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49年之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其理論成果
井岡山道路(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實行土地革命),毛澤東的《論新民主主義革命》這都是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同時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部分。
我是今年的高考學生,或許有些錯誤,請准確參考有關書籍資料
㈡ 牛頓的成果是什麼革命的理論基礎
牛頓的成果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理論基礎,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理論體系,而經典力學理論體系是機械工業的理論依據。
㈢ 四大理論成果的歷史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分別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這四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根據時代特徵探索不同重大問題做出的獨特理論貢獻,其中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對於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為毛澤東思想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黨的建設等許多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二是因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於上述各個方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
從理論體系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獲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論,它的主線是革命和奪取政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它的主線是發展。[1]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命題,這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還是第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開始。
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做了准確的界定。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 這就把改革開放背景下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整合為一體,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范疇之內。這種整合,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個重大創新。首先,這種整合不僅僅是表述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整合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時代背景和實踐主題。這個時代背景就是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展開,這個實踐主題就是改革開放所要完成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其次,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開放性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還要隨著實踐和探索的發展不斷實現與時俱進。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簡單相加。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拓展,還會有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來指導新的實踐,這些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仍然可以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范疇之中。
㈣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理論成果
新民主主義理論:
在抗戰期間,毛澤東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以此為基點,構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框架。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的開展標志著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㈤ 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和第三次革命分別產生了什麼理論成果
1905,同盟會成立,期間,老蔣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1912年1月 辛亥革命的勝利
直到1924年的第一次國大上,老蔣把舊三民發展為新三民,增加了反帝反封建
應該是你所問的第二次革命吧?
第三次,則是在1956年的三大改造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㈥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該成果
答案應該選c 鄧是第二代,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應該是毛澤東思想,鄧主要是建設,是引領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旗幟 應該也是毛澤東思想,中共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答案只有選c 包你對
㈦ 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進程中,產生了兩大優秀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黨的七大和黨的十五大分別確立了這兩大理論在黨內的指導思想地位。這兩大優秀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其思想精髓都是實事求是。
㈧ 什麼是理論成果
指人們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果。
理論是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和專論述。成屬果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在某一活動領域中通過概念作家的聯系進行邏輯思維,管理,聯系客觀實際,推演出正確的概念,形成原理,經過對眾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長期的實踐觀察和大腦思維的總結,對某一事物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簡化的描述事物演變過程的模型,稱理論成果。
(8)革命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理論成果示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使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
㈨ 兩大理論成果對中國革命和發展的貢獻之我見
中國發展》主要欄目有可持續發展、經濟與社會、建言獻策、理論探索、調查研究、僑海研究等。[3]
人員編制
據2020年第2期《中國發展》期刊內頁顯示,《中國發展》學術委員會有委員16名,編輯部有責任編輯5名、英文編輯1名,編委會有委員26名。[2]
職務
姓名
學術委員會委員
王小雲、王松靈、甘霖、馮小明、呂彩霞、閆小培、李永舫、李卓彬、張宏福、張恩迪、趙進東、俞書宏、曹小紅、曹鴻鳴、龔新高、程津培
責任編輯
祁曉紅、郭琪、沈曉英、宋亞軻、湯偉陳
英文編輯
王田保
展開全部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20年6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發展》出版文獻量1886篇。[1]
據2020年6月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發展》出版文獻量1711篇,基金論文量為350篇。[3]
據2020年6月7日維普網顯示,《中國發展》發文量94篇。[4]
收錄情況
《中國發展》是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擴展期刊,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2010—2011)、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網收錄。[1][3][4]
影響因子
據2020年6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發展》總被下載次數393378次、總被引次數10148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457、(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223。[1]
據2020年6月7日萬方數據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發展》被下載量64749次、被引量8555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發展》影響因子為0.34(經濟學綜合刊均影響因子為0.84),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4606名。[3]
據2020年6月7日維普網顯示,《中國發展》被引量為297次,影響因子為0.3240,立即指數為0.0957,被引半衰期為3.62。[4]
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中國發展》辦刊宗旨是堅持科學發展觀,致力於報道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與實踐;堅持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關注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問題,著力圍繞調整經濟結構與轉變增長方式、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改革和自主創新、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