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成就
1.新中國成立時的第一年,就與10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
3.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
2.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
國慶到了,回想新中國成立版57年來的外交成就權,真的是令人矚目。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樹立主持正義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第二, 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全面發展。
第三, 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取得長足發展。
第四, 與西方發達國家關系呈現新的發展態勢。
第五, 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六, 開展睦鄰外交打破西方制裁。
第七, 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第八, 致力於發展新型大國關系。
第九, 穩定周邊,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第十, 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樹立大國形象。
經過幾十年的外交努力,我國已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工作格局。我們堅信,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的外交事業將會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3. 說說2015中國外交的成果有哪些影響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 第二,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第三,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4. 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成果
網路知道是無法粘貼圖片的,所以第一個問題我只能是給你一個地址,麻煩自己去看一下。http://www.mfa.gov.cn/chn/ziliao/wjs/xzgwj/default.htm
關於第二個問題
北京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師、順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漢
在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薊國就在北京地區建立城市,後燕國打敗薊國,後遷都薊,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為薊縣,為廣陽郡守駐地。
漢高帝五年,被劃為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 本始元年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兩晉至隋唐
直至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治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直至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史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曾經在這里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屬盧龍節度史節制。
五代到遼金元時期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割據政權,自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遼朝於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析津府,開泰元年改號燕京。
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
成吉思汗於1216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為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蒙古文為Khanbalik,漢字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清時期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 (今南京) 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也稱為「行在」(皇帝所在的都城,就稱「行在」),現在的北京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
清朝入關後隨即佔領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並且實行旗民分居 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明朝嘉靖皇帝下令修築)。
近代
晚清時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外國使節和傳教士得到允許進入北京,在城內各處興建教堂,使館則集中在東交民巷。
民國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逃回東北,北洋政府垮台。起初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仍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優秀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中後期(1928年-1949年)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北京被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同時撤銷京兆地方。民國十九年6月,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當的優勢,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在這里成立了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並重新更名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率領25萬國民革命軍投共,北平未經戰斗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宣告成立。
5. 列舉中國21世紀外交成就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多邊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致力於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2001年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2002年中國推動下決定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強該地區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
截止到2001年已有168個國家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豐富和完善,形成了面向21世紀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6. 近十年來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
二零零年:第27屆悉尼奧運 會,中國金牌數位居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
廈門特大版走私案首批案件一權審公開宣判。
2000年3月,「網路泡沫」破滅
二零零一年:中國北京 獲得2008年第29屆奧運 會主辦權。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二零零二年:上海市獲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權。
北京 網吧縱火慘案導致網吧被全面查禁。
二零零四年:我國在雅典奧運 會上獲得32枚金牌,63枚獎牌,實現歷史性突破。
禽流感肆虐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
二零零五年:人民幣採取彈性匯率機制。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二零零六年: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中國大陸農民離別有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
二零零七年:香港回歸10周年。
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我國改革實行近十年的「黃金周」休假制度。
二零零八年:北京 成功舉辦奧運 會,中國51金首登金牌榜首。
全國眾志成城抗凍災。
四川汶川5·12強烈地震。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
7.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建國第一復年就同蘇聯等制17國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都促成了會議成功。
⑤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關系實現正常化。
⑦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8.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內的。1955年,於萬隆容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4、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確提出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5、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9. 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 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0. 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成就
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成就:
1、同主要大國協調合作得到加強,同周邊國家全面合作持續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聯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國關系取得新進展,同周邊國家務實合作深入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拓展,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的關系全面加強,經濟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3、大國外交穩中有進,周邊外交呈現新局面,同發展中國家合作取得新進展,經濟外交成果顯著。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中國與各國的交往合作越來越緊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彰顯。
4、周邊外交工作進入新階段。經濟外交取得新進展。同發展中國家交流合作邁上新台階,同主要大國關系在互動中穩定發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事務及熱點問題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堅定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對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5、順利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合作機制發展,深化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與合作,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