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聯工業化的成就是什麼
1926年至1927年投入工業的資金為十億盧布,三年後達到五十億盧布。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比戰前增長了六倍多,工業產值超過英法德,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准備了物質基礎。與20年代末、30年資本主義世界空前的經濟危機相比,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B.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30年代蘇聯主要以外國商號和工程師、專家為媒介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蘇聯雜志《為了工業化》上寫道:「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蘇聯政府批准七十多個有關外國技術援助和技術咨詢的協議,其中美國佔55個,為蘇聯接受援助項目的 78%〔2〕(p.207)。1930年執行的 104個技術援助協議中,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1929至1945年間,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議在執行中〔1〕(p.16)。可以說,30年代蘇聯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經告訴美國人,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1/3是在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義大利、捷克、丹麥、芬蘭和日本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和札波羅熱鋼鐵廠都是美國援建的。其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鋼鐵公司的格里工廠為模型設計的,而其餘20個原有的鋼鐵廠也在外國的幫助下進行了技術改造。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30年代初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援建的新廠,而莫斯科和雅羅斯拉夫爾這兩個老廠則是得到了擴充,用新的外國工作母機全部重新裝備。這三個廠加上1940年開工的一個較小的莫斯科裝配廠,構成了二戰前蘇聯汽車工業。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於美國,再拆運至蘇聯的,約有80家美國廠商為該廠製造了所有設備,並由美國人及德國人在蘇聯加以組裝。哈爾科夫拖拉機廠也是由外國援建的,設備是德國和美國製造的,並由美國人擔任建設總工程師。在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方面,美國供應蘇聯飛機或飛機附件,並給予技術援助。
蘇聯除了在重工業方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外,同時在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例如,蘇聯的棉織品的生產是在德國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並由美國大通銀行提供資金輸入美國原棉。後來,蘇聯產棉集中地區土爾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擔任過巴拿馬運河建設顧問和美國農墾局局長的著名灌溉工程師戴維斯的幫助。戴維斯早在1913年就已經勘測過灌溉中亞細亞的「飢餓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並建議俄國當局進行更深入的勘測和設計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請到莫斯科並被告知,他的計劃已在進行。他留下來,擔任蘇聯棉花總管理局的總顧問,負責中亞細亞灌溉計劃的整個工程。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蘇聯在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亦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人員和專家。「1936年蘇聯的一個文件報導,1932年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約有6800人,另一個蘇聯文件報導,約有1700名美國工程師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約有400-500名美藉芬蘭人在蘇聯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國人在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有730名美國工程師和專家於不同時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工作過。1933年前英國大都會——維克公司有350名建設人員在蘇聯工作。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前,蘇聯被排斥、孤立,很難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貸款。在1926年以前,蘇聯只從西方得到數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貸款,而且利率高達15%-20%。危機發生以後,1929年英國開始實行對蘇出口的信用保證制度。1930年,義大利提供國家擔保對蘇2億里拉的貸款,1937年又增加至3.5億里拉。德國、瑞典、丹麥、挪威大都提供了這類信貸。1935年,蘇聯從德國獲得它歷史上得到的第一筆財政貸款,期限5年,利率僅6%。1936年英國給予蘇聯的一筆貸款利率又下調為5.5%。1939年8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又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貸款給蘇聯以進口德國的設備。莫洛托夫說:「這種協議對我們有利,因為它的信貸條件(7年期限)使我們能夠訂購到我們迫切需要的、額外的大量設備。」〔1〕(p.3)這些信貸的獲得解決了蘇聯進口設備的資金問題,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C.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有哪些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
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
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
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D.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五大成就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E. 蘇聯二十年代工業化建設主要成就
①一五計劃:開始時間:1925年12月,標志:聯共(布)「十四大」召開,總方針: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
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
②二五計劃:
1928年起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到1932年。成就:
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第聶伯河水電站;哈爾科夫拖拉機廠和車床廠;高爾基汽車廠;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
三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建成——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和札波羅日鋼鐵廠。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烏拉爾、克拉馬托爾斯克、新契爾克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重型機械製造廠。
高爾基和莫斯科兩個汽車製造廠。
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庄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F. 蘇聯為了實現工業化先後採取了什麼措施有什麼成就
(2019·黃石)在第二次世果大戰中,蘇聯武器裝備全面更新。蘇制C-2克超過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強擊機等新型武器都有極大地發展,其主要原因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G.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蘇俄放棄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又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它的出現同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基本適應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它曾使蘇聯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蘇聯真正推進工業化是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步.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4. 蘇聯政府抓住時機正確決策。
5.蘇聯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第一,成立專門機構,加強領導;第二,自1930年以後,蘇聯將租借外國企業的方式,改為以技術援助為主,購買成套設備或招請外資包建的方式;第三,在外國建立貿易機構和銀行等,以這些機構作為引進技術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第四,請外國公司設計工廠或聘請外國專家作為顧問,進行咨詢或現場指導;第五,廣泛派出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出國考察和學習,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或搜集技術情報;第六,建立情報機關,系統地搜集整理外國的經濟和技術資料.
3.西方國家對商品和資本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