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古代科技成就列表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應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今天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我們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
1.造紙術,蔡倫造出廉價而又便於書寫的「蔡侯紙」,讓古文化不再負重前行
2.地動儀是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一傳世傑作,可探測千里之外的地震和地震方位,這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700多年
3.麻沸散,神醫華佗從植物中提取出麻沸散,要比西方早1600多年
4.諸葛亮設計孔明燈是來傳遞信號的,現在它是熱氣球的始祖
5.圓周率,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
6.京杭大運河,世界上最長最老的運河,古代南糧北調全靠它
7.活字印刷術,它使得知識可以大規模復制和傳播,掀起了古代的「信息革面」
8.算盤是古代世界最具現價比的機械計算機,直到20世紀,我國還在使用算盤進行著精密的計算(兩彈一星)
9.火葯,老祖宗長生不老葯沒煉成,卻歪打正著的發明了火葯,它讓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也讓人類邁入了熱武器時代
10.宋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如今我們又一次引領了世界潮流——移動支付
11.宋人創造了古代的足球——蹴鞠
12.中國最早的牙刷是東漢發明的,大多都是骨制
13.郭守敬的《授時歷》中以365.2425為一回歸年,比現行公歷早了300年
14.明朝人挖掘了世界上第一個石油井
15.明朝用牛痘接種預防天花
我國古代的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中華名族輝煌的傳統科技文化,反映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貢獻,使先賢的智慧成為激勵當代國人創新的精神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屹立於世界名族之林。
⑵ 誰能列舉出中國古代傑出的科技成果
1、天文歷法
(1)相傳夏朝就有了歷法, 夏歷的產生, 開創了以天象定農時取代以物候定農時的局面。商朝沿用夏歷,知道閏月,並認識許多星座,商朝甲骨文中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的記錄。春秋戰國時期, 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革和生產力的發展,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2)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用於觀察天象的渾天儀和用於測報地震的地動儀。
(3)唐朝僧一行首次測量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
(4)北宋的沈括創制的 「十二氣歷 」, 有利於安排農事。
(5)元朝郭守敬製造了十多種天文儀器 , 並測出一年為 365.2425 天, 同地球公轉同期相差無幾, 所編《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日期相同, 而比現行公歷早 300 年, 他還主持元朝大規模的天文測量工作。
2、農業手工業專著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農書;北宋沈括反映技術革新成就的巨著《夢溪筆談》有重要價值;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l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3、醫學
戰國時期我國醫學就有很高成就, 有了醫學分科;扁鵲提出了四診法;《內經》提出了病理學說。秦漢時期醫學有重大發展,「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華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較細的醫學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醫學專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古代醫學之大成,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實的葯物學著作, 被譯成多種文字 。
4、數學
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經》記載了西周初年就已經對勾股定理特例的認識,漢代《九章算術》記錄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成就。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圓周率早有推算,南朝宋、齊間的祖沖之,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其數學專著《輟術》後來成為朝鮮和日本的教材。
5、四大發明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改進於東漢。印刷術、指南針和火 葯三大發明,起始遠在宋代以前,但其完成和發展卻在宋代。它代表著宋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突出成就。四大發明是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其對世界科技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為世人所共識。
6、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的成就
比西方早1700年的,張衡,地動儀。
1100年,南朝,祖沖之,圓周率,比阿拉伯人早近1000年。
800年,北宋,沈括,《十二氣歷》。
800年,《唐本草》
400年,活字印刷。
300年,《授時歷》
200年,分科較細的醫學校。
⑶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太多了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天內文學專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容最早的星表
東漢
(張衡
)
水運渾象儀
´
(
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圓的
比歐洲早1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黃道游儀
世界上首次用它發現了(
恆星)位置的變動
實測子午
線的長度
´
製成以水流為動力的水運渾象儀
´
元
(
郭守敬)
簡儀
比歐洲同類發明早
(
300)
多年
測定(黃道
)和(赤道
)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學界的推崇
《授時歷》
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⑷ 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表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第一,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於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第二,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
第三,古代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傾向嚴重,而這些技術又不具有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是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各朝代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傳播。
C.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能夠不斷吸收來自外部的先進成果充實和發展自身,在歷史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富有創造力;
E.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境,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權保證了中華文明免受外來勢力的沖擊;
F.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與社會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易於在社會上傳播。
中國古代有著如此輝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來,多出現一些總結性的著作,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想一想為什麼明清時期在科技發展方面會出現這種現象?(也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原因)
1.中國古代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科技一旦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就失去了發展的條件和動力。
2.為鞏固大一統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古代統治者重視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學教育的成分。
摘自新浪網友,謝謝。
⑸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一覽表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一覽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應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今天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我們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
天文歷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早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甘石星經》的真偽有待斟酌)
共2張
甘石星經
(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歷法著作
歷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包括年、月、日、時、節氣的安排,還包括日、月、行星運動,交食,晷影,漏刻,恆星出沒,天空分區,等等。因此,中國古代歷法有現今天文年歷的性質。
現在保留下來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十六世紀)的歷書。其中記載有人們由觀察天象和物候決定農時季節的知識。它原是《大戴禮記》中的一篇,後來單獨成冊流傳。據考證,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識來說,它按十二個月的順序記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銀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陽到了恆星間什麼地方等。此外還有每月的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做的農事和政治活動。例如:「正月,啟蟄,……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懸在下,……」這里「鞠」和「參」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組成勺子形的把子。這部書是否夏代的歷書,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但它至遲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經成書,而且根據書中反映的天象等情況,說明確有更早時代的資料。
自漢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後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統的歷法著作留傳到現在,包括在各歷史朝代中頒行過的和沒有頒行過的歷法共約一百種,絕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歷志》中,這是研究中國歷法的資料寶庫。現擇要略作介紹。
⑹ 閱讀有關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中國的世界記錄》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
(1)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科技領域(或主要分布在數學、天文學、地學、農學等領域)原因: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導,歷代統治者重視農業,因而與農業有關的科技得到發展。 (2)發達原因:農耕經濟高度繁榮,國家較長時間的統一,政局穩定,中央集權國家對科技的支持,交通發達,境內各地區、各民族以及與各周邊國家交往頻繁;勞動人民勤勞智慧。 (3)近代科技落後:政治體制僵化,思想與文化專制,工商業落後,閉關鎖國,閉目塞聽,觀念陳舊,盲目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