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省破格評審獸醫師的條件
任副高級職務以來,年度考核、論文、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繼續教育及本專業所要求的工作量、工作業績等符合統一規定,達到下列第一類成績1項,或達到第二類成績2項,或達到第二類成績1項並達到第三類成績2項,可由單位推薦破格晉升正高級職務。
第一類: 作為前2名獲獎人,獲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社會科學、教學成果等一、二等獎,或獲國家優秀設計金、銀獎。
第二類: 1、作為前5名獲獎人,獲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社會科學、教學成果等一、二等獎,國家優秀設計金、銀獎。或作為前3名獲獎人,獲得上述國家級三、四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農業豐收一、二等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國家優秀設計銅獎、省優秀設計一等獎。或作為前2名獲獎人,兩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農業豐收三、四等獎、地廳級科技進步、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或作為專業負責人,兩次獲國家建築工程「裝飾獎」、省優秀設計三等以上獎。
2、本人(或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中國圖書、中國新聞、省敦煌文藝、省教學成果、省社會科學最高獎一、二等獎,或獲范長江新聞獎、全國韜奮新聞獎提名獎。或兩次獲省敦煌文藝、省教學成果、省社會科學最高獎三、四等獎,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3、作為施工項目經理、質量安全負責人、技術負責人、總監理工程師,完成的工程項目獲國家優質工程「魯班獎」,或2項工程獲省優質工程「飛天金獎」。
4、獲得省科技功臣、全國勞動模範、省部級勞動模範、省部級優秀專家稱號;或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省「333」、「555」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省委、省政府、國家部委授予的專業技術工作先進稱號2次(或其中2個)。
第三類: 1、獲國家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社會科學、教學成果獎、省部級科技進步、教學成果、社會科學、敦煌文藝一、二等獎、國家優秀設計銅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省優秀設計一等獎的定額內人員;或作為前2名獲獎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農業豐收三、四等獎,地廳級科技進步、農牧漁業豐收一、二等獎,或作為專業負責人,獲國家建築工程「裝飾獎」、省優秀設計二、三等獎。
2、本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作品獲省敦煌文藝、省教學成果、省社會科學最高獎三、四等獎,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廣播電視新聞一等獎,全國人大好新聞、全國政協好新聞、甘肅省好新聞一等獎、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
3、作為施工項目經理、質量安全負責人、技術負責人、總監理工程師,完成的1項工程項目獲省優質工程「飛天金獎」,或完成的2項工程項目獲省優質工程「飛天獎」。
4、主持(前2名)完成2項列入國家部委和省科技、計劃、經貿、建設部門計劃下達的重點或大型科研、工程、技術改造、技術推廣等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設計,通過省、部級鑒定、驗收(以鑒定、驗收證書或文件為准),並取得顯著效益。
5、主持(前2名)完成未列入省計劃的科研成果、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設計、新工藝、新品種等開發項目,通過省主管廳(局)組織的鑒定、驗收(以鑒定、驗收證書或文件為准),填補了我省空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獲得新增利稅百萬元以上(附單位繳款收據和稅務部門稅單)的經濟效益,或獲省經貿委優秀新技術、新產品一、二等獎。
6、主持(前2名)完成了創建新專業、新學科的工作,成立了該新專業、新學科的專門機構(含單位內設部門),經省業務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認定,填補了省內空白,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7、本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或本人(第一完成人)獲得與本專業相關的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實施後取得顯著經濟效益,並經省業務主管廳(局)驗收認可。
8、作為主持人(前2名),完成列入國家計劃的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或完成省部級重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經省部級以上鑒定驗收(不含階段性鑒定驗收),並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9、主持(前2名)制定了由國家部委頒布(以文件為准,下同)的行業標准1項或省技術監督局和省業務主管部門頒布的地方標准2項。
10、獨著或第一作者正式出版了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專著或譯著1部,或主編(排名第一)公開出版了全國性或省級教材1部。
11、獨著、作為第一作者或執筆人(以期刊中署名為准),在國家權威學術刊物(不含增刊、副刊、專刊,下同)上全文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以上,或在世界著名檢索刊物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引文索引)上收錄1篇以上。
12、本人或本人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成果(含本人作為第一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參加音樂、體育、美術、外語等競賽)在全國本專業競賽、考評中獲二等以上獎或取得名次。
13、被評為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省「333」、「555」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或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專業技術工作先進稱號。
其中第一類條件和第二類條件中第1-3條每達到1次就計算為達到1項條件;第二類條件中第4條和第三類條件第1-13條每條計算夠1項後,超過部分不得累計計算。同一成果(項目、著作、譯者、教材等)獲獎、通過鑒定驗收、公開出版、效益顯著等,只能計算1次,不得重復計算。同一先進稱號也不得重復計算。
B. 董晨鍾的介紹
董晨鍾,甘肅涇川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甘肅省原子分子物理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原子分子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職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上海EBIT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甘肅省僑聯常委、甘肅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國內外重要刊物 J.Phys. B、EPJD、Phys.Lett.A、JQSRT、Chin. Phys. Lett.及《中國科學》、《物理學報》等特約審稿人及《JAMS》和《原子分子物理學報》雜志編委。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僑聯創新人才貢獻獎、甘肅省優秀專家、甘肅省教學名師、甘肅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物等榮譽。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教育部、科技部和省級項目5項。 發表研究論文233篇,其中SCI期刊收錄論文137篇。研究成果獲甘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甘肅省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甘肅省教學成果獎1項。目前,與德國卡塞爾大學、德國重粒子研究中心(GSI)、日本聚變科學研究所(NIFS)、日本北里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立陶宛Vilnius大學、瑞典馬爾默大學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等大學和研究機構建有密切的人員交流和科研合作關系。
C. 甘肅省醫學衛計委晉升副高必須要有科研成果獎嗎
不是必需條件,但有的話肯定更有優勢。
參考文件:
關於印發甘肅省衛生技術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的通知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水平,鼓勵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不斷提高衛生技術人員技術水平、學術水平和履行相應職責的能力,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要,實現衛生工作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目標,根據衛生部制定的《臨床醫學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試行)》和我省目前執行的有關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結合衛生行業特點和實際,特製定本評審條件。
甘職改辦[2001〕6號
各地(州、市)人事處(局)、職改辦、衛生處(局),省直各部門人事處、職改辦,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現將《甘肅省衛生技術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試行)》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請及時反饋我們,以便進一步修改完善。
甘肅省衛生技術高級職務
任職資格評審條件
(試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水平,鼓勵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不斷提高衛生技術人員技術水平、學術水平和履行相應職責的能力,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要,實現衛生工作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目標,根據衛生部制定的《臨床醫學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試行)》和我省目前執行的有關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結合衛生行業特點和實際,特製定本評審條件。
第二條 衛生技術高級職務任職資格的名稱為副主任醫(葯、護、技)師、主任醫(葯、護、技)師。
第三條 本條件同時適用於中醫葯技術高級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
第二章 基 本 條 件
第四條 申報衛生技術高級職務的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申報臨床、公共衛生、中醫、口腔專業的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技術職務的人員,必須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行醫權。
第五條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報衛生技術副高級職務任職資格。
(-)具備醫學或相關專業大專學歷,從事本專業工作滿20年,取得主治(管)醫(葯、護、技)師資格,並被聘從事主治(管)醫(葯、護、技)師工作滿5年;
(二)具備醫學或相關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取得主治(管)醫(葯、護、技)師資格,並被聘從事主治(管)醫(葯、護、技)師工作滿5年;
(三)獲得醫學或相關專業碩士學位,取得主治(管)醫(葯、護、技)師資格,並被聘從事主治(管)醫(葯、護、技)師工作滿5年;
(四)獲得醫學或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取得主治(管)醫(葯、護、技)師資格,並被聘從事主治(管)醫(葯、護、技)師工作滿2年。
(五)具備醫學或相關專業中專學歷,在縣(不含市、區)及以下基層醫療機構中從事本專業工作滿25年,取得主治(管)醫(葯、護、技)師資格,並被聘從事主治(管)醫(葯、護、技)師工作滿5年,可申報評審小范圍有效衛生技術副高級職務任職資格。
(六)申報副主任護師人員學歷條件可適當放寬,評審小范圍有效任職資格。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第六條 具備醫學或相關專業大學本科畢業以上學歷,獲副主任醫(葯、護、技)師資格,並被聘從事副主任醫(葯、護、技)師工作滿5年者,可申報主任醫(葯、護、技)師職務任職資格。
第七條 對衛生技術人員進行年度考核,是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基礎和前提。年度考核成績分為優秀、良好、稱職、不稱職4個等次。
(一)申報評審衛生技術高級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在任現職期間年度考核成績均應在稱職以上,並且至少要有1次優秀或2次良好。
(二)對於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一、二等獎,排在前9名;或獲國家級科技獎勵三等及省級科技獎勵一、二等獎,排在前7名;或獲省級科技獎勵三等及地級科技獎勵一、二等獎,排在前5名者;或因專業技術成績突出,獲地(州、市)以上黨委、政府授予的衛生專業技術先進稱號;或獲省衛生廳授予的全省衛生系統衛生專業技術先進稱號者,當年可直接確定為優秀。
(三)獲得地級科技獎勵三等獎,排在前4名者;或獲縣(市、區)黨委、政府授予的衛生專業技術先進稱號者,或獲地(州、市)衛生處(局)授予的本地區衛生系統衛生專業技術先進稱號者,當年可直接確定為良好。
(四)任現職期間年度考核成績連續 3年為優秀者,可提前2年申報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五)年度考核成績為不稱職者,應解聘所擔任專業技術職務,低聘或不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至少1年以上。年度考核成績不稱職當年及低聘、不聘專業技術職務的時間,不能計入其申報高一級職務所需任職年限。
(六)專業技術人員所在單位須將年度考核結果在本單位公示;以保證考核的真實性以及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公正性。
第八條 衛生技術職稱外語考試語種為英、日、俄、法、德、西班牙語。1980年(不含1980年)以前參加工作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可選擇醫古文考試。職稱外語考試分為A、B兩個等級。
(一)申報高級職務者一般應參加A級考試。在縣(不含市、區)及縣屬以下單位工作的人員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可參加B級考試。
(二)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免於「A」級考試:
1、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2、出國留學獲得醫學碩士學位;
3、出國留學或在國外進修1年以上,並經組織考核外語已達到『四會」(聽、讀、說、寫)水平。
(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免於「B」級考試。
1、獲得醫學碩士學位或醫學研究生班畢業;
2、參加國際上承認的外語考試機構組織的出國外語考試合格;
3、參加國家外語六級考試合格;
4、單獨發表譯文或出版譯著累計10萬以上印刷符號。
(四)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申報副高級技術職務可免試外語。
(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外語考試成績不及格,可不作為否決條件。
1、年齡在55周歲以上申報正高級技術職務;
2、年齡在50周歲以上申報副高級技術職務;
3、在礦山、井下、森林、野外等艱苦條件下從事衛生技術工作15年以上申報副高級技術職務;
4、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的定額內人員,申報副高級技術職務;
5、任現職以來,獲地、州、市或廳局系統以上先進工作者稱號。
第九條 衛生技術(不含護理)人員應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夠操作計算機。
(一)1980年(含1980年)後參加工作的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成績應達到合格標准。
(二)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成績不合格,可不作為否決條件。
1、1980年(不含1980年)前參加工作;
2、在少數民族州屬企、事業單位工作。
(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暫不要求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成績。
1、年齡達50周歲以上;
2、在縣(不合市、區)和鄉鎮所屬企、事業單位工作;
3、在礦山、井下、森林、野外等艱苦條件下工作。
(四)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免於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
1、參加全國計算機專業技術資格和水平考試取得證書;
2、參加省人事廳、省教育廳聯合組織的計算機考試取得合格證書;
3、獲計算機專業中專以上學歷;
4、在專門的計算機室、中心從事計算機專業(含教學)工作3年以上。
第十條 從事醫學專業的經歷是申報專業技術職務的必備條件。
(一)申報副主任醫(葯、護、技)師的人員,在擔任主治(管)醫(葯、護、技)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的時間應不少於35周。在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工作的臨床醫學專業技術人員還必須在所從事專業科別的病房工作時間累計不少於90周。
(二)申報主任醫(葯、護、技)師的人員,在擔任副主任醫(葯、護、技)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的時間應不少於30周。在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工作的臨床醫學專業技術人員還必須在所從事專業科別的病房工作時間累計不少於80周。
(三)對衛生技術人員實際工作時間,所在單位要認真做好考勤工作,考勤結果應進行公示。
第十一條 申報人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申報臨床副主任醫師的衛生技術人員,要求在任現職期間診治本專業病人不少於300例,其中書寫住院病歷不少於200例,甲級病歷達98%以上。門診時數每年不少於35個工作日。以單位審核認定的病歷首頁或門診病歷為據。對於臨床醫學外科專業中的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小兒外科、腫瘤外科、燒傷外科、整形外科及婦產科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任現職期間,作為術者或者第一助手完成手術不少於300台次,其中大中型手術不少於60台次,耳鼻咽喉科專業作為術者完成手術不少於 50例次,中醫骨科專業作為術者或者第一助手完成手術不少於100台次,以正確規范的手術記錄為據。
(二)申報臨床主任醫師的衛生技術人員,要求每年診治本專業病人不少於150例,診治病例中,復雜疑難病例不少於40%,以單位審核認定的病歷首頁或門診病歷為據。對於臨床醫學外科專業中的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小兒外科、腫瘤外科、燒傷外科、整形外科及婦產科專業的人員,在任現職期間,作為術者或第一助手完成大、中型手術不少於150台次,其中大型手術不少於70台次。耳鼻咽喉科專業作為術者完成手術不少於70例次,以正確規范的手術記錄為據。
第十二條 必須完成擔任現職期內規定的繼續教育學分。每年平均取得25學分,其中一類學分須達到5-10學分,二類學分須達到15?20學分,並獲得《繼續教育證明書》。其中:
(一)在省級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申報評審副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者,任現職 5年內必須獲得國家級項目 5?10學分。
(二)在省級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申報正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者,任現職5年內必須獲得國家級項目15學分。
第十三條 申報評審臨床副主任醫師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在任現職期間,須到縣以下醫療機構工作半年。
第十四條 凡醫療事故責任者三年內、醫療差錯責任者一年內、受行政處分者在處分期內,均不允許申報評審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第三章 評 審 條 件
第十五條 凡符合申報副主任醫(葯、護、技)師職務基本條件,任中級職務以來,具備下列二款中的一款可評審副主任醫(葯、護、技)師職務任職資格。
(一)作為前5名完成人,獲國家級一、二等科技獎勵;作為前3名完成人,獲國家級三等或省級一、二等科技獎勵;作為前2名完成人,獲省級三等或地級科技獎勵。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二)符合下列9項中的3項。
1、主持完成列入地(州、市)、廳(局)計劃下達的科研項目,已通過地(廳)級鑒定、其成果已在實際工作中採用並取得明顯效益;
2、作為前2名完成者,獲得地級科技獎勵、優秀教學成果獎中的三等獎1項,或縣級一等獎2項;
3、作為前2名作者在3300種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全文發表論文1篇;
4、在省級醫療衛生機構或地、州、市范圍內主持完成了創建新專業、新學科的工作,經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確認,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5、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或執筆人的本專業論文,在公開發行的省級以上專業期刊正刊上全文發表,或在省及省以上本專業學術會議上交流;
6、正式出版有創造性、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本專業專著或譯著,本人完成6萬字以上;
7、列入組織培養計劃(以組織備案的培養計劃及培養總結為據),帶教2名住院醫師或協助指導1名研究生;
8、擔任省級本專業學會常務理事或正、副秘書長5年以上;或擔任全國本專業學會理事5年以上;或擔任衛生部專家委員會委員;或受聘為省級本專業學術刊物編委3年以上;或受聘為國家級學術刊物編委1年以上;
9、專業工作成績突出,被選拔為地(州、市)以上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或被確定為廳級以上學術帶頭人;或獲省衛生廳授予的全省衛生系統專業技術先進稱號;或獲地(州、市)黨委、政府授予的專業技術先進稱號;或獲縣(市、區)黨委、政府授予的專業技術先進稱號2次以上。
以上1?3條,可累計計算。
第十六條 凡符合申報主任醫(葯、護、技)師職務基本條件,任副主任醫(葯、護、技)師職務以來,具備下列二款條件中的一款,可評審主任醫(葯、護、技)師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一)作為前5名完成者,獲國家級一、二等科技獎勵,或作為前3名完成者,獲國家級三等、省級一、二等科技獎勵。
(二)符合下列9項中的3項:
1、主持完成列入國家部委、省科技廳計劃下達的科研項目,已通過省、部級鑒定,其成果在實際工作中採用並取得顯著效益;
2、作為前2名完成者,獲得省級科技獎勵三等獎,或地級科技獎勵、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項;
3、作為第一作者或執筆人在3300種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全文發表論文1篇;
4、在省內主持完成創建新專業、新學科的工作,經省衛生廳確認,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5、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或執筆人的本專業論文,在公
開發行的省級以上專業期刊正刊上全文發表或在全國性、國際性本專業學術會議上交流;
6、正式出版有創造性、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本專業專著或譯著,本人完成12萬字以上;
7、列入組織培養計劃(以組織備案的培養計劃及培養總結為據),每年為下級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3次,並培養主治醫師或協助培養研究生至少2名;
8、擔任省級本專業學會正、副主任委員或正、副秘書長5年以上、常務理事10年以上;或擔任全國本專業學會常務理事5年以上、理事10年以上;或擔任衛生部專家委員會的委員;或受聘為國家級本專業學術刊物編委3年以上;
9、專業成績突出,被評為省、部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或被確定為省「333」』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或獲得省委、省政府授子的專業技術先進稱號;或獲全省衛生系統專業技術先進稱號2次以上;或獲地(州、市)黨委、政府授予的專業技術先進稱號2次以上。
以上1?3條可累計計算。
第十七條 對申報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多人合作的獲獎成果、項目,應按下列比例計算合作者個人成績:
參考資料2
D. 孫愛民的個人獲獎
1、2001年獲甘肅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成果名稱「深化高師近代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
實踐」,見甘教廳發(2000)078號文,序號400216,獲獎證書編號010076,四人,本人排名第三。
2、2001年獲西北師范大學教學成果獎一項,成果名稱「深化高師近代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
」,編號20010021,三人,本人排名第三;
3、2004年獲西北師范大學教學成果獎一項,成果名稱「創建西部基礎天文學課程體系,推進當代
大學生素質教育」,五人,本人排名第二。
4、2003-2004學年被評為西北師范大學優秀教師。
E. 張掖有哪些高等院校
你說的是全日制的嗎?有兩所分別是河西學院和張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西學院是以師范專業為主的學校,他前身是張掖師專,就業情形不怎麼好,基本上出來的學生都是考老師公務員什麼的,學校的環境還不錯,外面租房子住的學生比較大,就是那種情況,你懂得,每個學校都差不多,河西學院現在有錢學森沙產業研究所,還有就是比較出名的化學界的精英李燦也是河西學院出來的,總之呢還得靠自己學,張掖醫專以前是中專學校風氣不怎麼好,現在估計也不怎好,偶爾路過的時候看見學生大多都是農村的孩子。還有函授之類的就有張掖電大,河西學院也有自考類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呵呵
F. 武和平的獲獎情況
1 1999 年獲西源北師大孔憲武中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
2 2000 年獲西北師范大學優秀教師獎
3 2001 年獲西北師范大學蘭鋁教學優秀獎
4 2001 年獲甘肅省教學成果獎
5 2001 年獲甘肅省第八屆青年教師成才獎
6 2003 年獲甘肅省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7 2005 年入選第二批甘肅省教育系列「 555 」 創新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8. 2007年獲甘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8 2011年獲甘肅省高等教育成果教育廳級獎 省級
92012年獲甘肅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獎 省級
G. 蘭州理工大學理學院的獲獎及科研情況
學校成立以來,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4項;獲省自然科學獎、省高校科技進步獎24項。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人;甘肅省教學名師獎1人;甘肅省園丁獎2人;隴原新秀獎1人;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5人。由我院教師指導的學生在歷年大學生數學模型競賽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先後共有10個隊獲得國家級獎項。2008學院榮獲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快速發展。近年來,我院教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9項,省自然科學基金(A)類課題6項,(B)類課題27項,校級特色研究學術梯隊課題2項;優秀青年培養基金9項,博士科研啟動基金1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3項。2004年以來,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7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456篇,有155篇論文被SCI、EI及ISTP等著名國際檢索系統收錄。論文發表刊物涉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European Physics>、<AIAA Journal>等20餘種國際著名刊物以及《數學學報》、《數學物理學報》、《物理學報》、《固體力學學報》、《工程力學》、《振動工程學報》、《應用數學和力學》、《工程數學學報》、《系統工程學報》、《信息與控制》等40餘種國內核心期刊。
學院學術交流活躍,三年來,共邀請國內外學者21人,學院教師參加各類學術會議近60人次。學院有7名教師分別在美國、瑞士、俄羅斯等國做訪問學者後,按期回國。
目前,學院加強對基層學科組織的建設,已經組建了「應用力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運籌與控制研究所」、「凝聚態物理研究所」和「理論物理研究所」。形成泛函微分方程及應用、半群理論、差分方程、結構非線性分析、非線性微分方程數值解、新型碳材料的性質及應用、運籌與控制、結構熱彈性穩定性等10餘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及梯隊。
2007年,數學課程與數學專業、應用物理和工程力學獲得學校重點建設教學團隊,工程力學學科獲得學校重點建設團隊的資助,物理實驗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理科學科建設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保障體系,重視工程能力培養,積極開展教學研究,默默地耕耘在教學第一線,努力建設和發展堅實的理科是學院全體教師不懈的追求。
H. 甘肅省教科研網2015年課題申報評審結果
http://..com/question/29735416.htmlsi=3
一、總 則
為進一步深化職稱改革,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根據《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中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和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件。
適用范圍:全省各類中學從事教育教學的人員。
任職資格名稱:中學一級教師(中級)、中學高級教師(副高級)
二、基木條件
第一條 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嚴格遵守《貴州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實施意見》(黔教師發[2005]146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工作,團結協作,學風、教風端正。身體健康,能全面履行本崗位職責。
第二條 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符合當年國家和貴州省對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的有關規定。
第三條 完成規定的繼續教育任務。
第四條 任現職期間,有下列情況,按以下規定執行:
1、在規定任職年限內考核被確定為「基木合格」的,每次延期一年申報;被確定為「不合格」的,每次延期二年申報。
2、在職稱考試中違紀受查處者,從通報之日起延期二年申報;在申報中弄虛作假者,從認定之日起延期三年申報。
3、受黨紀、行政「警告」處分的,從解除處分之日起延期三年申報;受「記過」及以上處分的,從解除處分之日起延期四年申報。觸犯法律,受刑事處罰的,從解除處罰之日起延期六年申報。
三、申報條件
第五條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除必須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擔任課程的講授外,還必須具備下列學歷、資歷條件之一:
1、獲得博士學位。
2,碩士研究生畢業,任教2年以上。
3、雙學士學位畢業,取得中學二級教師任職資格,擔任中學二級教師3年以上。
4、大學本科畢業,取得中學二級教師任職資格,擔任中學二級教師4年以上。
5、大學專科畢業(高中教育教學崗位除外),取得中學二級教師任職資格,擔任中學二級教師5年以上。
第六條 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除必須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擔任課程的講授外,還必須具備下列學歷、資歷條件之一:
1、獲得博士學位,具有本專業2年以上教學工作經歷。
2、碩士研究生畢業,取得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擔任中學一級教師3年以上。
3、雙學士畢業,取得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擔任中學一級教師4年以上。
4、大學本科畢業,取得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擔任中學一級教師5年以上。
5、大學專科畢業(高中教育教學崗位除外),取得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擔任中學一級教師6年以上。
四、評審條件
第七條 中學一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應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 方針,關心愛護學生,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對所教學科具有系統、 堅實的基礎理論、專業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研究能力;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認真研究教育教學規律,教育教學經驗豐富,方法得當,教學效果顯著;積極培養和指導青年教師;積極組織和參與學生課外教育教學活動,在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引導學生創造方面做出顯著成績;教書育人,管教管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承擔學校規定的工作任務。按《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見附件),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教學評價積分應達80分以上,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教學評價積分應達90分以上;學生鞏固率、成績合格率、優良率、提高率在同類學校或同學科中處於前茅(有佐證材料)。
第八條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其所提供的業績應是任現職以來取得的成績,年平均課堂教學達到國家規定的課時定額;對擔任特殊課程的教師或兼有校中層以上領導工作的教師,課堂教學時數可按有關文件規定確定,並報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審核認可;年平均課堂教學時數,從本次評審工作的截算時間上溯到規定的任職年限;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公派外出學習或進修,可相應減少課時定額。兼有校中層以上領導工作的教師除按規定進行業務水平、教學能力等的考核外,兼有校級領導工作的教師還應有主管部門對其進行管理工作實績的考核,且取得相應的中學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合格證書;兼有校中層領導工作的教師應有學校對其進行管理工作實績的考核。
第九務 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評審條件:
任現職以來,除符含本評審條件第七、八條外,還須具備下列條件中的兩條:
1、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地級三等獎以上;或獲省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三等獎以上;或地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以上。
縣、鄉(鎮)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縣級三等獎;或獲地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三等獎以上;或獲縣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一等獎;或獲縣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以上。或鄉(鎮)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鄉(鎮)一等獎3次以上;或獲鄉(鎮)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一等獎3次以上;或獲鄉(鎮)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次以上。
2、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連續3年以上,做學生思想轉化工作成績突出,所帶班級獲地級以上先進集體。
縣、鄉(鎮)中學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連續3年以上,做學生思想轉化工作成績突出,所帶班級獲縣級以上先進集體。
3、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或獲省級三等獎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發表本專業論文1篇,或獲地級二等獎,或至少有2篇論文獲縣級一等獎以上。
4、在教改、教材教法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績,其教育教學經驗在全縣以上推廣(提供經驗材料並由縣教育行政部門出具推廣效果證)。
5、指導青年教師1名以上,有明顯的效果,有記錄、計劃、總結等相關材料,並承擔縣級以上教育行部門組織的示範教學或學術講座等1次以上,並受到同行的好評(有被指導教師簽字認可材料,有齊備的教案等材料,並由縣教育部門提供評價材料)。
6、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獲得地級以上勞動模範、 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育名師、骨幹教師、學術學科帶頭人、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或獲得縣級以上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育名師、骨幹教師、學術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2次以上(可累計)。
縣、鄉(鎮)中學教師獲得縣級以上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育名師、骨幹教師、學術學科帶頭人、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或鄉(鎮)中學教師獲得鄉(鎮)級以上各類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育名師、骨幹教師、學術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3次以上(可累計)。
7、積極組織競賽輔導(有教案、有教學計劃),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所指導的學生在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委託其他部門組織的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有2人(次)以上獲全國三等獎、省級二等獎、地級一等獎。縣、鄉(鎮)中學教師所指導的學生在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委託其他部門組織的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有2人(次)獲地級三等獎,或縣級一等獎。
第十條 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評審條件:
任現職以來,除符合本評審條件第七、八條外,還須具備下列條件中的兩條:
1、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省級二等獎;或地級一等獎以上。或省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二等獎;或地級一等獎以上。或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縣、鄉(鎮)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地級二等獎以上。或地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二等獎以上。或地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以上。
2、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連續3年以上,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學生成績工作成績顯著,所帶班級2次獲得地級以上先進集體。
縣、鄉(鎮)中學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連續3年以上。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學生成績工作成績顯著,所帶班級獲地級和縣級以上先進集體各1次以上。
3、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發表本專業論文3篇以上,或論文獲得省級一等獎1篇和獲省級二等獎2篇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發表本專業論文3篇以上,或論文獲省級二等獎1篇和地級三等獎2篇以上。
4、在教改、教材教法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績,其教育教學經驗在所在市(州、地)推廣(提供經驗材料並由地級教育行政部門出具推廣效果證明)。
5、指導青年教師2名以上,有明顯的效果,有記錄、計劃、總結等相關材料,並承擔地級以上教育部門組織的示範教學或學術講座1次以上;或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示範教學或學術講座等任務2次以上,其水平在全縣屬領先地位(有被指導教師簽字認可材料,有齊備的教案等材料,並由縣教育部門提供評價材料)。
6、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獲省級以上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或獲得地級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2次以上(可累計)。
縣、鄉(鎮)中學教師獲地級以上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2次以上(可累計)。或獲得縣級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3次以上(可累計)。
7、積極組織競賽輔導(有教案、有教學計劃),省、市(州、 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所指導的學生在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或委託其他部門組織的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有3人(次)以上獲全國三等獎、省級二等獎、地級一等獎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所指導的學生在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或委託其他部門組織的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有1人(次)以上獲全國二等獎、省級一等獎;或2人(次)以上獲得省級二等獎以上。
第十一條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的教研員,必須承擔1門以上課程的教學視導和教研活動;平均1年視導不少於8所學校(有視導計劃和視導總結);省級教研員不低於40節,地級教研員不低於50節,縣、鄉(鎮)級教研員聽課不低於60節(有聽課記錄和聽課評價及指導意見);組織或參與教研活動每年不少於5次,積極組織教改實驗或課題實驗,承擔或參與地級以上的課題2項以上。
其中,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研員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每年發表論文2篇,或獲省級論文評選三等獎、或地級論文評選二等獎以上。縣中學教研員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每年發表論文1篇,或獲縣級論文評選一等獎以上。其中: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研員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4篇,或獲省級論文評選二等獎以上。縣中學教研員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篇,或獲省級論文評選二等獎以上。
擔任教改實驗或教育科研課題任務的教研員,每學年聽課不低於20節,每年到基層開展調研活動不少於5次(有調研提綱及調研報告),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1篇以上;承擔或完成地級以上的課題2項以上,其中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的教研員,至少獲得地級以上研究成果獎一等獎以上,其它要求與學科教研員一樣。
第十二條 電教(教育技術)機構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和學校從事遠程教育、計算機維護和教學的教師,根據其職務職責的特點,作如下補充要求:
每學年應按教學計劃,設備正常使用率達80%以上,媒體軟體(課件)製作不低於2個,教育教學資源應用不低於4次。課時數應具備年均上信息技術課、電教課、觀摩課或視導課(有視導計劃和總結)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不低於30節,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不低於20節(其他教師利用電教資源[硬體設備或軟體]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視為電教管理教師教學工作[每3節課摺合為1個課時])。製作的音像教材、媒體教育教學工件(課件)、優質課、視導課實錄視科研論文對待。
五、破格條件
第十三條 對不具備規定資歷,但確有真才實學、成績顯著、貢獻突出、屬於中學教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范圍的在職教師,重點是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任現職2年以上可破格申報中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破格申報申學一級教師任職資格者,除具備正常晉升的評審條件外,還應具備下列條件中的兩條:
1、連續2年在本校完成的課堂教學時數平均高於國家規定課時定額的15%以上(提供各年度任課材料),且教學成績特別突出,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省級二等獎以上;或獲省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一等獎以上;或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縣、鄉(鎮)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地級二等獎以上;或獲地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一等獎以上;或獲地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2、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參加編寫正式出版的中學教材或教參,木人撰寫8萬字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參加編寫,並在縣鄉范圍內使用的中學教材或教參,本人撰寫5萬字以上。
3、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4篇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2篇以上。
4、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本人完成的教學科研論文、教學作品、教具等在教育部門主辦的比賽中獲省級二等獎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本人完成的教學科研論文、教學作品、教具等在教育部門主辦的比賽中獲省級三等獎;或獲地級二等獎以上。
5、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成績突出,所帶班級2次被評為地級以上先進集體,連續2年學生鞏固率100%。縣、鄉(鎮)中學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成績突出,所帶班級2次被評為縣級以上先進集體,連續兩年學生鞏固率95%以上。
6、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獲省級以上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或獲得地級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2次以上(可累計)。
縣、鄉(鎮)中學教師獲地級以上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或獲得縣級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3次以上(可累計)。
7、積極組織競賽輔導(有教案、有教學計劃),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所指導的學生在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或委託其他部門組織的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有3人(次)以上獲全國三等獎、省級二等獎、地級一等獎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所指導的學生在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或委託其他部門組織的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有1人(次)以上獲全國三等獎、省級一等獎;或2人(次)獲得省級三等獎以上。
第十四條 對不具備規定資歷,但確有真才實學、成績顯著、貢獻突出、屬於中學教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范圍的在職教師,重點是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任現職2年以上可破格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破格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者,除具備正常晉升的評審條件外,還應具備下列條件中的兩條:
1、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參加編寫的中學教材或教參,本人撰寫12萬字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參加編寫的中學教材或教參,本人撰寫8萬字以上。
2、出版有較高水平的教學專著,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的專著字數不少於20萬字。縣、鄉(鎮)中學教師的專著字數不少於12萬字。
3、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6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2篇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3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1篇以上。
4、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所承擔的教改實驗成果獲得省級以上教育或科研主管部門的一等獎(排名前3)。縣、鄉(鎮)中學教師所承擔的教改實驗成果獲得省級以上教育或科研主管部門的三等獎;或地級一等獎以上。
5、連續2年在本校完成的課堂教學時數平均高於國家規定課時定額的20%以上(提供各年度任課材料),且教學成績特別突出。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省級二等獎以上;或獲國家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二等獎以上;或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縣、鄉(鎮)中學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競賽,獲省級三等獎以上;或獲省級教育科研、教改實驗優秀成果三等獎以上;或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6、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學教師獲省級教學質量一等獎3次以上。縣、鄉(鎮)中學教師獲省級教學質量一等獎1次以上;或獲地級教學質量一等獎2次以上。
六、附則
第十五條 本《條件》為中學評審申、高級教師職務任職資格必須具備的基本申報評審條件。各校應根據工作需要,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教師中擇優申報評審;對獲得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骨幹教師等稱號的教師,具有擔任班主任工作經歷的教師,應在符合本《條件》的前提下優先申報評審;在任現職期間,支援農村(鄉鎮及其以下(不含縣市所在地鄉鎮學校))教學工作一年以上的教師,或在農村(鄉鎮及其以下[不含縣市所在地鄉鎮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可提前1年申報評審上一級教師職務任職資格。
第十六條 貴州省職業中學中、高級教師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按照《貴州省職業中學中、高級教師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實施細則》執行。
第十七條 本《條件》所稱的論文,除註明的外,均是指在具有國內統一刊號CN或國際標准刊號ISSN符號或郵發代號的公開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包括高校公開發行的學報、增刊,出版社公開出版的論文集及報紙上發表的論文。
木《條件》所稱的著作、教材、教參是指具有國際標准書號ISBN符號並公開出版的本專業的著作、教材、教參。
木《條件》提到的著作、教材、教參、論文及科研課題、項目等系指本專業的,其作者(完成人)都是指獨立或排名第一。
本《條件》中所稱「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學圖書館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錄》刊登的學術期刊。
本《條件》所稱的課時數是指課堂學時數和按其它教學環帶(指帶學生實習,指導學生實驗,作學術講座)折算的課時數。
本《條件》所稱的字數,除註明的外,均指個入獨立完成的字數。
本《條件》規定的著作、教村、教參以及獲得的專利一項可折抵一篇論文。
本《條件》中凡冠有「以上」者,均含本級。
第十八條 各市(州、地)應根據本《條件》和本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第十九條 本《條件》省人事廳、省教育廳負責解釋。
I. 甘肅省教科所教學設計一等獎評職稱算嗎
甘肅省教科所教學設計一等獎,如果這個證書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取的,評職稱時肯定算,屬於教學成果類。甘肅省教師職稱評審中對發表論文的期刊要求特別高,除了甘肅教育,其他能被認可的期刊鳳毛麟角。
J. 蘭州大學的李吉均院士曾獲過哪些獎
李吉均是地理與地貌學家,四川彭州人,畢業於南京大學,1991年被選為中科院院士。2020年7月21號,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下面盤點一下李吉均院士所獲獎項。
除此之外,李吉均院士與其他院士合作,共同編寫了《西藏冰川》與《橫斷山冰川》兩本專著。書中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地區和橫斷山地區冰川的分布區域性質及其變化過程。書中闡明了冰川的變化與氣候有關,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李吉均院士是善於研究和發現事物的人,截止到2015年,李吉均院士先後寫了200多篇論文。
李吉均院士為我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研究資料,縮短了研究冰川的時間。雖然他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與思想成果還留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