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楊振寧和李政道誰在物理領域的學術上貢獻更大
著名科學家張雙南在2017.2.24講:學術界公認,楊振寧的學術地位高於霍金。
楊先生現在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初建時的海森堡、薛定諤以及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楊振寧的名字就要算在裡面了。一般認為,楊振寧是古往今來科學家中排名第10位(也有前15位之說)。
丁肇中先生,在楊振寧70歲生日宴會上曾這樣說: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里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三是規范場(楊振寧)。
在國內,也見到科學史專家的論文持類似觀點:
「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20世紀堪稱物理學世紀,物理學家繁若群星。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的旗手,那麼下半葉當推楊振寧。正像相對論於愛因斯坦一樣,規范場是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的最高成就。」(高策:《楊振寧與規范場》,載《科學與中國人》1995年第3期)
李政道當然也很偉大,但與楊振寧相比,確實不是一個層次的。因為宇稱不守恆只是楊振寧的一個次要的貢獻,楊振寧有13項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而李政道只有一項。
❷ 楊振寧和李政道誰的成就大
李政道與楊振寧
李政道與楊振寧於1940年代末開始親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兩人共合作發表32篇論文,但這個合作在1960年代初終止。兩人從此分道揚鑣,成為華人學術界的憾事。
關於他們個人關系分裂的原因,李楊雙方偶有公開敘述,然而各有說辭,令外界對真實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李政道在1986年撰寫的「破缺的宇稱」一文中,對於李楊關系有生動的比喻。「一個陰暗有霧的日子,有兩個小孩在沙灘上玩耍,其中一個說:『喂,你看到那閃爍的光了嗎?』另一個回答說:『看到了,讓我們走近一點看。』兩個孩子十分好奇,他們肩並肩向著光跑去。有的時候一個在前面,有的時候另一個在前面。像競賽一樣,他們竭盡全力,跑得越來越快。他們的努力和速度使他們兩個非常激動,忘掉了一切。「第一個到達門口的孩子說:『找到了!』他把門打開。另一個沖了進去。他被裡面異常的美麗弄得眼花繚亂,大聲地說:『多麼奇妙!多麼燦爛!』「結果,他們發現了黃色帝國的寶庫。他們的這項功績使他們獲得了重獎,深受人們的羨慕。他們名揚四海。多少年過去,他們老了,變得愛好爭吵。記憶模糊,生活單調。其中一個決定要用金子鐫刻自己的墓誌銘: 『這里長眠著的是那個首先發現寶藏的人。』另一個隨後說道:『可是,是我打開的門。』」 李政道接著說:「我和楊的合作在二十多年前結束了。它的價值,不需要更多的說明,就如我們已發表的科學論文所表現出的那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楊振寧曾形容他和李政道的關系,「有時候比我們和我們的太太之間的關系還要密切…,這樣深厚的一個關系,破裂的時候,我想跟一個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級的痛苦。」楊振寧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與李政道的決裂是他今生最大遺憾。
❸ 楊振寧,李政道 有什麼成就,後來他們是怎麼公開決裂的
楊振寧:一生最大的兩個成就就是提出楊-米爾斯場和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獲得諾貝爾獎。注意,他的成就都是跟別人合作的。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出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因為名字排序之爭。
在第一篇論文投稿時,楊振寧以自己年歲大為由,要求署名在前。由於事出突然,李政道當時雖感到很窘,但勉強答應了。稍後,李政道看了文獻,察覺這樣做是不對的。在寫第二篇論文時,李政道把一些文獻給他看,以說明年歲大並不是排名的考慮因素。
而且,李政道又解釋,第一篇文章里的兩個定理,主要是他證明的,可是他的名字卻排在了後面這樣不合理。楊振寧被李政道說服,同意他的意見,於是第二篇論文名字的排列次序便倒過來了,在第二篇論文中只有一個定理,只有最後的一步是楊振寧想出來的。由於有這樣不愉快的經歷,李政道後來中止了與楊振寧的合作。
善良的李政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楊振寧竟親自找來了記者說是自己「在一個節骨眼上,想到了證明『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對這種觀點,經過我的說服後才同意的」雲雲。1962年6月,李政道與楊振寧徹底決裂,斷絕一切往來。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獲得"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新增)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實乃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
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范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數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❹ 李政道在物理學上有哪些貢獻
李政道,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同楊振寧一起共同發現了一個新規律——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定理。1957年二人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祖籍江蘇蘇州,1926年11月24日出生於上海,家境比較富裕。小時候的李政道喜愛讀書,人也十分聰明,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非常強。他整天手不釋卷,甚至連上廁所都帶著書。抗戰時期,李政道與二哥被迫轉到浙江去讀書,兄弟二人多次在戰亂中聚聚散散,李政道每次都把衣服丟得剩不了幾件,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上了中學以後,李政道對數學和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兩科的成績在年級中總是數一數二。1945年,他中學未畢業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後來又轉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教授。吳教授淵博的學識和良好的學術作風給李政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影響了他一生。李政道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成績十分優異,求知慾望也很強,吳大猷教授後來曾回憶說:「李政道那時應付課程綽有餘裕。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我無論給他什麼難題和書籍,他很快就做完了,又來索取更多的。我看他做題的步驟,發現他思路敏捷,大異尋常。」
受吳大猷教授的大力推薦,李政道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獲得了公費留學美國的機會,來到了芝加哥大學作研究生。在芝加哥大學,他對物理學的各個方面,如高能物理、統計力學、天體物理學都頗有研究,能夠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1950年,年僅24歲的李政道獲得了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被譽為「有特殊的見解和成就」,名列第一,並獲得獎金1000美元。第二年,他受聘於世界第一流科學家雲集的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任研究員,有了充分展示個人才華的舞台。
1951年,李政道和西南聯大的校友、他的師兄楊振寧(楊也曾師從吳大猷教授)在美國重逢了。雖然在此之前兩人並不熟悉,但校友相逢,分外高興,談得十分投機。從此,兩人開始了並肩戰斗的生涯。
在物理學上有一些定律是討論物理過程的對稱性質的,宇稱守恆定律就像是討論左和右之間性質的一個所謂「定律」。打個比方說,一個物體在鏡子裡面成的像,左和右的次序是顛倒的,而所謂的宇稱守恆定律就是說,一個過程互相調換一下,它們進行的方式仍然不會改變。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宇稱守恆定律被人們稱為金科玉律。但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逐漸發現,這個定律和一些物理實驗產生的現象相矛盾。然而,許多科學家並不敢去對宇稱守恆定律提出質疑。
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年輕科學家並不為傳統理論所束縛,大膽地提出了舉世聞名的「李一楊假說」。兩個年輕的物理學家在這個「假說」中明確地指出:「在基本粒子間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是不守恆的。」
他們對以前的實驗證據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明確提出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現有的實驗確實相當精確地證明了在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守恆的。而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觀念僅僅是一種推廣的假設,並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能支持它。如果認為宇稱守恆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也確信無疑,只能說是一種因襲的成見。」
1957年1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實驗報告「宇稱守恆定律的推翻」,肯定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發現,頓時好評如潮,各種鮮花、榮譽接踵而來。1957年10月,兩人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李政道年僅31歲,是歷年獲獎者中第二位最年輕的科學家。
成名後李政道並沒有滿足,繼續致力於科學研究,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中美外交解凍以後,李政道多次回國訪問,為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出謀劃策,盡心盡力。1974年來訪時,李政道就婉轉地向周恩來總理建議,既然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可以從小培養,為什麼科技人員不可以從小培養呢?他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科技專家和發明家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國政府採納了他的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了少年班。粉碎「四人幫」以後,李政道根據國內建設的需要,幫助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聯系學校,培養人才。20世紀80年代他又向中國領導人提出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制度,建議得到採納後,他又為此事出謀劃策。1992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成功建造,也凝聚了李政道教授的心血。
李政道教授對中國現代科技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能完全用實物來衡量的。他的國際影響和聲譽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筆無形的寶貴財富,他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
❺ 李政道到底有多厲害
李政道是一個偉大的人,可能很多人還沒有聽過他,他和楊振寧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李政道到底有多厲害呢?首先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肯定是無與倫比的,其次他當了60年的教授,而且為我們培養了大量物理學的人才,接下來給大傢具體說明。3.他做了60多年的教授,87歲還在發論文。
對於一班人來說,能夠在20多歲當上教授,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他不但當上了,而且一當就是60年,除此之外,在他退休之後還堅持創作,87歲還在發論文。
總而言之,李政道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不僅表現在他的學術成就上,而且他為我們培養了大量的物理學人才,特別願意幫助自己人,除此之外他在退休之後還繼續發表論文,做了60年的教授。
❻ 李政道有哪些成功故事
李政道出生在上海,父親是個生意人,不過李政道小時候並沒有被掙錢做生意迷住,而是一頭扎進書海,成了一個博覽群書的書獃子。他整天手不釋卷,無論到哪都要帶著書。抗日戰爭時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他經常去茶館讀書——茶客們在談天說地,他卻能靜下心來讀書。
李政道一直保持著酷愛讀書的習慣。博覽群書讓他對藝術和歷史產生了異常的興趣。李政道獨特的學習方法:每讀一本書,他總是先看提出的是什麼問題,作者得出了什麼結論,然後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作者的論述進行比較。
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兵荒馬亂的年月中度過的。抗戰時期,上海被日本人佔領,李政道全家到了江西,他在贛州念完了中學後,被錄取到當時已經遷到貴州的國立浙江大學,但是不久日本人就逼到貴州,他就進入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這樣的輾轉波折,使李政道耽誤了不少時光。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神童的話,那麼李政道毫無疑問就是一位神童。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只有大二的學歷,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於是他隻身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成了著名物理學家費米的博士研究生。3年後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被譽為「神童博士」,當時他才23歲,這在美國教育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在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中,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之前,「宇稱守恆定律」(俗稱為「左右對稱定律」),一直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按照這一定律,兩個可以互為鏡像的基本粒子,具有同樣的物理性質。在過去,任何物理學上的理論,只要違反了「宇稱守恆定律」,就會馬上遭到否決。而李政道和楊振寧步入物理學研究領域之際,正是粒子物理發展的一個全新時期,被科學家稱為「二次世界大戰後物理學最興奮的年代」。李、楊在研究中對「宇稱守恆定律」提出大膽質疑,即它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1956年6月,他們完成了題為「對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恆的質疑」的經典論文。為了用實驗證明這一大膽的設想,與李政道同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領導了一個實驗小組,利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進行驗證。最後,終於證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理論,由此宣告「宇稱守恆定律」這個物理學的基本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下予以推翻。
1957年12月10日,李政道領取諾貝爾獎那天,正是瑞典大學放假的日子,好多的同學都到宴會的地方來慶祝、唱歌。以往這個時候都是由文學獎得主代表所有得獎者來回答問題,但是那天同學們卻點名要李政道來講,因為他們覺得李政道看上去和他們年紀差不多。盛情難卻,李政道就給同學們講了一個《西遊記》里的故事:孫悟空覺得自己神通廣大,結果它落在如來佛的手裡,他看到五根柱子,但是怎麼跳也跳不出去。這正好像我們做科學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裡一樣,我們覺得自己對科學的了解廣而且深,可相對來說,與科學的真理還相差很遠。
曾有記者問李政道如何評價創新意識在科研中的意義,李政道說道:「創新不光是要膽子大,科學的發展必須要有堅實的根基。宇稱守恆定律也是有它的根基的,是前人用實驗證明了的。創新兩個字包含了兩層意思,即好的和新的東西。凡是新的東西都把舊的包在裡面,用所有過去的知識都能解釋得通,所以創新不光要大膽,還有具備分析的能力,是在此基礎上的創新。」
❼ 楊振寧,李政道的生平事跡.科學成就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❽ 李政道的成就為華人做了哪些事
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BEPC方案,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
其實,李政道對中國的貢獻,遠遠不止上面列舉的這些。
李政道建議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影響至今。
在李政道的建議下設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經是目前中國最重要的科研基金。
李政道在見毛主席的時候,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設立少年班,從而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李政道設立的CUSPEA計劃,讓無數大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到美國一流大學深造,可以說,中國科技大學今天為什麼那麼容易申請出國留學,基本上可以說李政道博士做了最大貢獻。中國科大的學生,在李政道博士的計劃中,佔了最大的比例,都是進入到美國名校,為中國科大出國留學打下了無比堅實的基礎。沒有李政道的計劃,情形可能會差很多。清華北大等高校的學生在出國方面,也受益於李政道的計劃良多。
以下是新聞報道的描述:
「20年前,當我國面臨人才斷檔的嚴重危機時,李政道教授創議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即CUSPEA計劃,由中美雙方聯合通過專門的招生途徑,每年從北大、中科院、中科大等院校中選送百名應屆大學畢業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次較大規模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為我國後來的大規模國際人才交流和科學文化交流起到了開拓性作用。至今,美國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76所優秀大學接收了我國近千名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這些學生目前活躍在國內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金融機構和Z.F機關等各行各業,成為各領域的專家。」
而李政道,為了幫這些人聯系學校,寫推薦信,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我記得有一個報道提到,這至少佔了他很多年的時間每年的三分之一。實際上,我想可能還不止,因為想想可知,為了聯系這么多人去美國名校,憑他個人之力,一定常年累月都要思考相關的問題,或是有學校或學生因各種事情找上他。而作為計劃的發起人,不可能不管。
此外,李政道還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在浙大捐資設立了浙江近代物理研究中心,在北大設立了北大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這兩個中心都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物理學研究中心。
可能有人會說,從學術成就上來說,楊振寧的學術成就很大,可能比李政道的成就還要大,這個我不是學物理的,我無從判斷。但是大家想想看,李政道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耗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在幫助祖國發展上,這種精力和心思的分散,必然影響他專心於科學研究。誰也不知道,如果李政道也跟楊振寧一樣,置國家的發展於不顧,是不是會作出別的重要的貢獻。但是,即使這樣,他的科學成就,已經足以名垂青史,而他為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將永遠為人民銘記。
❾ 李政道的科學成就是什麼少一點
李政道,復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制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❿ 李政道的成就是什麼少一點
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