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債權轉讓評估

債權轉讓評估

發布時間:2021-08-15 03:46:27

『壹』 債權轉讓什麼意思

債權讓與別名又稱債權轉讓,是指債的關系不失其統一性,債權人通過讓與合同將其債權轉移於第三人享有的現象。債權讓與,是指不改變債權關系的內容,債權人通過協議而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的行為。其中,饋權人稱為讓與人,第三人稱為受讓人。

(1)債權轉讓評估擴展閱讀:

一、相關特徵

1、債權讓與具有非要式性。

債權人與第三人就讓與債權意思表示一致,債權讓與合同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以外,無須履行特別的合同的形式,債權讓與合同是否作成書面形式,不影響其效力。對已經作成債權證書的債權進行讓與,雖須交付債權證書,但該行為屬於履行附隨義務而非債權讓與的成立要件。

2、債權讓與具有無因性。

債權讓與是基於各種原因而產生,可能基於買賣、贈與,也可能是代物清償,但不論其原因為何及其有效與否,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並無直接影響。這就是債權讓與的無因性。該無因性,其目的在於保障債權流轉的安全性,以及善意受讓人的利益。

3、債權讓與是處分行為。

債權讓與是將債權作為一項財產進行處分,所以要求讓與人就債權必須具有處分許可權和處分能力。無處分權人讓與他人債權除非經債權人追認,否則,其行為無效。

二、債權的構成條件

債權既然為民法上權利的一種類型,根據債權侵權行為三要件說,債權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損害、因果關系與過錯。

只是由於債權相對性帶來的非公示性以及第三人侵害債權的非直接性,學者們在討論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時,標准比侵害物權時要嚴格得多。這主要體現在對行為人過錯的認定方面。

『貳』 最高院如何認定債權轉讓

關於「債權轉讓」,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出過七個判決,其中三個涉及不通知債務人的法律後果,一個涉及債權受讓不得超范圍,其餘與金融機構剝離不良資產的相關。
根據《合同法》第80條第1款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最高院司法判例卻明確告訴我們,事情不是這樣的。轉讓債權的通知未及時履行,只能作為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權利,而並不影響債權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所謂「債權轉讓」就是讓與人喪失其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而由受讓人取代成為新債權人,通知債務人的目的是使債務人清楚地知道,原債權已經轉移而已。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二終字第200號某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中,甚至可以看出:原債權人履行通知義務可在嗣後法庭審理中以現場通知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可以在訴訟中當庭通知受讓人,即完成通知義務。
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4)民二終字第212號某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表明,債權人轉讓債權,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抗辯權。也就是說,雖然原債權人與新債權人的交易達成,但債務人可以不向新債權人履行義務,理由是原債權人未通知。
由於合同的相對性,債權轉讓後,合同效力只及於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債權受讓人不得超范圍行使權利。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322號某市政府與某投資公司等借款合同糾紛案中,明確非合同當事人不對本合同承擔權利義務。
最高院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即使未通知,也傾向於認可轉讓行為有效,但是受讓人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人可以以未通知為由進行抗辯。總體而言,最高院的觀點傾向於保護交易流轉,盡量認可債權轉讓合同效力,限制債務人部分權利。

『叄』 最高人民法院是如何認定債權轉讓的

關於債權轉讓,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出過七個判決,其中三個涉及不通知債務人的法律後果,一個涉及債權受讓不得超范圍,其餘與金融機構剝離不良資產的相關。
根據《合同法》第80條第1款規定: 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在合同實踐中,有的法務人員和律師朋友認為,既然法律規定未經通知,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那就說明交易沒有完成,應該返還並恢復原狀。最高院司法判例卻明確告訴我們,事情不是這樣的。轉讓債權的通知未及時履行,只能作為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權利,而並不影響債權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所謂債權轉讓就是讓與人喪失其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而由受讓人取代成為新債權人,通知債務人的目的是使債務人清楚地知道,原債權已經轉移而已。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二終字第200號某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中可以看出:原債權人履行通知義務可在嗣後法庭審理中以現場通知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可以在訴訟中當庭通知受讓人,即完成通知義務。
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4)民二終字第212號某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表明,債權人轉讓債權,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抗辯權。也就是說,雖然原債權人與新債權人的交易達成,但債務人可以不向新債權人履行義務,理由是原債權人未通知。
債權轉讓合同效力只及於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由於合同的相對性,債權轉讓後,合同效力只及於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債權受讓人不得超范圍行使權利。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322號某市政府與某投資公司等借款合同糾紛案中,明確非合同當事人不對本合同承擔權利義務。同理,平台如果不是借貸合同的主體,對合同內容不承擔法律責任。
總體而言,最高院的觀點傾向於保護交易流轉,盡量認可債權轉讓合同效力,限制債務人部分權利。債權轉讓的穩定性被最高司法機關認可,保存相關證據同樣重要。

『肆』 銀行以房屋設定抵押的債權轉讓,是否要經過評估、拍賣

肯定要評估的

『伍』 關於最高院如何認定「債權轉讓」

關於「債權轉讓」,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出過七個判決,其中三個涉及不通知債務人的法律後果,一個涉及債權受讓不得超范圍,其餘與金融機構剝離不良資產的相關。就互聯網金融行業而言,我們更關注前兩種類型判決的影響。
債權轉讓不通知債務人可以嗎?
根據《合同法》第80條第1款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在合同實踐中,有的法務人員和律師朋友認為,既然法律規定未經通知,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那就說明交易沒有完成,應該返還,並恢復原狀。最高院司法判例卻明確告訴我們,事情不是這樣的。轉讓債權的通知未及時履行,只能作為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權利,而並不影響債權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所謂「債權轉讓」就是讓與人喪失其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而由受讓人取代成為新債權人,通知債務人的目的是使債務人清楚地知道,原債權已經轉移而已。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二終字第200 號某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中,甚至可以看出:原債權人履行通知義務可在嗣後法庭審理中以現場通知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可以在訴訟中當庭通知受讓人,即完成通知義務。
那麼,債務人就沒有辦法制衡了嗎?
並非如此,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4)民二終字第212號某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表明,債權人轉讓債權,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抗辯權。也就是說,雖然原債權人與新債權人的交易達成,但債務人可以不向新債權人履行義務,理由是原債權人未通知。
債權轉讓合同效力只及於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
由於合同的相對性,債權轉讓後,合同效力只及於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債權受讓人不得超范圍行使權利。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322號某市政府與某投資公司等借款合同糾紛案中,明確非合同當事人不對本合同承擔權利義務。同理,互金平台如果不是借貸合同的主體,對合同內容不承擔法律責任。
總體而言,最高院的觀點傾向於保護交易流轉,盡量認可債權轉讓合同效力,限制債務人部分權利。對於互金行業和類金融行業而言,債權轉讓的穩定性被最高司法機關認可,但應當及時履行通知義務,就目前互聯網發達程度而言,在線通知可以做到。當然,留存相關證據,同樣重要。

『陸』 國有企業轉讓應收賬款還需評估么

目前我國市場交易中,盡管絕大多數企業的應收賬款是轉讓給銀行等信貸機構的,但應收賬款在非金融機構之間進行轉讓的行為已相當普遍。這引發了司法實踐中不同的認識:普通民事主體能否受讓應收賬款?筆者認為,企業應收賬款受讓主體日益多元化的現象應予正視,將企業應收賬款受讓主體資格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可以提高大量閑置資產的利用效率,從而避免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並引發法律風險。實踐中法院審理應收賬款轉讓案件,是選擇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債權轉讓規定,還是適用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貸款通則》的變相貸款規定,將導致判決結果大相徑庭。因此,如何科學界定應收賬款轉讓行為的法律性質,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一、應收賬款轉讓是債權轉讓的具體表現形式
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第4條規定,應收賬款是指權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貨物、服務或設施而獲得的要求義務人付款的權利,包括現有的和未來的金錢債權及其產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據或其他有價證券而產生的付款請求權。對於應收賬款的法律性質,學界的共識為金錢債權,即以交付一定數額金錢為標的的債權。作為債權具體形式的應收賬款,自然也可以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轉讓。應收賬款的轉讓主要包括兩種:出售及擔保形式作出的轉讓。從本質上來說,應收賬款轉讓是債權財產化後具體的用益方式。我國著名民法學者梁慧星教授認為應收賬款融資屬於典型的債權轉讓,是合同法上的制度。應收賬款的轉讓反映了債權人在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充分行使自身權利的法律特徵。西方法律世界經歷了漫長歷史演變達成上述共識。根據《國際貿易中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的規定,應收賬款轉讓人和受讓人雙方可以為任何法律主體,包括商人或消費者。因此,從更好地參加國際間的經濟往來及尊重私法自治等角度看,普通民事主體成為應收賬款的受讓主體是題中應有之義。
二、我國應收賬款法律調整從禁止到適度規制的歷史嬗變
隨著國家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市場對債權自由流轉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合同法第79條規定,除法律規定例外情形下,當事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至於第三人為何種法律主體法律並無明確限制。物權法的頒布,使得應收賬款轉讓制度更為完善。該法第223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應收賬款可以出質。根據《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第10條規定,將質權人分為單位和個人。也就是說,個人也可以成為應收賬款的質權人,並非只有金融機構才有質權人資格。這樣在應收賬款質押情形下,質權人在實現其質權時有可能成為應收賬款的權利人。
三、應收賬款轉讓並非變相借貸融資
我國企業之間不允許相互借貸是產生上述爭議的根本原因。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均未對企業間借貸的合法性及效力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禁止企業間借貸源自《貸款通則》第21條的規定,依據該規定,貸款人應當是金融機構,是指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中資商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城鄉信用合作社及其他經營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其第61條規定:「企業之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融資業務。」如果將應收賬款轉讓理解為「變相借貸融資」,則可以推導出受讓方必須是金融機構的結論。但應收賬款轉讓不只是一種普通的債權轉讓,更是一種獨立的業務,具有獨立的特點。應收賬款轉讓與變相借貸融資在主觀認識上存在明顯差別:從雙方的意思表示來看,應收賬款讓予方出於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或急於變現資金,受讓方則基於有利可圖(通常為一定的折扣),雙方的意思表示真實且對合法性有認識;而變相借貸融資則借著合法的法律形式,故意規避法律的禁止性規定,雙方對於變相借貸融資的違法性具有一定認識。此外,企業間的應收賬款轉讓與也民間借貸存在本質差別。應收賬款的轉讓本質上是一種債權的讓予承受的問題,而企業間借貸卻是信用融通的問題。應收賬款的轉讓通常是先存在一個債權債務合同,然後債權人將收款請求權轉讓給第三方。而企業間借貸通常是一方直接向另一方出借現金等資本。應收賬款轉讓與企業間借貸相比較,更具有安全性與合法性。再回到禁止企業之間相互借貸的問題上來,這源自於《貸款通則》第74條:企業之間擅自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對出借方按違規收入處以1倍以上至5倍以下罰款,並由中國人民銀行予以取締。但在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貸款通則》修訂徵求意見稿中,刪除了「企業之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融資業務」等條款。近年來的司法審判中對上述規定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正。由於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目前對企業之間相互借貸予以放開的呼聲比較強烈。
綜上分析,可以認為應收賬款轉讓是民法債權轉讓的具體形式之一。銀行等金融機構之外的民事主體,只要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均可成為應收賬款轉讓主體或受讓主體。我國立法應借鑒西方國家有關應收賬款轉讓的法律規定,從審慎金融監管的角度建立健全應收賬款轉讓主體法律制度。

『柒』 債權轉讓是什麼意思

債權轉讓抄,是指不改變債權關系的內容,債權人通過協議而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的行為。其中,饋權人稱為讓與人,第三人稱為受讓人。

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轉讓權利或者轉移義務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可以將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並轉給第三人。

(7)債權轉讓評估擴展閱讀

債權轉讓的特徵:

債權讓與具有非要式性。債權人與第三人就讓與債權意思表示一致,債權讓與合同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以外,無須履行特別的合同的形式,債權讓與合同是否作成書面形式,不影響其效力。對已經作成債權證書的債權進行讓與,雖須交付債權證書,但該行為屬於履行附隨義務而非債權讓與的成立要件。

『捌』 債權怎麼轉讓,債權轉讓流程有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項

1、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回除外:(1)根據答合同性質不得轉讓;(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2、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3、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4、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於債權人自身的除外。5、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6、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並且債務人的債權先於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

閱讀全文

與債權轉讓評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