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笛(竹笛)的特徵及其重要性
特徵: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華夏民族特色,發音動情、婉轉。龍吟,古人謂"盪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重要性: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其中音樂文化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發展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期至今,笛文化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民間音樂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中國民族器樂的迅速發展,而笛子作為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它也是傳統民族樂器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笛子在中國傳統樂器中可以說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其特有的音色和極強的表現力,使笛子在中國傳統樂器中擁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常居樂隊的首位。我們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最早的樂器"骨笛",在河南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這些骨笛的形制精細、規范、統一。每隻骨笛大概長20厘米,笛身有7個孔。在研究骨笛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用其中一隻最完整的做檢測,發現這支骨笛可以很准確的吹出七聲音階,其中還有五支可以吹出五聲音階,它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產是中國發現距今為止有音樂文化最早的歷史文物,他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新石器時期珍貴的文物是中國歷史音樂文明的見證。
笛子在經歷了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擁有了其獨特的風韻及魅力,並且博得了歷代詩人及歷代的文人墨客的廣大青睞,這些喜愛笛子藝術之人為笛子藝術編寫下了眾多令人贊不絕口的絕妙詩句並代代相傳。 通過學習中國民間音樂,並進而深入理解與研究民間音樂,從中可以對民間音樂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能夠發現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進而加深我們對笛子藝術發展更進一步的認識。通過研究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發展的影響,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笛子藝術的發展過程與現狀。通過深入探究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發展的影響,詳細說明笛子的形制、笛子的發展過程,笛子流派的形成過程,笛子的社會文化都有哪些深遠的意義,從而更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更好的繼承、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中國民間音樂的認識和笛子演奏的深入理解與研究,對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因為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而對笛子藝術的發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起源: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保養:
1、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竹紋老)。竹紋細密。管身直而圓。笛身一般頭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不宜過大。笛管厚薄適中。笛管內壁平整光滑。全身無蟲蛀、裂痕等現象。造型美觀大方。這些要求,憑視覺便可以鑒定。
2、檢驗笛子的音準。方法是按照標准音笛或定音樂器(如笙、手風琴、風琴等)對照試吹。首先以笛子本調的主音和筒音與標准音笛或定音樂器的D音A音核對如笛音與標准音同高或形成八度關系,那麼,這支笛子的調高是准確的,主音確定後,再按音程關系,對笛子的全部發音的准確性進行檢驗。還可以吹吹各個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凈。檢驗泛音也是檢驗實音音準的好方法。
3、檢驗笛子的音量。一般來說,音量大者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鳴大,振動力強。吹奏時手指上有時有一種發麻的感覺。
4、檢驗笛子的音色。對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圓、亮,這一方面取決於笛子本身的質量,另一方面與貼膜技術、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關系。
5、檢驗笛子的靈敏度。一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Ⅱ 王彥在笛子上的成就
王彥
提起王彥這個名字,海內外的許多笛子同仁都熟悉。這是因為這個名字與笛子的一種新的高難度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聯系在一起,那就是笛子的「雙吐循環換氣」吹奏法和技巧。王彥就是這種方法的發明者和掌握應用此技巧的第一人。
王彥在笛子上的成就,利益於他坷坎艱辛的經歷。這種經歷的磨煉,使它具有了堅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王彥八歲成為孤兒,十歲開始自學吹笛,初中時受音樂教師許恩真的啟蒙和引導,樹立了將來成為一名笛子演奏家的目標和理想。1960年,他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笛子演奏家許樹富先生,一年後,由於國家困難,藝專解散,被分配到杭州曲藝團,四年後,由於父親的「政治問題」,被下放到工廠。1965年,慕名去浙江歌舞團拜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先生為師,在趙松庭先生的精心指導下,王彥的演奏水平得到了飛躍式的提高。同年,在報考上海音樂學院時,成績名列第一,卻在政審時被刷下。王彥並沒有由於遭受種種挫折而沉淪,更沒有由此而丟棄自己所喜愛的笛子,而是更加鍥而不舍、自強不息,在逆境中不斷奮斗,刻苦訓練,注重基本功的練習,特別是在吐音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雙吐雙奏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和水平。加之趙松庭老師的精心指導,並受趙老師「長音循環換氣」吹奏法的啟發,於1968年發明了笛子上前無古人、讓人不可思議的一種新的演奏方法和技巧——「雙吐循環換氣吹奏法」。此技巧的出現,沖破了氣息給吹奏吐音所造成怕限制,解決了笛子吐音不能演奏特長旋律的難題,不但大大豐富了笛子的表現力,而且推動了中西吹奏樂器在這方面技巧上的突破和發展。王彥曾在嗩吶、長笛、雙簧管等中西吹奏樂器上試吹獲得成功。
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老師對此曾作過多次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對笛藝發展的一個重大創新,是絕無僅有的,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發明,應載入音樂發展史冊。著名作曲家錢兆熹先生也曾評價此技巧是對民族音樂的一大貢獻,並查證澳大利亞長笛手掌握此技巧並獲得博士學位,比王彥整整遲了十一年,有力地肯定了此技巧的發明權屬於我們中國人。
由於王彥對專業的孜孜不倦、刻苦努力,其專業水平很早就嶄露頭角。早在六十年代,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老師在一封信中曾這樣評價他:「你的基礎是不錯的,在我的許多學生中,很少能有你這樣的演奏風格和掌握了南北技巧水平的,希望繼學習、提高.....」。這也是趙松庭老師對身處逆境的王彥的一種鼓勵和期望。此後,王彥對笛子更加精益求精,眼界也更開闊,在勤奮的同時,博採眾長,廣泛吸收各種流派、不同演奏家的長處,較全面地掌握了各種笛子的演奏技巧,不但具有南方的演奏風格,而且對北方的演奏技巧也運用嫻熟。南北兼容,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使其演奏水平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在各項比賽中,曾獲浙江第二屆民樂比賽笛子獨奏二等獎,浙江省第五屆音舞節重奏二等獎,浙江省第二屆民樂比賽笛子獨奏二等獎。
鑒於王彥在笛子上的貢獻及其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經趙松庭老師的極力舉薦,浙江藝術學校領導舉賢納才,1994年底,經過漫長的30年工廠勞動,王彥綞進入浙江藝術學校,從事笛子專業教學。進藝校後,王彥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的管理工作中,曾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和先進教師,在教學上,認真負責,教學態度嚴謹,不斷研究探索教學理論,提高教學水平,總結出了一套理論與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效果,教學成果斐然,其笛子學生不但掌握了他的絕技,而且在報考上海音樂學院時,獲笛子專業考生第一名,並被免試文化予以錄取。
王彥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舉行笛子獨奏音樂會的願望,經過種種坎坎坷坷,現在終於如願,這姍姍來遲的獨奏音樂會,既是理想的實現,也是他從事笛子藝術四十餘年的成果總結。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大器晚成的王彥,一定會對笛子藝術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Ⅲ 笛子是哪個國家最早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聞名於世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典型遺址河姆渡,先後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貴的骨笛,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這批笛子多用禽骨製作而成,長約6——10厘米,直徑在1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橫開2個音孔,也有1孔和3孔的。有的骨笛的管腔內還插入一截小骨棒,可以抽動,吹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現在新疆塔吉克族還流傳著一種叫「那依」的笛子,和這種笛子十分相像。「那依」是用兀鷹的翅膀骨製成的,一頭粗,一頭細,細的一頭橫開了一個音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河姆渡出土的這批骨笛中,竟有一支是橫開一個吹孔、六個音孔的骨笛,這幾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樣了。
河姆渡骨笛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興趣和關注,不少專家在專門研究它。我國天津的劉士鉞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劉士鉞是位殘疾人,可他毅力驚人,自學成才。他用英文撰寫的論文《中國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國漢諾市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考古會上被宣讀後,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在法國發表的有關中國骨笛的論文,也受到一致贊賞。劉士鉞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請為國際民間音樂委員會的第一位中國委員。
劉士鉞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中國骨笛的產生要比世界其它國家早3000年。而且7000年前就能製作一個吹孔、六個音孔、具有現代橫笛雛形的骨笛,確實了不起。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趙松庭1987年曾在杭州大學做過一次《笛藝縱談》的學術報告。他說中國骨笛產生於生活,我們祖先在食鳥獸肉、吸骨髓時,發現管狀骨可以發出聲音,於是逐漸將它發展成為了笛子。會上,被譽為「水鄉神笛」的趙松庭的弟子蔣國基還用仿製的骨笛作了演奏,其聲音高昂脆亮,十分動聽。
浙江省餘姚市有位年輕的教師陸洲,採用4公斤以上的公雞腿骨,將骨髓抽干、洗凈,用砂紙打磨光滑,然後挖孔,仿製成造型逼真、音色優美的骨笛。陸洲還創作了反映7000年前河姆渡人民勞動生活的骨笛獨奏曲《河姆追溯》。在1986年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陸洲用他的仿古骨笛演奏了《河姆追溯》一曲,獲得成功。演奏和作曲雙雙獲獎。香港的音樂家張向華先生,用陸洲贈給他的骨笛和《演奏方法》在香港的一次音樂會上做了演出,結果轟動全場,被譽為是「整個音樂會上最受歡迎的節目」。
Ⅳ 竹笛的歷史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中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後笛子與市場笛子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Ⅳ 中國竹笛國內外發展狀況、發展水平與存在問題
竹笛校音:
1、准備好校音器,同時,檢查一下校音器是否已調整到標准音440。
2、以筒音(全按)作「5」,第三孔作「1」的指法,逐個音地一一進行校音。先校對筒音「5」與開第六孔的「5」,這兩個「5」的同度音高吻合嗎?再用第六孔「5」校對「1」,看一下,這兩個音與校音器上所顯示的標准音高是否一致?聽一下,五度音是否諧和?接著以「1」校對高八度音「1」。如果「5」與「1」是音準而協和的,「1」的高低八度音也是準的,那就以「1」來校對「2」,以「2」校對高八度「2」,在高八度音「2」的准確基礎上,用「2」校對筒音的泛音「2」。接下來就校對「3」,及高八度音「3」,再以高八度音「3」校對開第一孔的泛音「3」,這兩個同度音「3」音準的話,就以高音「3」校對下行五度的「6」,以「6」校對低八度音的「6」,以低八度音「6」校對低音「7」,再以低音「7」來校對高八度音「7」。然後以低音「7」校對「升4」,以高音「7」校對高八度「升4」,聽一下,這兩個五度音協和否?最後,別忘了用「5」校對「4」,並且吹一下5、6、7、1,聽一聽,超高音區發音通順否?音階進行流暢否?
3、在不使用校音器的情況下,再次「溜溜笛子」,吹段常用的或自己所熟悉的樂曲,聽一下旋律進行時的感覺。試舉C調曲笛為例:先用筒音作「5」吹段「姑蘇行」,再將筒音作「2」吹段「鷓鴣飛」,筒音作「6」吹段「三五七」,全按作「1」吹段「江南好」……..這些都是笛子演奏中常用的精曲,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凡是吹笛能手都很熟悉並且也能演奏。用幾首笛子精曲這么一吹、一溜,從不同的調性中找一下感覺,聽一聽,旋律的進行通順、流暢、悅耳動聽否?
如果以上這幾個步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那麼,可以說你已經挑選到一支真正高檔的精品笛了。
在校音時要注意的:
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口風位置。具體地說,下嘴唇的底部要貼在吹孔的邊沿,並與吹孔的水平面形成一個90度角的直角。大於這個角度標准音高就會偏高,反之,則偏低。
其次,有些人在校音時既不注意口風的正確位置,也不注意吹奏的方法,只是不加控制的、很沖的將氣「呼」進吹孔,因而,在校音器里所顯示的音高往往比實際上的音準偏高許多。此法不當,極不可取。
我們知道,鍵盤樂器中的鋼琴、手風琴,在演奏中只會因擊鍵的輕重而改變其音色和音量,而絕不會改變其標准音高。竹笛就不同了,它是一種橫吹的開管樂器,吹奏者通過唇部的控制,將體內呼出的氣流用口風和口勁使其形成一束,以斜面角度吹入笛管的吹孔,與吹孔的銳邊產生摩擦引起邊棱振動,並在笛腔內形成音波(空氣柱),發出與管長相對應的頻率(音高)。因此,笛子標准音的高低以及音階的產生,就是笛管腔內空氣柱的大小和長短所導致的結果。由於空氣柱的大小和長短與演奏者呼出氣流的強、弱、緩、急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強、弱、緩、急又是全憑演奏者通過對口風的改變及口勁的調節來進行的。
因此,口勁、口風,這是笛子演奏者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一個高水平而又有經驗的笛手,必定能以最佳的口風位置和正確的口勁來進行竹笛演奏。一個經驗豐富的竹笛製作師,除了有高超的製作技能外,同樣,也需要有敏銳的音樂感覺和必須掌握正確的口風和口勁才行,否則,在給笛子校音時就難以測出准確的音高了。
在校音過程中你會發現:「7」和「升4」與高八度音的「7」和「升4」這兩個五度音在校音器上顯示出來是偏低的。原因是竹笛製作工藝上人為的限制,如果竹笛在製作中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來排列音孔位置的話,那麼,在演奏時(尤其是梆笛和小笛)因第二孔與第三孔之間的距離太近而無法按放手指了。這六音孔竹笛在製作上的某些局限,給竹笛演奏時的音準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演奏家和製作師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在製作工藝上有人將竹笛的音孔改為八孔、十孔、加鍵……等等。以增添音孔的方法來強化竹笛音階的准確性。這種積極的態度和進取的精神,無疑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不過,目前尚處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階段,各人搞各人的,還沒有形成氣候,納入規范。而在演奏和教學上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任何竹笛,不論製作如何精良,音準校對如何精確,對於演奏者來說,還得要有一個不斷適應、不斷「微調」的過程。也就是說,你還必須經常地吹它,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在樂隊的合作中經常使用它。這樣,你就能逐漸對自己竹笛的性能了如指掌,並在使用中得心應手了。當你有了一支或一套稱心滿意的竹笛時,請記住要好好的愛護保養它,平時笛子吹過後,要隨時放進笛箱或笛袋,一則是衛生,不染灰;二則是在寒冷的冬季或乾燥的北方,也可防止笛子的開裂。
Ⅵ 誰有竹笛專業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我可以幫你完成畢業論文
專業代做畢業論文
多年經驗
團隊合作
質量保證
誠信可靠
需要的話看昵稱
Ⅶ 竹笛有哪些參考文獻
青少年學竹笛
Ⅷ 您好,我想學竹笛,請問多久能見成效而且有沒有好點的老師謝謝您了
學竹笛,竹笛一般很好學的,你可以先了解了解,向指法之類的。到時就好學啦!
而且對竹笛最好有興趣,而且要勤奮。。。 大概4年就行。。。就可以拿到十級證書了。。。。。像我學了有6年了 很喜歡吹笛子,而且蠻有天賦的, 所以3年就拿到了。。。。。
一般最多5年6年的啦。。。好點的老師?我們也不了解情況啊
Ⅸ 竹笛碩士陳賽簡介
陳賽,青年笛子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理事、湖南省竹笛藝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笛子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央音樂學院「龍之吟」笛塤樂團執行團長、瀟湘笛塤樂團團長、長沙學院音樂學院笛子專業教師。 自幼跟隨陳劍先生學習笛子,2001年起拜師於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向思義副教授,2003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師從青年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周可奇副教授,曾得到草原笛派笛子大師李鎮先生,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榮政教授的悉心指導。2007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2007年至2015年任教於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攻讀笛子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戴亞教授。2017年起任教於長沙學院音樂學院。
先後受邀赴美國、日本、波蘭、西班牙、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講學。學生分別在第二、三屆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CCTV民族器樂大賽(湖南賽區)、「中原笛樂」全國竹笛邀請賽、「銅音杯」全國竹笛邀請賽、湖南省「洞庭杯」民族器樂大賽、湖南竹笛大賽、湖南省本科院校三獨比賽、藝術展演、湖南省青年藝術節榮獲30多個金獎。 注重提高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同時也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近年來的成果有:國家藝術基金課題《笛塤音樂巡演》(主創成員之一)、省教育廳重點課題《先秦兩漢音律的文化闡述》(參與人之一)、校級課題《竹笛藝術氣息研究》和《氣息控制在傳統竹笛曲目演奏中的作用分析》《竹笛演奏中的氣息運用研究》《竹笛演奏中的技術發展探析》《新時期高校竹笛教學改革的策略思考》等多篇學術論文。 30多名學生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武漢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就讀研究生、本科和附中。
Ⅹ 竹笛好學嗎多久才能見成效
我目前跟老師學了八節課,以前有鋼琴基礎。目前水平達到五級。只要注意練習基本功和音準。曲子根本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