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校園心情寫真
黯然無神 黯然:心情抑鬱沮喪的樣子。無精打采
黯然魂銷 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魂銷: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心情極其沮喪、哀痛,以致心神無主的樣子
熏風解慍 〖解釋〗熏風:和風;慍:惱怒怨恨。溫和的風可以消除心中的煩惱,使人心情舒暢。
笑傲風月 〖解釋〗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若釋重負 〖解釋〗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松愉快。同「如釋重負」。
人逢喜事精神爽 〖解釋〗人遇到喜慶之事則心情舒暢。
屏氣懾息 〖解釋〗暫時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過於集中的情狀。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解釋〗淡泊:恬淡寡慾;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朴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不緊不慢 〖解釋〗形容心情平靜,行動從容。
孜孜汲汲 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樣子。
悅目賞心 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暢。
語重心沉 言辭懇切,心情沉重。
悠然自得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形容神態悠閑、心情舒適。
以日為年 過一日如同過一年的時間那樣漫長難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為歲」。
倚閭望切 閭:古代里巷的門。靠在里巷的門口向遠處殷切地望著。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心情十分殷切。亦作「倚閭而望」、「倚門而望」、「倚門倚閭」、「倚門之望」、「倚門而望」、「倚閭之思」。
意懶心慵 懶、慵:怠倦,消沉。心情怠倦消沉。亦作「意慵心懶」。
心神不寧 定:安定。形容心情不平靜。
欣然自得 心情舒適、自覺得意貌。
心焦如火 內心焦躁得如著火一般。形容焦灼難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心焦如焚 心裡焦躁,像著了火一樣。形容心情焦灼難忍。
掀拳裸袖 高舉拳頭,捲起衣袖。表示心情激動。
喜上眉梢 喜悅的心情從眉眼上表現出來。
唾壺擊缺 亦作「唾壺敲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王敦)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後以「唾壺擊缺」或「唾壺敲缺」形容心情憂憤或感情激昂。
吐氣揚眉 形容受壓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徒亂人意 意:心情。只會擾亂人的心情,起不到別的作用。
痛快淋漓 淋漓:心情舒暢。形容非常痛快。
爽心悅目 謂景色美麗,令人心情愉快。
神清氣爽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長得神態清明,氣質爽朗。
搔首踟躕 搔首:用手撓頭。踟躕:來回走動。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猶豫。亦作「搔首踟躇」。
求賢如渴 慕求賢人,如渴思飲。形容求賢心情十分迫切。
遷延觀望 謂心情猶豫而行動遲延。
泣血稽顙 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儀,屈膝下跪,以額觸地。指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來致哀的賓客哭拜並致以謝忱。
平心定氣 指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卻的灰燼。形容因心情沮喪或受驚嚇而臉色灰白。
滿腹牢騷 牢騷:抑鬱不平之感。一肚子的不滿情緒。形容心情極為抑鬱,很不得意。
急杵搗心 形容驚異不安的心情。
鶴怨猿驚 形容對官場厭倦,有意歸隱的心情。
掛肚牽心 牽:牽掛。形容憂慮不安的心情。
感激不盡 感激的心情沒有窮盡。形容非常感激。
鳳狂龍躁 形容心情煩躁,精神失常。
廢然而反 廢然:沮喪失望的樣子。反:返回。懷著失望的心情而歸來。形容因消極失望而中途退縮。亦作「廢然思返」、「廢然而返」。
巴巴劫劫 指心情急切的樣子。
七拱八翹 〖解釋〗形容關系不和諧或心情不舒暢。
坐而待旦 旦:天亮。坐著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坐立不安 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飲冰茹檗 茹:吃;檗:俗稱黃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東西。比喻處境困苦,心情抑鬱。也形容生活清苦。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天不見,就好象過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倚門倚閭 閭:古代里巷的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怡情悅性 怡:和悅愉快;悅:高興,愉快。使心情舒暢愉快。
娛心悅目 娛、悅: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暢。
抑鬱寡歡 由於心情不舒暢而很少高興的時候。
朽木死灰 枯乾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任何事情無動於衷。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新亭對泣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聲哭。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心平氣和 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心寬體胖 原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後用來指心情愉快,無所牽掛,因而人也發胖。
謝天謝地 表示目的達到或困難解除後滿意輕松的心情。
心廣體胖 廣:寬廣,坦率;胖:安泰舒適。原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後用來指心情愉快,無所牽掛,因而人也發胖。
心潮澎湃 澎湃:波濤沖擊的聲音。心裡象浪潮翻騰。形容心情十分激動,不能平靜。
望雲之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閑情逸致 逸:安閑;致:情趣。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
惘然若失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不舒暢,好象丟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萬念俱灰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滅了。形容極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挖耳當招 人家用手挖耳朵,卻以為是在招喚自己。比喻希望達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無可奈何花落去 對春花的凋落感到沒有辦法。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後來泛指懷念已經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來之意。
肅然起敬 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陶情適性 陶:喜,快樂;適:舒適,暢快。使心情愉快。
體貼入微 體貼:細心體諒別人的心情和處境,給予關心和照顧;入微:達到細微的程度。形容對人照顧或關懷非常細心、周到。
賞心樂事 賞心:心情歡暢。歡暢的心情,快樂的事情。
賞心悅目 悅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人琴俱亡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如釋重負 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松。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松愉快。
迫不及待 近: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人莫予毒 莫:沒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沒有人怨恨我、傷害我了。形容勁敵被消滅後高興的心情。
平心而論 平心:心情平和,不動感情;論:評論。平心靜氣地給予客觀評價。
屏氣斂息 指因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集中,暫止住了呼吸。
平心靜氣 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滅此朝食 讓我先把敵人消滅掉再吃早飯。形容急於消滅敵人的心情和必勝的信心。
捏一把汗 因擔心而手上出汗。形容非常緊張的心情。
悶悶不樂 悶悶:心情不舒暢,心煩。形容心事放不下,心裡不快活。
久旱逢甘雨 乾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場好雨。形容盼望已久終於如願的欣喜心情。
驚魂未定 指受驚後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襟懷灑落 襟懷:胸懷;灑落:灑脫。心情坦率,光明正大。
開懷暢飲 開懷:心情無所拘束,十分暢快。比喻敞開胸懷,盡情飲酒。
近鄉情怯 指遠離家鄉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離家鄉越近,心情越不平靜,惟恐家鄉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用以形容遊子歸鄉時的復雜心情。
寒毛卓豎 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觀望不前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難確定時,懷著猶豫不定的心情,觀察事物的發展,暫不前進。
歸心如箭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槁木死灰 枯乾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一切事情無動於衷。
低回不已 低回:徘徊留戀;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戀忘返。形容傷感難忘的心情。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朴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澹泊寡慾 澹泊:恬淡;寡:少;欲:慾望。形容心情恬淡,不圖名利。
蒓鱸之思 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蒓羹鱸膾 蒓:蒓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春暉寸草 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父母對兒女的慈愛撫養。寸草:一寸長的小草;比喻子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無限感戴心情。
春風得意 舊時形容考中進士後的興奮心情。後形容職位升遷順利。
愁多夜長 因心情愁悶而夜不成寐,感到時光悠長難遣。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廣寒宮夜夜看著空闊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涼。後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堅貞。
悲喜交集 悲傷和喜悅的心情交織在一起。
悲歡離合 悲傷、歡樂、離散、聚會。泛指生活中經歷的各種境遇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心情。
百感交集 感:感想;交:同時發生。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復雜。
滿面紅光 滿面:整個面部。形容心情舒暢,精神健旺的樣子
滿臉春風 形容心情喜悅,滿臉笑容
柳泣花啼 形容風雨中暗淡的心情
歸心似箭 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樣急。形容回家心切
奪眶而出 眶:眼的四周。指眼淚無法控制地從眼裡流出,形容心情非常激動
茶飯無心 沒有心思喝茶吃飯。形容心情焦慮不安
黯然神傷 黯然:心情抑鬱沮喪的樣子。情緒低沉,心神憂傷
安心樂意
㈡ 求這個系列的校園寫真的其他圖片,感謝感謝感謝
㈢ 求一篇小標題作文,以校園寫真 為題目,要求600字以上
校園寫真
鏡頭a 活動拍擋,我的籃球我的夢
地點:操場上
時間:課後
下課了,大家都直往操場上跑,我們班的「小喬丹」拿著球開始過人,那一班的「奧尼爾」搶過球准備投籃,忽然被十班的「安東尼」蓋下,傳給了「科比」,「科比」用了一招高級傳球,傳給了「詹姆斯」,他一個三分,球進了,全校歡呼,這場比賽太激烈了。
鏡頭b 腦力游戲xy
地點:教室里
時間:數學課上
上數學課了,老師出了一道題目,讓大家做出來,大家議論紛紛。
「這個怎麼算?」
「那個怎麼做?」
「這個答案對不對?」
全場發出了如蜜蜂一樣的嗡嗡聲,最後老師寫出了答案,無解,老師說:「有的時候,答案就是這么簡單。」大家異口同聲:「怪不得我算不出來。」
鏡頭c 趣味生物,同學們真來電
地點:生物實驗室
時間:生物課上
上課了,這節是同學們最喜歡上的生物課,大家一起來到生物實驗室,老師教我們做臨時玻片標本,小a不知道這個玻片是放在人口上皮細胞上面還是下面,小b看見了,連忙來幫忙,小c也來了,最後這個臨時玻片標本終於成功呢。
這就是我的校園,一個充滿愛心、有活力的校園。
㈣ 求照片出處
《罪惡王冠》是2011年10月放送的一部以超能力戰斗為題材的原創動畫,於2011年7月號《Newtype》月刊公布原創企劃,ProctionI.G製作,荒木哲郎監督。作為一部優秀的原作品,劇情創作採用雙系列構成制,由腳本家吉野弘幸、大河內一樓負責。
楪祈(ゆずりは いのり/ YUZURIHA INORI)
CV:茅野愛衣、歌:chelly
一面是網路偶像egoist樂隊的主唱,同時也是反抗組織葬儀社的一員的16歲女英雄。
楪祈
原是謎一樣的三無少女,對集來說是憧憬的存在,與真名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血液和歌聲擁有抑制病變虛空的效果。後被證實是為了復活真名被創造出來的生命體,卻在和集的接觸中被集的溫柔中的堅毅所打動,漸漸領會到愛情的滋味。她亦是集眾叛親離的時候唯一仍堅守在其身旁的人。
21話中被涯消除了記憶,真名通過祈的身體復活。
22話中遺留下來的眼淚中的力量幫助集打敗涯,自身失明,集吸收所有虛空,和集相擁中將生存下來的機會留給對方含笑而逝。
Void:大劍
㈤ 想要一篇有小標題和題記的題目為校園寫真的作文
成長似乎是一夜間的事,甚至還沒來得及張口說再見,驀然回首,好多事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自己淡忘,在池塘邊漫步,池中的金魚依舊快樂地吐著泡泡,望著池中的倒影,不禁一陣心寒,苦笑:「呵呵,又老一歲了!」
是啊,一年過得好快,我上初二了,不會再是那個剛進學校時的那個懵懂,未脫稚氣的孩子,看到初一的新生,彷彿又見到了那時的自己,腦瓜裡面總是充滿了奇怪的念頭,那時真是太天真了,總以為世界上有永恆,一直在尋找著傳說中的永恆,總想成為世界的中心,讓所有人像行星一樣環繞在我周圍。
初一時不懂得什麼是競爭,什麼是殘酷。在這一年間好像一下子長大了,變得穩重了,看的似乎更遠了:在那時的我,只覺得小草好可愛,隨風搖曳,樹葉沙沙地響,好似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樂,花兒是校園里的精靈,播撒五彩繽紛的心情種子,總覺得擁有這樣一個狹小而充滿溫馨的空間足夠了。而現在,我從小草中讀到了堅強,在花中看到了怒放的生命的美好,還看到了更廣闊的蔚藍天空,蘊藏著那種令人捉摸不透的深邃的藍。
十月的陽光如同淡水,溫柔地灑在教學樓上,我很喜歡校園,喜歡我的同學們,我們教室門前就是草坪,也許一株小草會讓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上千株挨在一起,就組成了綠的整體,自豪地向人們宣告它的存在,難道我們班級不也是一個綠的整體么?大家在一起經過風雨考驗,有淚水有喜悅,一同成長。風依舊在吹,吹動著我們的發梢。
我以前愛追求完美,不想我的單色彩虹上出現一點瑕疵。然而我明白這是不可能的,我現在依舊會很開心地笑,一如當初,其實,很多東西都沒有改變,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遺失了歡笑,童心那份真誠與善良,那成長又有何意義?
學校的大操場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新教學大樓,其它的什麼也沒有改變,白雲依舊是白雲,藍天依舊是藍天,只不過學到了一些,又淡忘了一些,放棄了一些,懂得了一些,我在成長,學校也在成長,如果沒有學校,我就如茫茫大海上的那一葉扁舟,不知何去何從。校園是我們的成長驛站,記錄著成長的痛苦,也鐫刻下歡樂,沿著成長的足跡,我們擊向成熟,走向未來!
㈥ 關曉彤校園風寫真少女感爆棚,還有哪些從小美到大的明星
一、張子楓作為中國電影新生代四小花旦之一,從小到大都備受矚目。關曉彤校園風寫真少女感爆棚,有很多觀眾表示關曉彤小時候演戲就非常有靈氣,現在長大了也有一種少女感吸引大家的目光。而在娛樂圈,也有很多小時候出道可愛而長大後驚艷全場的明星。比如張子楓、趙今麥、歐陽娜娜等等,都是從小美到大的明星。
有不少觀眾都是從張子楓參演《唐山大地震》的時候開始關注她的,她憑這部電影榮獲百花獎最佳新人獎,並在之後飾演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唐人街探案》中的“思諾”、《小別離》中的“方朵兒”還有《我們的少年時代》中的“栗梓”等等。她從小的形象就非常乖巧可愛,長大之後又給人一種出塵脫俗的少女驚艷感。張子楓除了少女時期的鄰家少女的風格以外,在商業大片中又漸漸地開始透露出一點成熟女人味。無論是哪一種風格都能夠駕馭的張子楓,絕對是從小美到大的明星代表之一。
演藝圈還有很多從小就可愛長大後也很漂亮的明星,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努力。在競爭激烈的演員圈中,明星們要讓觀眾的眼光轉移到自己的身上,除了自身的條件好之外,也只有通過不停地努力讓自己進步才能有越來越美好的未來。
㈦ 跪求一篇校園文化與攝影藝術欣賞論文
一、攝影文學是當代現實生活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
當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攝影文學因為社會的需要和人們的審美需要,迅猛發展起來。這有力地證明了攝影文學是當代現實生活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攝影文學是當代現實生活迫切需要的藝術形式。
1.旅遊勝地的自然風光需要文化積淀,攝影文學可以促進這一進程的迅速完成。
我國不少風景名勝如果缺少文化積淀,那麼,其魅力就會大打折扣。人類的遺產包括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溝等,既是自然遺產,也是文化遺產。缺乏任何一個方面,她們的魅力都會大大減弱。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因為二者如果在詩中實現真正的有機統一,那麼詩的價值會成正比地隨它的材料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景美和情美的有機融合要比單純的景美或情美富有感染力。這是一種「復雜的美」,而「難美」和藝術上的「偉大」看起來是等同的。攝影文學無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觀的文化含量的。2002年11月8日,《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推出了張家界風光專版《江山如此多嬌》。可以說,在1980年以前,張家界無與論比的自然景觀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在著名畫家吳冠中向世人揭開張家界神秘的面紗以後,隨著人們的開發,張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嬈。而攝影文學將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張家界自然景觀的文化積淀。也就是說,張家界在人們的審美觀照中愈益搖曳多姿。她再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風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風光。
2.沒有實感的想像容易縹緲、空洞。
莫·卡岡在《藝術形態學》中指出:「藝術作品首先作為某種物質結構——聲音、體積、顏色斑點、詞彙、動作的組合,也就是說,作為具有空間特徵、或者時間特徵、或者空間一時間特徵的對象被創作出來,存在並出現在知覺面前。正因為如此,這種作品與人們承認它具有什麼尺度的藝術價值、怎樣解釋它的內容這一點無關,甚至與根本是否知覺它、或者它埋藏在地下、儲存在博物館和圖書館里這一點無關。當然,不能把藝術作品歸結為這種物質結構,但是,沒有它、離開它、獨立於它、不依賴於它,藝術作品就不會存在;藝術作品作為精神形成物蘊涵在這種結構中,處在這種結構中,不脫離於它,只有通過它才被感知。因此,藝術作品的物質結構方面是它的本體論狀態,是它的現實存在的主要基礎和條件,同時是它的直接的感性可感的面貌。」(見該書第278-9頁)桑塔耶納在《美感》中也說:「雖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廈或一首詩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麼次要,但是這種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農不是大理石築成,王冠不是黃金製造,星星沒有火光,它們將是平淡無力的東西。在這里,物質美對於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它刺激我們同時它的形式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強了我們的感情。如果我們的知覺要達到強烈銳敏的最高度,我們就需要這種刺激。舉凡不是處處皆美的東西,絕不能銷魂奪目。」(見該書第52頁)莫·卡岡認為詞彙是一種物質結構,但詞彙的韻律和我們需要從文學作品所描寫的自然美中感受的實感是兩回事。為了追求這種實感,近幾年來,不少文學經典圖書配上了插圖。鮑風在2002年10月30日的《長江日報》上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掃描。他指出,今年2月,北嶽文藝出版社出了兩本書,即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和《邊城》。這兩本書的出版,可以稱為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特徵的「圖文並茂」的書真正出現的標志。這兩本書的封面上均注有「插圖本」三字,書有沈從文的生活照片和他描寫的地區的風光繪畫。在《邊城》中,書中還有一幅幅飽含湘西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的攝影作品,攝影作品和小說情節發展互相映照,使「圖」和「文」均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本書中,「圖」不再成為可有可無的裝飾,而是共同完成著一種「文化旨向」的傳播。在《湘行散記》中,不僅有黃永玉畫的湘西風情水墨畫,也有沈從文自己為自己的文章所畫的插圖。當時沈從文因母病還鄉,每天寫信向張兆和報告沿途見聞,並在信後附上插圖,這些插圖和信的內容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在插圖本《邊城》中,黃永玉用畫,卓雅用攝影作品,「圖說」小說內容,單純地看一幅幅插圖,可以感受到小說本身的那股濃得化不開的「氛圍」。插圖本《邊城》和《湘行散記》圖片雖是黑白的,但在書中構圖不一,同樣給人以豐富多彩的感覺。這種插圖的確有助於人們身臨其境。否則,文學描繪如何入神如畫,也難以達到這種奇妙的效果。這種對實感的追求是當代社會人們追求全面發展的必然產物。可以說,攝影文學應運而生,比這更充分地開發了人們的全部潛能。
3.有些攝影藝術作品沒有文學描繪,很難展開它的豐富歷史內容。
有些攝影藝術作品只有插上了文學想像的翅膀,才能振翅高飛。黑格爾說:「同一句格言,從完全正確地理解了它的年輕人口中說出來時,總沒有在閱歷極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種含義和廣度,後者能夠表達出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又說:「老人講的那些宗教信條,小孩也能說,可是對於老人來說,這些宗教信條包含著他的全部生活的意義。小孩也懂得宗教內容,可是對小孩來說,這種宗教內容的意義只是這樣的東西,即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都還在它之外。」有些攝影藝術作品本來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但一般的人很難感受出來,而文學就可以對攝影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豐富歷史內容進行去蔽和展示。例如,2002年4月19日,《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發表了李希凡的一幅攝於1954年12月25日的照片,題為《在毛主席身邊》。如果沒有李希凡的回憶散文,那麼人們是很難從這幅照片中捕捉更多的歷史內容的。但是,這幅照片的確蘊含了很多很多難以忘懷的歷史內容。當然,李希凡所配的散文絕不僅僅是這幅照片的解說、補充,而是相得益彰。因為李希凡在散文中表達了這幅照片所沒有蘊含的東西。可以說,照片是過去的,散文是現在的。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經歷了多少人事蒼桑,毛主席還活著,還活在人們的心中。這就是這篇攝影散文告訴我們的。攝影文學的內在構成成分的相互激活,不但展示了更為豐富的內容,而且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
二、攝影文學是人類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
攝影文學作為一門新興藝術,具有什麼基本特徵呢?對這個問題,我國不少學人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先後提出了「審美復合論」、「審美錯位論」、「內爆論」、「螺旋結構論」和「互文論」等。這些對攝影文學的界定都豐富了人們對攝影文學的認識。
起初,我們認識攝影文學是文學、攝影、編導、表演、美術等眾多藝術的審美復合。「攝影文學不僅使攝影藝術突破了傳統的紀實性,並沖出了時間空間的局限,使攝影藝術插上了理想的雙翼,翱翔於藝術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學的藝術語言變成直觀形象,把文學相象的描寫變成可視的畫面,使它既有美的視覺形象,又有精闢的語言藝術」。馬龍潛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審美復合論」。他說:「成東方先生所講的『審美復合』,是一個深刻的理論范疇。在這里,既講了攝影文學所內含的各種美學、藝術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也講了攝影文學與其它各種藝術門類、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又講了攝影文學與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關系,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審美關系復合論。在『審美復合論』的整體結構中,其基礎的層面是審美主客體關系的層面。」「在『審美復合論』的審美主客體關系層面上,與美的復合結構相對應的是一個多種審美類型和審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審美意識復合結構,這是對攝影文學審美認識與審美價值相統一的本質特性的具體規定。這個結構包括自然美的審美、科學美的審美和自然美與科學美復合的文學藝術的審美。」其實,攝影文學有較復雜的一面,也有較簡單的一面。劉綱紀認為攝影文學「還可更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一個大學生、計程車司機、清潔工一天的生活,北京某個胡同的面貌,重要的文物古跡,科技的發明創新、時裝表演,國家重大項目(如三峽工程)的建設,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動,各地的自然風景、生態保護,老百姓在公園的鍛煉健身、文化娛樂活動,各個社區的風光、建設,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大的企業、商場、飯店的景觀,格調健康、向上的各界演藝明星的生活,均可拍攝。我以為『攝影文學』的『文學』不必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純文學』,可以和新聞報導、報告文學結合起來,盡可能貼近社會各界群眾的日常生活。」他提出:「攝影與詩、散文的結合較易,困難的是如何以攝影表現小說的內容,找到這種表現特有的形式、規律,以區別於連環畫,小說的插圖,這問題我一直沒想明白。」(見2002年5月10日《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對這個問題,人們作出了不同的探討。有的傾向攝影藝術和文學藝術的有機結合,直接到現實生活中創作攝影小說,有的傾向攝影文學是文學、攝影、編導、表演、美術等眾多藝術的審美復合,這較適於改編小說名著。這都是可以探索和嘗試的。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審美復合論」的確揭示了攝影文學的復雜的一面。但有些攝影詩,攝影散文的內在構成是非常單純和簡單的,這就不能用「審美復合論」去把握。
王一川希望通過闡明攝影文學的攝影藝術和文學相互結合的緣由揭示攝影文學的特徵。他分析了攝影文學的各種構成成分,認為:「攝影藝術和文學各有其得失。攝影藝術長於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視覺性,但在深入思維領域時卻是間接的;而文學善於造成具體而生動的思維性,卻在還原視覺效果上失於間接性。把兩者孤立看,各自缺失是明顯的:攝影藝術無法如文學那樣提供具體而生動的思維性,而文學難以像攝影藝術那般呈現逼真而直接的視覺性。但是,如果把這兩門各有得失的藝術相互『匹配』走來,卻可以獲得相互開啟和相互補足效果;攝影藝術的視覺性與文學的思維性相互開啟即互啟,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新優勢;同時,前者恰好補足文學的視覺間接性,後者又補足攝影藝術的思維間接性,從而達到互補。而正是這種相互匹配產生的互啟和互補效果,為攝影藝術與文學綜合成為攝影文學,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緣由。於是我們就有了攝影文學這門新興邊緣藝術。它由照片和文學兩部分相互匹配而成為一個整體。匹配,不是完全同一或完美融合,而是各自獨立前提下的攜手合作;也不是隨意拼貼、湊合,而是要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達成互啟互補的效果,由於產生這種互啟和互補效果,攝影文學顯示出新奇而強勁的表現力。」的確,這兩種藝術各有優勢各有局限,但這並不必然導致結合。同時,這種結合既可能增值,1+1>2,也可能相互損害,1+1<2。
孫紹振在進一步地解剖了攝影文學的內在構成成分及其關系時提出了「審美錯位論」。他說:「對於攝影文學的藝術價值,其攝影的質量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其文字的質量卻是更為關鍵的。它的首要條件就是擺脫被動,不能局限於對畫面的說明;然而又不能完全脫離畫面,這應該與畫面保持一種錯位,文字與畫面應該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而不是被動依附的關系。這樣才能構成一種情緒的張力場。當然,不能是抒情,直接抒情會導致濫情,它只能是一種敘述,但又是一種想像的索引。在敘事與情感的提示之間,在畫面與文字之間保持一種錯位性張力是攝影文學的生命之所在。」攝影文學的內在構成成分的關系不一定都是錯位的。有時,它們可能是相互規定,相互闡發。這種關系很可能是互為比興的。
閻國忠認為:「攝影文學不同於過去的帶插畫的章回小說,帶文學說明的連環畫、卡通畫,不同於傳統的中國題詩畫,這個不同就在於它是由攝影與文學結合構成的一個整體,而在這個整體中,攝影與文學又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發現、相互闡釋、相互擢升的對話性關系。攝影文學中的攝影與文學在創作過程中,總是一先一後,一個是直接面對生活或自然,一個則是面對已經完成的藝術品,這就是說,一個從生活或自然中去發現,並把它藝術地再現出來,一個從已有的發現中去再發現,從而把欣賞者的目光引導到某一個特定的視角上。當然,創作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很可能還要反饋回來,前一作品由後一作品的啟發而又有新的發現,於是不得不作進一步的修改。」他提出了「螺旋結構論」。「攝影文學作為藝術整體不是平面結構,而是像遺傳基因一樣的螺旋結構。它們不僅在互相發現和互相闡釋,而且在互相攀援和擢升。攝影中包含的詩意啟迪著文字,文學中蘊孕的畫面照示著攝影,當在攝影文學中碰撞在一起的時候,它們都因這種碰撞而凈化了、升華了。它們既是自己,又不再是自己。」閻國忠認為攝影文學是一種螺旋結構很有道理,但他認為攝影文學中的攝影和文學在創作過程中總是一先一後不完全符合事實。攝影文學成為人人都可以創作的藝術形式,就因為它能夠即興創作。這種即興創作不存在一先一後的情況。
從上可以看出,人們對攝影文學的探討雖不完善,但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攝影文學的一些本質特徵,我們要在推動攝影文學的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取捨和綜合。
錢鍾書在《七綴集》中指出:「葉燮論詩文選本,曾慨嘆說:『名為「文選」,實則人選。』(《己畦集》卷三《選家說》)一般『名為』文藝評論史也,『實則』是《歷代文藝界名人發言紀要》,人物個個有名氣,言論常常無實質。倒是詩、詞、隨筆里,小說、戲曲里,乃至謠諺和訓詁里,往往無意中三言兩語,說出了精闢的見解,益人神智;把它們演繹出來,對文藝理論很有貢獻。也許有人說,這些雞零狗碎的東西不成氣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發的偶見,夠不上系統的、自覺的理論。不過,正因為零星瑣屑的東西易被忽視和遺忘,就愈需要收拾和愛惜;自發的孤單見解是自覺的周密理論的根苗。再說,我們孜孜閱讀的詩話、文論之類,未必都說得上有什麼理論系統。更不妨回顧一下思想史罷。許多嚴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學系統經不起時間的推排銷蝕,在整體上都垮塌了,但是它們的一些個別見解還為後世所採取而未失去時效。好比龐大的建築物已遭破壞,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構成它的一些木石磚瓦仍不失為可資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個理論系統剩下來的有價值東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脫離了系統而遺留的片段思想和萌發而未構成系統的片斷思想,兩者同樣是零碎的。眼裡只有長篇大論,瞧不起片言只語,甚至陶醉於數量,重視廢話一噸,輕視微言一克,那是淺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懶惰粗浮的借口。」狄德羅在《關於戲劇演員的詭論》中提出:演員必須自己內心冷靜,才能惟妙惟肖地體現所扮角色的熱烈情感,他先得學會不「動於中」,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樂生動地「形於外」;譬如逼真表演劇中人的狂怒時,演員自己絕不認真冒火發瘋。其實在十八世紀歐洲,這並非狄德羅一家之言,而且堂·吉訶德老早一語道破:「喜劇里最聰明的角色是傻呼呼的小丑,因為扮演傻角的決不是個傻子」。正如扮演狂怒的角色的決不是暴怒發狂的人。中國古代民間的大眾智慧也覺察那個道理,簡括為七字諺語:「先學無情後學戲」。錢鍾書說:「狄德羅的理論使我們回過頭來,對這句中國老話刮目相看,認識到它的深厚的義蘊;同時,這句中國老話也彷彿在十萬八千里外給狄德羅以聲援,我們因而認識到他那理論不是一個洋人的偏見和詭辯。這種回過頭來另眼相看,正是黑格爾一再講的認識過程的重要轉折點:對習慣事物增進了理解,由『識』轉而為『知』,從舊相識進而成真相知。我敢說,作為理論上的發現,那句俗話並不下於狄德羅的文章。」(見該書第33-5頁)這就告訴我們,引進西方的各種先進理論,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和認識客觀世界,而不是管中窺豹,以一斑代替全豹。這是我們在探討攝影文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
其實,攝影文學的出現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莫·卡岡在《藝術形態學》中深刻地把握了藝術世界界限的擴大和縮小的規律。他指出:「人類藝術發展的這些整合力以三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藝術結合的三種不同方法可以稱為聚集法、格局配合法和有機構成法。」(見該書第246頁)聚集法就是不同藝術作品在某一段空間或時間中的機械聯結,因此,所形成的聚集物的每個組成部分都同其它部分有著純外在的聯系,同時完全保存著自己的藝術獨立性。例如,通常音樂會節目單上各種不同藝術的結合就是這樣,這里一個節目跟在另一個節目的後面,另一個節目演完就演它,它以一種「三一律」同所有其它節目相聯系,——地點的統一(音樂會的舞台),時間的統一(這場演出進行的時間),而代替情節統一的是統一的報幕員……另一個例證是各種各樣的建築物和雕刻紀念碑的聚集物。這里樓房和紀念碑相鄰而立純屬偶然,人們對它們的知覺是獨立地和相互隔絕地進行的,它們不能形成統一和完整的藝術格局。而當這樣的格局被創造出來時,它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所具有的已經不是絕對的,而只是相對的獨立性:我們當然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甚至是應該)逐個仔細觀察普希金劇院的建築和小廣場上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紀念碑,最後還有俄羅斯大街的背景,甚至連同它的每一個斷面,但是這個復雜的格局的任何一個成分都要求我們將其置於同其它成分和整體的關系中,因為沒有這個相互關系、節律的重復和明顯的對峙的體系,它便不會把它的審美意義充分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樣,作為藝術整體而設計的音樂會的演出中,每一個節目都以發展的情節的邏輯同其它節目相聯結,而且這樣一來就被導演一總導演引入同前後節目的相互中介的體系中,成為某種「舞台格局」,其組成部分的獨立性又已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是格局配合法。藝術整體化的第三個方法是有機構成法,它表現在兩種或幾種藝術的互相融合產生性質上獨特的和完整的新藝術結構,它的組成部分在其中融合得只有通過科學分析才能在空虛結構統一體中把它們區分開來。藝術創作基本形式的聯系的這種方法為諸如大合唱曲所固有,在這種大合唱曲中詩文和旋律結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藝術統一體,或者為沙爾特爾斯基大教堂、西斯廷教堂、羅斯特拉圓柱類型的建築一雕塑建築物所固有,這里的藝術「組成部分」也同樣牢不可分。離開建築,著名的帕提儂神廟檐壁的結構簡直不可理解,因為可以用內接的嵌入的山牆尖三角面的形式對它作出解釋。
不同藝術聯系的第三種類型是有機構成,它有別於前兩種類型,產生於特殊的原因,獲得了特別重要的形態學意義,因為在這條道路上正在形成在質的方面獨特的新藝術結構——藝術的新樣式和新品種。攝影文學就是攝影藝術和文學藝術的有機構成。這種綜合的條件首先是文字,然後是印刷術的發明;由於有了文字和印刷術,人們有可能把活的語言變為固定的空間的語言,換言之,有可能把口頭語言變為書面語言,並以此為文本與徒刑和裝飾的結合創造了條件。如果說在書籍藝術中造型和實用藝術是文學的庇護下進行綜合的話,那麼在漫畫、諷刺畫和宣傳畫中情況則相反;詩文與造型和實用藝術的結合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造型和實用藝術。而攝影文學中的文學不是攝影的注腳,攝影不是文學的圖解,是二者的有機融合,它們構成一個既豐富又充滿生命的審美意境。
同時,攝影文學也是現代科技產物。莫·卡岡指出:「二十世紀產生了現代技術開辟的空間和時間的藝術聯結的極為豐富的可能性,——我們只要提及電影和電視就足以說明問題;在新的技術基礎上人們正在探尋著聲音結構和非再現的顏色結構和立體一選型結構相結合的前所未有的方法(色彩音樂,動力學藝術)。」(見《藝術形態學》第252頁)雖然攝影文學和中國古代題詩畫有區別,但不能把攝影對現實的反映同繪畫一書畫刻印藝術對現實的再現絕對對立起來;這里的差別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可以說,沒有現代科技照相術的出現,就沒有攝影文學。因此,攝影文學既是人類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現代科技的產物。
然而,莫·卡岡說:「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只有在一個條件下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完全從屬於後者。」(同上)這個規律就不完全適合攝影文學。攝影文學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更復雜,既有前者從屬於後者的情況,如有些攝影報告文學、攝影小說,又有後者從屬於前者的情況,如有些攝影詩等。
三、人人成為創造藝術的主人。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當分工一出現之後,每個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於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願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馬克思恩格斯這個理想不是反對分工本身,而是反對強迫分工。他們指出:「只要人們還處在自發地形成的社會中,也就是說,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於自願,而是自發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7-8頁)
可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才能的這種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段,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人的發展相一致;因此,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人的歷史過程為代價。」(轉引自《回到中國悲劇》第93頁)正如莫·卡岡指出,古代藝術混合性的解體保證了藝術創作不同方法的獨立存在,同時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審美後果。具有積極的後果是因為,這里同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所有其它領域中一樣,勞動分工是互相隔絕的並成為狹窄專業化的活動形式進步發展和完善的必要條件。但同時為獲得任何成果都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從古代混合的線團中抽出一些單根線來的歷史過程也具有明顯的消極後果。巨大的成就會變成同樣嚴重的損失,即混合創作所具有的藝術反映生活的多面性和圓滿程度的喪失:須知,藝術掌握世界的不同方法的結合能夠使描述的內容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光輝的照射,能夠摹擬主、客體聯系的各個方面,創造多維的「大容量」的形象,而不是單方面的、似乎只在一個語言、音樂或舞蹈等平面上展開的形象。
在歷史上,藝術創造往往成為極少數人壟斷的領域。當然,在藝術這種發展過程中,基層民眾也進行了藝術創造,只是這種藝術創造還處在自發階段,沒有上升到自覺階段。這是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
瓦·本傑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指出:「機械復制在世界上開天闢地第一次把藝術作品從它對儀式的寄生性的依附中解放出來了。」「復制技術把被復制的對象從傳統下解脫出來,它製造了許許多多的復製品,用眾多的摹本代替了獨一無二的存在。」(見《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第243-7頁)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品成為人人都可以欣賞的對象,再不是極少數人壟斷的對象。人人成為欣賞藝術的主人。攝影文學的出現,標志著人人都可以成為創造藝術的主人。當前,民謠和民歌的廣泛流行,雖然形式相當粗糙,甚至有的有些粗鄙,但是因為有些民謠和民歌較為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的一些真實的東西,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人們的某些思想感情,至少減緩和減輕了人們的某些壓力和郁悶。所以這種粗糙的藝術形式成為了當今大眾狂歡的形式。隨著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隨著照相機走進千家萬戶,人們將會主動地創作攝影文學,攝影文學將成為人們喜愛的創作形式。只是有的保存下來,發表出來,成為共享的對象。有的僅僅以個人獨享的形式出現。
其實,不同的人對人生、對家庭、對歷史、對社會都有比較獨特的感悟,只不過這些感悟比較零散而已。這些感悟以攝影文學的形式反映出來,就相當完整了,就構成了一部藝術作品。可以說,單獨的攝影難以表現富有韻味的內容,單獨的思想感情的感悟也難以構成完整的文學作品,只有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形成藝術作品。例如,2002年3月29日,《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發表的金開誠的《西湖漫步》。「萬眾尋春擠滿山,遊人佳景兩難堪。西湖最好無名處,風自清新月自閑。」金開誠在《西湖漫步》中無一處寫「我」,但無一處不是寫「我」。可以說,這個「西湖」既是風景名勝西湖,也是文化名人金開誠。這首《西湖漫步》的詩和金開誠這個文化名人結合起來,產生了遠遠超出詩本身的豐富意蘊,具有味外之旨。這種藝術形式的創作相當靈活、自由。它的出現標志著人人將成為藝術創造的主人。
還不錯的一篇。。
㈧ 求這個人的名字,好像是日本的一本校園寫真集。
影集:《陽光下的女高中生》
㈨ 中國大學攝影專業排名
1.北京復電影學院
2.中央美術學院
2.清華大學制
4.西安美術學院
(9)成果校園寫真擴展閱讀:
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享受的願望隨之增加,國家也在著力培養國民的藝術修養提高國民的綜合藝術素質。畢業後將是影樓、報社、電視台、劇組、影視公司、廣告公司等都需要攝影人才。
攝影師的職業規劃:助理攝影師→專業攝影師→知名攝影師。職業發展規劃建議:當經驗和資金積累達到一定程度,還可以自己創業開辦影樓、攝影工作室或時尚攝影店接單做業務或培訓。
畢業生適合於廣告公司、影視劇製作公司、新聞媒體、報社雜志期刊社、出版社,婚紗影樓、文化宣傳部門和其他有關事業單位,從事攝影攝像、影視製作、計算機平面設計、廣告策劃與製作、文化宣傳、社會教育、商業攝影等工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攝影行業得以經濟的滋潤,得以迅速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可觀的市場規模。
行業迅速發展形成了對攝影人才的巨大需求,在攝影行業工作的專業人員規模也比較大。由於攝影人才總體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使得在行業就業的專業人才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