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深化成果展示

深化成果展示

發布時間:2021-08-16 11:15:54

A. 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的作品展

十屆國展作品展覽時間地點 時間:11月3日——11日;
地點:上海展覽中心(延安中路1000號)
上海展區開幕式:2011年11月3日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上海區)開幕式在上海展覽中心隆重舉行
十一月的上海,清風習習,彩旗飄揚。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上海友聯書畫院承辦的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上海展區)於2011年11月3日上午在上海展覽中心隆重開幕。展覽中心寬闊的廣場上,花團錦簇,軍樂嘹亮,充滿了熱烈的節日氣氛。來自上海和全國各地的數千名書法家、獲獎作者、書法愛好者們齊聚於此,參加這四年一度的書壇盛典。
出席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有: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覃志剛,中國書協主席張海,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趙長青,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顧問段成桂,中國書協顧問邵秉仁、周慧珺,中國書協副主席申萬勝、何應輝、言恭達、陳振濂,中國書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戴志祺、潘文海,上海市人大主任劉雲耕,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中共上海宣傳部副部長陳東,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楊益萍,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遲志剛,上海市武警總隊政委胡漢武,海軍東海艦隊副政委蔣洪運,上海書畫院院長、上海書協顧問陳佩秋,上海市書協主席周志高,中國書協戰略合作夥伴恆源祥集團董事長劉瑞旗。十屆國展廣西展區代表以及各省市書協負責人、全國有關媒體記者也參加了開幕式。
開幕式上,楊振武代表上海市主承辦方致辭,張海代表中國書協講話,覃志剛代表中國文聯講話。開幕式由趙長青主持,戴志祺宣布獲獎名單。李金華、劉雲耕、馮國勤、覃志剛、楊振武、遲志剛、張海、段成桂、邵秉仁、申萬勝、陳東、楊益萍共同為展覽剪綵。李金華宣布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開幕。
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上海展區)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為展覽寫來賀詞:「翰墨千秋——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開幕致賀」。
外交部長楊潔篪,中紀委副書記黃樹賢,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廖奔、段成桂,中宣部原副部長龔心瀚,全國人大常委龔學平,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中國書協顧問佟韋、劉藝、謝雲、旭宇、邵秉仁、陳永正、鍾明善、張飆、周慧珺、尉天池等都欣然揮毫寫下祝賀展覽成功舉辦的書法作品。
本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分設上海和廣西兩個展區。廣西展區由中國書協主辦、廣西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上海展區展出楷書、草書和隸書;廣西展區展出行書、篆書、篆刻和刻字。
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是在全國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形勢下舉辦的。全國展作為我國書法界四年一度最高規格的綜合性展覽,是全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藝術交流的殿堂。書壇「國展」的每一次舉辦都會在中國書法界引起極大的轟動,都會在出精品、出新人、繁榮創作、深化研究和普及群眾性書法活動、帶動書法藝術產業發展等諸多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本次「國展」參與者之多、入選作品評選標准之高、對當代書法藝術成果展示之全面,是歷次國展中罕見的。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總結,「國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評選、評獎與辦展機制,展覽規格和學術品位之高已得到公認,其引導創作、引領書風的功能日益顯現。
十屆國展自2011年3月底開始徵稿至8月中旬截稿,上海展區共收到全國各省區市和海外書法家、書法愛好者24527人的投稿作品共計30938件,經過評委認真評選,並經網上公示後,共有394件作品入展,其中優秀作品28件,優秀提名作品30件。國展評審工作於8月底進行,本屆評審細化了評審程序和評委產生辦法,建立了組織與評審「兩權分離」和學術跟進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監審委員會、學術觀察員的作用。評委們堅持高標准、嚴要求,堅持陽光、規范、學術、和諧的評審原則,經過初評、終評、徵求意見等程序,完成了十屆國展的評審工作。綜觀這次國展入展作品,不難看出創作者對於書法傳統的研習揣摩較以往更為潛心和深入,並且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許多作者更加註重作品的形式感和視覺效果,對紙張的顏色、幅式的安排和拼接等更加細微和精到。用小字作大篇幅、多種字體組合的創作方式,已經成為了當下書法創作的時尚。上海展區展出的草書作品,風格各異,取法多向,創作上透露出了當代人多元的審美取向;比較而言,楷書沒有十分顯著的變化與進步。獲獎作者年輕化現象一屆比一屆突出,顯示出中國書法界人才輩出、後繼有人的喜人態勢。
開幕式後,李金華等領導在張海、趙長青、周志高陪同下饒有興趣地觀看了展覽。因為是兩個地區共同舉辦國展,上海書協特別安排了廣西展區所有的獲獎作品同時展出,使來到上海觀看國展的書法愛好者能夠看到這次國展獲獎作品的全貌,足見上海展區主辦者的良苦用心。展廳之內,人頭攢動,前來觀看展覽的觀眾絡繹不絕,據上海書協估算,展覽首日的觀眾可超過2萬人次。
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舉辦的同時,上海書協還組織了其他形式的書法外圍展,如與十屆國展同場舉行的「海派書法百年百家作品展」,展示了一百年來海派書法的發展軌跡。這些近現代作品與當代作品一同展出,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另外,還有行知杯書畫大賽等活動,為廣大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獻上了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大餐。
展覽當日,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精美的《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作品集》(兩卷本)正式發行。為體現十屆國展的文化主題,上海方面在高架橋上的電線桿、公眾場合的廣告牌上懸掛國展宣傳橫標,《文匯報》、《新民晚報》等媒體上都以專版公益廣告的形式對本屆國展進行了大力宣傳。 地點:廣西跨世紀書畫藝術館(南寧市民族大道111號)
時間:11月12號——20號

B. 創新教育教學成果展特別節目

這個學院是在鎬京一線,在西安灃渭新區大學園區。陝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創建於1994年,原名陝西服裝培訓學院。2002年6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設置陝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現設服裝系、藝術系、經濟管理系、計算機系和外語系,共有29個專業,在校生規模達7500名,辦學十四年來,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萬余名。服裝專業是學院的特色專業,也是陝西省重點專業。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院堅持質量立校、特色發展的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學院領導班子由具有長期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的專家、教授組成,實現了專家治校,教授治學。學院創辦人、董事長呂明, 1992年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現為陝西省服裝協會副會長、咸陽市政協委員,榮獲陝西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院長傅豐林教授,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副校長,全國教學名師;學院現有教授39人,副教授93人,有研究生學歷者126人,這些共同構成了學院強大的領導和教師陣容。學院遵循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加強質量監控、突出實踐教學、定向培養和訂單教育,逐步形成了「行業主導式」人才培養模式。2008年被批准為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學院多次成功舉辦了「中華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教師和學生連獲多項大獎。已連續11年公開舉辦大學生畢業設計表演大賽暨教學成果展,其中有20多項學生設計作品被企業採用,近三年來,我院學生在「中華杯」國際時裝設計大賽、上海東方國際模特大賽、全國新絲路模特大賽等全國性、區域性的專業賽事中,先後獲得了9個金、銀、銅獎,8個「十佳作品獎」和8個「最具市場潛力獎」等單項獎。學院自創辦以來,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韓國、冰島、法國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關系,每年派師生去上述國家進行訪問、學習、合作交流,同時邀請外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推動學院向更高水平建設與發展。學院先後被陝西省教育廳評為「陝西省明星學院」、陝西省教育系統「雙十佳」單位,被咸陽市教育局授予「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和「全市民辦教育先進單位」。中國教育報2007中國教育年度總評榜中,陝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榮獲全國綜合實力十大品牌民辦大學和全國就業十佳民辦大學稱號。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繼續努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市場化思維、國際化視野、特色化發展」的思路,實現工作重心從規模擴張到內涵發展的轉移,努力抓好兩支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我院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把我院辦成一所政府放心、人民滿意的全國一流服裝院校而努力。

C. 材料一 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果顯著。 截至2012年底,全國3076個公共圖書館、 3301個 文化館 、40575個


(1)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產業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
②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發展公共文化項目,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和人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④文化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共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每要點1分,共4分)
(2)①文化離不開一定的物質載體,文化影響人來自於一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有利於用優秀的文化塑造人,提高居民的文化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2分)
②重點文物和大遺址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見證,保護國家重點文物和大遺址可以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利於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夯實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2分)
③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我們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加強新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利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2分)

D. 我國在發展高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圖片或資料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E.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展示了哪些成果

  1. 推進戰略對接,密切政策溝通。

  2. 深化項目合作,促進設施聯通。內

  3. 擴大產容業投資,實現貿易暢通。

  4. 加強金融合作,促進資金融通。

  5. 增強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

與深化成果展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