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工作成果c

工作成果c

發布時間:2021-08-16 00:38:43

㈠ 徐濤的工作成果

1.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 銀獎.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 2014年.
2.采動誘發圍岩突冒突涌分析方法與監測技術研究.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二等獎. 2014年.
3.岩石破壞失穩機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2009年度遼寧省自然科學二等獎(遼寧省人民政府). 2009, 9.
4.岩石破壞滲流模型及其工程應用.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 2008, 6.
5.煤岩破裂過程固氣耦合數值試驗. 2007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國務院學位獎勵辦公室). 2008, 4
6.煤岩破裂過程固氣耦合數值試驗. 國際岩石力學協會ISRM Rocha Award 2006亞洲區優秀博士論文(國際岩石力學協會). 2005,9 1.Xu Tao, Ranjith P.G., Wasantha P.L.P., Zhao J., Tang C.A., Zhu W.C. Influence of the geometry of partially-spanning join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rittle rock in uniaxial compression. Engineering Geology, 2013. 167: 134-147.(SCIE收錄,Q1區,EI收錄)
2.Xu Tao, He Zhujie, Tang Chun-an, Zhu Wancheng, P.G. Ranjith. Width effect in interface debonding of FRP plate bonded to concrete.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2014, 93: 30-41.(SCIE收錄,Q1區,EI收錄)
3.Xu Tao, Tang CA, Zhao J., Li L.C., Heap M. Modeling of time-dependent rheological behavior in heterogeneous brittle rock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2, 189(3):1781-1796.(SCIE收錄,Q1區,EI收錄)
4.Xu Tao, Xu Qiang, Deng Maolin, Ma Tianhui, Yang Tianhong, Tang Chun-an.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rock creep inced slide: a case study of Wulong slope in Chongqing,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72(6): 2111-2128.(SCIE收錄,Q2區,EI收錄)
5.Xu Tao, Xu Qiang, Chun-an Tang, Ranjith P.G. The evolution of rock failure with discontinuities e to shear creep. Acta Geotechnica, 2013, 8(6):567-581.(SCIE收錄,Q1區,EI收錄)
6.Xu Tao, Zhao Gaofeng, Tang Chun-an, Ranjith P.G. Modeling of transverse thermal cracking of FRP bars embedded in concrete. Arabian Journal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 39(4): 2621-2629.(SCIE收錄,Q3區,EI收錄)
7.Xu Tao, Tang CA., Zhao J. Modeling of rheological deformation of inhomogeneous rock and associated time-dependent response of tunn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012, 12(2):147-159.(SCIE收錄,Q3區, EI收錄)
8.Xu Tao, Zhang Yongbin, Liang Z.Z., Tang CA., Zhao J. Parallel computation for debonding process of externally FRP plated concret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2011, 38(6):803-823.(SCIE收錄,Q3區,EI收錄)
9.Xu Tao, Tang CA, Yang T.H., Zhu W.C., Liu J.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in underground collie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6, 43(6): 905-919.(SCIE收錄,Q1區,EI收錄)
10.Heap M, Xu Tao, Chen Chong-feng. The influence of vesicle/bubble size on the brittle strength of volcanic rocks and magmas. Bulletin of Volcanology, 2014, 76:856-871.(SCIE收錄,Q1區,EI收錄)
11.Yang T.H., Xu Tao, Liu H.Y., Zhang C.M., Wang S.Y., Rui Y.Q., Shen L.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rock mass and effects o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lopes. Rock Mechanics & Rock Engineering, 2013.(SCIE收錄,Q2區,EI收錄)
12.Yang T.H., Xu Tao, Shi B.M., Yu Q.X., Tang C.A. Stress-damage-flow coupl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essure relief coal bed methane in deep coal se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1, 86(4):357-366.(SCIE收錄,Q1區,EI收錄)

㈡ 工作小結

工作小結很簡單的
一、本年度工作成果(流水帳)
二、本年度工作總結(有什麼自認為好的工作改進方面,那些方面有錯誤)
三、來年工作展望(那些方面需要改進、未來工作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如何去達到。)
舉例就是:
工作總結
一、本年度工作成果
a、一月份幫助公司老總小蜜購物
b、二月份陪伴公司老總夫人打牌
c、三月份帶領公司老總少爺上網
二、本年度工作總結
a、吃飯方面由半斤改進成一斤
如何改進的
b、上廁所由六分鍾縮減為三分鍾
如何縮減的
c、浪費了六張稿紙的錯誤
如何浪費的,如何避免以後浪費的
三、未來工作展望
a、未來工作計劃
b、未來能力提高
c、未來。。。。

㈢ 胡勇勝的工作成果

1.報道了鋰離子能可逆嵌入/脫出到具有金紅石結構的納米二氧化鈦中;
2.提出了具有分級結構的三維混合導電網路應用到納米電極結構中的新思想;
3.系統研究了一系列新型功能電解質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4.發展了一種「Top-Down」的電化學鋰化方法制備納米多孔材料及其在燃料電池和超級電容器中的應用。 在Nature Mater.、Adv. Mater.、JACS、Nano Letters、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共合作發表論文50餘篇,SCI引用1000餘次。合作申請6項中國發明專利、5項國際發明專利、已授權3項專利。
代表性10篇研究論文:
10. Yifeng Shi, Bingkun Guo, Serena A. Corr, Qihui Shi, Yong-Sheng Hu*, Kevin R. Heier, Liquan Chen, Ram Seshadri*, and Galen D. Stucky*
Ordered Mesoporous Metallic MoO2 Materials with Highly Reversible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
Nano Letters 9:4215-4220,2009.
9.Yong-Sheng Hu*, X. Liu, J.-O. Müller, R. Schl?gl, J. Maier* and D. S. Su*
Synthesis and Superior Electrode Performance of Nanostructured V2O5 Using Carbon Tube-in-tube as Nano-reactor and Efficient Mixed Concting Network
Angew. Chem. Int. Ed. 48: 210-214, 2009.
8.Yong-Sheng Hu*, R. D. Cakan, M.-M. Titirici*, J.-O. Müller, R. Schl?gl, M. Antonietti and J. Maier*
Superior Storage Performance of a Si@SiOx/C Nanocomposite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47: 1645-1649, 2008.
7.H. Kaper, F. Endres, I. Djerdj, M. Antonietti, B. M. Smarsly*, J. Maier and Yong-Sheng Hu*
Direct Low 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Rutile Nanostructures in Ionic Liquids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Small 3: 1753-1763, 2007.
6.Yong-Sheng Hu, Y. -G. Guo, R. Dominko, M. Gaberscek, J. Jamnik and J. Maier
Improved electrode performance of porous LiFePO4 using RuO2 as an oxidic nanoscale interconnect
Adv. Mater. 19: 1963-1966, 2007.
5.Y.-G. Guo, Yong-Sheng Hu*, W. Sigle and J. Maier*
Superior electrode performance of nanostructured mesoporous TiO2 (anatase) through efficient hierarchical mixed concting networks
Adv. Mater. 19: 2087-2091, 2007.
4.Yong-Sheng Hu, Y.-G. Guo, W. Sigle, S. Hore, P. Balaya, and J. Maier
Electrochemical lithiation synthesis of nanoporous materials with superior catalytic and capacitive activity
Nature Mater. 5: 713-717, 2006.
3.Yong-Sheng Hu, L. Kienle, Y.-G. Guo, and J. Maier
High Lithium Electroactivity of Nano-sized Rutile
Adv. Mater. 18:1421-1426, 2006.
2.Yongsheng Hu, W. H. Kong, H. Li, X. J. Huang and L. Q. Che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n Rection Mechanism of Vinyl Ethylene Carbonate on Graphite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Electrochem. Commun. 6(2): 126-131, 2004.
1.Yongsheng Hu, H. Li, X. J. Huang and L. Q. Chen
Novel Room Temperature Molten Salt Electrolyte Based on LiTFSI and Acetamide for Lithium Batteries
Electrochem. Commun. 6(1): 28-32, 2004.

㈣ 主要工作成果是什麼意思

一、主要工作成自果是完成起決定作用的工作後產生的成就。
二、工作成果是完成工作後產生的。能力越高,工作成果就越好。我們暫且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R=F(C.M)
R代表工作成果(Result),C代表能力(Capacity),M代表成熟度(Maturity)。F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函數,每個人的關系函數應該都不一樣,但總體來說應該是工作成熟度M和能力C越高,工作成果越好。

㈤ 工作認識與成果

一、以板塊構造觀點為指導,全面討論與再現了區域板塊構造作用的歷史,提出了若干新認識

(1)重建了多旋迴板塊構造演化歷史。指出研究區經歷了以白乃廟-西拉木倫縫合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演化階段(前寒武紀至早古生代)、以賀根山縫合帶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階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為代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階段(早中生代階段,以印支期為主)和以大興安嶺造山帶及一系陸內拉張盆地形成為代表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濱太平洋演化階段(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等幾個大的構造演化階段。分別闡明了各階段的大地構造演化特徵及形成的相關大地構造環境。

(2)探討了中生代成礦大爆發的動力學機制。首次提出本區中(新)生代地質構造演化受區域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作用控制,表現出復雜的構造-岩漿活動。①具有延續性,即自晚古生代華北板塊與古蒙古洋拼合並進入碰撞階段以來,本區即長期處於以碰撞造山後拉伸作用為主的狀態;②具有疊加性,即中生代中晚期同時受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縫合和東部太平洋俯沖遠程疊加效應影響;③轉換性,即自晚侏羅紀以來,內蒙古地區由近EW向古亞洲洋構造體系逐漸轉換為主要受N(N)E向濱太平洋構造體系控制,反映出區域中新生代區域應力場條件復雜化(疊加與轉換並存);④新生性,反映為本區在該一時期還受到區域岩石圈大規模減薄作用控制。這種復雜的多元動力構造體制使得區域應力綜合作用時而加強,時而抵消,與其相關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具有時斷時續,時強時弱,成因復雜、類型多樣但又都不很典型的特點。中(新)生代這種復雜的構造動力背景是本區中生代多金屬成礦作用大爆發,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集中產出的根本原因。

(3)闡釋了斑岩型礦床和VMS型礦床同時出現在同一造山帶的根本原因。指出本區空間上自西向東,時間上從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沉積盆地具有從弧間(上)盆地經弧後殘余盆地向陸內拉張盆地間歇性演化特徵,反映了板塊縫合的穿時性和完整的從古洋縫合到碰撞增生以及增生後拉張的全過程,具有復雜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制約。同一盆地內的火山-沉積作用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新生性。這種演化時間長、構造背景復雜的盆地火山-沉積作用,為本區許多銅鉛鋅銀等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環境和物質基礎。多元盆地演化與多旋迴板塊俯沖相伴進行,島弧火山活動與盆地火山-沉積作用配套出現。這一區域構造格局是本區寬緩增生型造山帶的典型特徵之一,同時也是斑岩型和VMS型多金屬礦床並存的根本原因。

二、全面總結了多金屬礦床產出現狀和特點,劃分了區域多金屬礦床類型

(1)總結和劃分了區域金屬礦床的主要類型。①產於元古宙大陸邊緣裂陷槽或古裂谷環境中的沉積-變質型鐵礦床。②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島弧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金、銅鉬(金)礦床(白乃廟、歐玉陶勒蓋、察干蘇布爾等)和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礦床(奧由特等)。③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弧後(殘余)盆地環境中的海底火山噴氣(流)-沉積型鐵、鉛鋅多金屬礦床(朝不楞、查干敖包)、次(火山)-沉積型銅鉛鋅銀金多金屬礦床(吉林寶力格、烏蘭陶勒蓋、綏中查乾等)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鉛鋅礦床(達賽脫、阿爾哈達)。④產於碰撞縫合帶(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環境中的基性—超基性岩型或蛇綠岩型鐵銅金礦床(小壩梁)和鉻鐵礦床(赫格敖拉)。⑤產於碰撞造山擠壓期構造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鎢鉍多金屬礦床,韌性剪切帶(蝕變岩)型金礦床,石英脈型金礦床和陸相火山岩型或火山-沉積岩型鉛鋅銅銀多金屬礦床。⑥產於陸內伸展和板塊邊緣構造復合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銀、銅鉬鉍、銅金礦床、金礦床,矽卡岩型鉛鋅錫銅或銅鉛鋅礦床,石英脈型錫銅、銀鉛鋅、鎢礦床,斑岩-石英脈型鉛鉍、銅鎢鉍礦床,火山-沉積岩型銅錫銀鉛鋅礦床,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扁扁山)/金礦床(巴林石),角礫岩型金礦床(駱駝場)等。

(2)開展了主要典型礦床研究。選擇性討論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徵、產出環境、控礦因素和成因問題。作為對比,對鄰區特別是蒙古國境內新近發現的超大型斑岩型銅鉬金等礦床進行了介紹。

三、根據現代區域成礦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思路將發生從後驗性的總結對比向先驗性判斷分析轉變,以提高預見性,從而更加強化了成礦理論研究對於找礦實踐的指導作用。並以此為指導對區域成礦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提出地質環境成礦專屬性理論。即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會形成(專屬有)特定的金屬礦床(類型)或它們的組合、成礦元素(或它們的組合)和一些標志性的地質特徵,並認為其是研究和探討區域成礦規律的基本理論之一。地質環境包括地質構造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兩個方面,前者為成礦提供空間基礎,後者為成礦提供物質基礎,它們通過地質作用,進而是成礦作用發生有機聯系或耦合,並最終在合適的部位形成礦床。每一方面又可以劃分不同的層次。

(2)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分析。以地質環境成礦專屬理論為指導,根據區域構造演化歷史,將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劃分為:①前寒武紀古大陸及被動陸緣(裂陷)環境;②早古生代溝-弧-盆構造環境;③中-晚古生代溝-弧-盆及碰撞造山環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後)陸內伸展構造環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環境。在此基礎上,將工作區自北而南劃分為5個成礦亞帶(區),部分成礦帶內又劃分出若干個成礦集中區。即紅格爾-達來廟Cu、Mo、Au成礦區(Ⅰ)(包括兩個成礦集中區)、二連浩特-塔日根敖包Pb、Zn、Cu、Ag、Fe、Au多金屬成礦帶(Ⅱ)(包括5個成礦集中區)、蘇左旗Au、Cu、W、Bi、Fe成礦區(Ⅲ)、東烏旗(烏蘭陶勒蓋-查干楚魯圖)Cu、Pb、Zn、Ag、Au多金屬成礦區(Ⅳ)和交其爾-賀根山Fe、Au、Cr、Cu、Pt成礦帶(Ⅴ)。

(3)區域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分析。以區域基礎地質工作成果為支撐,分別從區域地球化學塊區和殼幔層圈地球化學結構兩方面,探討了本區的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將研究區劃分為4個地球化學塊區,即蘇尼特左旗Au-Bi-Fe-Cr-Cu-W-Mo塊區、二連浩特-阿拉坦合力Cu-Pb-Zn-Au-Ag-W-Mo-Bi塊區、東烏旗Cu-Pb-Zn-Ag-Sn-Au-Sb-Bi-Co塊區和賀根山Fe-Cr-Cu-Au塊區。指出上地殼以富集Zn-Pb-Ag為主要特點,下地殼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為特點,而地幔中以富集Cu-Fe-Au-Cr-Co-Ni-Sn-Bi等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地質構造環境的空間變換和構造-岩漿活動特徵,闡明了不同地區成礦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特點。

(4)全面討論了區域不同成礦環境的成礦專屬性特徵和成礦演化。本區成礦作用發生的時間早,期次多,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1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兩個階段,成礦具有疊加作用異常發育的特點。

(5)建立了區域多金屬成礦系列。包括2個主要系列和5個亞系列。一為與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的閉合形成的溝-弧-盆構造環境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3個亞系列;二為與中生代,特別是燕山期,與多元構造動力體制的復合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兩個亞系列。本書首次指出蘇尼特左旗地區存在與早中生代(三疊紀)鹼性花崗岩有關的金及銅-鉍-鎢-金多金屬礦化,並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四、對區域金、銅資源潛力進行了粗略評估

根據豐度法計算認為在全區近4萬km2、深1000m范圍內擁有的金資源總量可達960t,銅資源量可達1600萬t。並從區域地質背景、地層、構造、岩漿岩等角度對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礦帶和中國二連浩特-東烏旗成礦帶的成礦特徵,指出本區具有斑岩型銅多金屬找礦的巨大潛力。

五、基於GIS平台下DPIS系統的區域成礦預測

以GIS為平台,通過自行開發的DPIS(礦床位置預測系統)軟體,運用「找礦信息量法」,對全區金、銅礦床開展了區域成礦預測。繪制了區域金銅礦床信息量色塊和等值線圖,以此為基礎,分別圈定了金和銅礦床找礦遠景區。其中金找礦遠景區10處,A級2處,分別位於蘇尼特左旗地區和東烏珠穆沁旗東部地區,B級3處,分別為紅格爾、白音烏拉-哈達廟和小壩梁-賀根山地區;C級5處;銅(鉛鋅)找礦遠景區17處,A類5處,分別為蘇左旗、東烏旗-查干敖包、莫諾格欽-阿扎哈達、查干楚魯-奧由特和小壩染-賀根山地區;B類3處,分別為哈達廟-白音烏拉、伊和烏花-吉日嘎郎圖、東烏珠穆沁旗西南部地區;C類9處。並對主要成礦遠景區的地質特徵和找礦問題進行了簡要評述。

六、從成礦-找礦體系的角度,對區域找礦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討論

(1)首次系統研究了本區礦床形成後的變化和保存問題。指出影響本區成礦後礦床變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陸內造山與高原整體抬升和局部拗陷、成礦後構造-岩漿活動、氣候、地形地貌與風化剝蝕等,分別討論了它們對礦床的影響結果,特別闡明了風成沙對於區域化探異常的影響。

(2)闡述了區域找礦戰略。指出本區找礦的主攻礦床類型包括斑岩型銅-鉬-金礦床,噴流(氣)-沉積(變質)型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岩漿期後熱液(石英)脈型銅礦床,鎢礦床、鉍-鎢礦床、鎢-錫礦床、基性—超基性岩型鐵-銅-金礦床、鉻礦床,構造蝕變岩型鉛-鋅-銅-銀礦床,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床,火山-次火岩(熱液)型金-銀礦床和變質岩型鐵礦床等幾類,主攻地區主要包括蘇尼特左旗一帶、東烏珠穆沁旗東北部、吉爾嘎朗圖(阿巴嘎旗北部)—東烏珠穆沁旗奧由特、賀根山—小壩梁、蘇尼特左旗北部的白音烏拉-哈達廟等地區,並對各區找礦中必須需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具體分析。

(3)總結了金銅礦床找礦標志。以金、銅為重點,對研究區主要類型礦床的找礦標志進行了系統總結,全面討論了不同找礦方法,主要是化探、物探、遙感等在本區的適用性及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典型礦床為例,分別從地質產出模式、地球化學模式、地球物理模式等方面論述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以此為基礎,系統制定了適用於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技術方法組合。

七、重點礦區研究取得了新認識,以此為指導的勘查區地質勘查取得重要成果,提交金礦產地2處

(1)巴彥溫都爾礦區的地質控制和礦化類型。研究認為,該區金礦化帶為受二疊系砂岩與中生代花崗岩接觸帶發育的區域性韌性剪切帶及其次級構造控制,盆地邊緣NE向斷裂和近EW向韌性剪切帶的交會部位控制了金礦床(點)產出,礦床(點)分布具有近等間距展布規律,區域上自南向北礦化類型具有從糜棱岩型、糜棱岩+石英脈型到石英脈型的演化過渡特徵。以此確定了礦區的主要礦化地段和勘查方向。

(2)礦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彥溫都爾礦區金礦脈的地質特徵和成因,成礦具有早期NE向或NEE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的糜棱岩型低品位礦化+晚期近EW向脆性裂隙控制的石英脈型高品位礦化疊加特點。晚期脆性構造帶控制的石英脈具有近等間距分布規律。前者形成於印支期碰撞後區域持續擠壓環境,成礦主要與韌性剪切變形過程中的變質流體有關,後者形成於燕山期區域伸展環境。成礦主要與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礦質主要源於深部岩漿,並具有明顯的幔源色彩。礦區深部具有尋找規模大但品位低的糜棱岩型礦床的可能性。

(3)通過進一步工作,提交新的金礦產地2處。在BW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5821kg;在HG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2292kg。同時指出礦區南部的9號脈具有進一步工作的潛力。從而實現了在本區金礦床找礦的重要突破。

八、礦區外圍找礦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提交可進一步工作的金多金屬找礦靶區5處

分別為①返齋音呼都格金;②烏蘭哈達銅鉍;③烏和爾楚魯鎢鉍;④森吉格金鎢;⑤查干楚魯圖金等。其中返齋音呼都格、烏蘭哈達、烏和爾楚魯-森吉格以及外圍現有的必魯甘干鎢礦點組成一個NEE向規模較大的多金屬礦化帶,系統的地球化學剖面測量表明,礦化元素具有分段富集現象,富集段鉍、金、鎢等異常顯著,局部已達工業品位,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㈥ 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答案是A和C

㈦ 工作分析的成果形式包括哪些

要看你們單位的資質,視具體情況定

閱讀全文

與工作成果c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