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華畢業生破解北斗系統機密,將成果送給美國,後來怎麼樣
高杏欣,哈爾濱人,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她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因為她曾破解了北斗系統的機密,卻將成果送給了美國。
受到高杏欣事件的影響,其父高德林原為黑龍江省公安廳的常務副廳長被免職。而她自己,俄媒報道在2019年時被華盛頓的科技公司解僱了。更有傳聞說,她被辭後想要回中科院發展。不過,這些消息是否真實,不得而知。
⑵ 我國的北斗系統現在取得了什麼重大成就
我國的北斗系統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了,並且也是國際這一技術的一個重大發展。
⑶ 北斗衛星五年來取得哪些成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是中國自行研製開發的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是除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致力於向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其建設與發展則遵循開放性、自主性、兼容性、漸進性這4項原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促進衛星導航產業鏈形成,形成完善的國家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支撐、推廣和保障體系,推動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社會各行業的廣泛應用。
目前全世界有4套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斗、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是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擁有廣闊的領土和海域,高度重視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努力探索和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2000年以來,中國已成功發射了6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建成北斗導航試驗系統(第一代系統)。這個系統具備在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范圍內的定位、授時、報文和gps廣域差分功能,並已在測繪、電信、水利、交通運輸、漁業、勘探、森林防火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逐步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正在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屬於第二代系統)。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為10米,授時精度為50納秒,測速精度0.2米/秒。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
中國計劃2012年左右,「北斗」系統將覆蓋亞太地區,2020年左右覆蓋全球。我國正在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已成功發射六顆北斗導航衛星。根據系統建設總體規劃,2012年左右,系統將首先具備覆蓋亞太地區的定位、導航和授時以及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⑷ 北斗三號的新科技採用了哪些新技術
北斗三號的首批組網衛星(2顆)以「一箭雙星」的發射方式順利升空,它標志著我國開始正式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中採用了原子鍾、星間鏈路最新的技術。
星間鏈路的概念並不新鮮,GPS也採用了這一技術,叫做Crosslink。該技術的大概原理是通過衛星間的相互通信,對衛星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和調整。這就縮減了對地面基站的依賴度,並加強其完好性。通過該技術,GPS星座可以在失去地面支持情況下仍舊維持一段時間的正常運轉。
但是GPS的Crosslink採用的是波束角較寬的UHF(Ultra High Frequency)頻段。理論上來說,當兩個衛星進行通信時,波束角越寬,意味著發送信息的范圍就越寬,衛星在發出信息時有更大幾率將信息發送給非目標衛星,這樣就容易造成信息泄露。而北斗採用Ka星間鏈路(Ka波段是電磁頻譜的微波波段的一部分,Ka波段的頻率范圍為26.5-40GHz。Ka代表著K的正上方(K-above),Ka波段大致上的頻率范圍是30/20GHz。Ka頻段具有可用帶寬,干擾少,設備體積小的特點。常用於衛星通信),Ka頻率高,波束角相對比較小,也就是說能夠保證本衛星發出的信號只被想讓接收信號的衛星接收,不會發到別的衛星那兒,保密性得到加強。同時,更高的頻率也意味著衛星間通信的效率可以更高。所以,北斗三號的性能在未來的發展非常值得世界期待。
⑸ 目前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⑹ 北斗——新的契機
隨著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開展,地質調查工作不斷向青藏高原腹地等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地質條件比較復雜的無人區推進。環境艱苦,危險性高和通信不暢是這些地區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特點。近年來,野外工作中不斷有重大安全事故發生:2011年4月1日,在新疆和靜縣作業時一架航空物探小型飛機失蹤,飛機以及機上3名人員至今仍未找到;2012年2月17日,陝西省地礦總公司物化探分公司可可西里赤布張措湖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組的楊能昌、高崇民、榮浩在進行野外作業時失蹤,至今下落不明;2012年11月16日,承擔1∶5萬區域地質調查任務的三名地質隊員在海拔4800m的青海省沱沱河附近失蹤,現已確認3人全部遇難……在這些事故中.我們失去了優秀的地質技術人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搜救,對地質調查事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除了對人員生命財產的威脅,落後的通信條件對野外地質人員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諸多不便。比如無人區的區調工作,地質隊員每天都要前往距駐地幾千米至幾十千米的地區進行路線工作,在這期間駐地與路線之間無法聯絡,一旦出現車輛損壞或遇險等緊急情況,往往不能及時通知駐地,野外人員只能開展自救或原地等待救援,很多危險情況都是這樣發生的。再如,一些無人區的工作往往持續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地質隊員進駐之後就處於了與世隔絕的狀態,很難與外界溝通,長時間無法與家人親友或單位保持聯絡。
上述諸多問題,實際上都歸結為缺乏有效的日常通信手段。盡管某些項目配備了衛星電話或對講機等,但這些通信手段都有比較大的局限性,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如衛星電話撥打不方便且費用不菲,對講機距離有限且易受地形限制等。在2012年2月17日可可西里發生的3名地質隊員失蹤事件中,該小隊就配有衛星電話,但未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那麼,有沒有一種通信技術或工具,可成為野外人員的「手機」,使他們即便在無人區也能實現相互通信,並提供日常的信息與安全保障服務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導航衛星技術——北斗。北斗是目前世界上三大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之一,與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並駕齊驅。截至2012年底,北斗系統已成功發射16顆衛星,並完成衛星組網,可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除了導航衛星應有的定位功能外,北斗還擁有其他兩個衛星系統不具備的功能——「簡訊」和「指揮」功能。「簡訊」指北斗終端之間可以通過短報文的形式通信,類似於我們的手機簡訊功能:而「指揮」功能是指使用專用設備「北斗指揮機」可以實現對北斗終端行為(包括定位與通信)的監控,並可通過簡訊或廣播功能與個別或全部下轄北斗終端交流,實現指揮調度。正是因為這兩個功能,使實現野外地質工作常態化實時通信和信息服務成為可能。
自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開始著力於北斗衛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地質調查工作的融合。項目組依託「基於3S 技術的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管理與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野外地質礦產調查服務與管理系統研建與應用」和「基於我國衛星的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等項目,開展了以北斗衛星技術為主的新技術在野外地質工作中管理和服務的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工作。以野外人員實際需求和地質工作管理需求為導向,重點開展了北鬥技術與GPS、GIS以及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整合應用研究,研製了野外工作適用的北斗終端產品,建立了基於北斗的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為中心的多級動態管理組網體系,編制了指導系統部署和工作流程的技術指南,並在我國西南、西北和東北的27個地處無人區的野外項目組進行示範,收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衛星技術在地質調查領域的行業應用。
本章將重點介紹以北斗為代表的導航與通信技術在地質調查工作中的集成研發、應用與示範情況。
⑺ 北斗系統的建成和應用是中國哪些國家戰略的重要成果
北斗系統是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與保.障的重要支撐,是維護國.家空間戰略、經濟戰略、安全戰略的重要保.障。
⑻ 北斗系統完成,為何說北斗是中國近代最值得拍手的科技成果
北斗系統的完成,北斗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標志著我國在科學進步上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也能保證我國的國民安全。
⑼ 中國「北斗」五年來取得了哪些成就
「飛機在空中怎麼知道自己在哪兒?這是因為地面上的VOR/DME台站提供了導航信號;飛機在機場怎麼准確降落到跑道上?這是機場盲降系統在提供指引。」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網路科技特色體驗展區「通信導航」專題區內的飛行校驗系統模擬屏上,詳細介紹了北斗衛星導航的具體應用。
事實上,這些飛行設施也會和人一樣出現「健康」問題,導致不能安全引導飛機飛行。因此,民航機構會派遣安裝專業儀器的飛機定期對設施進行「體檢」。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基於北斗衛星導航的CFIS飛行校驗系統飛行校驗。該系統是我國自主研製、針對航空通信導航監視等關鍵基礎設施校準監測和評估的設備,也是我國民航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上取得的又一項碩果。
「高精度時空服務時代已經來臨。」在北斗沙盤上的視頻展示項目上這樣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系統通過地基增強系統的建設,定位精度可達到分米至厘米量級,相關產品已應用於交通運輸、精準農業、通信、電力、金融、安全應急等領域。
「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隨著全球系統部署完成,北斗將逐步從服務我國走向服務全球。「這套飛行校驗系統已經在我國所有的機場獲得了應用。」飛行校驗系統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北斗系統全球化進程不斷擴展,我們的飛行校驗系統將走出國門,把飛行校驗的足跡遍布全世界。
⑽ 為何說北斗導航系統已步入新時代
11月5日,北斗三號雙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北斗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標志著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央視專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聽他講述北斗幕後故事。
我國原計劃在2007年底發射首顆北斗導航衛星,但是如果按照這個時間,好不容易申請的軌道位置和頻率就過期了。北斗團隊夜以繼日,終於趕在2007年4月初的時候,進入到了最後的發射階段。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