮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13 西和縣十里鄉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圖 6-14 甘谷縣磐安鄉上北街村國家級標准樣地景觀及剖面照片

8.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階段性,是證明你做這是是有分階段分步驟的,
階段性成果,你這階段的成果專或發現,
然後簡述出來屬。簡述:簡單的敘述。你可以這樣說:xxx事情,的第幾階段(或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後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發現什麼,得到什麼)
例如;
寫論文,計劃第一階段是,市場調查。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麼數據
2。什麼問題完成3.~~~
簡述最好分點說明~

9.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10. 如何進行科技成果登記

1.登記材料規范、完整; 2.已有的評價結論持肯定性意見; 3.不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專和政策。 二、提屬交《科技成果登記表》及下列材料 1.應用技術成果:相關的評價證明(鑒定證書或者鑒定報告、科技計劃項目驗收報告、行業准入證明、新產品證書等)和研製報告;或者知識產權證明(專利證書、植物品種權證書、軟體登記證書等)和用戶證明。 2.基礎理論成果:學術論文、學術專著、本單位學術部門的評價意見和論文發表後被引用的證明。 3.軟科學研究成果:相關的評價證明(軟科學成果評審證書或驗收報告等)和研究報告。 三、程序 1.科技成果登記機構對辦理登記的科技成果進行形式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予以登記,出具登記證明。科技成果登記證明不作為確認科技成果權屬的直接依據。 2.科技成果登記機構對已經登記的科技成果應當及時登錄國家科技成果資料庫,並在國家科技成果網站或者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公報上公告。四、相關文件《科技成果登記辦法》

閱讀全文

與成果所在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