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其實顏寧自己在博客裡面說得很清楚。科研的三重境界:生計、興趣和永生。這項工作是她進清華開始就想做的,現在做出來了,而且是可以寫進教科書的工作。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算是有些「永生」的味道了。對於純粹的科學家來說這就足夠了。
❷ 安發國際科研團隊有哪些成員有哪些科研成果
據我所知,安發國際的科研團 隊非 常強 大,像高益槐教 授、謝聯輝教、Paul James Moughan教 授、齊忠權教 授都是團隊成員,他們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層面揭開了分子結構、組合、劑量與療 效的關系,實現了傳統醫 學和西方醫 學的兼容和匯合。
❸ 我國科學家研究證明和科技團隊研究成果顯示是不是多餘的
我國科學家研究證明和科技團隊研究成果顯示不是多餘的
科學家研究證明
10年來,科學家設置了多個采樣點,從西部的新疆一直到東海,每個季度進行采樣,共採集了近2萬個樣品,並進行全面實驗分析,最終揭示了我國嚴重灰霾尤其是高濃度細顆粒物PM2.5的來源和形成機制。
科研團隊研究成果顯示
大量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是空氣中細顆粒物大大增加的首要原因,也是霧霾形成的主要因素。
❹ 《科學》雜志8月9日刊登了北大生科院教授鄧宏魁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使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把成年
(1)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而蛋白質是在翻譯過程中合成的,翻譯內是指在核糖體上以mRNA為模容板合成多肽的過程.
(2)ATP分子脫去2個磷酸基團後成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因此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為合成直接能源物質ATP的原料;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而在動物細胞中,轉錄形成RNA的場所主要是細胞核,此外在線粒體中也能轉錄形成RNA;線粒體能被健那綠染成藍綠色.
(3)癌細胞的特徵:無限增殖;細胞形態結構發生顯著改變;細胞表面發生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減少,導致細胞間的黏著性降低,易擴散轉移.此外癌細胞新陳代謝較快,需要較多的能量,因此細胞中線粒體活動旺盛.
(4)表皮細胞逆轉為全能細胞是細胞全能性恢復的過程,該過程相當於植物組織培養的脫分化步驟.
(5)由以上分析可知,ATP合成酶基因和m抗體基因在雜交瘤細胞中處於表達狀態.
故答案為:
(1)mRNA核糖體
(2)ATP線粒體健那綠
(3)ACD
(4)脫分化
(5)ATP合成酶基因和m抗體基因
❺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首先介紹下顏寧老師。
顏寧,1977年出生,2000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學位;之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師從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2004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該校接進行博士後研究,2007年博士後出站後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導,其在清華的研究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及植物脫落酸受體信號通路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及2項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項目。顏寧回到清華迄今發表學術論文30篇,其中自2009年以來作為通訊作者在三大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上發表學術論文9篇,成果於2009、2012年兩次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重點引用, 2012年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顏寧2005年因為傑出的博士論文研究獲得《科學》(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回國後相繼獲得「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等獎勵和榮譽。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入選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即「萬人計劃」青年組);2011年,顏寧教授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評選的首屆28位國際青年科學家之一。2014年被《細胞》雜志選為全球40位年齡在40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之一。顏寧老師是施一公老師的學生,目前都在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擔任PI,在回國的5年裡已經在CNS上發文9篇,在以論文數量排資論輩的環境,這對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可以完爆很多中科院院士。
再介紹一下工作。上面提到,她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的研究,而此次發表文章《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是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
葡萄糖(D-glucose)是地球上包括從細菌到人類各種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也是人腦和神經系統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是進入細胞:親水的葡萄糖不能自由穿透疏水的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通過鑲嵌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完成。
GLUT1是發現最早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GLUT1 Deficiency syndrome,又稱De Vivo syndrome)。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是腫瘤細胞由於缺乏氧氣供應而只能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同質量葡萄糖所提供的能量不到正常細胞的10%,因而對葡萄糖的需求劇增(這是被稱為Warburg Effect的腫瘤細胞代謝現象),在很多種類的腫瘤細胞中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以大量攝入葡萄糖維持腫瘤細胞的生長擴增,這使得GLUT1的表達量可能作為檢測癌變的一個指標。
癌(腫瘤) 細胞和正常細胞的重要區別是腫瘤細胞主要通過糖酵解Glycolysis獲取能量,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而正常細胞可以通過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獲得大量能量,由於糖酵解提供能量很少,所以腫瘤細胞對葡萄糖的需求就大大增加,因而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所以總結起來,GLUT1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運蛋白,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的一項基礎研究,但是距離實際的臨床應用還有很遠,但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本身就是有區別的,在我看來,基礎研究就是為了探索未知。
該成果在5月18日由《自然》雜志在線發表後,立刻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充分肯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評價說:「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葯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對於GLUT1的結構解析本身是極富挑戰、極具風險的工作,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膜轉運蛋白研究專家羅納德•魁百克(RonaldKaback)表示:「人們終於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轉運蛋白在原子解析度水平上的晶體結構,這是50年以來的一項重大成就。」人體GLUT1基因序列鑒定者、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資深教授哈維•羅德士(Harvey Lodish)認為,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並且表示將把這一重大成果加入到他正在編寫的《分子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Cell Biology)經典教科書第八版之中。
❻ 孫樹棟的科研成果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防基礎科研、總裝預研等項目的持續支持下,提出了遺傳模擬退火演算法、遺傳免疫演算法等新演算法,有效解決了機器人控制、車間計劃調度等面臨的多目標、有約束優化難題;提出了建立企業生產過程資金流模型、基於組件的可重構信息管理系統等理論與方法;建立了穩固的科研團隊,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重構製造執行系統、協同服務系統,在10餘家企業得到成功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❼ 重大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團隊合作的產物,為什麼獲獎只頒給一個人
看你這個科研成果是什麼形式的,還有就是評獎時候是怎麼報的,比如,一個科研課題,人員包括項目負責人和項目組成員,它結題後要去評獎,獎勵是給整個項目組的,而不是給一個人,如果報科研成果評獎時候成果就是一個人的,當然獎勵也就獎一個人。
❽ 科研團隊應該營造什麼樣的學術氛圍
1.立足自身實際,揚長避短
從當前況來看,與一流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一般科研方向比較分散, 各個學科的科研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學科間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差異很大;科研創新團隊集群創新意識匱乏,就孤立的某一學科團隊而言,往往創新意識強,但由於整體缺乏學科交叉,資源無法共享,創新資源往往不足,難以形成跨學科、跨部門的團隊,嚴重製約了科技創新; 科研團隊以及學科帶頭人的優勢和潛力無從整合,普遍存在研究課題、研究方向多而不精,研究團隊、研究規模大而不新的問題;科研團隊內部不僅缺少人才共享、資金共享、技術設施共享、知識與信息共享,而且存在著各成員之間同類相妒,同業相仇,甚至互相拆台、同根相煎的問題;研究方向脫離高校科研實際,偏離地方經濟建設中心,標新立異、重復建設等現象多有發生。 由於科研評價導向不完善, 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往往只是片面追求學科發展前沿, 卻忽視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追求論文和著作的發表,卻忽視成果產業化和社會經濟效益;重視縱向項目,忽視橫向項目,忘記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這必然使地方高校科研創新的發展失去方向, 久而久之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 地方高校在培育優勢科研團隊和優勢研究方向的問題上, 要注重從現有科研創新優勢出發,加強科研力量的整合,最終形成具有一定研究特色並能在某一領域產生影響的優勢學科和研究方向。
2、營造良好科研環境,改革科研成果評價機制
創新團隊為地方高校教學科研人員學術交流、知識擴展、能力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高水平科研團隊需要團隊成員具備精誠合作、 互幫互助的精神, 而這種精神需要團隊成員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形成,並在團隊中進一步培養和運用。 團隊是一種為了特定工作成立的, 由分工與合作及不同層次的責任構成的高度責任化的團體。 科研團隊內部合作精神的培養需要藉助於良好的外部環境,當科研工作者處在一個充滿民主、寬松、合作的氛圍時,其合作理念、合作精神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並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運用。 由於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員往往隸屬不同的單位, 普遍處在各自為戰的狀態, 缺少了解及溝通的平台和渠道,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難。 因此,高校應當積極提倡科研工作者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他們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便利的條件, 加深彼此的了解,為進一步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還應當注意到,通過外部環境的營造培育合作精神只是加強合作的一個方面,為了進一步強化合作,還必須通過改革科研成果評價機制。目前,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對科研創新團隊的考核多是簡單的量化,評價體系更多的是對個人業績的評價,對團隊業績的評價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由於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過程評價制度,在對個人的業績評價中容易產生平均主義或負責人決定的按勞分配兩種現象,前者容易挫傷能者的積極性,後者容易因分配不公而引起負面情緒, 遲滯團隊建設的步伐。不鼓勵合作的評價機制不利於科研團隊集體科研活動的開展。因此,在構建評價機制的過程中,要由重視過程管理向更加重視目標管理轉變,由重視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視聘期考核轉變,由單純的數量評價向更加重視質量評價轉變,尤其要注重科研工作者研究思路和進展的創新性,不片面強調發表論文和獲獎的數量。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團隊科研成果尤其是團隊長期科研成果的考核,加大對團隊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以此促進團隊成員的長期合作,鼓勵他們通過長期合作形成重大科研成果。
3. 明確研究方向和建設目標,構建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
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確的研究目標是科研團隊存在和實現科研創新的前提。團隊帶頭人是團隊發揮功能的領頭羊,指引整個團隊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在選擇科研方向時,作為團隊帶頭人應全面了解研究領域國內外發展動態及國家經濟、科技發展的重點,使團隊的科研工作始終處於本學科領域的領先地位。對地方高校科研團隊來說, 團隊的研究目標應該清晰明確,應該圍繞地方或國家經濟建設規劃中提出的綱要進行建設,只有這樣才更具有切實可行性,團隊才能夠確立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要以團隊帶頭人為核心,選定一批高水平的核心成員組成科研梯隊,梯隊中不同成員的年齡、研究經驗、學科背景以及研究水平不同,其知識結構互補,不僅能克服研究過程中單學科知識的局限性,而且不同知識結構的成員能夠以不同的理論、觀念結合起來,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達到目標,這有利於團隊尋找新的突破點,發現新見解。
❾ 科研成果怎麼發表
筆者不是生物學家,不敢對成果的真實性和價值意義妄加質疑。但是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克隆,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難點,也涉及倫理道德,這樣的成果是不是應該等待更多的檢驗和更權威的鑒定後再公布?千錘百煉始到金,科學家更應該有審慎的態度和謹慎的作風。
在這一事件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註:科研成果應該在何時、由何人、採取何種方式公布?
其實,通過大眾媒體宣傳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的組成部分。重大科研成果的告知,不僅能極大地鼓舞國人,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是科學家必須承擔的科普義務。而且,大部分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都來自於納稅人,納稅人有權知道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花得值不值得。
但是,科研成果的公布必須要謹慎。記得非典期間,有關非典科技成果的信息發布出現了一定的混亂狀況。某些科研機構一心想藉此搶占「科研高地」,匆忙公布了一些還未經檢驗和證實的所謂「成果」。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給公眾帶來了很多困擾,也給科學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種情況導致科技部在2003年7月出台的《關於加強國家科技計劃成果管理的暫行規定》中,對SARS成果的發布作出了特別說明:《規定》要求國家科技計劃重大成果由科技部統一發布及管理,項目承擔單位不得擅自發布。
其實,向公眾公布研究成果也有約定俗成的章法。科研成果只有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後,才會由所在科研機構、主管單位或相關機構出面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對外公布。
一定要等到學術期刊發表之後,是因為學術期刊都有由專家組成的審稿人團隊,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就意味該項成果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認可。這就好比要了解一個人是好是壞,主要還得聽別人的評價。若只是當事人自說自話,即便是好話說盡,大概聽者最多也不過是將信將疑吧。
然而,學術期刊也分等級,有個衡量術語叫影響因子。影響因子越高,期刊越權威;越權威的學術期刊,審稿人的水平越高,要求也越嚴格。相對應的,科研成果在何等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項成果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大眾媒體並不具備專業知識,在科技報道中主要也是依靠成果發表在何處來判斷其重要性和可信度。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自然》、《科學》是學術期刊中的翹楚,若論文登於其上,就是成果重要性、原創性的最佳詮釋,也更能令公眾信服。
一般說來,在我國,科研成果的發布者往往是研究機構或權威科技部門,而非科學家本人。這是因為我國的科研機構大多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因此所得成果大多為職務性成果,由所在單位出面才名正言順。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防止個別人炒作,很多科研機構也曾經出台相關規定,禁止個人向媒體發布科研成果。
這其中當然也有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國人的印象中,知識分子應該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筆者接觸過很多科技工作者,他們似乎認為對大眾媒體公布成果多少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往往避之不及。
筆者相信,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希望我國科學家能夠研發出更多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但是面對著公眾,科技工作者理應更加謹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