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截止到2019年,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已達到多少個年頭
截止到2019年,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已達17年。2003年,中國與東盟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
東盟是東亞地區發展最快、最富競爭力、最有吸引力的地區組織之一。中國與東盟1991年正式開啟對話進程。在東盟11個對話夥伴中,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啟動自貿區談判,第一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
(1)中國與東盟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與東盟可成為維護和平與共同安全的更緊密夥伴。中方支持打造以東盟為中心,以國際法和規則為基礎,開放包容的亞太區域架構。
中國和東盟國家形成了「南海行為准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這是「准則」磋商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這充分表明,中國和東盟國家完全有能力共同維護好南海和平與穩定,完全有智慧達成一份各方共同遵守的地區規則。
中國與東盟可成為維護自由貿易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更緊密夥伴。我們願同東盟方一道,加快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堅定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共同維護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為地區乃至世界發展繁榮注入正能量。
B. 中國與東盟(先簡介一下組織
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國際性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勢發展,對我們開展對外交往與合作和推動我區的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十分有利。但是,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採取有效措施,擴大對外交往與合作,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揚長避短,提高「走出去」的成效。東盟各國充滿商機,但是「走出去」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我國農業、林業、機械製造、制葯、農副產品加工、采礦、水產養殖等產業具有相對優勢,中小企業有一定基礎。因此,根據東盟各國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環境,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應以我國的優勢產業和中小企業為主。
發揮友城渠道的作用,為拓展我國與東盟的合作出力,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工作。
我們應該更好地的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增加對社會各界各階層的了解,利用植根於廣大民眾之中的各種友好關系,為「走出去」多辦實事。
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是進入東盟的前沿;開中國-東盟博覽會,我國是永久舉辦地;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也有優勢。
我們應當以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夢想,不失時機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大家好好學習,讓國家組織企業盡快「走出去」。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歷史機遇,把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是廣西走上國際經濟舞台的一個序幕,因此,廣西應把舉辦南博會看成是一次重大機遇。
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高起點、高水準地辦好南博會,以此推動廣西新一輪發展。
南博會不但能促進廣西—批主導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給廣西帶來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而且能促進我區產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推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每年一度的南博會將使南寧加速成為—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廣西和東盟以及世界其它國家、地區的企業家、投資商打造貿易、投資合作、研討對話、文化交流的平台,為東盟國家企業進入廣西和廣西企業「走出去」架起橋梁,促進雙方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動,使雙方企業共同分享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機遇和利益」。
南博會逼著我們必須把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新成果轉化、標准化水平等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把整個產業水平包括會展業的整體水平都提高升級。
在進軍東盟的征程中,廣西所處的地理區位優勢只是潛在的優勢,目前受到有來自國內和國際的競爭。雲南憑借瀾滄江———湄公河這條「黃金水道」也有意成為進軍東盟的「橋頭堡」;廣東雖然與東盟的地緣優勢不是很強,但其擁有湛江等優良港口,擁有—整套與國際接軌的進出口貿易機制,擁有—大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此外,而同樣處於東亞經濟中心位置的越南,率先建立了新清自貿區,實行了相當於自由貿易區的投資和稅收優惠政策。時不我待,廣西應及早應對,迎接這一挑戰的到來,政府必須大力培養自己的品牌,從而形成自己區域發展的一種影響力。南博會的市場化運作實質就是政府經營品牌,要想在國內外激烈競爭的會展業中脫穎而出,長久不衰,就必須在打造強勢上下功夫。—是要在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強與有關科研機構和經營企業的交流和合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提高主導產業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搞強強聯合,借力造勢,在招展招商工作中積極爭取國內外高科技企業以及名牌會展企業參與,藉助國際知名品牌提高南博會的檔次和知名度。
—個城市像企業一樣是需要經營的。
南寧要想成為現代物流中心樞紐,必須緊緊圍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的新趨勢,在規劃理念、內容、方向、政策、機制和法治等方面求真務實。國際上物流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無不伴隨著製造業和商業的繁榮,沒有製造業作支撐,貿易、物流也會成為無源之水,南寧要想獲得超常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穩定均勢產業,淘汰劣勢產業。對於前來轉化成果的企業,給予優惠的政策,提供最好的條件,構建中國西部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政策服務「特區」,加速產業經濟向高附加值的製造產業轉移,把南寧打造成「世界級製造中心」。
加快城市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政府對此應有超前的目光與規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從某種意義上講,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大城市圈。作為大南寧都市圈裡區位優勢最明顯的北部灣地區是廣西發展戰略的主要方向,應積極經營和營造「欽州灣—北部灣發展系統」,吸引東盟和廣東、海南、港澳台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到桂東南和環北部灣地區投資,使「臨港經濟」成為我區招商引資的大熱門,把桂東南地區建設成為「南海發展系統」在北部灣的物流港和物流區。
建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體系。
參考資料 http://www.cafair.com/
http://www.mofcom.gov.cn/subject/nbh/
C.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一帶一路」將密切中國與東盟海洋合作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國與東盟在海洋領域步入務實合作的新階段。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的啟動,標志著在接下來一年裡,中國將和東盟國家在海洋經濟、海上連通、科研環保、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領域開展合作,包括成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中國東盟海上緊急救助熱線,設立中國東盟海洋學院等。中國是東盟陸海相連的最大鄰國,關系密切。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自貿區。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東盟的最大貿易夥伴,而東盟連續4年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2014年,雙邊貿易額超過4800億美元,累計相互投資高達1200億美元。寮國外交部外交學院院長永·占塔琅西表示,寮國也希望借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東風,尤其是在亞投行等合作方面,寮國已經做了很多准備,希望能夠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受益。他希望未來能夠在文化、學術交流等方面加強與中國的交流,一方面增進了解,一方面學習中國的先進經驗。緬甸仰光市市長吳拉敏表示,他對「一帶一路」規劃十分歡迎,相信隨著「一帶一路」規劃與具體項目的明確,中緬之間能夠開展有效務實的合作。東盟各國乃至全球諸多國家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保持積極態度。在海洋合作領域,中國成功舉了亞太經合組織海洋部長會議,與哈薩克共同啟動連雲港物流中轉基地,與印尼、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希臘等國就港口建設和運營深化合作等都穩步推進。與會嘉賓認為,海洋合作方面各國面臨很多新挑戰。海平面的上升、漁業資源的減少、海盜行為、石油泄露等都會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必須協同一致的努力,來共同應對這些挑戰。
D.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東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五個國家在泰國曼谷建立了東盟。1984年1月8日,汶萊加入東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東盟;1997年7月23日,緬甸和寮國加入東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東盟,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擴大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對中國來說,東盟是近鄰,屬戰略上攸關國家安全的地區。對東盟來說,中國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個選擇。盡管東盟早就明白中國潛在的主導地區的可能性,但大多數成員國相信地區社會化進程可駕馭這個崛起的大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禦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到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
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當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17年來,雙邊關系迅猛發展。在政治領域,中國秉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東盟10國分別簽訂了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關系政治文件。在和東盟的戰略合作層面上,2003年中國成為東盟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國家。
目前,雙方政治對話的機制已經非常完備,包括了領導人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加上這次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將使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推進到日常化溝通協作的程度。
中國在除舊布新之際,向東盟派駐大使,表達了中國對東盟的重視。對中國而言,這是中國2008年大國外交的收官之作;對東盟來講,這無異於一枚定心丸,確保了中國引擎對本區域經濟的持續提振效應。
如果放以更為寬廣的區域視野,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也是東亞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韓三國已經開始進行首次東北亞的峰會。傳統意義上的東亞地區就涵蓋了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大區域。多年來,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呈現出東盟和東北亞三國「10+3」的格局。但這種格局並沒有達成地區一體化的共識,基本上是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分別合作的鬆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於,中日韓三國尤其是中日兩國沒有達成區域整合的共識。金融危機時代,在東盟「10+3」面臨經濟困境的情勢下,中日韓三國峰會達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機的共識,東北亞的「拳頭」已經攥緊。這樣一來,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國此時向東盟派駐大使,就起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穿針引線的紐帶作用。
在經濟層面,雙方於2002年11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此外,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農業、信息通信、非傳統安全領域、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個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談判進程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1月17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東盟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2311.2億美元,佔全年外貿總額9%,同比增長13.9%,雙方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關系。未來,中國—東盟將成為世界上擁有近20億消費者的自由貿易區,也是被稱為「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自貿區。
2008年年末,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政府向東盟派駐大使,資深外交家和國際法專家薛捍勤成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國對原產於東盟10國的部分稅目商品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稅率。實施協議稅率的稅目數約為6750個,相對於最惠國稅率,平均優惠幅度約80%。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仍為9.8%,而對東盟平均關稅降到2.8%。據最新消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率先試行人民幣結算。
這一連串的政治、經貿利好,使中國東盟的關系在新的一年呈現出突破性的發展,開啟了東盟「10+1」的戰略新局。
E. 中國東盟給廣西發展帶來了什麼
近年來,在雙邊睦鄰友好關系順利發展的基礎上,我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關系取得了新的進展。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字顯示,東盟已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自1990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2003年,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性的7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
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副秘書長張曉欽說,自由貿易區通過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措施,將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大的市場規模,創造更多的貿易機會;通過政府間的談判與協商,有利於建立更加開放、便利的投資機制,為企業之間開展合作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發展環境。因此,中國—東盟博覽會作為我國第一個以自由貿易區為依託的博覽會,是在中國和東盟雙邊關系不斷發展、經貿合作政策不斷出台、投資機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舉辦的,有政府的推動保障,有雙方的協定為引導,將會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而不斷創新和發展。
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副局長鄭軍健認為,博覽會的特點是雙向的,有利於促進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博覽會不僅要擴大我國對東盟國家的出口,也將促進東盟對中國的出口;不僅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搭建平台,推動國內企業到東盟投資辦廠,開展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同時也為東盟企業來華投資創造機會,提供便利。"
根據《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早期收獲"計劃,中國和東盟國家最遲在2004年初開始下調農產品的關稅,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其中,中國和泰國已經從去年10月1日開始對蔬菜和水果的188項稅目產品實施了零關稅。
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創造的涵蓋中國與東盟兩個大市場所帶來的無限商機,吸引著世界參展商和采購商的目光。記者10月初從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獲悉,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已經有2500餘家企業報名參展,申請使用展位已經超過4420個。參展范圍涉及機械設備、家用電器、電子信息、醫葯保健、汽車及摩托車、五金礦產、化工原料、輕工工藝、服裝紡織等11個行業200多種商品。
"泛珠三角"合作打造"加速器"
中國—東盟博覽會不僅為東盟各國搭建了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將為我國新近啟動的最大區域經濟版塊——"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進入東盟各國開辟了一條捷徑。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表示,泛珠三角經濟區位於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接合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及其作用的充分發揮,對於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擴大泛珠三角經濟區合作,共享自由貿易區商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從地理和交通區位上看,廣西在"泛珠三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其東接廣東,水陸空三路前往廣州都十分便利;而中國西南出海大通道也已開通,連接了成都、重慶、貴陽、南寧等西部主要城市。目前廣西正在加緊修築經梧州至廣州、經百色至昆明的高速公路。
廣西作為中國—東盟貿易區中的物流樞紐的地位十分顯著。廣西是中國惟一一個與東盟國家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東南亞至南寧的各條高速公路總里程達1000多公里,沿北部灣的北海、欽州、防城港等海上良港,既是中國西部地區的出海口,也是距離東南亞最近的港口,東盟國家的商品可以從這里走向"泛珠三角"九省區。
泛珠三角經濟區各地政府和企業普遍看好中國—東盟博覽會帶來的機遇。今年4月,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為團長的廣東黨政代表團對廣西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期間,兩廣企業在廣西南寧簽訂了總投資達486億元的100個項目合同。此舉標志著2003年7月由廣東率先倡導的泛珠三角經濟區建設獲得突破性進展,由過去的務虛階段步入實質性階段。
作為泛珠三角經濟區兩個重要成員——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表示願意推動兩地企業參與中國—東盟博覽會。今年6月上旬,廣西代表團赴香港、澳門推介中國—東盟博覽會。這是泛珠三角經濟區啟動後,區域內第一個到港澳考察的省區代表團。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表示願意在南寧建設香港、澳門商業街。
除粵港澳外的泛珠三角經濟區其他省區如何從中國—東盟博覽會受益?曹伯純指出,"服務東盟,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是廣西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宗旨。廣西將為包括泛珠三角經濟區在內的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服務的平台。廣西將充分發揮西南出海通道的作用,與華南、西南各省區市進行大合作、大聯合,聯手共建區域大市場,聯手開發優勢資源,聯手推進產業對接,聯手盤活存量資產,聯手開拓東盟市場,最終促進泛珠三角經濟區與東盟經濟圈的對接互動,開創兩大經濟區聯合發展的新局面。
廣西跨越發展安裝"新引擎"
廣西大學商學院的范小俊教授認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定址南寧是廣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證明。廣西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及巨大的發展潛力將吸引國內外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該區域聚集,並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廣西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在第一個層面上表現出來的,就是直接拉動經濟增長。首當其沖的是投資拉動。中國—東盟博覽會是為了推動具有18億人口、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盛會,這就需要高質量的相關配套建築設施、商貿設施、交通設施、通訊設施、環保設施等等。
其次是消費拉動。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將吸引人數眾多的海內外客源到廣西尋找商機、洽談合作、考察學習,強力刺激消費進而拉動廣西經濟的快速增長。
在第二個層面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會展業具有強大的產業帶動效應,為其服務的相關產業,如商業貿易業、建築業、傳媒業、旅遊業、餐飲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都會因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籌辦召開而直接受益。
不僅如此,中國—東盟博覽會還將成為廣西各商家、各產業開拓視野的窗口,把握商機和感受競爭的教育過程,熟悉和運用國際慣例和先進經營管理方法的實踐平台。
在第三個層面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加速生產要素的整合,提升南寧的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廣西所具有的發展大通道經濟的優勢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定址南寧所帶來的利好因素,將大大提升廣西整合全區生產要素的速度。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市場機製作用下日益向以南寧為中心的區域發展、聚集,其輻射效應也隨之增強,由此帶動周邊城市乃至周邊省區的共同發展。
與此同時,國內外眾多企業也將前所未有地關注和聚集廣西。廣西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通道優勢、政策優勢和發展潛力等將吸引這些企業落戶廣西、投資廣西。事實上一些有先見的大企業、知名企業早已開始行動,到廣西投資建廠、設立辦事處或與廣西的企業合作發展。今年以來,美國鋁業公司、沃爾瑪、時代華納和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印尼金光集團、馬來西亞百盛等一大批世界著名企業紛紛前來廣西投資。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由中國—東盟博覽會帶來的巨大輻射效應將在八桂大地充分顯現出來。 (完)
零關稅政策帶來中國和東南亞果蔬貿易繁榮
榴槤、芒果、火龍果、山竹、龍眼……這些從毗鄰廣西的泰國、越南等國進口的水果,近來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南寧街頭巷尾的水果零售攤。11月3日開幕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期間,南寧市街頭隨處可見的東盟國家特產,更從心理上拉近了人們對東盟的距離。
2003年10月1日,中國與泰國之間取消了188項水果和蔬菜產品的關稅,媒體稱之為「用農產品輕輕推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第一扇大門」。這扇大門很快就變得有些擁擠,到2004年第一季度,中泰兩國水果蔬菜貿易額已達1.14億美元,其中進口9963.2萬美元,其中水果3022萬美元,蔬菜6941.2萬美元,同比增長分別接近和超過150%;出口1389.1萬美元。
如此快速的增長,得益於中國東盟之間果蔬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中國荔枝之鄉」廣西欽州市農業專家黃德健說,東南亞出產的榴槤、山竹、紅毛丹等熱帶水果僅在中國少數地區能種植,而中國北方地區的蘋果、鴨梨、葡萄、哈密瓜、馬鈴薯、洋蔥等農產品則是東南亞缺乏的,互通有無成為必然;而雙方都出產的龍眼、香蕉、荔枝、西紅柿等果蔬的上市時間存在季節性差異,「農產品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決定了擴大雙邊貿易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越南最大的水果進出口企業果菜農產總公司負責人范克炯先生說:「越南人很喜歡中國出產的溫帶水果,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對水果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這次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中國北方水果琳琅滿目,顯示出客商打入東盟市場的強烈慾望。新疆亞鑫國際經貿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許洪敏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們生產的番茄醬專供出口,此次參展就是為了打開東盟市場。中國和東盟大部分國家都屬於農業國。一些人士指出,與水果相比,中國蔬菜的優勢更為突出,如果說中國是東盟熱帶水果的巨大消費市場,那麼東盟對中國蔬菜的需求市場則潛力無窮。廣西憑祥市商務局官員麥建軍說:「『早期收獲』計劃使中國各農業主產區面臨著調整果蔬種植戰略、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把握東盟商機的挑戰。」農產品成為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亮點,在專門設立的農產品展廳里,展示著品種繁多的各種瓜果菜蔬。在開幕後第一天,中國農墾系統與東盟簽訂了23個合作項目,包括異地合作興建種植、加工項目,表明貿易對投資的推動,涉及金額達165億元。(完)
F. 對中國和東盟各國的關系發展前景展望
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國際性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勢發展,對我們開展對外交往與合作和推動我區的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十分有利。但是,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採取有效措施,擴大對外交往與合作,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揚長避短,提高「走出去」的成效。東盟各國充滿商機,但是「走出去」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我國農業、林業、機械製造、制葯、農副產品加工、采礦、水產養殖等產業具有相對優勢,中小企業有一定基礎。因此,根據東盟各國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環境,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應以我國的優勢產業和中小企業為主。
發揮友城渠道的作用,為拓展我國與東盟的合作出力,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工作。
我們應該更好地的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增加對社會各界各階層的了解,利用植根於廣大民眾之中的各種友好關系,為「走出去」多辦實事。
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是進入東盟的前沿;開中國-東盟博覽會,我國是永久舉辦地;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也有優勢。
我們應當以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夢想,不失時機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大家好好學習,讓國家組織企業盡快「走出去」。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歷史機遇,把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是廣西走上國際經濟舞台的一個序幕,因此,廣西應把舉辦南博會看成是一次重大機遇。
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高起點、高水準地辦好南博會,以此推動廣西新一輪發展。
南博會不但能促進廣西—批主導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給廣西帶來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而且能促進我區產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推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每年一度的南博會將使南寧加速成為—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廣西和東盟以及世界其它國家、地區的企業家、投資商打造貿易、投資合作、研討對話、文化交流的平台,為東盟國家企業進入廣西和廣西企業「走出去」架起橋梁,促進雙方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動,使雙方企業共同分享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機遇和利益」。
南博會逼著我們必須把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新成果轉化、標准化水平等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把整個產業水平包括會展業的整體水平都提高升級。
在進軍東盟的征程中,廣西所處的地理區位優勢只是潛在的優勢,目前受到有來自國內和國際的競爭。雲南憑借瀾滄江———湄公河這條「黃金水道」也有意成為進軍東盟的「橋頭堡」;廣東雖然與東盟的地緣優勢不是很強,但其擁有湛江等優良港口,擁有—整套與國際接軌的進出口貿易機制,擁有—大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此外,而同樣處於東亞經濟中心位置的越南,率先建立了新清自貿區,實行了相當於自由貿易區的投資和稅收優惠政策。時不我待,廣西應及早應對,迎接這一挑戰的到來,政府必須大力培養自己的品牌,從而形成自己區域發展的一種影響力。南博會的市場化運作實質就是政府經營品牌,要想在國內外激烈競爭的會展業中脫穎而出,長久不衰,就必須在打造強勢上下功夫。—是要在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強與有關科研機構和經營企業的交流和合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提高主導產業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搞強強聯合,借力造勢,在招展招商工作中積極爭取國內外高科技企業以及名牌會展企業參與,藉助國際知名品牌提高南博會的檔次和知名度。
—個城市像企業一樣是需要經營的。
南寧要想成為現代物流中心樞紐,必須緊緊圍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的新趨勢,在規劃理念、內容、方向、政策、機制和法治等方面求真務實。國際上物流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無不伴隨著製造業和商業的繁榮,沒有製造業作支撐,貿易、物流也會成為無源之水,南寧要想獲得超常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穩定均勢產業,淘汰劣勢產業。對於前來轉化成果的企業,給予優惠的政策,提供最好的條件,構建中國西部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政策服務「特區」,加速產業經濟向高附加值的製造產業轉移,把南寧打造成「世界級製造中心」。
加快城市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政府對此應有超前的目光與規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從某種意義上講,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大城市圈。作為大南寧都市圈裡區位優勢最明顯的北部灣地區是廣西發展戰略的主要方向,應積極經營和營造「欽州灣—北部灣發展系統」,吸引東盟和廣東、海南、港澳台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到桂東南和環北部灣地區投資,使「臨港經濟」成為我區招商引資的大熱門,把桂東南地區建設成為「南海發展系統」在北部灣的物流港和物流區。
建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體系。
參考資料 http://www.cafair.com/
http://www.mofcom.gov.cn/subject/n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