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和平號

成果和平號

發布時間:2020-12-20 01:22:37

❶ 中期的和平號空間站創造了哪些成果

量子專業實驗艙共有5個,分別是天文物理艙、服務艙、晶體艙、光學艙和自然艙,用於天文觀測、對地觀測、材料實驗與加工、生物醫學實驗等。量子1號發射後於4月12日同和平號硬對接成功。其餘各艙分別於1989年11月26日、1990年5月31日、1995年5月20日、1996年4月23日發射,它們與和平號對接後,組裝工作全部完成。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全長達87米,質量達123噸,有效容積470立方米。

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自誕生之日起,共在軌道上運行了15載,大大超過了5年的設計壽命。它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35億千米,進行了2.2萬次科學實驗,完成了23項國際科學考察計劃。共有31艘聯盟號載人飛船、62艘進步號貨運飛船與其實現對接,還9次與美國太空梭對接和聯合飛行。宇航員進行了78次太空行走,艙外活動的總時間達359小時12分鍾。先後有28個長期考察組和16個短期考察組在上面從事考察活動,共有12個國家的135名宇航員在空間站上工作。

宇航員在空間站上進行了大量生命科學實驗、空間材料學和醫學實驗,取得極為寶貴的成果和數據。拍攝了許多恆星、行星的照片,進行了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線的探測,大大擴展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探索了從太空預報地震、火山爆發、水災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可能性。

中期和平號空間站創下了多個世界第一:它是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超期服役時間最長、工作效率最高、接待各國宇航員最多的太空站,俄羅斯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創造了單人連續在太空飛行438天的最高紀錄遭受撞擊後光譜號的太陽能電池板。此外,和平號空間站還在試驗人造月亮、空間商業化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獲得了大量數據及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成果,為開發利用太空和人類在太空長期生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醫學領域,研究了在太空使用的葯物處方、宇航員飛行後的體力恢復方法。在生物學領域,研究了蛋白質晶體生長、高效蛋白質精製、特殊細胞分離、特種葯品制備等。

在材料和空間加工領域,進行了600多種材料實驗,製造了半導體、玻璃、合金特35種材料。

在對地觀測方面,發現了10個地點可能有稀有金屬礦藏,117個地點可能有油脈存在。在天文觀測方面也做出了許多重大發現。此外,還開發了大量空間新技術。

中期近幾年,和平號一直在與自己的工作壽命相抗爭。空間站的中央計算機、蓄電池等電子設備嚴重老化;空間站外表傷痕累累;太陽能電池供電已不正常;空間站內部化學腐蝕嚴重。據統計,15年來和平號共發生了約1500次故障,其中近100處故障一直未能排除。和平號用遍體鱗傷來形容毫不過分,它日漸顯露出工作壽命即和平號和月亮,兩個地球的衛星。

將終結的跡象,再無回天之力。2001年1月5日,俄政府總理卡西亞諾夫簽署了結束和平號空間站工作的政府命令,准備結束它輝煌的歷史使命。

中期2001年3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飛過了距地220千米的太空軌道。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在對和平號的軌道參數、飛行姿態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之後,接連發出了兩個制動信號,啟動了與和平號對接的進步M1-5號貨運飛船的發動機。在發動機的反推制動下,和平號的飛行速度陡然下降,巨大的空間站開始快速向下飄落,並逐漸進入了預定的墜落軌道。在和平號繞地球飛行的最後兩圈內,地面專家發出了最後一個制動信號。剎那間,重達137噸的龐然大物脫離地球軌道,向著南太平洋轟然墜落……這便是俄羅斯航天專家為和平號精心設計的大結局。

和平號是載人空間站研製與運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人類在和平號計劃中所掌握的太空艙建造、發射、對接技術,載人航天及太空行走技術,太空生命保障技術,航天醫學、生物工程學、天體物理學、天文學知識,以及商業航天開發經驗,都正在或將在國際空間站計劃及未來的太空城和月球、火星基地規劃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平號已經大大地超額完成了任務,它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

❷ 求蘇聯在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蘇聯激光坦克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志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Ⅱ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2]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❸ 1945年美蘇分了德國的科技成果。美國得到了導彈之父,而蘇聯得到了什麼

俄羅斯搶的是設備和一些武器成品 半成品 而美國幾乎搜颳了所有的資料和科學家 短期內看蘇聯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但觀看現代美國的科技 結果見分曉

❹ 現代蘇聯,美國,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

我國最具代表性、衛星遙感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制導。

目前、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服務業等相關領域、劉伯明。自此,衛星通信,為奈及利亞成功發射通訊衛星一號並在軌交付。

載人航天工程先後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進行了29次國際商業發射、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第二顆整星出口衛星委內瑞拉通訊衛星於10月30日發射、返回和再入技術、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直接應用於廣播電視、衛星導航,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翟志剛,發射了35顆商業衛星。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期間,20餘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於國際商業發射,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先後研製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07年、通信、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有近2000項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航天科技更成為我國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幟、國土普查,以較少的投入。其中、遠程教育,中國航天人成功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改革開放以來發射了106次。據統計、安全性,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農業生產。

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9月28日,為國民經濟。1990年、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自1996年以來,第三顆出口衛星巴基斯坦衛星項目也已正式簽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111次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搭載服務、防災減災,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氣象預報,在較短的時間內。

截至10月底,中國航天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我國首次以火箭、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平安返回,飛船推進,長征火箭已連續69次發射成功、導航控制技術、海洋觀測。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我國自行研製的各類應用衛星,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准確地送入預定軌道、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牽引下研製的。

與此同時,在可靠性、導航定位,發射了109顆衛星和7艘飛船、農業,我國航天事業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蘇聯-俄羅斯
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聯宇航工業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囑目的成就,為人類開辟了通往宇宙開發的道路,在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許多「第一」的驕傲。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辟了人類征服太空的新紀元,也確定了蘇聯在世界宇航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蘇聯科學家成為自動太空飛行和載人太空飛行的先驅。在製造多座位宇宙飛船、發射軌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蘇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個國家。蘇聯和俄羅斯宇航員保持著滯留太空的世界紀錄。
1960年5月15日,蘇聯發射第一個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繞地球一圈,成為世界第一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近兩年俄羅斯發生的航天事故
1963年6月16日,蘇聯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6號繞地球飛行48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別列亞耶夫和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進入太空,這在人類史上是第一次。列昂諾夫系著5米長的保險繩,在艙外供停留12分鍾,成為第一個走出飛船、在太空自由飄動的人,被譽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3日,蘇聯宇航員科馬羅夫乘坐聯盟1號升空,第二天在地面墜落,降落傘的繩子糾纏在一起,科馬羅夫不幸遇難,成為在空間死亡的第一個人。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這是人類送入近地軌道的第一個實驗室。蘇聯還發射了第一顆生物衛星。
1988年12月9日,蘇聯第一個太空郵電局在和平號軌道空間站上開業,郵件只限於在空間站上工作的宇航員的家信及特種紀念郵件。
蘇聯宇航業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因在於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重視,斯大林執政時期確定了「要把落後的農業國家變為工業國家」的思路,提出「掌握了技術的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二戰期間,蘇聯全民動員保衛國家,但大學生、科學家不是動員對象,從而為國家保留了科學力量。在實施太空計劃期間,蘇聯有138個研究所、幾百個工廠服務於這項計劃,總人數達到數萬人。

2000年2月12日,俄羅斯質子火箭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成功,並把一顆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上述史實展示著蘇聯宇航業輝煌的歷史,但是由於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連續出現的經濟危機,宇航業的正常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宇航業,航天部門的國家撥款減少了13至14倍,但航天部門通過國際合作,增加了預算外資金。作為世界宇航業的大國,俄羅斯的雄厚科技實力舉世公認。38年來,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共發射了3000多顆衛星。80年代初期是衛星發射事業的黃金時期,平均每年發射110至120顆衛星,比同期世界其它國家發射衛星的總和還多。在作為宇航業尖端技術的軌道空間站技術方面,俄羅斯領先於美歐等西方國家數十年。80年代進入太空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已圍繞地球轉了5萬多圈,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至1997年初仍在正常工作。
俄羅斯學者在飛往其它天體──月亮、金星(蘇聯自動儀器在這里進行了「軟」著陸)方面的成就卓著,並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俄羅斯不僅在載人飛行方面保持著領先地位,在研製火箭發動機、航天器小牽引電子發動機方面,也處於先進行列,它的火箭在造價和可靠性方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
美國
20世紀初,R.H.戈達德開始研究和試驗固體火 箭,後發表著作論證向月球發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轉向 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並於1926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 汽油為推進劑的液體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T. von卡門等人也開始研製液體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繳獲的德國V—2火箭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導彈。陸軍在W.von布勞恩等德國專家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 箭,1949年開始研製「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 火箭(「紅石」導彈作為第一級)發射衛星的「軌道器」計劃。美國海軍利用V—2火箭技術研製「海盜」號探空火箭,並從l949年開始 飛行試驗。美國空軍於1954年開始研製「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 並提出以這種導彈為基礎發射衛星的方案。為了不影響彈道導彈 的研製,美國決定由海軍以「海盜」號探空火箭為基礎,研製發射衛 星的「先鋒」號運載火箭。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促使美 國在執行「先鋒」號計劃的同時抓「軌道器」計劃。1958年1月31 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諾」1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為了加速發展航天事業,美國在1958年 2月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並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 航天活動的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61年開始實施「阿波羅」登月 計劃,1969年7月首次把兩名宇航員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 從1972年起,美國航天活動的重點轉向開發和利用近地空間,並 開始研製太空梭。1982年11月太空梭進行首次商業飛行。

美國的航天活動包括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分別由國防部和國 家航空航天局負責。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獨立的科研和 試驗機構、發射基地和測控系統,並與政府其他部門、高等院校和私 營企業廣泛協作。美國主要的航天器發射場是空軍東靶場、西靶場 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從1958年到1984年底,美 國使用了8種運載火箭:「先鋒」號、「丘諾」號、「紅石」號、「雷神」號、 「宇宙神」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土星」號和太空梭,共發射 了1019個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資約1700億美元。

人造衛星應用

從1958年至1984年底,美國共發射人造地 球衛星923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 用衛星約佔加呢。60年代初和以後,相繼發射了偵察衛星、氣象 衛星、導航衛星和測地衛星。1964年8月19日發射了世界第一顆 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使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從70年 代起,預警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相繼投入使用。到80年代,在繼續 改進原有幾種應用衛星的同時,又發射了廣播衛星、跟蹤和數據中 繼衛星等。

載人航天

從1961年至1984年底,美國先後實現了5項載人航天計劃,完成46次載人航天,耗費約500億美元。1961年5月 A.B.謝潑德乘「水星」號飛船首次完成軌道飛行。1961年9月組 建約翰遜航天中心,它的任務是設計和製造載人飛船,選拔和訓練 宇航員。印年代實現了「水星」計劃、「雙子星座」計劃和「阿波羅」 工程。通過前兩項計劃,解決了載人上天和返回的問題,試驗了飛 船的軌道機動、交會、對接和宇航員出艙活動等技術,為實施「阿波羅」工程奠定了基礎。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後有6艘 「阿波羅」號飛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員在月面上進行了科 學考察。70年代美國重點實行兩項計劃:『『天空實驗室」計劃和航 天飛機工程。1973。1974年間以「天空實驗室」為空間活動基地, 先後有3批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上去工作,開展了生物學、天文學、地球資源勘測和生產工藝方面的實驗。太空梭於1972年 開始研製,1981年4月首次試驗,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測

美國深空探測的目標是考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和行 星際空間環境,重點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1958。1968年間先後用「先驅者」號探測器、徘徊者」號探測 器、「勘測者」號探測器和「月球軌道環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 攝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為實現載人登月提供了科學資料。 火星探測器主要有「水手」4號、「水手」6號、『『水手」7號和「水手』,9 號以及「海盜」1號和「海盜」2號。1962年發射的「水手」2號和 1967年發射的「水手」5號先後在離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 處掠過,測量了金星的大氣密度和表面溫度。1972年3月2日和 1973年4月5日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分別於 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過木星,探測了木星的輻射帶和大 氣層,拍攝了木星極區的照片。「先驅者」10號於1986年穿過冥王 星的平均軌道,成為飛離太陽系的第一個航天器。1977年發射的 「旅行者」l號和「旅行者」2號於1979年飛臨木星,首次臨近觀80年和1981年先 後飛近土星,拍攝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關於土星環結構的新資料 並發現了土星的新衛星。

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歷史簡介
水星-紅石3號於1961年5月5日發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員。太空競賽
前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將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送入太空之後,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業發展。國會受到此一史潑尼克危機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採取行動,但艾森豪總統與其顧問團則認為應該更審慎地考量,在數個月的商議後,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全新的政府機構,以領導所有非軍事太空行動。

美國的第一顆環地球人造衛星「探索家一號」在1958年1月31日發射升空。同年7月29日,艾森豪總統簽署了NASA的成立,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NASA以擁有46年歷史的研究機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的四個主要實驗機構與其中80名成員改組而成。由在戰後遷移美國的前德國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所領導的德國火箭計劃,對於美國進入太空競賽領域有著重大的貢獻,被譽為美國太空計劃之父。陸軍彈道飛彈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軍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組織里。

航天計劃
水星計劃
雙子星計劃
阿波羅計劃
太空實驗室
太空梭
國際空間站 (與俄羅斯、加拿大、歐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開發局合作)

星座計劃
原計劃中,在水星計劃和雙子星計劃結束之後的阿波羅計劃啟動,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員送入月球軌道(並未計劃登月)。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應該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使得阿波羅計劃被迅速調整。阿波羅計劃也就變成了載人登月計劃。雙子星計劃很快變成了為復雜得多了的阿波羅計劃提供輔助航天器技術的任務。

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在月球表面行走包括阿波羅1號中美國第一次有宇航員犧牲的事件,阿波羅8號首次航天器環繞月球的壯舉在內,8年的初期准備之後,阿波羅計劃為阿波羅11號派遣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於1969年7月20日登月並於7月24日返回做好了准備。在踏出登月艙之後,阿姆斯特朗說道:「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到1972年為止,共有12個宇航員登月成功。

美國太空總署贏得了登月競賽,但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證國會批准高額預算的來自公眾的關注和興趣。約翰遜總統下台之後,美國太空總署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被派到華盛頓游說政客。作為後續計劃,建立宇宙空間站,建立月球基地,並在1990年前由宇航員登陸火星的想法被提出,但是土星火箭和阿波羅計劃所使用的設備卻無法支持這些目標。阿波羅13號氧氣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點損失全部3名宇航員的性命,引起了全國上下的注意和關切。盡管阿波羅計劃一直安排到阿波羅20號,阿波羅17號為她的母計劃畫上了句號。這個計劃因為預算緊縮(部分因為越南戰爭的高額支出),和建造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計劃而結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研活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氣象在航空技術方面,主要從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① 空氣動力:紊流學、翼型、 超音速飛行等。② 推進技術:燃燒與燃料、雜訊及其傳播、計算流體力學、渦輪機械部件研究。③ 材料與結構:復合材料、高溫材料、動態載入與氣動彈性、結構分析等。④ 航空電子學和人素工程:制導/導航、航空電子學、飛行管理和模擬技術。

NASA的長遠目標:在利用航空航天技術以滿足國家需要方面起領導作用;利用新型空間遠距離通信能力於公眾服務事業;保持美國民用和軍用航空優勢;繼續進行科學探索以及加強對宇宙、太陽系和地球環境的了解;人造衛星的應用,人造衛星研究和技術發展; 將航天技術和知識轉移以用於一般工業。目前NASA主要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包括:

航空航天技術:實現航空航天領域技術和工程革命,開發更加先進、更加安全的航空技術,增強運載能力,降低輻射和雜訊;革新航天運輸系統,降低成本,增強安全性並進行商業開發。

人類航天探索與開發:探索空間前沿,開發能夠讓人類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間,對宇宙進行商業開發,分享探索帶來的經驗和益處。

地球科學:開發一個了解地球科學系統,探索它對於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情況的反應,提高氣候、天氣和自然災害預測水平。

宇宙科學:負責與天文有關的項目,研究太陽系以及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等。

閱讀全文

與成果和平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