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川西成果

川西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5 12:22:37

① 蜀地人口稠密,被稱為天國,是因為良田萬頃,遠離戰亂嗎

《史記》「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在古代所說的「天府之國」,其實是指的關東平原。但是自從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以後,成都平原便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1.不受外擾,安心發展

川蜀之地,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天然的優勢。首先,中原想要入川只能夠自漢中而下。然而此地,易守難攻。北有秦嶺當道,東有三峽橫亘。西部是青藏高原,因此想要完全控制此地非常艱難。就像當年的釣魚城之戰,蒙哥大汗率領幾十萬軍隊,久攻不下。

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了三十六年。崖山之戰以後,王立決議不再堅持,隨後與三十六位同僚拔劍自刎。就單從沒有外援的一座四川孤城,可以堅守三十餘年而言,足可以看出巴蜀之地的富饒。否則,就單純的因為糧食問題,也早就堅持不住了。

所以,每當外界發生戰亂時,除非四川有人想要做大做強,否則輕易難以將戰火引到此地。「寧為盛世犬,不做亂世人」。戰火一起,人命就會如螻蟻一般卑賤。所以,不發生頻繁的戰爭,人口繁衍就會按照正常的規律進行。

② 漢代巴人的文化成就主要表現在

《華陽國志·蜀志》說:「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古蜀獲得天府陸海的美譽是不容易的,既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又有巴蜀先民累代的經營與開發。原來在西漢初以前,「天府陸海之地」是用來艷稱「關中」的,到西漢後期,西蜀的富庶程度逐漸超過關中,人們說到關中時反而叫做「郊野之富,號為近蜀」了。

「天府陸海」之稱是對巴蜀以農業為基礎的文明的特色的最好概括。

四川盆地,特別是川西平原的開發與繁榮是從水利開始,賴水利支撐的。成都平原是一個沖積平原,上古之時,河道不暢,洪澇成災,沼澤沮洳,原隰低卑。古蜀先民從岷山向平原遷徙,首要的任務是排澇排水,疏通河道,尋找安全的居住環境與適宜的農耕地。而這首先就要對川西平原水患的源頭——岷江水系加以治理。幾千年來,巴蜀農業都是把治水事業放在首位,出現了大禹治水、鱉靈開金堂峽、李冰建都江堰開成都二江、文翁治沱開湔江,和高駢改府河道這五次治水事業的高峰。加上近年來治理成都府河和南河的綜合整治工程,一共是六次高峰,這充分體現了水利對於巴蜀農業發達的極端重要性。

西蜀是夏禹文化的起源地,中華民族古代最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即生於陽山,出於西羌。《史記·六國年表序》說:「禹興於西羌」。諸多史籍都記載禹生於汶山郡廣柔縣的石紐,傳說其母有萃氏女修己因吞神珠薏苡感孕剖脅而產禹,故其地名刳兒坪。今北川縣、汶川縣和理縣乃至都江堰市的龍池都有「石紐」和「禹穴」的紀念地。北川縣禹里羌族鄉有石紐山,上有漢隸「石紐」二字石刻,傳為揚雄所書。楷書「禹穴」二字為唐李白手跡,篆文「禹穴」不知書自何人。汶川縣飛沙關也有「石紐山」紀念地,刻有「石紐山」三字石刻,字跡蒼勁古樸。山上有刳兒坪岩洞,刻有「禹跡」兩字。在理縣的汶山寨也有石紐山,懸岩絕壁上刻有「石紐山」三字。總之,在汶山郡的范圍內有很多大禹出生的紀念遺跡分布。

禹娶於塗山氏,在巴蜀安了家。在四川盆地內,現有兩個塗山。一是重慶市巴縣的塗山,一是理縣通化的塗禹山。雖不可確指,但說明了西羌人的夏禹部族與土著塗山氏部族聯盟的形成。

大禹治水是從岷江開始的。「峨山導江,東別為沱」,是大禹治水的方略。先治岷山,「隨山而導之」,「然後循水而導之」,「以察地勢之高卑而蓄泄之」(《崔東壁遺書·夏考信錄》)。疏導岷江,分別其支流向東泄洪,叫做「東別為沱」。這種辦法在岷江試驗成功了,就推向了全國,擴及九州。禹可以說是山與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第一人。

開明氏鱉靈治水、開金堂峽是第二次高峰。杜宇望帝時,岷山及其支脈玉壘山發生大洪水,望帝無法治理,特請其相鱉靈治水,決開玉壘山,鑿開金堂峽,用「東別為沱」的辦法使洪水進人沱江。鱉靈治水成功,杜宇只好讓位於鱉靈,是為開明。

近年的考古成果證明,古蜀治水工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開始了。如成都方池街和成都軍區第三招待所遺址的籠絡卵石埂護岸工程,撫琴小區和指揮街遺址的木樁排列壩體工程,都是古蜀治水事業的先聲,先民累代勞作的業績。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蜀先民治水的最偉大的成果,是世界水利史上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是世界水利工程中歷時最悠久、設計最巧妙合理、灌溉面積最大、使用時間最長而又連綿至今、綜合效益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這項工程是由蜀郡守李冰領導的,大約在秦昭襄王時期。他勤於王事,卒於任所,死後葬於他治理過的洛水即石亭江出山水口高景關之側,今什邡洛水鎮章山有他的墓園。1974年從都江堰渠首魚咀外側江底挖出一尊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所造的李冰石象,表明對李冰的崇敬並視為江神是從秦漢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都江堰渠首樞紐工程以都江魚咀,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部分為主幹。魚咀的作用是分流引水,控制岷江由峽谷進入平原的咽喉。在平原入口處江心河床上用竹籠盛石累成形同魚咀的沙洲長堤,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內江用途是引水灌溉,流出都江堰後變為平原上多支分流的扇形水系,起著最主要的灌溉作用。外江則用於排洪,其水部分流入沱江。緊接魚咀之後是金剛堤,堤的尾部築有飛沙堰,它的作用是泄洪排洪。距飛沙堰200米處是寶瓶口,是由人工開鑿出來的「離堆」,控制內江流量,使其內江進水量恰可供下游灌溉之用。如內江水量過大,則寶瓶口可起控制抬高水位的作用,使水越過飛沙堰泄人外江,保持水量的平衡。飛沙堰還起著利用江水直沖離堆而產生的橫向漩流的力量自動橫向排沙,向外江方向排出洪水中大量沙石的作用,據測算最多時可自動排出沙石98%。蜀中先民創造的這一水利工程的奇跡,是使得內江和寶瓶口以下渠道不致被沙石淤填,使得都江堰渠首工程不需用大量人力清淤就可以連續使用數千年的重要保證。為了觀測水位,李冰立了三個石人於水中,「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水經注·江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則。李冰還採用了竹籠裝石技術作為築堤護岸實施歲修的手段,這種以多層竹籠卵石來減輕水勢的以柔克剛辦法一直使用了兩千多年。為調節內外江流量的合理分配,李冰還發明了榪杈與羊圈調節水量的技術,這種技術也一直使用了兩千多年,起著水閘的作用。據傳李冰根據治水經驗還總結出了都江堰維修原則的「深淘灘,淺包堰」的六字訣,至今惠益成都平原水利系統。後人將六字訣發展為治水三字經60字,刻在紀念李冰的專祠二王廟的牆壁上,這是兩千多年治水經驗的結晶。

成都二江(府河和南河)是成都城市的生命線,是成都文化萌芽和濫觴的搖籃,其開穿治理成功也是李冰的功勞。《史記》載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司馬遷盛贊他引水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直到今天,都江堰灌區已擴大到一千萬畝以上,都江堰和二江還仍然是成都城市生態、生產和生活的命脈。因其嘉惠後人,對城市起著因水而生、因水而榮的巨大作用,二江被歷代文人贊譽為「錦江」。

後人為紀念李冰及其子二郎治水的功勞,在都江堰修建有「二王廟」,在四川各地建有「川主廟」,把李冰尊奉為「川主」。今阿壩羌族地區有二郎為羌王的傳說,李冰父子也可能是羌人,至少都江堰的修建是羌族與漢族先民聯合開發的結果。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促成了巴蜀地區秦漢時期農業的高度發展,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又在灌口分流,實施分內江水為蒲陽河,灌溉今天彭州一帶土地的水利工程,擴大了都江堰的灌溉面積,灌口也因春耕時需水如金,被叫做「金灌口」。漢代的成都平原由於灌溉的保證、鐵器的使用等因素的綜合作用,農業生產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農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水稻畝收可達30 斛至50斛,大約相當於今天畝產780斤至1160 斤,而當時全國中等土地種栗,一般僅得三、四斛,其糧食畝產量僅為成都平原的十分之一。

在漢代四川畫像磚上,對於農業生產有生動的反映。再加各種陶俑和陶塑,則是巴蜀園藝、畜牧、家畜、養魚等副業發達的文化反映。這與《華陽國志》說:巴郡「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蜀郡「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的文獻記載,正可互相印證。

巴蜀農業在唐宋時期仍保持著「天府之國」的地位,享有「揚一益二」的美譽。唐人陳子昂說:「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寶,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在唐代,劍南西川是全國諸州中最富庶的地區,是唐朝的重要財源地,在安史之亂之後,劍南西川和東川的稅收財賦占唐朝國庫收人的三分之二,可見其在全國經濟中佔有的重要地位。說它是聚集了天下珍寶的「國家之寶庫」,是「人富粟多,可兼濟中國」的糧食基地,應該不是虛譽。宋代的巴蜀農業發展程度不低於唐代,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稻米產區「蜀地膏腴,畝千金,無閑田以葬」,(《宋史》卷344 (王覿傳》)。南宋時期,川峽四路負擔全國軍糧總數的三分之一,僅由此就可見巴蜀糧產之豐富,府庫之充溢。

唐宋時期,都江堰水利系統進一步完善和擴大,灌溉面積比秦漢時大大增加,並增修了不少新渠。最著名的渠系有:唐玄宗時,益州長史章仇兼瓊在新津西二里修通濟渠,經120里至眉山入岷江,擴大灌田面積1600 頃。唐禧宗乾符年間,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改府河道,在九里堤修縻棗堰,把郫江水由城南東流改為城北東流,轉南與流江會合,形成「二江抱城」 的格局。為利農桑,又將「負郭丘陵悉平之」。今成都城西北府河以北地帶就是那時夷為一望平川的。到宋太祖時,成都知府劉熙古重新整治九里堤和縻棗堰,既防水患,又有「沃野之利」,蜀人為此建「劉公祠」來紀念他,把九里堤稱為「劉公堤」,後世誤為「諸葛堤」。蟆頤堰是唐宋時可灌眉山、青神農田7萬余畝的一條名堰,又叫蟆頤津。南宋嘉定年間,眉 州知州魏了翁曾主持修復蟆頤堰。都江堰在歷史上有過多種名稱,到南宋 時才正式有了「都江堰」之名,其水系經過整理已有三大派三大流,使川 西農田一直得以保持穩產高產的水平。

經濟作物在唐宋時有新的發展,甘庶、荔枝、茶葉、葯材、柑桔等是 巴蜀著名的物產。杜牧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名句, 寫的就是楊貴妃在長安要吃涪州城西五十里荔枝園產的鮮荔枝的故事, 當時成都、江州、戎州、瀘州均產荔枝,聞名全國。甘庶生產的庶糖已成 為巴蜀向朝廷的「土貢」。遂州還生產冰糖,當時稱為「糖霜」,遂寧人王 灼有《糖霜譜》專門記述遂州甘庶生產的經驗。唐宋時的巴蜀是全國著名 葯材產地,其中彰明(今江油縣)是馳名全國的附子生產基地,楊士惠專 門寫有《附子記》記述彰明附子生產情況。柑桔種植遍及四川盆地,以川 東北果州(今南充)、利州(廣元)、梓州(三台)所產最為有名。園藝名 產則以彭州所產牡丹為最,號「天彭牡丹」,陸游專門寫了《天彭牡丹 譜》,稱彭州牡丹「近百種」,「紅花最多」,以「狀元紅」為第一。據《成 都記》說:「彭州牡丹在蜀為第一,故有小洛陽之稱。天彭謂之花州,牛 心山下謂之花村。」至今,彭州市丹景山牡丹仍為全川第一,每年都舉辦牡丹花會。

因四川盆地丘陵和山地甚多,巴蜀先民很古就開始修築梯田。漢代畫像磚里有水稻梯田模型,說明梯田在秦漢時已是巴蜀人在山區種水稻的一種重要方法。宋代巴蜀人叫梯田為「雷鳴田」。這個名稱有兩種來源,也反映了梯田的兩種類別。一種是說「雷鳴田,蓋言待雷鳴而後有水也」。就是靠春雨雷鳴養水的冬水田。另一種則是引用山泉水層層灌溉的雷鳴田,因其高田水層層流人低田而響聲似雷鳴而得名。范成大在川東所寫的詩句:「人間只見秧田潤,喚作蟠龍洞里泉。」「舊雨雲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鳴。」就是寫的山泉雷鳴田。

林盤是川西平原農家一大特色。川西農家村落甚小,更多的是單家獨戶,門前流水,舍南舍北則為茂林修竹環繞,茅屋掩映於竹林之中,故范成大說川西「家家有流水修竹」。川西稱這種流水修竹之家為「林盤」。每家擁有「林盤」一座,既美化環境,又是副業手工業的原材料。這種林盤特色至今仍在川西各地保持著,正如范成大在《吳船錄》中所描繪:「一路江水分流,入諸渠皆雷轟雪卷,美田彌望」,「流渠湯湯,聲震田野,新秋勃然郁茂」,「所謂岷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

③ 中國石化西南油氣田在四川勘探獲得幾項新成果

中國石化西南油氣田著力提高油氣勘探質量、全力抓好高效勘探,不但預計能全面完成全年的儲量任務,而且在四川地區取得五項突出的勘探新成果,川西海相油氣勘探再獲新發現;南北向構造下沙溪廟組油氣勘探獲得新發現,隆興1井在沙溪廟組測試日獲產5.5萬立方米;閬中地區須家河組油氣勘探取得新進展。星101井在須家河組四段、三段測試均獲得工業氣流,在須四段測試日產量達17.5萬立方米;川西南井研-犍為探區頁岩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金頁1HF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組喜獲日測試產量5.95萬立方米,首次實現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寒武系頁岩氣勘探的重大突破;威頁1井、永頁1井在龍馬溪組鑽遇大厚度優質頁岩,勘探突破前景明朗。

④ 西南油氣田在川勘探獲得哪些新成果

西南油氣田著力提高油氣勘探質量、全力抓好高效勘探,不但預計能全面完成全年的儲量任務,而且在四川地區取得五項突出的勘探新成果,川西海相油氣勘探再獲新發現;南北向構造下沙溪廟組油氣勘探獲得新發現,隆興1井在沙溪廟組測試日獲產5.5萬立方米;閬中地區須家河組油氣勘探取得新進展。星101井在須家河組四段、三段測試均獲得工業氣流,在須四段測試日產量達17.5萬立方米;川西南井研-犍為探區頁岩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金頁1HF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組喜獲日測試產量5.95萬立方米,首次實現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寒武系頁岩氣勘探的重大突破;威頁1井、永頁1井在龍馬溪組鑽遇大厚度優質頁岩,勘探突破前景明朗。

⑤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認識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統地劃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緣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及弧形構造體系等,各構造體系之間形成斜接,反接、疊加及穿切等復合聯合關系,構造體系演化具四大明顯特徵;第一古構造體系控制構造-沉積遷移作用;第二構造體系疊加復合作用;第三構造體系差異性,即:同一個構造斷裂帶兩端活動性及強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2)深化了單一構造體系或多構造體系的復合控油源區及生、儲、蓋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疊統及侏羅系油氣區主要受控於華夏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作用。

3)建立了3種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新華夏構造體系與緯向構造體系聯合控制廣福坪氣田模式;②反「S」型構造體系控制下的永宜氣田,石油溝-東溪油氣田及相國寺氣田等;③緯向系與經向系聯合作用下形成納敘氣田。

4)總結了四川盆地油氣分布規律:①各時代古隆起控制油氣田分布,如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江油-綿竹等古隆起及周圍是油氣田分布重要地區;②各時代區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氣分布,如震旦系與寒武系、寒武系與奧陶系、奧陶系與志留系、志留系與泥盆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等,這些區域性不整合面經歷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鹽岩縫、洞、孔儲集體,有利於油氣富集成藏;③沉積相控制油氣田分布,如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和侏羅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疊系的礁灘相,均是油氣田分布有利地區(帶);④多期不同方向應力作用形成多組裂縫是油氣有利聚集地區(帶)。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氣勘探有利地區和勘探方向:①5個古隆起及周圍地區(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及江油-綿竹);②石炭系-中三疊統碳酸鹽岩礁灘相帶;③上三疊統和侏羅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體區;④多個區域性不整合面碳酸鹽岩縫、洞、孔發育層(帶);⑤各時期多應力方向形成的多組裂縫區(帶)是油氣聚集的重點,如川西和川中須家河組。

1.2.2 創新點

1)首次系統地劃分了盆地及周緣地區構造體系類型,即華夏構造體系、緯向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系及弧形構造體系及其復合、聯合關系。

2)首次恢復了在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各時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擠壓、克拉通盆地、石炭紀-中三疊世克拉通內坳陷盆地、晚三疊世-新近紀前陸盆地。

3)建立了3類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緯向和新華夏體系復合型;②反「S」型;③緯向構造體系與SN向構造復合型。

⑥ 甘南旅遊業的預期成果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南)屬於中國的特殊地區,從旅遊角度看為特種線路,景點分散,沿途路況、食宿條件較差,旅途艱苦,參團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並作好吃苦的心理准備。不要抱有優越感,要容納藏族同胞的種種不足,如抱著挑剔或享受的心態,建議不要參加。
1、甘南,川西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早上凍死,中午曬死」,所以一定要注意准備衣服。由於是草原,丘陵地貌一下雨雪便道路泥濘,所以雨靴可帶來方便,不可穿涼鞋。另外,一定要有帽子,可防紫外線照射,還應備有晴雨傘,防曬霜,太陽鏡。紀實題材比風光題材多這里的色彩對比強烈,所以這一地區宜拍攝彩色照片。高原天氣多變,常有風雨驟至的時候建議多帶幾個塑料袋,用來保護設備。拍風光講究拍取異常天氣時的景象,若遇風雨雪霧天,正是時機不要錯過。在九寨溝,黃龍景區宜用感光度低,顆粒細膩的膠片,而且要用三角架。葯品:抗感冒葯,胃腸葯和外傷葯。還建議備一種抗高原反應葯:高原紅景天。
2、遊客如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哮喘、肺病、呼吸系統疾病、嚴重糖尿病和貧血等疾病,以及醫生認為不宜進藏或高原者不能參團,如隱瞞病情,後果一切由遊客自身承擔,旅行社不承擔任何連帶責任;
3、甘南地區的民風深受藏族宗教影響,有些現象和習慣,不能以城市人的心態標准來衡量和看待。請記住不要離團去觀天葬,偶有不慎,就會觸怒當地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4、藏族寺廟建築風格獨特,遇上節日,藏族人衣著更是華麗,色彩繽紛,這些都是攝影的好題材,取景前要注意:一般寺廟的外圍建築可以隨意拍攝,但殿堂內是嚴禁拍攝的,有些地方則註明付款拍攝,請勿偷拍。攝影人物也要小心,藏族人未必都喜歡被人拍攝,為免不必要的麻煩,取景前最好先打個招呼。
5、藏族人不喜歡隨地吐痰,不喜歡被人摸頭搭肩,不喜歡大聲喧嘩;車站等地點小偷較多,外出小心財物,不要隨便施捨,否則可能不易脫身。當地治安算是不錯,但若在偏僻地方或夜間外出應結伴同行,不要單獨行動,不要掉隊和離團。
6、在藏區,政治問題是十分敏感的,無論在任何場合,都不宜討論政治問題。
7、參加人員應充分考慮到自身身體狀況、人為或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對旅行活動(包括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影響,承諾在不增加旅行社和同伴負擔的情況下參與本次活動。
8、參加人員應自備錢款、衣物、葯品、食品及其他可能需要的應急物品或工具,並在出發前辦理完畢旅遊險或人身意外傷害險的投保手續。
9、參加人員應保管好自己的所有隨身(或隨車)物品,承擔自己物品(包括車輛)丟失或損毀的責任。
10、參加人員應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旅行途中,參加人員因個人行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責任自負。若由此給同伴造成損失,行為人應負賠償責任。

⑦ 試述漢代巴蜀文化的輝煌成就

農業蜀漢政權控制下的益州地區,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面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前兩個部分自戰國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以後,劉焉、劉璋父子先後領益州牧,統治益州本部;而漢中則在道教首領張魯的控制之下。那時,中原大亂,益州獨安,故而流民不斷遷入。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關中隴右)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在劉備規取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

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護一個水利工程,可謂前無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對農業生產的命脈——水利設施的重視。由於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現一片繁榮景象。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今德陽)、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工商業
在蜀漢農業發展的同時,工商業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業方面,以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劉備剛定益州,立即實行鹽鐵專賣,把這兩個「利入甚多」的部門抓到政府手裡。為此,設置鹽府(或曰司鹽)校尉,下設鹽府典曹都尉,掌管鹽業。蜀中素來富有井鹽、鐵礦資源。史載,蜀地「家有鹽泉之井」,臨邛的井鹽,「一斛水得五斗鹽」,產量不低。至於臨邛的鐵冶歷史,更可追溯到漢代。蜀漢政權設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和武器製造。鹽鐵官營,不僅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鹽、鐵之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上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發達時期。劉焉、劉璋父子治蜀期間,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否則,劉備據有益州之初,就用現成的蜀錦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像了。到諸葛亮治蜀時,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晉左思《蜀都賦》形容其繁盛狀況是:「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織錦業的規模和產量提高了。
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終蜀之世,錦和其他絲織品的產量一直較高。以至蜀亡之時,庫存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錦、綺都是名貴而技術要求極高的絲織品,能生產如此之多,充分顯示出蜀國手工業生產的昌盛和發達。據專家考證:「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蜀中工業之盛,較之中原各地,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農業生產是手工業生產的基礎。蜀漢手工業的繁盛狀況,反過來說明了諸葛亮及其繼承者治理蜀國,的確卓有成效,農業及整個社會經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⑧ 關於田園風光的資料

田園風光泛指風光自然的鄉村,等同於田園風格。

現代居室中的田園風格設計當然倡導「回歸自然」,只有結合自然,才能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獲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園風格力求表現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

而這樣的自然情趣正好處於現今人們對於人類城市擴張迅速,城市環境惡化,人們日漸互相產生隔閡而擔心的時代。迎合了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關心、回歸和渴望之情。所以也就造就了田園風格設計在當今時代的復興和流行。

(8)川西成果擴展閱讀

關於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1、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作者】范成大【朝代】宋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譯文

白天在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2、過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⑨ 56個民族

只要在網路上鍵入一個個民族的名稱就可以了

或者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⑩ 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境內東南部的岷江兩岸,是阿壩州的南大門。縣城—威州鎮,居縣北部雜谷腦河與岷江交匯地,海拔1326米,距省會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馬爾康204公里。縣境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

全縣現轄六鎮七鄉(六鎮:威州鎮、漩口鎮、水磨鎮、映秀鎮、綿虒鎮、卧龍鎮。七鄉:克枯鄉、龍溪鄉、雁門鄉、草坡鄉、銀杏鄉、三江鄉、耿達鄉)。2005年,全縣總人口106119人。

汶川縣是羌、藏、回、漢各族人民相交會融合的地帶,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自1963年恢復建縣至今,全縣轄6鎮8鄉,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岷江縱貫縣境西部地區,長達88公里,主要有雜谷腦、魚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積1429平方公里。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48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現已開發100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富足,旅遊資源更是別具一格,擁有卧龍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旅遊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綉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卧龍就在縣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

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葯污染IPM示範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餘座,裝機容量達100餘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遊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幹,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路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文化教育事業快速向前推進。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閱讀全文

與川西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