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清代

成果清代

發布時間:2020-12-20 06:44:13

㈠ 明朝的發明成果很發達,為什麼清朝就不行呢

首先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清朝閉關鎖國,不願意與外國交易往來,清朝的統治者盲目自大,看不起外來國家,認為天朝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且清軍當時奪得天下太容易了,驕傲自滿。反觀明朝,鄭和下西洋,與外來各國交好,把大明王朝的科技、物資帶到了西洋各國,並帶回了許多特產、種子之類的。明朝國力可謂是強極一時。

國家的強盛還是跟外交有著極大的關系的,一個國家不可能一直領先於世界,要虛心學習,古代就有絲綢之路,與外國往來,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鄭和下西洋,這些都是國家外交。反觀漢朝、唐朝和明朝當時也是非常強盛的。

㈡ 清朝在各個領域都有哪些成就

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版外貿易。清朝科權技在醫學、地理、建築、農學、鐵路取得的成果顯著。清朝的文化事業成功輝煌。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著我國古典小說最高水平。《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清朝的京劇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清代的繪畫水準很高。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

㈢ 明朝和清朝成就對比

1,文化思想

明朝的哲學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是中國出類拔萃的時代,僅次於春秋戰國,清朝除了個別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在哲學、思想、文化等領域是全面的大倒退。

2,制度建設

明朝的制度建設走過了明顯的初創期、穩定期、發展期和變質期等幾個階段,最後走向全面崩潰,明朝的制度其實是孕育了新的發展方向,明末全社會處於一個制度大變革的前夜。清朝整合了明朝失敗的教訓,用最簡單的愚民政策,實行全面的高壓統治,使國家趨於穩定。

3,經濟發展

客觀的說,清朝的經濟要比明朝更發達。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發展了農業和商業,這方面清朝要比明朝更為出色。不過明朝出現的私營工業在清朝被全面取締,預示著中國必定會落後世界發展的潮流。

4,科技成就

明朝的科技成果是中國歷史上進步最快的時期。清朝科技雖有成就,但是從清初漸漸落伍。也沒有讓科技知識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個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

5,對外交流和國際影響力

明朝七下西洋:為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清朝: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㈣ 清代是如何反映清儒治經成果的

清代考來據學在考訂經書、名物訓詁、自音韻字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不僅對前代注經典籍作了大量整理工作,同時遍注群經,「十三經」在清代皆有新疏一種或數種,清代經學方面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道光間,阮元編的《清經解》1400卷,選書180多種;光緒間王先謙編的《續清經解》1430卷,選書209種,可大致反映清儒治經的成果。

㈤ 清代長篇小說取得怎樣的成果

清代長篇小說擁有廣泛的讀者,始終很興旺。明末清初出現的大量才子佳人小專說,也是晚明小說一個方面屬的延續,但這裡面沒有什麼傑出之作,只是些套路化的娛樂性讀物。一些歷史傳奇小說,如《水滸後傳》、《說岳全傳》等,則較多受到正統意識的影響。到了清代中期,沿著《金瓶梅詞話》的寫實傳統,終於出現了中國小說史上兩部偉大的作品——《儒林外史》和《紅樓夢》,這是清代文學了不起的收獲。《儒林外史》對於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對於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的靈魂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它的「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藝術手法,使它成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紅樓夢》則通過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由盛而衰的故事情節,深刻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必然沒落的歷史命運。在藝術上,這兩部小說對人性復雜性的理解之深刻、描摹之細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㈥ 列舉幾個中國清代的科技成就

公元1688年,清代陳淏(hao)子(約公元1612-?)著的《花鏡》記載
了三百多種花木果樹的品種和栽培方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園藝專著。陳
子總結了勞動人民與自然界斗爭的經驗,指出通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植物
的特性,強調"人力可以奪天功"(卷2)的思想。
公元1776年,清代齊倬(zhuo)(生卒年代不詳)為楊屾(shen)的
《修齊直指》所作的注中,記載了陝西農民以小麥、穀子和蔬菜等套種,
達到一年三收或二年十三收的方法。這些技術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民的高度
智慧和創造性。
清代吳其浚(公元1789-1847年)著有《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其中
收載植物一千七百一十四種,分谷類、蔬菜、山草、隰草等十二類,記述
了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產地和用途,並附有插圖,還考訂了古今名稱
的異同,力求名實相符。這是我國古代具有相當科學水平的重要的植物學
專著。
公元1759年,清代趙學敏(?-公元1803年)與民間"鈴醫"(走方郎中)
趙柏雲(生卒年代不詳)合作寫成《串雅》。這是醫學史上一部罕見的適
合廣大群眾需要的很有實用價值的著作。趙學敏非常重視鈴醫,認為鈴醫
接近群眾,能解決群眾的問題,"誰謂小道不有可觀者歟!"他強調用葯應
貫徹"賤"、"驗"、"便"的原則。公元1765年,趙學敏還著有《本草綱目拾
遺》,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補充和訂正。
公元1830年,清代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寫成《醫林改錯》。他強
調解剖學知識對醫學的重要性,堅持革新,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到墳地
和刑場觀察屍體內臟,繪成二十四幅人體解剖圖《親見改正臟腑圖》,收
載於《醫林改錯》中,對過去的人體解剖知識的一些不確切之處作了校
正,為我國解剖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公元1644年,清初頒行《時憲歷》,改平氣為定氣,是歷法的又一次改
革。《時憲歷》一直施行到清末。
清代平民天文學家王錫闡(公元1628-1682年)著《曉庵新法》等十三種
天文學著作,獨立提出計算金星凌日的凌始和凌終方位角的方法等。王錫
闡尖銳地批判了脫離實際和唯心主義,並同外國傳教士否定我國古代科學
文化的謬說進行斗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消雹方法的國家。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
(公元1648-1695年)的《廣陽雜記》卷3中記載了我國甘肅地區人民用
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
清代黃履庄(公元1656年-?)發明"驗燥濕器",據記載這是靈敏度較高的
濕度計。他還製造過"驗冷熱器"(溫度計)。
據《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267載,公元1716年清代愛新覺羅·玄燁(康
熙)"常立小旗占風,並令直隸各省,凡起風下雨之時,一一奏報。見有京
師於是日內起西北風,而山東於是日內起東南風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統
一氣象觀測網的設想,也是世界上關於鋒面不連續的最早的發現。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消雹方法的國家。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
(公元1648-1695年)的《廣陽雜記》卷3中記載了我國甘肅地區人民用
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
清代黃履庄(公元1656年-?)發明"驗燥濕器",據記載這是靈敏度較高的
濕度計。他還製造過"驗冷熱器"(溫度計)。
據《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267載,公元1716年清代愛新覺羅·玄燁(康
熙)"常立小旗占風,並令直隸各省,凡起風下雨之時,一一奏報。見有京
師於是日內起西北風,而山東於是日內起東南風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統
一氣象觀測網的設想,也是世界上關於鋒面不連續的最早的發現。
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的《廣陽雜記》卷3中記載了南北不同地域的氣
候差異。他主張地理學的研究應打破舊傳統,要"詳於今而略於古",並且
進一步探尋"天地之故"(自然規律)。
公元1708-1718年,清初在全國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地測量,測定了六百
三十個經緯點,繪制了著名的《皇輿全覽圖》。在測量中已發現緯度越高
的地點子午線每一度的距離越長的事實,在實際上第一次用測量方法證明
了地球為扁橢球形,對解決當時世界上關於地球形狀的爭論產生重大影
響。《皇輿全覽圖》第一次記載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公元1755年,清代汪鐸辰(生卒年代不詳)著的《銀川小志》中記載了地
震發生前井水渾濁、群犬吠等前兆,表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地震
災害斗爭中已了解到許多地震前兆現象。
清代四川地區采鹽工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質學,初
步地掌握了地下岩層的分布規律,並找到了綠豆岩和黃姜岩兩個標准層,
它們至今仍為該地區勘探油、水的標准層。
公元1723年,清代梅瑴(jue)成(公元1681-1763年)等人編成《數理
精蘊》五十三卷,介紹西方數學以及我國古代數學的一些成就,是當時的
數學網路全書。
公元1774年出版的清代明安圖(?-約公元1765年)著的《割圜(圓)密
率捷法》,證明和擴充了用解析方法求圓周率的公式。明安圖還用他自己
獨創的幾何方法對三角函數展開式進行了研究。
公元十八世紀,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戴震(公元1724-1777年)校勘《周
髀算經》、《九章算術》等著作,對保存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作出了貢
獻。
清初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約公元1628-1662年)曾製造過放大
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有《鏡史》(已佚)。清代黃履庄也
曾製造過探照燈("瑞光鏡")(清·戴榕:《黃履庄小傳》,載張潮編:
《虞初新志》卷6)。歐洲公元1779年俄國人才製成探照燈。
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的《廣陽雜記》卷1中寫道:"磁石吸鐵,隔礙潛
通,……唯鐵可以隔之耳。"這是我國關於磁屏蔽的最早記載。
約公元1835年,清代鄭復光(生卒年代不詳)著《鏡鏡 (ling)痴》。這
是我國古代一部較有系統的光學著作,對物體的顏色、透鏡原理以及三棱
鏡、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製造有所論述。
公元1796-1820年間,清代女科學家黃履(生卒年代不詳)曾製造"寒暑
表"和"千里鏡"。"千里鏡於方匣上布鏡四,就日中照之,能攝數里之外之
影,平列其上,歷歷如繪。"即一種望遠鏡與取景器相結合的裝置,也就是
現代照相機的前身。
公元1678-1688年,清康熙時,靳輔(公元1633-1692年)和平民出身的
陳潢(公元1637-1688年)主持治理黃河,進一步發展了"束水攻沙"的治
河方針,收到顯著的效果。靳輔在《河工守成疏》中總結勞動人民治黃經
驗所提出的"放淤固堤法"是治黃工作中的創見,至今仍有實用價值。陳潢
經過對黃河上游的實地考察,提出了從上游根治黃河的卓越主張,但未被
採納。他還發明了測定河水流速流量的"測水法"。
公元1743年,清代胡定(生卒年代不詳)總結黃河上游勞動人民防止水土
流失的經驗,提出了在上游遍設谷坊以阻滯沙土的治黃措施。
清初工匠出身的雷發達(公元1619-1693年)和他的子孫七代,先後主持
了北京圓明園、頤和園、玉泉山、香山、北海和中南海等的規劃設計,為
我國古代建築作出了貢獻,被稱為"樣式雷"。雷發達曾用硬紙板製成可以
揭開房頂觀察內部結構的建築模型,這是我國以活動模型進行設計之始。

㈦ 清朝時期出現了一批具有總結性和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成果.這些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抓住重點!關鍵詞:「清朝」,「科學技術成果」
A李時珍明朝人!首先剔除
B徐光啟明朝末年,農政全書就是耕田總匯!
C宋兄,有一個明朝人!你對了!(天工開物好多插圖!你可以到圖書館借來看看,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連環畫!開玩笑...)
D通才沈括!玩穿越從北宋到清朝!

所以,選E!

你們歷史老師有趣!

㈧ 清朝的科技成就

1、清朝科技雖有成就,但是從清初漸漸落伍。也沒有讓科技知識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①醫學。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他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②地理。康熙時,曾組織人力對全國進行大地測量,經過三十餘年的籌劃、測繪工作,製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最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在這份地圖里第一次詳細地繪出了中國的新疆地區。
③農學。清代的農書約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兩朝為繁盛。有《欽定授時通考》《廣群芳譜》《補農書》等著作。
其中大型綜合性農書《欽定授時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歷召集一班文人編纂的。全書規模比《農政全書》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書,各省大都有復刻,流傳很廣,國際上也頗有聲名。
④鐵路。清朝末年,中國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個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了坡度,降低了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京張鐵路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力量修成的,在中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㈨ 清朝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學技術的成就 教案(二)
教材分析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世,也是我國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動盪時期。這一時代特徵反映在文化方面是出現了西學東漸、新舊交替的特點。西方的科學技術和資產階級思想學說,不斷地介紹到中國來,對中國的科學技術、思想教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不甘落後的科學家、進步的恩想家與文學家。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進步的文化事業受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壓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王錫闡和《曉庵新法》
清代著名天文學家王錫闡,寫出《曉庵新法》一書,發明了計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著作中指出一些西方天文學理論的缺點和錯誤。
二、吳其邊和《植物名實圖考》
王錫闡不迷信古人、洋人,勇於探索,取得了在世界上獨居一家的天文新成就。還有一位不迷信古人的植物學家也取得了被世界贊譽的新成就。這插圖在畫法上有什麼特色?畫的是植物的新鮮狀態,非常逼真;根、莖、葉、花全株畫下,全面反映了該植物的特徵,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並指出此圖選自《植物名實圖考》第4卷「蔬類」中。《植物名實國考》的內容和價值。(進而向學生介紹吳其浚的生平及經過30年努力的成書過程。講完後,指導學生劃出書上要點)吳其浚是清朝中期的植物學家;他編寫的《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植物1700多種,並附有精確插圖;這是一部開現代植物學先聲的專著;至今中外植物學家都很重視這部書中的插圖。
三、李善蘭。徐壽和華菏芳
剛才講了兩位科學家勇於探求、實事求是的精神,不人雲亦雲的獨立見解,從而取得了天文學和植物學上的新成就。在數學方面也不乏其人並有新特點,這就是西方科學技術不斷介紹到中國來。是怎樣介紹過來的呢?這段教材提到了哪些介紹西方科學技術到中國來的人?李善蘭是什麼人?他有哪些成就?①李善蘭是清朝傑出的數學家、翻譯家,著有《方圓闡幽》。②他與外國人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代數》等西方自然科學著作。③他在翻譯中創造了至今對中外還有影響的「代數」、「微分」、「積分」等代數學名詞和述語。為什麼說由於他們的翻譯,《幾何原本》才有了完整的中文本?(學生答後,教師指出)明朝徐光啟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只翻譯了此書前幾卷,故至此中國人才能看到這部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希臘古典數學名著的全貌。①徐壽和華骨芳:譯書;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製成木殼輪船《黃鵲號》。②徐壽對化學元素名稱的中譯時創造了「鋅」、「錳」、「鎂」等元素的中文名稱,沿用至今。
四、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西方的科學技術,加上中國科學工作者的愛國熱情、聰明才智和刻苦鑽研的態度,不僅製成了蒸汽機和《黃鴿號》,特別是中國人自己還修建了難度極大的第一條正式運營的京張鐵路。你們乘火車去八達嶺登萬里長城,是否發現了京張鐵路有什麼特點。①要鑽隧道,而且八達嶺的隧道長達1091米,其次是居庸關的隧道長367米。②列車要爬坡,兩個車頭,一拉一推,為確保列車安全,還有一條「人」字形軌道,降低了坡度。③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工程量極為復雜艱巨。而負責修建的是中國近代傑出的鐵路工程師後天佑。少年留美,勤奮學習,立志報國的學生時代及其成就:①灤河大橋是怎樣在英、日、德工程師採用各種辦法均遭失敗的情況下,由詹天佑主持卻按期出色地完成了我國這一座近代鐵橋,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②京張鐵路工程的艱巨,修建時資金少,機器缺,技術力量弱等重重困難,帝國主義者坐觀中國失敗,揚言「能修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生呢?」中國官僚中也有人說詹天佑膽大妄為,不自量力等冷言惡言的情況下,詹天佑如何抱定為國爭光的決心:「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團結全體員工以「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的要求,僅用了四年時間保證了全線通車。事實證明中華民族具有發展近代科學技術的聰明才智。①詹天佑是中國近代傑出的鐵路工程師。②1905年起他主持修築京張鐵路,出色地完成了居庸關和八達嶺兩處艱難的隧道工程,為了確保行車安全,他設計出「人」字形軌道,以減緩坡度。③1909年全線通車,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飛機設計師馮如
熱愛祖國,為國爭光因而刻苦學習並運用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的,除詹天佑修築鐵路外,還有設計製造飛機的馮如。(這是又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材料,為了感染和激勵學生,。首先由教師講述馮如的生平事跡。要突出幾點:①馮如12歲赴美當勤雜工,「日作營生,夜習西文,」立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振興中華的宏寐以百折不撓的精神研究飛機的成就及飛行情況。②拒絕美國人的高薪聘請,回國投人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最後要學生閱讀課文,並劃出要點)飛機設計師馮如,於1910年製成一架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10月,國際飛行協會舉行比賽,他駕駛自製的飛機榮獲第一名。

㈩ 清朝各方面的成就

我覺得你換個論文題目比較好!

閱讀全文

與成果清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