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海洋勘探成果

海洋勘探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6 09:36:13

①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1)海洋勘探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海洋事業的意義

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漫長,管轄海域廣袤,海洋資源豐富。習近平同志指出,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系國家興衰安危。

作為一個陸海兼備的世界大國,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縱觀人類發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我國堅定走向海洋,堅持走的是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我們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陸海統籌,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方式,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② 我國海洋油氣勘探技術有哪些

一、海洋油氣勘探技術形成階段(1991—1995年)
1.含油氣盆地資源評價和勘探目標評價技術
在引進和總結國內外油氣資源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經過科技攻關掌握了一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油氣資源評價新方法和盆地模擬技術。首次在國內建立了一套以地震資料解釋為基礎、結合少量鑽井資料的早期油氣資源評價流程;研製了國內第一套在NOVA機上實現定位、構造、速度、數據自動分析的流程,初步實現了資料整理自動化;採用了先進的區域地震地層學分析方法和流程,研究各層岩相古地理演化過程;對生烴、排烴等資源定量評價方法有所創新;提出了TTIQ法及計算機程序,採用了圈閉體積模糊數學法、圈閉供油麵積及隨機運算概率統計等先進的評價方法,充分體現了國內油氣資源評價的新水平。
在一維盆地模擬系統基礎上,開發多功能的綜合盆地模擬系統。系統耦合了斷層生長作用、沉積作用、壓實作用、流體流動、烴類生成運移,以及地殼均衡作用、岩石圈減薄和熱對流等因素,能從動態的發展角度在二維空間上再現盆地構造演化史、沉降史、沉積史、熱演化史、油氣生排運聚史。主要特點是:正反演結合、與專家系統結合、與平衡剖面結合,來模擬多相運移、運距模擬三維化及三維可視化等。
此外,在國內首度研製成功了PRES油氣資源評價專家系統。該系統從功能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凹陷評價,包括地質類比評價、生油條件評價、儲層條件評價和油氣運聚評價;二是局部圈閉評價,包括油源評價、封閉條件評價、儲集條件評價、保存條件評價及綜合評價。系統的第二版本實現了運聚評價子系統與盆地模擬系統的掛接,可在三維狀態下進行運聚模擬評價。其研製成功開創了專輯系統技術在石油勘探領域的應用,促進了石油地質專家系統技術的發展。
2.海上地震勘探的資料採集、處理、解釋技術
海上地震技術是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主要技術,是涉足研究深度、廣度最大、最省錢、最適合海上油氣勘探的技術。
在地震資料採集方面通過引進技術和裝備,實現了雙纜雙震源地震採集,研究成功了高解析度地震採集系統,掌握了先進的海上二維、三維數字地震資料採集及極淺海遙測地震資料採集技術,裝備了包括一次採集能力可達240道的數字地震記錄系統;電纜中的數字羅盤能准確指示電纜的實時位置;三維採集質量控制的計算機系統,可做5條相鄰側線的面元覆蓋,並實時顯示和不同偏移距的面元顯示,裝有可進行實時處理和預處理的解編系統;配備了衛星導航接收機和組合導航系統。
在資料處理解釋方面,已掌握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常規處理和三維資料處理以及特殊處理技術,廣泛應用了地震地層學、波阻抗剖面,尤其檢測、垂直地震剖面和數據分析等技術;推廣應用計算機繪圖系統和解釋工作站;掌握了地震模式識別和完善的地震儲層預測軟體;研製開發了面元均化、多次擬合去噪、道內插等配套處理技術。
一些成功的應用技術具體有:QHDK-48道淺水湖泊地震勘探接收系統,已用於我國淺海和湖泊的地震勘探中;三維P-R分裂偏移技術及其在油氣勘探開發中的運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一項進行三維地震勘探資料疊後偏移處理,提高了三維波場歸位精度和斷層分辨能力;海洋物探微導航定位資料處理程序系統,有較強的人機對話功能,在VAX機上可讀ARGO、GMS、NOR三種格式的野外帶,可對高斯、VTM和蘭伯特三種不同投影系統數據進行處理;DZRG處理系統實現了國產陣列機MCIAP2801與引進的VAX-11/780機的連接,從而提高了原主機的使用效率,從30%提高到68%,地震資料處理速度提高了60%~70%,為VAX類計算機配接國產AP機開創了一條新路。
這些技術在海上勘探中,得到過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南海大氣區勘探中,首次使用高解析度地震採集技術,為東方1-1氣田評價提供了可靠有力的資料依據。
3.數控測井與資料分析處理技術
數控測井是當代測井的高新技術,該系統包括地面測量儀器和相應配套井下儀器適用於裸眼井、生產井以及特殊作業井的測井作業,是一套設備齊全、技術先進、適應性廣泛的測井系統。
1985年9月,中國海油與國家經濟委員會簽訂了「數控測井系統」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合同。1986年5月提出數控測井系統開發可行性方案報告。1991年在勝利油田進行測井作業,該項目難度大、工藝復雜,各項技術指標接近並達到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證明了HCS-87數控測井地面系統工作可靠、預測資料可信。1991年獲得中國海油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成果二等獎。
由於實行雙兼容,在長達5~6年的科研過程中,可以及時把一些階段成果用於生產,為測井儀器國產化開辟了一條新路。1991年7月,中國海油與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合作完成數控測井地面系統國產化的任務。為了滿足南海大氣區勘探高溫高壓測井的需要,中國海油研製成功了耐溫230℃、耐壓140兆帕的測井儀,其解釋效果與斯倫貝謝公司的解釋軟體達到的效果相同。
4.復雜地質條件下尋找大中型構造油氣田的能力
在早期主要盆地油氣資源評價、「七五」富生油凹陷研究和「八五」區域地質勘探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具備了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尋找大中型構造油氣田的能力。這些油氣田的尋找主要依靠盆地地質條件類比、盆地演化史定量分析和多種地球物理資料處理、解釋軟體的支持,排除了各種地質因素干擾,還地下構造的真實本來面貌,提高了海上自營勘探能力和勘探成功率。
二、高速高效發展海洋石油(1996—2008年)
經過了20多年勘探開發工作,已經深諳我國自然海況條件,需要我們大力開發核心技術,才能高速高效地發展中國海洋石油業。進入「九五」期間我國海洋石油科技發展以實現公司「三個一千萬噸」和降低油桶成本為具體目標,進入了高速、高效、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1.「九五」後三年科技工作的重點
1)解決三大難題
(1)海上天然氣勘探。
(2)海上邊際油田開發。
(3)提高海上油田採收率。
2)開展四項科技基礎工作
(1)建立海上石油天然氣行業與企業標准。
(2)建立中國海油信息網路上的科技信息子系統。
(3)開展海上油氣田鑽采工藝基本技術研究。
(4)開展海洋石油改革與高速發展戰略軟科學研究。
3)攻克八項高新技術
(1)海上天然氣田目標勘探技術。
(2)海上地球物理高解析度、多波技術。
(3)海洋地球物理測井成像技術等。
(其他技術與勘探無關,故此處不詳細列出)
由於上述「三四八」科技規劃的實施,在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生產建設的科技創新中,取得了一大批優異成績,充分顯示了科技進步產業化的巨大威力。
2.「863」海洋石油進入國家高新技術領域
在《海洋探查與資源開發技術主題》的6個課題研究工作中,中國海油技術達到了創新的紀錄。分別是:(1)海上中深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2)海洋地球物理測井成像技術;(3)高性能優質鑽井液及完井液的研製;(4)精確的地層壓力預測和監測技術;(5)高溫超壓測試技術;(6)海底大位移井眼軌道控制技術。
特別的,在「863」計劃「九五」期間27項重大項目中,海洋石油的《鶯瓊大氣區勘探關鍵技術》更為顯著。其中的海上中深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海上高溫超壓地層鑽井技術、海底大位移井鑽井技術、海上成像測井技術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863」計劃執行16年間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同時培育了一批高技術產業生長點,為傳統產業的改造提供了高技術支撐,更為中國高技術發展形成頂天立地之勢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3.「九五」技術創新碩果
海上中、深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躋身前列,研製了海上多波地震勘探設備,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研製出的框架式多槍相干組合震源、立足於不疊加或少疊加的處理技術、聚束濾波去多次波等技術,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成像測井系列儀器達到了國際90年代中期水平,屬於國內先進技術。認可的技術創新有:(1)八臂地層傾角測井儀的八臂液壓獨立推靠技術;(2)高溫高壓絕緣短節;(3)薄膜應變型井徑與壓力感測器;(4)多極子聲波測井儀的高溫高壓單極、偶極,斯通利波換能器;(5)高溫專用混合厚膜電路晶元;(6)電阻率掃描測井儀的24電扣極板技術;(7)內置電動扶正、八臂獨立機械推靠器技術。
解決了高溫超壓鑽井世界性難題的關鍵技術,包括高溫超壓鑽完井液、精確的地層壓力預測和監測技術、高溫超壓地層測試技術。
確認高溫超壓環境可以成藏,鶯歌海中深層有良好的砂岩儲層和封蓋層,二號斷裂帶是斷裂繼承性發育帶,既要重視古近系斷裂批復結構的圈閉,又要注意新近系反轉構造及砂岩體的勘探。
三、勘探技術分析
1.海洋石油地質研究與評價
富生油凹陷的分析與評價技術說明了我國近海油氣資源分布基本規律,也是油氣選區的基本依據。中國近海51個主要生油凹陷,經多次評價共篩選出10個富生油凹陷作為勘探重點。富生油凹陷占總儲量發現的84%,其中5個凹陷儲量發現超過了1億噸。
氣成藏動力學研究系統,在油氣勘探實踐中形成的石油地質研究系統,它強調了在烴源體和流體輸導體系的框架上,用模型研究和模擬研究正、反演油氣生成—運移—聚集的全過程,使油氣運移——這一石油地質研究中最薄弱的一環有了可操作研究方法和量化表現。該技術不但使中國海油地質研究跨入世界石油地質高新技術前沿,而且在珠江口盆地的實踐中,發現了重要的石油勘探新領域。
三維智能盆地與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系統,中國自主開發的石油地質綜合研究計算機工作平台,這套系統突破了許多高難度的技術課題,實現了三維數字化盆地的建立和油氣運移、聚集的模擬。
精細層序地層學研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成功應用的典範,大大提高了對地下沉積預測的能力,取得了豐富的應用成果。
勘探目標評價與風險分析方法,石油地質軟體科學研究的突出成果,它反映了勘探家由「我為祖國獻石油」到「股東要我現金流」的觀念性的轉化。通過規范勘探管理,將單純追求探井成功率轉變成儲量替代率、資本化率、桶油發現成本等全面勘探資本運營管理,使探井建井周期縮短2/3,每米探井進尺費用降低40%。
2.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技術
從1962年至今,我國海上地震勘探技術發展已走過40個春秋,從初期光點記錄到24位模數轉換多纜多源數字磁帶記錄;從炸葯震源到高解析度相干空氣槍陣列震源;從光學6分定位、羅盤導航到DGPS、無線電聲吶綜合定位導航;從單次二維地震到非線性多次覆蓋三維地震;從「一炮定終生」的無處理地震到運算速度達每秒70億~80億次的大規模並行數字處理;從二維模擬處理到全三維數字處理;從NMO速度分析和疊加到DMO速度分析和疊加;從二維疊後射線偏移到全三維疊前波動方程時間偏移至全三維疊前深度偏移;從人工解釋繪圖到人機交互三維可視化解釋繪圖;從單一的構造解釋到構造、地震地層學和岩性地震學綜合解釋;從單一的縱波地震勘探到轉換多波地震勘探;從常規二維地震作業到高解析度二維至三維地震作業,我國海上地震勘探技術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基本上達到了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的水平。海洋石油人多年的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查清我國海域區域地質和有利沉積盆地的分布,為勘探指明方向;查明了盆地主要構造帶和局部構造的分布,為油氣鑽探提供了井位;發現了以蓬萊19-3油田為代表的多個億噸級大油田和以崖城13-1氣田為代表的多個大氣田;直接使構造和探井成功率不斷提高,分別達到53%和49%;為開發可行性研究、建立油氣藏模型、編制OPD報告,提供各種主要參數和地質依據。
上述成果充分證明,海洋物探在海洋石油工業發展中起到了先鋒作用,其技術發展是海上油氣勘探與開發增儲上產的重要手段。
3.海洋石油地球物理測井技術
我國海洋地球物理測井技術,是伴隨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成長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以前,海上測井作業只能選用陸地上最先進、最可靠的測井儀器進行。到20世紀80年代,利用國家改革開放賦予海洋石油的優惠政策,有計劃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模式,1981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測井公司,並直接引進美國西方阿特拉斯CLS-3700多套技術裝備。與此同時,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新成果,緊緊抓著技術與學科緊密結合的關鍵,積極開展數控測井技術研究與開發,逐步形成了研究、製造、作業、解釋、培訓「五位一體」的機制。先後研製成功HCS-87數控測井和ELIS-I成像測井地面以及部分下井儀器設備。同時,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為測井設備的國產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勘探過程中的海洋環境保護
在開發海上資源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海洋環境保護,這是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中不容忽視的一項技術。1996年,中國海洋石油以全新的「健康、安全、環保」理念,實施安全、健康、環保、管理體系,開始步入科技化、規范化、井然有序的法制管理軌道。
安全生產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和秩序是經濟發展的保障。海洋石油工業有著投資大、技術難度高、環境因素復雜、風險大的特點,一旦出了事故,施救工作非常困難;在小小的平台上,集中了幾百套設備和眾多人員,一旦發生爆炸起火,人、物將毀於一旦;作業人員日常接觸的介質不是易燃,就是易爆,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損害。因此,加重了安全環保的工作責任,必須建立完善健康安全環保管理體系,才能確保海上油氣田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貫穿於整個生產過程和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就此建立了完善的健康安全環保機構、安全的法規體系和管理體系,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科學管理。
觀測海洋、檢測海洋,及時進行海冰、台風、風暴潮、地震等特殊海洋環境的預報,是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生產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為此,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觀測、監測和預報系統研究及綜合、集成、生產應用等工作,形成了海上固定平台水文氣象自動調查系統、海洋環境要素數值模擬分析計算和各種災害監測預報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斷膨脹,陸上大型油田日益枯竭,於是人們逐漸將目光投向海洋,因為那裡有著很多未探明的油氣儲量。盡管過去由於技術不成熟人們對海洋望而卻步,但自深海鑽井平台出現後,人類就開始向幾百米甚至幾千米海洋深處進軍。
隨著海洋鑽探和開發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深水的概念和范圍不斷擴大。90年代末,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為深水區。目前,大於500米為深水,大於1500米則為超深水。研究和勘探實踐表明,深水區油氣資源潛力大,勘探前景良好。據估計,世界海上44%的油氣資源位於300米以下的水域。隨著未來投資的增加,海上油氣儲量和產量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深水油氣儲量增長尤為顯著。到2010年,全球深水油氣儲量可達到40億噸左右。
面對如此良好的開發前景,我國海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協調發展、科技領先、人才興起和低成本等4個發展策略。盡快提高中國海油科技競爭力無疑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海洋石油勘探部分,我國通過建立中國海油地球物理勘探等技術,通過技術創新與依託工程有機地銜接,創造條件使其發揮知識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天然氣的勘探也需要進一步解決地球物理識別技術、高溫超壓氣田勘探開發技術、非烴氣體分布於工業利用等;深水油田的勘探和開發需要深水地球物理採集和處理、深水鑽完井技術、深水沉積扇研究、深水生產平台等多種技術。
我國海洋深水區域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深水區域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復雜的油氣儲藏條件決定了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高投入、高回報、高技術、高風險的特點。發展海洋石油勘探技術需要面對如下問題:
(1)與國外先進技術存在很大差距。截至2004年底,國外深水鑽探的最大水深為3095米,我國為505米;國外已開發油氣田的最大水深為2192米,我國為333米;國外鋪管最大水深為2202米,我國為330米。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是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實現深水技術的跨越發展是關鍵所在。
(2)深水油氣勘探技術。深水油氣勘探是深水油氣資源開發首先要面對的挑戰,包括長纜地震信號測量和分析技術、多波場分析技術、深水大型儲集識別技術及隱蔽油氣藏識別技術等。
(3)復雜的油氣藏特性。我國海上油田原油多具高黏、易凝、高含蠟等特點,同時還存在高溫、高壓、高CO2含量等問題,這給海上油氣集輸工藝設計和生產安全帶來許多難題。當然,這不僅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石油界面臨的難題。
(4)特殊的海洋環境條件。我國南海環境條件特殊,夏季有強熱帶風暴,冬季有季風,還有內波、海底沙脊沙坡等,使得深水油氣開發工程設計、建造、施工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國渤海冬季有海冰,如何防止海冰帶來的危害也一直是困擾科研人員的難題。
(5)深水海底管道及系統內流動安全保障。深水海底為高靜壓、低溫環境(通常4℃左右),這對海上和水下結構物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對海底混輸管道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來自油氣田現場的應用實踐表明,在深水油氣混輸管道中,由多相流自身組成(含水、含酸性物質等)、海底地勢起伏、運行操作等帶來的問題,如段塞流、析蠟、水化物、腐蝕、固體顆粒沖蝕等,已經嚴重威脅到生產的正常進行和海底集輸系統的安全運行,由此引起的險情頻頻發生。
(6)經濟高效的邊際油氣田開發技術。我國的油氣田特別是邊際油氣田具有底水大、壓力遞減快、區塊分散、儲量小等特點,在開發過程中往往需要考慮採用人工舉升系統,這使得許多國外邊際油氣田開發的常規技術(如水下生產技術等)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意味著水下電潛泵、海底增壓泵等創新技術將應用到我國邊際油氣田的開發中;同時也意味著,降低邊際油氣田的開發投資,使這些油氣田得到經濟、有效的開發,將面臨更多的、更為復雜的技術難題。
高科技是海洋油氣業的重要特徵,海洋油氣業的發展正是我國石油能源產業「科技領先戰略」的最直接體現。只有堅持自主科技創新,才能不斷提高我國海洋油氣業的核心競爭力。2004年以來,我國在海洋石油的勘探新領域和新技術、提高採收率、邊際油田開發、深水油田開發、重質油綜合利用、液化天然氣與化工、新能源開發、海外勘探開發等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突破。
2008年,中國海油兩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一項成果是針對中國南海西部海域所存在的高溫超壓並存、井壁失穩嚴重等世界級重大鑽井技術難題,研發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雜構造鑽井關鍵技術。截至2008年底,這些技術在南海西部海域7個油田以及北部灣盆地、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的探井及評價井共計76口井的鑽井作業中得到推廣應用,並取得了良好效果。鑽井井眼復雜事故率從40%~72%降至5%以下,遠低於國際上20%的統計指標,井眼報廢率也從5%降至0%,不僅節約了可觀的鑽井直接成本,而且加快了邊際油氣田的開發,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項技術研究與應用大大提高了中國海油的鑽井技術水平,扭轉了之前該海域復雜井作業技術依賴外國石油公司的歷史。
而經過十多年的自主研究,中國海油開發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合海洋石油開發要求的成像測井系統(ELIS)。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個滿足海上石油測井要求的成套技術裝備。該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測井設備對我國海上和世界石油測井市場的長期壟斷。截至2008年底,中國海油累計生產裝備10套,總值達5億元人民幣,產品已進入國內外作業市場,年服務收入達3.8億元人民幣,創匯2800萬美元,效益顯著。
同時,中國海油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也已進入穩步增長階段,截至2008年底,中國海油累計獲得授權的有效專利達423項,其中發明專利105項。
2008年,中國海油首次獲准承擔國家「973」計劃課題,實現了科學研究層次的新突破。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里,中國海油將承擔6個項目和兩個示範工程。

③ 海洋礦產資源及勘查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發展海洋高新技術,開展戰略性、基礎性的區域地質調查與編圖,海岸帶重點地區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不同海區的油氣勘查與評價,大陸架及鄰近海域調查,東北太平洋中國開辟區多金屬結核勘查和極地/南大洋地質科學考察,以及國家各類專項調查研究和參與IODP、IGBP等國際合作。我國海洋地學界瞄準國際發展前沿,應用高新技術,在海底探測技術、河口海岸第四紀地質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古海洋學、海洋油氣田快速評價技術方法和大洋多金屬結核(殼)、熱液硫化物礦產資源調查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研究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2.1 區域調查與礦產資源勘查概況

盡管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和礦產資源勘查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和高新技術研發取得跨越式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區域地質調查、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性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總體水平相差較大。估計區域調查、礦產勘查程度落後15~20年,科學研究水平落後10~15年,高新技術水平落後20~25年(表2.1)。

表2.1 國內外海洋地學科技發展趨勢和水平差距對比

續表

2.2.2 海洋礦產資源概況

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海洋礦產資源分布、種類及其資源量比較豐富。包括濱岸平原地下鹵水、濱海砂礦、建築砂礫石、海底煤田、陸架區的石油與天然氣、陸坡區的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和國際海底區域中國開辟區的多金屬結核,以及正在進行勘查的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礦床等(表2.2)。

表2.2 中國管轄海域礦產資源及其資源量

續表

2.2.2.1 石油與天然氣

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是重要的能源礦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石油供應與國家安全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的油氣資源形勢十分嚴峻,自從1993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來,我國原油消費量增長迅猛,而原油產量卻增長緩慢,凈進口量從1994年的290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15600萬噸。2007年我國石油產量突破2.00億噸(含海外3500萬噸),而消費量高達3.50億噸,進口依存度達48%。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消費國。原油消費量和凈進口量增長之快及原油產量(包括海外份額)增長緩慢的狀況(表2.3,圖2.3),令人擔憂。

表2.3 1994~2007年我國原油供需情況表

圖2.3 1994~2007年來我國原油供需情況變化圖

溫家寶總理強調:「國土資源部門不能放鬆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責任,爭取在地質調查程度低的陸地新區和海域有新的發現」。「油氣勘查要選准重點,集中力量,有所突破,力爭拿下整裝大油田。這是地質勘查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海域油氣資源是陸域油氣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接替,我國管轄海域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已有的地質調查及礦產資源評價表明,我國海域內發育中新生界厚度大於2000米的沉積盆地38個(近海域11個,南海中、南部27個),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最新評價了36個沉積盆地共擁有油氣資源量為358億~410億噸油當量。其中近海域11個沉積盆地擁有218億~242億噸油當量;南海中、南部海域25個沉積盆地為141億~168億噸油當量(表2.4、表2.5)。在36個沉積盆地中,有11個盆地是單一盆地油氣資源量超過10億噸油當量的高豐度盆地。其中,近海的5個高豐度盆地擁有近海油氣總資源量的90.6%,約為我國管轄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53.0%~55.0%,它們分別是:渤海灣、東海陸架、珠江口、瓊東南和鶯歌海5個含油氣盆地,其油氣資源量均在20億噸油當量以上,渤海灣盆地的油氣資源量更高達100億噸以上。

表2.4 我國近海11個盆地油氣潛在資源概況

表2.5 南海中南部海域各沉積盆地以沉積岩體積法估算的資源量

南海中、南部海域6個高豐度油氣盆地,擁有該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75.0%,約為我國管轄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29.0%~30.0%。它們分別是:筆架南、萬安、曾母、汶萊-沙巴、南薇西及北康6個含油氣盆地,其油氣資源量均在10億~20億噸油當量以上,曾母盆地位於我國傳統疆界線以內資源量達到40億噸油當量以上。在這些盆地中,有的是由於勘探探投入力度不足,尚未做出准確評價;有的則由於存在海域爭議無法成為可開發利用資源。因此,發現新的油氣遠景區和新的含油氣層位就成為解決海上油氣後備接替區的當務之急。

2.2.2.2 天然氣水合物

1999年,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首先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西沙海槽進行並首先發現了BSR。2001年,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負責的「215」專項,首次在東海沖繩海槽進行了以尋找天然氣水合物為目的的高解析度地震綜合調查評價工作。

2007年5月1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水深1245米,在海底下183~201米,層厚18米,豐度20.0%,甲烷含量99.7%;5月15日,在第4個站位又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水深1230米,海底下191~225米,層厚34米,豐度20.0%~43.0%、甲烷含量99.8%。

迄今為止,南海陸坡共圈出11個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總面積為125833.6平方千米,總資源量693.3億噸油當量;東海沖繩海槽共圈出10個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東邊界為沖繩海槽中央地塹連線的水合物分布總面積為8643平方千米,總資源量約為401.62億立方米。應當指出,上述總資源量目前尚無鑽井資料證實,因此風險系數較大。各遠景區的分布狀況和資源量如下(表2.6、表2.7):

表2.6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及資源量

表2.7 東海沖繩海槽中南部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及資源量

2.2.2.3 建築砂礫石

石英砂礦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省(區)沿岸,以福建、兩廣石英砂砂質最佳。石英砂礦主要賦存於濱海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海積階地、風成砂丘和海灘上,砂體長數百米至上千米,寬數十米至數百米,厚數厘米至數米,礦層1~4層,埋深一般小於15米,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沿海岸呈水平狀微向海方向傾斜,礦層較穩定,其分布范圍、厚度、礦物成分、粒度及化學成分均變化不大,探明儲量30.70億噸。

2.2.2.4 濱海砂礦

濱海砂礦主要包括鋯石、鈦鐵礦、獨居石、磷釔礦、金紅石、磁鐵礦、錫石、鉻鐵礦、鈮鉭鐵礦、砂金、金剛石等,金屬和非金屬砂礦探明儲量約3000萬噸,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諸省(區)。各類礦床191個(其中大型35個、中型51個、小型105個):①獨居石、磷釔礦、鈦鐵礦、金紅石、錫石、鈮鉭鐵礦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和海南沿海地帶;②鋯石遍及上述各省(區)沿岸地帶,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海南;③砂金主要分布於遼寧、山東、台灣;金剛石砂礦則發現於遼寧省復州灣。

2.2.2.5 海底煤田

山東龍口市東北約5千米海域,為陸上北皂煤礦向海底延伸,可採煤層6層,煤系地層總厚度67~278米,一般厚約200米,煤田分布面積約150平方千米,主採煤層厚約10米。探明儲量10億~12億噸。

該礦於2005年6月投產,其第一個採煤工作面當年試采完畢,共開采原煤8.2萬噸;第二個採煤工作面於2006年8月10日正式投產,至2007年1月底完成試采,共開采原煤42.5854萬噸。

2.2.2.6 濱岸平原地下水、地下鹵水

1)地下淡水。受地理環境、地形條件和地質構造等因素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復雜,地下水環境特徵各不相同,主要表現在:長江口以南(包括長江口)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長江口以北地區(簡稱北方地區)氣候乾旱,地表水資源相對缺乏,水資源短缺;在平原海岸海陸交替相沉積層普遍分布,地下水鹹淡交錯、水質復雜;在濱海平原北方地區淺部以鹹水層為主,有些地區淡水層埋藏很深,南方地區常見鹹淡水層交錯分布,淡水層中夾殘留鹹水透鏡體。我國的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擁有海岸線的沿海城市有53個(不包括縣級市),其中22個是濱海城市。我國的沿海地區是人口、城市、經濟最密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最活躍的地區。人口高度集中、區域城鎮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沿海地區水資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匯水范圍較小,地下水資源量有限,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北方地區缺水,傳統的多水地區也嚴重缺乏潔凈的地下水。因此,沿海地區缺少潔凈淡水資源的問題將是制約經濟發展、困擾人民生活的嚴重問題,對地下淡水資源的治理和環境保護已刻不容緩。

2)地下鹵水。地下鹵水是在乾燥氣候和內陸海灣低平潮灘環境下,經蒸發—濃縮—埋藏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不僅與氣候條件有關,而且同本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和第四紀海陸變遷過程有關。在黃海、渤海沿岸低地平原區,第四紀濱海相地下鹵水有著廣泛的分布。目前,已探明的濱海相地下鹵水區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地區,具體分布在:萊州灣(包括黃河三角洲)、渤海灣與遼東灣沿岸濱海平原區。華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在第四紀地層中已發現有鹵水分布。在遼寧的清水河濱海區,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約8平方千米,鹵水儲量達1774.00萬立方米;在渤海灣,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達到1212平方千米,儲量達到12.29億立方米;在萊州灣兩岸,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為3527平方千米,鹵水儲量達78.80億立方米。

2.2.3 世界海洋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現狀

2.2.3.1 石油與天然氣

世界海洋大陸架面積約2800萬平方千米,近海含油氣盆地約1600萬平方千米,其中具有開發遠景的面積達500餘萬平方千米。據有關資料估算,海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約150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地質儲量的2/5,已探明可采儲量350億噸,佔世界石油可采儲量的1/3;海洋天然氣地質儲量為46.6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天然氣總地質儲量(140.0萬億立方米)的1/3。

迄今已在800多個含油氣盆地中發現大、中型油氣田500餘個,其中超過6500萬噸的大油氣田220個、超過10億噸的特大型油氣田有10個。近20年來,全世界發現的新油氣田有60%~70%是在海域,其中大部分在陸架區,少量在深水陸坡區。目前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勘探開發,每年打各類探井約2000口,其中深水鑽井已達450~2000米以上,井深小於3000米佔20%;3000~5000米佔70%;超深井(大於5000米)佔10%。

現今海上採油氣的國家已達40餘個,擁有各類鑽井平台約3000座。近年來,擁有先進技術與設備的發達國家,其勘探范圍已擴展到大於300米水深的陸坡區,並不斷有新的油氣田發現。海洋石油產量從1990年的9.07億噸增至2007年的12.5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4%;2007年海底天然氣產量7000多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5%。近20年來,世界石油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來自海洋。

2.2.3.2 濱海砂礦

近幾十年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急速增長,海洋沿岸及淺海陸架區的砂礦成為礦業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如:金、鉑、錫、釷、鉻、鈦、鈮、鉭、鋯、金剛石、琥珀和石英砂、礫石等都是具有商業價值的開采對象。這些濱海砂礦廣泛地分布於許多沿海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加拿大、俄羅斯、巴西、南非和歐洲一些沿海國家。

這些砂礦作為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在逐年增長。在20世紀60~70年代,世界沿海國家從濱海砂礦中開採的鈦鐵礦佔世界總產量的30%,獨居石佔80%,金紅石佔98%,鋯石佔100%,錫石佔50%以上。雖然目前大規模開採的主要是濱海地帶的礦床,但在最近20~30年間,由於地質勘探和采礦工業技術方法的改進,開采水下砂礦已變得更為有利,開采水深已達到50~100米,因而淺海陸架區砂礦資源所佔比重有所增大。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有儲量巨大的砂錫礦;印度和斯里蘭卡沿岸有極豐富的獨居石、鋯石、鈦鐵礦砂礦;加拿大和日本沿岸有大量的磁鐵礦砂礦;西南非洲的沿岸和陸架區有金剛石等。這些有經濟價值的砂礦都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2.2.3.3 大洋礦產資源

迄今為止,人類在深海大洋底發現的固體礦產資源有:多金屬結核(錳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軟泥、熱液硫化物、磷鈣土等。這些礦產資源分布廣、儲量大,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前景。

20世紀70~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工業化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蘇聯、聯邦德國及發展中國家印度、中國、韓國等都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國際海底區域多金屬結核、鈷結殼和熱液硫化物礦床的調查研究。發達國家甚至已完成深海底結核的試驗性開采,一旦時機成熟即可投入商業性開發。

1)多金屬結核。大洋多金屬結核中含有80餘種金屬元素,其中Mn、Fe、Cu、Co、Ni、Zn的含量較高。有人計算過,僅太平洋CC區約有540.00億噸干結核,其中含Mn100.00億噸、Cu5.20億噸、Co1.15億噸、Ni6.50億噸。在整個大洋底,目前已發現67處遠景區(21個礦域、81個礦區),其中太平洋底13個礦域、41個礦區,大西洋底2個礦域、20個礦區,印度洋底6個礦域、20個礦區。金屬結核富集區資源量為817.00億噸,其中太平洋佔80.0%、大西洋佔10.5%、印度洋佔9.5%,而且在總資源量中,富Ni-Cu型結核佔25.0%、富Mn型佔3.5%、富Cu型為3.5%,其餘為Fe-Mn型結核。

2)富鈷結殼。鐵錳結殼是一種生長在海山基岩上自生的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由於它含Co量較高,又稱富鈷結殼。結殼厚度一般2~5厘米,主要分布於水深較淺的海山區(小於3500米),最佳水深800~2800米,富集區結殼的厚度大於5厘米,其豐度和覆蓋率都遠高於多金屬結核,平均豐度可達40千克/平方米,覆蓋率達80.0%~100.0%,含有數十種金屬元素,但含量較高的有Mn、Co、Cu、Ni、Pb,還有Pt、Ag、Ti等,其中Co含量特別高,平均0.5%,最高可達1.8%~2.5%,Pt含量也高達2×10-6,比陸地同類礦床高出幾十倍。在大洋中富鈷結殼分布的海域較廣,幾乎海山、海台、海丘地區都可找到。主要分布於中太平洋海山,南太平洋一些群島周圍海域;大西洋火山區,中大西洋、南大西洋一些海隆;印度洋一些群島周圍海域。其中以中太平洋海山區和中南太平洋海山區的富鈷結殼分布廣、厚度大,鈷含量高且具有較高的商業經濟價值。如萊恩-庫克群島海區結殼分布面積約5.5平方千米,估計資源量為21.5億噸,其中含Co146.5萬噸、Cu17.2萬噸、Ni99.0萬噸、Mn5.3萬噸。據不完全統計,太平洋西部構造隆起帶上,富鈷結殼的資源量達10.0億噸,Co金屬量達到數百萬噸,經濟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

3)熱液硫化物。大洋底熱液礦化物礦主要分布在水深1050~3700米的大洋中脊兩側斷裂構造帶的熱液活動區。至今已發現和勘探了200多個熱液活動區,並證明此類熱液硫化物礦床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現已探明10餘個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區,其中7個位於EEZ區:①沙烏地阿拉伯和蘇丹的亞特蘭蒂斯Ⅱ海淵;②加拿大的中谷和勘探者海嶺;③湯加的勞海盆;④北斐濟海盆;⑤東中馬努斯海盆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軸海山;⑥東中國海的沖繩海槽和日升礦區;⑦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海盆。在這些海域中只有3個(EPR13°N、TAG、Logachev)位於國際海底區域中。如TAG熱液硫化物礦床儲量約500萬噸;東太平洋海隆勘探者海嶺礦床儲量150萬~200萬噸;北胡安·德富卡海嶺儲量近1000萬噸。據有關海底「黑煙囪」的勘查資料表明,大多為小、中型礦床,金屬資源量為150萬~2376萬噸。

④ 勘探成果

設計孔見礦,使原先只到A7線礦體有效延伸至A10線,向西南方向推進近150 m,為開發A7到A10線之間的礦體提供依據,礦石資源量擴大了近一倍,解決了危機礦山燃眉之急。此成果獲安徽省地礦局找礦科技進步二等獎。

⑤ 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

早在1958~1964年,原石油工業部華東石油勘探局304、305聯隊完成了合肥盆地1∶20萬重力、磁力普查工作;1970年,剛剛成立的安徽石油勘探處以合肥盆地為重點,在盆地東部和南部進行光點記錄地震和模擬地震勘探。

1988~1989年及1991~1992年間,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物探局第二地質調查處在盆地東部完成數字地震測線13條694km,1993~1996年,南方項目經理部在盆地中部目標區部署並完成數字地震測線19條,在中部和西部部署區域大剖面5條,合計24條,1258km。這些地震剖面的完成,一方面對盆地的構造格架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時也發現了吳山廟、木廠埠和小廟等局部構造。

1999~2001年底,勝利石油管理局在合肥盆地共完成二維地震31條3452km(圖1-4),其中區域大剖面12條;電法剖面8條,包括5條EMAP(707.3km),3條MT(484km);重力測量27686km2;航磁測量30416km2,其中化探、重力、航磁已覆蓋全盆地。以上資料的獲得為查明合肥盆地的構造、斷裂、地層及圈閉發育特徵等提供了物質保證。

圖1-4合肥盆地1999~2001年度地震部署圖

(一)重力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經過重力勘探,取得了覆蓋全盆地的重力資料,發現了眾多的局部重力異常,基本掌握了合肥盆地的重力場特徵、斷裂體系的展布及其性質(賈紅義等,2002)。

(1)確定了華北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區、大別山區及合肥盆地不同地層單元的密度界面。

(2)通過對合肥盆地重力場特徵研究並結合區域地質資料,確定了合肥盆地主要斷裂體系及其展布特徵。

(3)發現了與郯廬斷裂左行走滑和右旋壓扭有關的構造形跡以及吳集斷裂的分布范圍和右行走滑的構造形跡。

(4)利用延拓法、求平均場法、二次導數法及趨勢分析法等求取剩餘異常,然後進行對比,確定了盆地的重力異常特徵,並對局部重力異常進行了定性和定量解釋。

(二)航磁勘探取得的主要認識

對合肥盆地曾進行過1∶100萬航磁勘探並覆蓋全區,部分地區有1∶20萬、1∶10萬、1∶5萬航磁資料,但由於測量時間不同、測量儀器精度不同,導致航磁資料在反應構造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鑒於此,勝利石油管理局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緣進行了1∶5萬高精度航磁勘探,地質效果較為明顯,彌補了過去不同比例的航磁資料在反應構造方面的不足,並發現了很多可能與火山活動有關的磁異常(董波等,2002)。

(1)在盆地內部及周邊的97個點進行了岩石磁化率測量,獲得600個磁化率數據;同時還對安參1井石炭系以上地層進行了磁化率測量。

(2)根據磁異常反應的斷裂特徵,識別出76條NE向、NW向、近EW向和近NS向斷裂。

(3)圈定出143個局部構造異常,並根據異常形態、幅值等異常特徵及地質構造分析,確定基岩異常凸起27個,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構造異常35個,沉積層構造異常81個。

(4)根據磁異常特徵,圈定出盆地內及周緣火山岩分布范圍,發現盆地內部火山岩分布比較局限,而盆地南緣和東緣較為發育。

(5)通過航磁測量,發現以肥中斷裂帶為界,盆地南部為弱磁場分布區,北部為強磁場分布區,反映出盆地具有不同的基底性質。

(三)電法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近兩年的電法勘探(圖1-5),獲得了盆地的電性資料和較為豐富的地質成果,這對合肥盆地的基礎地質研究和油氣勘探有重要意義(張昇平等,2002)。

圖1-5合肥盆地電法勘探測線部署圖

(1)通過井旁MT的測定,確定了不同層位的電性特徵,並為鑽井地層劃分提供了佐證。

(2)在電性分層的基礎上,查明了各剖面的電性結構和電性層的電性特徵。

(3)結合鑽井資料,對各電性層進行了地層層序研究,進而確定了各剖面的地質結構。

(4)根據剖面上電性變化規律,查明了主要斷裂的剖面位置,確定了斷裂體系的平面展布。

(5)根據電法資料,再次驗證了華北型古生界逆掩於大別山之下的觀點。

(6)利用電法資料圈定了中、新生界的分布范圍,為研究盆地地層的分布提供了參考。

⑥ 我國的海洋勘探事業蒸蒸日上你知道我國在海洋資源開發的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嗎

沿海各地根據自身區位優勢和特點,發展出形式多樣的產業集群。如膠東半島的海水養殖和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遠洋漁業產業集群,天津、青島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務業集群等等。

在過去的40年中,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海洋通用工程技術為主,包含20多個技術領域的海洋高新技術體系,海洋基礎研究覆蓋海洋各個學科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陽紅10』號大型遠洋調查船的製造」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調查研究報告」等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蛟龍號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潛作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6)海洋勘探成果擴展閱讀

我國海洋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實力日益增強。從2002年我國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飛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衛星」再入蒼穹,我國海洋衛星已從單一型號發展到多種型譜,已從試驗應用轉向業務服務,正沿著系列化、業務化的方向快速邁進。

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形成50餘項海洋能新技術、新裝備,我國成為亞洲首個、世界第三個實現兆瓦級潮流能並網發電的國家。《中國海洋能近海重點區資源分布圖集》編制完成,為海洋能示範工程選址建設提供資源支撐。

⑦ 中國海洋領域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⑧ 海洋開發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海洋開發領域持取得的成就有:開採油田,合理進行海水養殖,充分利用空間建設海底隧道和海上人工島,還有專注於海洋綠色環保事業等等。
正確運用詞語,才可以讓這一類內容的表達更加的精準,具體形象生動,讓人能夠清晰明了的理解它的內涵意思。
運用詞語需要辨析以下幾方面:
辨析近義詞是為了使思想感情表達得更精確、更細膩,語言表達效果更加鮮明生動。辨析同義詞,辨異是重點,但要辨異首先要求同。
所謂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組同義詞共同的基本義,然後在這個共同的基本義之內,辨析其細微差異。
(一)從詞語的感情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色彩是指詞義附帶的某種傾向、情調;有的表現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根據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將詞語分為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三類。
1.褒義詞:具有肯定或贊許的感情的詞語。如:鼓勵、成果、抵禦、聰明、節儉、呵護。
2.貶義詞:具有否定或貶斥的感情的詞語。如:煽動、後果、抗拒、狡猾、吝嗇、庇護。
3.中義詞:不表示褒貶的詞語。如:鼓動、結果、抵抗。
(二)從詞語的語體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詞語除感情色彩之外,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雖然意義相同或相近,但各適用於不同場合,稱之為語體色彩。
主要表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對話、文藝作品多用口語,口語具有通俗朴實生動的風格。書面語有文雅、莊重的風格,多用於鄭重場合、理論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揚」、「貴賓—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達」、「馬鈴薯—土豆」,這幾組詞語義同而語體色彩不同,前者屬於書面語,後者屬於口語,使用時適合不同的場合。
語體色彩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

⑨ 我國海洋領域有多少成就

我國在海底油氣開采、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和評估、海水增養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島等一類的海洋空間利用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⑩ 我國在海洋資源開發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在海底油氣開采、海水增養殖、及海上人工島等一類的海洋空間利用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閱讀全文

與海洋勘探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