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廣義管理會計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廣義管理會計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發布時間:2021-08-15 22:29:29

Ⅰ 如何理解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它是20世紀初伴隨著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產生的,在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隨著市場環境和企業管理環境的發展變化,管理會計的理論和實踐仍在不斷探討和變革,其中對管理會計定義認識就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
管理會計是一種技術和方法
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AAA)在其「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中認為:所謂管理會計,就是運用適當的技術和觀念,對經濟主體的實際經濟數據和預計經濟數據進行處理,以幫助管理人員制定合理的經濟目標,並為實現目標進行合理決策。該定義認為:①管理會計是一種技術和方法,包括一些理念,它強調了管理會計不僅加工歷史信息,而且要加工未來信息,表明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重要不同之處;②強調了管理會計主要是服務於管理人員,主要指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幫助他們進行經濟決策。這是和當時的管理已經從「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發展到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管理階段」相適應的。
1.2 管理會計是一種決策信息參考系統
1986年,美國全美會計師協會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對管理會計所下的定義為:管理會計是向管理當局提供用於企業內部計劃、評價、控制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經濟責任的履行所需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管理會計還包括編制供諸如股東、債權人、規章制定機構及稅務當局等非管理集團使用的財務報表。這是一個廣義管理會計概念,其核心內容是:①管理會計以企業為主體展開其管理活動;②管理會計既為企業管理當局的管理目標服務,同時也為股東、債權人、規章制度制定機構及稅務當局等非管理集團服務;③管理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它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包括用來解釋實際和計劃所必需的貨幣性和非貨幣性信息;④從內容上看,管理會計既包括財務會計,又包括成本會計和財務管理。
1.3 管理會計是一種企業價值增值的持續服務體系
1997年,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鄄MA)新的定義為:管理會計是提供價值增值,為企業規劃設計、計量和管理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系統的持續改進過程,通過此過程指導管理行動、激勵行為、支持和創造達到組織戰略、戰術和經營目標所必須的文化價值。該定義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創新:①對現代管理會計的目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前對管理會計目標的認識主要是企業利潤的最大,或者說幫助企業創造利潤。該定義認為管理會計是提供價值增值。利潤和價值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利潤大,價值不一定就大;利潤是一個短期的目標,而價值增值既考慮了短期的利潤增加,也考慮了持續的利潤增長;②提出了「持續改進」的概念。這應該是管理會計定義上一個重大的創新。持續改進也是不斷創新的動力,一個企業或組織只有持續改進、不斷創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永葆生機和活力;③該定義提到「激勵行為」,這實際上是認識到行為科學將對現代管理會計產生重大影響;④該定義認識到管理會計將為企業或組織的戰略服務,從而把現代管理會計引入到一個更加廣闊的新領域———戰略管理會計;⑤該定義把現代管理會計上升到幫助創建先進的現代管理文化,使人們從哲學和文化的高度認識現代管理會計,從而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路。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管理會計的概念在不斷地進化。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未來的管理會計應是以企業或組織所服務的顧客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最大化為目標,以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為主要手段,以財務數據為主要內容,同時結合非財務信息,為企業形成和提升其核心競爭能力提供相關信息支持的管理信息系統。
2 管理會計目標的轉變
管理會計作為企業的決策支持系統,其最終目標與企業的目標是一致的。傳統的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主要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一目標是與物質資本佔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時代相適應的。當人類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知識化、智能化、全球化、網路化、競爭化等特點必然要求對管理會計的目標予以重新定位。

Ⅱ 會計繼續教育戰略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及其地位:
管理會計包括預測決策會計、規劃控制會計和責任會計三項基本內容。
預測決策會計處於現代管理會計的核心地位,是現代管理會計形成的關鍵標志之一。
規劃控制會計是以確保與其奮斗目標順利實現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責任會計通過考核評價各有關方面履行責任的情況,反映其真實業績,從而調動企業全體職工積極性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Ⅲ 管理會計問題

自從會計學科產生「同源分流」之後,管理會計得到迅速的發展。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追求效率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初到50年代)

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源於1911年西方管理理論中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泰羅(F.W.Taylor)發表了著名的《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of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隨著泰羅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標准成本」(Standard cost)、「預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異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這些與泰羅的科學管理直接相聯系的技術方法開始被引進到管理會計中來(余緒纓,1983)。與此同時,會計學術界也開始涉及管理會計有關問題的研究。從1918年開始,哈里森(G.C.Harrison)一直致力於標准成本的研究,先後發表了《有助於生產的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to Aid Proction)、《新工業時代的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 in the New Instrial Day)和《成本會計的科學基礎》(Scientic 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1919年創立的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會(2)有力地推動了標准成本計算的開展。到20年代,標准成本已經十分普及並有了很大發展。1930年,哈里森還把他對標准成本計算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標准成本》一書(費文星,1990)。192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首先開設了「管理會計」講座,主持人麥金西(J.O.Mckinsey)被譽為美國管理會計的創始人。1921年6月美國國會頒布了《預算與會計法》,對當時的私營企業推行預算控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全面介紹預算控制的理論,麥金西於1922年出版了美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預算控制的著作《預算控制論》(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ManagerialAccounting:an Intro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書,第一次提出了「管理會計」這個名稱。1924年麥金西又公開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會計」命名的著作《管理會計》(ManagerialAccounting)。同時,布利斯(Bliss)所寫的一部管理會計方面的著作《通過會計進行經營管理》(ManagementThrough Accounts)也問世了(楊宗昌等,1992)。美國會計史學界認為,上述幾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管理會計初步具有統一的理論。

以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會計,其基本點是在企業的戰略、方向等重大問題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協助企業解決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經濟效果問題。盡管如此,同企業管理的全局、企業與外部關系等有關問題還沒有在管理會計體系中得到應有的反映。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強調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Right)。

(二)追求效益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進入了所謂戰後期。這時的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形勢,戰前曾風靡一時的「科學管理學說」就顯得非常被動,其重局部、輕整體的根本性缺陷暴露無遺,並不能與之相適應。正是由於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的根本缺陷,不能適應戰後西方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要求,它為現代管理科學所取代,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現代管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對管理會計的發展,在理論上起著奠基和指導的作用,在方法上賦予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使其面貌煥然一新。

在50年代,為了有效地實行內部控制,美國各大企業普遍建立了專門行使控制職能的總會計師(Controller)制。1955年美國會計學會擬定計劃,對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確。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又以管理實踐中的各種管理會計方法為素材,對其本質意義和使用方法作了說明。在該份報告中明確地指出了管理會計基本方法即標准成本計算、預算管理、盈虧臨界點分析、差量分析法、變動預算、邊際分析等,從而組建了管理會計方法體系的基礎。60年代,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業績會計」和「決策會計」,從而使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體系進一步確定。1962年貝格爾(Becker)和格林(Green)發表的《預算編制和職工行為》(Budgetingand Employee Behavior)對管理會計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行為會計作了精闢的論述。進入70年代之後,又有柯普蘭(Caplan)的《管理會計和行為科學》(ManagementAccountingand BehavioralScience)、霍普伍德(Hopwood)的《會計系統和管理行為》(An Accounting System andManagerialBehaviour)等優秀著作問世。上述這些著作對管理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具有一定的意義。到70年代末,美國學術界對於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可謂達到了高峰,僅以成本(管理)會計命名(3)的專著和教科書就有近百種之多,可謂群芳競香,百花爭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穆爾(Moore)和傑德凱(Jaedicke)合著的《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納爾遜(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現代管理會計》(Modern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倫(Horngren)的《管理會計導論》(Introction to ManagementAccounting)等。這些著作在美國相當流行,被公認為美國各大學會計專業的權威教材(楊宗昌等,1992)。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強調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對(Doing Right Thing),然後再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 Right)。至此,管理會計形成了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的管理會計結構體系。

(三)管理會計反思時代(20世紀80年代)

進入80年代,由於「信息經濟學」(InformationEconomics)和「代理理論」(AgencyTheory)的引進,管理會計又有新的發展。但是,面對世界范圍內高新技術蓬勃發展並廣泛應用於經濟領域,管理會計又顯得有些過時落伍。「管理會計過時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呼聲很高。

在西方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中,管理會計的研究存在兩大流派:傳統學派和創新學派(李天民,1988)。傳統學派主張從早期的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的立場出發,一切以成本為中心,重視歷史經驗的積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就如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提高經濟效益提出一些新課題。傳統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查爾斯。T.霍恩格倫(Charles.T.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學的羅伯特。N.安東尼(Robert.N.Anthony)教授、德克薩斯大學的威爾思(Wells)教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羅伯特。W.斯卡彭斯(Robert.W.Scapens)教授等。查爾斯。T.霍恩格倫教授的《管理會計導論》(Introctionto Management Accounting)可以算是傳統學派的代表作。創新學派主張盡可能採用諸如數學和行為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管理會計問題。他們強調全面創新,偏好數學模型,依靠計算機技術解決預測、分析和決策所面臨的復雜問題。創新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S.Kaplan)、大平路德大學的托馬斯。H.約翰遜(Thomas.H.Johnson)等。卡普蘭的《高級管理會計》(第一、二版)是創新學派的代表作(4)。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傳統學派指責創新學派理論脫離實踐,復雜的數學模型遠離現實世界。而創新學派則指責傳統學派視野狹隘、觀念陳舊、方法落後,難以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要求。但「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脫節」是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共同關注的問題。

這場紛爭促使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進入一個反思期。正是這場紛爭改變了卡普蘭的觀念。進入80年代之後,一貫極力倡導管理會計研究必須大量引進數學分析方法,使之朝著緊密化方向發展著稱的創新學派代表人物卡普蘭卻認為管理會計研究方法必須改弦易轍,主張會計學者必須走出辦公室,到實踐中去,以尋求新的理論與方法(Kaplan,1983)。這標志著管理會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反思期(毛付根,1995)。

早在1984年,卡普蘭就指出:對於那些尚未從事會計實務的人而言,有關管理會計實務方法的知識純粹來源於教科書,而管理會計教科書中的方法與實例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缺乏系統的觀察與實驗。特別是一些研究人員依然在追求構建高度復雜但卻日益偏離實際的數學分析模型。實際上,這些缺乏實踐基礎而又故弄玄虛的數學模型通常使實務工作者感到撲朔迷離,難以在實踐中應用(Kaplan,1984)。為此,卡普蘭認為,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會計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會計實踐則通常帶有盲目性。在會計科學的發展史上,理論與實踐常常不同步,經驗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法卻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Kaplan,1986)。

1987年,卡普蘭與約翰遜合作出版了轟動西方會計學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管理會計的興衰》。他們認為近年來的管理會計實踐一直沒有多大變化。目前的管理會計體系是幾十年前研究成果的產物,難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這種早已過時的管理會計體系目前存在很大的危機,管理會計信息失去了決策的相關性。他們認為,現行的管理會計體系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才能適應當今科學技術與管理科學發展的新經濟環境(Johnson and Kaplan,1987)。針對上述觀點,西方管理會計學家作出了積極反映。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布拉米奇(Bromwich)和比姆尼(Bhimiani)合作的調研報告《管理會計:發展而不是革命》。該報告回顧了英國對管理會計實踐所開展的各項研究,認為盡管近年來英國管理會計在知識體系和技術方法上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但是,管理會計實踐的性質卻發生了重要變化。他們並不認為管理會計目前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危機,即便存在的話,也不像約翰遜和卡普蘭說得那麼嚴重。由此,他們也不認為管理會計體系需要革命性的徹底變革,而是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對管理會計實踐經驗的研究,特別是通過案例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夠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與方法體系。他們強調這個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對現有管理會計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而不是對其作出徹底的否定和根本性的變革(Bromwichand Bhimiani,1989)。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斯卡彭斯(Scapens)則認為探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應該從管理會計的理論本身去找原因,不能僅從客觀方面找理由或責備實際工作者。從管理會計理論方面而言,存在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1)管理會計的知識體系不能滿足決策者的需要;(2)管理會計理論所依據的某些假設與現實不符。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管理會計研究人員需要重新研究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並深入了解實際情況。這是探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原因並尋求縮短兩者差距的正確辦法(Scapens,1991)。

為此,卡普蘭等人致力於管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研究,迎來了一個以「作業」(Activity)為核心的「作業管理會計」(Activity-basedManagement Accounting)時代。從1988年到1990年,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和卡普蘭連續在《成本管理雜志》(Journal ofCostManagement)推出多篇論述作業成本計算(Activity-basedCosting,ABC)的文章,從而在西方掀起了一場「作業成本計算」研究浪潮。「作業成本計算」和「作業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成為西方管理會計教材的「新寵」。與波特提出的「價值鏈」(Value Chain)觀念相呼應,管理會計藉助於「作業管理」,又致力於如何為企業「價值鏈」優化服務。管理會計在20世紀80年代取得許多引人注目的新進展都是圍繞著管理會計如何為企業「價值鏈」優化和價值增值提供相關信息而展開。

縱觀20世紀90年代以前管理會計發展歷程,現代管理會計沿著「效率→效益→價值鏈優化」的軌跡發展。這個發展軌跡基本上圍繞「價值增值」(Value-added)這個主題而展開
(四)管理會計主題轉變的過渡時期(20世紀90年代)

進入90年代,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環境的主要特徵。基於環境的變化,管理會計信息搜集的任務從管理會計人員轉移到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證了企業能以一種及時的方式搜集相關信息,並據此作出反應。管理會計突破了管理會計師提供信息,管理人員使用信息的舊框框,而由每一個員工直接提供與使用各種信息。由此,管理會計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當然,管理會計也有助於促進企業適應環境的變化。例如,企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導致「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的產生,而「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的應用又有助於「企業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實施,從而推動了企業組織的變革,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胡玉明,1998)。這時,管理會計的主題已經從單純的價值增值轉向企業組織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上來。因此,20世紀90年代可視為管理會計主題轉變的過渡時期。

科學的發展總是漸變式的發展。「科學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繼承性」(葛家澍,1981)。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MichiganState University)希爾茲認為管理會計研究正經歷一場復興,有關管理會計研究方面的著作和研討會在不斷增加,在由企業發起的研究活動中,學術研究人員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Micheal D.Shields,1997)。希爾茲在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AA)主辦的《管理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ManagementAccounting Research)1997年第9卷上發表了題為《90年代北美管理會計研究》(Researchin ManagementAccounting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的論文,對1990~1996年刊登於《會計、組織和社會》(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會計評論(The Accounting Review)、《當代會計研究》()、《會計與經濟學雜志》(Joum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和《管理會計研究雜志》等六種主流雜志上有關成本管理會計研究的152篇論文進行歸類分析。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出,管理會計研究的主題(Topics)、研究所涉及的理論基礎(Theories)、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和背景(Settings)都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與此同時,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ofWaterloo)的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等學者發表了題為《管理會計研究的新趨向》(NewDirectionsin 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的論文。根據阿特金森等學者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體現在以下三個研究領域:管理會計在組織變化中的地位與作用、管理會計與組織結構之間的共生互動性、管理會計在決策支持系統中的作用(Atkinson,etc,1997)。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90年代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最為重要的發展之一,引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人員和實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平衡計分卡是一種以「因果關系」為紐帶,戰略、過程、行為與結果一體化,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融合的績效評價系統。通過財務維度(Financial perspective)、顧客維度(Customerperspective)、內部業務流程維度(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perspective)和學習與成長維度(Leaning and Growth)全面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而所有維度的評價都旨在實現企業的一體化戰略。這是一種體現戰略導向的超越財務的績效評價系統(Kaplan and Norton,1996;2001)。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Ⅳ 管理會計內容包括哪些

1、預測決策會計處於現代管理會計的核心地位,是現代管理會計形成的關鍵標志之一;

2、規劃控制會計是以確保與其奮斗目標順利實現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3、責任會計通過考核評價各有關方面履行責任的情況,反映其真實業績,從而調動企業全體職工積極性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管理會計的對象

1、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以使用價值為基礎的價值管理。

2、從實質上講,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3、從管理體現經濟效益角度看,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價值運動;

4、從實踐角度看,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作業管理和價值管理的復合。

Ⅳ 簡述廣義管理會計的內容

現代會計中區別於傳統會計,直接體現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責任考核評

價等會計管理職能的內容範疇;

Ⅵ 現代管理會計的內容一般包括什麼

現代管理會計包括「決策與計劃會計」、「執行會計」兩大領域。

1、決策與計劃會計

以「決策會計」為核心,利用所掌握的豐富信息資源,對為實現決策目標可供選用的各種方案進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從中權衡利害,比較得失,幫助企業決策者客觀地掌握情況,據以作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以促進企業決策最優化。

這是全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計劃(預算)是以決策為基礎,把通過決策程序選用的有關方案所要達到的目標,用貨幣形式進行計量,形成企業的生產經營預算,並把它們加工、匯總成一個相互協調的預算體系,作為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准繩。

2、執行會計

以「決策與計劃會計」為基礎,著重於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進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徵收控制。

它一方面,將企業年度預算所定的各項指標結合主要對象的特點進行分解、落實和具體化,分別建立專業性的計量、控制系(如按照成本形成和積累的特點,建立標准成本系統按照存貨形成和使用的特點,建立存貨控制系統)。

另一方面,按照企業內部各個責任中心進行分解、落實和具體化,形成各個「責任中心」的責任預算,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企業內部的責任會計體系。

(6)廣義管理會計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擴展閱讀:

1、側重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

財務會計主要通過定期提供財務報表,為企業外部的投資人、債權人和其他有關機構服務。現代管理會計主要通過對財務和管理信息的提供及其分析和解釋,側得為企業管理部門正確地進行優化決策和有效地改善生產經營服務。

2、方式方法靈活多樣

現代管理會計以靈活而多樣的形式對財務會計的有關資料進行加工、改制和延伸;對各種經營方案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對比,並為編制所作的加工計算和匯總,等等。

例如,對成本按照其可變性進行重新歸類、組合,區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大類,以此為基礎,進行成本預測、變動成本計算、盈虧臨界點和本·量·利關系的分析、差別成本分析、彈性預算的編制等等。

實際上都是從另一個側面對財務會計資料所作的加工、改制和延伸(延伸到更廣、更深的領域),使之可以在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兼顧全局與局部兩個方面

財務會計主要是以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資料,綜合評價和考核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現代管理會計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同時兼顧企業生產經營的全局與局部兩個方面。

例如,決策與計劃會計,首先要面向整體,從全局著眼,認真考慮各項決策(計劃)之間的協調配合、平衡,進行指標分解,形成責任預算,使各個責任中心在完成企業總的目標、任務中,明確各自的目標和任務。

並以此為基礎,正確組織和實旆責任會計,對各個責任中心的工作成果進行評價和考核, 既能充分調動各個方面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又能保證各個部分生產、工作的協調配合,實現局部與整體的目標一致。

4、面向未來

財務會計一般只反映實際完成的事項,側重於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作歷史性的描述。現代管理會計面向未來。

決策與計劃會計主要是以未來尚未發生的事項作為處理對象,依據其所掌握的豐富資料,對生產經營中各個方面採取的有關方案能夠取得多大經濟效益,事先進行科學的預測和分析比較,以便為正確選取最優方案提供客觀依據。

面得未來,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過去。現代管理會計既使用歷史數據,也使用各種反映未來發展的預測、計劃和目標有關的數據;它將這些數據經過科學加工、改制,協助助管理人員對未來的業務進行籌劃把工作做在前頭。

5、數學方法的廣泛應用

財務會計應用數學方法,范圍較小,一般只涉及到初等數學。而現代管理會計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許多高等數學和現代數學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經營的日趨復雜,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整個企業管理正朝著定量化的方向發展。現代管理會計為適應企業管理上這一重大轉變,要求用高等數學和現代數學方法來「武裝」自己,使之朝著定量化的方向發展。一門科學的定量化,意味著該門科學的精密化、成熟化和完善化。

把高等數學、運籌學和數理統計學中的數量方法吸收、引進、應用到現代管理會計中來,使它能把復雜的經濟活動用簡明而精確的數學模式表述出來,並進行科學的加工處理,揭示有關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有關變數聯系、規律,以便為管理人員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Ⅶ 管理會計在中國發展中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管理會計學在國內企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於我國引進時間晚,教育體制和社會經濟體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嚴重影響了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有效應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現狀,然後分析了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最後提出了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發展對策,以促進管理會計能健康、穩步發展.

我國學者對管理會計階段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以廈門大學余緒纓教授為代表的觀點。管理會計學科的階段劃分通常有三種方式:以工具或方法為依據;以理論學派的形成為依據;以時期為依據。盡管前兩種的劃分依據,其真實性與可靠性更強,然而由於管理會計在我國推廣與應用的歷史較短,國內學者對管理會計階段的劃分大都以「世紀」為單位,進行籠統的劃分,創新性不強。

Ⅷ 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1、預測決策會計處於現代管理會計的核心地位,是現代管理會計形成的關鍵標志之一;

2、規劃控制會計是以確保與其奮斗目標順利實現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3、責任會計通過考核評價各有關方面履行責任的情況,反映其真實業績,從而調動企業全體職工積極性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8)廣義管理會計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CMA學員還是需要每年繳納會員費,以保證會員資格。

考生必須是IMA會員,並且支付考試認證報名費(准入費)後才能注冊考試。

支付考試准入費後必須在一年內至少注冊一門考試,否則費用失效,需重新支付;IMA要求是3年內通過全部兩科考試,如果第3年還沒有通過,在第4年考試的話,前面通過的那一科作廢得重新考試。3年內通過全部科目是從注冊那天起。

一旦注冊考試是必須要選擇考試時間的。延期考試不一定收費(在注冊30天內延期不需要交費)。

閱讀全文

與廣義管理會計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