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區別
區別
1.動機不同。希特勒的動機是源於一種非常可怕的信念,而拿破崙只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機會主義者,他本人對恐怖屠殺之類的根本沒有興趣,他也從來沒建立過類似納粹集中營之類的組織。
2.兩者失敗的過程有所不同。
(1)退位之後的拿破崙也曾經試圖再次崛起,但是再次執政後的拿破崙再也無法找回往日的輝煌,滑鐵盧一戰,法軍潰敗,拿破崙的政治生涯徹底結束。
(2)相比拿破崙帝國,希特勒兵敗莫斯科之後,德國在之後的兩年中又相繼組織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試圖重新奪回戰爭主動權,打垮蘇聯,遭遇失敗之後才徹底丟失了主動權。
3.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完全不同。
(1)拿破崙所處的時代,英國雖然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自己也爆發了大革命,但是更多的國家都處於封建時代後期,多數國家甚至連民族意識都不強烈。
(2)希特勒所處的時代則完全不同,不僅世界早已一體化,並且多數國家民族意識強烈,國家主權問題更是寸步不讓,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就不是歐洲自己的戰爭,很快演變為世界大戰。
4.影響不同。拿破崙伴隨著法國大革命崛起,他的征服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展,也為法國大革命做出了貢獻,包括對法國的法律;盡管他也有野蠻掠奪的行為,但總體而言,他功大於過。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希特勒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改組並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試圖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並重新武裝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犯下種種罪行,並迫害和屠殺六百萬的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