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在微生物生態做出成果的名人

在微生物生態做出成果的名人

發布時間:2021-08-10 18:22:51

Ⅰ 生態學這方面的著名成功人士有哪些成就怎樣

陽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態學家、林學家,我國生態學開拓者之一。http://museum.nju.e.cn/yc/renwu/yhx.html
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態學和草地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esc.org.cn/st_mx.asp?xh=494
馬世駿,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龐雄飛,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蔣有緒,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學家,參閱http://www.forestry.ac.cn/newcaf/top/jyx.htm
孫儒泳,中科院院士,動物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28/userobject7ai1152915.html
劉建康,中科院院士,魚類生態學家,淡水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suda.e.cn/ShowNews.aspx?Id=a830de04-2519-4a05-bd05-d3673ca0eb64

張新時,中科院院士,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參閱http://www.pyskx.org.cn/news_view.asp?newsid=536

馮宗煒,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和環境生態學家,我國酸雨研究創始人之一。參閱http://www.rcees.ac.cn/dse/cn/team/show001.php?id=19

林鵬,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態學家,參閱http://news.fjii.com/2002/10/15/73369.htm

金鑒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生態學家,參閱
http://www.mep.gov.cn/tech/zxwkjw/wyjj/wy/200707/t20070720_107012.htm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ma.gov.cn/ysfc/jl/200804/t20080425_1018.html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gcjj.jsp?id=504

孫鐵珩,中國工程院院士,wuran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hinacses.org/CN/News/2006-08/EnableSite_ReadNews118111151156176000.html

辛德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xyh.cau.e.cn/see_personality.jsp?loginid=539

可參照名人網-環保名人-生態環境部分,http://www.mr699.cn/mr_list_64.html,
我所列的都為科研領域所指生態學范疇。不知你所指的生態學范圍是否和我指的一樣。

Ⅱ 請列舉我國在微生物方面取得的成就

1、各種有機酸發酵就是利用微生物獲得的
2、我國八大白酒、還有啤酒和紅酒的發酵也是通過微生物來完成的
3、利用微生物發酵產生醫療用的各種抗生素和疫苗
4、利用微生物來治理環境污染
5、利用微生物來進行細菌冶金
上面領域我們國家都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
特殊成就:我國科學家首次分離獲得沙眼的病原體,確認是衣原體!
利用畢赤酵母作為宿主細胞高效表達生產所需的酶制劑和有機酸

Ⅲ 二十世紀以微生物作為研究對象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及成就有哪些

1、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也作艾摩·阿道夫·比瑞格,德文為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國醫學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療法而獲得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亞歷山大·弗萊明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英國細菌學家,生物化學家,微生物學家。

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首先發現了青黴素。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萊明名列第45位。

Ⅳ 微生物學之父是誰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辟出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開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方法開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學巨人。

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3個科學問題:①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②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③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它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稱頌為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他不僅是個理論上的天才,還是個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他於184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雙晶現象研究」和「結晶形態」,開創了對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1856~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還成功地挽救了法國處於困境中的釀酒業、養蠶業和畜牧業。

巴斯德被認為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傑出人物。巴斯德的貢獻涉及幾個學科,但他的聲譽則集中在保衛、支持病菌論及發展疫苗接種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並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魯拉、包亨利等人提出過類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僅熱情勇敢地提出關於病菌的理論,而且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令科學界信服,這是他的主要貢獻。

顯然病因在於細菌,那麼顯而易見,只有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術中使用消毒法的約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響。有毒細菌是通過食物、飲料進入人體的。巴斯德發展了在飲料中殺菌的方法,後稱之為巴氏消毒法(加熱滅菌)。

巴斯特50歲時將注意力集中到惡性癰疽上。那是一種危害牲畜及其他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傳染病。巴斯德證明其病因在於一種特殊細菌。他使用減毒的惡性癰疽桿狀菌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進了減輕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觀察到患過某種傳染病並得到痊癒的動物,以後對該病有免疫力。據此用減毒的炭疽、雞霍亂病原菌分別免疫綿羊和雞,獲得成功。這個方法大大激發了科學家的熱情。人們從此知道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免除許多傳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同年開始研究狂犬病,證明病原體存在於患獸唾液及神經系統中,並製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幫助人獲得了該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醫學科學家們創造了防止若干種危險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傷寒、小兒麻痹等疾病的威脅。

說到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兒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還救活了另一位在搶救被瘋狗襲擊的同伴時被嚴重咬傷的15歲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為著名的成就是發展了一項對人進行預防接種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使人抵禦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學家應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後發展出抵禦許多種嚴重疾病的疫苗,如預防斑疹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實驗,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微生物的產生過程。巴斯德還發現了厭氧生活現象,也就是說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氣或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巴斯德對蠶病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他還發展了一種用於抵禦雞霍亂的疫苗。

人們常將巴斯德同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比較。琴納發展了一種抵禦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並已經應用於防治很多種疾病。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里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裡,他對酒精工業發生了興趣,而製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酵。當時里爾一家酒精製造工廠遇到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酵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里有一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小體,它長大後就是酵母菌。

過了不久,在菌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後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甜菜根汁就「發酵」了。巴斯德繼續研究,弄清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酵就是酵母的無氧呼吸並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這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巴斯德弄清了發酵的奧秘,從此開始,巴斯德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微生物學家,成了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咧嘴的黏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醫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一種化學葯品來阻止啤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裡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既殺死了乳酸桿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攝氏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當時,啤酒廠廠主不相信巴斯德的這種辦法,巴斯德不急不惱,他對一些樣品加熱,另一些不加熱,告訴廠主耐心地待上幾個月,結果呢,經過加熱的樣品打開後酒味醇正,而沒有加熱的已經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國傳奇般的人物時,法國南部的養蠶業正面臨一場危機,一種病疫造成蠶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絲綢工業遭到嚴重打擊,人們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師杜馬也鼓勵他挑起這副擔子。

「但是我從來沒有和蠶打過交道啊!」巴斯德沒有把握地說。

「這豈不是更妙嗎?」老師杜馬鼓勵他說。

巴斯德想到法國每年因蠶病要損失1億法郎時,他不再猶豫了,作為一名科學家,有責任拯救瀕於毀滅的法國蠶業。巴斯德接受了農業部長的委派,於1865年隻身前往法國南部的蠶業災區阿萊。

蠶得的是一種神秘的怪病,讓人看了心裡非常不舒服,一隻只病蠶常常抬著頭,伸出有腳像貓爪似的要抓人;蠶身上長滿棕黑的斑點,就像黏了一身胡椒粉。多數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病的蠶,有的孵化出來不久就死了,有的掙扎著活到第3齡、4齡後也挺不住了,最終難逃一死。極少數的蠶結成繭子,可鑽出來的蠶蛾卻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也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治不好蠶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發現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絲蠶以及飼養絲蠶的桑葉,巴斯德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須毀掉,必須用健康的絲蠶從頭做起。為了證明「胡椒病」的傳染性,他把桑葉刷上這種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蠶吃了,立刻染上病。他還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里的蠶的病原體,可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里的蠶。

巴斯德還發現蠶的另一種疾病——腸管病。造成這種蠶病的細菌,寄生在蠶的腸管里,它使整條蠶發黑而死,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

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蠶病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來孵蠶。這個辦法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巴斯德一生發明很多,對生物科學和醫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找到了制服雞霍亂的靈丹妙葯。

雞霍亂是一種傳播迅速的瘟疫,來勢異常兇猛,家庭飼養的雞一旦染上雞霍亂就會成批死亡。有時,人們看到有的雞剛才還在四處覓食,過一會兒卻忽然兩腿發抖,隨後便倒了下去,掙扎幾下便一命嗚呼了。有的農婦晚上在關雞窩時,還在慶幸地看到雞都活蹦亂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橫七豎八地躺在窩里。1880年,法國農村流行著可怕的雞霍亂,巴斯德決心制服這種瘟疫。

為了弄清雞霍亂的病因,巴斯德從培養純粹的雞霍亂細菌作為突破口,他試用了好多種培養液,他斷定雞腸是雞霍亂病菌最適合的繁殖環境,傳染的媒介則是雞的糞便。他經過多次實驗,但都失敗了。茫然無序中,他只得放鬆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時間。

休息幾天以後,巴斯德又開始了研究實驗,這時,他發現「新大陸」了。他用陳舊培養液給雞接種,雞卻未受感染,好像這種霍亂菌對雞失去了作用。這是怎麼回事呢?巴斯德順藤摸瓜,終於發現,因空氣中氧氣的作用,霍亂菌的毒性便日漸減弱。於是,他把幾天的、1個月的、2個月和3個月的菌液,分別注入健康的雞體,做一組對比實驗,雞的死亡率分別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雞雖然也得病,但卻不會死亡。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他另用新鮮菌液給同一批雞再次接種,使他驚奇的是,幾乎所有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都安然無恙,而未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卻死得凈光。實踐證明,凡是注射過低毒性的菌液的雞,再給它注入毒性足以致死的雞霍亂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勢輕微,甚至毫無影響。

預防雞霍亂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從這一偶然的發現中,導致了他對減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確認,使他產生從事製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設想。雖然在他之前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但有意識地培養製造成功免疫疫苗,並廣泛應用於預防多種疾病,巴斯德堪稱第一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將為你打開事業的大門;工作是入室的路徑;這條路徑的盡頭,有個成功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這是巴斯德關於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第一個勝利

巴斯德是一位法國製革工人、拿破崙軍隊的退伍軍人的兒子,小時候家境貧困。巴斯德勤奮好學,再加上聰明伶俐,頗具藝術天分,很有可能成為一名畫家。然而,他19歲時放棄繪畫,而一心投入到科學事業中。

巴斯德最早是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關於酒石酸的光學性質。他通過實驗制備了19種不同的酒石酸鹽和外消旋酒石酸鹽的晶體。在顯微鏡下檢查時,他發現,這些晶體能用機械的方法分作2類——左旋和右旋晶體,它們具有旋光數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從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異構現象」。

巴斯德在化學領域的傑出成就,受到人們的重視並獲得了榮譽。然而,他並未將自己的視線僅僅停留在化學領域,而是將實驗化學的原理、技能等廣泛地應用於發酵問題,從而開辟了人類科學歷史的新紀元。

不朽的功績

新鮮的食品在空氣中放久了,會腐敗變質,並發現其中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從何而來?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微生物是來自食品和溶液中的無生命物質,是自然發生的——自然發生說。巴斯德通過自己精巧的實驗給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以有力的反駁。

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鵝頸瓶(曲頸瓶),現稱巴斯德燒瓶。燒瓶有一個彎曲的長管與外界空氣相通。瓶內的溶液加熱至沸點,冷卻後,空氣可以重新進入,但因為有向下彎曲的長管,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不能與溶液接觸,使溶液保持無菌狀態,溶液可以較長時間不腐敗。如果瓶頸破裂,溶液就會很快腐敗變質,並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現。實驗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結論:腐敗物質中的微生物是來自空氣中的微生物,鵝頸燒瓶實驗也導致了巴斯德創造了一種有效的滅菌方法——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先將要求滅菌的物質加熱到65℃(30分鍾)或72℃(15分鍾),隨後迅速冷卻到10℃以下。這樣既不破壞營養成分,又能殺死細菌的營養體,巴斯德發明的這種方法解決了酒質變酸的問題,拯救了法國釀酒業。現代的食品工業多採取間歇低溫滅菌法進行滅菌。可見,巴斯德的功績有多大。

巴斯德從研究蠶病開始,逐步解開了較高等動物疾病之謎,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後征服了長期威脅人類的狂犬病。

1865年—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蠶病的研究上。這個研究牽涉到2種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蠶病起因後,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從而使法國的絲綢工業擺脫了困境。

而後,巴斯德又專心研究動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從患有炭疽病的動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病菌並進行純化,證實就是這種病菌使動物感染致病而亡。這就是動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說觀點。但是,當時的內科醫生和獸醫們卻普遍認為疾病是在動物體內產生的,由疾病產生了某種有毒物質,然後,也許是,由這些有毒物變成了微生物的錯誤觀點。後來巴斯德又研究婦科疾病產褥熱。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護理和醫務人員把已感染此病的婦女身上的微生物帶到健康婦女身上,而使她們得病。

由此可見,巴斯德雖不是一名醫生,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他為醫學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病。這種病使雞群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巴斯德經過多次嘗試後發現,這種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雞軟骨做成的培養基上很好地生長。1小滴新鮮的培養物能迅速殺死1隻雞。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過程中最值得慶幸的是:當某雞用老的、不新鮮的培養物接種時,它們幾乎都只有些輕微的症狀,並很快恢復健康。再用新鮮的、有毒力的培養物接種時,這些雞對這種病的抵抗力非常強,這樣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實驗用雞產生了對雞霍亂病的獲得性免疫能力了。這可以同琴納使用牛痘對人的天花病產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雞霍亂病的方法後,又著手研究對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養在溫度為42~43℃的雞湯中。這樣,此病菌不形成孢子,從而選擇出沒有毒性的菌株作為疫苗進行接種。

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研製出炭疽病減毒活性疫苗的人,從而使畜牧業免受滅頂之災。

光輝的頂點

巴斯德晚年對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業的光輝頂點。

狂犬病雖不是一種常見病,但當時的死亡率為100%。1881年,巴斯德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製狂犬病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與失敗,最後還是在患狂犬病的動物腦和脊髓中發現一種毒性很強的病原體(現經電子顯微鏡觀察是直徑25~800納米,形狀像一顆子彈似的棒狀病毒)。

為了得到這種病毒,巴斯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患病動物體內提取。一次,巴斯德為了收集一條瘋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腳下耐心等待。這種為了科學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獻身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和稱頌嗎!

巴斯德把分離得到的病毒連續接種到家兔的腦中使之傳代,經過100次兔腦傳代的狂犬病毒給健康狗注射時,奇跡發生了,狗居然沒有得病,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脊髓一起取出,懸掛在乾燥的、消毒過的小屋內,使之自然乾燥14天減毒,然後把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9歲法國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傷14處,醫生診斷後宣布他生存無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給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2周後,小孩轉危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從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親自擔任所長。

巴斯德嚴謹的、科學的實驗設計,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為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巴斯德為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尤其是為微生物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微生物學之父」的美譽當之無愧。

偉大的愛國情操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因發明了傳染病預防接種法,為人類和人類飼養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爭爆發後,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並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知識點巴斯德的愛國情操

由於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巴斯德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爭爆發後,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並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

Ⅳ 人類在微生物上的成果{10條以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微生物的應用:
1、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
2.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
3.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4.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
5.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6.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7.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8.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9.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10.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Ⅵ 微生物在生物領域上有什麼成就

青黴素 制葯領域 (青黴素是真菌還是什麼的忘記了)
擔當分解者的微生物 成就是有一些分解垃圾的細菌,

Ⅶ 在微生物學發展進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誰

第一位:荷蘭學者呂文虎克,用他自己製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顯微鏡 ,首次觀察到個體微小、作用巨大的細菌。並發表了「 自然界的秘密 」 一書。

沃森

Ⅷ 微生物的奠基人是誰

列文虎克--微生物形態學奠基人
巴斯德--微生物學奠基人(由形態學推向生理學)
柯赫--細菌學奠基人

Ⅸ 關於生物的著名人物成就作文

一、微生物學的經驗時期
古代人類雖未觀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將微生物學知識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疾病防治中,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夏禹時代,就有儀狄釀酒的記載.北魏(公元386~534年)《齊民要術》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制醋的方法.長期以來民間常用的鹽腌、糖漬、煙熏、風乾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實際上正是通過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而防止食物的腐爛變質.
關於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在11世紀初時,我國北宋末年劉真人就提出肺癆由蟲引起.義大利Fracastoro(1483~1553)認為傳染病的傳播有直接、間接和通過空氣等幾種途徑.奧地利Plenciz(1705~1786)認為傳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體,每種傳染病由獨特的活物體所引起.18世紀清乾隆年間,我國師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生動地描述了當時鼠疫流行的凄慘景況,並正確地指出了鼠疫與鼠的關系.
在預防醫學方面,我國自古就有將水煮沸後飲用的習慣.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將病人的衣服蒸過後再穿就不會傳染上疾病,說明已有消毒的記載.大量古書證明,我國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就已廣泛應用人痘來預防天花,並先後傳至俄國、朝鮮、日本、土耳其、英國等國家,這是我國對預防醫學的一大貢獻.
二、實驗微生物學時期
微生物的發現 首先觀察到微生物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r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他於1676年用自磨鏡片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約放大40~270倍),並從雨水、池塘水等標本中第一次觀察和描述了各種形態的微生物,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證據,亦為微生物形態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占重要經濟地位的釀酒的工業和蠶絲業發生酒類變質和蠶病危害等,促進了人們對微生物的研究.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首先實驗證明有機物質的發酵與腐敗是由微生物所引起.而酒類變質是因污染了雜菌,從而推翻了當時盛行的自然發生說.巴斯德的研究開創了微生物的生理學時代.人們認識到不同微生物間不僅有形態學上的差異,在生理學特性上亦有所不同,進一步肯定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此,微生物開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巴斯德創用的加溫處理以防酒類變質的消毒法,就是至今仍沿用於酒類和乳類的巴氏消毒法.在巴斯德的影響下,英國外科醫生李斯德(Joseph Lister, 1827~1912)創用石炭酸噴灑手術室和煮沸手術用具,為防腐、消毒以及無菌操作打下基礎.
微生物學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國學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他創用固體培養基,可將細菌從環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標本中分離成單一菌落,便於對各種細菌分別研究.同時又創用了染色方法和實驗性動物感染,為發現各種傳染病的病原體提供了有利條件.在19世紀的最後20年中,大多數細菌性傳染病的病原體由郭霍和在他帶動下的一大批學者發現並分離培養成功.
俄國學者伊凡諾夫斯基(Nвановский)於1892年發現了第一種病毒即煙草花葉病病毒.1897年Loeffler和Frosch發現動物口蹄疫病毒.1901年美國學者Walter-Reed首先分離出對人類致病的黃熱病毒.1915年英國學者Twort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以後相繼分離出人類和動、植物的許多病毒.
免疫學的興起 18世紀末,英國琴納(Edward Jenner,1749~1823)創用牛痘預防天花;隨後巴斯德研製雞霍亂、炭疸和狂犬病疫苗成功,為免疫學和預防醫學開辟了途徑.人們對抗感染免疫的本質的認識是從19世紀末開始的.德國學者Behring在1891年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動物免疫血清成功地治癒一白喉患兒,引起科學家們注意從血清中尋找殺菌物質,導致血清學的發展.由於各人研究的領域和重點有別,當時關於機體抗感染免疫的解釋存在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以歐立希(Poul Ehrlich,1854~1916)為代表的體液免疫學派認為機體的免疫力與血液及其他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有關,主要是特異性抗體的作用;而以梅契尼科夫(Mечников и.и. ,1845~1916)為代表的細胞免疫學派則認為吞噬細胞的作用才是機體免疫力的主要因素.不久,Wright在血清中發現了調理素,並證明吞噬細胞的作用在體液因素參與下可大為增強,兩種免疫因素是相輔相成的,從而使人們對免疫機理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促進了免疫學的進一步發展.
化學治療劑和抗生素的發明首先合成化學治療劑的是歐立希,他在1910年合成治療梅毒的砷凡納明,後又合成新砷凡納明,開創了微生物性疾病的化學治療途徑.以後又有一系列磺胺葯相繼合成,在治療傳染性疾病中廣泛應用.1929年Fleming首先發現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但直到1940年Florey等將青黴菌培養液加以提純,才獲得青黴素純品,並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取得了驚人的效果.青黴素的發現和應用極大地鼓舞了微生物學家,隨後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紅黴素等抗生素不斷被發現並廣泛應用於臨床.
三、現代微生物學時期
近幾十年來,由於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電子顯微鏡、氣相、液相色譜技術、免疫學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醫學微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得以從分子水平上探討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結構與功能、致病的物質基礎及診斷方法,使人們對病原微生物的活動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繼發現了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如軍團菌、彎麴菌、拉沙熱病毒、馬堡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
1967~1971年美國植物病毒學家Diener等發現馬鈴薯紡錘形塊莖病的原原是一種不具有蛋白質的RNa ,分子量約為100,000,這類致病因子被稱為類病毒 (Viroid).隨後在研究類病毒的過程中又發現一種引起苜蓿等植物病害的擬病毒(Virusoid).1982年發現引起羊搔癢病的病原為一分子量27KD的蛋白,稱朊病毒(Virino).1983年有關國際會議上將這些病原因子統稱為亞病毒(Subvirus).人類中亦可能存在亞病毒,例如人類的C-J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庫魯病(Kuru disease)等可能由朊病毒或蛋白侵染因子(Prion)引起.
近十幾年來,病原微生物迅速檢驗診斷方法發展很快.ELISA快速檢測抗原及抗體技術已被普遍應用,簡化了過去繁瑣的微生物學檢驗手續,特別是通過採用單克隆抗體,進一步提高了檢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目前已制備出許多診斷試劑盒,其中病毒快速診斷試劑盒的廣泛應用,使過去長期難以實現的病毒病的快速實驗室診斷成為現實.目前許多實驗室正在探索將基因探針和聚合酶鏈反應(PCR)用於微生物的快速檢驗中.
在傳染病的預防方面,目前大多數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均已研製出相應的疫苗.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在全球消滅了天花,這是人類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徹底消滅的第一種烈性傳染病,其最根本的措施即是牛痘苗的普遍接種.各種疫苗的廣泛接種,已成為當今人類對付許多傳染病的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
在傳染病的治療方面,新的抗生素不斷被製造出來,有效地控制了細菌性傳染

Ⅹ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是諾貝爾獎生物獎的獲得者嗎

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1822年12月27日生於法國多勒,1895年9月28日卒於巴黎附近的聖克洛德。是諾貝爾的獲得者。

閱讀全文

與在微生物生態做出成果的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