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伐重要成果
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兩黨團結合作、一致對敵,北伐軍專將士英勇奮戰,屬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輝煌戰果。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北伐軍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南京,打垮兩大軍閥,殲敵數十萬,一場規模空前廣大的人民革命戰爭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B. 北洋政府運行時期的成就都有哪些
北洋政府是指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派首領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建都於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是當時被世界各國於法理上所承認的中國中央政府,直到1928年被國民武 裝 叛 亂,暴 力 顛 覆。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乘俄國十月革命之機派大將徐樹錚出兵收復外蒙古。
1919年11月17日,歷史永遠記住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取消「自治」,**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外蒙古全境歸還中國,回到中華民國懷抱!同時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徐樹錚將軍隊派駐外蒙各地,如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了對外蒙古的收復!尤其是唐努烏梁海,被沙俄滲透達多年,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徐樹錚全面否定《中俄聲明》。11月22日以《中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同時**《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定》,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部在外蒙古駐防。
建議看看書籍《從五四運動看北洋軍閥政府》
北洋政府時期,華資銀行大規模興起。從1897年中國第一家銀行設立起,到1911年止,前後共設立過20家本國銀行,但絕大多數立足未穩,能夠留存到民國以後的為數極少,而1912—1928年,新設銀行多達313家,資本總額高達2億多元,其中尤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幾年設立最多;1920年實存銀行103家,實收資本總額8 808萬元,1925年實存158家,實收資本總額達到16 914萬元①。可見華資銀行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北洋政府時期,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著較大的發展,無論是官僚資本,還是民族資本,在這一時期都出現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好勢頭。因此,史學界往往把這一時期,稱之為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從此,中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這一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但與英、法、美等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道路不同,而且與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俄國等國也不同,具有鮮明的中國印記。可以說,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中國特色及其獨具一格的中國近代化道路,不是哪一個人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在歐美列強的影響下,在中國社會土壤中結出的民族風味之果。了解民國初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國情。
北洋時期的官僚資本,不僅經營金融業,也在有利的情況下向工礦業投資。
北洋時期的投資方向首先考慮的不是實業,即使投資工礦,也大都選擇利潤率較高的企業。
從1912年到1919年,新設立民族資本性質的廠礦共有470家。由於北洋政府採取了扶持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先後制定了《獎勵工藝品章程》、《工商保息法》、《商會法》、《商人通例施行細則》、《公司條例施行細則》等法律法規,刺激著更多的人投資新式工商業。一直到2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勢頭持續不衰,因此,人們一般把這一時期稱之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黃金時代」。從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誕生以來,到1911年,資本總額為1.3億元,而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到1918年,新增資本就達到了1.3~1.4億元。整個這一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的確是空前的。
北洋政府時期民族資本工業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輕工業上,特別是紡織業和麵粉業上。以紡織業為例,從1914年到1922年,新設紗廠49家,布廠5家,紗錠由1914年的54萬枚增加150萬枚,布機由2300台增加到6767台。麵粉業方面,1914年到1921年,新設麵粉廠127家。繅絲廠則由1911年的260家增加到1917年的460家。除了輕工業以外,重工業也有一定發展,但數量不大,規模較小。新開辦的民營煤礦有13個,鐵廠有2家。上海一地的民族資本機器工廠,由1914年的91家增加到1924年的284家。大量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著作,對這一時期民族資本的發展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北洋政府時期的20年代,中國的糧食單產是印度的2~3倍,與已經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的美國農業單產不相上下。這樣,就在中國農業中形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從單產來看,中國農業以傳統方式所取得的成果,與西方最先進的資本主義農業相比毫不遜色;
從1912年到1927年,修建了3422公里鐵路。
C. 北伐戰爭的重要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1926年7月,北伐軍出師北伐.北版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權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經過半年的斗爭,北伐軍從長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因而北伐戰爭最主要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
故選B.
D. 簡述北伐戰爭的勝利成果
一、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
二、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主力,使得國家在形式上取得了統一。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後國共決裂,北伐一度決裂。
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特務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北伐結束,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國民黨成為政權維系主體。
(4)北洋軍閥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史稱第一次國共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起草的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國民黨就由資產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
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徵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右派不顧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宣布與共產黨決裂,公開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E. 北洋軍閥的發展史是怎樣的呢
北洋軍閥,是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
北洋軍閥系統從興起到滅亡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甲午中日戰爭小站練兵到武昌起義是北洋軍閥孕育形成時期。武昌起義到袁世凱稱帝為發展壯大時期。袁世凱去世後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是由分裂走向滅亡的時期。
1915年8月,梁士詒鼓動楊度、胡瑛、嚴復、劉師培、李燮和和孫毓等人建立籌安會,幫助袁世凱稱帝,1915年12日袁世凱發布接受帝位申令,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帝國,13日接受文武百官朝賀,31日再次發布申令,宣稱明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1916年2月4日正式登基,為洪憲皇帝。袁世凱稱帝後,迅速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6月6日,袁世凱在北京病逝。黎元洪接替袁世凱繼任民國大總統,恢復了《臨時約法》和第一屆國會。
F. 北洋軍閥取得了成果為什麼沒有贏得認可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北洋軍閥輸了,所以都是錯的,不過本來就很爛
G. 北伐戰爭的主要成果是
選擇B,因為消滅如吳佩孚和孫傳芳兩大軍閥勢力。
A:北伐戰爭是1926——1928,而第一次國共內合作於1927年結束。
C:東北易容幟正確,但完成國家統一錯誤,北伐戰爭的勝利使得國家在形式上取得統一,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斗沖突。[
D:自主地位是相對於中華民國在世界局勢中的評估,北伐戰爭是針對國內局勢所採取的軍事行動,不能說對民國的自主地位有何影響。
註:這是我自己解釋的,可能不是那麼標准和官方,望採納~
H. 北伐戰爭的最主要成果
選A
B項要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完成;
C項在「東北易幟」後才算基本完成;
D項當時的華北、東北都還在張作霖手下,不能算推翻了。
I. 北洋軍閥的勝利成果
迴避現實的人,未來將更不理想。
先知三日,富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