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西本國的核實力以及他對核裁軍的態度及理由。
巴西沒什麼核實力的。
關於核裁軍那就沒可能的,但如果巴西有機會擁有的話,他是不會裁軍的,看巴西每年對軍隊的支出就可以看出來了
Ⅱ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成就是什麼
10月9日,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在紐約接受采訪。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天宣布,將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埃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Ⅲ 從發現原子核組成到製成核武器,為何僅用了13年
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領域連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現和研究成果。電子、X射線、釙、鐳和鈾的天然放射性、狹義相對論及質量與能量關聯公式、量子力學和原子模型的發現和提出,開創了原子理論發展的新階段

9月10日,聯合國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77個國家簽署。該條約的宗旨和目標是:全面禁止核試驗爆炸及其它任何核爆炸,有效促進全面防止核武器擴散及核裁軍進程,從而增進國際和平與安全。
Ⅳ 為什麼瑞典如此堅決地要核裁軍,但是在民用核電方面卻如此依賴核能呢
核裁軍是為了世界和平 人類能安居樂業 依賴核能是因為核能環保 而且瑞典是個能源稀缺的國家 人家國家真正的倡導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也就是所說的天人合一
Ⅳ 技術層面說,美國或中國有沒有能力摧毀朝鮮的核力量
幾十年來,國際社會特別是美蘇(俄)兩家在雙邊、多邊、聯合國層面簽訂了關於控制戰略核武器和核禁試的條約、協議、議定書數十項,這些條約與其他文件一道,構成了國際軍控、裁軍和不擴散法律體制。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一大支柱是核裁軍。為什麼要進行核裁軍?核裁軍的最終目標是完全銷毀核武器,徹底根除核戰爭的危險。然而,冷戰初期美蘇進行的核裁軍只是幌子,雖取得少量成果,實際搞的是核擴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瘋狂進行核軍備競賽,使核武器具備「超殺傷能力」,一方可將另一方毀滅幾次甚至幾十次,達到了「相互確保摧毀」核威懾的飽和程度,再搞核擴軍已毫無意義。因此,兩家才提出核裁軍和不擴散,目的是控制對方,加強自己,同時也防止其他國家開發核武器。在反復討價還 價之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68年由聯大審議通過,《反導條約》也在數年後問世。 整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在全面核禁試問題上尖銳對立。蘇聯想以全面禁試限制美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美國則堅持反對全面禁試。在廣大無核國家的強烈要求下,美國後來不得不將「不談判」政策轉變為有限的對話,美、蘇、英一方面進行時斷時續的談判,另一方面加緊完善各自的核武庫。 進入9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核軍備競賽的對手,美國等發達國家掌握了以實驗室模擬核試驗替代真實核爆炸的新手段。因此,美國對其核武器計劃及禁試政策作了調整,全面核禁試條約談判才得以在1994年初開始。 2001年美國遭遇恐怖主義襲擊後,美國再次改變核裁軍政策,不但退出《反導條約》,而且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國際軍控體制再次面臨困難處境。今年5月,聯合國第七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無果而終,原因就在於美國一方面要求無核國家遵守防擴散承諾,另一方面,當廣大無核國家要求擁有最大核武庫的美國履行條約有關核裁軍的規定時,美國卻極力迴避。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另一大支柱是防止核擴散。為了保障和監督各國和平利用核能,國際社會還特別成立了一個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該機構及其總幹事巴拉迪,就是為了表彰其在阻止核武器擴散以及推廣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不懈努力。 目前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有核國家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國的核地位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人類還無法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之前,5國擁有核武器的事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文件達成共識,除5國之外,不得再出現新的有核國家。 世界上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只有五個常任理事國。(5個核大國) 其餘都是非法。 1968年6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防止核擴散條約草案》,該條約規定:凡是1964年前試爆過自行研製的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蘇、英、法、中五國),可以繼續擁有。其它國家一律不得再研製核武器。凡在該條約上簽字的國家,都要受該條約的約束。 伊朗和朝鮮都簽了字,所以他們必須遵守該條約。否則就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當然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允許
Ⅵ 為什麼國際要朝鮮(伊朗)放棄核武器
幾十年來,國際社會特別是美蘇(俄)兩家在雙邊、多邊、聯合國層面簽訂了關於控制戰略核武器和核禁試的條約、協議、議定書數十項,這些條約與其他文件一道,構成了國際軍控、裁軍和不擴散法律體制。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一大支柱是核裁軍。為什麼要進行核裁軍?核裁軍的最終目標是完全銷毀核武器,徹底根除核戰爭的危險。然而,冷戰初期美蘇進行的核裁軍只是幌子,雖取得少量成果,實際搞的是核擴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瘋狂進行核軍備競賽,使核武器具備「超殺傷能力」,一方可將另一方毀滅幾次甚至幾十次,達到了「相互確保摧毀」核威懾的飽和程度,再搞核擴軍已毫無意義。因此,兩家才提出核裁軍和不擴散,目的是控制對方,加強自己,同時也防止其他國家開發核武器。在反復討價還
價之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68年由聯大審議通過,《反導條約》也在數年後問世。
整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在全面核禁試問題上尖銳對立。蘇聯想以全面禁試限制美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美國則堅持反對全面禁試。在廣大無核國家的強烈要求下,美國後來不得不將「不談判」政策轉變為有限的對話,美、蘇、英一方面進行時斷時續的談判,另一方面加緊完善各自的核武庫。
進入9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核軍備競賽的對手,美國等發達國家掌握了以實驗室模擬核試驗替代真實核爆炸的新手段。因此,美國對其核武器計劃及禁試政策作了調整,全面核禁試條約談判才得以在1994年初開始。
2001年美國遭遇恐怖主義襲擊後,美國再次改變核裁軍政策,不但退出《反導條約》,而且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國際軍控體制再次面臨困難處境。今年5月,聯合國第七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無果而終,原因就在於美國一方面要求無核國家遵守防擴散承諾,另一方面,當廣大無核國家要求擁有最大核武庫的美國履行條約有關核裁軍的規定時,美國卻極力迴避。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另一大支柱是防止核擴散。為了保障和監督各國和平利用核能,國際社會還特別成立了一個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該機構及其總幹事巴拉迪,就是為了表彰其在阻止核武器擴散以及推廣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不懈努力。
目前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有核國家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國的核地位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人類還無法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之前,5國擁有核武器的事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文件達成共識,除5國之外,不得再出現新的有核國家。
世界上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只有五個常任理事國。(5個核大國)
其餘都是非法。
1968年6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防止核擴散條約草案》,該條約規定:凡是1964年前試爆過自行研製的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蘇、英、法、中五國),可以繼續擁有。其它國家一律不得再研製核武器。凡在該條約上簽字的國家,都要受該條約的約束。
伊朗和朝鮮都簽了字,所以他們必須遵守該條約。否則就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當然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允許
Ⅶ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
Ⅷ 在談判時先低價後抬價是什麼戰術 一般做法是什麼
這是我首次訪問中國,我看到你們博大的國家,感到很興奮。在上海這里,我們看到了矚目的增長,高聳的塔樓,繁忙的街道,還有企業家的精神。這些都是中國步入21世紀的跡象,讓我感到贊嘆。同時我也急切的要看到向我們展現中國古老的古跡,明天和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中美經貿往來中還有一個很重要卻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美國何時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給予中國永久的最惠國待遇,中國曾經在很多場合希望奧巴馬政府「迅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樣將有助於中國在對美貿易中獲得更公平、更優惠待遇,還可以減少貿易爭端,同時也會對歐盟、日本的對華貿易決策產生影響。 但是,我覺得奧巴馬政府很難會在短期內會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現在還是以市場為主的資料配置方式存在。由於這種由國家調控資源為主而不是由市場自己來配置資源,這種局限就表現出中國存在許多大型國有企業,如電力、電信、石油等行業由國企所壟斷,並獲得暴利,其他民企、外企卻不得參與並與他們競爭。而且中國政府對於各大銀行具有極強的影響力,這些都是導致國際上對於中國市場化經濟的懷疑,對於中國企業市場化程度沒有信心。 二、談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問題 美國財政部10月中旬公布的資料顯示,美國2009年財政赤字高達1.4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如果赤字繼續擴大,從長遠來看對美國的經濟極為不利,接下來奧巴馬將出台經濟剌激、醫療改革、促進就業等一系列政策會遭到重重阻力。現在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需要全力拉動經濟,促進就業,走出衰退,這需要繼續大規模的經濟剌激,但問題是錢從何出?唯有發國債,讓中國等國繼續大量購買並長期持有,這需要中國政府的這個最大債權人的鼎力支持。 美國政府要中國政府買他的國債,以解他巨額的財政赤字,還要使美國政府有資金可以大力剌激經濟復甦,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美國政府是不可能讓美元再繼續大幅貶值的,請問各位,會有哪個笨蛋會冒美元大幅貶值的風險去買美國國債呢?所以說要讓中國政府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美國政府必然會力挺美元,至少不會讓美元中短期內貶值過快。而中國政府肯定也不希望看到美國政府深陷經濟危機之中拔不出來,因為美國是中國的最大出口國,中美雙方現在處於相互依賴又相互牽制的局面中。最多,中國政府在接下來繼續增持美國國債的同時,強調美國政府要確保中國在美投資的安全。 三、談人民幣匯率問題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之初,一度在匯率問題上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不讓人民幣升值。但最近,又承認中國沒有操縱人民幣匯率。其實,我覺得中國若是不控制人民幣匯率,對中國的出口業和經濟會有重大的打擊,牢牢控制人民幣匯率,是中國政府較為明智的做法。 美國大貶值是一個大趨勢,它的國際地位也會相應有所減弱。就象有人講股市總的趨勢是上漲的,總會有一天上證指數會突破萬點大關的,但這其中肯定會有來回波動的,玩的不好的人,還沒等到以後股市突破萬點大關的這一天,就被提前消滅了。所以,為了穩定市場,美元不可能會過度下降,這會損害中國的利益,因為我國美元儲備過大,有8000多億,美元過快的貶值,同時也不附合美國政府的利益,為了避免中國政府大量拋售美元,導致美元崩盤,這需要中國政府的合作與支持。 四、談技術轉讓問題 奧巴馬曾經說過:「中國、德國買給我們大量的東西,而我們卻沒有什麼可以買給他們的,這樣會使貿易赤字不平衡,不利於美國經濟。」這次美國政府准備通過技術轉讓,來平衡中美貿易赤字。這就意味著,除國防技術以外的很多技術領域都會向中國開放,民用技術的轉讓可以使奧巴馬政府獲得巨大的利益,以緩解其經濟壓力。同時,我們中國也可以通過技術的接受、學習,提高中國製造的產品核心競爭力,可以不用老是低價傾銷產品,減輕與很多國家的貿易摩擦度。 除了以上這些敏感的經濟話題外,還有氣候變化、能源合作、迪斯尼等等經濟類問題,奧巴馬都要與中國領導人進行磋商,不過這次奧巴馬訪華交流,可能只是口頭承諾多,雙邊協議簽署少,但是我覺得彼此合作,相互交流,利益共享,減少摩擦,求同存異,更是在這個經濟危機之時,附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意義及影響:奧巴馬來華其實就一個象徵意義存在,在外交禮節上即體現出元首的互訪,表示兩國關系的友好。若要說實質意義或者實質成果其實很難,或者說可能基本上沒有,或者僅僅是對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做一下更深入的交流於探討,要想達成什麼重要協議很難。前時間奧巴馬因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惹人關注,獲獎緣由即是他對氣候變化及核裁軍的關注。這次奧巴馬訪華,談的問題首談經濟貿易,此外還有朝核問題,氣候變化問題,核裁軍問題,台海問題,甚至可能涉及中國的內政西藏及新疆問題等。先看經貿問題,奧巴馬一方面一直在准備訪華,一方面卻在訪華前大打貿易戰,引發中美間空前的貿易戰爭,私下裡雙方也一直針對這問題在談判,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等也多次去美國談判去,美國也多次派代表團來華談判,可是結果依舊是貿易戰爭,奧巴馬來了這種情況就會改變嗎?不會,利益的需求會讓奧巴馬繼續前行。氣候變化、核裁軍問題想談個成果更是天方夜譚,這么多年過去了,峰會都開了不知道有多少回了,結果呢,還是在原地打轉!朝鮮核問題呢,美國暫時不敢打,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也不會打,於是只有依賴中國等國家繼續採取拖延戰術,奧巴馬來不來還是一個結論——談判桌上和氣點最好!台海問題說敏感其實也不敏感,美國陰暗兩面都來,明的說支持一個中國,聽起來似乎也是希望中國統一,但是其實確實在利用台灣的特殊政治地位來打擦邊球,兩邊都不得罪,而且還可以和台灣大膽地進行軍事貿易,大陸也不好多說什麼。因此我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就行了,其他的他就沒必要多作出承諾了。這樣的問題在西藏、新疆等問題上其實也一個道理。後天我要到北京去看雄偉壯麗的...