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中國現代科技成就,有以下9條:
光電子信息產業:
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纖系統、 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軟體產業:
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 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生物工程產業:
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生物醫學產業:
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 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超導體產業:
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太陽能產業: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緊缺的困境。除寄希望於核聚變能源之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太陽能技術、研製和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和存貯裝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無污染的太陽能,建立起高技術的太陽能產業。
空間產業: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億美元的空間活動經費,為21世紀的空間產業奠定了知識和技術基礎,包括衛星發射、載荷搭載、太空旅行等空間商業活動和服務,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潔凈的太空特有的環境進行科學試驗和高精尖產品生產,這些將成為下個世紀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在地球圈外開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採掘新的資源,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空間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第一批目標。
海洋產業:
目前,人類最多隻能下潛到200多米深的海區, 對海洋深處的狀況知道得很少。21世紀,人類在地球之外擴展高邊疆的同時,也能在地球之內擴展低邊疆。可以相信,人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從資源密集的低疆域獲取的效益,會比從資源離散的高疆域獲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極開發,海水利用、深海采礦、海底城市建設等將成為下世紀海洋產業的基本內涵。
『貳』 有哪些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出來的科研成果
近些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猛,並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謂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生物體的物質)來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為特殊用途而培養微生物的技術」。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的統稱,是指運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原理與生化工程相結合,來改造或重新創造設計細胞的遺傳物質、培育出新品種,以工業規模利用現有生物體系,以生物化學過程來製造工業產品。簡言之,就是將活的生物體、生命體系或生命過程產業化的過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生物電子工程、生物反應器、滅菌技術以及新興的蛋白質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現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稱遺傳工程、基因重組技術)就是將不同生物的基因在體外剪切組合,並和載體(質粒、噬菌體、病毒)的DNA連接,然後轉入微生物或細胞內,進行克隆,並使轉入的基因在細胞或微生物內表達,產生所需要的蛋白質。有60%以上的生物技術成果集中應用於醫葯產業,用以開發特色新葯或對傳統醫葯進行改良,由此引起了醫葯產業的重大變革,生物制葯也得以迅速發展。生物制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到葯物製造領域的過程,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術和組織培養技術,對DNA進行切割、插入、連接和重組,從而獲得生物醫葯製品。生物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蟲、動物毒素、生物組織為起始材料,採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並以生物學技術和分析技術控制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而製成的生物活化制劑,包括菌苗、疫苗、毒素、類毒素、血清、血液製品、免疫制劑、細胞因子、抗原、單克隆抗體及基因工程產品(DNA重組產品、體外診斷試劑)等。人類已研製開發並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的生物葯品,根據其用途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基因工程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診斷試劑。這些產品在診斷、預防、控制乃至消滅傳染病,保護人類健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一般新的生物產品的開發必須經過(1)實驗室研究(生產工藝路線探索和質量控制標準的建立);(2)臨床前研究(葯理、毒理、葯效等動物實驗);(3)保健食品需經過試驗產品的安全性試驗;(4)而葯品則需經過一期臨床試驗(用健康志願者試驗葯品的安全性)、二期臨床試驗(小規模臨床葯效學研究)、三期臨床試驗(大規模臨床葯效學研究)等五個階段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被批准進行試生產。葯品還必須在試生產一年後,再上報質量穩定性和進一步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結果,才能申報正式的生產批文。
『叄』 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有哪些科學研究成果
【科學研究】學院目前擁有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力學與組內織修復工容程學科國家「111」計劃創新引智基地、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重慶)、重慶市醫療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0個國家級和省部級平台。「十二五」期間,承擔科研項目總經費1.2億元,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96項科研總經費9970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中國標准創新貢獻獎一等獎1項、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發表SCI論文600多篇,國家發明專利申請233項、獲權174項,建立國際標准80多項;SCI/EI學術論文、申請/獲權專利、高級職稱教師的年均科研產出等指標在全校連續多年位居前茅。
『肆』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在生物方面有什麼科研項目或成果嗎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是在原生物工程系和生物技術系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現有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和生物技術及應用、微生物技術及應用兩個專科專業。其中生物工程專業是省級品牌專業建設項目。 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現擁有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1個——生物學;省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項目1項——生物製品產業班;省級精品課程2門——微生物學,基因工程,校級精品課程5門——酶工程、細胞工程、植物細胞工程、生物化學、發酵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生物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各類科研項目36項,教研項目14項,其中系主任李毅教授的《兔出血熱病毒重組疫苗的研究》為國際合作項目(資助金額9萬歐元);葛曉霞博士的《轉錄因子HB4在柑橘體細胞胚發生過程中的功能解析》獲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擁有一支年富力強、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在職教職員工96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5名,博士24名。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下設基礎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細胞工程、發酵工程4個教研室,建有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學、食用菌、基礎生物學、生物化學、基因工程、發酵與生化工藝等8大實驗室,擁有實驗室50多間,總面積逾4000平方米,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逾1000萬元,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秉承以人為本、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先導,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狠抓常規管理,創建優良學風,為學生成人成才創造良好環境。通過開展生物知識及技能競賽活動、成立專業科技創新小組和學生專業社團、鼓勵和吸納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開展專業學術講座和考研輔導等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伍』 例舉我國在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
1965年9月,上海生化所王應睞、鈕經義、鄒承魯等,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汪猷等,北內京大學化學系邢其毅等容共同協作,經過6年零9個月的艱苦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1981年11月,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生物系和上海試劑二廠等單位協作,在王應睞、汪猷的領導下,王德寶等人經過13年的努力,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合成產物具有與天然轉移丙氨酸相同的生物活性。
7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沈善炯在固氮基因方面的研究中測得 nif基因的物理間距,矯正了國外關於 nif基因組分為兩簇,其間有靜止區的論點。
雜交水稻方面的成就。
。。。。。。。。。。。。。。。。。。。。
『陸』 現代生物科學發展的成就
黑龍江 翟貴君
當今世界生命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生物高科技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內容亦開始出現在生物教學及高考試題中,這類試題具有時代性、探究性、開放性、創新性和綜合性等特點,故高考要求層次較高。正確解答這類試題,首先要求考生熟悉試題涉及到的相關現代生物技術內容,然後聯系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運用。
【知識概要】
Ⅰ.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也稱為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體或生物體的一部分製造產品,改造動植物及創造有特殊用途生物的方法。科學家們根據被操作的生物材料的性質把生物技術劃分為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本部分內容在高三選修教材中有介紹,這里只對課本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具體內容可參見課本中的相關章節。
一、基因工程
(一)定義: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這種技術是在生物體外,通過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基因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基因產物。通俗地說,就是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復制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二)基因操作的工具:
1.基因剪刀-限制性內切酶
(1)存在:微生物中
(2)特點及作用: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只能識別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並能在特定的切點上切割DNA分子。
(3)種類:目前已發現了200多種。
2.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作用是把兩條DNA末端之間的縫隙「縫合」起來。
3.基因的運輸工具-運載體
(1)作用:將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2)特點:能在宿主細胞內復制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
(3)舉例:經常使用的有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等。
(三)基因操作的步驟:
1.提取目的基因
(1)目的:取得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基因。
(2)方法:
①直接分離法:常用方法-鳥槍法(散彈射擊法)
②人工合成法:有兩條途徑,一個反轉錄酶法,二是合成法。
2.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1)含義:是不同來源的DNA重新組合的過程。
(2)過程:切割質粒;切割目的基因;結合形成重組DNA分子(重組質粒)。
3.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1)常用的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動植物細胞等。
(2)方法:主要是借鑒細菌或病毒侵染細胞的途徑
4.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四)基因工程的成果與發展
1.與醫葯衛生
(1)生產基因工程葯品
①優點:高質量、低成本
②舉例:胰島素、干擾素、乙肝疫苗等60多種
(2)基因診斷
①含義: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上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②舉例:用DNA探針檢測出肝炎患者的病毒,為診斷提供了一種快速簡便方法。
③成果:已能夠檢測出腸道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多種病毒;在診斷遺傳病方面發展尤為迅速;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取得重要成果。
(3)基因治療
①含義: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②舉例:半乳糖血症(病因、研究成果)
③發展前景:許多遺傳病及疑難病症將被人類征服。
2.與農牧業、食品工業
(1)農業:培育高產、優質或具特殊用途的動植物新品種。
(2)畜牧養殖業:培育體型巨大(如超級小鼠、超級綿羊、超級魚等)、品質優良(如具有抗病能力、高產仔率、高產奶率和高質量的皮毛等)的轉基因動物;利用外源基因在哺乳動物體內的表達獲得人類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如激素、抗體及酶類等。
(3)食品工業:為人類開辟新的食物來源。
3.與環境保護
(1)用於環境監測:用DNA探針可檢測飲水中病毒的含量
①方法:使用一個特定的DNA片段製成探針,與被檢測的病毒DNA雜交,從而把病毒檢測出來。
②特點:快速、靈敏
(2)用於被污染環境的凈化:分解石油的「超級細菌」;「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DDT的細菌;能夠凈化鎘污染的植物;構建新的殺蟲劑;回收、利用工業廢物等。
二、細胞工程
(一)定義: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某種工程學手段,在細胞整體水平或細胞器水平上,按照人們的意願來改變細胞內遺傳物質或獲得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科學技術。
(二)種類:
1.植物細胞工程
(1)理論基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①定義:生物體的細胞具有使後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細胞的這種特性,叫做細胞的全能性。
②原理: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有該物種所特有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③未表現而分化的原因: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④實現條件:離體狀態、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他外界條件。
(2)技術手段:
①植物組織培養:
a.過程:取材、去分化(或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再分化形成試管苗、移栽發育成完整植物體。
b.應用:快速繁殖,培育無病毒植物(參見必修教材第一冊);生產葯物、食品添加劑、香料、色素和殺蟲劑等;製作人工種子;轉基因植物的培育。
②植物體細胞雜交:
a.定義:是用來自兩個不同植物的體細胞融合成一個雜種細胞,並且把雜種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的方法。
b.操作步驟:用酶解法(纖維素酶、果膠酶)去掉細胞壁(目的是獲得原生質體)、誘導原生質體融合(物理法:離心、振動、電刺激等;化學法:聚乙二醇等試劑作誘導劑誘導融合)、將雜種細胞進行組織培養等。
c. 特點:可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合的障礙,大大擴展了可用於雜交的親本組合范圍。
2.動物細胞工程:
技術手段包括:
(1)動物細胞培養:
①培養液成分: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維生素等(與植物不同)
②過程:參見高三選修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③應用:大規模生產蛋白質生物製品,如病毒疫苗、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等;燒傷病人的皮膚移植;檢測有毒物質;生理、病理、葯理方面的研究等。
(2)動物細胞融合:
①原理:與植物原生質體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②誘導方法:與植物原生質體誘導融合方法類似,還常用滅活的病毒做誘導劑。
(3)單克隆抗體:
①定義:化學性質單一、特異性強的抗體
②應用:生物學基礎理論的研究;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單克隆抗體的商品化; 正在研究單克隆抗體治療癌症
4.胚胎移植技術:略
5.核移植:略
三、發酵工程
定義:採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把微生物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新技術。
四、酶工程:略
『柒』 生物工程細胞的近代成就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它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 20年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年—1915年相對論建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 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6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26年,戈達德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 7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電子計算機問世.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8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 1977年原子激光器問世 9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製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10互聯網 互聯網在億萬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數學 抽象代數學的興起 泛函分析的誕生 自然科學 物理學 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 原子可變性和同位素的發現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量子論的建立和發展 光量子論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的建立 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原子核組成的理論探索和中子的發現 熱核聚變的發現和受控熱核反應的探索 粒子加速器的發展 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 非晶態與准晶態 晶體管的發明與半導體技術 化學 同位素化學 化合價的電子理論 絡合物化學鍵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X射線衍射分析法的成就 化學反應的理論 電子轉移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分析化學 光譜學分析法 色譜分析法的建立和發展 生物學 生物化學 新陳代謝途徑的基本闡明 生物能的探討和ATP的發現 遺傳學的產生和發展 DNA是遺傳物質 基因工程的出現 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誕生和發展 DNA雙螺旋結構的建立 蛋白質和核酸的測序和人工合成 中心法則的建立和發展 半乳糖操縱子理論的建立 重組DNA技術的建立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糖類的細胞識別作用的發現 核酸三螺旋的發現 神經生物學 神經元理論的建立 腦電活動的發現和進展 醫學 免疫療法和免疫學的發展 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 地球科學 自然地理綜合體研究的興起 環境科學的產生 天文學 大爆炸理論 工程技術 真空微電子器件的興起 電話、衛星通信等先進通信手段的出現 廣播與電視 雷達 計算機的發明和發展 微處理器的誕生 軟體工程概念的形成 網際網路的出現 自動化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人工智慧的發展 激光技術 激光器的誕生 受激輻射概念的提出 微波波譜學的創立 微波激射器的問世 全息照相 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產生 材料科學 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機器人 軍事技術的發展 化學武器與基因武器 核武器的新發展 電力系統的建設 汽車的廣泛使用 航空航天的興起 飛機的發明 火箭、太空梭、衛星、空間站 遙感技術 自來水的使用 農業機械化 空調製冷技術的應用 高速公路 家用電器的出現 人工假肢、心臟起搏器、人工瓣膜、隱形眼鏡等保健設施的出現 石油化工的迅速發展
『捌』 你還了解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哪些成果
1、中國在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與應用、轉基因植物研究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也日臻完善,廢水處理新型反應器和新工藝的開發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3、一大批生物技術成果或已申報專利,或進入臨床階段,或正處於規模生產前期階段,若干生物技術公共研發平台初步形成;
4、中國的基因檢測服務能力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出口葯品已從原料葯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制劑拓展,高端醫療器械核心技術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價格;
5、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發酵產業產品總量居世界第一。
(8)生物工程成果擴展閱讀:
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傳統生物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傳統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釀造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微生物發酵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就是以基因工程為首要標志。
現代生物技術在70年代開始異軍突起,近一、二十年來發展極為神速。它與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並列為影響未來國計民生的四大科學技術支柱,被認為是21世紀世界知識經濟的核心。
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醫葯衛生、食品輕工、農牧漁業、能源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環境保護等幾個方面。其中醫葯衛生領域是現代生物技術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成效最顯著、發展最迅速、潛力也最大的一個領域。
『玖』 下面屬於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的是
答案D
導解:生態學從宏觀研究,而微觀方面從分子角度研究。
『拾』 下列成果中,不屬於生物工程的是
d
疫苗,干擾素都屬於微生物的次級代謝產物,石油草也屬於微生物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