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生教育
一、招生工作
2012年度研究生招生規模穩中有升,達2680名,其中:招收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2117名(碩士生1740名、博士生377名);在職專業學位碩士生563名(工程碩士496名、MPA55名、MBA12名)。
二、培養工作
2012年度進一步加大對優秀研究生的科技創新扶持獎勵力度,本年度先後獎勵和資助286人次,包括:創新性科學研究資助55人,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資助35人,優秀科研成果獎勵70人,優秀學位論文獎勵126人次(校級123人、北京市優博2人、全國優博1人)。無論是資助額度還是廣度,均達歷年新高。
進一步探索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完善碩-博貫通式培養的選拔機制;分別進行了本-碩-博和碩-博貫通式培養的研究生選拔工作,2012年度共選拔產生本-碩-博和碩-博貫通式培養的研究生88名。在校博士生的生源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
創建地學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為高層次地學人才培養提供重要的科研與工程實踐平台。為進一步加強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拓展地大研究生培養的空間資源、延伸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探索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2012年度繼續實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新建「地學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4個(沈陽地質調查中心、雲南省有色地質局、雲南省地質礦產局、雲南省地質調查局);為創新性地學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科研與工程實踐的重要平台。
三、課程建設
進一步加強研究生的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促進研究生教學內容更新與教學改革。為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形勢,滿足社會高層次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進一步貫徹學校「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推進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加強研究生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2012年度組織實施研究生教材建設與教改立項工作,共立項資助21項,其中:教改項目11項、教材建設10項;並對各類項目進行了定期檢查驗收。
四、交流合作
加強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氛圍、拓展國際視野,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國際交流水平。分別採取「練內功、請進來、走出去」的系列措施,加強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氛圍、拓寬學術視野,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國際交流水平。練內功:組織實施全校性的「研究生學術文化節」和「研究生學術報告會」,2012年度的研究生學術報告會共有1848名研究生進行了學術報告(博士生362人、碩士生1486人)。請進來:開設「研究生名師講堂」,聘請國內外專家來校講學,2012年度舉辦研究生名師講堂113場次(專題學術報告96場、專家授課17門)。走出去:開設「國際學術交流」專項,資助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35人次;聯合創辦的「中-日研究生論壇」,2012年發展為「中-日-韓研究生論壇」,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2012年分別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等國外高校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合作關系。大力實施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研究生公派留學項目,成功選拔公派留學研究生規模創歷史新高。為提高學校研究生外語水平,2012年組織選拔了100餘名研究生參加英語托福班強化培訓,促進選拔高質量的研究生公派留學。2012年地大共有48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批准,其中:其中攻讀博士學位21名,聯合培養博士生27名;研究生公派留學規模創歷史新高。
五、質量管理
加強教風學風建設,完善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各個環節的質量監控與管理,確保培養質量。從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質量監控與管理,分別推進實施:研究生招生環節的巡視檢查工作,研究生教學與培養環節的督導工作,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行為規范監測工作,以及博士學位論文的匿名評審工作。切實加強研究生的學風建設,重視過程管理,嚴把學位出口,建立健全淘汰制度。2012年檢測博士、碩士學位論文2000餘人次,對其中300餘份論文提出整改建議,對18位研究生做出延期整改和推遲畢業的處理決定。2012年度全校共授予研究生學位總人數1739名(博士學位282人、碩士學位1457人),創歷史新高。
六、獲獎成果
大力實施研究生科技創新扶持獎勵計劃,2012年度(12月31日統計)在校研究生發表SCI檢索論文175篇(全校348篇),其中:學術榜刊論文44篇、國際SCI論文70篇、國內SCI論文61篇;研究生發表SCI論文總數和在外刊發表SCI論文數快速提升,並有2名博士生(張凡、孟俊)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發2篇學術論文,取得歷史最佳成績。
2012年度學校又有2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蔣小偉、李淼),另有1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第二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彭國華)。
同時,加強研究生教學成果與教育管理經驗總結,推廣宣傳與交流,慶祝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組織編著出版了98萬字的「中國地質大學60年研究生培養文集」—《根深葉茂》。
針對地大近些年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績,組織開展學校「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機制創新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總結與教學成果獎的申報工作,獲得2012年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並被推薦申報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七、附錄
表1 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② 王傑的科研、教學獲獎情況
1、《吳虞對儒家封建禮教的評判》獲中共中央黨校1995—1998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2、《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與主體價值問題》獲中共中央黨校1999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3、2000年度獲中共中央黨校科研工作優秀獎。
4、《儒家文化的人學視野》獲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5、《早期儒家文化:一種人學的解讀》 ——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度校級課題,已結項。
6、《儒家政治思想與現代社會》獲200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准號:06BZX031),現已結項,鑒定結果為優秀。
7、博士後研究報告《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研究》2004年9月已通過專家鑒定,鑒定等級為優秀。
8、獲2007一年制中青班年秋季學期授課效果第一名。
9、獲哲學部2011年春季學期學位研究生授課數量第一名。
10、獲哲學部2010年秋季學期學位研究生授課數量第二名
11、獲哲學部2010年秋季學期學位研究生授課數量第一名。
12、獲哲學部2009年春季學期學位研究生授課數量第二名
13、獲哲學部2009年秋季學期學位研究生授課數量第三名。
14、獲哲學部2008年秋季學期學位研究生授課數量第二名。
15、獲2005--2006年度獲中共中央黨校教學工作優秀獎。
16、獲2006--2007年度獲中共中央黨校教學工作優秀獎。
17、獲哲學部2011春季學期(省部班)授課效果二等獎
18、獲哲學部2011春季學期(地廳班)授課效果二等獎
19、獲哲學部2011秋季學期(省部班)授課效果二等獎。
20、獲哲學部2011秋季學期(省部班)授課效果二等獎
21、獲哲學部2011年春季學期學位研究生授課數量第一名
22、獲哲學部2012春季學期(省部班)授課效果一等獎。
23、獲哲學部2012春季學期(廳局班)授課效果二等獎。
24、獲哲學部2012秋季學期(省部班)授課效果一等獎。
25、獲哲學部2012秋季學期(廳局班)授課效果一等獎。
26、獲2011--2012學年教學工作優秀獎
27、獲2012年春季學期學位研究生班次授課數量第二名
28、獲哲學部2013秋季學期(省部班)授課效果一等獎
29、獲哲學部2013秋季學期(廳局班)授課效果二等獎
30、獲中央黨校2013—2014年度優秀教學獎
31、獲哲學部2015春季學期(省部班)授課效果一等獎。
32、《中國哲學原著選讀》、《明清哲學思想研究》、《先秦哲學思想研究》先後獲中央黨校研究生精品課程。
33、《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價值》、《古代官德修養》講題先後獲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基金會」資助。
34、獲中央黨校2008---2009學年學位研究生「優秀教師」稱號。
35、《儒家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課題獲中央黨校2011年校級資助。
③ 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是啥
一、獎勵比例、標准與基本條件
1、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中央財政對中央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所需資金,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碩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元的標准以及在校生人數的一定比例給予支持,所需資金按照預算管理程序列入年度部門預算。
2、中央高校根據研究生收費標准、學業成績、科研成果、社會服務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確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覆蓋面、等級、獎勵標准和評定辦法(可分檔設定獎勵標准),報財政部、教育部備案。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標准不得超過同階段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標準的60%。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名額分配應向基礎學科和國家亟需的學科(專業、方向)傾斜。中央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覆蓋面、等級和獎勵標准進行動態調整。
3、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基本申請條件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高等學校規章制度
(3)誠實守信,品學兼優
(4)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
4、直博生和招生簡章中註明不授予中間學位的本碩博、碩博連讀學生,根據當年所修課程的層次階段確定身份參與學業獎學金的評定。在選修碩士課程階段按照碩士研究生身份參與評定,進入選修博士研究生課程階段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參與評定。
5、獲得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獎勵的研究生,可以同時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等其他研究生國家獎助政策以及校內其他研究生獎助政策資助。
二、評審組織與程序
1、中央高校應建立健全與本校研究生規模和管理機構相適應的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機制。
2、中央高校應成立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領導小組,由校主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研究生導師代表等組成。評審領導小組按照本辦法有關規定,負責制定本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實施細則,制定名額分配方案,統籌領導、協調和監督本校評審工作,並裁決有關申訴事項。
3、中央高校下設的基層單位(院、系、所,下同)應成立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委員會,由基層單位主要領導任主任委員,研究生導師、行政管理人員、學生代表任委員,負責本單位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申請組織、初步評審等工作。
4、基層單位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委員會確定本單位獲獎學生名單後,應在本基層單位內進行不少於3個工作日的公示。公示無異議後,提交學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領導小組審定,審定結果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不少於2個工作日的公示。
5、對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結果有異議的,可在基層單位公示階段向所在基層單位評審委員會提出申訴,評審委員會應及時研究並予以答復。如申訴人對基層單位作出的答復仍存在異議,可在學校公示階段向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領導小組提請裁決。
6、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評審工作應堅持公正、公平、公開、擇優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教育法規,杜絕弄虛作假。
三、資金管理
1、中央高校於每年11月30日前將當年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一次性發放給獲獎學生,並將研究生獲得學業獎學金情況記入學生學籍檔案。
2、中央主管部門和中央高校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財經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對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資金加強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擠占、挪用,並自覺接受財政、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的檢查和監督。
④ 徐雷的教學與科研成果、榮譽稱號、表彰獎勵
中國室內設計20年優秀勞設計師
獲中國室內裝飾行業貢獻獎,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2008
獲江蘇省室內裝飾行業出成就獎,江蘇省室內裝飾協會,2009
入選南京室內設計人才庫,南京市室內設計學會,2009
獲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授予優秀設計師稱號,2009
獲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江蘇省總工會,2009
獲江蘇省技術能手,江蘇省人力類源和社會保障廳,2010
獲南京林業大學二零零四屆本科畢業設計 (論文)優秀指導教師,2004
獲2002-2003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2003-2004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2004-2005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2006-2007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南京林業大學榮譽表彰,2005-2008
南京雷士杯青年學生室內設計競賽優秀指導敦師,2007
獲江蘇省第七屆裝飾設計設計大賽指導教師,省裝飾協會,2010
獲中國中青年美術教師優秀繪畫設計作品獎,2005
獲色彩科學應用與發展優秀論文,2005
獲華耐杯室內設計大賽方案類優秀獎,中國楊樹傅物館,2006
獲華樹杯室內設計大賽辦公空間工程類三等獎,中國楊樹埔物館裝飾裝修工程,2006年
獲華耐杯室內設計大賽二等獎,研究生大樓內裝飾工程,2008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賽特等獎,東方廣場樣板間室內設計,2009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賽一等獎,微山湖濕地文化博物館布展,2009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賽二等獎,皇冊家園室內裝飾設計, 2009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競優秀獎,兒童福利院裝修工程,2009
獲南京室內設計大獎賽三等獎,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大套三站方案二,2009
獲室內設計大費二等獎,明月港灣樣板房,2010
獲室內設計大賽商業空間二等獎,南林餐飲環境, 2010
獲室內設計大責酒店賓館工程類優秀獎,雙門樓賓館裝修工程,2010
獲江蘇省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大費優秀獎,東方廣場樣板房,2010
獲南京林業大學多媒體課件比費一等獎,南京林業大學,2010
獲南京林業大學課程試題庫優秀獎,南京林業大學,2008
⑤ 鄭祥的教學科研獲獎成果
2010年入選中國人民大學明德青年學者
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教學優秀獎
2010年榮獲「2009-2010年度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
2008年入選北京科技新星
2005-2006學年度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嘉誠獎教金」;
擔任班主任的2004級環境科學本科班獲得「2005-2006年度校級先進班集體」榮譽稱號。
擔任班主任的2008級環境科學碩士研究生班獲得「2008-2009年度校級先進班集體」榮譽稱號。
擔任班主任的2008級環境科學碩士研究生班獲得「2009-2010年度校級先進班集體」榮譽稱號。
2008年,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生活垃圾可持續填埋反應器及其模型研究」 (國家級),指導教師
2008年,「北京市大學校園不同區域垃圾分類可行性調查研究」獲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實踐優秀團隊,調研論文獲2008年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優秀成果,指導教師
2009年,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家用凈水器使用生命周期中的水質研究」(北京市級),指導教師
2009年,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北京市餐廚垃圾的回收情況調查」 (校級),指導教師
2010年「基於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下的中小企業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探究」獲「中國人民大學第十二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指導教師
2010年在「綠色信貸政策中引入赤道原則的可行性和改善建議——以興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為例」獲「中國人民大學第十二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指導教師
⑥ 中國研究生教育成果獎是什麼級別
中國研究生教育成果獎的級別如下:
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及教育管理者從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解放思想和教育創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持續提高。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設立「中國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以下簡稱「教育成果獎」),獎勵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開拓創新、做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效的集體和個人,制定本辦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在研究生教育理論研究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或者在研究生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突出成就,均可申請「教育成果獎」。
⑦ 請問在評選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時,所發的科研成果只是得到樣刊並沒有被上傳到知網,這樣可以參加評選嗎
您好,轉:獎勵標准與基本條件
第五條 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准為每生每次人民幣3萬元; 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准為每生每次人民幣2萬元。
第六條 國家獎學金申請對象為取得正式學籍的全日制非在職研究生。研究生按照其注冊身份申請國家獎學金,在每個學歷層次上只能申請獲得一次,碩博連讀生可在不同注冊身份上申請獲得一次,但成果不得重復使用。
第七條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得申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1. 學習年限長於三年的延期畢業碩士研究生和長於四年的延期畢業博士研究生;
2. 在全部評獎流程完成前畢業離校的碩士和博士;
3. 定向、委託培養和人事檔案不在學校者;
4. 休學期間者;
5. 無正當理由或未經請假離校者;
6. 長期不在學校或請假時間累計超過六周者;
7. 無故不按時報到注冊者;
8. 申請資料弄虛作假者;
9. 有論文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者;
10. 未完成課程學習者或有補考成績者;
11. 有惡意欠費現象或國家助學貸款有違約記錄者;
12. 參加非法組織及活動者;
13. 有違反校紀校規,受到處分者;
14. 有違法亂紀等犯罪行為,受到刑事、行政處罰者;
15. 其他不具備申請條件者。
第八條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基本申請條件
1.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 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高等學校規章制度;
3. 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具有奉獻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
4. 學習成績優異,科研成果突出,恪守學術規范,科研能力顯著,發展潛力大,綜合表現優秀。
第九條 申請博士生國家獎學金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滿足第八條的基本申請條件和以下條件之一可以向學院申請。
1.人文社科類博士研究生在CSSCI收錄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理科類博士研究生在SCI、EI收錄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篇;工科類博士研究生申請具有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號,並進入實審階段的發明專利1項,或在SCI、EI收錄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
2.產學研活動、課題申報、學術科技文化競賽活動的成績與貢獻突出。
3.社會實踐調研及社會活動成效顯著,成果在高級別雜志發表,或得到相關部門採納及媒體關注。
第十條 申請碩士生國家獎學金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碩士研究生滿足第八條的基本申請條件和以下條件(含等)之一可以向學院申請。
1. 人文社科類碩士研究生原則上在CSSCI收錄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理科類碩士研究生原則上在SCI、EI收錄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工科類碩士研究生原則上已申請具有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號,並進入實審階段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或軟體著作權1項,或在CSCD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
2.產學研活動、課題申報、學術科技文化競賽活動的成績與貢獻較大。
3.社會實踐調研及社會活動成效較顯著,成果在高級別雜志發表,或得到相關部門採納及媒體關注。
第十一條 申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的社會活動基本要求
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時滿足第八條的基本申請條件和以下所有條件可以向研究生工作部申請。
1. 擔任學校研究生會、研究生團委主要幹部任職一屆以上,工作責任心強,態度積極熱情,群眾基礎好,工作成績突出。
2.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調研及社會公益活動,成效顯著,成果在高級別雜志發表,或得到相關部門採納及媒體關注。
第十二條 科研成果的認定
1.認定的科研成果必須是以湘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申請人為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申請人為第二作者。
2.社會科學類學術成果必須在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自然科學類學術成果因發表周期較長,可以視被接收或錄用為發表。
3.在學校認定的一類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相當於在CSSCI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在學校認定的二類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相當於在CSSCI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篇。
4. 在SCI、EI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篇,相當於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項;在SCI、EI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相當於申請具有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號,並進入實審階段的發明專利1項;在CSCD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相當於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或軟體著作權1項。
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⑧ 徐盛桓的主要科研成果、項目和獲獎
徐盛桓教授出版專著2本、編著2本;發表語言學論文一百多篇,約計一百多萬字。早在1994年,《外語學刊》(參見第1期《關於我國外國語文刊物的一次統計研究》)曾發表統計數字,說他是當時「外語刊物上最活躍的學者」,發表文章篇數排行第一、被徵引數排行第二。1999年全國語言學論文被引率排名第四,僅次於呂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詳細列表:
(一) 專著:
《語用問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二) 編著(負責編寫語用部分):
2002,《英語詞彙學高級教程》(汪榕培主編,高等院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普通語言學概要》(伍鐵平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學用書),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 在國內CN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含意與合情推理,《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第3期。
冪姆與文學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5年第1期。
結構和邊界——英語謂補句語法化研究,《外國語》 2005年第1期。
英語原因句的嬗變, 《外語學刊》, 2005年第1期。
句法研究的認知語言學視野,《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年第4期。
A and B語法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1期。
成語的生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年第1期
充分條件的語用嬗變——語言運用視角下的邏輯關系,《外國語》,2004年第3期。
理解翻譯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年第4期。
邏輯與實據——英語IF條件句研究的一種理論框架,《現代外語》, 2004年第4期
研究與方法——石毓智兩本書的研究方法述評,《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語言學研究的邏輯學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常規關系與句式結構研究——以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句式為例,《外國語》, 2003年第2期。
往者雖舊 餘味仍新,《外國語》, 2003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語句解讀研究——語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現代外語》, 2003年第2期。
語用和規范——哈貝馬斯的「規范語用學」論析,《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新視點——評石毓智的兩本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到5期。
語義數量特徵與英語中動結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
理論語用學研究中的假說——研海一楫之四,《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認知化——再論常規關系,《外國語》,2002年第1期。
關聯原則與優化思維——關聯理論的闡釋與獻疑,《外國語》, 2002年第3期。
我怎樣做起語言學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2 年4期。
試論英語雙及物構塊式,《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2期。
關於英漢語篇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年第4期。
名動轉用與功能代謝,《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第8期。
名動轉用的語義基礎,《外國語》,2001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方法論探微——一份建議性的提綱,《外國語》,2001年第5期。
程序的發現和發現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語言學研究的三個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存同求異 責備求全——創新共斟酌,《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1期。
名動轉用語用推理的認知策略,《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4期。
關於英漢語語法化比較研究——英漢語比較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9期。
名動轉用與語用推理,《外國語》,2000年第2期。
語義、語用和語法——何自然《英語語用語法》導讀,《外國語》,2000年第3期。
英語陳述疑問句,《外語學刊》,1999年第2期。
概念編碼和程序編碼——中國學生英語口頭連貫表述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5期。
語法離我們有多遠——從語義、語用看語法,《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
才·學·識的鴻篇巨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2期。
強發問和弱發問,《外國語》,1999年第3期。
含意推導思維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外語學刊》,1998年第1期。
疑問句的語用性嬗變,《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4期。
化理論為方法給研究以個性(提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期。
含意運用與常規關系意識,《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3期。
取精用宏寓學於做,《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0期。
含意研究的邏輯學思考,《外國語》,1998年第2期。
關於含意本體論的研究,《外語研究》,1998年第1期。
廣義含意理論的建構,《外語研究》,1998第2期。
論含意思維,《外語學刊》,1997年第2期。
含意本體論論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1期。
含意的兩種形態,《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2期。
話語含意化過程——含意本體論系列研究之四,《外國語》,1997年第1期。
全國第二次新格氏理論研討會小結(摘要),《外國語》,1997年第3期。
含意與敘事性篇章的建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論表「添加」義的EVEN,《外語學刊》,1996年第1期。
含意本體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3期。
常規關系和文化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第1期。
論詩的織體 《外國語》1996年第二期。
信息狀態研究,《現代外語》,1996年第2期。
話語的含意性,《外語研究》,1996第3期。
我讀《英語復合句》——代序,《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年第3期。
語言美學論綱,《外語學刊》,1995年第2期。
英語倒裝句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4期。
含意本體論和句法語用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年第1期。
論荷恩的等級關系──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十,《外國語》,1995年第1期。
選擇·重構·闡發·應用——我對新格賴斯,《現代外語》,1995年第2期。
論表「添加」義的TOO,《外語學刊》,1994年第1期。
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含意否定,《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關於量詞否定句 《外國語》,1994年6期。
上指預測的語用因素——評列文森的上指推導模式,《現代外語》,1994年第1期。
會話含意的分類——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九,《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論意向含意─—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七,《外語研究》,1994年第1期。
語用推理的新發展,《邏輯與語言學習》,1993年第1期。
「預設」新論,《外語學刊》,1993年第1期。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現代外語》,1993年第2期。
論「常規關系」,《外國語》,1993年第6期。
再論意向含意,《汕頭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論一般含意,《外語教學》,1993年第3期。
論詞義的包含關系,《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禮貌原則新擬,《外語學刊》,1992年第2期。
論詞的語用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現代外語》,1992年第4期。
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一些趨勢,《外語教學》,1992年第4期。
語用推理,《外語學刊》,1991年第6期。
論篇章的變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2期。
商品廣告陳述熱點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經濟和突出——英語前置修飾片語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
廣告的語言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2期。
變異的語言和技巧的語言,《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譯文質量評估的數學模型,《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論語句的「中心」,《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2期。
再論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4期。
語言的生成性,《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否定范圍」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語學刊》,1983年第1期。
漢語主位化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1期。
深層結構與英語教學,《外語學刊》,1981年第1期。
英語不及物動詞的被動句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如何簡化英語注音的探討,《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
英語詞義發展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
(四)近期項目:
(1) 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英語指引性寫作程序訓練》(99GJWYY)。項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結項。
(2) 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英漢語構塊式語法化比較研究》(2001DYY001)。項目主持人。在研。
(五)獲獎:
獲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全國模範教師(2000);
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2001);河南省社聯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二等獎(1996)。
⑨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的成就
依託學校雄厚的辦學實力,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研究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科環境與學術氛圍。研究生院在擔負全校研究生教育的領導和管理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水平。嚴謹求實的校風,著重創新的質量標准,名師的精心指導,良好的學習和研究工作環境,優秀的生源,成為培養出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保證。在全國兩次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評選中,《博士生培養和管理改革》獲國家優秀獎,《研究生社會實踐制度的實驗與改革》獲國家二等獎;1997年《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建立——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實踐》獲國家一等獎;在已進行的九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清華大學共有73 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一。清華大學研究生還在許多世界性、全國性學術創新活動或賽事上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各種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