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固定資產轉讓怎麼交稅
一般納稅人轉讓或者出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計算銷售額和應納稅額:
①按照適用稅率徵收增值稅,按下列公式確定銷售額和銷項稅額: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16%)
銷項稅額=銷售額×16%
②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減按2%徵收增值稅,按下列公式確定銷售額和應納稅額: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3%)
應納稅額=銷售額×2%
(2)發票開具
一般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凡按規定適用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徵收率減按
2%徵收增值稅政策的,應開具普通發票,不得開具專用發票。
納稅人可以放棄減稅,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徵收率繳納增值稅後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1、處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
累計折舊
貸:固定資產
2、賣出:
借:庫存現金/銀行存款
貸:固定資產清理
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第二條規定: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自用的應征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其進項稅額准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1)資產轉讓含稅擴展閱讀:
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涉稅問題按財稅[2008]170號文件規定執行:四、自2009年1月1日起,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以下簡稱已使用過的固定資產),應區分不同情形徵收增值稅:
(一)銷售自己使用過的2009年1月1日以後購進或者自製的固定資產,按照適用稅率徵收增值稅。
(二)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納入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的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購進或者自製的固定資產,按照4%徵收率減半徵收增值稅。
(三)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納入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的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在本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以前購進或者自製的固定資產,按照4%徵收率減半徵收增值稅;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在本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以後購進或者自製的固定資產,按照適用稅率徵收增值稅。
參考資料: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
2. 關於資產轉讓涉稅問題
如果你的動產是可以區分開來,不影響你不動產的使用,那麼可以分開銷售,動產繳納增值稅,不動產繳納營業稅
如果動產與不動產為一體的,那麼
合並繳納
營業稅
銷售不動產
應該還牽涉到
房產交易
的過戶吧
3. 股權轉讓與資產轉讓的區別及稅收有何差異
1、轉讓的客體不同。
資產轉讓的客體為資產,股權轉讓的客體為股份。
2、來源不同。
資產來源於三個方面,即股東(出資人)對於公司投入的資本金、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積累的和通過舉債所獲得的資金來源。
股權則不同,它只存在於公司中,不是公司制企業就不存在股份。
3、交易的主體不同。
資產的所有者是公司,股權的所有者是股東。
4、是否需要繳納增值稅不同。
一旦轉讓活動被認為是資產轉讓,就應繳納增值稅,而如果被認定為股權轉讓,則不需繳納增值稅。
5、獲得的權利不同。
資產收購獲得是對企業全部資產的實質性經營權,即資產收購交易完成後,收購企業對向被收購企業已收購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存貨、存貨等可直接或派人組織實施生產經營活動,並對所經營的資產享有絕對的處置權。
而股權收購購買的是對被收購企業資產的擁有或控制權,收購企業不直接參與被收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其財產也沒有直接的處置權。
6、承擔風險的方式不同。
資產收購完成後收購企業直接組織或參與被收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承擔和處理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一切風險活動,如采購風險、銷售風險、資產儲備風險、運輸風險、決策風險、投資風險、納稅風險等等。
股權收購只承擔投資收益風險,在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也遠遠不如實施資產收購的企業。
7、在利益分配中所處的地位不同。
資產收購完成後收購企業是被收購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同時也是被收購企業經營成果的直接分配者,而股權收購完成後,收購企業不直接參與管理,除持股比例達到一定比例並出任董事長外,一般均是被動地接受經營成果的分配。
8、會計核算運用的科目不同。
對於資產收購不論是採取股權支付、還是非股權支付或者採用兩者相結合的支付方式,對收購的資產都應按資產收購清單中的交易資產名稱設置會計科目進行核算。
而股權收購不論是採取股權支付、還是非股權支付或者採用兩者相結合的支付方式,對收購的股權一律通過「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
所繳的稅種區別:
股權轉讓需要交的稅:
增值稅:免繳。此行為屬於非增值稅征稅范圍。
企業所得稅:轉讓方按股權轉讓收益的原則納稅。
土地增值稅和契稅:不繳土地增值稅,因為不屬於轉讓不動產行為。不繳契稅
資本轉讓需要交的稅:
增值稅:①符合轉讓企業全部產權的條件時,不繳納增值稅。②不符合轉讓企業全部產權條件時應稅貨物的轉讓,要繳納增值稅。
企業所得稅:需區分整體資產轉讓還是非整體資產轉讓兩種情況。
在整體資產轉讓時,①如果接受企業支付的交換額中,非股權支付額不高於所支付的股權的票面價值20%的,轉讓企業可暫不計算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②否則轉讓企業須計算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企業以經營活動的部分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應在投資交易發生時,將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有關非貨幣性資產和投資兩項經濟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並按規定計算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
土地增值稅和契稅:轉讓房屋要涉及土地增值稅問題,受讓方要涉及契稅問題。
4. 關於資產轉讓涉及的涉稅問題
已使用過的機器設備,增值稅率4%,可向稅務申請2%的優惠,如是已抵扣過17%增值稅的可開具17%的稅票 你公司可抵扣;不動產如房屋、土地使用權營業稅,稅率5%,另對方可能涉及土地增值稅,看增值多少對應不同稅率;原材料、低值易耗品,不用問,增值稅,一般17%,小規模的看對方的生產企業還是商業,4%-6%吧。所有流轉稅都有附加如城建稅一般 7%、教育費附加一般為3%+2%;另有印花稅(雙方),不動產的有契稅(購買方).......
因為稅太多,一般公司整合不用購買法,而用股權交易法......
5. 固定資產轉讓涉及到稅
①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號》規定:一、納稅人購進或者自製固定資產時為小規模納稅人,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後銷售該固定資產。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發生按簡易辦法徵收增值稅應稅行為,銷售其按照規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進項稅額的固定資產。這兩種情況可按簡易辦法依4%徵收率減半徵收增值稅,同時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②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36號》規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號)中「可按簡易辦法依4%徵收率減半徵收增值稅」,修改為「可按簡易辦法依3%徵收率減按2%徵收增值稅」。
③根據《財稅2013年37號》規定: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自用的應征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其進項稅額准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④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90號》規定: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適用簡易辦法依照3%徵收率減按2%徵收增值稅政策的,可以放棄減稅,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徵收率繳納增值稅,並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依據上面的政策,應該會有出現如下情形:
情形一:
一般納稅人出售2009年1月1日前購入的固定資產,出售時按3%減按2%徵收,1%部分減稅,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也可以放棄減稅,依照3%徵收,並可以開具稅率為3%的增值稅專用發票。
情形二:
一般納稅人出售2009年1月1日後購入的固定資產(不含應征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該固定資產購入時已經抵扣過(包括可以抵扣但自身原因未抵扣的),出售時按17%的稅率繳稅,可以開具稅率為17%的增值稅普通發票或增值稅專用發票。
情形三:
一般納稅人出售2013年8月1日前購進的應征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出售時按3%減按2%徵收,1%減免,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也可以放棄減稅,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徵收率繳納增值稅,並可以開具稅率為3%的增值稅專用發票。
情形四:
一般納稅人出售2013年8月1號後購進自用的應征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比如(小汽車),該固定資產購入時已經抵扣過(包括可以抵扣但自身原因未抵扣的),出售時按17%的稅率繳稅,可以開具稅率為17%的增值稅普通發票或增值稅專用發票。
6. 企業整體轉讓資產是否需要交納增值稅
企業整體轉讓資產不需要交納增值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轉讓企業全部產權不徵收增值稅問題的批復》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增值稅的徵收范圍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
轉讓企業全部產權是整體轉讓企業資產、債權、債務及勞動力的行為,因此,轉讓企業全部產權涉及的應稅貨物的轉讓,不屬於增值稅的征稅范圍,不徵收增值稅。
資產轉讓是改善經營,提高整體資產產出能力的客觀需要。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資產產出能力不僅取決於對資產的合理利用,而且取決於資產的優化配置。
通過市場組織,適時地調劑和處理陳舊、老化和報廢的資產以及因技術進步和產品、工藝調整而閑置不需用的資產,可以減少資產損失,盤活資產存量,優化資產結構,從而提高資產的總體產出效益。
從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積極推進資產轉讓活動的開展,也有利於調整社會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推動資產存量在流動中實現優化配置,從而形成社會資產總量的集約化經營效益。
資產作為能夠給所有者帶來預期收益的特殊財產,只有通過市場,按照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的原則,實行有償轉讓,才能實現其合理的價值補償。因此,資產的有償轉讓是商品經濟條件下資產轉讓的基本原則。
7. 固定資產轉讓涉及哪些稅
1、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的免徵增值稅。
第一、屬於企專業企業固定資產目錄所列貨屬物;
第二、企業按固定資產管理,並確以使用過的貨物;
第三、銷售價格不超過其原值的貨物。
其中有一個條件不具備就屬於財稅[2002]29號文件所說的「應稅固定資產」按照4%的徵收率減半徵收增值稅。
2、企業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屬於應征消費稅的機動車、遊艇、摩托車,售價超過原值的,按4%的徵收率減半徵收增值稅;售價未超過原值的,免徵增值稅。
3、銷售不動產(銷售建築物或構築物、銷售其他土地附著物),小規模納稅人按照5%的徵收率;一般納稅人按照10%的稅率徵收增值稅。
8. 企業資產轉讓要交什麼稅
公司資企業轉讓要交以下稅務:增值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印花稅、土地增值稅等。
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清算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
二、下列企業應進行清算的所得稅處理:
(一)按《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等規定需要進行清算的企業;
(二)企業重組中需要按清算處理的企業。
三、企業清算的所得稅處理包括以下內容:
(一)全部資產均應按可變現價值或交易價格,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
(二)確認債權清理、債務清償的所得或損失;
(三)改變持續經營核算原則,對預提或待攤性質的費用進行處理;
(四)依法彌補虧損,確定清算所得;
(五)計算並繳納清算所得稅;
(六)確定可向股東分配的剩餘財產、應付股息等。
四、企業的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交易價格,減除資產的計稅基礎、清算費用、相關稅費,加上債務清償損益等後的余額,為清算所得。 企業應將整個清算期作為一個獨立的納稅年度計算清算所得。
(8)資產轉讓含稅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十一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五條所稱清算所得,是指企業的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者交易價格減除資產凈值、清算費用以及相關稅費等後的余額。
投資方企業從被清算企業分得的剩餘資產,其中相當於從被清算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中應當分得的部分,應當確認為股息所得;剩餘資產減除上述股息所得後的余額,超過或者低於投資成本的部分,應當確認為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或者損失。
第九條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本條例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所稱虧損,是指企業依照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將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和各項扣除後小於零的數額。
9. 資產轉讓和股權轉讓 稅收的區別
資產轉讓與股權轉讓的稅務處理區別分析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的並購重組日漸頻繁,資產、股權方面的轉讓案例層出不窮。在實際交易中,判斷一項轉讓是資產轉讓還是股權轉讓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根據政策規定,對資產轉讓與股權轉讓的稅務處理要求並不相同。
判斷一項轉讓是股權轉讓還是資產轉讓主要可以依據兩點。首先,交易的主體不同。股權轉讓是股東將其對公司擁有的股權轉讓給受讓人,由受讓人繼受取得股權而成為新股東的法律行為。
因此,股權轉讓的主體必然是股東。而公司的資產屬於公司所有,資產轉讓的主體必然是公司而非股東,股東只是公司轉讓資產的決策者之一。其次,轉讓的客體不同。股權轉讓所轉讓的是股權,轉讓的內容包括了股東權、股東的地位或資格以及依據股東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股權只存在於公司之中,不是公司制企業就沒有股權。資產轉讓所轉讓的是資產,所謂資產是指企業(包括公司,但不限於此)擁有的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機器設備、現金、土地使用權、無形資產等。
對資產轉讓,稅務安排上首先要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進行處理。由於資產轉讓的主體是企業,因此資產轉讓產生的所得或損失應並入企業的應稅所得額或在稅前扣除。對資產轉讓中涉及的流轉稅,則要區分不同的情形進行處理。如果納稅人轉讓的是存貨,應按銷售額計算繳納增值稅;涉及消費稅的消費品還應該繳納消費稅。如果納稅人轉讓的是固定資產,一般納稅人要根據不同的時間界限按不同徵收率計算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除其他個人外)則減按2%徵收率計算增值稅。如果納稅人轉讓的是無形資產或是房屋、建築物等不動產,則應繳納營業稅。如果轉讓的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築物及其附著物並取得收入的,則還應就其所取得的增值額繳納土地增值稅。
對股權轉讓,在稅務處理上應分別按股權的購買方、股權的轉讓方、被買賣股權的企業(目標企業)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